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阶段质量检测(八)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间:60 分钟 满分:100 分)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1鸦片战争前,烟叶已经成为商品性的农作物,1844 年,烟叶的出口数量为 2.444 3 万担,1894 年为 11.388 6 万担。导致烟叶大量出口的主要原因是( )A鸦片战争使国内战乱不断B小农经济的逐渐解体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需求解析:选 D 烟叶出口与国内战乱无关,故 A 项错误;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使农产品日益商品化,但不是反映烟叶大量出口的原因,故 B 项错误;烟叶大量出口能够体现农产品商品
2、化程度提高,但不是对其出口原因的表述,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其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导致烟叶大量出口,故 D 项正确。21889 年,张之洞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受托拟定办厂章程,提出招集商股的主张。结果张之洞认为“商股恐不可恃,且多胶葛” ,力主官办;而盛宣怀则坚持“商办者必处处打算,并使货美价廉” “官办必致亏本” 。这反映了( )A双方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B顽固派与洋务派的对抗C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D二者对时局的政见不同解析:选 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在筹建汉阳铁厂时,盛宣怀主张商办而张之洞主张官办,故 A 项正确;盛宣怀、张之洞都是洋务派,故 B 项
3、错误;材料说的是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官民之间的利益尖锐对立,故 C 项错误;材料说的是二者办理洋务的理念差异,而不是政见不同,故 D 项错误。3在 1895 年以前,中国拥有的铁路只有微不足道的 364 公里,到 1911 年,清朝统治结束时铁路总里程达到 9 618 公里。这一现象说明( )A清政府重视铁路交通运输业B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C西方列强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D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解析:选 B 清政府并没有重视铁路建设,故 A 项错误;19 世纪末,中国兴起了实业救国的热潮,民间商人积极投身铁路建设,推动铁路里程的增加,故 B 项正确;西方列强2在中国加大资本输出
4、,有利于铁路建设发展,但不是铁路里程增加的主要原因,故 C 项错误;材料铁路里程的增加出现在晚清时期,与辛亥革命影响无关,故 D 项错误。419 世纪 40 年代后半期起,上海出现了一批船舶修造和造船厂。不久,面粉厂、汽水厂、酿酒厂、制药厂和印刷厂、食品加工厂等一批轻工业相继出现;60 至 70 年代,民族资本家开始投资重工业,创办了发昌机器厂、建昌铜铁机器厂;80 年代又出现了电厂和自来水厂。这说明 19 世纪中后期的上海( )A自然经济最先开始瓦解B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C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D已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中心解析:选 C 材料反映出上海轻重工业都有所发展,近代工业已经初具规模,
5、故 C 项正确。5 荣家企业史料中记载: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我国洋庄销路早已绝迹,而美国、阿根廷、加拿大等处均庆丰收,所产面粉销路甚滞,美国面粉售价极廉广东、汕头、福州、厦门等处华粉销路悉数被侵占。材料反映了( )A甲午战争后,欧美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B一战结束后,民族面粉业陷入了萧条C抗战胜利后,美国商品涌入了中国市场D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选 B “近年欧洲农产渐复其战前原状”指的是一战结束后欧洲资本主义卷土重来,中国民族工业受到打击,故 B 项正确。61941 年,国民党中央全会决议创设专卖制度,194 2 年,盐、糖、烟类、火柴等重要物品先后实行专卖。其主要目的是
6、( )A发展官僚资本 B压制民族工业C振兴民族经济 D打击日本企业解析:选 A 专卖制度的发展,有利于官僚资本的膨胀,故 A 项正确;压制民族工业不是主要目的,故 B 项错误;官僚资本的膨胀不利于振兴民族经济,故 C 项错误;在国统区,打击不了日本企业,故 D 项错误。7下表选自杨瑞六等编写的六十五年来中国国际贸易统计 ,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年份(年)进口净值(万两)出口净值(万两)出()入()超(万两)1864 46 210 48 654 2 4441868 63 282 61 826 1 456 31886 87 479 77 207 10 272 1888 124 783 92 4
