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山东省潍坊市外国语学校 2018-2019 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 2 月寒假开学考试试卷(含解析)1.下列关于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血浆中 pH 明显下降B. 草履虫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C. 内环境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和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D. 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答案】D【解析】【分析】1、血浆中含 H2CO3NaHCO 3、NaH 2PO4/Na2HPO4等缓冲物质,使其 pH 维持稳定。2、单细胞动物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3、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
2、要调节机制。【详解】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乳酸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但血浆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氢钠,碳酸氢钠与乳酸发生反应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不稳定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使血浆中 pH 值保持相对稳定,A 错误;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 错误;细胞代谢的主要场所是细胞质基质,C 错误;内环境的变化会引起机体通过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自动地调节器官和系统的活动以维持稳态,D 正确。故选 D。【点睛】了解内环境在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中的作用和内环境稳态的概念及调节机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下列有关人体血浆的描述中,正确的是A. 血浆的主要成
3、分包括水、蔗糖、血浆蛋白和激素等B. 毛细血管壁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是组织液和血浆C. 血浆渗透压主要是靠 Na+和 K+维持D. 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答案】B【解析】【分析】2内环境的组成【详解】蔗糖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 错误;毛细血管壁细胞外侧是组织液,内侧是血浆,B 正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 错误;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使血浆中大量蛋白质进入组织液,一方面血浆渗透压降低,另一方面组织液的渗透压升高,导致过多水分进入组织间隙而引起组织水肿,D 错误。故选 B。【点睛】注意:1、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4、。2、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有明显优势的是 Na 和 Cl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 90%以上来源于 Na 和 Cl 。3.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下图所示(注: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B. 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C. 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D. 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A、桑树和大豆间作时的光合速率
5、与单作时的光合速率不是一致的,说明间作对于植物来讲是有影响的,曲线显示桑树间作时呼吸作用变大,大豆间作时呼吸作用变小,故 A 选项错误;B、图中显示与间作相比,桑树间作时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增大,而大豆减小,故 B 选项错3误;C、大豆在光照强度达到两条曲线相交之前(如 5)时,间作的光合速率是比单作还要高的,故 C 选项错误;D、曲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即光补偿点)代表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此点之后植物开始积累有机物右图显示大豆单作光补偿点大于间作,所以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故 D 选项正确故选:D考点: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4
6、.下列关于探索 DNA 是遗传物质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A.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B. 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 32P 标记C. 格里菲思实验证明 DNA 可以改变生物体的遗传性状D. 艾弗里实验证明从 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 可以使小鼠死亡【答案】A【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 S 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 ,能将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 DNA 是遗传物质。2、T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 35S 或32P
7、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3、上清液和沉淀物中都有放射性的原因分析: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上清液中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 a保温时间过短,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陡。b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用 35S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沉淀物中也有少量放射性的原因: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 35S 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中出现少
