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118416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48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海南省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模块三文化成长历程第1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与科技文艺第24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4 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_时空坐标_单元概览_时期 先秦 汉、魏晋南北朝 唐、宋、元 明清思想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战国时期孟子、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使儒家思想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为“理学” ,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使儒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思想家批判发展儒家思想,使中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生机整体感知科技文艺科技:战国的“司南”文学:春秋的诗经 、战国的离骚等绘画:战国的帛画科技: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文学

2、:汉代的汉赋;艺术: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科技: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文学: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艺术: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科技: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文化需要主旨归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儒家思想也不断地吸收新内容,兼容并蓄,不断演变,并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色。中国古代科技领先世界,文学辉煌灿烂,书法、绘画、戏曲异彩纷呈2考点 1 异彩纷呈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对应学生用书第 198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

3、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2)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4)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4影响(1)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2)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二、早期儒学的形成人物 主张 贡献和地位孔子思想上:核心是“仁” ,就是爱人, “己所不

4、欲,勿施于人”政治上: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主张“克己复礼”教育上:首创私人讲学,主张“有教无类”创立儒家学派;首创私人讲学,打破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被尊称为“至圣”孟子思想上:主张实行“仁政” ,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伦理上:主张“性本善”荀子思想上: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以德服人,提出“君舟民水”的论断伦理上:提出“人之性恶” ,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是儒家学派的两位重要代表,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易误辨析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以人为本”理念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孟子的思想对缓和阶级矛盾,维

5、护统治的长治久安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孟子的“仁政” “民本”思想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而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一种策略。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3(1)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 ;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2)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2法家(1)代表:韩非子。(2)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3墨家(1)代表:墨子。(2)主张:“兼爱” “非攻” “节俭” “尚贤”等。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6、,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地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与发展。据李静、萧红恩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史料二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 。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 ;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 ;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反映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背景和历史使命。根据句号分层概括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

7、一层说明了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应时代需要。第二层说明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促进了社会转型。(2)史料二反映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 “三场大辩论” “三大战役”是本史料的核心语4句。 “三场大辩论” “三大战役”说明了百家争鸣具体辩论的内容涉及人生和治国等方面。史料运用(1)有学者认为,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的时代潮流是什么?提示 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社会制度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2)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分裂割据,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

8、古制,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史论归纳1 “百家争鸣”中的主要治国理念(1)儒家推崇“人治” ,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强调道德感化,实行仁政,带有民本思想,即所谓的“王道” 。(2)法家提倡“法治” ,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即所谓的“霸道” 。(3)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要顺应时势和民心,休养生息,以恢复和发展生产,即所谓的“帝道” 。2 “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1)“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

9、德准则、道家的哲学思想、法家的变革精神共同构造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2)在“百家争鸣”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3)“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4)形成的思想传播到邻国及西方,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史料一 君者,民之源也,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者而不能爱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亲爱己,不可得也。有先秦思想家认为, “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史料

10、二 儒者博而寡要,劳而少功,是以其事难尽从;然其序君臣父子之礼,列夫妇长幼5之别,不可易也。墨者俭而难遵,是以其事不可遍循;然其强本节用,不可废也。法家严而少恩;然其正君臣上下之分,不可改矣。史记太史公自序史料解读(1)史料一的三段话分别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张。理解文言语句是解读本史料的关键。第一段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第二段反映法家强调实行严刑峻法治理国家;第三段体现了墨家“兼爱”思想。(2)史料二分三个层次,分别从正反两个角度对儒、墨、法三家进行了评价,根据句号分层概括即可。从“不可易” 、 “不可废” 、 “不可改”三个词中分析儒家在维护统治秩序、墨家在“强本节用

11、” 、法家在“正君臣上下”中各自的作用。史料运用依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提示 (1)治国上:儒家主张“德治” ,法家主张“法治” 。(2)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 ,荀子主张“性本恶” 。(3)人与自然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 ,庄子主张“顺自然” 。(4)人生态度:儒家主张入世,道家主张避世。(5)看待社会成员关系:墨家主张“兼爱” ,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史论归纳1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比较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同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异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

12、治2.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1)儒家的“仁政” “有教无类”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2)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价值;道家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变革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 “非攻” “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的重要思想来源。应用对点强化训练61孔子主

13、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 )A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孰优孰劣十分明显C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C 孔子和老子都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其时代背景并没有不同,故 A 项错误;孔子的“重人”和老子的“崇法”并没有本质上的优劣之分,故 B 项错误;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而老子则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这很明显是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 项正确;孔子和老子的哲学观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背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故 D 项错误。

