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deputyduring120 文档编号:1203329 上传时间:2019-05-21 格式:DOC 页数:31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江苏省泰州市兴化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上学期期末模拟测试试题(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江苏省兴化中学 20182019 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模拟测试语文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刘歌案和章颖颖案再次让孩子远在异国他乡求学的中国父母们感到 ,中国基础教育中安全教育的缺位问题经由这件事 得淋漓尽致,面对当今这个 的社会, “不要和陌生人讲话”或许不再是什么危言耸听的传闻。A. 鞭长莫及 暴露 波谲云诡B. 绠短汲深 曝光 波谲云诡C. 鞭长莫及 曝光 光怪陆离D. 绠短汲深 暴露 光怪陆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

2、”的一项,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绠短汲深” ,吊桶的绳子短,打不了深井里的水,比喻能力薄弱,难以担任艰巨的任务。“鞭长莫及” ,指虽然鞭子很长,但总不能打到马肚子上,比喻距离太远而无能为力。前者侧重“深” ,后者侧重“远” ,第一处,根据语境,这里是指远,而不是深,因此应该用“鞭长莫及” 。 “暴露” ,指露在外面,无所遮蔽。 “曝光” ,指丑闻隐私公开。第二处,这里并非指隐私,而是问题,因此用“暴露” 。 “波谲云诡” ,形容事物变幻莫测。 “光怪陆离” ,形容色彩繁杂,形象奇异。第三处语境主要强调社会情况变幻莫测,而不是说色彩繁杂奇异,应使用“波谲云诡” 。综合分析,故

3、选 A 项。【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2.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园林题名对观赏者来说是一种“有意图”的文字。- 2 -_

4、。_。_。_。_。_。意思是浇水种菜早晚有饭菜吃,这就是无所作为的人的工作了。而且蕴意深邃,让人回味无穷。其隐晦表达了另一层含义:从政者是拙笨人干的事。这些文字往往经过推敲,与环境非常贴切。如拙政园取自古人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 。直接反映或间接影射出景观本身的内容或主题。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中的“这些文字”紧承开头“有意图的文字” ,所以排除 A、B 项。紧承并照应开头“园林” ,紧承,是对“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的

5、解说,而又是对“此亦拙者之为政也”的解说,即总说,举例说明。所以选 D 项。3.下列对联与历史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A. 陆游 徐霞客 杜甫 陶渊明B. 辛弃疾 徐霞客 杜甫 李白C. 辛弃疾 沈括 白居易 李白- 3 -D. 陆游 沈括 白居易 陶渊明【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

6、生理解对联内容,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联与历史人物对应最恰当的一项” ,然后分析对联中的内容,要特别关注对联中的地名、事件、评价等。第一幅对联“宦游西蜀,志复中原,高吟铁马铜驼,烟尘誓扫还金阙;诗继少陵,派开南宋,列入清风明月,池馆重新接草堂” ,上联中,“宦游西蜀”指陆游曾经入蜀八年,辛弃疾没有去过蜀地;下联主要提诗, “诗继少陵”强调人物在诗上的成就,而辛弃疾的成就主要在词。因此第一幅说的是陆游。第二幅“沈酣于东海西湖南州北国之游,梦里溪山尤壮丽;括囊于天象地质人文物理之学,笔端谈论自纵横”, “梦里溪山”指梦溪笔谈 ,是沈括主持编订的,

7、且上联第一个字“沈”与下联第一个字“括”正好合成“沈括” ,因此第二幅说的是沈括。第三幅“笔诤时政,心在苍生,万户争传新乐府;堤建西湖,神归东洛,千秋永祀老诗翁” ,对联中提到“新乐府” ,白居易曾经发起新乐府运动,也曾经在杭州为官,建过白堤,因此第三幅说的是白居易。第四幅“质而绮,真且醇,自可传之千古;樽中酒,篱下诗,岂甘了此一生” ,对联中提到酒,还有篱,因此说的是陶渊明。故选 D 项。4.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人是人,宇宙是宇宙,这脑筋就怕要永远伤下去。譬如一只花瓶,不小心摔下几块碎片,碎片的边缘尽管参差诡异,拿来补在花瓶上也肯定严丝合缝。

8、而要想复制同样的碎片或同样的缺口,比登天还难。A. 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B. 任何个体都离不开整体,人和人之间必须密切配合。C. 单个的人也是小宇宙,要重视个人的魅力与力量。D. 个人与宇宙,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段,压缩概括语段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 ,然后分析语段,看由几个句子组成,句子和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围绕什么话题展开。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第一句,“若一味地把人和宇宙分而观之” ,这是从反面说明,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和宇宙是- 4 -密

