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1190985 上传时间:2019-05-16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4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二生物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双鸭山一中 2018-2019 年(上)高二学年月考试题生物学科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是( )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血红蛋白、O 2和葡萄糖 葡萄糖、CO 2、K + 载体蛋白和氨基酸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内环境是指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正确;细胞外液含有水、无机盐(K +等) 、血液运送的物质(葡萄糖、氨基酸、O 2、CO 2等) ,而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内,载体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因此 O2、CO 2、K +、葡萄糖和氨基酸均属于内环境的组成

2、成分,而血红蛋白与载体蛋白则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错误,正确。综上所述,供选答案组合,A 正确,B、C、D 均错误。【点睛】熟记内环境的概念和血浆的化学组成并与物质跨膜运输、蛋白质的功能建立联系是解答此题的关键。2.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m 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PM 2.5 己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 PM 2.5 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B. PM 2.5 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可导致组织水肿C. 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D. 颗粒物进入呼吸

3、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不在大脑皮层【答案】C【解析】- 2 -【分析】本题以“PM 2.5”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内环境的内涵、过敏反应、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反射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肺泡等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人体外部环境,因此 PM 2.5 进入人体的肺泡中时还没有进入人体的内环境,A 正确;过敏原具有异物性,因此 PM 2.5 可能成为过敏原,诱发机体产生过敏反应,进而导致组织水肿,B 正确;因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所以颗粒物中的一些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后,血浆的 pH 会保持相对稳定,不会使血浆呈酸性,C 错误;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的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中枢

4、在大脑皮层,D 正确。【点睛】疑难辨析体内液体内环境:一切与外界相通的管腔、囊腔(如呼吸道、消化道、膀胱、子宫等)及与外界相通的液体(如尿液、泪液、汗液、消化液等),均不属于内环境。3. 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A. 神经冲动 B. 反射C. 动作电位 D. 负电波【答案】B【解析】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形式是反射,B 项正确,A、C、D 项错误。【考点定位】神经调节基本方式4. 某人因其大脑皮层某一区域受到损伤而不能说话,该区域是( )A. W 区 B. S 区 C. V 区 D. H 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大脑皮层 W 区受损,不能写字,A 错误;S 区受损不能说话,B 正确;

5、V 区受损不能看懂文字,C 错误;H 区受损不能听懂话,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大脑皮层言语区的功能,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5.刘璇在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展现了出色的身体平衡能力,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A. 脊髓 B. 下丘脑 C. 脑干 D. 小脑【答案】D【解析】- 3 -小脑中有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具有维持平衡、协调运动的功能,故参加平衡木项目比赛时,维持身体平衡的神经中枢位于小脑,D 项正确,A、B、C 项错误。6.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其中代表整个大圆,包含。下列各项与图示不符的是A. 体液 细胞外液 细胞内液 组织液B. 突触 突触后膜 突触前膜 突触小泡

6、C. 核酸 核糖核酸 脱氧核糖核酸 信使 RNAD. 神经递质 兴奋性神经递质 抑制性神经递质 乙酰胆碱【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以“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图”为情境,综合考查学生对体液及其组成成分、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核酸的种类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A 正确;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突触前膜为突触小体膜的一部分,突触小泡存在于突触小体内,B 错误;核酸分为核糖核酸与脱氧核糖核酸两大类,核糖核酸包括信使RNA、转运 RNA、核糖体 RNA,C 正确;神经递质分为兴奋性神经递质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乙酰

7、胆碱属于兴奋性神经递质,D 正确。【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以题意和图示信息(包含和,包含)为切入点,据此围绕“体液及其组成成分、兴奋在神经细胞间传递、核酸的种类”的知识分析各选项。7.下图甲、乙分别表示反射弧组成和神经纤维局部放大的示意图, 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4 -A. 若处受损,电刺激处肌肉不收缩B. 根据神经纤维受到刺激的瞬间膜内外电荷的分布情况,判断乙图中的 a、c 为兴奋部位C. 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 b 流向 a、cD. 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是双向的【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反射与反射弧、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

