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1198467 上传时间:2019-05-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通用版)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13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和理论成果第26讲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学案人民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第 26 讲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时空坐标 专题概览(对应学生用书第 221 页)考点 1 顺乎潮流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 “睁眼看世界”1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读书人、统治者沉浸在“天朝上国”迷梦中不能自拔。2概况(1)林则徐:被誉为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主持编辑四洲志 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2)魏源:编成海国图志 ,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3)19 世纪 60 年代,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逐步形成“中学为体,2西学为用”的思想,并以此指导了洋务运动。概念阐释 “中

2、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这一思想的核心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根本,西方的近代文化是巩固根本的切实手段,不能混为一谈。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达到强化封建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二、维新变法1背景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应运而生。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1)康有为:出版孔子改制考 ,用孔教名义提出变法要求。(2)梁启超: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发表变法通议 ,等一系列文章,宣传民权学说,提倡维新变法。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3)谭嗣同:维新派中的激进派。对封建君主专制政

3、体和纲常名教进行了大胆的批判。(4)严复:翻译天演论 ,认为人类社会同样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天演法则的支配。易误警示 早期维新派的主张与康梁维新思想(1)早期维新派只是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付诸实践。(2)康梁维新思想不仅提出了改革的具体方案,还为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历史依据,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迅速发展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三、走向共和1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初步实现(1)方案的提出:1894 年,在兴中会的秘密誓词中,孙中山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2)正式确立:1905 年, “同盟会

4、”成立,明确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3)初步实现:1912 年 1 月 1 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2革命派和改良派的论战(1)围绕的问题: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政体。(2)实质:围绕三民主义展开论战。(3)影响:大大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易误警示 正确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3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革命派虽然具体主张不同,但都属于资产阶级政治派别,二者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都追求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理解史料研习归纳“中体西用”思想的认识史料一 上海格致书院考课题表类别 命题者 试题格致(自然科学)类龚照瑗

5、 泰西格致之学与近刻翻译诸书,详略得失,何者为最要论教育类 刘坤一中国一乡一邑皆有书院,大率工文章以求科举。而泰西艺学,亦各有书院中西书院不同,其为育才一也。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第中西之载籍极繁,一人之材力有限,果何道而使兼综条贯,各尽所长欤?试互证而详论之治术类 周馥 中国近日讲求富强之术,当以何者为先论史料二 就对中国近代的影响来说,洋务运动本质上是一场中国式的“工业革命” 。之所以这样说归根结底,当时的中国并非一个近代国家,政府不是一个近代化的国家政府,用旧有思维定式去带领整个国家走向近代化,注定是一场悲剧。李小庆中国式“工业革命”的根底史料解读(1)史

6、料一中考课题表试题的类别有格致(自然科学)类,体现了学习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近代化特点。(2)史料二中第一句话从经济近代化角度说明了洋务运动的实质和作用;第二句话中的“旧有思维定式”指“中体西用”思想,从侧面指明了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哪句表述典型地反映了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该表述内容的传统性体现在哪里?提示 表述:或谓纲常政教,中国自有常经,惟兵商二途,宜集思以广益。传统性的体现:坚持纲常政教。(2)史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对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影响?提示 现象:部分开明知识分子认识到了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影响:推动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到政治制度的飞跃。史论

7、归纳“师夷长技以制夷”与“师夷长技以自强”比较4(1)相同: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都主张学习西方科技。(2)不同具体目的不完全相同:前者突出抵抗侵略,后者首先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主张的实践程度不同:前者几乎没有具体实践,后者则进行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实践活动。康、梁维新思想的主张和特点史料一 臣窃闻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盖自三权鼎立之说出,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人主尊为神圣,不受责任,而政府代之,东西各国皆行此政体,故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

8、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史料二 为了在王权承认的“合法性”范围内偷运西学之果,康有为在变法的整个过程中不得不始终小心翼翼地从“奉天承运” “圣人之作”的传统象征系统内拾取古已有之的变化之道。尽管康有为之变法理论似乎处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但言行举止中却不时透露出叛逆色彩。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说明康有为主张向西方学习,变革政治制度。(2)史料二中“偷运西学之果”指宣扬维新变法、仿西方政制。 “不敢逾越古典圣贤所订准绳”说明康有为没有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