7、01 32 382 1890 127 093 87 144 39 949 1892 135 101 102 584 32 517A自然经济解体为民族工业发展创造条件B政府为增加税源积极鼓励国外商品进口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推动出口净值的增长D中国逐渐沦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附庸解析:选 D 中国国际贸易入超逐渐扩大表明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强国的经济附庸,故 D 项正确。8观察晚清时期出口货物简表,该表反映出( )年份(年) 茶(担) 丝(担) 棉花(担) 豆(吨)18711873 1 022 159 37 529 8 486 57 56018811883 1 238 145 3
8、9 345 17 473 84 76018911893 1 055 064 59 945 290 417 760 522A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B洋商垄断中国的进出口贸易C中国逐渐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逐步发展解析:选 C 鸦片战争后小农经济开始逐步解体,A 项表述过于绝对,故 A 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晚清中国出口情况而非洋商对中国贸易的垄断,故 B 项错误;19 世纪中后期农副产品出口量不断增长,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沦为西 方列强的原料产地,故 C 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农副产品出口量不断增长而非民族工业的发展,故 D 项错误。919141924 年间,中
9、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对这次工业化浪潮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是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的结果B受到当时政治革命的推动C仍然没有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D发展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解析:选 A 抓住材料“19141924 年间”来分析,应是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故 A 项错误,符合题意;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符合材料“19141924 年间” ,故 B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C 项是近代中国工业的特点,4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一战为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提供了国际环境,符合材料“19141924 年间”
10、,故 D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10据国民政府统计,1937 年以前,全国大型厂矿 3 935 家,沿海各省集中了 80%以上。及至 1943 年,后方工厂已达 5 266 家,与战前相比增加了 18 倍,涵盖了冶金、机器、造船、化工、面粉、造纸、火柴等上百种行业,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这表明,战时工业的内迁( )A促进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B为全面抗战准备了条件C加速了官僚资本恶性膨胀D扭转了失衡的工业布局解析:选 D 内迁的工业由 1937 年“沿海各省集中了 80%以上”到 1943 年“成为中国新的工业基地与生力军” ,表明工业布局失衡得到扭转,故 D 项正确。111935 年,国民
11、政府先后决定对金融和重要的战略物资进行统制。1937 年 7 月,国民政府决定立即对粮食、资源、交通、卫生机关等进行统制,随后在上海成立了四行总处,并由资源委员会主持沿海工厂的内迁。这一做法( )A主要源于国内的经济危机B首创了“战时经济体制”C有效调配了国内战略资源D直接导致民族工业陷入困境解析:选 C “战时经济体制”是为了应对战争需要,有效地进行战略资源的调配,故 C 项正确。121925 年,华资最大的两家水泥公司启新洋灰公司与华商上海水泥公司达成为期 5年的联营协议。双方划定联营区域,在联营区域内约定销售比例和售价。这一协议( )A加剧了同业内部的恶性竞争B有利于抵制外国商品的倾销C
12、是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结果D体现了国家的统制经济政策解析:选 B 一战后,外国资本主义卷土重来,民族资本主义陷入困境,为了求得发展,部分企业联合起来,对外国商品的倾销是一种抵制,故 B 项正确。13国民政府于 1934 年发起新生活运动,强调培养卫生习惯、雷厉风行、信守诺言、礼貌待人和礼义廉耻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其目的是( )A提高民众素质,实现思想觉醒B宣传传统文化,愚弄黎民百姓C摒弃粗鄙陋俗,融入国际社会5D培养忠义精神,抵抗日本侵略解析:选 A 四种价值观有利于提高民众素质,提高思想觉悟,故 A 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愚弄黎民百姓,故 B 项错误;材料“四种传统的价值观”均是涉及个人行为习惯,
