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安顺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hopesteam270 文档编号:1188408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安顺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贵州省安顺市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2017-2018 学年贵州省安顺市高二(下)期末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满分 48 分)1.“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 扩大了西周的势力范围 B.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C. 推动了中原文明的传播 D. 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融合【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分封制促使中国中原文化形成和扩大,获得普遍认同,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更重要的是推动了中原文明传统向四夷蛮荒地区的传播,即 C 项符合题意,排除

2、 A 项;材料强调的是分封制度对于中国传统和文化的影响,没有涉及巩固西周统治。故 B 错误;材料提及中国文化获得普遍认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制扩大了中原文明影响的范围,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故 D 项错误。2.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北宋前期,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古代封驳制度A. 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君主专制B. 降低了行政效率C. 有利于促进权力运行程序化D. 限制了皇权滥用【答案】C【解析】根据“封驳就是封还君主失宜的诏令而不下行,驳正臣下有误的奏章而不呈递” “机密公文、皇帝的诏命、

3、宰相和枢密的公文都要经过银台封驳司的审查,才能发放有关部门执行”可知,古代封驳制度纠正皇帝不恰当的诏令,驳回臣下有错误的奏章,对各部门重要公文进行审查,有利于公文权力运行的程序化,提高决策的正确性,C 正确;A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古代封驳制度提高决策的正确性,B 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封驳制度有利于制约皇权滥用,但不能全面反映材料,排除 D。- 2 -3.下图是近代中国不同时期的通商口岸示意图。通商口岸开辟的变化,反映出这一阶段A. 列强侵略集中于南方B. 被动开放走向主动开埠C. 列强势力深入中国腹地D. 中国融入世界步伐加快【答案】C【解析】【详解】图一是南京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主要集

4、中在沿海地区,图二是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从图一到图二正反映了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深入到内地重庆地区,故 C 项正确;列强侵略主要集中在沿海和沿江地区,A 错误;马关条约中口岸开放仍然是被动开放,B 错误;中国此时融入世界仍属于被动性质,两幅图比较难以说明加快的信息,故错误。4.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化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 ”符合这一论述的历史过程是A. 从禁烟运动到鸦片战争B. 从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C. 从维新运动到义和团D. 从戊戌变法到清末新政【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材料所言“战败”应是指

5、的甲午战争的失败。19 世纪 60 年代,地主- 3 -阶级的洋务派进行了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自救运动。但甲午战败表明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无法达到“新生”之目的。所以应选 B。AC 无法体现“自强运动”洋务运动,D 无法体现战败,故排除。考点:近代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5.张謇认为;历史上“起而革命者,代不乏人;然不过一朝之姓之变革而已,不足为异。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材料中的“迥然不同”指辛亥革命A. 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B. 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C. 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D.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答案】D【解析

6、】从材料“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可以看出作者肯定辛亥革命在于实现了制度的变革,即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故 D 正确;戊戌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序幕,排除 A;B 无法体现“与一朝一姓之变更迥然不同” ,排除;C 材料均未体现,排除。点睛: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变革迥然不同”进行分析理解。6.“阎锡山把指挥部设于岭口,与八路军总政委周恩来、副总可令彭德怀共商作战计划;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115 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奇袭板垣师团第 21 旅团。”材料反映的战役是A. 百团大战B. 徐州会战C. 大

7、原会战D. 武汉会战【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国民党高桂滋、陈长捷军正面布阵迎敌” 、 “115 师抓住友军制敌之机,- 4 -奇袭板垣师团第 21 旅团”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提及的“战役”指的是太原会战中的平型关大捷,C 符合题意;ABD 均与材料信息不符。7.下面是 1969 年和 1972 年中国外交情况表,其信息表明中国( )年份 1969 年 1972 年接待外国政府代表团的数量/个12 48新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数量/个1 24A. 重点建立与发展中国家的外交关系B. 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政治舞台C. 切实推进新型区域经济、政治合作D. 打破了美国遏制中国的外交格局

8、【答案】D【解析】从数据来看,无论是接待外国政府代表团的数量,还是新建立外交的国家数量,都是呈现出成倍增长的趋势,说明 70 年代中国外交的突破,故 D 项正确;A 项是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方针,故排除;B 项是应是始于 50 年代,故排除;C 项应是在 21 世纪初,不符合题意,故排除。8.陪审法庭是雅典最重要的司法机关,负责有关国事罪、渎职罪的审判。对于“言论”犯罪等类型的重大公共案件,公民大会本身即组成一个法庭进行审判。这反映了古代雅典公民大会A. 破坏了三权分立原则B. 实质是一个司法机关C. 关注公民集体的利益D. 严格限制公民的权利【答案】C【解析】- 5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9、,公民大会关注“重大公共案件” ,其实是对城邦(实质为公民集体)利益的关注,故 C 项正确。 材料强调公民大会关注公民集体的利益,而非破坏三权分立原则,排除 A。陪审法庭是司法机关,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排除 B。材料没有涉及严格限制公民的权利,而是强调公民大会关注公民集体的利益,排除 D。9.一位学者认为,光荣革命实际上意味着英国政府有了永久的“专制权” 。它“在 1688 年之前只能间或动用,但此后却可以一直享有”这份权力。材料反映了光荣革命后的英国( )A. 君主已经统而不治 B. 实质是资产阶级专制C. 权力中心转移到议会 D. 民主只是寡头的政治【答案】C【解析】“光荣革命实际上