9、史料运用(1)史料一中康有为在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中提出了哪些政治设想?提示 开国会,定宪法,实行三权分立、君主立宪。(2)根据史料二,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这反映了维新思想的突出特点是什么?提示 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史论归纳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成因1特点(1)中西融合: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方资产阶级学说。5(2)救亡图存: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深重的现实,蕴涵了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妥协性的特点。(3)由理论到实践:

10、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运动,最终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现。2成因(1)客观原因: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十分弱小,而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2)主观原因: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思想认识具有局限性,幻想“中西结合” 。(3)历史原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康有为本身也是一位今文经学大师,对儒家学说有深刻的研究和深厚的感情,他深知儒学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借助儒家思想来宣传维新思想会减少变法的阻力。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咸丰十年(1860 年),曾国藩上书皇帝说:“自古外夷之助中国,成功之后

11、,每多意外要求。驭夷之道,贵识夷情。目前资夷力以助剿济运,得纾一时之忧;将来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由此可知曾国藩( )A继承了“师夷制夷”思想B认为应全面向西方学习C强烈的“天朝上国”思想D主张“中体西用”思想A 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曾国藩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抵御外来的侵略,故 A 项正确;曾国藩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故 B 项错误;曾国藩的思想中虽然仍有“天朝上国”的认识,但毕竟已经承认西方的先进技术,故C 项错误;曾国藩作为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中体西用” ,但不合题意,故 D 项错误。2晚清时期有思想家提出:“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

12、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可。泯中西之界,化新旧之门户,庶体用并举,人多通才。 ”该主张( )A本质上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思想B是对“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C否定了传统文化,主张全面学习D提倡维护传统文化,反对西方学说B 结合所学知识,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与题目中的中西并重不同,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主张“中西并重” ,并未出现完全否定中或西的现象,故C、D 两项错误。63学者张鸣在再说戊戌变法中说:“从某种意义上讲,康党(即维新派)是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特别热衷于急功近利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

13、( )A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B民族危机的日益加深C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变革思想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A 据材料“中国社会急于事功(改变中国命运)的普遍心理造就出来的一批”可知,其意在强调维新派能登上历史舞台是因为急于改变中国命运的社会心理造成的,故 A项正确。4 “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 ”这说明王韬主张( ) 【导学号:62160131】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学习制度,改革强国C武装暴力,革命救国 D实业救国,商战富

14、国B 根据材料“顾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可知,王韬认为洋务派企图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就使清王朝走向独立自强道路的愿望,属于舍本逐利和无法实现的愿望,其引申主张即力主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故 B 项正确。考点 2 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识记基础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北洋军阀妄图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里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在这股尊孔复古的逆流面前,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奋起反击。2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 青年杂志从第二卷起改名为新青年 ,1916 年底由

15、上海迁到北京。3代表人物及指导思想(1)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成为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2)蔡元培与北京大学: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实行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逐渐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74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5影响(1)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思想的发展开辟了道路,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文化运动还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它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文学、艺

16、术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2)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也有一定的片面性。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开始传播(1)1918 年 11 月,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2)1919 年 5 月, 新青年出版马克思主义专号 ,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2广泛传播(1)“工读互助团”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失败告终,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2)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一步扩大。(3)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 ,陈独秀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宣传马克思主义。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

17、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2)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4影响(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方向和性质。(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中国革命从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轻巧识记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理解史料研习归纳8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史料一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何以明之?儒家之

18、言:社会道德与生活,莫大于礼;古代政治,莫重于刑。摘编自陈独秀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史料二 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名思想家钱玄同曾写道:“我将此文看了一遍,更恍然于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如其要保全中华民国,惟有将自来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政刑、历史、文字弃如土苴 。 ”史料三 我还记得先前的医生的议论和方药,和现在所知道的比较起来,便渐渐地悟得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的或无意的骗子,同时又很起了对于被骗的病人和他的家族的同情;而且从译出的历史上,又知道了日本维新是大半发端于西方医学的事实。鲁迅呐喊自序史料解读(1)史料一信息“礼”是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封建伦理道德, “刑”指封建

