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题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doc

上传人:twoload295 文档编号:1219119 上传时间:2019-06-05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题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题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题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题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新课改省份专用)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单元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课题二十九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讲义(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课题二十九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一、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的尝试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发动叛乱。2内容(1)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2)工业:企业一律收归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政策。(3)产品分配:取消自由贸易,实行实物配给制。(4)劳动方面: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规定“不劳动者不得食” 。 3目的: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支持军事,巩固政权。4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特色。5评价(作用)积极影响适应了战时需要,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消极影响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导致经济危

2、机和政治危机 。二、新经济政策:间接过渡的探索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导致经济、政治危机。2.内容(1)农业:以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所有粮食。(2)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管理的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在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部分国有企业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的形式,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4)分配制度: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3评价(作用)(1)经济:使苏俄经济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苏俄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有了初步好转。(2)政治:

3、工农联盟得到巩固,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三、斯大林模式1形成 (1)工业化之路:政策 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优先发展重工业成就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一个世界工业强国 ,工业产量跃居欧洲第一位和世界第二位局限 形成不合理的经济结构,重工业比重过大,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2)农业全盘集体化政策 1927 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 的方针状况 1937 年,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影响 为工业化解决了粮食、原料、资金问题;但并未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3)形成:1936 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拓余粮收集制是排斥商品货币关系,排斥市场,采用军事

4、性行政命令进行管制的经济体制。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试图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来发展生产力,着眼点在于生产关系的变革,结果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拓列宁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联苏联抓住经济危机这一时机,从西方大量进口工业化建设急需的大量机器设备,加速了工业化进程;罗斯福看到了苏联工业化建设的巨大成就,于是借鉴苏联的经济管理方法,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拓农业集体化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促进农业自身的发展,把小农经济变成现代化大农业(此目的未实现);二是使农业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服务。2.特征3经济方面实行单一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优先发展重工业政治方面 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

5、体制思想方面 高度集中,个人崇拜,行政干预3影响经济斯大林体制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导致经济发展失去活力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的稳定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思想文化 思想理论单调划一,学术及艺术创作日趋单一,文化创造力受到极大压制四、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日益明显。2内容领域 措施 结果农业方面(1)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2)削减农业税,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3)大规模开垦荒地和种植玉米农业有所好转,但冒进思想和恶劣气候使苏联农

6、业再度出现危机工业方面改革工业管理体制,扩大地方权力,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没有使企业获得独立自主的经济地位3评价(1)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 。赫鲁晓夫改革只是有限地利用了市场机制,只能说使计划经济体制松动,不能说转向市场经济。 (2)局限性: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科学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4(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2)在坚持集中计划管理的前提下,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3)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

7、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3评价(1)苏联重工业得到优先发展,军事实力增强 。(2)军备竞赛导致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 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此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而中苏关系恶化,为改善外交环境的需要,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社会危机严重。2措施 (1)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2)以指导性计划指标代替指令性计划指标。(3)调整所有制结构。(4)企业实行租赁和承包,出现合资企业。(5)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3结果:经济改革并未迅速取

8、得预期成果,之后改革重点开始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 。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大量矛盾和问题,戈尔巴乔夫改革激化了这些矛盾,从而导致苏联解体。重难点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史料探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史料 目前政治形势的全部关键,就是我们正处在转折的过渡时期,正处在有着某些曲折的从战争过渡到经济建设时期这是一项新的任务,因为现在经济任务第一次具有这样大的规模,我们应该意识到,应该记住,经济战线上的战争是更困难、更长久的;要在这个战线上获胜,必须使更多的工人和农民变得主动、积极和忠诚因为我们若不恢复经济生活,在战争的

9、第二阶段就不能战胜敌人,这一点是驳不倒的;让我们使千百万人更自觉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吧。我们承认自己对农民是负了债的。我们用纸币从他们那里换来粮食,我们向他们借的,我们应当偿还这笔债务,恢复了我们的工业以后,我们一定要偿还。但是,为了恢复工业,就需要有富余的农产品5摘编自列宁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探究 根据史料分析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解读(1)史料中有什么全面获取信息 当时苏俄的政治形势是处在转折的过渡期 经济建设任务更困难、更长久 列宁把恢复国内经济建设问题看作第二阶段战争,要积极调动工人和农民的积极性 苏维埃政府在新的经济建设阶段,号召人们自觉