8、量的放射性。【详解】赫尔希和蔡斯实验中离心后细菌主要存在于沉淀中,A 正确;用 32P 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 DNA 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根据 DNA 半保留复制特点可知,细菌裂解后得到的噬菌体只有少量带有 32P 标记,B 错误;格里菲斯证明 S 型4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 S 型细菌转化为 R 型细菌,C 错误;艾弗里实验证明从 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 DNA 可以使 R 型细菌转化为 S 型细菌,而不是 S 型细菌的 DNA 能使小鼠死亡,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录实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
9、实验的原理、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结论等,需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5.下图是 3 个圆所构成的关系图,其中甲为大圆,乙和丙分别为大圆之内的小圆。符合这种关系的是A. 突触、突触前膜、突触小体B. 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C. 种群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机分布D. 生态系统、种群、群落【答案】C【解析】【分析】1、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组成。2、突触小体是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分枝末端的膨大部分形成的小体。3、种群的特征包括数量特征和空间特征。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的空间特征有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等。【详解】
10、由题图可知,甲包含乙和丙,乙与丙为并列关系。突触包含突触前膜,而突触小体与突触前膜不是并列关系,A 错误;细胞外液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而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B 错误;由分析可知,种群特征包含出生率和死亡率、随机分布, 出生率和死亡率与随机分布是并列关系,C 正确;多细胞生物体的结构层次通常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因此,群落与种群不是并列关系,D 错误。故选 C。5【点睛】了解各种生物概念之间的包含关系,解答时先找出三个圆之间的关系,再找出符合这种关系的选项即可。6.下列关于人体大脑皮层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A. 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B. 能听懂别人的谈话,
11、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是 V 区受损C. 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D. 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答案】B【解析】【分析】短期记忆主要与神经元的活动及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有关,尤其是与大脑皮层下一个形状像海马的脑区有关。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详解】长期记忆可能与新突触的建立有关,A 正确;能听懂别人的谈话,但不能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是 S 区受损,B 错误;位于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调控。因此,正常情况下,成年人的大脑皮层能控制位于脊髄的排尿中枢,C 正确;学习和记忆涉及脑内神经递质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
12、合成,D 正确。故选 B。【点睛】掌握人脑的高级功能和神经系统中枢之间的联系便可解答本题。7.下列关于免疫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被毒蛇咬伤后注射抗蛇毒血清应用了体液免疫原理B. 自身免疫病是因为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自己”和“非己”C. 艾滋病又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灭蚊可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D. 过敏反应发生时一般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答案】C【解析】【分析】1、免疫功能过强会导致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等,免疫功能过弱则会导致免疫缺陷病。2、过敏反应是指已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过敏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3、自身免疫病是指对自身组织器官发生免疫反应。自身免疫时,免疫系统将自身的组织器官视作抗原加
13、以攻击,敌我不分,如红斑狼疮。【详解】被毒蛇咬伤后注射抗蛇毒血清,血清中的抗蛇毒抗体与蛇毒结合,使蛇毒失去进6入宿主细胞的能力,应用了体液免疫原理,A 正确;自身免疫病是因为免疫系统无法识别“自己”和“非己” ,对自身组织器官发生免疫反应,B 正确;蚊虫叮咬不会传播艾滋病,故灭蚊无法控制艾滋病传播,C 错误;过敏反应发生时一般会出现组织水肿现象,D 正确。故选 C。【点睛】掌握免疫功能异常的类型及特点和免疫学的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关键。8.黑腹果蝇的复眼缩小和眼睛正常是一对相对性状,分别由显性基因 A 和隐性基因 a 控制,但是显性基因 A 的外显率为 75%;即具有基因的个体只有 75%是小眼睛
