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报任安书(节选)苏教版必修5.doc

上传人:outsidejudge265 文档编号:1201909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报任安书(节选)苏教版必修5.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报任安书(节选)苏教版必修5.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报任安书(节选)苏教版必修5.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报任安书(节选)苏教版必修5.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9年高中语文第三专题课时跟踪检测(十二)报任安书(节选)苏教版必修5.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报任安书 (节选)一、文言基础专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叙,这里指创作C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责任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 诚:果真解析:选 C “责”通“债” ,指下狱受腐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解析:选 C A 项, “固” ,均为副词,本来。B 项, “于” ,均为介词,在。C 项, “所” ,与后面词语构成所字结构;表处所,的地方。D 项, “所以” ,均为代词,的原因。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一致的

2、一项是( )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 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 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下流多谤议 今虽欲自雕琢 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A BC D解析:选 B “戏弄” 、“雕琢” 、“父母”与今义同。 “勤勤恳恳” ,古今异义词,古义,诚恳的样子;今义,指勤劳踏实。 “妻子” ,古今异义词,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男子的配偶。 “非常” ,古今异义词,古义,不同寻常,不同一般;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下流” ,古今异义词,古义,深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声名不佳;今义,下游,卑鄙龌龊。4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则仆偿前辱

3、之责B思垂空文以自见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C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见狱吏则头枪地D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及罪至罔加解析:选 D A 项, “摩”同“磨” , “责”同“债” ;B 项, “见”同“现” , “关”同“贯” ;C 项, “失”同“佚” , “枪”同“抢” ;D 项, “罔”同“网” 。- 2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盖文王拘而演周易A安在其不辱也 B重为乡党所笑C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D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解析:选 B A 项是宾语前置句,C 项是省略句,D 项是状语后置句,B 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

4、述往事,思来者。译文: (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译文: 参考答案:(1)这些人都是心情抑郁不舒畅,不能实现自己的主张,所以就记述往事,希望将来有人能了解自己的思想。(2)搜集整理天下散失的文献,考察人们的事迹,考察历史上成败兴衰的历史记录。二、阅读理解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711 题。李陵答苏武书(节选)子卿足下:勤宣令德,策名清时,荣问休畅,幸甚幸甚!远讬异国,昔人所悲,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昔者不遗,远辱还答,慰诲勤勤,有逾骨肉。陵虽不敏,能不慨然!匈奴既败,举国兴师,更练精兵,强逾十万。单于临阵,亲自合围。客主之形,既不相如;步马之势,又甚悬绝。疲兵再战一

5、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然陵振臂一呼,创病皆起,举刃指虏,胡马奔走;兵尽矢穷,人无尺铁,犹复徒首奋呼,争为先登。当此时也,天地为陵震怒,战士为陵饮血。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而贼臣教之,遂便复战。故陵不免耳。昔高皇帝以三十万众,困于平城。当此之时,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然犹七日不食,仅乃得免。况当陵者,岂易为力哉?而执事者云云,苟怨陵以不死。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陵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昔范蠡不殉会稽之耻,曹沫不死三败之辱,卒复勾践

6、之雠,报鲁国之羞。区区之心,切慕此耳。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 3 -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子尚如此,陵复何望哉?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昔人有言:“虽忠不烈,

7、视死如归。 ”男儿生以不成名,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嗟乎!子卿!夫复何言!相去万里,人绝路殊。生为别世之人,死为异域之鬼,长与足下生死辞矣!幸谢故人,勉事圣君。足下胤子无恙,勿以为念,努力自爱!时因北风,复惠德音!李陵顿首。(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有删改)注 李陵,字少卿,西汉陇西成纪人,名将李广之孙。天汉二年,率步卒五千,深入匈奴,以少击众,力尽而降。武帝族灭其家。李陵遂留匈奴,元平元年病死。精读设计1.“勤宣令德”一句中的“令”解释为“美好” 。2.“策名清时”中的“策名”意为臣子的姓名书写在国君的简策上。这里指做官。3.“然犹扶乘创痛