8、的传递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依题意并分析图示可知:为传入神经,为传出神经,若处受损,电刺激处产生的兴奋能够传到肌肉,肌肉收缩,A 错误;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而当其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据此可知图乙中的 b 为兴奋部位,a、c 为未兴奋部位,B 错误;局部电流是由正电位流向负电位,因此乙图中在神经元细胞膜内局部电流方向是由 b 流向 a、c,C 正确;因反射弧中存在突触,而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单向的,所以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单向的,D 错误。【点睛】本题的易错点在于:不能准确判断反射弧的各部分组成。以

9、题图中的神经节(图中的“ ”)为切入点,神经节所在的为传入神经,传入神经的一端与感受器相连,另一端与神经中枢相连,至此反射弧的其它部分组成即能辨别清楚。8. 当一个人突然遇见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肾上腺素的含量立即上升,产生多种生理反应,这一生理调节过程属于A. 神经调节 B. 体液调节 C. 神经一体液调节 D. 激素调节【答案】C【解析】遇到危险时,通过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产生多种生理反应,大脑皮层产生的兴奋作用于肾上腺,属于神经调节,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属于体液调节,所以该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5 -【考点定位】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名

10、师点睛】神经-体液调节:有些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是神经调节的一个传出环节,是反射传出道路的延伸9.下图是反射弧局部结构示意图,刺激 c 点,检测各位点电位变化。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若检测到 b、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B. 图中有两个完整的突触结构C. 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突触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D. 电表不偏转,电表偏转两次【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依题意并结合图示

11、分析可知:b、c、d 点均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刺激 c 点,若检测到 b、d 点有电位变化,说明兴奋在同一神经元上是双向传导的,A 正确;突触是指两个神经元相接触的部位,据此可知:图中有两个完整的突触结构,B 正确;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刺激 c 点,a 处检测不到电位变化,是由于产生的兴奋不能通过图中左侧的突触传递到 a 点,C 错误;刺激 c 点产生的兴奋会先后到达电表的两接线端,因此电表偏转两次,但不能通过图中左侧的突触传递到电表的右接线端,所以电表不偏转,D正确。【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

12、:兴奋在一个神经元内是双向传导,在两个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另一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 。在此基础上结合题意分析图示,即能作出准确的判断。10.下列有关神经兴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静息状态时神经元的细胞膜内外没有离子进出B. 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则神经元的静息电位减小- 6 -C. 突触间隙中的神经递质经主动运输穿过突触后膜而传递兴奋D. 神经纤维接受刺激产生的兴奋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A 错误;组织液中 Na+浓度增大,膜内外电位差加大,则神经元的静息

13、电位加大,B 错误。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需要通过突触结构,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C 错误。神经纤维上兴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D 正确;考点:神经调节【名师点睛】学生易混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11. 你幸福吗?最近研究表明,当人感到开心时一种被称为 hypocretin 的神经递质显著增加;而当人感到悲伤时该多肽水平减少。下列关于的叙述,正确的是A. hypocretin 在突触后膜中形成B. hypocretin 的合成与高尔基体无关C. 人开心时,较多 hypocretin 进入组织液D. h

14、ypocretin 在神经元间双向传递【答案】C【解析】根据题意,hypocretin 是神经递质,在突触前膜中形成,A 错误;神经递质属于细胞分泌物,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相关,B 错误;“当人感到开心时一种被称为 hypocretin 的神经递质显- 7 -著增加” , 进入突触间隙,属于组织液,C 正确;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是单向的,原因是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D 错误。【考点定位】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名师点睛】注意:神经递质的产生是神经细胞内合成并分泌的分泌物,而分泌物的形成通常与细胞内的高尔基体相关。12.神经细胞在静息时具有静息电位,受到适宜刺激时可迅速产生能传

15、导的动作电位,这两种电位可通过仪器测量。如图表示的是检测时的三种连接方法与刺激前的电位状态,图中的刺激点与两电极的距离相等。在刺激点给予刺激后,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图中的微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B. 图中的微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C. 图中的微电流计指针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D. 图与图中的微电流计指针两次偏转的方向不同【答案】B【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详解】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而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

16、外负内正。据此依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未刺激前的微电流计的左电极所处的神经纤维膜内为负电位,右电极所在的神经纤维膜外为正电位,当在刺激点给予刺激后产生的兴奋传至微电流计的左、右电极时,左、右电极处的膜电位分别变为正电位、负电位,指针向右偏转,当兴奋离开左、右电极时,左、右电极处的膜电位分别恢复为负电位、正电位,指针向左偏转,A 正确;图中的微电流计的两电极均置于膜内,且静息状态时的两电极处的膜内均为负电位,在刺激点给予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同时传至微电流计的左、右电- 8 -极,此时两电极处的膜内均变为正电位,二者之间无电位差,微电流计指针不偏转,B 错误;同理可推知:图中的微电流计的两电极均置