9、不可分的;然后借助花瓶与碎片的关系阐明了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由此可知,这段文字主要是说“任何部分之于整体,或整体之于部分,都必定密切吻合” ,A 项,表述正确,能够站在整个语段的整体去考虑。B 项, “任何个体都离不开整体,人和人之间必须密切配合”错误,该理解偏了,只强调个体之间的密切关系;C 项, “单个的人也是小宇宙,要重视个人的魅力与力量”错误,该理解也偏了,只强调个体的魅力与力量;D 项, “个人与宇宙,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错误,选项说到了部分与整体这两个方面,但是都强调了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故选 A 项。二、文言文阅读(20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抚州颜鲁公祠堂记曾巩赠司

10、徒鲁郡颜公,讳真卿,事唐为太子太师,与其从父兄杲卿,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初,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禄山既举兵,公与常山太守杲卿伐其后,贼之不能直窥潼关,以公与杲卿挠其势也。在肃宗时,数正言,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李辅国迁太上皇居西宫,公首率百官请问起居,又辄斥。代宗时,与元载争论是非,载欲有所壅蔽,公极论之,又辄斥。杨彦、卢杞既相德宗,益恶公所为,连斥之,犹不满意。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是时公年七十有七矣。 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

11、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当公之开土门,同日归公者十七郡,得兵二十余万。由此观之,苟顺且诚,天下从之矣。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小人继续任政,天下日入于弊,大盗继起,天子辄出避之。唐之在朝臣,多畏怯观望。能居其间,一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寡矣。至于再三忤于世,失所而不自悔者,盖未有也。若至于起且仆,以至于七八,遂死而不自悔者,则天下一人而已,若公是也。公之学问文章,往往杂于神仙、浮屠之说,不皆合乎理,及其奋然自立,能至于此者,盖天性然也。故公之能处其死,不足以观公之大。何则?及至于势穷,义有不得不死,虽中人可勉焉,况公之自信也与。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

12、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夫既自比于古之任者矣,乃欲顾回隐,以市于世,其可乎?故孔子恶鄙夫不可以事君,而多杀身以成仁者。若公,非孔子所谓仁者欤? 今天子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知抚州聂君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抚州林君,- 5 -相与慕公之烈,以公之尝为此邦也,遂为堂而祠之。既成,二君过予之家而告之曰:“愿有述。 ”夫公之赫赫不可尽者,固不系于祠之有无,盖人之向往之不足者,非祠则无以致其至也。闻其烈足以感人,况拜其祠而亲炙之者欤!今州县之政,非法令所及者,世不复议。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选自唐宋八大家文选 ,有删改)5. 对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又为御史唐所构 构:图谋B. 载欲有所壅蔽 壅:蒙蔽C. 自此至公殁,垂三十年 垂:接近D. 闻其烈足以感人 烈:忠烈事迹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尽管颜真卿因为触犯杨国忠而被贬为平原太守,但当安禄山叛乱后,他仍然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叛军的后路,使叛军不能“直窥潼关” 。B. 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C. 在朝中大臣大多畏缩观望的情况下,能有一次得罪当世权臣,因此而丢官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但颜真卿却能再三忤于世而不悔。D. 孔子厌恶那些浅陋

14、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而像颜公,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7. 把文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李希烈陷汝州,杞即以公使希烈,希烈初惭其言,后卒缢公以死。(2)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答案】5. A 6. B 7. (1)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终还是将颜公勒死了(或:最终还是用绳子勒死了颜公)。(2)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没有规定的事,这是可以称得

15、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8. 目光长远、忠诚正直(“忠诚” “正直”答出一点即可) 、笃信大道、功业赫赫【解析】- 6 -【5 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 “又为御史唐所构”中“构”如解释为“图谋”,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 “宰相不悦,斥去之。又为御史唐所构,连辄斥” ,这是说颜公的遭遇,先是因多次直言劝谏,宰相不高兴而被贬离开朝廷,后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句中的“构”应解释为“陷害” 。故选

16、A 项。【6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 “聂、林二人能建祠纪念颜公这真可以说是表达了颜公的心志”错误,从文中来看,最后说“二君独能追公之节,尊而祠之,以风示当世,为法令之所不及,是可谓有志者也” ,意思是“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及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 ,由此可知文中说的是这二人都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而不是“表达了颜公的心

