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章节练习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ideacase155 文档编号:489150 上传时间:2018-11-3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8.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章节练习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章节练习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章节练习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章节练习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章节练习试卷5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章节练习试卷 5及答案与解析 一、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阅读下列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材料: 材料 1 无论如何,对德国的许多青年作家来说, “唯物主义 ”这个词只是一个套语,他们把这个套语当作标签贴到各种事物上去,再不作进一步的研究,就是说,他们一把这个标签贴上去,就以为问题已经解决了。但是我们的历史观首先是进行研究工作的指南,并不是按照黑格尔学派的方式构造体系的方法。必须重新研究全部历史,必须详细研究各种社 会形态存在的条件,然后设法从这些条件中找出相应的政治、司法、羌学、哲学、宗教等等

2、的观点。 摘自恩格斯致施米特 (1890年 8月 5日 ) 材料 2 从来也没有一个马克思主义者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什么必须昔遍遵循的哲学历史公式,当作一种超过对某种社会经济形态的说明以外的东西。 摘自列宁选集第 1卷 材料 3 恩格斯在谈到他自己和他那位赫赫有名的朋友时说过:他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个经典式的定义异常鲜明有力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的往往被人忽视的那一方面。而忽视那一方面,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一种片面的、畸形的 、僵死的东西,就会阉割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破坏它的根本的理论基础一辩证法,即关于包罗万象和充满矛盾的历史发展的学说;就会破坏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的一定的实际任务,

3、即随着每一次新的历史转变而改变着的任务之间的联系。 摘自列宁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中的几个特点 (1910年 12月 23日 ) 材料 4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否则我们的事业就会因为没有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灵魂而迷失方向,就会归于失败。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坚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道理所在。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这

4、就是我们为什么必须始终反对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道理所在。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请回答: 分析材料 1、 2,运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释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 分析材料 3,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世界的 关系。 分析材料 4,选择一个最恰当的原理,简述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原因。 2 阅读下列关于实践标准的材料: 材料 1 言必有三表。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 ?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摘自墨翟非命上 材料 2 所有概念、学说

5、、系统,不管它们怎样精致,怎样坚实,必须视为假设 它们是工具,和一切工具同样,它的价值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所能造就的结果中显现出来的功效。 既然工具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因 此真假均不是判断的特性。工具往往是有效或无效的,适当的或不适当的,经济的或浪费的。 摘自杜威哲学的改造及逻辑:探索的理论 材料 3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 摘自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材料 4 实践标准实质上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 “不确定 ”,以便

6、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 “绝对 ”,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 无情的斗争。 摘自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请回答: 试根据所学原理对材料 2中的观点加以评析。 比较材料 1、 2和 3,指出它们在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上的区别与联系。 分析材料 3,阐明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为什么 “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 分析材料 4,解释实践标准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原因。 3 阅读下列关于知行观的材料: 材料 1 在时间上,知行不能分先后,不能说知先行后,也不能说知后行先, 知是行的本质 (体 ),行是知的表现 (用 )。 知永远决定行为,故为主

7、。行永远为知所 决定,故为从。 知永远是目的,是被追求的主要目标,行永远是工具,是服从的追求过程。 摘自贺麟知行合一新论 材料 2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今人学问,只囚知行分作两件 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是行了。 摘自王阳明传习录 材料 3 以行而求知,囚知以进行。 天下事惟患不能知耳,倘能由科学之理则,以求得其知,则行之决无所难。 古人之得其知也,初或费千百年之时间以行之,而后乃能知之;或费千万人之苦心孤诣,经历试验而后知之。 当今科学昌明之世,凡做事物者 ,必先求知而后乃敢从事于行。 摘自孙中山孙文学说 材料 4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8、,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 “左 ”的或 “右 ”的错误思想。 摘自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请回答: 试比较材料 1、 2和 3,说明这三段材料的区别与联系。 试比较材料 3和 4中观点的区别与联系,并对材料 3中的观点加以分析。 根据所学原珂,结合材料内容,论述怎样才能做到 “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 4 阅读下列关于经验论和唯理论的材料: 材料 1 精神的全部活动就在于我们具有一种能力

9、,可以觉察到不同的对象之间的相似之处或相异之处,相和之处或相违之处。然而这种能力无非就是肉体的感受性本身,因此一切都归结到感觉。 摘自十八世纪法国哲学 材料 2 在贝克莱看来,感觉观念是造物主印在人的感官上的,感觉观念不仅构造知识,而且也构成物体。他把物看成是感觉观念,认为物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 材料 3 感觉永远只能给我们提供一些例子,也就是 特殊的或个别的真理。最明智的人就不那样信赖经验。灵魂原来就包含着多种概念和学说的原则,外界的对象是把这些原则唤醒了。 摘自莱布尼茨人类理智新论上册 材料 4 斯宾诺莎把认识和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看作是真观念的外在标志,真观念的主要标志,即 “内在标志 ”