19、专制制度。新文化运动的斗争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2)史料二中钱玄同强调“共和与孔经是绝对不能并存的东西” ,这表明新文化运动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坚决反对孔教。(3)史料三表明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偏激,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着绝对否定和绝对肯定的态度。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陈独秀批判儒家思想的着眼点及背景。提示 着眼点: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制度的伦理道德。背景: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主化政治运动开展;尊孔复古逆流出现;广大民众被封建思想束缚;民主思想的广泛传播。(2)根据史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钱玄同、鲁

20、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提示 钱玄同认为要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封建思想,摒弃“三纲五伦” ,打破传统精神枷锁。鲁迅在思想上忽视甚至否定文化的传承性和民族性,存在绝对化与简单化的倾向。史论归纳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新”的表现91新文化运动的特点(1)以民主与科学为核心。(2)有思想战线和文学战线两条战线,其目的是为实现民主政治而营造新文化的氛围。(3)存在着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和对东方传统文化绝对否定的局限性。(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2 “新”的表现(1)新领导: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的激进派。(2)新基础:中国资本主

21、义的进一步发展为其奠定了经济基础。(3)新思想:前期以西方民主与科学及达尔文的进化论为指导思想;后期是以科学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4)新内容:前期以宣传民主与科学为突破口;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要内容,提出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5)新成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应用对点强化训练1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生程俊英曾说:“新青年等刊物,成为我级必不可少的读物。有的同学把新青年从第一期读到最后一期,这使我级文风一变,再也不写堆砌辞藻、空疏无物之古文了。 ”据此,程俊英强调 新青年( )A改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B激励了广大民众挑战封建文化C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D有利

22、于唤醒青年接受新文学D 材料中新文化运动只是改变了部分青年的文风,并不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故 A 项错误;材料中改变部分青年文风而非激发广大民众对封建文化的挑战,故 B 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文化运动改变部分青年文风有利于推动新文学在青年中的推广,故 D 项正确。2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 ”材料中的 “现实”是指(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 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 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D 材料意在考查新文化运动批判儒家思想的现实背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运动,意图复辟帝制,这种情况

23、下,新文化运动批判作为封建统治基础的儒家思想,故 D 项正确。31920 年 1 月,教育部正式通令全国:“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10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 ”4 月又发通告,规定截至 1922 年止,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书。这一变化( )A揭开了近代国人思想变革的序幕B表明五四文学革命取得了实质性成果C是近代中国民族观念兴起的产物D是当时政府维护民主共和的重要举措B 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是维新变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凡用文言文编的教科书一律废止,要求各学校逐步采用经审定的语体文教科

24、书”说明文学革命主张倡导白话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故 B 项正确;材料与民族观念兴起无关,故 C 项错误;民主共和是 1912 年辛亥革命后确立的,但是很快失败,故 D 项错误。4近代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苏俄依据马克思主义建立的社会制度“合于我人所信仰之天国大同主义” 。其意在说明 ( )A中国文化中包含了马克思主义B马克思主义符合近代中国国情C中国具备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心理因素D十月革命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进程C 近代中国先进分子认为马克思主义描述的共产主义社会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社会有类似之处,反映出中国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心理因素,故 C 项正确。(对应学生用书第 225 页)2010201

25、7 全国卷考情统计与分析考纲卷别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国卷2015康有为的儒学认识;2013维新思想与现代化;2017清末留学热潮 全国卷2015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 ;2014维新思想与服饰改革2013中国知识界对西方科学的态度2017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全国卷 2016梁启超的“诗界革命” ; 112016张之洞维护传统思想全国卷 2012“冲击反应”模式;2010西学东渐;2010教育的近代化考情分析 在全国卷中,维新思想是高频考点,选择题、非选择题均有涉及。试题强调能力立意,不拘泥于教材表述和教材结论,学科特色突出。加强对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考查、丰富社会主义核

26、心价值观的历史内涵、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等学科素养在试题中均有体现。因此在备考中,在把握维新思想主干的同时,更要注意拓展知识,多角度的分析问题,提升学科素养。高考命题探究找规律立足时空观念主干知识迁移考1(2015全国卷)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伪造。1891 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 )A揭露历史真相 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C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 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 A 项错误,C 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

