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江苏省连云港市黄川中学 2019 届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狗尾草根细胞,可观察到的结构有( )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在光学显微镜下能够观察到的结构属于显微结构,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结构属于亚显微结构。图中是线粒体、是叶绿体、是内质网、是高尔基体、是中心体。【详解】在狗尾草根细胞中存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器,因此可以观察到图中等亚显微结构;叶绿体存在植物的光合细胞中,中心体存在于动物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故该细胞中不存在叶绿体和中心体,因此不可以观察到结构,综上分析,C 正确,ABD错误。故选 C。【点睛】本题考查了
2、细胞结构的有关知识,考生要能够识别图中亚显微结构,识记中心体分布在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中,明确高等植物细胞中不存在中心体,难度不大。2.下列关于蛋白质的叙述,错误的是A. 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B. 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C. 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和肽键的空间结构的差异决定了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D. 两个氨基酸是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形成过程分析:- 2 -【详解】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反应出现紫色,A 项正确;氨基酸经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故蛋白质水解的最终产物是氨基酸,B 项正确;氨基酸发生脱水缩合反应时形成肽键,在不同氨基酸之间没
3、有差异,蛋白质结构多样性的原因是氨基酸的种类、数目、排列顺序及多肽链卷曲折叠的方式不同,C 项错误;不同氨基酸之间是通过脱水缩合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的,D 项正确。【点睛】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原因:3.脂肪鉴定实验中,切片做好后应进行的操作步骤依次是A. 制片观察染色洗浮色 B. 染色洗浮色制片观察C. 制片染色洗浮色观察 D. 染色制片洗净色观察【答案】B【解析】【分析】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 1制备生物组织实验材料:取花生种子,徒手切片。 2实验操作和观察 (1)染色:滴 23 滴苏丹染液,染色 23min。 (2)洗去浮色: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染液,滴 12 滴 50%酒精溶液,洗去浮色。
4、 (3)制片:吸去多余酒精,滴 1 滴蒸馏水,制成临时装片。 (4)观察:子叶薄片的颜色。【详解】脂肪鉴定实验的步骤为:切取子叶薄片染色去浮色制片观察。综上所述, B 正确, ACD 错误。- 3 -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检测脂肪的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择的材料是否合理,实验采用的试剂及试剂的作用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注意积累。4.下列有关线粒体和叶绿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线粒体和叶绿体形状相似大小有差异,都与细胞内能量转化有关B. 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C. 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而观
5、察叶绿体一般不用染色D. 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线粒体和叶绿体有四层磷脂双分子层【答案】D【解析】线粒体一般呈短棒状或圆球状,叶绿体呈扁平的椭球型或球形,因此线粒体和叶绿体形状相似,但大小有差异,都与细胞内能量转化有关,A 正确;因为有些原核生物(如蓝藻)没有叶绿体,也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B 正确;健那绿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由于叶绿体本身呈现绿色,所以观察叶绿体一般不用染色,C 正确;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线粒体和叶绿体有两层磷脂双分子层,D 错误。 5.下图为细胞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 图中反映了细胞
6、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B. 图中乙细胞表示靶细胞C. 图中 a 可以是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信号分子D. 图中 b 表示细胞膜上的载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答案】D【解析】- 4 -题图显示:甲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如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各处,再与乙所示的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靶细胞,因此反映了细胞膜具有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A、B正确;图中 a 表示信号分子,信号分子包括激素、神经递质、淋巴因子等,C 正确;图中 b表示靶细胞膜上的受体,其化学本质是糖蛋白,D 错误。【点睛】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细胞膜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的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