17、志” 。故选 B 项。【7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 “陷” ,攻陷;“即” ,就;“使” ,到;“惭” ,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惭愧;“其” ,代词,颜公的;“卒” ,最终;“缢” ,勒死。第二句中, “唯” ,唯独;“追” ,追念;“祠” ,名词活用为动词,译为“建祠堂” ;“以” ,目的连词,用来;“风示” , “教化” “感化” ;“为” ,动词, “做” ;“所不及” ,所字结构,所达

18、不到的,没有规定的事情;“是”译为“这” , “是也” ,判断句。【8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人物特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颜鲁公的形象特征” ,如第一段“皆有大节以死。至今虽小夫妇人,皆知公之为烈也” ,这是说颜鲁公的忠烈,如“公以忤杨国忠斥为平原太守,策安禄山必反,为之备” ,这表现出颜鲁公目光的长远,如“在肃宗时,数正言” ,这表现出颜鲁公的- 7 -正直敢言;如第二段“天宝之际,久不见兵,禄山既反,天下莫不震动,公独以区区平原,遂折其锋。四方闻之,争奋而起,唐卒以振者,公为之倡也” ,由此可知颜鲁公对唐朝来说,可谓是功不可没

19、,如“维历忤大奸,颠跌撼顿至于七八,而终不以死生祸福为秋毫顾虑,非笃于道者不能如此,此足以观公之大也” ,这说明颜鲁公笃信大道。考生结合这些方面答题即可。【点睛】理解文言实词的意思,可以采取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可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可将词义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来判断对错。结合语境,理解实词含义,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要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语法特征推断出词性,

20、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21、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 ,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 ;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译文:被追赠为司徒的鲁郡颜公,名真卿,在唐朝为太子太师,和他的堂兄杲卿,都为保持崇高的节气而死。直到今天,即使是平民百姓也都知道颜公的忠烈。当初,颜公因为触犯杨国忠被贬为平原太守,他预计安禄山必反,为这事做了准备。安禄山叛乱后,他和常山太守颜杲卿攻打贼军的后方,贼军之所以不能长驱直入潼关,就是因为颜公

22、与杲卿阻挡了他们的势头。肃宗再位时,颜公屡次直谏,宰相不高兴,颜公被贬离开朝廷。颜公又被御史唐旻陷害,一连几次遭到贬斥。李辅国逼太上皇迁往西宫居住,颜公首先带领百官请安问候起居,又当- 8 -即遭到贬斥。唐代宗时,颜公同元载争论是非,元载想蒙蔽皇帝,颜公上书竭力陈说自己的主张,又当即遭到贬斥。杨炎、卢杞相继在德宗时担任宰相,更加讨厌颜公的所作所为,接连贬斥他,还不满意。李希烈攻陷汝州后,卢杞就派颜公到李希烈那里去招抚,李希烈开始还因颜公的言论而感到惭愧,最后还是将颜公缢杀了。这时颜公已经七十七岁了。 天宝年间,多年没有战争了,天下太平。安禄山谋反后,天下人无不感到震惊。唯独颜公以小小的平原郡,

23、挫败了敌军的攻势。四面八方听到这个消息,争先恐后地奋起响应。唐朝最终能够振兴,就是颜公在为之倡导啊。当颜公大开土门要塞时,当天归附他的就有十七个郡,军队有二十多万人。由此看来,只要顺应形势并有诚心,天下人都会服从他。从此以后一直到颜公死去,将近三十年,小人连续执政,天下日趋混乱,大盗接连不断地起来谋反,天子常常外出避难。唐朝在朝中的大臣,大多畏缩观望。在这样的情况下,因为一件事得罪当世权臣从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是很少的。至于一而再、再而三地得罪当世权臣,因而丢官却不后悔的人,几乎是没有的。至于刚起来又跌倒有七八次之多,终至丧命却不后悔的人,天下只有一人,就是颜公。颜公的学问文章,往往混杂道教、

24、佛教的说法,不是都合于儒家的伦理,至于他奋起自立,能达到这样的境地,大概是由于天性如此吧。所以,仅从颜公能正确地看待自己的死,并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为什么呢?因为到了大势已去,在道义上不得不死的时候,即使只有中等才德的人也会努力做到这样,何况像颜公这样自信的人呢!颜公多次触犯大奸臣,遭贬受害七八次,而始终丝毫不顾虑自己的死生祸福,不是笃信大道的人是不能如此的,这才足以看出颜公的伟大。世间安定与混乱不同,而读书人的为官与去职选择也有差异。比如伯夷的清廉避世,伊尹的以天下为己任,孔子在时局动荡中的奔波,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已经把自己与古代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相比,却还要瞻前顾后、回避隐藏,以讨好世