14、,其余 25%的个体眼睛正常。现将一对果蝇杂交,F 1小眼睛正常眼睛97,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 亲本表现型都为小眼睛B. 只考虑控制眼睛大小的基因,F 1正常眼睛个体都是纯合子C. 该比例说明眼睛大小性状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 F1自由交配,获得的 F2小眼睛和正常眼睛的比例仍然是 97【答案】D【解析】【分析】显性基因 A 的外显率为 75%,即具有 A 基因的个体只有 75%是小眼睛,其余 25%的个体眼睛正常,故一对果蝇杂交,F 1小眼睛:正常眼睛=9:7,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详解】具有 A 基因的个体只有 75%是小眼睛,其余 25%的个体眼睛正常,故不能判定亲本的表现型,
15、A 错误;由于含有 A 基因的小眼睛个体也可表现为正常眼睛,故不能确定 F1正常眼睛个体是否都是纯合子,B 错误;该性状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 错误;由于自由交配,基因频率不变,故 F1自由交配,获得的 F2小眼睛和正常眼睛的比例仍然是 9:7,D 正确;故选 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题目中具“有 A 基因的个体只有 75%是小眼睛,其余 25%的个体眼睛正常”的理解。9.下图是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在记忆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内,所能进行的生理过程是 ( )A. 两者都只有B. 前者只有,后者有7C. 两者都只有D. 前者有,后者只有【答案】D【解析】依次表示
16、DNA 分子复制、转录和翻译,而 DNA 分子复制发生在细胞分裂的间期,基因的表达过程包括转录和翻译。记忆细胞有增殖、分化能力,存在 DNA 分子复制和基因的表达过程,即生理过程都能进行;效应 T 细胞没有增殖能力,不能发生 DNA 分子复制,但能进行基因的表达,即只能进行过程。综上分析,A、B、C 均错误,D 正确。 10.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下列关于基因与 DNA 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豌豆体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都彼此分离B. 同一条染色体上的 DNA 和基因的复制与分离总是同步的C. 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等位基因 A、a 的两个 DNA 分子
17、中(AG)/(TC)的比值不同D. 豌豆皱粒性状的形成体现了基因能够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DNA 和染色体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 DNA 片段,是决定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 DNA 和蛋白质,染色体是 DNA 的主要载体,每个染色体上有一个或两个 DNA 分子,每个 DNA 分子含多个基因,每个基因中含有许多脱氧核苷酸。【详解】豌豆体细胞中的基因都是成对存在的,在产生配子时成对的基因都彼此分离,A正确;同一条染色体上的 DNA 和基因的复制总是同步的,但是同一条染色体上的 DNA 和基
18、因连锁在一起不会分离,B 错误;同源染色体上含有等位基因 A、a 的两个 DNA 分子中(A+G)/(T+C)的比值都等于 1,C 错误;豌豆皱粒性状的形成体现了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D 错误;故选 A。【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注意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每条染色体上有多个基因,遗传信息是指基因中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11.下图为在寒冷条件下某生命活动的调节的相关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8A. a 表示下丘脑,b 表示垂体,c 表示甲状腺B. 血液中激素过多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分泌减少C. 激素可定向运输至靶
19、细胞或靶器官D. 胰岛 A 细胞表面也存在激素的受体【答案】D【解析】【分析】皮肤冷感受器受到寒冷的刺激时产生兴奋,兴奋通过传入神经传导至下丘脑,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甲状腺,使其分泌甲状腺激素。而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又会反过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减少分泌相关激素。因此,垂体受到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的调节作用,故 a 是垂体,b 是甲状腺,c 是下丘脑。因此,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详解】由分析可知,a 是垂体,b 是甲状腺,c 是下丘脑,A 错误;由分析可
20、知,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促甲状腺激素,是甲状腺激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过多时,可通过反馈调节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B 错误;甲状腺激素()随血液运到全身,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的细胞,C 错误,D正确。故选 D。【点睛】掌握甲状腺分泌的分级调节,准确判断题图中各序号代表的激素和各字母代表的分泌腺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2.对胚芽鞘尖端进行不同条件的实验处理示意图如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若用相同厚度无色透明的玻璃片替代云母片,实验结果不同B. 光照对生长素合成的影响较小,但可影响生长素分布9C. 单侧光照射导致向光侧部分生长素被分解而背光侧生长素不受影响D
21、. 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尖端向光弯曲生长【答案】B【解析】【分析】1、在一定浓度范围内,生长素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2、生长素的运输受到光照、重力等因素的影响。【详解】无色透明的玻璃片和云母片的作用相同,生长素均不能透过,因此用相同厚度无色透明的玻璃片替代云母片,实验结果相同,A 错误;甲组和乙组对比可知,光照对生长素合成的影响较小。丙组和丁组对比可知,单侧光会影响生长素分布,B 正确;由丙组可知,单侧光照射不会导致向光侧部分生长素被分解,C 错误;丙组和丁组对比可知,单侧光会导致生长素向背光侧运输,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高于向光侧,背光侧生长比向光侧快,生长素的分布不均匀导致胚芽鞘向光弯曲生长,
