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南州六月荔枝丹(一)作者简介生平经历贾祖璋(19011988),浙江海宁人,1920 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生前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一生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工作。除创作、编写、翻译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外,还写出许多优秀的科普作品。作品鸟类研究 鸟与文学 生物素描 碧血丹青 生命的韧性生物学碎锦 花与文学等。评价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也是我国现代科学小品创作的先驱者和开拓者之一。其科普作品大多以绚烂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具有严谨的科学性、优美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二)人物轶事贾祖璋拒入科普作家词典贾祖璋特别憎恨弄虚作
2、假、沽名钓誉的恶劣作风。有一次,某省出版社为了赚钱,要出一本科普作家词典 。他们要求每一个想把自己的大名载入科普作家词典的人,撰写100 字的小传;同时还要交 100 元的入选费。贾祖璋接到“征集名单通知书”以后,严肃地说:“科普作家哪有自家封赠并花钱买来的道理,凡是作家都是通过自己的作品,在社会上得到读者的承认,而不是自己想当作家就可以花 100 元买来个头衔,来提高自身的价位。”(一)背景链接荔枝是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的一种果木植物,它的生理特性、生活习性以及生产情况不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人们普遍了解。为此,久负盛名的科普作家贾祖璋,在国家拨乱反正迎来科学的春天后的 1979 年 5 月写了这
3、篇以荔枝为说明对象,以荔枝果为说明重点的科学小品(文艺性说明文)。(二)博览悦读- 2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艺术美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具有艺术美。它的艺术美主要体现在它的文学性上,而文学性又主要突出表现在文章的语言上。这篇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文,使语言生动活泼,以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来传达科学知识。文章标题用明代陈辉的诗句“南州六月荔枝丹”作题目,不但透露了荔枝的主要产地(南州南方)、成熟季节(六月夏季)、明显特征(丹红色)等消息,简洁精练,而且使读者立刻会产生联想,脑海里出现一串串红艳艳的荔枝果,愉快的情绪在心中油然而生,读者自然进入一个良好的阅读心境,披文入胜。文章开头,引用诗人
4、白居易荔枝图序中的句子,形象生动的描绘,让人如见其色,如品其味,把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融合在一起。在说明荔枝成熟的景象时,引用了“飞焰欲横天” “红云几万重”的诗句,在介绍荔枝壳膜时,引用了“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的诗句,这些句子,不仅绘形绘色,更用文学“夸张的说法”表达了人们对荔枝的赞美、喜爱之情。尤其是在说到荔枝的储藏时,完整引用过华清宫三首第一首,既让读者仿佛看到当时送荔枝的真实画面:送荔枝的快马烟尘滚滚飞奔而来,华清宫的宫门依次打开,太监宫娥簇拥着杨贵妃倚门而笑逼真的描写,把人们带到了古老的过去,仿佛目睹了统治者的骄奢无度,领略了诗人的强烈不满,又巧妙地把现代科学的储藏知识与古
5、代落后的储运手段比较,显示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引用宋徽宗和文徵明的句子,说明荔枝“性喜温暖”及移栽北限。文章结尾,引用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咏荔枝诗,借以展望现代荔枝生产美好前景,赞美社会主义。语言的思想性自不待言,其形象性、情感性更是莫此为甚,意味无穷。(一)读准字音.单音字(1)紫绡(xio) (2)醴酪(l)(3)粗糙(co) (4)渣滓(z)(5)果脐(q) (6)果蒂(d)(7)贮藏(zh) (8)萌蘖(ni)(9)卢橘(j) (10)日啖(dn).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 3 -(1)龟Error! (2)薄Error!(3)壳Error! (4)藏Error!2语境辨析法(5)交警在