25、俗,难道可以吗?所以孔子厌恶那些鄙陋浅薄的人,认为他们不能很好地侍奉君主,而赞扬那些杀身成仁的人。像是颜公(这样的人) ,不正是孔子所称道的仁者吗? 宋仁宗至和三年,尚书都官郎中、抚州知州聂厚载,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苏州林慥,共同仰慕颜公的忠烈,因为颜公曾在此地任职,于是就在抚州建立祠堂纪念他。祠堂建成后,两人来拜访我,并对我说:“希望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我认为颜公的赫赫业绩不可尽说,本来就不在于祠堂的有无,但人们对颜公的向往之情难以表达,如果没有祠堂就不能尽情地表达他们的仰慕之情了。光听到他的忠烈事迹就足以让人感动,更何况到他的祠堂拜祭,亲身感受他的熏陶呢?现在州县的政事,凡不属于法令

26、规定的,世人一般就不再提及了。唯独聂、林二人能追念颜公的大节,尊敬他,建祠纪念他,用以感化当世之人,做法令无法涉- 9 -及的事,这真可以称得上有崇高志向的人。三、古诗词鉴赏(11 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水调歌头游览黄庭坚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注】金徽:金饰的琴徽,用来定琴声高下之节。这里指琴。9. 上阕开头的“春入武陵溪”一句有什么作用?10. 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答

27、案】9. 内容上,化用了“桃花源”典故,暗示自己对远离现实的美好世界的向往;结构上,呼应前句,揭示了“瑶草一何碧”的原因,引出下文对“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美丽春景的描写。 10. 表现了词人对高洁志行的追求; 表达了缺乏知音、无人理解的苦闷和对现实的不满; 表明对超凡脱俗之物的欣赏和对浮世俗物的不屑; 体现了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的矛盾和无奈。【解析】【9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上阕开头的春入武陵溪一句有什么作用” ,然后找到题干中的引文,分析意思,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标题以及前后文的关系。 “春入武陵溪”

28、意思是“春天来到了武陵溪” ,由“武陵”而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句子“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此处化用了“桃花源”这一典故,陶渊明写这种子虚乌有的理想国度,是表现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而黄庭坚此处化用这一典故也有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远离现实的美好世界的向往,这是内容上的作用;从结构来看,这句话前面说“瑶草一何碧” ,意思是“瑶草多么碧绿” ,瑶草为什么会这么碧绿?后一句“春入”解释了原因,所以说从与上文关系的角度来看,呼应前一句,解释瑶草碧绿的原因,从与后文的关系来看,后面说“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 ,意思是“溪水上有无数桃花,花的上面有黄鹂” ,这是写词人春天来到- 10 -“桃花源”

29、 ,那里溪水淙淙,到处盛开着桃花,树枝上的黄鹂不停地唱着婉转悦耳的歌,此处所写的桃花源的春景紧承前面“春入武陵溪”而来,所以从与后文的关系角度来看,引出下文对“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美丽春景的描写。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10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阕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然后分析下阕写了什么内容,根据这些内容分析词人的情感,虽然是针对下阕设题,但依然要关注全篇。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 , 坐着玉石,靠着玉枕,拿着金徽,这是词人想象中自己在桃花源中的行为,表现他的志行高洁、与众不

30、同;“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两句,意思是“被贬谪的仙人在哪里,没有人陪我用田螺杯喝酒” ,表面上是说李白不在了,无人陪他饮酒,言外之意,是说他缺乏知音,感到异常寂寞,他不以时人为知音,反而以古人为知音,曲折地表达出他对现实的不满。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 ,意思是“我为了寻找灵芝仙草,不为表面繁华,长叹为了什么” ,表白他到此探索的真意。 “仙草”即开头的“瑶草” ,“朱唇丹脸”指第三句“溪上桃花” 。 “长啸亦何为”意谓不必去为得不到功名利禄而忧愁叹息,表明对超凡脱俗之物的欣赏和对浮世俗物的不屑,但其中也有他想逃避现实却又不甘的矛盾和无奈。【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这类题目

31、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四、名句名篇默写(8 分)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钉头磷磷,_。 (杜牧阿房宫赋) (2