10、地对待经济战线上的战争 列宁承认苏维埃政府实施的余粮收集制政策对农民带来的伤害,主张偿还农民(2)答题用什么针对筛选信息题目中问的是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轨的必要性,是对国内形势的整体综述,是对原因的分析,综合所获信息并结合所学概括即可。提示 余粮收集制政策的弊端给农民带来巨大伤害,一定要偿还;取消商品贸易政策已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恢复经济生活。系统认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比较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含义战争环境下的非常措施,主要在经济领域是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全面调整,主要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生产方式 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间接

11、过渡生产资料所有制绝对的、彻底的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分配原则 平均主义分配 多种分配形式经济运行机制绝对计划调节 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作用和实践效果战胜了国内外敌人,但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使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并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二 )读 图 明 史 斯 大 林 模 式 的 弊 端 及 其 改 革6解读 图 1 说明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图 2 说明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为提高粮食产量推行大规模开垦荒地、 “种植玉米运动” ,由于违背了自然规律,结果以失败告终。系统认知战

12、后苏联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措施及启示(1)措施斯大林模式存在的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和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措施管理体制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下放权力到地方,在一定程度上放松经济管理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滞后赫鲁晓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上;勃列日涅夫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戈尔巴乔夫先进行经济改革,因困难重重而转向政治改革劳动者态度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不足在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地方、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分配制度 “大锅饭”现象严重 实行物质奖励和多劳多得政策(2)启示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在发展的道路上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改革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走

13、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具有复杂性、曲折性和艰巨性。改革要关注人民大众的生活。随堂巩固训练一、高考题变客观为主观,思维更广更透1(2018全国卷)1959 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 7 年内7工业生产总值提高 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 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 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读懂 题干材料仍然强调经济发展的计划性、高速度与发展重工业,都没有超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这说明赫鲁晓夫的改革措施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从根本上

14、突破斯大林模式。做对 选 A2(2018江苏高考)1957 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 7 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 6 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 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读懂 1957 年,正值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他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这与材料中所述当时苏联撤销部分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经济行政区,并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相应的经济行政区

15、相符,其主要意图在于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做对 选 C3(2017全国卷)1953 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读懂 苏联从农业全盘集体化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挫,至赫鲁晓夫改革时力图在一些具体细节问题上进行改革,以解决这一问题。材料中苏共中央调整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就属于改革中的措施之一,其目的在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做对 选 A4

16、(2016全国卷)1928 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4 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8读懂 苏联在 1928 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力开展以钢铁、煤炭等为主的工业化建设,四年以后,生铁、煤炭产量翻了一倍,汽车等机器制造产量增加了数十倍,而美国此时正在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如此巨大的工业化成就引起了美国的关注。做对 选 B5(2015全国卷)1930 年苏联粮食产量

17、为 835.4 亿千克,1931 年降至 694.8 亿千克;1930 年苏联粮食出口 483 亿千克,1931 年增至 518 亿千克。这表明苏联( )A人民为国家工业化建设作出奉献B农业投入不足造成粮食供不应求C粮食减产严重制约工业发展速度D农业集体化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读懂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的苏联工业化建设,其资金要靠国内提供,粮食(粮食/工业品)出口成为换取工业化所需外汇的最主要途径。材料中粮食产量减少,但同时粮食出口量却在增加,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只能减少国内的粮食供应以保证工业化的需要,这意味着苏联广大人民群众一定程度上要勒紧腰带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奉献。做对 选 A6(2

18、014全国卷)1928 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采用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读懂 苏联新经济政策时期在工业方面实行的政策之一是“租让制” ,即把一些工矿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所有权仍属于苏联。材料所述形式是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典型做法。尽管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新经济政策已经结束,但由新经济政策探索的某些有效方法实际上仍在沿用。做对 选 D二、模拟题抓题眼抓关键,解题更快更准1苏俄人民委员会颁布的一个法令称:“如无

19、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应当没收全部财产,判处三年以上的监禁,并强迫其劳动。 ”这一做法造成( )A.物 价 高 涨 , 只 能 凭 证 供 应 物 资B.劳 动 力 减 少 , 工 业 化 受 到 阻 碍C.政 府 加 强 干 预 , 计 划 经 济 形 成D.产 能 低 下 , 只 好 引 进 西 方 资 金点 拨 : 禁 止 自 由 贸 易 。解析:选 A 根据题干“如无供给委员会的证明而私自运输、买卖产品者”可以得出9当时物资供应必须有供给委员会的凭证,不允许私人买卖,导致市场上商品供应缺乏,物价上涨,故 A 项正确;题干没有谈及劳动力的问题,故 B 项错误;计划经济形