10、在于观念自身的清楚明白,而清楚明白的观念纯粹是出于心灵,因此, “真理即是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 ” 摘自欧洲哲学范畴简史 材料 5 认识是人对自然界的反映。但是,这并不是简单的、直接的、完全的反映,而是一系列的抽象过程,即概念、规律等等的构成及形成过程 。 摘自列宁全集第 38卷 请回答: 分析材料 1-5,说明他们对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用的不同态度。 结合所学原理,评析材料 4中的观点: “真理既是真理自身的标准,又是错误的标准。 ” 运用所学知识,简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5 承认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都属

11、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6 实践高于理论因为实践具有普遍性的优点。 7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原理要求我们事事都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8 对不可知论最有力 的驳斥是发现不可知论的内在逻辑矛盾。 9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是 “流 ”和 “源 ”的关系。 10 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认识的客体。 11 物质可以变精神,精神可以变物质。 12 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总和。 13 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 14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要求逻辑行程必须是对历史行程的准确再现。 15 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组织形式就是真理。 16 真理是相对的,因此每一个真理都包含有少量谬误。 17 思维

12、的具体是多样性的统一。 论述题:要求 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 18 论述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按照这一原理我们应如何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贡献 ? 19 论述真理与价值的关系,这对我们正确认识知识创新有何指导意义 ? 20 论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的思想路线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21 论述 “三个有利于 ”对实践标准的贡献。 考研政治认识的本质和过程章节练习试卷 5答案与解析 一、分析题 每小题 10分,共 4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上。 1 【正确 答案】 理论和实践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实践是理

13、论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和目的,因而对理论起决定作用;另一方面,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的实践也是一种辩证的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正是在对现实的历史和实践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对现实的科学概括和总结;另一方面,它对现实具有能动的指导作用。但是马克思主义对现实的指导不是教条主义的指导,僵化的不变的指导,而是要随着新的实践的发展,不断的自我完善,自我丰富才能对现实作出正确的指导,因而 它不是僵化的不变的哲学历史公式。 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一方面,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由多联系连接

14、起来,绝对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与现实世界存在着比较密切的联系,它要随着现实世界的发展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形式,不断丰富发展自己的内容。 另一方面,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是发展的观点,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推动事物不断地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前进上升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也必须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发展,不 断地充实、丰富,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和特点,才能成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材料 4中所体现的哲学原理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它们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一方面共性与个性相互依赖,共性存在于个性之

15、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还可以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理论,揭示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共性,但不可能完全概括各个国家的特殊性,因而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方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随着现实的不断发展,不断补充、丰富马克 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适应现时代的要求,成为有生命力的科学理论,充分体现其与时俱进的品质。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 【正确答案】 在材料 2中的观点看来,人类的认识就是一种工具,因此没有真假之分,只有无效和有效的区别,完全否认了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符合是判断真理的标准,这就完全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否认了真

16、理的客观性,否认了坚持真理、追求真理的必要性,也必然会导致把是否有效当作真理的标准的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材料 1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材料 2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观点,材料 3属于辩证唯物主 义的观点。材料 1看到了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但没有提出科学的实践观。材料 2否认了真理的客观内容,属于实用主义的真理观。材料 3认为真理的检验不可能在理论内部得到解决,而必须通过客观的物质活动,即实践来检验。因此检验认识的标准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主观与客观联系起来,从而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断。 人的思维方式具有客观性,只靠理论本身无法说明,因为判断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

17、,关键是看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这就要求检验认识的标准必须同时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特点,现有的认识和理论不能 作为检验真理的客观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成为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才能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确定性,是因为实践标准是惟一客观标准,人类的实践最终能够对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 实践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一方面实践和认识都是发展的,因而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也必然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实践不能对某一时期的全部认识的真理性作出检验,需要深化和发展,因而也具有不确定性。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3 【正确答案】 材料 1和 2都强调知重于行,把行归于知,否认行先知后,否认行是

18、知的来源。属 于主观唯心主义先验论;材料 3看到了行先知后,但没有把行上升到实践的高度,没有看到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总之,三段材料都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材料 3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而材料 4则属于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二者之间存在着本质区别。材料 3强调行先知后,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在当时对打击唯心主义的 “知先行后 ”有重要意义,但它没有引入科学实践观,没有把认识看成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片面的,属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反映论。 而材料 4在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的 基础上,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认识看成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

19、的辩证发展过程,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要做到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首先就必须实现从行到知的飞跃,获得尽可能正确的知,其次还必须把知运用到行中去,检验与发展已有的知,在这一过程中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将理论与变化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与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相结合;再次必须实现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以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理论;最后还必须与各种教条主义、本本主义及唯意志论的错误进行斗争,才能做到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4 【正确答案】 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作用问题上,材料 1和 2都夸大了感性认识的作用,因而属于经验论,其中材料 1属于唯物主义经验