14、2(2018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 “守静” ,韩非子主张“孔窍虚” ,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 ,孟子提倡“浩然之气” “反身而诚” 。这说明诸子学派( ) 【导学号:02990091】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B 根据材料可知,老子、韩非子、曾子、孟子的主张都是约束自己,提升道德水平,这说明诸子学派都很重视道德修养,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道德偶像,而是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故 A 项错误;C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项与史实不符,排除。3(2017银川模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

15、张“仁”和“礼” ,法家强调“法”和“刑” ,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 ,杂家主张“治国公平” 、 “为民谋利” 。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D都主张“礼” 、 “法”并用C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 A 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 B 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 C 项正确;主张“礼” 、 “法”并用的是荀子,故D 项错误。4有学者指出:“诸子百家的智慧和伟大成就,不是战国之后历代专制主义

16、者所能泯灭的,7它所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两千多年来世代传承不已,不仅有相当的历史价值,更有难以估量的现时价值。 ”这说明( )A历代以百家思想为官方思想B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C百家思想符合现实社会需要D历代君主企图扼杀各家思想B 不同的朝代会根据不同朝代的政治、经济、思想状况采取适合本朝需要的官方思想,故 A 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百家争鸣具有深远历史影响,故 B 项正确;百家思想中有些是符合现实社会需要,往往被统治者推崇,不是百家思想都符合现实社会需要,故 C项错误;有的君主会推崇百家思想,像秦始皇就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思想,故 D 项错误。考点 2 王霸糅合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7、(对应学生用书第 200 页)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背景1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二、主张1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2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3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教材补遗_董仲舒对“天人感应”思想的重构(1)目的:适应西汉加强专制集权的政治需要。(2)内容“天者,万物之祖” 。董仲舒认

18、为“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人格神,天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产生世界万物和人类的主宰,以此来论证封建专制统治制度的合理性。“人副天数” 。天与人具有相同的生理和道德品质,天人是合二而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天通过灾异以告诫当政者,领会天的意志,缓解人民的负担,社会才会稳定。阴阳五行。宇宙由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和人这十种成分构成。本来是普通自然现象的阴阳五行,也有了意志、有了目的、有了道德情感。(3)作用:董仲舒为逐步走上强盛的西汉王朝提供了严谨而完备的治国理论,并为未来的政治活动、社会发展设计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董仲舒为汉朝所做的这一顶层设计,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成为此后两千

19、多年封建社会的基本统治模式之一。三、汉武帝的举措81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的儒学思想。2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3教育(1)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2)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3)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易误辨析 正确认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的“儒术”是指经过董仲舒改造糅合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已经不完全是孔子时代的儒学了。(2)“罢黜百家”并不是禁绝百家。 “罢黜百家”只为独尊儒术服务,并

20、不意味着只是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扬,因为在这一时期董仲舒的新儒学还吸取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各家思想,进一步适应了“大一统”社会发展的需要。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史料二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王者承天意以行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三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21、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省略号前后两句话分别反映了“大一统”思想提出的原因及思想统一后的效果。 “邪辟之说”指的是儒家之外的学说。(2)史料二反映了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 “天人感应”的主张。史料中的“天”是指有意念的天,不是自然界中的天。(3)史料三体现了“三纲”的处世标准,维护了社会秩序,但也充满了封建等级与保守意识。9省略号前部分语句中注意两个分号分为三层意思。 “王道之三纲”指的是“三纲五常”中的“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史料运用(1)史料二中董仲舒的主张如何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提示 原始儒学中的“民贵君轻”体现了民本思想,而董仲舒提出“屈民以伸君”的主张使

22、君贵民轻,因而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2)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提示 强调“大一统” ;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史论归纳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及评价(1)特点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 ,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2)评价“春秋大一统”思想充满唯心色彩,但统一

23、是中国发展的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文化的自由发展,应该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天人感应”学说既宣扬了“君权神授” ,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有利于专制统治的长治久安,要一分为二地加以评价。“三纲”思想充满专制等级色彩,应该扬弃;“五常”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抛弃其专制等级成分,可以改造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弘扬。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史料一 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为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

24、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主编秦汉史史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10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黄仁宇中国大历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董仲舒新儒学的影响。注意“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对整段史料的引领。 “儒学神学化、宗教化”说明了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具有最鲜明的特征,给儒学披上了神学的外衣。(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经董仲舒改造后

25、的儒学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表明新儒学构成了官僚集团的行为规范,使封建政府关注百姓的生计,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史料运用上述史料是如何分析评价董仲舒新儒学的?提示 董仲舒将儒学神学化、宗教化,适应了君主专制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及促进中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的形成。史论归纳儒学独尊地位确立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