27、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 B、D 两项错误。2(2010全国卷)19021906 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只有学生 512 人,其中举人 62 人、贡生 48 人、生员 232 人、监生 84 人。这表明此时( )A传统教育制度稳定发展 B新式学堂教育得到普及C学生以求取功名为目的 D教育制度处于转型时期D 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时期创办的近代新式学堂,但学生中却有大量的科举士人,这说明近代中国教育仍然保留了大量传统因素,更体现了近代中国教育的转型特征。名师点拨 西学东渐在全国卷高考中命题出现率较高,尤其是维新思想,几乎每年都有立足时空观

28、念、不同形式的命题。试题更多地体现出综合性、灵活性的取向,注重通过知识的整合和迁移考查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立足史料实证创设情境灵活考3(2017全国卷)1904 年,湖南、四川、江苏、广东、福建等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 9 个省份留日学生共计 1883 人,占全国留日学生总数的 78%,直隶亦有 172 人,山西、陕西等其他十几个省区仅有 351 人。影响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因素是( )A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B革命运动在各地高涨程度存在差异12C清政府鼓励留学的政策发生变化D西方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不同A 由于近代开辟的通商口岸多在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内

29、地高,人们思想较为开放,因此留日学生多集中在上述地区。出现留日学生区域分布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文化水平与开放程度有别,A 项正确。4(2010全国卷)19 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 20 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 ,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C 题干体现了 19 世纪中期至 20 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并为亚洲邻国提供启迪和经验,C 项正确。名师点拨

30、全国卷在本讲中的命题,注重采用“提供新材料,设定新情境,考查新问题”的方式进行命制,材料的选择、情境的设置和问题的设定主要依据历史学的发展趋势、新的科研成果、高校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学历史教学内容的结合,从能力目标出发确定立意。立足家国情怀社会热点隐性考5(2017全国卷)1913 年, 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 ”由于广告成功,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这反映出当时( )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进文明的工

31、具B 广告宣传“思想日新” “谋卫生” ,广告非常成功, “产品一上市就十分畅销” ,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反映了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B 项正确。6(2016全国卷)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 ,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矞吾中华!”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C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结合时代背景认识“诗界革命”的作用。 “诗界革命”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梁启超等人发起的诗歌改良运动。题干中这首诗创作的背景是甲午战13争中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不断加

32、深。诗歌中蕴含着振兴中华民族、挽救民族危亡的思想,说明“诗界革命”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故选 C 项。名师点拨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西学东渐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情感。高考历史试题以全新的视角的方式认识西学东渐,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立足唯物史观学科理论引领考7(2016全国卷)1903 年,张之洞等拟奏定学堂章程 ,其中规定禁止使用“团体”“膨胀” “舞台” “影响” “组织” “运动” “报告” “观念 ”等新名词,其根本目的在于( )A抵制维新思想的传播 B保证民族语言的纯洁性C反对向西方学习 D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D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解读奏定学堂章程

33、。 奏定学堂章程是清末新政的产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题干中这些新名词蕴含着革命思想,张之洞等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禁止使用这些新名词从根本上来说是为了维护传统的意识形态,故 D 项符合题意。名师点拨 唯物史观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 7 题要求判断“根本目的” ,一是注意时间信息“1903 年”和人物信息晚清洋务派的代表张之洞;二是明确张之洞等主张“中体西用”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等维护封建统治。高考仿真演练明趋向11849 年,思想家徐继畬针对美国政治制度曾说:“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创立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

34、公,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 ”这说明徐继畬 ( )A主张中国实行美国的共和制B推崇夏商周的社会制度C力主汲取民众意愿推进改革D反思中国的政治体制D 根据材料“一何奇也” “骎骎乎三代之遗意焉”可知,徐继畬肯定美国民主政治中优良的一面,意在反思本国的政体,故 D 项正确。21877 年严复抵达英国,开始接触达尔文等人的进化论。进化论吸引严复之处与其说是生物学说,不如说是它所强调的人的决定作用,及在竞争形势下人的潜在能力之发挥。严复注重“人的决定作用 ”“人的潜在能力”目的在于 ( ) 【导学号:62160132】A学习科学以壮大中国科研实力B学习政治制度以变法维新C学习经济以发展中国民族经济14D

