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章阅读(二)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1308353 上传时间:2019-09-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章阅读(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章阅读(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章阅读(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章阅读(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公务员类职业资格】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章阅读(二)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章阅读(二)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总题数:0,分数:0.00)二、文章阅读(总题数:5,分数:100.00)早期的人类失去了保护性的皮毛后,就会对黑皮肤有着强大的选择性。因为肤色较暗的个体既能出汗排热,又不会被太阳灼伤,而且更可能存活。但是,既然天然的黑色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并非变得要多黑有多黑呢? 早期人类皮肤变黑首先并不是为了不让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而是为了阻止一种人体必需的叫做叶酸盐的营养物质的分解。叶酸盐的另一种形式叶酸是维生素 B 复合物的成员之一。它在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管形成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叶酸太

2、少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缺陷,包括脊柱裂、无脑、大脑和头颅不全等。此外,叶酸对细胞分裂和生成,也意义重大。 不过,叶酸的生物重要性是与紫外线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当身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长波紫外线时,体内的叶酸就会分解。由此可以得知,黑色素并不仅仅是使皮肤免受阳光灼伤,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避免叶酸减少。 黑色素是一种碳环聚合物,而且结合了一些蛋白质,它能够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所有人的体内都有大致相同的产生黑色素的细胞,即黑素细胞。但是黑素细胞中所含的黑色素是不同的。比如,肤色较暗的非洲人所含有黑色素大约是白种人的 43 倍。而人体皮肤上的黑素沉着又与暴露于紫外线有关系。 紫外线、肤色与叶酸的

3、关系根据研究,人类在脱掉毛发后肤色变黑只是一个附加结果,即人类首先是为了保证体内的叶酸不受破坏,才产生黑色素来保护身体,随后肤色也才变黑了。 但是,在紫外线最强的夏季,人的皮肤并不是最暗(黑),相反在秋季和冬季人的皮肤最黑。实际情况是,在热带地区以外,冬季的阳光并不直接损害皮肤,但是它会毁坏叶酸。因为在冬季长波紫外线能穿透地球大气层,即使在有更多大气层的高纬度地区,长波紫外线也能穿透大气层。而叶酸对长波紫外线特别敏感,所以叶酸最容易受到损害。在这个时候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以保护叶酸不受破坏。随着黑色素的大量产生,在冬季人的肤色反而最黑。 肤色与维生素 D3有关既然黑色素越多,越能保护叶酸,为

4、什么皮肤不越黑越好? 事实上,除了黑人天生的黑皮肤外,其他人种的皮肤都倾向于向白的方向发展。这一切与维生素 D 3 有关。维生素 D 3 的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维生素 D 3 不足,将导致佝偻病,甚至更坏的结局。而维生素 D 3 的产生一是靠自身合成,二是靠食物摄取。自身合成途径则正需要紫外线,通过紫外线对皮肤的照射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人体就能制造维生素 D 3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常要求人们晒太阳的原因之一。 既然合成维生素 D 3 需要阳光,人体就要节制黑色素的产生,以避免黑色素屏蔽紫外线。这样,在保护叶酸和制造维生素 D 3 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前者需要较多黑色

5、素,后者却不需要或少要黑色素。显然,在两种矛盾因素之间需要另一种力量来调节和制约。而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并没有让自己的皮肤尽可能地黑下去(黑人的肤色除外),而是选择了让肤色变得较白。 但是,人们的色素沉着是易变的,纬度、高度、温度、饮食和移民都可以影响到色素沉着,进而体现在肤色上面。(分数:20.00)(1).若给第二至四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恰当的是_。(分数:4.00)A.肤色的起源与发展B.叶酸的作用C.黑色素与肤色的关系D.肤色变黑的原因(2).下列对“叶酸”“黑色素”“维生素 D 3 ”等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叶酸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维生素 B 复合物

6、的成员之一,对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管形成和细胞的分裂和生成都有重大意义B.叶酸对紫外线异常敏感,长波紫外线的照射能使人体内的叶酸分解,从而导致神经疾病C.黑色素是一种由黑素细胞产生的结合了蛋白质的碳环聚合物,它能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不同人种体内所含的黑素细胞是有较大差别的D.维生素 D3 是维生素大家族的成员之一,能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有充足的紫外光照射皮肤,健康的人体自身就能合成维生素 D3(3).对“人类在脱掉毛发后肤色变黑只是一个附加结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人类在脱掉毛发后,阳光长期照射皮肤,皮肤才逐渐被晒黑了B.人类在脱掉毛发后的直接结果