6、执法时主要是根据行驶证上记载(zi)的核定载(zi)客人数作为参照。(6)这些声名狼藉(j)的混混青年从酒吧出来就躺在了广场,互相枕藉(ji)着睡着了。(二)写准字形1.Error! 2.Error!3.Error! 4.Error!(三)用准词语.明确词义1不了了之: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2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3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浪费钱财。4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语境运用(辨析正误)老李工作起来好走极端,有时做起事来干净利索麻利快,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在极短的时
7、间里不了了之。有时爱钻牛角尖,对一个问题,几天几夜都放不下。辨析:“不了了之”望文生义,使用错误;“钻牛角尖”使用正确。.易混辨析1退化 vs 蜕化课本原句现在海南岛有无核荔枝,核就更加退化了。辨析退化,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蜕化: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续表即境活用长江、黄河源头冰川退化并不能整体代表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状况,而党员干部如果不能做到严以律己,不能及时遏止贪念私欲,则会蜕化变质。2.传诵 vs 传颂课本原句苏轼有“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一诗,久为人所传诵。
8、辨析传诵,辗转传布诵读;辗转传布称道。多指诗文、故事、传说等作品流传、诵读。传颂,辗转传布颂扬。多指英雄人物的事迹、精神等传播、颂扬。- 4 -即境活用 烟台市市民邢永祥为传颂家乡英雄杨子荣而创作的歌曲在当地广为传诵。第一步Error! 快读课文明大意全文共 15 段,请快速阅读课文筛选各段的关键词语,用一个词或一个词组概括出每一段的说明对象或主要内容,并将其串联起来,填写在下面的方框里。疑问 形态 色 种子 花期 花 荔枝谱 。明确:疑问 形态 色 种子 花期 形 大 小 膜 肉 贮 藏花 荔枝谱 。栽 培 习 性 特 产第二步Error! 精读课文细揣摩学 习 目 标 1明确文章的说明顺序
9、,体会文章结构简明严密、条理清楚的特点。2分析本文所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及其表达效果,学会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品味小品文精密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一、研习课文第 12 段,完成下面的问题。1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的例子有什么作用?答: 明确:白居易荔枝图序中描写荔枝的句子所体现的内容,正是课文要说明的重点,作者开头即引用,为下文进行具体说明做了铺垫,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同时引用名人文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色彩,体现了科学小品的文艺性特点。2第 2 段介绍荔枝的外壳,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如何?答: 明确:一是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指出缯与荔枝的壳在
10、质地上的不同,增强了说服力; 二是使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使原本枯燥的说明变得生动形象。二、研习课文第 36 段,完成下面的问题。3试分析第 3 段的内部层次,并说明本段与文题的关系?答: 明确:本段分为两层,先点出成熟的荔枝颜色,紧扣题目中的“丹”(红色);后面用数字非常具体地介绍了荔枝的成熟期,突出了题目中的“六月” 。4第 4 段的说明顺序怎样?答: - 5 -明确:这一段写荔枝的果形,先总说,后分说。具体说明时,又是按照从上到下、从顶端到两侧,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来说的,体现了说明的条理性。5第 35 段,写荔枝的颜色、形状和大小,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答: 明确:写颜色,用了比喻和引用的说