20、成是在斯大林统治时期,与题干反映的政策特征不一致,故 C 项错误;根据题干表述,可知其经济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此情况下,苏俄并没有引进西方资金,故 D 项错误。21921 年 4 月,列宁说:如果农民经济能够继续发展,那么还应该为进一步的转变提供可靠的保证,而进一步转变就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由此可知,当时( )A.余 粮 收 集 制 得 到 推 广B.工 业 化 建 设 取 得 了 显 著 成 就C.国 民 经 济 恢 复 工 作 基 本 完 成D.列 宁 已 有 建 立 农 业 合 作 社 的 设 想点 拨 :

21、 材 料 的 中 心 : 联 合 起 来 。解析:选 D 1921 年 3 月以固定的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故 A 项错误;1928 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促使工业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故 B 项错误;1925 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 C 项错误;由材料“必须使效益最差的、最落后的、细小的、单干的农民经济逐渐联合起来,组成公有的大规模的农民经济”可知列宁提出了农业集体化改造的设想,故 D 项正确。31929 年 10 月 1 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 70 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

22、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重 点 发 展 重 工 业B.重 视 引 进 西 方 工 业 化 的 成 果C.具 有 稳 步 均 衡 发 展 的 渐 进 性D.完 全 超 越 西 方 国 家点拨:技术的引进可加速工业化的发展速度。解析:选 B 苏联工业化建设重点是发展重工业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 A 项错误;据材料“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 70 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得出苏联工业化建设重视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故 B 项正确;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不合题意,故 C 项错误;完全超越西方国

23、家表述过于绝对,故 D 项错误。41966 年苏联正式推行“新经济体制” ,其中包括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国家计划在编制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扩大企业支配利润的权限。由此可以看出“新经济体制”( )A.对 斯 大 林 模 式 有 所 冲 击B.充 分 发 挥 了 市 场 的 主 导 作 用C.完 善 巩 固 了 斯 大 林 模 式D.放 弃 使 用 行 政 命 令 管 理 经 济点 拨 : 企 业 的 自 主 活 动 空 间 加 大 。10解析:选 A 题目中“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减少下达给企业的指令性计划指标”体现了对斯大林体制的冲击,故 A 项正确;

24、B、C、D 三项均与材料所述不符。5俄国历史学家德米特连科评述道:“这样,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苏联的极权体制事实上在社会上失去了支持,不再有合法性。它的崩溃只是时间问题。 ”据此可得出( )A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实现理论上的突破B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C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具有历史必然性D斯大林模式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因素点拨:面对如此社会现实,怎么办?解析:选 C 赫鲁晓夫的改革在 1964 年结束,故 A 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 20 世纪 80年代苏联极权体制丧失了民众支持,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不能全面体现改革对苏联极权体制的影响,故 B 项错误

25、;从材料中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极权体制衰落,可知在 20 世纪 80 年代苏联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故 C 项正确;斯大林模式长期得不到改正,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故 D 项错误。课时过关检测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30 分)1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 年,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纳税后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 年,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的政策,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 )A注重维护农民阶级的经济利益B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C突出市场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D发展农业协调国民经济比例解析:选 B 余粮收集制和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损害了农民的经济利益,故 A 项错误;为了取得

26、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为了解决经济政治危机,列宁实行固定的粮食税,为了快速推动国家工业化,斯大林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都是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政策,故 B 项正确;余粮收集制和农业集体化政策排斥市场,故 C 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政策是为了工业化的需要,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 D 项错误。21921 年,列宁宣布说:我们搞错了,我们的一举一动似乎表明可以在一个几乎不存在资本主义的国家建成社会主义。在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社会之前,我们必须重建资本主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俄国从未经历资本主义阶段B列宁主张积极发展资本主义C “搞错了”的原因是脱离了国情11D “重建”的手段是加强国家干

27、预解析:选 C 1921 年苏俄“搞错了”指的是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脱离了国情,故 C 项正确;俄国在十月革命前经历了资本主义阶段,故 A项错误;列宁主张允许在一定范围内发展资本主义,不是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故 B 项错误;“重建”的手段是利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故 D 项错误。31924 年苏联颁布法令,将农民所担负的各种国家实物税全部改征为货币税,国家所需粮食和农副产品一律通过市场收购来完成。这说明( )A国家经济实现了好转 B农民负担得到了减轻C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 D自由贸易进一步活跃解析:选 D 粮食税征收货币和粮食市场贸易行为有利于自由贸易的发展,故 D

28、项正确。4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 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 ”对材料理解正确的( )A新经济政策与 1918 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C “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 “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选 D 据材料“斯大林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8 年春政策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不同,故 A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恢复商