22、D 错误。故选 B。【点睛】识记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结合题图分析实验结论便可解答本题。13.某相对封闭的山区,有一种发病率极高的遗传病,该病受一对等位基因 A、a 控制。调查发现:双亲均为患者的多个家庭中,后代的男女比例约为 11,其中女性均为患者,男性中患者约占 3/4。下列相关分析中,错误的是 ( )A. 该遗传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B. 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 1/2 为杂合子C. 正常女性的儿子都不会患该遗传病D. 该调查群体中 A 的基因频率约为 75%【答案】D【解析】【分析】该遗传病在子代男女的发病率不同,可判断其为伴性遗传,但不可能是伴 Y 遗传。结合“发病率极高” 、 “有中
23、生无”和“父病其女必病” ,可确定该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用 A、a 表示) 。男性中患者约占 3 /4,则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 1/2 为杂合子,另 1/2为显性纯合子。【详解】该遗传病在子代男女的发病率不同,可判断其为伴性遗传,但不可能是伴 Y 遗传,10患病双亲后代有正常男孩,可确定该病为伴 X 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A 正确;在 X 显性遗传病中,母病子不病,可推断母亲应为杂合子,再由儿子中患者约占 3/4 这一比率,可倒推出在患病的母亲中约有 1/2 为杂合子,另 1/2 为显性纯合子,B 正确;正常女性的基因型为 XaXa,不论其配偶是 XAY 还是 XaY,他们的儿子的基因型
24、都是 XaY,都不会患该遗传病,C 正确;假设调查的家庭数为 100 个,患病双亲中的父亲基因型为 XAY,母亲基因型中 1/2 为 XAXA,1/2 为 XAXa,则有 100 个 XAY、50 个 XAXA 及 50 个 XAXa,故 A 的基因频率为(100502 50)/(1001002)83%,D 错误;故选 D。【点睛】本题考查伴性遗传及基因频率计算的知识。意在考查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14.现用基因型为 AABBCC 的个体与 aabbcc 的个体杂交得到 F1,将 F1与隐性亲本测交,测交后代出现的四种基因型如下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基
25、因型 aabbcc AaBbCc aaBbcc AabbCc数目 203 196 205 199A. 测交结果说明 F1产生 abc、ABC、aBc、AbC 四种类型的配子B. 据实验结果推测 A 和 C 在同一染色体上,a 和 c 在同一染色体上C. 测交后代四种基因型一定对应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11D. 若让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为 AabbCc 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1/2【答案】C【解析】【分析】已知隐性性状个体 aabbcc 与显性纯合个体 AABBCC 杂交得 F1的基因型为 AaBbCc,如果三对基因完全独立,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基因型,而测交结果只有 4 种基因型,
26、说明有 2对基因是连锁的。【详解】已知隐性性状个体 aabbcc 与显性纯合个体 AABBCC 杂交得 F1的基因型为 AaBbCc,如果三对基因完全独立,那么测交结果应该有八种基因型,而测交结果只有 4 种基因型,说明有 2 对基因是连锁的。根据测交后代的基因型及比例为11aabbcc:AaBbCc:aaBbcc:AabbCc=1:1:1:1,发现去掉隐性亲本提供的 abc 配子后,F1AaBbCc 产生的 4 种配子是 abc:ABC:aBc:AbC=1:1:1:1,不难发现其配子中 A 与C、a 与 c 始终是在一起的,是连锁基因,它们与 B、b 之间是自由组合的;AB 正确;测交后代四
27、种基因型不一定对应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 1111,C 错误;让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为 AabbCc 个体自交,后代基因型为:1AAbbCC、1AabbCc、1AabbCc、1aabbcc,其中纯合子的比例为 1/2,D 正确;故选 C。15.如图表示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情况。若图 1、2、3 中的同源染色体均不发生交叉互换,则图中所示个体自交后代的表现型种类依次是 ( )A. 2、3、4 B. 4、4、4 C. 2、4、4 D. 2、2、4【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 1 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 AaBb,其中 AB 连锁,ab 连锁;图 2中,含有一对同源染色体,基因
28、型为基因型为 AaBb,其中 Ab 连锁,aB 连锁;图 3 中含有两对同源染色体,基因型为基因型为 AaBb,符合自由组合定律。【详解】图 1 个体自交后代有 3 种基因型,2 种表现型;图 2 个体自交后代有 3 种基因型(AAbb、aaBB、AaBb) ,3 种表现型;图 3 个体自交后代有 9 种基因型,4 种表现型;故选A。【点睛】本题结合示意图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及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考生应注意从图形中获取有效信息,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16.如图表示在一个 10mL 封闭培养体系中酵母细胞数量的动态变化,关于酵母细胞数量的叙述正确的是12A. 种内斗争导致初始阶段增长缓慢B. 早期培
29、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C. 数量为 60000 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 可用取样器取样法计数【答案】C【解析】【分析】对题图分析可知,题图为酵母菌种群增长的“S”增长曲线,第 50 小时达到最大值,为12000 个/mL10mL=120000 个。【详解】初始阶段增长缓慢是由于酵母菌种群在培养初期需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适应,A错误;早期培养也需要取样观察、计数,每次取样相隔的时间应该相同,B 错误;在这个封闭培养体系中,K 值为 12000 个/mL10mL=120000 个,K/2(此时数量为 120000 个/2=60000 个)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 正确;取样器取样法计数用
30、于物种丰富度的调查,D 错误。故选 C。【点睛】掌握 S 型增长曲线的特点,明确 K 和 K/2 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17.下图表示物种间的关系,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对应的生物依次是猪肉绦虫和猪 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鼠和狐 水稻和草 大小两种草履虫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对题图分析可得,甲表示互利共生关系,乙表示捕食关系,丙表示竞争关系。13【详解】猪肉绦虫寄生在猪的体内,摄取猪的养分来维持生活,为寄生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共同生活在一起,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根瘤菌则将空气中的氮转变为含氮的养料,供给植物利用,二者相互依存,彼此有利,为互利共生关系;狐以鼠为食