11、明方法,渲染了绚丽的色彩;写形状,主要用对植物学的术语(如蒂、果肩、果顶、缝合线等)做通俗的解释来说明的;写大小,主要是通过列数字来说明的,其中还引用有关的著作作为依据,来增强说明的准确性。6第 5 段的“通常”一词,体现出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答: 明确:作者介绍荔枝的大小,列举了好几种不同的数据,这说明荔枝大小并非完全一样,所以介绍普通常见的情况,作者没有一概而论,而是用了“通常”一词,体现出作者语言的周密严谨。7第 6 段,引用徐 “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诗句有什么表达效果?为什么说是“夸张的说法”?答: 明确:(1)徐 的诗句使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从形态和颜色两个方面,生动形
12、象地写出了荔枝膜质薄、色艳的特点。(2)“盈盈荷瓣风前落”是说荔枝内壁薄膜的轻盈, “片片桃花”则比喻荔枝的壳,因为文章有所交代, “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用这样的诗句描绘出来,也就有些失实了,自然运用了夸张手法。三、研习课文第 1314 段,完成下面的问题。8第 13 段中,作者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列举我国古代对荔枝研究的书籍的数量?答: 明确:说明我国古代对荔枝研究的书籍很多,列举具体数目,证明了说法的真实性,也体现了作者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9第 14 段引用汉武帝的故事,有什么作用?答: 明确:主要是用来说明荔枝喜温的习性,同时从侧面讽刺了统治者违反客观规律的愚蠢可笑、野蛮残
13、忍的行为,增添了文学趣味。恰当运用引用手法写法领悟本文征引资料十余条,提名的作者近二十人,年代则从唐、宋、明、清,直至当代,所- 6 -引文字的作者包括文学家、科学家以及帝王等。作者引用不是大段的抄录资料,而是较多地采用摘句行文或意引的方法,有时还把同一资料(如白居易荔枝图序)掐成两截用在两处,这样,资料虽多,行文却不累赘。恰当地引用,既增加了文章的科学性,又丰富了文章内容,大大增强了表达效果。写 法 指 导 恰当的引用会使文章更精彩,那么,我们平时写作,应该怎样巧妙地引用古诗文名句呢?1用作题记,揭示主旨题记是指位于文章标题下和正文前揭示文章主旨的独立段。借用古诗名句作为题记,不仅能提携全文
14、,凸显主旨,还能增添文采。如:“一个名人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伸出自己的手片段)作者巧妙地借用这一名句作为文章的题记,贯穿全篇,在文章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给全文定下了一个诗意美的基调。2开头引名句,起点高远文章开头在不偏离主题的情况下,妙引诗词名句,往往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增加文章的文采。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伴着时间的流逝,一代代先哲,一群群贤达在激流中沉淀,定格在属于他们的位置上,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做本色的自己才优秀片段)作者开篇不凡,引用孔子名言,在审视先哲贤达的历史地位的至高点上切入题目,令人赞叹。3穿插文中,诗意盎然写作文时,如果在文中精心
15、穿插几个名句,定能使文章诗意盎然。如:“隆冬时节,雪花纷飞。到处粉妆玉砌,银装素裹。 厚冰无裂纹,短日有冷光 ,冬天是寒冷的;隆冬到来时,百花即已绝 ,冬天是肃杀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冬天是孤独的。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但冬天的脚步无论如何也无法束缚人的情致。因为冬藏的万物也许正酝酿着春天的梦想,它们心中有个不变的信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走进四季片段)巧妙引用大量的诗词名句,突出了冬景的特征,表现自然对人的影响,抒发对四季的热爱,更为文章增添了诗情画意,显示了考生深厚的文学功底。4充当论据,支撑观点在议论文中,如果引用蕴含深刻哲理的古诗名句充当事理论据,来支撑中
16、心论点,会大大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如:“翻开那绵长的历史卷轴,映入眼帘的一位位名人志士,几乎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因而他们能够取得令人仰止的卓越功绩。诗仙李白面对自己的人生曾有过迷茫与困惑,但其能重新树立对自己前途的希望,才写出了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千古绝唱,这不禁使人感到无限的振奋。继续向前追溯,回到越王勾践的身旁,我体会到了他那对自己的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正是这种希望鼓励着他卧薪尝胆,肯于寄人篱下,最终凭国人的力量, 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坚强信念,成为了春秋五霸中的最后- 7 -一位霸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希望是力量之源片段)文段所引用的两个名句,都能充分论证