32、)_,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 (3)曲罢曾教善才伏,_。(白居易琵琶行) (4)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_,不亦悲乎!(庄子逍遥游 ) (5)黑云压城城欲摧,_。(李贺雁门太守行) - 11 -(6)从今若许闲乘月,_。 (陆游游山西村 ) (7)一箪食,_,在陋巷。 (论语雍也) (8)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_。 (菜根谭 )【答案】 (1). 多于在庾之粟粒 (2). 哀吾生之须臾 (3). 妆成每被秋娘妒 (4). 众人匹之 (5). 甲光向日金鳞开 (6). 拄杖无时夜叩门 (7). 一瓢饮 (8).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名

33、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后者。对于语境型默写,考生应先分析语境,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回顾诗句。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庾” “粟” “须臾” “妆” “妒”“鳞” “拄杖” “叩” “瓢” “漫”等。五、现代文阅读(一) (15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阳光穿过的早晨蓝月每天早上六点,小贩的叫卖声准时在村里的小路上响起,然后是电瓶车驶过吱吱的声音。而小贩第一个看见的总是一位老太太。她坐在路边的一棵老槐树下面,背靠着老槐树,有时伸长了脖子在望,有时眯细着眼睛,头一上一下地打盹,身边斜着一根和她一样乌漆麻黑的拐杖,一条毛快掉光的老

34、黑狗不离左右。听到叫卖声老太太的眼睛陡然睁开了。小贩停下车,跳下来,麻利地用塑料袋装了几张粉皮顺便扯了几根咸菜递给老太太。老太太颤巍巍双手接过,又从脏兮兮的围兜里摸出一块钱。小贩说,您怎么天天吃粉皮啊?老太太羞赧地笑了,露出空洞的嘴,好人啊,我不吃这个还能吃什么呢,别的吃不动了,你看看,牙都掉完了哦,小贩还没有听完老人的话就发动了电瓶车继续他的生意去了。老太太拿着粉皮不急着回家。看见村里人路过就打招呼,村里人都回句,早,你怎么不多躺会儿啊?她就絮絮叨叨地说,老了,躺不住,多年养成了起早的习惯,想睡也睡不着了没等她说完,村里人已经走远了。都忙,都忙,以前我也忙啊,黑子,现在只有你肯听我说说话了。

35、老太太伸手亲昵地拍拍黑狗的头,黑狗尾巴不停地在地上拍动,伸出舌头亲昵地舔老太太的手。老太太耳朵不背,眼睛也很好。年轻时绣花是村里一只鼎,村里的女人都喜欢上她家学- 12 -绣花。可是五年前老太太两只手开始发抖,后来越来越厉害,根本不能绣花了。老太太心里那个急啊,越急越坏事,去年又在台阶上摔了一跤,摔坏了股骨头。忽然,黑狗站起来耷拉着耳朵一窜一跳使劲晃尾巴,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妈,你怎么又一大早的坐在路边了,还不快屋里。原来是儿子骑着车急吼吼地跑过,一边骑,一边嘴里啃着一个馒头。别骑太快,路上还没等老太太说完儿子已经没影了。都忙,都忙。老太太摇着头,目光茫然地看着儿子消失的方向。黑狗折回老太太身

36、边,头左左右右地四散张望,伸出舌头快速地舔了几下鼻子。突然,它又窜了起来,这回不光摇尾巴,还一溜小跑,迎来了个十来岁的男孩。奶奶,你怎么又出来了,外面冷,快回屋。男孩背着鼓鼓囊囊的书包边走边吸着一罐牛奶。囝囝,路上小心点,慢着点儿。知道了。你怎么又叫我囝囝,我长大了,以后叫我名字乔羽辉。男孩脸对着老太太倒退着走了几步一转身抬腿踢飞了一颗小石子。哦长大了,都长大了,老太太眯着眼睛目光尽量拉长粘着孩子的背影。黑狗追了男孩一段路又返回到老太太身边,老太太收回目光,继续和黑狗说话。黑狗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善解人意地倾听看。村里人一个个从眼前走过,老太太不时地打招呼。有人礼貌地问一句,有人不问急匆匆走过了。