31、,为捕食关系;水稻和草相互争夺稻田的水分、养分、阳光和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大小两种草履虫生活在同一环境里,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属于竞争关系。因此,甲、乙、丙三条曲线分别对应的生物依次是,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先判断题图中各曲线代表的种间关系,然后判断各种生物之的种间关系便可解答本题。18.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 F 区和 T 区。20 世纪 90 年代初,F 区豹种群仅剩 25 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 T 区引入 8 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下列描述正确的是A. F 区的物种丰富度下降B. 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
32、. 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D. 预测豹种群数量将增加的主要依据是其出生率死亡率【答案】C【解析】【分析】分析题意可知:由 T 区引入成年雌豹与 F 区的雄豹交配,经过十年,F 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可见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在十年中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致病基因频率降低。【详解】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F 区豹种群的数量变化无法反映物种丰富度的变化,A 错误;题干中没有关于十年后豹种群性别比例的描述,无法判断豹后代性别比例的变化,B 错误;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基因存在差异,因此豹种群数量的增加,导致豹种群基因多样性增加,C 正确;预测豹种群数量将增加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D 错误。故选C。【点
33、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不同生命层次上研究的问题不同,如在种群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有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例、种群密度等;而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内容有丰富度、种间关系等。19.以下关于群落动态变化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 在冰川、沙丘上进行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14B. 顶级群落结构最为复杂,各种生物数量比低级群落多C. 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的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竞争实力弱D. 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取代的过程叫做群落演替。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
34、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次生演替:在原有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初生演替是指从未被生物覆盖过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植被、但后来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进行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A 正确;顶级群落的物种组成相对稳定,群落结构最为复杂,但并非所有的生物数量都比低级群落多,B 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草本植物,是因为灌木较为高大,能获得更多的阳光,即灌木竞争实力比草本植物的强,C 正确;群落演替是群落组成向着一定方向,具有一定规
35、律,随时间变化的有序过程,D 正确。故选 B。【点睛】理解群落演替的概念、类型和演替过程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0.如图所示为某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共有的能量流动情况,其中 ad 代表能量值。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 d 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B. 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则图中缺少的能量流向是流向下一(第二)营养级的能量C. 若图示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且为恒温动物,在气温逐渐降低时,假设 b 保持不变,则 b/a 的值将增大D. 若图示为第三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假设该动物的摄入量为 e,为了提高该动物的食物利用率,应提高 b/e 的值15【答案】C【解析】【分析】各个营养级共有的能
36、量去向:1、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2、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3、粪便、尸体等被分解者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因此,b 表示某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c 表示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d表示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 表示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能量。【详解】由分析可知,d 代表流向分解者的能量,A 正确;若图示为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则图中缺少的能量流向是流向第二营养级的能量,B 正确;若图示为第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情况且为恒温动物,在气温逐渐降低时,恒温动物为了维持体温相对稳定,增强呼吸作用,则 a 值增大。假设 b 保持不变,a 值增大,则 b