29、品经济和市场作用,故 B 项错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固定的粮食税,故 C 项错误;斯大林结束新经济政策后,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故 D 项正确。5列宁认为,资本主义经过数百年的发展,掌握了大量先进技术与经济管理经验,而初掌政权的共产党人在这方面则极为缺乏,因此号召共产党人要向商人、向资本家“学习” 。下列能体现列宁这一主张的是( )A农业上实行了余粮收集制 B商业上取消一切自由贸易C工业上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D重工业上有计划优先发展解析:选 C 材料中体现了列宁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和商品贸易的思想,由此可知指的是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中在国家控制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将一些企业交由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

30、营,体现的是国家资本主义,故 C 项正确。61925 年,苏联谷物的总产量接近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水平,但畜牧业还低于革命前的水平。工业总产值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73%,铁路运输业的货物周转量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80%,国内商品流转总额大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 70%。这说明当时苏联( )12A迫切要求改变经济体制B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C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废止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作用非常有限解析:选 B 根据所学可知,新经济体制在当时是符合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故 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在 1925 年前后,苏联的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还没有最终完成,故 B项正确;根据所学,新经济政

31、策在 1928 年前后才被逐渐废止,故 C 项错误;根据史实和所学可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于新生苏维埃政权的巩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故 D 项错误。71923 年秋,苏联发生了“销售危机”:工业品积压、农产品收购困难。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认为危机的产生是由于“经济中的无计划性” ,指出出路是加强经济中的计划原则来同小资产阶级自发势力作斗争。这一主张( )A适应国内外时局的需要 B倡导建立计划经济体制C怀疑与否定新经济政策 D有利于促进工业化进程解析:选 C 据材料“1923 年秋”可知此时苏联正在实行新经济政策,依据所学,新经济政策促使苏联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 A 项错误;依据所学

32、,1924 年以后,斯大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确立,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并结合时间“1923 年”可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对新经济政策产生怀疑,故 C 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对苏联新经济政策的怀疑,而不是强调工业化的进程,故 D 项错误。8据统计,截至 1929 年 10 月 1 日,苏联共收到 267 份承租申请,19211927 年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 172 份租让合同。据此可知,当时的苏联正在( )A探索经济建设新模式 B接受来自世界的援助C利用大萧条发展经济 D反击西方国家的封锁解析:选 A 据材料“苏联与外国公司签订了 172 份租让合同”说明苏联承认私有和利用外国资本,结

33、合所学 19211929 年苏联推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经济向社会主义过渡,故 A 项正确。91929 年,斯大林指出:“国家、国营工业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农民的商品供应者,而农民也不经过中介人直接成为工业、国家的粮食供应者,这有什么不好吗?”这反映出斯大林意图(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取消市场经济C推行农业集体化 D减轻企业负担解析:选 B 材料突出“不经过中介人” ,即取消市场经济,实行国家计划,不涉及产业结构调整,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农业集体化的信息,也没有体现减轻企业负担,故 C、D 两项错误。13101933 年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斯大林说:“五年计划的基本环

34、节就是重工业及其心脏机械制造业。实现五年计划必须从重工业着手。只有重工业才能改造并振兴全部工业、运输业和农业。 ”斯大林的考虑主要是基于( )A对战争形势的考虑 B为将来称霸而考虑C对重工业情有独钟 D建立高度集权政治解析:选 A 根据材料时间信息 1933 年可知,此时世界战争形势日益逼近,在斯大林看来,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最重要的就是集中精力发展重工业,故 A 项正确;B 项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的设问是原因,C 项没有做出解释,仅仅是对题意的重复,故排除 C项;D 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11赫鲁晓夫上台后,对一些重点科研项目采取打破地区、部门界限,组织各方面力量联合攻关的办法,使得科技发

35、展速度快于西方同类项目。然而,19541962 年,苏联的工业劳动生产率却仅仅是美国的 1/2,农业劳动生产率仅仅是美国的 1/5。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苏联( )A经济体制僵化不利于科研成果转化B计划经济体制的经济活力仍然存在C攻势外交政策极大消耗了经济实力D不重视农业投入导致经济比例失调解析:选 A 根据所学我们不难得知,苏联斯大林模式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而忽视商品货币关系,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故 A 项正确。12赫鲁晓夫时期,苏联派出 2 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 12 万名农庄农机师、农艺师和拖

36、拉机手。国家还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倍增加。这些做法( )A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扭转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C提高了农业人口的素质 D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发展解析:选 D 材料表明苏联政府向农村输送技术人员、农机设备,但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提高生产积极性,故 A 项错误;苏联仍然重点发展重工业,农业的扶持政策并不能扭转国民经济比例失调,故 B 项错误;由材料无法推断输送技术人员、农机设备对农业人口素质的影响,故 C 项错误;苏联政府向农村输送技术人员、农机设备,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的恢复发展,故 D 项正确。13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推广了赫鲁晓夫时期已进行过的农业领域小组包工