17、于膜外,在刺激点给予刺激后产生的兴奋先后传至左、右电极处,指针将向左偏转后,再向右偏转,即将发生两次相反方向的偏转,C 正确。综上分析,图与图中的微电流计指针两次偏转的方向不同,D 正确。【点睛】解答此题需抓住问题的实质:神经纤维处于静息状态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是内负外正,而受到刺激产生兴奋时,膜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微电流计两电极间存在电位差,指针才发生偏转,且是从正电位向负电位方向偏转。在此基础上,以题意信息和图示中呈现的“微电流计的两电极置于神经纤维膜的位置”为切入点,围绕“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的知识,分析判断各选项。13. 下列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细

18、胞外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细胞外液中溶质微粒的数量B. 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 Na+和 Cl-的浓度决定C.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D. 37人的血浆渗透压小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细胞外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故 A 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故 C 正确;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和 Cl-,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来源于 Na+和 Cl-,故 B 正确;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 770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故 D 错误。考点:本题主要考查渗透压,意在

19、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4.氧气从外界吸收进入人体组织细胞被利用至少需穿过( )层磷脂双分子层A. 7 层 B. 9 层 C. 11 层 D. 22 层【答案】C【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O 2从外界吸收进入人体组织细胞被利用的途径为:外界的 O2进入呼吸道穿过肺- 9 -泡壁(跨越 2 层细胞膜)穿过毛细血管壁(跨越 2 层细胞膜)进入红细胞(跨越 1 层细胞膜)血液运输到全身各组织处毛细血管出红细胞(跨越 1 层细胞膜)穿过毛细血管壁(跨越 2 层细胞膜)到

20、达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跨越 1 层细胞膜)扩散进入线粒体(跨越 2 层线粒体膜)被组织细胞利用。可见,上述过程至少需穿过 11 层磷脂双分子层,C 正确,A、B、D 均错误。【点睛】知道肺泡壁与毛细血管壁都是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识记并理解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正确解答此题的关键。本题的易错点在于因忽略了 O2只有进入红细胞并与其中的血红蛋白结合才能随血液运输而错选 B。15.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 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叙述不正确的是A. 可以直接进入 A、CB. 0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都是的成分C. 构成了内环

21、境D. 当 D 结构堵塞时液体会增加【答案】A【解析】淋巴液要通过淋巴循环进入 A 内,由 A 进入组织液,然后才能进入 C,A 错误;血浆中含有 O2、葡萄糖、血浆蛋白和生长激素等,它们都是的成分,B 正确;是血浆、是组织液、淋巴液共同组成内环境,C 正确;毛细淋巴管阻塞,组织液不能顺利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组织液的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D 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内环境成分总结: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凡存在于血浆、组织液或淋巴中的物质均属内环境成分(如血浆蛋白、O 2、CO 2、葡萄糖、氨基酸、递质、激素等) ,以下两种情况不属内环境成分:(1)只

22、存在于细胞内(不分泌出细胞)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血红蛋白、呼吸酶、膜上的载体等) - 10 -(2)只存在于与人体外界环境相通的腔中的物质不属内环境成分,如消化液、尿液、泪液、汗液等16. 下图是细胞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处的箭头表示血液流动的方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是人体内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 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C. 中的蛋白质可以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互交换D. 若为肝脏细胞,则处的氧气浓度高于处【答案】D【解析】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内液而不是组织液,A 错误;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血浆和组织液,B 错误;中的蛋白质不能通过毛细淋巴管壁相

23、互交换,的蛋白质只能进入,被淋巴液回收,C 错误;若为肝脏细胞,则处动脉端的氧气浓度高于处静脉端,D 正确【考点定位】内环境的组成【名师点睛】阅读题干和题图知,本题是通过内环境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先分析题图明确是血浆、细胞内液、淋巴、组织液、所在的端为静脉端,所在的端为动脉端,然后根据选项涉及的具体内容分析综合对选项做出判断17. 止痛药(如“杜冷丁” )能阻断神经冲动传导,但并不损伤神经元的结构,同时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量也不变据此推测止痛药的作用机制是( )A. 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B. 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C. 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D. 抑制突触