8、”中的“乘”解释为“凌驾” ,此处有“不顾”的意思。4.“犹复徒首奋呼”中的“徒首”解释为“光着头” ,意指不穿防护的甲衣。5.“况当陵者”中的“当”解释为“如,像” 。6.“苟怨陵以不死”中的“苟”解释为“但,只” 。7.“灭名不如报德也”中的“灭”是使动用法(词类活用),可解释为“使泯灭” 。8.“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是判断句(从句式角度分析)。9.“皓首而归”中的“而”用法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10.“老母终堂,生妻去帷”中的“去帷”解释为“改嫁” 。11.“位不过典属国”中“典属国”是官名,掌管民族交往事务,位在三公之下。12.“且汉厚诛陵以不死”中的“且”的用法是“连词,表

9、递进” 。13.“李陵顿首”中的“顿首”解释为“叩头” ,书信结尾常用作谦辞。仿 真 考 题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宾主之形,既不相如 形:形势B单于谓陵不可复得,便欲引还 引:率领,引申为撤退C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 勤:劳苦D幸谢故人,勉事圣君 谢:辞别 解析:选 D 谢:告诉。- 4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B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C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

10、/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D疲兵再战一/以当千然/犹扶乘创/痛决命争首/死伤积野馀/不满百而/皆扶病/不任干戈解析:选 A 断句时,由“以一当十”初步断定“一以当千”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B、D 项;根据文意, “然”为“仍然”意, “创痛”活用为“受伤的人” ,据此可知“痛”后应断开,由此可以排除 C 项,并进一步排除 D 项。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足下” ,是旧时交际用语,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战国时多用以称君主。B “单于” ,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 。C “万乘” ,古时一车四马为一乘。万乘,万辆兵车。天子能出兵车万乘,

11、因以“万乘”指天子。D “万户侯” ,封建时代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公侯伯子男”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解析:选 B “单于”是中国古代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陵率领伤病疲惫的士卒,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终因寡不敌众,再加上叛将出卖,打了败仗,做了俘虏。B李陵认为白白死掉不如建立节操,毁灭声名不如用行动报答恩德。他仰慕范蠡、曹沫的志向。不得已投降,是准备有所作为的。C苏武壮年时以一个轻车简从的使节身份,出使到拥有兵车万乘的匈奴,头发白了才回到汉地,母亲已经死了,妻子也改嫁了。

12、D汉朝对没有死节的李陵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李陵认为这很难让在远方听命的臣子倾力为国效命。解析:选 A A 项, “与超过汉军十万人的匈奴军队作战”表述有误,原文中“强逾十万”是指匈奴“强大的部队人数超过十万”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译文: - 5 -(2)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译文: 参考答案:(1)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会对自己有利的?(2)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你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呢?参考译文:子卿足下:你努力发扬美德,在政治清明的时候建立功名,美好的

13、名声传遍四方,真是太好了,太好了。我远远地寄身外国,这是古人感到悲哀的事。我常远望故人,能不叫人依恋!从前蒙你不弃,从远方给我回信,尽力安慰我、教诲我,比对待骨肉亲人还要好 ,我李陵虽说无才,能不感慨!匈奴战败以后,举全国的军队,换干练的精兵,强大的军队超过了十万。单于驾临督阵,亲自指挥合围。客主(双方)的形势,已经不相当(悬殊);步兵对阵骑兵的形势,也更加悬殊。疲劳的兵士一再接战,一个抵挡千个,但是还是带着受伤的人,争先拼命,死伤的士兵堆积旷野。剩余的士兵不满百人,而且都带着伤病,(都已经)拿不动武器了。但是(只要)我振臂一呼,有创伤病痛的士兵全都起来,举起武器指向敌寇,胡人的兵马(四散)奔

14、逃;兵器打尽,箭用完,士兵手无寸铁,还一再一起奋力呼喊,争当先锋。在这个时候,天地都为我而震怒,士兵为我而饮血。单于认为我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便想撤兵。但匈奴的臣子劝导他,于是便再战。因此我不免要投降啊。从前汉高祖凭三十万军队,困在平城。在那个时候,猛将如云,谋士如雨,还是七天没有食物,仅是只身得免于难(脱逃)。更何况当时的我,岂是容易有所作为的啊?(皇帝)手下的人议论纷纷,有的抱怨我偷生不死。而我不死,就是罪过啊。子卿您看我,又岂是贪生的官,怕死的人啊?哪有背弃君主父母、抛弃妻子儿女,却反而会对自己有利的?而我之不死,是(想)有所作为,于是想像前面那封信所说,(做些)向皇帝报恩的事啊。实在