13、无法体现融入国际社会,故 C 项错误;1934 年,国民政府还未向日本宣战,故 D 项错误。141946 年 11 月,广州市举办了一场集体婚礼,由市长证婚。参加者除要取得“婚姻注册许可证”外,还要提供医生开具的健康检查证明书。举行仪式时,男穿蓝布中山装,女穿长袖全白旗袍,手持花球。这表明( )A广州人民观念先进B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C政府操控婚姻习俗D中国婚俗已经完全西化解析:选 B 材料中的婚姻习俗和过去相比变化较大,不仅需要“婚姻注册许可证”“健康检查证明书” ,婚服也变为“中山装”和“旗袍” ,这表明婚姻习俗逐渐简约文明,故 B 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是个例,不能说明广州人民的观念先进,
14、A 项错误;政府并没有操控婚姻习俗,故 C 项错误;D 项中“完全西化”说法与材料不符,排除。151898 年问世的无锡白话报是当时在中国极具影响力的一份报刊,其创办者裘廷梁有言“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 。这说明( )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 文学革命对报业形成了一定影响 裘氏希望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 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A BC D解析:选 A “报安能人人而阅之,必自白话报始”表明白话相比文言更有利于报刊的普及,故正确;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
15、时发动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错误;“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第一义”表明通过办报推动社会变革,故正确;“欲民智大启,必自广学校始,不得已而求其次,必自阅报始”表明报业的发展有利于国民素养的提升,故正确,选择 A 项符合题意。162015 年 10 月 4 日,有网友爆料称,在青岛市乐凌路“善德活海鲜烧烤家常菜”吃饭时遇到宰客事件:点菜时已向老板确认过“海捕大虾”是 38 元一份,结账时却变成了38 元一只,一盘虾要价 1 500 余元。10 月 6 日,青岛市市北区物价局对经营者处以 9 万元罚款。这说明网络( )A具有舆论监督作用 B信任度较高C能够决定处罚结果 D是民间反腐的平
16、台6解析:选 A 网络传媒对社会有舆论监督作用,当出现不公平事件时,网络就会发挥它特有的功能,故 A 项正确。17王韬瀛蠕杂志中谈到,清季上海服饰旧礼“已亡” , “衣服僭移,上下无别,而沪为尤甚,洋泾浜负贩之子,猝有厚获,即御狐貉,炫耀过市衙署隶役,不著黑衣,近直与缙绅交际恬不为怪” 。由此可见( )A上海的社会风俗开始趋于奢靡B传统服饰的等级观念在上海被打破C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D辛亥革命后上海移风易俗成效显著解析:选 B 材料强调服饰变化,没有体现奢靡,故 A 项错误;“衣服僭移,上下无别”反映等级观念被破坏,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服饰文化已经在上海普及,故C 项错误;材
17、料“清季”不符合辛亥革命后,故 D 项错误。181913 年 6 月的一期大公报专门刊登了一篇题为粤女学生之怪装的文章,称她们“穿着猩红袜裤,脚高不掩胫,后拖尾辫,招摇过市” 。为此广东教育司专门发出布告,下令整顿,称“近来一种女子佻挞长袜猩红,裤不掩胫,此在无知识者为之尚不足责,不谓人格尊贵之女学生身佩襟章亦有尤而效之者,殊非自重之道。 ”由此表明当时( )A学校教育尚未开启近代化B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C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D新文化运动促进女性解放解析:选 B 根据材料可知,粤女学生的着装反映了西方文明的影响, 大公报和广东教育司则批判粤女学生的着装,体现了新旧文化交融中激烈碰撞,B 项
18、正确;教育的近代化起步于洋务运动时期,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崇洋风气已成为社会主流,排除 C 项;新文化运动兴起于 1915 年,排除 D 项。19 沪江商业市景词描述 20 世纪初的上海:“各行贸易待评量,借作茶楼聚会场。每至午申人毕聚,成盘出货约期忙。 ”这反映出此时的上海( )A生活习俗已经完全西方化B一些消费具有浓厚的功利色彩C市民的消费方式发生了质变D商业活动中奢侈之风大肆增长解析:选 B 材料反映的是上海商人利用茶楼消费的机会进行贸易的状 况,体现出一些日常消费具有功利色彩,故 B 项正确。20民国天津名流叶崇质 在家人“偶有小恙”时,会请孩子们的老师开中医草药处方。其长子多病
19、,日常喝罐头牛奶,吃鱼肝油。倘若病情严重,就会请最好的受过西方培训的7医生来,通常是位日本医生。一位毕业于爱丁堡大学的中国医生最终治好了长子的肺结核。综合以上材料,可知这一时期( )A欧洲医术比亚洲医术更高明B只有西医能治愈恶疾C城市居民膳食结构更加西化D西医已进入国人生活解析:选 D 材料明显反映西医影响了中国人的生活,故 D 项正确。21.湘报于 1898 年 6 月刊出题为定做不缠足云头方式鞋的广告(见右图),并写有“印送不缠足歌”和“凡欲阅者请至南正街俞宅领取”的字样。这则广告说明( )A社会习俗的变迁逐渐深入人心B民族危机推动政治变革C不缠足运动得到妇女广泛支持D社会发展推动习俗变迁