24、小体中递质的合成【答案】A【解析】- 11 -止痛药与突触后膜的受体结合后,阻碍了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从而达到阻断神经冲动传导的目的,A 正确;如果与突触前膜释放的递质结合,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A 错误;如果抑制突触前膜递质的释放,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C 错误;抑制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则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会改变,D 错误。【考点定位】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18. 获 2013 年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发现了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及其表达蛋白的功能,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突触小泡属于囊泡,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

25、了能量B. 神经元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C. 突触前膜的特定蛋白决定了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D. 突触小泡中运输物的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突触小泡在运输时所需的能量由神经元中的线粒体提供,故 A 选项正确;B、神经元细胞和其他体细胞均来自同一个受精卵,遗传物质相同,基因也都相同,只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并不是神经细胞特有的基因决定了突触小泡的运输方式,故 B 选项错误;C、科学家发现的与囊泡运输相关的基因,在细胞中基因选择性表达蛋白质,揭示了信号如何引导囊泡精确释放运输物,从而决定神经递质的释放位置,故 C 选项正确;D、突触小泡中运输物为神经冲动的电

26、信号转变而来的神经递质,其释放受到神经冲动的影响,故 D 选项正确所以 B 选项是正确的考点:神经调节【名师点睛】在神经冲动的传导过程中,有两种信号:(1)以电信号的形式在神经纤维上传导(2)以化学信号的形式在两个神经细胞间单向传递,通过突触来完成19.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答案】C【解析】作为信号分子的激素可以在细胞间传递信息,酶在细胞内、细胞外或体外都可起作用,神经- 12 -递质是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

27、体结合而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A 错误;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 RNA,性激素是固醇,而神经递质有多种有机物,B 错误;激素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行使调节功能,酶与相应的底物结合才能行使催化功能,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才能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C 正确;酶在反应后仍然保持活性,递质和激素在起作用后会失活,D 错误。20.下列关于人体血糖调节说法正确的是( )A. 人体血糖浓度只受激素的调节B. 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相互协同,共同维持血糖稳定C. 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是唯一能升高血糖的激素D. 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答案】D【解析】

28、【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人体血糖的浓度,既受激素调节,也受神经调节,A 错误;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高血糖素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二者相互拮抗,共同维持血糖稳定,B 错误;胰岛素是唯一能降血糖的激素,胰高血糖素和肾上腺素都能使血糖升高,C 错误;血糖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机制,D 正确。【点睛】与血糖有关的三种激素的联系与区别:a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协同作用使肝糖原分解。b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拮抗作用使血糖维持相对稳定;胰岛素是唯一降低血糖含量的激素,而胰高血糖素是主要升高血糖含量的激素。c胰高血糖素可使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29、。d胰高血糖素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21.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 )- 13 -A. 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等过程B. 胰岛 B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C. 胰岛 A 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过程D. 过程可以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的示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血糖调节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胰岛 B 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可通过抑制、过程,促进、等过程,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A 正确,B 错误;胰岛 A 细胞分泌的胰高血糖素促进过程,从而使血糖水平升高,C 错误;过程表示肝糖原分解,发生在肝

30、脏细胞中,D 错误。【点睛】熟记并理解血糖平衡调节的过程,系统、全面地构建知识网络。 (图中的“+”表示促进)22.下图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之间的关系(“”表示促进, “”表示抑制),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14 -A. a、b、c 分别表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B. a 分泌的激素增多对 b 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C. b 分泌的激素对 a、c 分泌激素都有抑制作用D. c 分泌的激素对 a 分泌激素有促进作用【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的相关知识的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依题意和分析图示可知:a、b、c 分别表示垂体、甲状腺、下

31、丘脑,A 错误;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可促进b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B 正确;血液中b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的浓度过高时,通过反馈调节,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增强,导致a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和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量减少,C 正确;c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可促进a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D 正确。【点睛】解题的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和负反馈调节机制,能够结合图示判断各器官的名称,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23.产生促胰液素和促胰液素作用的部位分别是( )A. 胰腺和胰岛 B. 胰腺和小肠黏膜C. 小肠黏膜和胰腺 D. 小肠黏膜和胰岛【答案】C【解析】