17、“希望对于人生的重要作用”这一观点,富有文采和说服力。5置于结尾,升华主题在作文中,以诗文名句来结尾,可以使之成为点睛之笔,升华文章的主题,获得自然贴切、水乳交融的效果。如:“胜人者劲,胜己者强 ,失败的英雄,坚强的人。阿赫瓦里,太棒了!”(阿赫瓦里,太棒了片段)引用老子的名言进一步揭示出失败英雄的可贵精神,点明了中心,升华了主题。针 对 练 笔 1仿照画线句子,续写几个句子以组成文脉相通的一段话。我品味过春天“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诗情画意; 参考答案:我领略过夏天“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艳绝伦;我体会过“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冷静厚重;我感悟过冬天“忽如一夜春
18、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圣洁淡雅。2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诗词名句,以和后面的语句照应。(1)“ ”让我懂得了追求的意义;(2)“ ”让我懂得了执着的真谛;(3)“ ”让我懂得了奉献的价值;(4)“ ”让我懂得了豪迈的含义。参考答案:(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4)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一)这样积累素材话题专辑 勤 奋- 8 -1从教材中积累贾祖璋自幼勤学好问,小学时听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中关于荔枝形态的诗句,就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少年时代,他目睹并体验了老百姓的种
19、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因此,他从 22 岁起就开始科普创作,并出版了许多科普读物。贾祖璋毕生酷爱书籍,他读书、编书、著书,终身与书为伍。他工作的余暇,手不释卷地阅读有关生物、文学、历史方面的书籍,从中汲取营养,积累知识,拓展思路,发掘和充实写作素材。他怀着一颗对祖国、对科学的热爱之心,一生致力于科学普及工作,虽年老仍笔耕不辍。2从历史中积累顾炎武的马背书馆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学者。他勤奋读书,后人说他“自少至老,无一刻离书” 。不管是在行军或避难中,他总是两头骡子驮着满满的书箱,书足有一个小书馆那么多。每逢到了关口要塞,他就进行调查访问,如发现同平时所学
20、有不一致的地方,就认真记录下来,回到茶房旅店,打开书来检查核对。旅店主人怕多耗灯油,连续催他休息,他说:“我多付油资就是了。 ”有时行进在平原大道上,他就骑在马背上诵读古书,默背考证注释。从此,人们就用“马背书馆”来赞扬顾炎武的苦学精神。3从现实中积累王亚南绑身捧读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王亚南,自幼酷爱读书。1933 年,他乘海轮去欧洲,在红海上遇到了风浪,船身颠簸得使人东倒西歪,站不住脚。这时王亚南捧着一本书在读,他大声呼喊船员,让人用绳子把他绑在一根柱子上。船员以为他怕摔倒便照办了,但又觉得这种要求很可笑,离开时不禁好奇地回头一看,却被惊呆了:王亚南已经在绳索固定好身子后聚精会神地读书了。同船
21、的外国人也报来惊异的目光,并赞叹道:“啊!中国青年真了不起。 ”由于勤奋苦读,他终于成为学识渊博的学者,一生翻译出版了 41 部著作,发表了 300 多篇学术论文。4从名言中积累(1)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韩愈 (2)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华罗庚(3)没有加倍的勤奋,就既没有才能,也没有天才。门捷列夫(4)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卡莱尔(二)这样运用素材精 彩 片 段 成功来自勤奋。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 ”古今中外,许许多多有成就的人,他们都是因为勤奋,才从众多的人中脱颖而出,成为人们所佩服- 9 -的人。我国数学家陈景润,日复一日、