26、制宗教具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2017宁德高三质检)论语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成书于战国末期的管子中写道:“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 ”这些言论共同体现了( ) 【导学号:02990092】A宗族伦理观念 B “天人感应”学说C中央集权理论 D “大一统”思想D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无法

27、体现宗族伦理,故 A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天人感应”学说,故 B 项错误;中央集权强调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大夫受令于君”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 C 项错误;“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子出令于天下,诸侯受令于天子,大夫受令于君”均强调了天子之下的政令统一,故 D 项正确。112 孝经中记载:曾参问孝,孔子回答,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 。汉董仲舒提出了“父为子纲”的教条。这一变化反映了( )A原始儒家思想漠视伦理B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C儒学独尊地位已经确立D汉代家庭关系日趋紧张B 三纲五常的提出适应了汉代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需要,并非意味着原始儒家思想漠视伦理

28、,故 A 项错误;根据题意,从孔子“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到汉代董仲舒“父为子纲”得出:儒家伦理观念得到强化,故 B 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故 C 项错误;汉代三纲五常的提出是为加强君主专制而提出的人际关系标准,并非是汉代家庭关系紧张,故 D 项错误。3(2018长郡中学高三实验班选拔)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 汉书诸帝纪中保存西汉诏书约 180 篇,共征引经文 35 次, 后汉书诸帝纪中保存东汉诏书约 120 篇,征引经文约 50 次。这说明汉代( )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的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

29、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A 材料“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说明汉代君主重视把儒家治国思想付诸实践,故 A 项正确。B 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君主引经据典说明儒家思想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不能由此说明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原则,排除 C 项;D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4(2017潍坊高三模拟)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A 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为了实

30、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 ,董仲舒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就是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 A 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 C 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 D项错误。(对应学生用书第 202 页)122012 2017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全国卷201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2015孔孟儒学思想、对待孔子与儒学的态度2016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全国卷2015孟子思想主张;2015儒学理想化的政治诉求2014儒家伦理得到强化;201

31、7汉代官修史书的政治性全国卷 考情分析 在全国卷的试题中,中国传统主流思想演变中的儒家思想一直是高频考点。试题设计体现课程改革的导向与要求,注重运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且设置新情境的水平不断提高。试题蕴含情感态度价值观,充分发挥了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这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学习兴趣,增强民族自信心。 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历史解释方法能力创新考1(2017全国卷)史记 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C修撰的政治性 D解

32、释历史的客观性C 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政治意味很强,政府主导修史的方向,反映了官修史书的政治性,C 项正确。名师点拨 历史解释强调坚持正确的史学观点,将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进行分析,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动态性和时代性,只有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掌握历史解释才能作出正确客观的辩证认识。第 1 题,从官修史书的参与者来看,是想通过这途径宣扬官方意志和价值观念,以达到维护君主专制的目的,带有较强的政治性。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2(2016全国卷)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

33、思想而作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五经”指诗 书 礼 易 春秋 ,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故排除 A 项;汉代13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 B 项错误;“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选 C 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 D 项错误。3(2014全国卷)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

34、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 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 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D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解读材料信息。 “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有利于维护家庭稳定,强化亲情关系,这符合儒家伦理中和谐的主张,表明西晋时儒家伦理得到强化。名师点拨 立足唯物史观引领,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近几年全国卷命题的突出特点。近几年的全国卷专门设计了以儒学为考查内容的试题,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多角度考查儒家思想的现实价值。试题融入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传播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具有积极意义。立足家国情

35、怀社会热点隐性考4(2015全国卷)古代儒家学者批评现实政治,往往称颂夏、商、周“三代”之美,甚至希望君主像尧、舜一样圣明。这表明了儒者( )A不能适应现实政治 B反对进行社会变革C理想化的政治诉求 D以复古为政治目标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准确理解儒家的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要实行仁政,不可过度威逼百姓,以达到巩固统治秩序的目的,材料反映了儒家的政治理想,C 项符合题意;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改造适应了统治者的需要,所以 A 项错误;儒家主张逐步改良政治,B 项错误;儒学以维护等级秩序为目标,D 项错误。名师点拨 “儒家思想的政治哲学解读”成为 2014 年度中国十大学