32、【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促胰液素发现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其作用是促进胰腺分泌胰液,C 正确,A、B、D 均错误。【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5 -24.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鱼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这一方法主要是利用了垂体细胞合成的 ( )A. 甲状腺激素 B. 雌性激素C. 促甲状腺激素 D. 促性腺激素【答案】D【解析】垂体合成分泌促性腺激素作用于卵巢,合成分泌性激素,促进雌

33、蛙排卵,D 正确。【考点定位】动物激素的调节25. 下列关于动物激素的阐述,正确的选项是A. 激素有的是无机分子,有的是有机分子B. 激素能直接参与细胞内多种代谢过程从而调节生命活动C. 激素只运输给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D. 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激素都是有机物,故 A 错误;激素不能直接参与代谢活动,而是其调节作用,故B 错误;激素可以运输给全身所有的细胞,只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故 C 错误;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发挥完作用后立即被灭活,故 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激素调节的特点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记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

34、系的能力。26.有关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B. 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 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 5,则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为 5.67C.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不仅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也能很好地解释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D. 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进化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答案】D【解析】一个符合遗传平衡的群体,随机交配后,基因频率及基因型频率都不发生改变,存在如下等- 16 -式关系:当等位基因只有一对(Aa)时,设基因 A

35、 的频率为 p,基因 a 的频率为 q,则A+a=p+q=1,AAAaaap 22pqq 21,A 正确;某校学生(男女各半)中,有红绿色盲患者 3.5%(均为男生),色盲携带者占 5,假设该校共有 200 名学生,则男女生各 100 名,其中 XbY2003.57 人、X BXb200510 人,所以该校学生中的色盲基因频率(710)(1002100)5.67,B 正确;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能科学地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生物界的适应性与多样性,但不能解释遗传与变异的本质,且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仅限于个体水平,C 正确;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生物通过长期进化,随着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36、,可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最终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进而使一个物种演变成另一个物种,可见,新物种产生一定存在进化,但进化不一定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D 错误。27.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B. 染色体结构变异一定会导致基因结构发生改变C. 基因突变一定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D. 基因重组可能会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答案】A【解析】基因突变是指 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A 正确;染色体结构变异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而导致性状的变异但基因结构未发生改

37、变,B 错误;基因频率是指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在基因 H 突变成基因 h 的同时,基因 h 也可能突变成基因 H,所以基因突变不一定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C 错误;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没有产生新基因,在概率上基因频率与基因重组是互为独立事件,D 错误。28.下列有关育种和进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杂交除了可以选育新品种,还可获得杂种表现的优势B. 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种生物之间的转移C. 基因频率是指某个基因占种群中全部基因数的比率D. 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之间存在生殖隔离【答

38、案】C- 17 -【解析】杂交育种是利用基因重组的原理进行的新品种选育方法,通过杂交获得的大量杂合子在自然界中还可表现出杂种优势,A 正确;基因工程的实质就是让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导入另一种生物的细胞内实现基因表达的过程,B 正确;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占种群中该种基因的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C 错误;二倍体西瓜和四倍体西瓜由于成熟季节不同,二者存在生殖隔离,分属不同物种,D 正确。29.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B. 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进化C. 捕食者的存在不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D. 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

39、形成【答案】C【解析】突变(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原材料,A 正确;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缓慢进化,B 正确;捕食者所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从而为其他生物的生存提供资源和空间,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 错误;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生物之间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共同进化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形成,D 正确。30.许多年前,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两个种群所发生的变化如下图所示,表示不同的变异结果,ad 表示进化的不同环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a 表示地理隔离离

40、,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B. b 过程表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C. c 过程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D. 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答案】B- 18 -【解析】由题意 “某大峡谷中的松鼠被一条河流分隔成甲、乙两个种群”并分析图示可知,a 表示地理隔离离,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使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差异,当种群间的基因库出现显著差异时,最终可导致种群间产生生殖隔离,因此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可能出现生殖隔离,A 正确;b 过程表示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 错误;c

41、 过程表示自然选择,可以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导致生物定向进化,C 正确;d 表示生殖隔离,是新物种产生的标志,因此渐变式和爆发式的形成新物种,都需要 d 环节,D 正确。【点睛】本题以松鼠进化过程图解为载体,考查学生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关系的认识和掌握情况。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学生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形成知识网络,据此明辨图中字母或数字的含义,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31.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C. 细菌在接