22、年复一年地沉浸在数学中,常常废寝忘食,终于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王亚南小时候胸有大志,酷爱读书,中学时更是每天读书读到深夜,终于成为我国杰出的经济学家。法国作家福楼拜,他的窗口面对塞纳河,由于他经常勤奋钻研,通宵达旦,以至夜间航船的人们常把他窗口的亮光当作航标灯。还有很多伟人的事例不胜枚举。但他们的人生经历都说明了一个道理:天才出于勤奋,成功来自勤奋! 领悟 该作文片段论述的中心是“成功来自勤奋”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联想到现实中王亚南的例子,王亚南正是因为勤奋,才能够不断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最终成为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 10 -精 彩 范 文 丹桂飘香时节,当你驾着舴艋小舟,漫游在温瑞
23、塘河一带,放眼一望,便会见两岸田野丛丛绿树,累累黄果,好一幅优美的柑园丰收图。这不禁令人想起叶适的西山诗:“对面吴桥港,西山第一家。有林皆橘树,无水不荷花。 ”当然,现在除了瓯柑外,还有大量种植的温州蜜柑。温州蜜柑的身世很奇特,它虽以“温州”命名,但温州并不是它诞生的地方,而是它的祖籍地,因为温州蜜柑源于瓯柑。它给后世留下一段中日文化、经济交流的佳话。15 世纪初,日本有一位名叫智惠的高僧,到我国天台国清寺进香以后,取道温州乘船回国。他在温州时,品尝了美味的瓯柑,就带了几篓瓯柑回到日本九州鹿几岛长岛村寺院。院内和尚们分食后,把柑子随意地抛洒在园子里,想不到第二年春天竟然抽芽长出了柑苗。几年以后
24、,柑苗长大成树,开花结果。后来,在这些瓯柑树中,发现一株结出的瓯柑都是无核的,于是就用嫁接的方法几经改进,终于培育出无核柑新品种。因为它来源于温州的瓯柑,所以就定名为“温州蜜柑” ,在日本国内广为种植,并且远销国外。瓯柑是温州特产,早在 1 000 余年前就已开始种植了。三国时,瓯柑就已名闻遐迩,据传曹操曾派人到永嘉选运了 40 担瓯柑。唐朝开始,瓯柑和甘蔗、土布等列为朝廷的贡品。北宋皇帝每年正月十五都要驾临端门,将温州贡柑分赐给文武大臣,谓之“传柑” 。苏东坡答晋卿传柑诗:“侍史传柑御座旁,人间草木尽无浆。寄予维摩三十颗,不知檐葡是余香。 ”当时达官贵人皆以瓯柑为珍品,相互馈赠,文人墨客竞相
25、传颂。 永嘉闻见录载:“永嘉土产果品惟柑为最,以底平而圆者为上。岁列进贡,以备正月十五日传柑之用。九十月之间即摘送县中,装桶封送至省,以为贡品。 ”苏辙毛君惠温柑诗:“楚山黄柑弹凡小,未识洞庭三寸柑。不有风流吴越客,谁令千里送江南。 ”宋时都城开封街头已有瓯柑出卖,身价很高,每颗价值二三千钱。 船屯渔唱诗:“霜后园丁剪摘鲜, 桔枝才唱已装船。谁知包贡宣和日,一颗真柑值二千。 ”早在宋代,瓯柑中就已出现了少核或无核的“乳柑” 。 群芳谱载:“柑出泥山(今苍南宜山)为最,其味似乳酪,故名。其木婆娑,其叶纤长,其花香韵,其实圆正,其肤里如泽腊,其大六七寸,其皮薄而味珍,胍不粘瓣,食不留滓,一颗仅一二
26、核,亦有全无者,擘之香雾人,为柑中绝品。 ”晁朴之有词赞曰:“温江异果,惟有泥山贵。驿送江南数千里,半- 11 -含霜,轻噀雾,曾怯吴姬。亲赠我,绿桔黄柑怎比。 ”可惜,我国古代并没有把“乳柑”选育成无核的“温州蜜柑” 。 温州蜜柑在东瀛日本生活了 400 余年后,才回国定居。据瑞安文史资料第九辑载:1911 年前后,瑞安务农会曾函托我国旅日留学生许璇引种果树良种。许璇 1913 年毕业回国时,在东京附近选购了温州无核蜜柑种苗带回瑞安,用以改良瓯柑。这是温州蜜柑首次回归故里。1916 年至 1917 年间,平阳黄朔初先生从日本回国时,亦带回日本兴津园艺场和兵库县川边郡稻野村的温州蜜柑种苗,在平
27、阳郑楼、市郊九山湖畔和将军桥堍种植。此后逐步扩大,成为柑桔中的新品种,据说现在当地还留有第二代老树。19 世纪 30 年代初,浙江和湖南的种苗商人还陆续从日本引进一些温州蜜柑良种,现黄岩和邵阳等地尚遗有原产母树。1956 年,中国农科院柑桔研究所又先后几次从日本引进了 12 个温州蜜柑新品系,加以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从瓯柑外传到温州蜜柑回归故国,这一过程颇具传奇色彩。如今,温州蜜柑已是柑桔大家族中最兴旺的一员,从宝岛台湾到高原西藏,从五指山麓到汉中盆地以及世界各地,处处都能见到它的倩影。(有删改) 佳作赏析本文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文章以平实的语言介绍了温州蜜柑的身世以及在中日交流史上的传