37、奖励制,包工小组拥有机械设备和几名至几十名固定人员,实行内部经济核算,超产、提高产品质量和节约费用有奖,反之则罚。这一制度( )A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14B动摇了集体农庄公有制基础C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D使得集体农庄变成国营农场解析:选 A 题干中的制度奖勤罚懒,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故 A 项正确;勃列日涅夫时期全国包括农村都是单一的公有制,故 B 项错误;冲击了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故 C 项错误;题干提及的是农业领域的经济刺激手段,故 D 项错误。141991 年,原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

38、的价值” ,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A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B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C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D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解析:选 C 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期的苏联即将解体,改革已经无从谈起,故 A 项错误;物价问题并不是改革的重中之重,故 B 项错误;这一时期苏联并没有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故 D 项错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计划与市场应有机结合,完全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是一种过激行为,故 C 项正确。15戈尔巴乔夫改革过程中形成了“共青团经济” ,即: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结果

39、, “国家官员、党的职能人员、共青团积极分子成为最初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家、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 。据此可知,当时苏联( )A仍然推行计划经济体制 B经济转型滋生腐败现象C经济改革直接导致解体 D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解析:选 B 材料中“股份公司”说明苏联让市场发挥作用,故 A 项错误;材料中“国家职能部门变成股份公司后,股份大都被领导人瓜分” “国家官员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第一批百万富翁” ,推知苏联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出现腐败现象,故 B 项正确;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导致苏联解体,故 C 项错误;材料中不是强调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

40、(第 16 题 15 分,第 17 题 10 分,共 25 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资本主义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的,且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1925 年,联共(布)“十四大”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苏联工业化的基本方针。为了高速度实现工业化,斯大林提出靠本国节约来发展工业的道路,即社会主义积累的道路,长期的、过大地保留了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19261927 年度,苏联工业生产总值已超过战前水平,斯大林一再要求提高工业增长速度,1932 年苏联提前完成了第一个五年15计划。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苏共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五年计划,到二战爆发前,苏联成

41、功地实施了三个五年计划。摘编自陈国新斯大林社会主义建设的思路和苏联模式材料二 中国前 30 年的工业化推行的是粗放型、封闭式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战略工业化推进主要靠计划机制、政府主导,较少利用市场机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改革开放,工业化道路和发展战略开始转换。工业化的发展战略由以重工业为中心的超前发展转变为有重点的协调发展战略,尤其是注重发展农业、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1978 年以来,农村工业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而前 30 年我国农村工业化几乎停滞不前,从而严重阻碍了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摘编自谭险峰、龚亚香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比较分析(1)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工业化的特

42、点。(5 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6 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4 分)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工业化的特点、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工业化道路发生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认识,结合材料相关信息以及斯大林模式、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关内容来回答即可。答案:(1)优先发展重工业;资金积累依靠国内;牺牲农业;强调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实行计划经济。(2)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追求协调发展;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村工业化由停滞到迅猛发展;从学习借鉴苏联模式到体现中国特色。(3)经济体制改革要

43、不断优化;要立足于本国国情制定经济政策。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关于俄罗斯的工业化,有观点认为“自上而下”是其实现农业大国向工业国转型的重要手段。在 19 世纪的俄罗斯工业化与西欧有很明显的不同,其发展的动机是政治和军事,驱动力的来源不是源于企业而是政府。进入 20 世纪,列宁和他的支持者,不得不为保卫政权抵御敌人进行了快速的国有化进程。1921 年,列宁表明了他的实用主义的倾向,他决定实行与激进的经济手段相反的政策。随后,斯大林及联共(布)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苏联资源与劳动力的最大限度的集中。当世界其他地区在经济崩溃边缘蹒跚行进的时候,外部世界的人们怀着恐惧和羡慕的复杂心情,注视着苏联的变

44、化。16摘编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以“国家与工业化”为主题解读上述材料。(10 分)解析:依据材料提供的时间及事件信息,分别对农奴制改革、十月革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对俄罗斯工业化所起到的作用进行评述,最后对俄罗斯的工业化进行总评。阐述时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解读:亚历山大二世改革农奴制,为工业化发展提供劳动力、资金和市场的支持;十月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把俄国改造成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激进手段实行工业国有化;新经济政策规定大企业国有,其他企业多种方式经营,工业生产好转;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短期内实现了工业化,增强了国防力量和经济实力。俄罗斯的工业化起步较晚,政府发挥重要推动作用;短期成效显著也存在着国民经济比例不平衡。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