15、是认为空死不如建立节操,灭失名声不如报答恩德。从前范蠡不为会稽的耻辱而殉国,曹沫不因为三次打败仗的耻辱而寻死,最后(范蠡)为勾践复仇,(曹沫)为鲁国雪失地之耻。一片忠心,私底下羡慕他们这些啊。何曾想图谋的计划还没有实现而怨恨就已经形成,计谋尚未实施而骨肉已经受刑?这就是我为什么仰天(叹息)扎心(疼痛)而哭出血泪的原因啊!您从前以孤身出使,到有万辆战车的匈奴,碰上不好的境况,以至于无所顾忌地自杀,颠沛流离历尽辛苦,几乎死在北方的旷野之中。壮年时期奉命出使,满头白发而归,老母(已)亡故,活着的妻子改嫁。这样的事天下所少见,古今所没有啊。那些蛮貊民族的人,尚且还赞美您的节操,何况作为统治天下的君主(

16、皇帝)呢?我说您应当享有封侯的待遇,受到千辆马车的赏赐。听说您回国后,被赐予的不超过二百万两银子,官位没超过典属国(的官职)。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奖励您的勤勉。而(那些)妨害功臣和贤能的臣子全都成了万户侯;- 6 -亲戚或贪婪奸佞之类的人全都成为朝廷的官员。您(的情况)尚且如此,我还有什么指望啊?汉王朝严重地惩罚我之不死(偷生),简单地赏赐您坚守节操(的美德),想使远方听见这些的臣子,望风奔命(效忠朝廷),这实在很难啊。所以每每想到这些便不后悔了。我虽辜负(朝廷的)恩情,汉王朝(做的事)也有负恩德。古人有言:“虽然忠心(但表现并)不夸张,(而为了忠心)看待死亡如同回家一样。 ”男子汉活着不能成名

17、,死了却葬身蛮夷的土地中,谁还愿意屈身叩头,回去向着宫殿北面的门楼(等候着),任由(那些)文案官吏舞文弄墨吗?希望您不要再指望我(回国)!唉!子卿啊!还有什么可说的呢!相距万里,人事隔绝,道路不同。活着是另一个世界的人,死了是异域的鬼,永远跟您是生死永别啊!有幸(请代我)告诉故人,(希望你们能)勉力侍奉圣明的君主。您的孩子很好,无须挂念。(希望您)努力自己爱护自己!时常通过北上的风,再给予恩惠告诉我您的佳讯!李陵叩首。三、语言表达专练12以“司马迁”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要求连贯简洁。人们理所当然地敬仰颂赞司马迁,因为他不饰帝王之功,不隐权贵之恶,他是不屈的。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

18、,没有弯曲正直的脊梁,他以公正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可读可信的历史。答: 参考答案:司马迁是不屈的,他没有低下高贵的头颅,没有弯曲正直的脊梁,他不饰帝王之功,不隐权贵之恶,以公正之笔为后人留下了可读可信的历史,他理所当然地受到了人们的敬仰和颂赞。13仿照横线前面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适当的语句。人们通过读书学做人。从往哲先贤那里,人们学得他们的品格:从孔子学得仁爱的情怀,从鲁迅学得批判的精神, , 。从古今中外的著述中,人们可以感受到司马迁史记的严谨态度,文天祥正气歌的浩然正气, , 。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经历的体验的幸运人。参考答案:从老子学得无欲的品行 从巴金学得博爱的胸怀 王维观

19、猎的意气风发 陆游书愤的壮志未酬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书籍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全民阅读要形成一种氛围。全民阅读开展起来,国民的整体素质就会提高,都会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阅读又能增加创新力量,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阅读书籍属于高雅生活情趣,有益身心健康,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精神文明程度很高的人。- 7 - 。 。解析:回答此类题,在分析时要从逻辑关系的角度切入,要特别注意是否存在强加因果、条件缺失、片面夸大、过于绝对、违背事理等现象。如本题中的“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和“通过全民阅读,国民都会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这两个推断就犯了说法太过绝对的逻辑错误。参考答案: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 全民阅读不一定会使国民都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