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29 讲 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考试内容 考核要求 考情播报1.百家争鸣(1)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2)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3)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bcc(201811 月,1)考查法家的思想及影响(20164 月,2)考查道家“无为而治”(201510 月,33 第一问)考查儒学的教育观的演变(201610 月,3)考查孟子和荀子的政治主张(201711 月,2)考查先秦诸子百家思想(20184 月,2)考查诸子百家思想主张考试标准2.汉代儒学(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太学的创建(3)科举制的文化影响bbc(201510 月,33
2、第一问)考查太学的性质(201610 月,4)考查汉代儒学地位上升2(201510 月,33 第二问)考查科举制的影响(201711 月,5)考查儒学成为正统的推进因素考点一 百家争鸣梳理基础知识一、孔子、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贡献(c)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重要贡献孔子 春秋政治方面:核心是提出“仁”与“礼”的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德治” ,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教育方面:开创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以“六艺”来培养学生,注重人的全面发展;编纂方面:编著诗 书 易 礼 乐 春秋 ,统称“六经” , 论语是其弟子所编开创了儒家学派孟子四种道德规范,即仁、义、礼、智
3、;发挥孔子的“德治”思想,提倡“仁政”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荀子战国天人关系上认为“天行有常” 、 “人道有为” 、 “制天命而用之” ;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二、道家、墨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b)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3老子 春秋哲学上主张“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相反的两面,蕴涵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幻想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道家庄子 战国和老子一样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与自然无为。他认为要做到“齐物” ,才能达到与天地万物为一的精神境界,
4、从而逍遥自得法家 韩非 战国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 、 “术” 、 “势”三者糅合为一;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了“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 “事异则备变”的改革主张墨家 墨子 战国主旨是“兼相爱、交相利” ,以此为核心提出了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一系列主张三、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c):标志着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繁盛时期1.形成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高潮,有力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2.对后世文化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 2 000 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
5、基础;法家思想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3.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微点拨 儒、法、道三者有互补性,在发展中表现出融合趋势。战国时荀子吸收法家和道家思想中的积极合理成分,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后来中国主流思想的发展也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法家思想为辅助,兼采道家合理思想,形成了“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的统治模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体现战国时期“民本”思想的实质是什么?答: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行仁政。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 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儒家民本意识史料识图解史 (1)图示中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者
6、,爱人”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是指周礼。 “克己复礼”以为“仁” 。图示显示孔子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结合所学简要概括其内在联系。提示:仁是内在自觉的道德要求,礼是外在要求的社会规范;主张“中庸” ,通过协调人际关系保持“仁”的常态化。(2)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 尚书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认为民贵君轻, 荀子有君舟民水理念。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时期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政治理想。提示:主要内涵:强调君民相互依存;君主应重视民意,顺应民心。政治理想:君主用贤人,行仁政。要点二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史料 如果说道家智谋是中国智谋型文化中最聪明的
7、一页,法家智谋是其中最刻毒的一页,兵家智谋是其中最冷峻的一页,纵横家智谋是其中最无耻的一页,阴阳家智谋是其中最神秘的一页,那么,儒家智谋就是中国智谋型文化中至为深刻的一页,是真正的大智谋。冷成金读史有智慧读史用史 根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意义。提示: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精练核心素养素养 1 史料实证对诸子百家思想主张的判断1.(2018浙江 4 月选考)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 ”这体现了( )A
8、.民贵君轻的主张B.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克己复礼的思想D.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根据题干中提到“尚贤” “尚同” “节用” “节葬”可知,该思想家属于墨家。选项 A 是儒家孟子主张,选项 C 是儒家孔子主张,选项 D 是道家庄子主张,选项 B 是墨家主张,故选 B。答案 B素养 2 历史解释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认识52.(2017浙江 11 月选考)在中国思想文化第一个枝繁叶茂期,有思想家针对“百家异说”局面,认为人的认识应当力避“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 。其观点旨在表达( )A.倡导独立思考精神B.不同学派应相互竞争C.吸收各