37、没多久,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了,整个村庄显得格外安静,只有树丛中的鸟儿在叽叽。不时有一只或者几只腾地飞向天空。老太太靠在老槐树上,歪着头,眼睛顺着鸟看向天空,天空飘着棉花絮一样的白云,老太太嘴里轻轻嘀咕,还是鸟儿好啊,叽叽喳喳多热闹,想飞哪就飞哪。老太太看累了,又闭上眼睛打盹,她梦见年轻的自己,年幼的儿子,儿子快速地扒着一碗饭。儿子说,妈妈,你烧得咸菜粉皮真好吃。好吃就多吃点,多吃点长得快。老太太在梦里说,说着还吧唧了一下嘴,手里的粉皮滑落在地。黑狗抬头看了她一下,没发现什么异样,也蜷缩成一团开始睡觉。老太太继续着梦境,梦很甜,她梦见自己的手和腿都好了,正娴熟地绣着花,绣的是她最拿手的富贵牡丹。儿

38、子看着她笑,孙子围着她跑,还有好多好多鸟儿,飞啊飞啊哦,她的黑狗也长上了翅膀。- 13 -阳光调皮地透过老槐树树冠的缝隙悄悄溜下来,变幻成无数片金叶子在老太太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跳跃老太太霎时变得金光灿灿起来。12. 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13. 赏析小说中两处画线句的表达特色。(1)小贩停下车,跳下来,麻利地用塑料袋装了几张粉皮顺便扯了几根咸菜递给老太太。(2)阳光调皮地透过老槐树树冠的缝隙悄悄溜下来,变幻成无数片金叶子在老太太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跳跃老太太霎时变得金光灿灿起来。14. 小说中多处描写老黑狗,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答案】12. (1)描写了小

39、贩的叫卖声的闹和老太太打盹的静,形成鲜明的对比;(2)通过描写小贩自然引出主人公老太太和老黑狗的出场;(3)为下文老太太买粉和回家等情节做铺垫。13. (1)运用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如“停” “跳” “装” “扯” “递”等系列动作,形象地表现了小贩动作的娴熟,说明老太太经常买粉皮。 (2)运用拟人(如“调皮地悄下来” 、比喻(“变幻成无数片金叶子”)等修辞手法,生动地渲染了阳光给老太太带来温暖与灿烂的界,这恰恰与老太太狐独凄凉的心境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凸显了中心。 14. (1)衬托老太太的孤苦形象描写一条毛快掉光的老黑狗不离左右,更加真实地衬托老太太的孤独寂寞与凄苦。(2)反衬儿子和世人

40、对老人冷落和漠不关心。黑狗对老人的亲昵和善解人意对周围人不耐烦和漠不关心形成鲜明的对比。(3)更加凸显小说的主旨。以黑狗对老太太的不离不弃,关心体贴和善解人意,提醒世人要关注老人、体贴老人,从而启迪人们反思现实,思考造成老人晚年悲凉和寂寞的原因。【解析】【12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然后找到第一段,看第一段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表现了什么,再看这些内容与标题和下文的关系,即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第一段主要写了两个内容,一是写小贩子的叫卖声,二是写在树下打盹儿的老太太,前者是闹,后者是静,两

41、者形成对比;小贩子第一个看到的总是老太太,这就借助小贩子很自然地引出老太太和老黑狗,让主人公的出场显得很自然;也是因为听到小贩子的叫卖声,打盹儿的老太太睁开了眼睛,这也为老太太买粉和回家做了铺垫。考生从这些角度分析作答即可。【13 题详解】- 14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赏析小说中两处画线句的表达特色” ,然后找到设题的句子,看该句是写人还是写景,如是写人,则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作答,如是写景,则从景物描写的角度分析作答。如“小贩停下车,跳下来,麻利地用塑料袋装了几张粉皮顺便扯了几根咸菜递给老太太” ,这

42、是写小贩子的动作,主要从动作描写的角度分析,如“停” “跳”“装” “扯” “递” ,这些动作表现处小贩动作的娴熟,而“顺便扯了几根咸菜递给老太太”说明老太太应该是经常买粉皮,二人比较熟悉。 “阳光调皮地透过老槐树树冠的缝隙悄悄溜下来,变幻成无数片金叶子在老太太的头发上、脸上、衣服上跳跃老太太霎时变得金光灿灿起来” ,这是借助写景来写人,作者以“调皮” “溜下来”来写“阳光” ,这是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从树冠缝隙中溜下来的阳光比喻成“无数片金叶子” ,这是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这里借助写景来写人,小说最后写老太太梦境的情形,阳光让老太太的梦境很温暖,但现实却是孤独而凄凉的,两者形成巨大的反差,