28、奇故事,重点介绍了瓯柑的种植历史、回国定居的过程和推广种植情况,行文中大量引用史料、古诗文,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 写作借鉴1学开头文章开头先描绘一幅优美的柑园丰收图,又引用叶适的西山诗,自然引出说明的对象温州蜜柑。开头形式新鲜活泼,引人入胜。2学过渡文章第段最后一句“还有大量种植的温州蜜柑” ,第段“温州蜜柑的身世很奇特” ,两个句子上引下联,类似于修辞里的顶真,过渡顺畅自然。3学引用文章第段,大量引用了古诗文和文献资料,说明了瓯柑的悠久的栽培历史、品种类别,和回国的传奇过程。客观真实,依据充分,同时增添了文学色彩。4学穿插文章第段巧妙地穿插瓯柑经高僧智惠之手来到日本,
29、并生根发芽,定居发展的故事,既说明了瓯柑的传布,又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5学顺序- 12 -文章说明瓯柑的栽培历史时,按照“三国” “唐朝” “宋代”的时间顺序,说明瓯柑归国定居并发展时,又用“1916 年至 1917 年间” “19 世纪 30 年代初” “1956 年”等词表明时间顺序,使得说明条理清晰。6学结尾文章的结尾,简短整齐的语句“从到,从到,处处都能见到它的倩影”,既照应了开头描绘的优美的柑园丰收图,又写出了今天温州蜜柑的广泛种植情况。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
30、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诗经秦风无衣 )注释:衣,长衣。行军者日以当衣,夜以当被。就是今之披风,或名斗篷。 “同袍”是友爱之辞。戈、矛,都是长柄的兵器,戈平头而旁有枝,矛头尖锐。泽,同“ ”,内衣,指今之汗衫。秦风无衣是诗经中最为著名的爱国主义诗篇,它产生于秦地(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人民抗击西戎入侵者的军中战歌。翻译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袍。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同样的战裙。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明理知义 全诗三章,每章的首二句,都以
31、问答的句式、豪迈的语气,表现出反侵略战争中秦国人民奋起从军、英勇无畏的气概。全诗感情激荡,气势非凡,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爱国主义诗章。王冕僧寺夜读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会稽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遂为通儒。译文: - 13 -参考答案: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参考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
32、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的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后觉得他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 (王冕)于是学成了博学多能的儒生。被嘲笑的诺奖获得者约翰格登英国人约翰格登因细胞研究获得了 2012 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鲜为人知的
33、是,在学生时代,格登的生物成绩是学校里最差的,他甚至被老师加德姆断言“笨得完全不应该学习自然科学” 。一次课间活动,格登伸出自己的手指,问加德姆:“老师,为什么长在手上的手指会动,而被砍掉的手指却不能动?”加德姆说:“因为长在手上的手指有神经细胞,并且可以接收大脑的指令,而被砍掉的手指头却不能!”格登说:“可是,受精卵不仅能动,而且能够自由地生长,而被砍掉的手指头为什么不能自己生长呢?”加德姆被问得瞠目结舌,忍不住大声吼道:“你这个笨蛋,这是自然界的生长规律。规律,你懂吗?”格登伸了伸舌头,低声说:“不懂!”加德姆得知格登爱好自然科学的时候,惊讶地说:“凭你的天赋,你完全不可能在自然科学方面取
34、得任何成绩!”格登决定挑战加德姆的预言,沿着自己的兴趣走下去。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发表了一篇论文,首次指出细胞的特化机能可以逆转。格登的这一观点一直到十年后才被承认,并且直接导致了世界上第一只体细胞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人生教益 有些短处,如果自己能够意识到,并不断地去克服,那么,这些短处也可能变为长处。学生时代的格登,他没有在别人的嘲笑中放弃,而是对自己的短处进行了积极的修补,最终,他成功地站在了生物学的最高奖台上。一、语言表达专练- 14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近日,记者从住房城乡建设部获悉,资源价值丧失或者明显_的国家风景名胜区将被撤销。随着江门市绿道网的_建