9、家思想精华D.理论认识应格物致知解析 “私(偏爱)其所积,唯恐闻其恶也;倚其所私,以观异术,唯恐闻其美也”出自荀子,意思是“他们偏爱自己平时积累的学识,只怕听到对自己学识的非议。他们凭自己所偏爱的学识去观察与自己不同的学说,只怕听到对异己学说的赞美。 ”故答案为 C。材料中没有体现独立思考和不同学派相互竞争的信息,所以 A、B 两项错误,D 选项的格物致知是北宋理学家的主张。答案 C素养 3 史料实证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3.(2018浙江 11 月选考)马克思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在春秋战国国家走向统一的时代,讲求“耕战” ,富国强兵,“满
10、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是( )A.儒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解析 根据材料“讲求耕战 ,富国强兵”并“满足秦实现统一的理论”可判定为法家思想的奖励耕战和集权思想,故选 C 项;儒家讲求“德治” ,道家主张无为,墨家倡导“兼爱” “尚贤” “非攻” ,都不是秦国实现富国强兵的治国理论,故可排除 A、B、D 三项。答案 C素养 4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4.(2018温州 3 月测试)战国时期有思想家主张:“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这一主张( )A.成为中国
11、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B.体现了对孔子“德治”思想的发挥C.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6D.具有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解析 孟子“民贵君轻”的原则成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与材料中“仁”不符,故A 项错误;孔子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与材料中“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相符,故 B 项正确;孔子认为仁就是爱人,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实现“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但与材料中“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不符,故 C 项错误;超越功利与材料中“保四海” “保社稷” “保宗庙”不符,道家追求精神自由,而“仁”是儒家思想,
12、故 D 项错误。答案 B素养 5 历史解释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意义5.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公元前 6 世纪到公元前 3 世纪”和所学知识,可推断当时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B 项出现在秦朝且对文化发展是一次摧残,C 项出现在西汉时期,D 项则出现在隋唐时期。故答案为 A。答案 A考点二 汉代儒学梳理基础知识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1.背景
13、(1)汉武帝时期,中国“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也基本形成。(2)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使其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2.措施7(1)汉武帝初年,儒学之士在各级部门担任职务。(2)董仲舒建议皇帝倡导儒学,实践德政、推行教化。 “一统”思想得到汉武帝的认可。(3)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使儒学地位开始上升。3.影响(1)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2)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3)汉王朝加强了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二
14、、太学的创建(b)1.创建:汉武帝时期,创办太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的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2.影响(1)对教育: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2)对社会风气: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有利于文化的传播。(3)对政治: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官僚和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社会中下层的少数人得到入仕机会。三、科举制的文化影响(c)1.含义:隋唐时代开始,以考试成绩为选官的标准,以儒学经典为考试内容。2.影响(1)儒学全面影响了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儒生既是文化舞台上的主角,也成为政治舞台上的主角。(2)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稳固。儒生在地位
15、得以提升的同时,也成了专制政治的仆从,儒学也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3)科举制促成了比较广泛、持久的读书风尚,有益于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科举考试作为一种选官方式,也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4)知识分子以仕途辉煌为人生理想,以“治国平天下”为唯一志向,这就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文人学士醉心于功名利禄,也导致了古代中国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突破核心要点要点一 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8史料 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向之,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司马迁史记儒林列传读史用史 史料中“白衣”指平民,结合所学
16、,概括指出出现史料现象的推动因素及影响。提示:因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影响:汉武帝起用儒者参与国家大政,直接促成儒学地位的提高,儒学正统地位逐步确立。要点二 太学的建立及科举制的文化影响史料一 太学和汉画像石“讲经图”识图解史 “讲经图”中“经”指诗 书 礼 易 春秋 , “五经”属于儒家经典,结合所学指出图示两幅图片之间有何联系?你如何认识?提示: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为太学专用教材,并设立“经学博士” 。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史料二 以科举为核心的教育制度与精英选拔制度,既是维系社会精英与政治精英相互依存关系的纽带,也是维系社会各阶层对君主、儒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权威效忠的基础。杨齐
17、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读史用史 结合所学,试从文化影响角度谈谈你对史料二观点的理解。提示:科举制的实行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在其导向下,中国人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社会和文化观念,崇尚“学而优则仕” ,文化知识主要用于维护皇权统治;科举制度促进了传统儒学文化的传承与普及,带动了民间社会崇尚人文、教育等。精练核心素养素养 1 时空观念百家争鸣与汉代儒学1.(2018金华十校期末调研)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法家和道家思想都曾经是“大一统”政体下的治国理念。下列按其成为治国理念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儒家法家道家 B.法家道家儒家C.法家儒家道家 D.道家法家儒家9