20、论,材料 2属于唯心主义经验论;材料 3和 4都夸大了理性认识的作用,属于唯理论,其中材料 3属于唯心主义唯理论,材料 4属于唯物主义唯理论。材料 5的观点则正确地揭示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属于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材料 4中斯宾诺莎的观点属于唯物主义唯理论。他把真理看成是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认识,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但又认为真观念的内在标志就在于观 念自身的清楚明白,因而认为真理的判断关键在于自身,凡是清楚明白、没有内在矛盾的认识都是真理,凡是内部推理出现了矛盾认识则是错误,否认了理性认识来自于感性认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标准,因而属于唯理论的观点。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

21、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和形象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和间接性。另一方面,二者又是密切联系的,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还是相互渗透的,并在实 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辨析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5 【正确答案】 在认识论上有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把认识看成是先于经验而存在的,属于先验论,另一条是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属于反映论的路线。 反映论不一定都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旧唯物主义反映

22、论由于没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没有把辩证法引入认识论,因而这种反映论是形而上学的反映论,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只有将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并用辩证法全面论证认识的全部过程,才能真正成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6 【正确答案】 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是实践的两大优点。其中普遍性既是实践的特点,也是理论的特点,是指对理论进行检验的实践必须具有代表性和共性,从而能够对普遍性的理论的正误作出判定。但是直接现实性则是实践所特有的,也是实践高于理论的优点。 只有实践能够把主观认识变成客观现实,从而将理论预期的结果与实际取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和对照,从而对理论的真伪作出判定,而理

23、论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现实,也不是人的能动活动,因而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7 【正确答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主要是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最后的惟一客观的标准,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我们不可能事事都通过实践来检验,另外有些认识是实践无法直接进行检验的。 逻辑证明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重要标准,逻辑证明是根据已有的理论按照逻辑推理,对未知的认识的真理性作出判定的检验方式,逻辑证明不仅能够对实践检验提供指导,而且还能够对实践尤法直接检验的认识加以检验。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8 【正确答案】 不可知论是怀疑 或者否认人有认识或彻底认识世界能力的学

24、说。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是人类的实践。在实践中人们可以使人类的认识得到确证,积累知识,发展理论;人们可以在实践中制造出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弥补感官的不足,在实践中人们还能够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人类通过实践充分地证实了世界的可知性,证伪了不可知论。 发现不可知论的内在逻辑矛盾,只是对不可知论进行理论上的批驳,并不能真正驳倒不可知论。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9 【正确答案】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类获得经验与认识的两大来源,直接经验是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知 识和经验,间接经验是从他人或书本上获得的知识与经验。 一切知识最终都是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 “源 ”,而间接经验最终也是来自

25、于直接经验的,因此相对于直接经验而言,间接经验是 “流 ”,该命题颠倒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错误的。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0 【正确答案】 认识客体是指进入实践范围内的各种事物,整个物质世界,既有人类已经认识和改造过的对象,也有人类尚未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其中,进人人类实践范围内、人类已经认识和改造过的事物就是现实的认识客体,但尚未认识的世界虽然是物质世 界,但还不是认识的客体,随着实践和认识的发展,将来这些未知世界也会变成已知和被人们改造的世界,才能成为认识的现实客体。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1 【正确答案】 这一命题深刻地揭示了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揭示了物质

26、和意识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人类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观察、接触客观物质,反映客观物质,并且经过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就能使物质变成精神。 同时,还能够将所得到的意识和精神通过实践反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改造客观世界,从而将思想精神再变成物质 。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2 【正确答案】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基本阶段。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质变和飞跃,而不只是数量的增加,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官对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反映,是认识的低级阶段,而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能力对事物内在的本质规定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从

27、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不仅要搜集全面而正确的感性材料,更要运用认识主体的抽象思维能力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的加工制作,认识才能真正山感性认识上升到 理性认识。把理性认识看成是感性认识的总和,就完全否认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属于机械唯物主义的反映论。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3 【正确答案】 在人类的辩匪思维活动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就是从逻辑起点开始经过逻辑中介和逻辑推理而达到思维的具体的过程,可见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是在认识主体的思维内部进行的,是思维运动的过程。 但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作为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将获得

28、的理性认识在实践中通过改造物质世界,而变成现实的过程,因此已经超出了思维的领域,进入到了客观 现实的领域。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4 【正确答案】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是辩证思维的基本原则,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的进程必须在总体上符合并反映客观事物的历史和认识的历史,因此逻辑概念的推理过程,应当总体上与历史的过程大体一致。 但是逻辑反映历史并不是完全按照历史事件的先后次序完全精确地再现历史,而是经过修正以后对历史的反映,摆脱了历史偶然性干扰的形式,只有这样才能以典型的形式再现客观对象发展的客观逻辑。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5 【正确答案】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本质规律的正