10、意味着英国政府有了永久的专制权 ”是指此后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英国的权力中心转移到了议会。故答案为 C 项。当时国王还掌握较大的行政权,排除 A 项;B 项与材料不符,材料没有涉及英国政治的本质,排除;D 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点睛:“光荣革命”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而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的颁布。但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国王还保留较大的权力,随着责任内阁制的确立,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10.如图为近代德国统一后的一幅政治漫画德国的未来 ,帽子为普鲁士军盔,帽子下的人是德国民众。该作品反映了( )A. 王朝战争促进了德国统一

11、 B. 普鲁士在联邦中占主导地位C. 传统因素影响德国民主化 D. 德国的未来完全由军队控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德国统一后,延续了普鲁士的军国主义传统,德国的政治- 6 -具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人民群众不能决定德国政治的走向。由图可知,德国民众处在普鲁士军盔的控制下,恰恰体现了军国主义压制民众,左右国家政治走向的现实。故 C 项正确;D 项中“完全”表述有误,故排除 D 项;材料并非强调王朝战争的作用,故 A 项排除;材料反映普鲁士军国主义与德国民众之间的关系,不能说明普鲁士在联邦中的地位,故 B 项错误。11.在俄国历史上因一次革命造成政府同反对派的非对抗性模式

12、,两个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俄罗斯帝国的传统观念:让人民讲话,让沙皇让权。这次革命( )A. 推翻了沙皇封建专制统治 B. 迅速完成了俄国社会的转型C. 属于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 D. 开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让沙皇让权”的革命是俄国二月革命,这次革命推翻沙皇封建专制统治,在性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故 A 项正确,C 项错误;成功完成俄国社会转型的是十月革命。故 B 项错误;二月革命后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俄国革命还未彻底结束,因此二月革命未开启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D 项错误。12.表:国家面积(万平方公里)人口(万)国民生产总值(亿美

13、元)在联合国投票权俄罗斯 1707.5 14700 3379 1中国 960.0 123900 9289 1美国 936.4 27000 79213 1挪威 32.4 400 1521 1汤加 0.08 9.9 1.7 1据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 ,表中为 1998 年数据上表可用于说明( )A. 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 B. 多极化趋势加强- 7 -C. 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 D. 经济全球化发展【答案】C【解析】材料数据反映了 1998 年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汤加的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在联合国投票权,并不能体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形成,故 A 错误;材料数据也没有反映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14、加强,故 B 错误;虽然俄罗斯、中国、美国、挪威、汤加的面积、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各不相同,但在联合国投票权相等,这说明国际关系法制化加强,故 C 正确;材料数据也无法体现经济全球化的现象,故 D 错误。故选 C。二、解答题(共 3 小题,满分 52 分)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纵观整个中国古代与近代社会,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简言之,即地方权力归于中央,中央权力归于君主。这一政治结构的设计师是战国时期的韩非,韩非认为国家权力的运行与管理的实现,应当做到,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一一摘编自齐涛集权与专制下的政府职能材料二 宪政

15、主义、联邦主义和有限政府在欧洲倒不是新颖的思想,它们溯自中世纪美国革命使这些思想变成进步的思想。美国的影响为欧洲的发展势力增添了力量,使启蒙运动后期的思想变得更加民主。合众国取代英国,成为先进思想家的模范国家。一一(美)帕尔默现代世界史材料三 回溯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中国人民为争取民主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斗争和艰难探索,但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真正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利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一一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两大中

16、枢点” ,分别指出西汉、唐朝政府运转的特点。- 8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革命”的内涵。(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主政治所进行的斗争和探索。【答案】 (1)汉承秦制,地方郡国并行,导致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推恩令、设置刺史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设立中朝,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用分化相权的办法加强皇权;实行科举制,使官员选拔权集中于中央,并规范化制度化;节度使权力过大,导致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2)内涵:制订 1787 年联邦宪法;实行联邦制和总统共和制;确立主权在民、三权分

17、立、权力制衡等原则。(3)进行大革命,土地革命,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建立了政协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颁布了 1954 年的宪法,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民主法制建设的 16 字方针,拨乱反正,健全的民主,完善的法制,加强基层民主建设。【解析】【详解】 (1)根据材料“政府运转一直是两大中枢点,一是中央权力,二是君主权力” ,结合汉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如郡县制、推恩令、中朝、刺史制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唐代的措施,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的完善等概括回答。(2)结合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的内容,从宪法的制定、国家结构的变化、国家体制的运行等方面概括