7、关键是熟记并理解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从图示中提取有效信息,据此依题意准确判断各选项。 6.如图为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原理图这种运输方式被称为协同运输(主动运输的一种) ,下列关于该原理图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小肠腔中的钠离子浓度高于小肠细胞内B. 吸收葡萄糖时不可以直接利用 ATP 提供的能量C. 细胞吸收葡萄糖时可以逆浓度梯度进行D. 钠钾泵不可以水解 ATP 中的高能磷酸键【答案】D【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小肠上皮细胞通过同向协同运输的方式吸收葡萄糖。虽然这种方式属于主动运输,但不靠直接水解 ATP 提供的能量推动,而是依赖于 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当 Na+顺电化学梯度流
8、向膜内时,葡萄糖通过专一性的运送载体,伴随 Na+一起运送入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膜内的 Na+再通过质膜上的 Na 一 K 泵运送到膜外,以维持 Na+浓度梯度,从而使葡萄糖不断利用 Na+梯度形式的能量进入细胞。分析题图可知,小肠腔中的钠离子浓度要高于小肠细胞内,A 正确;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动物小肠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不直接利用 ATP 水解的能量,而是依赖于 Na+梯度形式储存的能量,B 错误;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属于主动运输,可以逆浓度梯度运输,C 正确;分析题图可知,通过钠钾泵运输钠离子和钾离子需要消耗 ATP 水解释放的能量,因此钠钾泵可- 5 -以水解 ATP 中的高能磷酸键,D
9、 错误。7.下列过程或现象与物质跨膜运输无直接关系的是A. 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 B. 神经细胞电位的维持与产生C. 胰岛 B 细胞中胰岛素基因的转录 D. 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答案】C【解析】机体内环境渗透压维持相对稳定,与水分子、离子等进出细胞有关,A 错误;神经细胞电位的维持与产生,与钾离子、钠离子进出细胞有关,B 错误;胰岛 B 细胞中胰岛素基因的转录发生在细胞核中,以 DNA 为模板,合成 RNA,与物质跨膜运输无直接关系,C 正确;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发生质壁分离,是因为细胞液浓度小于细胞外液,细胞失水导致的,D错误。8.如图所示为某绿色植物细胞内部分
10、物质的代谢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图解中的 a、b 两物质依次是 H2O 和 O2图解中甲、乙两阶段产生H的场所都是线粒体图解中丙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都来自葡萄糖1 分子丙酮酸经过乙、丙两阶段可产生 6 分子水图示过程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用 18O 标记葡萄糖,则产物 CO2中会检测到放射性若葡萄糖进入线粒体,可在酶的作用下,生成 CO2和 H2O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据题文的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场所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识图能力。【详解】分析图示可知:图解中的 a、b 两物质依次是 H2O 和 O2,正确
11、;图解中甲、乙两阶- 6 -段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阶段,产生H的场所依次是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错误;图解中的丙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产生的水中的氢最终来自葡萄糖和 H2O,错误;1 分子丙酮酸经过乙阶段产生 10 分子H,经过丙阶段可产生 5 分子水,错误;图示过程表示有氧呼吸,在有光和无光的条件下都能进行,正确;CO 2中的氧来自葡萄糖和水,因此用 18O 标记葡萄糖,则产物 CO2中会检测到放射性,正确;线粒体不能直接利用葡萄糖,丙酮酸进入线粒体,可在酶的作用下,生成 CO2和 H2O,错误。综上分析,A 正确,B、C、D 均错误。【点睛】理清有氧呼吸的过程、场所等相关知识,
12、据此明辨图示中的甲、乙、丙分别表示有氧呼吸的第一、第二、第三阶段,a、b 依次表示 H2O 和 O2。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问题情境。9.根据以下实验操作或结果示意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图 1 中的玻璃棒在搅拌过程中需沿一个方向轻缓进行B. 红色苋菜叶切碎放入清水中,水变成了红色将同种叶片进行色素提取层析分离,其中紅色色素带位于图 2 的处C. 图 3 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D. 欲获得雌性个体,胚胎移植前常选用图 4 中内细胞团作性别鉴定【答案】B【解析】【分析】搅拌时,需要将玻璃棒沿着一个方向搅拌;液泡和叶绿体中都含有色素,其中液泡中含有花青素等,而叶绿体中含有
13、的是光合色素;倒平板时,需要冷却后才能将培养皿倒置;通常选择滋养层细胞做性别鉴定。【详解】图 1 中的玻璃棒在搅拌过程中需沿一个方向快速搅拌,目的是加速细胞的破裂,这有利于 DNA 的充分释放,A 错误;红色苋菜叶切碎放入清水中,水变成了红色。将同种叶片进行色素提取层析分离,其中红色色素带位于图 2 的处,B 正确;图 3 倒平板操作时,倒- 7 -完平板后立即盖上培养皿,冷却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C 错误;欲获得雌性个体,胚胎移植前常选用图 4 中滋养层作性别鉴定,D 错误。故选 B。10.用普通光学显微镜在高倍镜下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处于分裂间期和中期的细胞