42、触青霉素后会产生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D.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特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A 正确;新物种的形成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B 正确;细菌在接触青霉素以前就已经产生了抗药性的突变个体,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使其生存,C 错误;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的结果,D 正确。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和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2.下列有关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

43、的叙述,正确的是A. 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B. 只有在新物种形成时,才发生基因频率的改变C. 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D. 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一定改变【答案】A- 19 -【解析】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 1,A 正确;基因突变和自然选择等都会使基因频率发生的改变,B 错误;色盲为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 X 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就患色盲,女性只有两条 X 染色体上都有色盲基因时才患色盲,因此色盲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但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并不是大于女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

44、C 错误;环境发生变化时,如果影响到某些基因型的适应性,则由于环境的选择作用,就会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如果没有影响到种群中各基因型的适应性,则环境的改变不能起选择作用,种群基因频率不变,可见,环境发生变化时,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一定改变,D错误。 33. 调查人群中常见的遗传病时,要求计算某种遗传病的发病率(N)。若以公式Na/b100%进行计算,则公式中 a 和 b 依次表示( )A. 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B. 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各类单基因遗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C. 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D. 有某种遗传病病人的家庭数,该种遗

45、传病的被调查家庭数【答案】C【解析】遗传病的发病率是某种遗传病的患病人数占该种遗传病的被调查人数的比例。34.下列有关遗传病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一对夫妇,生育了一个“新生无脑儿”患者,则其下一个孩子患此病的概率为 1/4B. 先天性疾病都是遗传病C. “先天性愚型”患者是体内第 21 号常染色体缺失一条所致D.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答案】D【解析】【分析】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人类遗传病的类型、特点及其常见实例的致病机理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详解】无脑儿是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影响,因此生育了一个“新生无脑儿”患者的一对夫妇,其下一个孩子患

46、此病的概率不一定为 1/4,A 错误;先天性疾病,若是遗传物质改- 20 -变引起的,则属于遗传病,B 错误;“先天性愚型”患者是体内第 21 号常染色体增加了一条所致,C 错误;单基因遗传病是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D 正确。【点睛】易错点辨析:先天性疾病遗传病。先天性疾病是指出生前已形成的畸形或疾病,有的可能是由于发育不良造成的,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病是由遗传物质改变引起的,大多数遗传病是先天性疾病,但有些遗传病可能在个体生长发育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来,所以,后天性疾病也可能是遗传病。35. 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B. 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可以

47、导致遗传病C. 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D. 环境因素对多基因遗传病的发病无影响【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人类遗传病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单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突变后的致病基因是显性时,A 正确;染色体结构改变可以导致遗传病,如猫叫综合征,B 正确;近亲婚配可增加隐性遗传病的发病风险,因为近亲婚配的双方从共同祖先那里继承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机会较非近亲婚配的大大增加,结果双方很可能都是同一种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这们后代隐性遗传病发病风险大大增加,C 正确;多基因遗传病不仅表现出家庭聚集现象,还比较容易受环境因

48、素的影响,D 错误。考点:本题考查遗传病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36.下图是一种伴性遗传病的家系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病是显性遗传病,4 是杂合子- 21 -B. 7 与正常男性结婚,子女都不患病C. 8 与正常女性结婚,儿子都不患病D. 该病在男性人群中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人群【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分析系谱图:已知该病是伴性遗传病,伴性遗传病包括伴 Y 遗传病、伴 X 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和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系谱图中含有女患者,所以不可能是伴 Y 遗传病;4号女患者有一个正常的儿子,说明该病不是伴 X 隐性遗传病,则该病属于伴 X 染

49、色体显性遗传病(用 A、a 表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该遗传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4 是杂合子(X AXa) ,故 A 正确;该遗传病是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7(X aXa)与正常男性(X aY)结婚,子女都不患病,故 B 正确;-8(X AY)与正常女性(X aXa)结婚,儿子都不患病,女儿均患病,故 C 正确;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故 D 错误。考点:人类主要的遗传疾病37. 八倍体小黑麦(8N=56)是用普通小麦(6N=42)和黑麦(2N=14)杂交获得杂种幼苗后,经秋水仙素处理培育而成的高产小麦新品种。据此可推断出A. 八倍体小黑麦的染色体组含有的染色体相同B. 八倍体小黑麦的产生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