35、唤醒国人以挽救民族危亡D 材料未提到学习科学、政治制度、经济,故先排除 A、B、C 三项;严复的思想是在民族危机的大背景下形成的,他宣扬进化论是为了唤醒国人以挽救民族危亡,故 D项正确。3梁启超说:“吾以为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可也。不能行宪政,则无论为君主为共和,皆不可也盖以政体之变迁,其现象常为进化的,而国体之变更,其现象常为革命的,谓革命可以求国利民福,吾未之前闻。 ”材料说明梁启超( )A追求民主自由,倡导民主宪政B反对暴力革命,主张君主立宪C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D认为国体变迁比政体变迁重要A 在梁启超看来,如果能行宪政,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都可以,如果不能行宪政,无

36、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都不可以,即“宪政”是根本, “君主”和“共和”都是形式,故答案为 A 项。4 “女学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列女传(修身课)她们常常聚在一起,争得面红耳赤,后来由争论变成抗婚、逃婚,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婚姻自由。 ”这则材料反映了( )A近代学校广泛开展女权运动B维新启蒙思想开始传播C民主科学思想冲击封建礼教D自由平等思想深入人心C 根据题干可知,当时女学生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抵制专为她们设置的修身课,同时出现了“抗婚” 、 “逃婚”等,用实际行动反抗三纲五常,抵制封建礼教,这是受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就是“民主与科学” ,故 C 项

37、正确。5下面是一段学生日记:孔子诞日为什么放假?孔子在专制时代,他的道德和学术,真可算是成万世帝王的好商品,无怪乎到这日子,要喧闹了一番孔子既然不是现今的人,他的道德、学术配不上做现在的榜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空废了一天的工夫,放无意识的假呢!陈昌标(1920 年 10 月 8 日)该日记作为个案反映了当时新青年( )A推崇“尊孔复古”思想 B要求推翻封建君主专制C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 D对传统文化批判有片面性D 根据“他的道德、学术配不上做现在的榜样”可知,没有推崇“尊孔复古”思想,15故 A 项错误;根据时间“1920 年”可知当时是结束封建帝制后的中华民国时期,故 B项错误;材料中是对孔

38、子思想的否定,没有体现追求西方生活方式,故 C 项错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维护专制制度,但也有培养个人品质,塑造民族气节,形成中华民族优秀美德等积极作用,材料因其消极作用而否定它,具有片面性,故 D 项正确。思想解放彰显社会进步学术前沿热点关注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会有思想解放先行,或者说社会变革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或不解放思想,社会变革是不会成功和彻底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做到解放思想、怎样实现思想解放,这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运

39、用点拨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的社会历史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向世界学习。以“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和维新变法为标志,不断探索强国之路。这是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渐进过程,也是近代中国人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3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动摇了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新文化运动后期,激进民主主义者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4(对接高考)对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维新

40、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命题的高频点,而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考查相对较少。全国卷高考命题还会关注中国近代思想家的思想主张、特点和作用,从文明史观与现代化史观的角度,认识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表现及其对社会发展进步的影响。针对训练1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 “温药治疗” “猛药重治” “开颅洗脑” 。其中“开颅洗脑” 的意义是( )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C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D 材料中“自我疗伤” “温药治疗” “猛药重治” “开颅洗脑”分别指的是洋务运动、16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

41、蒙运动是戊戌变法;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是辛亥革命;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是指辛亥革命;动摇了封建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 D 项正确。2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以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1)材料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三个阶

42、段,请指出是哪三个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每个阶段起始时期的核心主张。(2)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国人在第二、第三阶段的“觉悟”最终对中国政治面貌所起的革命性变化。【解析】 本题以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第(1)问,应从材料中找出国人“觉悟”的三个阶段,再回答每个阶段的起始时期的核心主张。第(2)问,应概括指出国人在第二、第三阶段“觉悟”时中国政治面貌所起的革命性变化。【答案】 (1)学术觉悟(学器物):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 ,学习西方科技。政治觉悟(学制度):维新派仿效西方政治制度,主张君主立宪。伦理觉悟(学思想):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和科学。(2)政治觉悟(学制度):结束君主专制,确立民主共和制度。伦理觉悟(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成立。(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逐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