14、数目大致相等B. 视野中不同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可能不同C. 观察处于中期的细胞可以清晰看到染色体和赤道扳D. 可以选一个细胞持续观察它的整个分裂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一个细胞周期=分裂间期(在前,时间长大约占 90%95%,细胞数目多)+分裂期(在后,时间短占 5%10%,细胞数目少) ,所以观察到的间期的细胞数目远远多于其它时期的细胞数目。赤道板表示细胞中央的位置,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该实验需要制作临时装片,其步骤为:解离、漂洗、染色和制片,其中解离步骤后细胞已经死亡。【详解】由于分裂间期时间长,因此大部分的细胞都处于分裂间期,A 错误;有丝分裂后期由于着丝点分裂,此时细胞中的染色体数
15、目加倍,B 正确;赤道板是一个虚拟的平面,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C 错误;在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中,经过解离操作后细胞死亡,因此不能观察整个分裂过程,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对于此类试题要求考生掌握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选用的试剂、实验结果等,特别是 C 选项和 D 选项,要求考生明确赤道板不是真实存在的结构;细胞经过解离后已经失去活性。11.下列各对生物性状中,属于相对性状的是 ( )A. 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 B. 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C. 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茎 D. 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相对性状的定义是同种生物的同种性状的
16、不同表现类型,狗的短毛和狗的卷毛不是同种性状,A 错;人的右利手和人的左利手是相对性状,B 正确;豌豆的红花和豌豆的高- 8 -茎是不同种性状,C 错;羊的黑毛和兔的白毛是不同生物,D 错。考点:本题考查相对性状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12.豌豆茎的高矮是一对相对性状。下列实验组中,能判断其显隐性关系的一组是A. 高茎高茎,后代:301 高茎+110 矮茎 B. 高茎高茎,后代:全是高茎C. 高茎矮茎,后代:103 高茎+101 矮茎 D. 矮茎矮茎,后代:全是矮茎【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性状显隐性间的关系判断有两个途径:一是自交后代若出现性状分离现象,则子代中的新类
17、型是隐性性状,亲代的性状是显性性状。二是具有一对相对性状的两亲本杂交,若在只表现出一种性状,则该性状为显性性状,子代中未出现的性状为隐性性状;若子代中亲本的两种性状都出现,则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详解】高茎高茎301 高茎+110 矮茎,高茎与高茎杂交后代出现了矮茎,说明矮茎为隐性性状,高茎为显性性状,A 正确;高茎高茎高茎,亲代子代性状一致,可能是AAAAAA,也可能是 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B 错误;高茎矮茎103高茎+101 矮茎,后代的性状分离比约等于 1:1,可能是 AaaaAa、aa,也可能是aa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C 错误;矮茎矮茎矮茎,亲代子
18、代性状一致,可能是 AAAAAA,也可能是 aaaaaa,所以无法判断显隐性关系,D 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了解性状的显隐性关系及基因型、表现型相关知识点,明确判断相对性状的显隐性关系的判断可以通过自交法和相对性状的亲本杂交法。13.如图为某二倍体生物细胞分裂过程中有关分子数量变化规律,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图甲中出现 CD 段的原因是着丝点分裂B. 图甲中 DE 段细胞中可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 图乙中 AB 段和 E 时间点细胞中一定含有同源染色体- 9 -D. 图乙中的 CD 段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答案】D【解析】【分析】阅读题图可知,图甲表示细胞有丝分裂、减
19、数分裂过程一条染色体上的 DNA 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乙表示减数分裂过程每个细胞的 DNA 含量的变化曲线,其中图甲中 AB 段是分裂间期 DNA的复制,BC 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DE 段表示有丝分裂的后期、末期及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末期;图乙中 AB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CD 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后期。【详解】图甲的 CD 段表示有丝分裂后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该时期,着丝点分裂导致细胞内无染色单体,A 正确;图甲中 DE 段细胞中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与末期,这两个时期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 正确;图乙中
20、AB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期,具有同源染色体,E 点属于受精卵细胞,也具有同源染色体,C 正确;图乙的 CD 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与后期,其中前期与中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的一半,而后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等,D 错误。【点睛】对于细胞的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及 DNA、染色体数量变化的曲线的理解和掌握,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并形成知识网络、建构并分析曲线模型的能力是本题考查的重点。14.对下列细胞分裂的相关图像分析正确的是 ( )A. b、c 细胞四分体数均为二B. a、b 细胞染色体数不同,染色单体数相同C. b、d 细胞可出现于同一器官中D.