35、成,前来选购自行车出外游玩的市民较以往有所增多,高档自行车的销量有所增长。回顾香港回归以来,香港特区政府仍然没有就国家安全立法,令香港_全国的金融、文化、网络安全受到恐怖主义的威胁。A退化 逐渐 以致B蜕化 逐步 以致C退化 逐步 以至D蜕化 逐渐 以至解析:选 C “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 “蜕化”指虫类脱皮,引申为事物脱胎演化,也比喻腐化堕落。句说的是景区环境由好变坏,该用“退化” 。 “逐渐” ,渐渐,具有客观性,人为的因素较少。 “逐步” ,有计划、有步骤地,带有主观性。句绿道网建设是人为因素造成的,
36、该用“逐步” 。 “以致”表示由于前面所说的原因而造成的某种结果;“以至”表示范围、数量、程度、时间等的延伸和发展,一般指由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句是说范围的扩大,该用“以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所有的生命,在天地间,不过是沧海一粟,人比之于这些在雪原上风寒中傲立的生命,并不高贵。为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这个县本着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重点发展了粮油加工、饲草料加工和食品加工。他在谈到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时说,流行音乐本身并没有前车之鉴,这完全是凭自己的爱好不断尝试探索的结果。一个心地狭小爱钻牛角尖的人,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苦思冥想,自寻
37、苦恼,进行自我折磨,到头来只能自损身心健康。在灾难面前,人民子弟兵总是把自己的生命置之不理,心里只有人民群众。市人才市场有关负责人说:“政府和企业都在处心积虑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只要毕业生对就职条件要求不太高,找工作并不是一件难事。 ”A BC D解析:选 C 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使用正确。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办法。使用正确。前车之鉴:指当作鉴戒的前人的失- 15 -败教训。与语境不符。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比喻固执地坚持某种意见或观点,不知道变通。使用正确。置之不理:放在一边儿不理不睬,表示不关心。与语境不符,应
38、用“置之度外” 。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盘算(多含贬义)。用在此处情感色彩不当。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贾祖璋先生说,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可能的事。B12 月 16 日,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乌镇召开, 8 个国家领导人和 50 名部长级官员,以及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互联网名人、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C截至目前,天津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已经超过 7 万多家,已形成科技型中小企业“铺天盖地” 、科技小巨人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态势。D贾祖璋写的鸟与文学和花与文学两本书,不但反映了贾老毕生的创作历程,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科普创作的发展轨迹
39、。解析:选 D A 项,否定不当,应在“可能”前加“不” 。B 项, “8 个国家领导人”有歧义。C 项, “超过”与“多”重复。4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上一次我们因为大意没有获得冠军,这一次一定要竭尽全力争取卫冕,绝不再留遗憾。B他这个人说话就是那样,大大咧咧的,得罪了不少人,这次还请您见谅,别和他一般见识。C相处了这么多年,怎么一到谈婚论嫁就都势若水火,都说伉俪情深,在你们身上可看不出来。D我们的新家即将落成,乔迁之日,希望大家抽时间拜访寒舍,届时恭候大驾,不胜感激。解析:选 B A 项“卫冕”错,保住上一次的冠军称号才叫卫冕。C 项“伉俪情深”指夫妻感情深厚,此处语境中两人