29、确认识。判断一个认识是否是真理的关键,在于判明这一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相一致,具有苷遍意义的认识是以大多数人的同意为标准,而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则把认识看成是对认识主体经验的一种组合形式,完全是一种主观性的,而没有强调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一致。 因此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组织形式并不一定是真理,宗教迷信就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组织形式,但它并不是对世界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因而不是真理,上述命题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6 【正确答案】 真 理是相对的,有两个含义:一方面是指真理都是对整个世界某一领域的正确认识,因而有待于扩展;另一方面,真理都是对

30、事物某一层次的正确反映,因而有待于深化。 但是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类意识的客观内容,因而在确定的范围内,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和谬误有着质的差别,不包含谬误,把真理的相对性看成是真理包含谬误,就必然会否认真理的绝对性和客观性。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17 【正确答案】 在人类的逻辑思维中,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是思维的基本方法。要上升到思维的具体,首先必须从感性的具体 经过抽象的过程上升到抽象的规定,然后再从抽象的规定经过具体化的过程到思维的具体。 抽象的规定的过程是对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进行概括和规定,人们在进行抽象规定时,要将所获得的关于感性具体的各方面的属性、关系分

31、别加以研究,从而得到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然后再将所得到的抽象的规定用来指导人们重新认识客观事物的具体,这时得到的将是思维的具体。 思维的具体高于感性的具体,因为它不仅具有多样性,而且它还具有统一性,是事物内部各方面的矛盾在思维中的再现。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论述题:要求论述紧扣题意 ,合乎逻辑。 18 【正确答案】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相对真理中包含着绝对真理,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都存在于相对真理之中,无数个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其次,相对真理

32、不断地随着实践的发展向绝对真理转化,真理的发展就是不断地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发展的无限过程。 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邓小平理论的贡献有重要指导意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它既继承和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 义的绝对性,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和观点,同时又充分地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相对性,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大胆地修改补充和完善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观点。总之,邓小平理论既坚持了马列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又认识到了马列主义真理的相对性,并结合中国的具体特点完善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个别结论,从而成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

33、过程 19 【正确答案】 真理与价值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首先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本 质的正确认识,而价值则是在实践中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是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真理体现了物的尺度,而价值则体现了人的尺度;真理体现着人类实践活动所受到的制约性,而价值则体现了人类在实践活动中的目的性;真理实现了认识过程的统一性,价值则体现了实践过程多样性。 同时二者又是相互包含、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真理之中有价值,任何真理都应当而且能够转化为价值;另一方面,价值之中也有真理,在实践中产生了实际效用的过程都有其合理性,经过分析研究,可以得到真理性认识;真理和价值是在实践中统一起来的。 真

34、理和价值的关系对于我们 正确认识知识创新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方面当代世界已经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创新具有推动科技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知识创新的速度和水平甚至决定着一个国家生产力的水平和综合国力的水平。在知识创新中必须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来寻找和探索真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获得了新的知识和真理以后,还要通过实践把它变成现实,在实践中转化为价值,推动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0 【正确答案】 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的主要内容有: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现真理。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35、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党的思想路线又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体现、贯彻和运用。 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事物的实际情况出发,探索和研究客观事物的内部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实事求是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实践决定认识的理论。解放思想就是指要在新的实践的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常规,敢于打破旧的理论和思想的束缚,建立起符合事物发展要求的新的理论和观点,以便推动实践向新的方向发展。 根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的辩证关系原理,我们在现代化建设中既要随着我国社会实践的发展,实事求是地探索我国的发展道路;又要思想解放,大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

36、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21 【正确答案】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实践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现实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实践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的理论作指导,改变客观对象,将理论与具体的结果相比较和对照就可以对认识的真理性做出判定。 邓小平进一步深化 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标准,提出以 “三个有利于 ”作为判断我们改革成败正误的标准,即是否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否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 ”标准充分体现了实践标准的客观性,物质性, “三个

37、有利于 ”标准深化了对实践标准客观性的理解, “三个有利于 ”标准也充分体现了实践的物质性,着重从生活资料、生产力水平等物质水平来评价改革的理论和措施的正误, “三个有利于 ”标准也充分体现了实践标准的指导作用,是评价我国路线方针真瑚性的现实的、客观的标准。 根据 “三个有利于 ”标准,我国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将 “三个有利于 ”作为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标准,凡是符合 “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即使是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经济运行方式,我们也都可以大胆借鉴和吸收。借鉴和吸收国内外一切符合 “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思想方法和改革成果,以加快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知识模块】 认识的本质和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