43、从而凸显了中心。考生围绕这些方面作答即可。【14 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中多处描写老黑狗,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 ,这是针对小说中的物象设题,然后到文中圈出描写老黑狗的内容,分析老黑狗的特点,再分析这一形象对其他人物形象的衬托作用,分析对主旨的凸显作用。如“身边一条毛快掉光的老黑狗不离左右” “黑子,现在只有你肯听我说说话了” “黑狗尾巴不停地在地上拍动,伸出舌头亲昵地舔老太太的手” “忽然,黑狗站起来耷拉着耳朵一窜一跳使劲晃尾巴,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 “黑狗折回老太太身边,头左左右

44、右地四散张望,伸出舌头快速地舔了几下鼻子” “突然,它又窜了起来,这回不光摇尾巴,还一溜小跑,迎来了个十来岁的男孩” “黑狗追了男孩一段路又返回到老太太身边” “老太太收回目光,继续和黑狗说话。黑狗睁着乌溜溜的眼睛善解人意地倾听看” “黑狗抬头看了她一下,没发现什么异样,也蜷缩成一团开始睡觉” ,这条老黑狗快要掉光了毛,这样的老黑狗陪伴着老太太,对老太太起到衬托作用,突出老太太生活的孤独寂寞;老黑狗始终不离老人左右,陪伴着老太太,而儿子、孙子以及村子都行色匆匆,有的对老人漠不关心,有的不耐烦,而黑狗却是对老人很亲昵,老黑狗和人们对老太太的态度形成反衬,这些都是物象对人物的衬托作用,有正衬,有反

45、衬。从主旨的角度来看,老黑狗对老人不离不弃,这是对人的一个提醒,启迪人们要反思老人晚年生活孤独寂寞的原因。考生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即可。- 15 -【点睛】解答句段作用这类题目首先要位置定位,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这是首先要考虑的。然后把握句段的基本内容,这是答题的前提和基础,接着就要抓住句段与上下文的联系,这是答题的关键,最后还要把握常见的答题模式。内容上,写了什么(强调了什么) ,抒发了什么感情,进一步写出了什么(题旨或作者意图) 。结构上,要根据位置思考,比如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从下面几个角度思考,一是看与标题的关系,即点题,照应标题,二是看与下文的关系,引起下文,如为

46、下文写做铺垫(张本,埋下伏笔) ,与下文形成对比(反衬) ,照应下文。鉴赏语言是高考常考题型之一。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鉴赏对象的表达方式,如属于景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静、虚实、空间、感官等角度入手,如属于人物描写,一般从修辞、动作、细节等角度入手;然后明确句子陈述的对象,分析效果的时候,要注意景物的特点、人物的情感(心理、品质等) 。六、现代文阅读(二) (12 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国学的焦灼中华民族的强国梦,已经断断续续做了一百六十多年。到了国力日益强盛的今天,每个人都在迫切地期待着民族的复兴。各种宣传广告上“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一类不学无术的说词,就是当今“民族复

47、兴”一词被肤浅理解的注脚。而一个渴望复兴的古老的民族面对现实和外来的焦灼心态,也日趋明显。从 1840 年至今,我们每个人所能创造出的文化资源,必然受到西方外来文化以及 1840 年以后本土新思潮二者的影响。按一些激进国学家的安排,纯然依照孔孟之道来认识社会、解决问题,已经不可能。而一旦接受了外来与新生,又害怕失去本民族的特色,成为了没有文化主体性的精神殖民地。一个有着过于灿烂光辉历史的民族,在面对现实的困窘时的确没有日本、韩国那样容易放得下。现在特定语境当中的“国学”观念与理论,所折射出的就是这样一种焦灼。此故,在“国学热”当中,有种论调颇有代表性:“我们天天在要求现代化,现代化不就是西化吗