21、 c、d 细胞染色体数相同,DNA 数目相同【答案】C【解析】- 10 -【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a 细胞中具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表示有丝分裂后期;b 细胞同源染色体分离,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c 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表示有丝分裂中期;d 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而且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详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形成四分体,则 b 细胞含有 2 个四分体,c 细胞为有丝分裂,没有形成四分体,A 错误;a 细胞染色体数为 8 条,DNA 数为 8 个,不含染色单体;b 细胞染色体数为 4 条,DNA 数为 8 个,染色单体 8 条,故 a
22、、b 细胞染色体数和染色单体数都不同,B 错误;性腺中原始生殖细胞的增殖方式是有丝分裂,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所以图中 4个细胞均可出现在同一个生殖性腺中,C 正确;c 细胞染色体数为 4 条,DNA 数为 8 个;d 细胞染色体数为 4 条,DNA 数为 4 个,所以 c、d 细胞中染色体数相同,DNA 分子数不相同,D错误。【点睛】解决本题关键要能正确识别细胞图中染色体、染色单体的形态和数量变化规律,确定其分裂方式和时期。15.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实验选用的 T2噬菌体的头部含有 2 个 DNA 分子B. 培养时间过长和过短都会使 32P 标记组
23、的悬浮液放射性增强C. 35S 标记组说明蛋白质不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D. 释放的子代噬菌体大多数能检测到放射性【答案】B【解析】【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 32P 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说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DNA 进入细菌,而蛋白质外壳留在细菌外,说明起遗传作用的物质是 DNA。【详解】实验选用的 T2噬菌体的头部含有 1 个 DNA 分子,A 错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32P 标记组”保温时间过长(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或过短(部分亲代
24、噬菌体还未来得及侵染大肠杆菌,离心后分布在上清液中)对实验结果影响相同,都会使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偏高,B 正确;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DNA 是遗传物质,不能证- 11 -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 错误; 32P 标记的是噬菌体的 DN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而合成子代 DNA 所需的原料由细菌提供,根据DNA 半保留复制特点,用含 32P 标记的 T2噬菌体侵染不含 32P 的细菌,只有少量子代噬菌体中能检测到放射性,D 错误。故选 B。【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
25、、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16.下列生物学经典实验方法与结论均正确的一组是( )A. 恩格尔曼用极细光束照射黑暗环境中的水绵,得出了水绵在光下可以释放 O2的结论B. 艾弗里利用同位素标记法设计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 DNAC. 温特设计对照实验,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D. 科学家利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对人和鼠细胞膜表面蛋白质进行标记、培养观察,证明了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答案】C【解析】【分析】1、艾弗里实验的设计思路是将 S 型细菌的各种物质一一提纯,单独观察 S 型菌的 DNA 等成分的作用,由此证明了 S 菌的 DNA 是转化因子
26、。 2、美国科学家恩格尔曼用水绵进行的实验过程: 黑暗条件下用极细的光束照射水绵,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如果上述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由此说明了氧是由叶绿体释放出来的、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等。 3、温特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造成的,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但没有证明生长素的本质。【详解】恩格尔曼用极细光束照射黑暗环境中的水绵,通过比较照射部位与黑暗部位好氧细菌的分布,以及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与极细光束照射进行对比得出了光合作用释放氧气的场所是叶绿体,A 错误;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实验是将 S 型菌
27、的 DNA、蛋白质、多糖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他们各自的作用,从而证明了 DNA 是转化因子,未使用同位素标记法,B 错误;温特设计对照实验证明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C 正确;科学家利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对人和鼠细胞- 12 -膜表面蛋白质进行标记、培养观察,证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D 错误。故选 C。17.人细胞核中的基因 RT 能指导合成反义 RNA,该反义 RNA 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的过程 I 和所进行的场所和所需原料都不同B.