40、并未结婚,使用不当。D 项“乔迁”为祝贺用语, “拜访”是访问他人的敬辞。都不能用于自己。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_。唐代对四川荔枝多有记述。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原产的明证。福建荔枝旧无记载,自从蔡襄的荔枝谱(1059 年)成书以后,就最为人所重视。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足见当时广东已有荔枝。荔枝也产于广西和云南,却很少有人说起。- 16 -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 2 000 年以上。A BC D解析:选 B 本语段以空间顺序(荔枝的产地)为主,间以时间顺序说明了“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
41、国的特产” 。6将下面一段话改写成一个单句,使其准确而又简明地表述出原意。不超过 30 个字(含标点)。荔枝壳上的裂片,有的品种大些,有的品种小些,有的品种疏些,有的品种密些;荔枝壳裂片上的峰,有的品种平些,有的品种尖些,情况并不是一样的,这是由于品种不同造成的。答: 解析:本题要求把长句改为短句。这句话说明了荔枝壳上的裂片、片峰的特点及成因。据此即可概括出这个长句的中心。参考答案:荔枝壳裂片的大小疏密,片峰尖平,都因品种而不同。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物候是节气的主要特征,从“寒蝉鸣”的立秋,到“蛰虫坯户”的秋
42、分,再到“蛰虫咸俯”的霜降,在某种意义上, 。在一个个风凉露浓的夜晚,秋虫们竞相鼓起舌簧,或独奏或合唱。 “薄暮寒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络纬鸣,懒妇惊”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这秋虫鸣或触动游子的愁情,或打发人们的寂寥, 。从古至今,这生命的余音唱响在巨大的时空舞台上, ,还是南腔北调的方言,表达的都是对大地的感激、对生命的热爱。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要仔细阅读全文,找准话题,根据横线上下文确定答案。分析处前面的句子发现,立秋、秋分、霜降都是秋季里的节气,说明时间是秋天, “寒蝉鸣”“蛰虫坯户” “蛰虫咸俯”都与虫有关,因此该处可填有关虫子与秋天关
43、系的句子,如:虫子与秋天有着不解之缘。处,根据前文“络纬鸣,懒妇惊”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可知,该处应填类似“或催促懒妇准备寒衣”的句子。处,根据前面的“从古至今” “时空舞台”和后面的“还是南腔北调的方言”可知,该处应填“不管唱的是唐音宋韵的古声”之类的句子。参考答案:虫子的活动堪称秋天的标志性物候(虫子与秋天有着不解之缘) 或催促懒妇准备寒衣 不管唱的是唐音宋韵的古声二、阅读理解专练- 1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端午的鸭蛋汪曾祺 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
44、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 腌蛋这
45、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 。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 ,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
46、子” 。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小时读囊萤映雪的故事,觉得东晋的车胤用练囊盛了几十只萤火虫,照了读书,还不如用鸭蛋壳来装萤火虫。不过用萤火虫照亮来读书,而且一夜读到天亮,这能行么?车胤读的是手写的卷子,字大,若是读现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有删改)8对“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18 -A “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的诗句,下句为“除却巫山不是云” 。B作者引用这句诗,体现了作者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和其深厚的古典文学素养。C在普通的文字介绍中,冷不丁加入一句诗,这使得文章平添了几分情趣。D “曾经沧海难为水”原本用于男女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