20、解析:选 D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中国处于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等人倡导妇女不缠足运动,题中广告的内容正是对这一运动的体现,故 D 项正确;A、B、C 三项材料均未涉及,排除。22 “自津浦通车,而京津之信二日即可抵沪,徐州以下,一日可至,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 ”“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铁路发展有利于观念革新B内地与西部边疆的联系在加强C铁路交通受到民众的欢迎D电讯事业发展得益于铁路交通解析:选 A 据材料“凡铁路地带之消息,传递已较前大便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路发展有利于信息
21、传播、观念革新,故 A 项正确。23(2018常州一模)1833 年之前,普鲁士人郭士立三次进入中国沿海搜集情报,并于当年创办中国第一份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表示要为“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而工作。魏源撰写海国图志时,多处引用了此报刊中的资料。下列选项无法从材料中得出的是( )A郭士立搜集情报为发动鸦片战争做准备B外国人希望通过文化交流促进相互了解C中国近代创办报刊是东西方交流的结果D近代报刊间接对中国人起到了启蒙作用8解析:选 A 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而郭士立为普鲁士人,且材料提及的目的是“摧毁横隔在中外人民之间的城墙” ,故选 A 项。24甲午战争前,有人认为申 报是中外流氓
22、所办的报纸,但甲午战争后申报成为时务的入门书,凡是有志前进的都不可不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们关注时局渴求新知B江浙地区地方性报纸的出现C维新人士办报热情高涨D 申报是影响最大的报纸解析:选 A 因为甲午战争战败激发人们挽救危亡的意识,故 A 项正确。25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上海久益烟公司立即生产出“三省”烟,烟盒上绘有东北三省地图,并印有曾子的名句“吾日三省而思” ,告诫国人勿忘国耻,一时畅销全国。由此可知( )A日本全面侵华阻碍民族工业发展B国民政府唤醒国民的爱国意识C民族资本 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D中国民族工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解析:选 C 材料反映的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尚未全面
23、侵华,并且该广告有利于促进久益烟公司的发展,故 A 项错误;此广告是久益烟公司打出的,与国民政府无关,故 B项错误;久益烟公司利用爱国意识来宣传香烟,说明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故 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资本家讲究商业营销策略,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摘编自陈旭麓近
24、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中国民族经9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10 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后中国经济“渐趋衰退”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影响近代中国民族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哪些?(8 分)解
25、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概括其形式;第二小问,这一时期的洋务派民用企业为近代民族企业的产生在客观上创造了某些有利条件。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两个省略号前后的信息分别概括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外交等方面综合分析。答案:(1)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理解: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采用大机器生产),官员创办企业有利于打破重农抑商传统观念,民用工业的资本投资、产品销售等带有资 本主义色彩。(2)原因:军阀割据混战;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不利
26、因素:生产技术落后,保守思想观念,封建主义的阻挠,动荡的社会环境,西方列强的侵夺等。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甲)放弃关于中国通商口岸制度的一切现行条约权利。(乙)放弃关于上海及厦门公共租界特别法院一切现行条约权利。(丁)放弃关于其军舰驶入中华民国领水的一切现行条约权利。(己)现有在中华民国领土内设置的英国一切法院,予以停闭。(庚)放弃其船舶在中华民国领水内沿海贸易及内河航行之特权。关于取消英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之条约(1943 年 1 月 11 日)(注:同日签订的关于取消美国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 问题之条约除个别条款外大体内容与中英条约一致。)材料二 1946 年的中美商