28、细胞中各基因是相互独立存在的,不影响彼此的功能C. 反义 RNA 与 mRNA 结合形成的双链中存在三种碱基对D. 反义 RNA 与 mRNA 形成杂交分子,抑制了抑癌基因的转录【答案】A【解析】图中为转录过程,主要发生在细胞核中,所需原料为核糖核苷酸。是翻译过程,发生在核糖体上,所需原料是氨基酸,故 A 项正确;据图可知,反义 RNA 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 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而反义 RNA 是由基因 RT 能指导合成,这也说明基因 RT 可以抑制抑癌基因的表达,故 B、D 项错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反义 RNA 与 mRNA 结合形成的双链中存在四种
29、碱基对,C 项错误。【点睛】本题考查基因表达等相关知识,是学生获取图示信息、审题、分析能力的较好选择。据图分析,表示转录,表示翻译,RT 基因转录的反义 RNA,可以与抑癌基因转录形成的 mRNA形成杂交分子,从而阻断抑癌基因的表达,使细胞易于癌变。18.如图为人体内基因对性状的控制过程,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A. 人体成熟的红细胞中只进行过程,而不进行过程B. X1与 X2的区别主要是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的不同- 13 -C. 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原因是过程不能完成D. 如图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及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图示可知,为转录过程,为翻译过程,X
30、 1和 X2为转录形成的 mRNA。【详解】人体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过程均不能进行,A 错误;X 1与X2为转录形成的 RNA,RNA 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故 X1与 X2的区别主要是核糖核苷酸排列顺序的不同,B 错误;人体衰老引起白发的原因是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不是酪氨酸酶不能合成,C 错误,图示反映了基因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及酶的合成来控制生物的性状,D 正确。故选 D。19.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 ( )A. 产生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B. 改变了基因频率C. 形成了地理隔离 D. 产生了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分析】新物种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
31、和隔离;其中生殖隔离的产生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详解】具有新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A 错误;基因频率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B 错误;地理隔离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可能导致新物种形成,但不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C 错误;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D 正确。【点睛】注意: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一旦形成就标志着新物种的产生。20.关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B. 杂交育种除了可以选育新品种外,另一个结果是获得纯种C. 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并且将这些性状传给后代D. 基因突变产
32、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答案】D- 14 -【解析】【分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环境的变化若引起遗传物质的改变所形成的变异为可遗传变异,若遗传物质没有变化,则为不可遗传变异。【详解】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所以不能说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也就是新的物种不断形成的过程,A 错误;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除了可以选育新品种,还可以获得杂种优势,B 错误;环境的变化使生物出现新的性状不一定是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形成的可遗
33、传变异,故这些性状不一定传给后代,C 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影响基因频率变化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D 正确。故选 D。21.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内环境包括三种液体,即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B. 人体所有细胞都需要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 骨骼肌细胞通过细胞膜直接从血液中吸收葡萄糖D. 内环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机体产生一些反应来减少内环境的变化【答案】D【解析】【分析】人体内环境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组成。大多数组织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故大多数组织细胞直接与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详解
34、】人体的内环境主要包括淋巴、血浆、组织液,而非血液,A 错误;如人体的小肠上皮细胞可以不通过内环境直接从肠道中吸收营养物质,B 错误;人体的肌肉细胞属于组织细胞,其直接生存的内环境是组织液,因此人体的骨骼肌细胞直接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C错误;内环境能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相应的器官和系统活动随之改变,以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D 正确。故选 D。22.刺激足部皮肤引起屈肌收缩, 称为屈反射。- 15 -下列关于该反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屈反射的反射弧涉及多个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B. 当神经冲动传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细胞会释放递质C. 适宜强度的电刺激支配伸肌的运