18、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秦朝依据法家思想,汉初采纳道家思想,汉武帝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 B 项正确。答案 B素养 2 历史解释儒学成为正统的推进因素2.(2017浙江 11 月选考)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 “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中央官学的建立( )A.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B.结束了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局面C.有利于学生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D.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进一步发展解析 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由此可见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故答案为 A。B 项说法过于绝对,根据所学知识可以排除。
19、以五经为标准没有体现思想创新和个性发展,所以 C 项错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因此 D 项错误。答案 A素养 3 史料实证太学的创建3.(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 3 月联考)西汉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 ”据此可知太学( )A.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新的一页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D.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主要办学目的解析 太学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由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太学生,教育为儒家所垄断,不利于除儒家以外的先秦诸子学说的发展,故 A 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儒学的传播
20、,故 B 项错误;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 C 项错误;太学生学完五经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为政府培养了官僚后备力量,故 D 项正确。答案 D素养 4 历史解释太学的发展与儒学兴起4.(2016浙江 10 月选考)汉武帝时期的太学,只有几位经学博士和少量博士弟子。此后,10太学规模不断扩大,到东汉中期,太学生已经达到三万多人。该现象反映了( )A.儒学地位上升 B.私人讲学风气盛行C.官立学校出现 D.地方教育系统建立解析 从材料看太学规模扩大,学生数量增加,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太学主要讲授儒家经典,因此这反映儒学影响扩大,地位上升。
21、答案 A素养 5 历史解释科举制文化影响5.(原创)隋唐时代,古代完备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实行,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其带来的文化影响不包括( )A.儒生成为古代文化、政治舞台上的主角B.儒学因此而显荣,并逐步成为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C.促进古代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科技的进步D.科举考试能促成广泛而持久的读书风尚解析 科举只考“四书” “五经” ,文人学士醉心功名利禄,导致中国古代专心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不利于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答案 C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8江苏单科,2)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图中树上有 20 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22、古代“雀” “爵”相通, “猴” “侯”同音。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解析 依据对东汉画像石寓意的理解,仰射树上的雀、猴,并非要抑制王侯势力,而是要11获得这些,故 A 项错误;由雀、猴与“爵” “侯”谐音,由此可以看出时人热衷于追求显贵地位,所以 B 项符合题意。射杀动物,无法体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所以 C 项错误;图文未体现出尚武健身的信息,D 项排除。答案 B2.(2016浙江 10 月选考)先秦时期,思想家孟子主张“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思
23、想家荀子主张“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 。他们的主张( )A.都属于春秋时期的同一思想流派B.都强调施政为民的重要性C.都否定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D.都被当时诸侯国国君采纳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孟子强调统治者“得其民有道” ,荀子强调“平政爱民”有利于统治,二者的共同点是强调施政为民,因此 B 项正确。答案 B3.(20164 月浙江选考)有学者援引“漠然无为而无不为也,澹然无治而无不治也”以总结汉初统治思想。据此判断,汉初统治者吸收了先秦时期(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C.墨家思想 D.儒家思想解析 “无为而无不为”反映了先秦时期道家的思想主张。故选 B 项。答案 B4.(201
24、8台州 3 月质评)先秦某一思想家认为:“即欲人之爱利其亲也,然即吾恶先从事,即得此。若我先从事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爱利吾亲乎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该思想家( )A.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春秋时期B.对秦始皇统一全国影响较大C.希望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社会D.具有苦干和自我牺牲的精神解析 材料中关键信息“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意思是先从事于爱护和有利于别人的双亲,然后别人报我以爱护和有利于我的双亲,体现出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生活在战国时期,故 A 项错误;B 项是法家思想,故 B 项错误;C 项是儒家思想,故 C 项错误;墨家代表小手工业者的利益,具有苦干
25、和自我牺牲的精神,故 D 项正确。12答案 D5.(2018台州高三期末)古代中国某思想家认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下列属于该思想家观点的是( )A.制天命而用之 B.弱者道之用C.兼相爱交相利 D.事异则备变解析 材料反映的观点是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是老子的思想。 “制天命而用之”是荀子的思想,故 A 项错误;“弱者道之用”是老子的思想,故 B 项正确;“兼相爱交相利”是墨子兼爱非攻思想,故 C 项错误;“事异则备变”是韩非子的思想,故 D项错误。答案 B6.(2018宁波十校期末联考)下列两则材料是一位先秦思想家评论两位政治人物