18、。(3)根据材料“自 20 世纪 70 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坚定不移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中国的民主制度不断健全,民主形式日益丰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当家作主的权利。”并结合中共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基本史实,从开展土地革命、领导革命胜利、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定宪法、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等方面概括。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西方中国观的变迁西方传教士赞美儒家思想,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科举)开明,极少宗教战争,物质生活丰富。16 一 18世纪 启蒙思想家赞美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 ,推崇儒家道德和规范,中国是一个由开明君主统治的理想国家。- 9 -19 世纪初西方传教士

19、、外交官把落后腐败麻木的中国称为“睡狮” ,封闭、邪恶、停滞、堕落。20 世纪初传教士、军人和政府眼中的中国基本是贫困、肮脏、混乱、残暴、危险的地狱。20 世纪30 一 40 年代美国军政界某些人士描述了一个大有希望的新中国形象:纯朴、智慧的传统社会, “崛起的英雄” 。摘编自邱世兵中国国际舆论环境的历史变迁略论西方的中国观的演变请从上表中任意提取西方中国观变迁的相关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阐述内容须中外关联)【答案】示例一:论题:明清时期到 19 世纪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16 到 18 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

20、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19 世纪: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结论:明清时期到 19 世纪西方中国观由开明中国变为衰败中国,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和主观意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示例二:论题: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20 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贴上了脏乱差等标签。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

21、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结论: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由落后中国变为英雄中国,其变迁受国- 10 -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示例三:论题:明清时期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中国观的变迁。阐述:16 到 18 世纪:明清社会较为稳定,国力相对强盛,而西方社会激剧变化,国力有较大反差;此时西方对中国的了解不全面,认识不深刻,认为可从中国得到借鉴与学习。19 到 20 世纪初:晚清社会落后,国力衰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西方人的殖民心态,有歧视中国之嫌。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坚持抗战,有力地配合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世界反法西

22、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得到西方人的认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结论:西方中国观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其变迁受力量对比、国际环境、中国作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解析】【详解】根据题意要求,本题在提取信息时较开放,在作答时我们可以提取 4 个时期的完整信息,也可以提取 2 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论题高度概括,要明确,并且一定要体现出变化;其次迁移史实论据进行具体论证,应中外关联,即迁移的史实应包括同时期中外相关史实。论证时应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提取 2 个及以上时期的信息,可以根据表格前两个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概括论题:明末清初到 19 世纪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开明变为没落。史实论据和论证应首先迁移明末清

23、初中国和西方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的概况及中西的文化交流概况进行论证西方人为何赞美中国;其次再迁移 19 世纪初中国和西方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发展的概况及中西的文化交流概况进行论证,西方人为何认为中国日益堕落。也可以根据表格后两个时期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概括论题:20 世纪初到 20 世纪 3040 年代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由混乱变为崛起。史实论据和论证应首先迁移 20 世纪初中国和西方相关的政治、经济状况和中外交流情况进行论证,西方人为何认为中国混乱;其次再迁移 20 世纪3040 年代中国和西方的相关史实论证西方国家为何认为此时中国正在崛起。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模仿西方国

24、家的基拙上,1904 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 。1911 年,正式颁布大清新刑律 。新刑律删去了以家天下和宗法制为根据的具有礼教色彩的法律内容,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同时取消了君臣、官民、士庶等在法律程序和定罪量刑上的特权,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民国时期北京政府效仿- 11 -欧美、日本等国法律,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 、 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 241 件,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这些法律废除了中国传统法律中的旧名词,西方习以为常的禁止刑讯、独立审判的原则及审判公开制度、陪审及辩护制度等也逐渐进入中国法律体系。清末民初的法制改革,为我国后来的法律近代化

25、莫定了基础。摘编自杨智平、黄国耀论清末“新政”时期的刑法变革(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特点。(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民初法制改革的影响。【答案】 (1)特点:向西方学习,政府主导,近代化色彩浓厚,建立法律体系。(2)影响:促进了近代中国民主法治的发展,为后来中国法律近代化奠定基础。【解析】(1)据材料“在模仿西方国家的基础上”可以得出向西方学习;据材料“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独立的商法钦定大清商律 ”可以得出政府主导;据材料“引进了故意、过失、正当防卫等现代刑法理论” 、 “基本确立了法律平等原则”可以得出具有近代化色彩;据材料“制定了中华民国约法 中华民国民法典等重要法律共 241 件,建立了近代法律体系”可以得出法律体系化。(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从清末民初的政治、经济和西方思想的传播及民族危机加深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得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西方民主、平等、法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预备立宪、辛亥革命的推动;民族危机深重;维护政治统治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