37、/a 的值将减小,C 错误;提高动物的食物利用率,需提高动物同化的能量,即提高 b/e 的值,D 正确。故选 C。【点睛】明确各食物链中各个营养级能量流动的去向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1.下图中甲、乙、丙分别代表人体液中物质交换、食物网中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甲图 D 与 B 间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D 与 A 之间才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B. 丙图中碳只有 A 到 B、A 到 C 和 C 到 B 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C. 因捕食关系而建立的食物链中,个体能量最少的是乙图中的 B 所处的营养级D. 甲、乙和丙分别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群落水平和群落水平【答案】B【
38、解析】【分析】甲图中,A 是组织液,B 是淋巴,C 是血浆,D 是细胞内液。乙图中,A 是生产者,B 是消费者(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 ,C 是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 。丙图中,A 是生产者,B 是分解者,C 是消费者,D 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16【详解】淋巴中也有细胞存在,因此细胞内液与淋巴间能直接进行物质交换,A 错误;无机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通过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生物群落中的含碳化合物又通过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回到无机环境。因此,丙图中只有生产者到分解者、生产者到消费者和消费者到分解者是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的,B 正
39、确; 乙图中,B 处于第二营养级和第三营养级,其个体的含有能量不一定最少,C 错误;从研究内容来看,甲属于生命系统的个体水平、乙和丙分别属于群落水平和生态系统水平,D 错误。故选 B。【点睛】掌握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准确示意图中各字母的名称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阿狄森氏病是由肾上腺皮质组织被破坏所引起的疾病,患者体内因缺乏糖皮质激素和盐皮质激素,而引起相应的低血糖和血钠降低等症状。进一步研究发现,从该病患者体内可检测出肾上腺组织抗体。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阿狄森氏病与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的发病机理相同B. 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对血糖调节具有拮抗作用C. 该病患者较正常
40、人的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的能力强D. 适当补充高盐食品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可缓解阿狄森氏病【答案】D【解析】阿狄森氏病患者体内产生的抗体可破坏自身的肾上腺组织,攻击正常的组织,故属于自身免疫病,而皮肤荨麻疹属于过敏反应,A 错误;根据提供信息分析可知,糖皮质激素具有升高血糖浓度的作用,因此与胰高血糖素表现为协同作用,B 错误;阿狄森氏病具有血钠降低的症状,说明该病患者较正常人的肾小管对钠离子重吸收的能力弱,C 错误;阿狄森氏病患者具有低血糖和血钠降低等症状,因此充高盐食品和注射适量的葡萄糖可缓解阿狄森氏病,D 正确。23.科研人员给予突触 a 和突触 b 的突触前神经元以相同的电刺激,通过微电极
41、分别测量突触前、后两神经元的膜电位,结果如下图。据此判断不合理的是 ( )17A. 静息状态下膜内电位比膜外低约 70mVB. 突触 a 的突触后神经元出现了阳离子内流C. 突触 a 和 b 分别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D. 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没有延迟【答案】D【解析】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据图可知神经纤维静息电位约为-70mV,就是指膜内电位比膜外电位低 70mV,A 正确;刺激突触 a 时,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 变为-6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小,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内流,B 正确;由 B 的分析可知,在刺激突触 a 时,突触 a
42、 的突触后神经元膜电位变小,说明出现了阳离子内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 a 为兴奋性突触;而刺激 b 时,据图可知,其突触后电位由-70mV 变为-80mV,再恢复原状。在此过程中,膜电位变大,说明发生了阳离子外流,并且也说明了突触 b 是抑制性突触,C 正确;据图可知,突触 a、b 的突触后神经元的膜电位经过一段时间才发生变化,说明兴奋在突触前后两神经元间的传递存在延迟,D 错误。24.欲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与对照组比较,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实验组小白鼠的表现的是A. 甲状腺的分泌功能旺盛 B. 促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减少C. 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
43、 D. 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增强【答案】A【解析】甲状腺激素存在负反馈调节,因此用一定量的甲状腺激素连续饲喂正常成年小白鼠 4 周,小鼠体内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抑制了下丘脑额垂体的分泌活动,进而导致甲状腺细胞分泌激素减少,A 错误、B 正确;甲状腺激素含量升高后,促进了新陈代谢,加速了物质的氧化分解,因此小白鼠的耗氧量增加,C 正确;甲状腺激素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18性,D 正确。2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B. 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雄虫降低出生率,这属于化学信息的使用C.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是由生物发出并且通过双向传递而