35、动神经元,肌膜上测不到动作电位D. 足部皮肤受损,屈反射和膝反射均不能发生,因为肌梭被破坏【答案】B【解析】【分析】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抑制性神经元兴奋后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引起下一个神经元被抑制。适宜强度的电刺激直接刺激神经元,可引起神经元的兴奋,产生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详解】屈反射的反射弧涉及传入神经元、传出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三个神经元,A 错误;神经冲动传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该细胞会产生动作电位,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但下一个神经元不能产生动作电位,B 正确;适宜强度的电刺激支配伸肌的运动神经元,肌膜上能测到动作电位,C 错误;足部皮肤受损,膝盖
36、下方的肌梭未被破坏,仍可完成膝反射,D 错误。故选 B。23.下列关于植物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 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可以防止柑橘未经采摘而提前脱落B. 可向未完成受粉的水稻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以减少损失C. 若病毒抑制了玉米植株中赤霉素的合成,则可能出现矮化植株D. 向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离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 16 -【答案】B【解析】【分析】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防止落花落果,所以农业上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生长素促进子房壁的发育,不促进结种子,对于茄果类蔬菜可以喷洒适宜浓度生长素类似物溶液来增产,对于收获种子的作物不起作用;赤霉素的生理
37、作用是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茎秆伸长和植物增高;植物组织培养培养过程中,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两者用量的比例会影响植物细胞的分化方向,生长素用量比细胞分裂素用量,比值高时,有利于根的分化、抑制芽的形成;比值低时,有利于芽的分化、抑制根的形成;比值适中时,促进愈伤组织的生长。【详解】A. 生长素对果实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可以通过喷洒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来防止落花落果,A 正确;B. 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成果实,水稻收获的是种子,不能通过喷洒适宜浓度的生长素溶液提高未完成正常授粉的水稻的产量,B 错误;C. 抑制了赤霉素的合成,玉米植株生长受到明显抑制,出现矮化,C 正确;D. 同时使用生长素
38、和细胞分裂素时,两者用量的比例影响植物细胞的发育方向,向培养基中加入细胞分裂素有利于离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和生长,D 正确。【点睛】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常见植物激素的作用原理及应用实例。24.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 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B. 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C. 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将不再产生新物种D. 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 生态系统稳定性高【答案】C【解析】【分析】群落演
39、替指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群落演替的原因: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其- 17 -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详解】由于气候等环境条件不同,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不同,A 正确;由于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环境温度较低,则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B 正确;随着时间的推移,任何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代替的过程都为演替,因此有可能会产生新的物种,C错误;武夷山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多,自我调节能力强,生态系统稳定
40、性高,D 正确。【点睛】本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物种丰富度、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要求分析答题。25.下列关于食物链和食物网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营养关系是单方向的B. 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C. 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D.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就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组成成分又包括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就是指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是能量流动的物质循环的渠道。【详解】食物链是通过取食关系建立
41、起来的营养关系,且不可逆转,A 正确;任何生态系统中都存在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B 正确;食物网越简单,生态系统就越容易发生波动和毁灭,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就越强,C 正确;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的循环往返的过程,而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所以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不都是沿着食物链进行的,D 错误。故选 D。26.为探究 NaCl 对某植物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某研究小组做了如下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注:检测期间细胞的呼吸强度为 2molC0 2/(m2.s)) 。- 18 -(1)实验步骤:选取若干株_的该植物幼苗平均分成_组,依次编