27、约在文字上从头到尾并没有不平等之处,双方所赋予对方的权益基本上是相等的。大公报社论质问道,以英国那样老资格的工商业国家,在今天都不敢与美国完全贸易自由,中国又怎么能这样做呢?王建朗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历程(1)材料一所示条约是在怎样的重大国际背景下签署的?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该条约是否意味英国已经结束了在华殖民权益?举例说明。(9 分)10(2)写出材料二中的“中美商约”的正式文件名称。该条约对当时的中国经济造成什么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签订该条约的主要原因。(7 分)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所示条约时间 1943 年 1 月,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处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
28、和英、美、苏等国已结成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第二、三小问,以英国依然占领香港的事实为例,加以判断说明即可。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时间信息可知此条约是指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以英国那样老资格的工商业国家,在今天都不敢与美国完全贸易自由,中国又怎么能这样做呢”并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二时间背景概括归纳。答案:(1)背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实现了重大转折。没有。条约中并未解决香港问题。(2)名称: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 。影响:加剧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原因:南京国民政府发动内战,需要得到美
29、国支持。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国民报之 产生此为同治十三年在上海出版之汇报斯四者皆当时深悉外情者之所为,惜国人尚不知阅报为何事,未为社会所见重耳。迨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时适中日战后,国人敌忾之心颇盛,强学会之中外纪闻与强学报 ,先后刊行于京沪,执笔者皆魁儒硕士,声光炳然。我国人民发表政论,盖自此始。后此时务报与时务日报等接踵而起,一时报纸,兴也勃焉。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材料二 日本东京,我国留学生最盛之地也,辛丑之交,言革命者始作国民报 ,发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学界视如瑰宝,争趋响之。继之者有浙江潮 、 江苏 、 湖北学生界等杂志,皆与国民报言论相上下至于乙未之岁,东京
30、革命党创办民报 ,树六大主义,而发挥民族革命、民权革命、民生革命之理,其思想之伟大,议论之精密,不第同志之士所推,即反对者亦为之倾服。自客观言,可号为中国文从来未有之杂志;自主观言,亦可谓革命党发表最高意思之机关。杨光辉等编中国近代报刊发展概况(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中日甲午战争前后中国报刊业的变化及其原因。(6 分)(2)与材料一相比,指出材料二中中国报刊业的变化。结合史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0 分)解析:第(1)问,从办报执笔者和办报环境两方面分析“变化” ,结合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时代背景,比如民族危机、维新运动和西方思想的传播上分析“原因” 。第(2)问,由办报人
31、、办报地点以及报刊内容上分析中国报刊业的变化;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结合政治、经11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分析原因;从报刊的舆论宣传作用上分析其影响。答案:(1)变化:办报执笔者由熟悉外国情况的人变为学者大儒;办报环境由缺乏读报的社会风气变为人人以报纸了解、评论时政。原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成为时代潮流;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西方思想的 进一步传播;维新变法运动推动了中国报刊的盛行。(2)变化:由国人办报变为留学生在国外兴办报刊;报刊内容由宣传维新变法变为以革命思想为主要内容和目标。原因:戊戌变法失败的教训;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清朝统治更加腐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革命形势蓬勃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推动;留学之风的盛行和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报刊业的发展;成为国外宣传革命的主要阵地和武器;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