26、时表达的观点。这位思想家可归类为( )齐桓公致力联系诸侯,设法合作维系传统封建秩序,是个执守正道而不行诈谋的国君。晋文公虽协助周王定乱,却僭越礼制,想仿行天子的礼仪,是个内行诈谋却装作遵循正道的国君。A.墨家 B.法家 C.道家 D.儒家解析 材料对于齐桓公、晋文公的评价是从维护礼制出发,这与墨家兼爱思想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说明该思想家主张维护周礼,这与法家主张改革的思想主张不符,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是一种有为行为,与道家主张无为的主张不符,故 C 项错误;材料中肯定齐桓公维护礼制的行为,说明该思想家主张维护周礼,这与儒家主张“复礼”
27、的思想主张相符,故 D 项正确。答案 D7.(2018十校联盟 3 月联考)春秋时期,臣弑君、子弑父和“下克土”之风行于世。孔子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率弟子周游列国,派弟子子夏访求周史,据此删削,著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焉。这说明孔子( )A.认为分封制已经崩溃B.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C.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13D.融治国思想于春秋解析 材料主要反映的是孔子对于礼崩乐坏现象的态度,故 A 项错误;同理,材料不反映孔子对学生发展的要求,故 B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孔子对礼崩乐坏的态度,与开创私人讲学无关,故 C 项错误;根据材料“著成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焉”可知,孔子春秋中体现了其治国理念,故 D
28、项正确。答案 D8.(201891 高中联盟高一期中)战国末期的思想家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 、“术” 、 “势”三者糅合为一。以下的思想主张中,最能体现出韩非子对“势”的重视的是( )A.加强君主集权 B.厉行赏罚C.法不阿贵 D.事异则备变解析 此处“势”一般理解为树立皇帝权威,故选 A 项。答案 A9.(2018浙江 4 月仿真一)有学者认为:法家不别亲疏,不分贵贱,给重视血缘和等级关系的社会以强烈冲击;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强调尊君卑臣,在某些时候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这体现了法家思想的积极作用是( )A.建立了无差别等级的社会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建立了尊君卑臣的
29、等级社会D.提出改革社会的主张解析 法家思想强调不别亲疏,不分贵贱,强调以君主和国家为中心进行思考,尊君卑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 B 项。答案 B10.下面对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有( )促进了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 B.C. D.解析 首先确定“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其次我们可知这个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其成为正统思想是汉武帝时期。排除。答案 C1411.汉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
30、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可以为下列哪一思想提供理论保障( )A.君主专制 B.天人感应C.大一统 D.君权神授解析 因“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可知,君主是上天用来引导人民为善之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的安排,故 D 项正确。答案 D12.“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这一主张( )A.有效地约束君主专制权力B.强化君主专制,实现“君权神授”C.加强中央集权,实现“春秋大一统”D.对君主构成一定的心理或道德压力解析 这一主张的主旨是如果人君无道,
31、天就会降灾异加以谴责和威慑,这会对君主构成一定的心理或道德压力,故 D 项正确。答案 D13.董仲舒认为“礼”的主要原则是“以人随君,以君随天” 、 “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据此可知董仲舒( )A.与孟子的民本思想有相异之处B.认为礼是学习的最高目标C.认为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D.使儒家思想形成一个严密的思想体系解析 材料强调“以人随君” “屈民而伸君” ,与孟子民本思想不同。答案 A14.(2018丽衢湖期末联考)公元前 141 年董仲舒为兴建太学上奏汉武帝:“养士之大者,莫大乎太学臣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 ”据此可知,董仲舒兴建太学的意
32、图是( )A.加强思想控制 B.培养政治人才C.扩大儒学影响 D.确立选官制度15解析 董仲舒兴建太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可以得到“英俊”之才,不是加强思想的控制,故A 项错误;通过“兴太学以养天下士,数考问以尽其材,则英俊宜可得矣”可以得知其意图在于培养为国家服务的政治人才,故 B 项正确;题干主要说明董仲舒通过兴办太学,可以“英俊宜可得矣” ,不是扩大儒学的影响,故 C 项错误;题干主要论述兴办太学的目的,而不是确立一种选官制度,故 D 项错误。答案 B15.网易新闻解读栏目评价我国古代某制度:“重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为社会底层提供了上升通道,对国家政权正常运行是重要的支持。 ”这一
33、制度应该是指( )A.三公九卿制 B.郡国并行制度C.科举制 D.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命解析 将“考试”“择优录取”“底层上升通道”等关键词联系,即可知这是对科举制的评价,故选 C。答案 C二、非选择题16.(2018温州新力量联盟高二期中)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谈改革发展时说:“解放思想永无止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材料一 “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说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班固汉书艺文志材料二 人的理性是人的本质,它一方面是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工具或武器,另一方面,就是人的自我意识或不断反省自身的
34、精神有强烈的道德感的人一言以蔽之,人本主义和理性主义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也就是说,启蒙思想的核心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那就是自由。邓晓芒西方启蒙思想的本质(1)根据材料一,班固认为“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提出了哪些主张?(4 分)(2)1718 世纪的法国是启蒙运动的中心,列举当时三位法国启蒙思想家并概括他们关于“自由”的主张。(6 分)答案 (1)原因:诸子为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1 分)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事异则备变”16的改革观。(3 分)(2)伏尔泰: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孟德斯鸠:政治民主及人民自由的保证是权力分立。卢梭:自由、平等是人的天性,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