42、号。每天傍晚分别将_喷洒在各组幼苗的叶片上,次日上午 10:00 测定净光合速率。(2)结果与分析:实验结果如图 1,经分析可以得出结论:_。(3)研究小组利用上述实验进一步测定了对应 NaCl 浓度下的胞间 C02浓度(如图 2)、光合色素含量(如图 3)。当 NaCl 浓度在 200250mmol/L 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自然条件下该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净光合速率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前者主要是由于_,后者主要是由于_。(4)请在答题卡指定位置的坐标图上绘制该实验中总光合速率随 NaCl 浓度变化的曲线_。【答案】 (1). 生长状况(或生理状态)等方面相同 (2). 7 (3). 等量不
43、同浓度的 NaCl 溶液 (4). 在一定范围内,随着 NaCl 溶液浓度的增加,该植物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也随之升高;当 NaCl 溶液浓度超过一定浓度以后,该植物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则随之降低 (5). 光合色素含量降低 (6). 胞间 CO2 浓度降低 (7). 【解析】- 19 -【分析】分析图解可知,实验中均设置了对照组,因此与对照组实验结果比较可知,随着 NaCl 浓度的升高,净光合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胞间 CO2浓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NaCl 浓度在 200250mmol/L 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而此浓度下胞间 CO2浓度反而上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有所下降。【详解】
44、 (1)根据题图和实验设计控制单一变量原则,应选取若干株生长状况(或生理状态)等方面相同的植物幼苗平均分成 7 组,依次编号。每天傍晚分别将等量不同浓度的 NaCl 溶液喷洒在各组幼苗的叶片上,次日上午 10:00 测定净光合速率,记录数据并绘制柱形图如图 1。(2)根据所得到的柱形图 1 分析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着 NaCl 溶液浓度的增加,该植物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也随之升高;当 NaCl 溶液浓度超过一定浓度以后,该植物幼苗的净光合速率则随之降低。(3)对图 2 和图 3 分析可知,NaCl 浓度在 200250mmol/L 时胞间 CO2浓度是上升的,而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有所下降
45、。所以当 NaCl 浓度在 200250mmol/L 时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的原因是光合色素含量降低。而自然条件下该植物在夏季晴朗的中午净光合速率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原因是胞间 CO2浓度降低,影响光合作用导致净光合速率下降。(4)检测期间细胞的呼吸强度为 2molCO 2/(m2s),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绘制该实验中总光合速率随 NaCl 浓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点睛】本题考查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以及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知识,考生要识记相关生理过程,并能从图中获取有效解题信息,难度适中。27.下图是某高等动物的细胞分裂的坐标图和分裂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2
46、0 -(1)坐标图中曲线表示_(染色体/DNA)的变化,由分裂图可知,坐标图的纵坐标中 a=_。(2)HI 段表示发生了_作用。(3)CD 段细胞名称为_,该段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分子数量之比为_。(4)在分裂图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_;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_。(5)分裂图中的细胞处于_期,其产生子细胞名称为_。【答案】 (1). DNA (2). 2 (3). 受精 (4). 初级卵母细胞 (5). 1:2:2 (6). (7). (8). 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9). 卵细胞和(第二)极体【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综合考查学生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知识的掌握情况
47、。若要正确解答本题,需要熟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 DNA 含量变化规律,准确判断图示细胞所处的时期,能结合坐标图准确判断曲线中各段相应细胞类型及所处的时期,再结合所学的知识答题。(1) 坐标图中曲线所示物质先是增倍,继两次连续的减半后又恢复到最初水平,据此可推知,该曲线表示的是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过程中细胞核中 DNA 的含量变化,所以坐标图中纵坐标的含义是细胞核中 DNA 的含量。细胞中含有 8 个 DNA 分子,呈现的特点是: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处于坐标图中的 CD 段,由此推知:坐标图的纵坐标中 4a8,即
48、 a2。(2) GH 表示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生殖细胞,HI 段核 DNA 数恢复到最初水平,表示发生了受精作用,形成了受精卵。(3) CD 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此时细胞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 DNA 分子数量之比为1:2:2。由细胞的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可知,该高等动物为雌性,因此- 21 -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细胞即 CD 段细胞的名称是初级卵母细胞。(4) 在分裂图中,依据染色体的形态特点可知: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和处于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不含有同源染色体的是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和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含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是细胞。(5) 分裂图中的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其细胞膜从偏向细胞一极的部位向内凹陷,因此细胞的名称是次级卵母细胞,其产生的子细胞的名称为卵细胞和(第二)极体。28.完成下列与计算有关的题: (1)基因型为 AAbbCC 与 aaBBcc 的小麦进行杂交,这三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F 1杂种形成的配子种类数为_种,F 2中重组类型所占比例是_。(2)某种生物甲植株的基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