48、?把整个的思想按西方的观点来大卸八块,中华文化不但没有复兴,反而越发地死得快整个 20 世纪的中国知识分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西洋的影响,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 ”以上的观点说白了,就是将“从西方传入”当成了本质上的“西方” ,与中华文化不可调和的“西方” ,而忽视了一些社会基础性价值的普适性,也忽视了文化的包容性和交流。世界上最大的、最有活力的水域不是娃哈哈公司的纯净水储存池,而是有污泥、有毒菌、有- 16 -浊浪,时时刻刻被海洋生物代谢物污染着的大海。一个文明得以保存和发展的动力不是一种精神洁癖,那种洁癖只能说明一个文明已经虚弱到了免疫机能低下的地步。而在相当数目的国学家眼里,西方传来的文化与思想就只能起到破坏和摧毁中华文明的作用。这其间折射出的对自我民族的不自信,也是颇值得玩味的。而事实证明,1840 年以来,本土新创造的文化都已经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中华传统,但其中却不乏优秀杰出的成果,以至于 20 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无论是在文学成就还是思想成就上,都创造了令今人难以企及的高峰。很多 20 年代初的知识分子,比如鲁迅、胡适、李大钊等,自然是鼓吹自由、民主、科学等“西方观念”的代表,也是“没有能真正掌握中华文化的灵魂”的知识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ITU-T G 177 FRENCH-1999 Transmission planning for voiceband services over hybrid Internet PSTN connections《在混合智能网 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连接中音频业务的传输规划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国际电话连接和电路 使用国际电.pdf ITU-T G 177 FRENCH-1999 Transmission planning for voiceband services over hybrid Internet PSTN connections《在混合智能网 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连接中音频业务的传输规划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国际电话连接和电路 使用国际电.pdf
  • ITU-T G 177 SPANISH-1999 Transmission planning for voiceband services over hybrid Internet PSTN connections《在混合智能网 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连接中音频业务的传输规划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国际电话连接和电路 使用国际电.pdf ITU-T G 177 SPANISH-1999 Transmission planning for voiceband services over hybrid Internet PSTN connections《在混合智能网 公用交换电话网(PSTN)连接中音频业务的传输规划 系列G 传输系统和媒体数字系统和网络 国际电话连接和电路 使用国际电.pdf
  • ITU-T G 177-1999 Transmission Planning for Voiceband Services over Hybrid Internet PSTN Connections - Series G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dia Digital Systems and Networks Internatins.pdf ITU-T G 177-1999 Transmission Planning for Voiceband Services over Hybrid Internet PSTN Connections - Series G Transmission Systems and Media Digital Systems and Networks Internatins.pdf
  • ITU-T G 180 (REV 1)-1993 Characteristics of N + M Type Direct Transmission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and Analogue Sections Links or Equipment (Study Group 15)《用于数字和模拟段.pdf ITU-T G 180 (REV 1)-1993 Characteristics of N + M Type Direct Transmission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and Analogue Sections Links or Equipment (Study Group 15)《用于数字和模拟段.pdf
  • ITU-T G 180 FRENCH-1993 CHARACTERISTICS OF N + M TYPE DIRECT TRANSMISSION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AND ANALOGUE SECTIONS LINKS OR EQUIPMENT《用于数字和模拟段、链路或设备上的N+M型直接传输恢复.pdf ITU-T G 180 FRENCH-1993 CHARACTERISTICS OF N + M TYPE DIRECT TRANSMISSION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AND ANALOGUE SECTIONS LINKS OR EQUIPMENT《用于数字和模拟段、链路或设备上的N+M型直接传输恢复.pdf
  • ITU-T G 180 SPANISH-1993 CHARACTERISTICS OF N + M TYPE DIRECT TRANSMISSION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AND ANALOGUE SECTIONS LINKS OR EQUIPMENT《用于数字和模拟段、链路或设备上的N+M型直接传输恢.pdf ITU-T G 180 SPANISH-1993 CHARACTERISTICS OF N + M TYPE DIRECT TRANSMISSION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AND ANALOGUE SECTIONS LINKS OR EQUIPMENT《用于数字和模拟段、链路或设备上的N+M型直接传输恢.pdf
  • ITU-T G 181 (REV 1)-1993 Characteristics of 1 + 1 Type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Transmission Links (Study Group 15)《用于数字传输链路上的1+1型恢复系统的特性 研究15组》.pdf ITU-T G 181 (REV 1)-1993 Characteristics of 1 + 1 Type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Transmission Links (Study Group 15)《用于数字传输链路上的1+1型恢复系统的特性 研究15组》.pdf
  • ITU-T G 181 FRENCH-1993 CHARACTERISTICS OF 1 + 1 TYPE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TRANSMISSION LINKS《用于数字传输链路上的1+1型恢复系统的特性》.pdf ITU-T G 181 FRENCH-1993 CHARACTERISTICS OF 1 + 1 TYPE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TRANSMISSION LINKS《用于数字传输链路上的1+1型恢复系统的特性》.pdf
  • ITU-T G 181 SPANISH-1993 CHARACTERISTICS OF 1 + 1 TYPE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TRANSMISSION LINKS《用于数字传输链路上的1+1型恢复系统的特性》.pdf ITU-T G 181 SPANISH-1993 CHARACTERISTICS OF 1 + 1 TYPE RESTORATION SYSTEMS FOR USE ON DIGITAL TRANSMISSION LINKS《用于数字传输链路上的1+1型恢复系统的特性》.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