44、发挥作用D. 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可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答案】C【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1、物理信息是指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电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这些信息往往表达了吸引异性、种间识别、威吓和警告等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中,分泌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是指通过特殊的行为,对同种或异种动物传递某种信息,如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详解】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如孔雀开屏,A 正确;信息素是动物分泌的具有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因此
45、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杀雄虫降低出生率,属于化学信息的使用,B 正确;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不一定是生物发出的,如光照,C 错误;光照属于物理信息。通过延长短日照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来提高麻皮产量,属于物理信息的合理使用,D 正确。故选 C。【点睛】识记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及其应用便可解答本题。26.下列实例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的是A. 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时,水体溶氧量下降,生物大量死亡,后经人为治理后得以恢复B. 森林中当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数量也增多,这样害虫种群的增长受到抑制C. 一片草地上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快恢复D. 弃耕农田几年后,形成小树林【答
46、案】B【解析】19【分析】抵抗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因素干扰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详解】人为干预使污染的河流恢复原状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 错误;生态系统通过增多食虫鸟数量来抑制害虫数量的增长,使其恢复原状,属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B 正确;一片草地上发生火灾后,第二年就又长出茂密的草本植物,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也很快恢复,属于恢复力稳定性,C 错误;弃耕农田几年后,形成小树林,属于群落演替,D 错误。故选 B。【点睛】识记抵抗力稳定性的概念,结合实例分析便可准确判断各个选项。27.下图表示某处于平衡状
47、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1)若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某种群,则 a 点后的变化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2)若图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 b 点后变化原因可能是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3)图中 c 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4)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在 K/2 点捕捞A. 一种正确 B. 两种正确 C. 三种正确 D. 四种正确【答案】C【解析】【分析】1、K 值是在环境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值。2、种群数量为 K/2 时,种群
48、增长率最大。【详解】图所示 a 点后该种群个体数量先是急剧增加,然后急剧减少,接着逐渐增加,但最后种群数量低于原环境中生物容纳量,可能原因是过度放牧,正确;曲线所示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数量增加,当种群达到新的平衡状态时,K 2大于 K1,可能是资源增加和空间增大。而在 b 点后期添加一定量的同种菌种,种群20数量超过环境容纳量,导致生物短缺和空间不足等条件恶化,K 值会减小,错误;图中 c 点后种群数量急剧减小,最后种群数量为 0,说明生存环境发生剧烈变化,不再适合生存,正确;曲线所示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数量下降至 K/2,但由于生态系统
49、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种群数量能够迅速恢复原有状态。因此,图曲线可用于指导渔业捕捞,为了使种群数量迅速回升和捕捞量最大,应在 K/2 点捕捞,错误。综上所述,正确,B 正确,ACD 错误。故选 B。【点睛】同一种群的 K 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若环境条件变得不适种群的生长繁殖,则 K 值减小;若环境条件变得更适应种群的生长繁殖,则 K 值增大。28.下列与人体生命活动两节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 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产生大量抗体B. 在反射弧中信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到效应器C. T 细胞在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D. 血浆渗透压升高,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的量增加【答案】C【解析】二次免疫反应,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大量效应细胞,由效应 B 细胞产生抗体,A 项错误;在反射弧中信息以局部电流和化学信号的形式传到效应器,B 项错误;T 细胞产生的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