36、术热点之一。对儒家思想与理想政治形态及社会治理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儒家王道政治理想的现代意义、儒家思想与国际秩序的构建关系上。 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孟子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 ,荀子也承认“涂之人(普通人)可以为禹” 。符合两者观点的是( )A主张“因材施教” B重视人民群众力量C认为“人性本善” D通过教化使人从善D A 项为孔子主张,排除;B 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荀子主张“人性本恶” ,排除 C项;两人皆主张通过教化使人向善,D 项正确。2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劝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37、”该思想强14调( )A官员和将领的选用应遵从宗法血缘关系B选用人才应随时代发展进行适当的调整C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选拔德才兼备之人D文臣武将的选拔应该注重基层工作经验D “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强调选拔人才应注重其之前的工作经验,D 项符合题意;A、B、C 三项材料未体现,排除。3. 春秋至战国前期,先后形成了儒家学派、墨家学派、道家学派、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收录各家学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等。这说明( ) 【导学号:02990093】A百家争鸣的结束 B思想兼容的出现C各学派间的诘难 D国家统一的实现B 百家争鸣的结束是在汉武帝采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38、”主张之后,故 A 项错误;“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收录各家学说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等”能够体现战国后期出现思想兼容的趋势,故 B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各学派之间的斗争,故 C 项错误;国家统一的实现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 D 项错误。4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这反映了儒者( )A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不受重用的愤懑之情C重构礼乐纲常的愿望 D适应社会转型之努力A 根据材料中“苟有用我者,期月(一年)而已可也”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39、也”可知,孔孟都非常自信,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以实现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 A 项正确,B 项错误。C、D 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5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先秦各家思想、巫盅方术,因此提出天人合一 ,更多充满了神性的意识,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 ”据此推断,该学者强调董仲舒的儒学( )A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B经糅合改造成为正统思想C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背离了先秦时的儒学思想B 材料强调董仲舒的“儒学”由多种思想糅合而成,并没有侧重于宣扬“君权神授” ,故 A 项错误;由“董仲舒的儒学很杂,包括巫盅方术” “与先秦儒学的思想有明显的差异”并结合所学

40、知识可知,经过董仲舒糅合改造后的儒学,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故B 项正确。C、D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15(对应学生用书第 203 页)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学术前沿热点关注我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中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有中国的特色,它必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继承传统文化又要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鉴于传统文化具有两面性,我们在继承传统文化时必须有所扬弃,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现代科学的思想,赋予其新的内涵,使其焕发新的生命。运用点拨1儒家的“民本”思想(1)表现孔子:“为政以德” “节用而爱人” 。孟

41、子:民贵君轻、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君舟民水” 。(2)实质:古代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是以维护“君”为中心的,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一种维护统治的策略。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贵族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3)道家学说构成了我国 2 000 多年的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4)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5)墨家思想中的尚贤

42、精神,成为后世社会重视人才的思想来源。3(对接高考)古代传统文化是近几年高考命题的热点,试题侧重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儒家文化的趋时更新的考查,突出古代传统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的认识。针对训练1(2017宝鸡质检)“明君制民之产(保证农民拥有一定的耕地),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材料体现了( )A孔子“仁”的主张 B孟子“仁政”思想16C墨子“兼爱”思想 D老子“无为”思想B 材料重点讲了君主要好好对待老百姓,从而让人民过得更好,国家安定

43、太平,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故 B 项正确。2(2017华中师大质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入世是指步入社会和投身社会。著名教授樊和平先生认为,人生的安身立命,需要一种良好的人文素质。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血缘、情理、入世”三大基本要素,构成传统文化与现代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政治思想到伦理思想,乃至人生哲学,无不体现着一种积极的入世精神。中国古代士人都是在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下成长起来的,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大多数古代士人共同的人生目标,而“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互补的人生价值取向则是他们共同的心态, “为天地立

44、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大平”就成为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古代士人的人生哲学。摘编自刘恒山儒家入世精神及现代价值等解读材料,围绕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提炼出一个观点,并运用中国思想文化史的史实加以论述。(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强调儒家的入世精神。首先表明观点,对儒家入世精神给予解释和表明态度。论述要结合阶段发展的特征,以典型人物的事例和行为进行说明,如孔子主张“仁”的思想在当时不受重视,但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积极周游列国,宣扬其思想;后世汉代的董仲舒、宋明时期理学家都秉承了这一精神,积极面对现实社会,积极入世,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

45、任感。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即可。【答案】 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出了个人与社会,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反映了儒家学者关心现实,关心民生,爱国忧民的政治情怀。(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示例:观点:儒家文化的入世精神,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改革精神。论述: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克己复礼” ,实行“仁政” ,恢复周礼,重建社会等级制度;在人际关系上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主张宽恕与和谐。这体现出了儒家思想直面社会变革、积极入世、力图改造社会的政治主张。后世的孟子、董仲舒和朱熹的思想都继承了这一传统。总结:儒家文化的这种入世精神反映出士人协调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政治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