7、是汗水大量蒸发散热,间接结果是皮肤变黑C.人类在脱掉毛发后,为了阻止体内叶酸被分解,才产生黑色素来屏蔽阳光,皮肤因此也就变黑了D.人类在脱掉毛发后,为了保护皮肤不被灼伤,才产生了黑色素来保护身体,随后皮肤才变黑了(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分数:4.00)A.在阳光的照射下人的皮肤变黑首先并不是为了阻止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B.人体皮肤上黑色素沉着多少与人种有关,也与暴露于紫外线有关。阳光照射越多,皮肤就会变得越黑C.黑色素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保护叶酸不被分解,保护皮肤不被灼伤D.人类肤色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在吸收或排斥紫外线照射之间的一种精妙的平衡(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

8、不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我国西藏地区人的肤色偏黑,这与他们长期生活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大气层相对稀薄,紫外线容易穿透有关B.人类若长期光照不足,必然导致佝偻病的发生C.在同一地方或地区,女性的肤色比男性要白,这与她们在孕期及哺乳期需要大量的钙有关D.人类的祖先从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 D3 有限,主要还是通过皮肤吸收阳光来合成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 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

9、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通常为一两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甲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 510 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 年发生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

10、次引起大流行都会发生变异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乙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意味,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丙,迅速传播开,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11、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分数:20.00)(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漫延 隐蔽 爆发B.蔓延 隐蔽 暴发C.蔓延 隐秘 爆发D.漫延 隐秘 暴发(2).对第一段画线句子中“复制”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是_。(分数:4.00)A.流感病毒具有再生能力B.流感病毒可以产生相同的病毒C.流感病毒可以使纤毛柱状上皮生长D.流感病毒可以感染更多的上皮细胞(3).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4.00)A.由病毒侵入呼吸道而引

12、起的流感,两周内就可好转B.胃肠型流感的致病病毒生命力很强,所以病死率高C.因 19181919 年那次流感而死亡的人,多数死于肺炎D.如果流感引起了并发症,则患者的死亡率极高(4).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流感流行原因的是_。(分数:4.00)A.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极易被流感病毒感染B.人们与流感病人接触时,隔离措施不强C.目前在对付流感病毒方面,尚无有效的药物D.流感发病之快令人猝不及防(5).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4.00)A.当患者出现了肺部充血等病状时,流感病毒已经发生变异B.一旦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就会产生更强的复制能力C.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的病毒株引起的流

13、感具有免疫力D.每次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不同的艾滋病实际上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人体免疫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组症候群。也就是说,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并不是艾滋病病毒,而是那些通常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时不会发生的由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机会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和肿瘤。人体免疫系统似乎对艾滋病病毒失去了防卫能力,致使人体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毒便长驱直入,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本身。 艾滋病病毒如何感染给人以及后来如何发展为艾滋病患者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一般认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感染人体的 CD4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病毒借助于外膜糖蛋白进入这些细胞。进入细胞内即释放

14、RNA,并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成 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中,从此就长期地“躲”在那里。此后,病毒 DNA 被宿主细胞的 RNA 转录为 mRNA,并翻译“生产”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病毒 RNA 与结构蛋白在细胞膜上重新装配新的病毒颗粒,通过芽生而释放。在感染的初期,当机体内出现针对艾滋病病毒的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后,体内的病毒水平开始1,这种免疫反应不能消除艾滋病病毒感染,但它可以使病毒在复制和清除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因而没有造成严重的 T 细胞、巨噬细胞损伤和耗竭,并在血清抗体变阳性后的相对时期处于长期无症状病毒携带期或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阶段。人体

15、的免疫系统同病毒就这样进行着长时间的较量,终于在其他因素的诱导刺激下,T 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艾滋病病毒开始大量复制,打破了这种平衡,使一部分细胞发生凋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任何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由于持续作战,CD4T 淋巴细胞被不断的感染和杀伤,出现了“寡不敌众”、无力“抗敌”的局面,于是那些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的微生物或潜伏在体内的微生物便2,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了,最后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其中一部分人在半年到 2 年内即可从无症状期发展到艾滋病。 此外,艾滋病病毒可致 T 细胞成热障碍以及抗原辅佐细胞功能丧失,造成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损害等,

16、使 T 细胞迅速减少并最终耗竭。由于 T 细胞在免疫网络中起中心作用,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崩溃,感染者迅速发展为艾滋病患者。(分数:20.00)(1).填入12中恰当的词语是_。(分数:4.00)A.下降 趁虚而入B.上升 见机行事C.提高 趁虚而入D.降低 见机行事(2).下列对“人体免疫系统”这一概念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_。(分数:4.00)A.人体的免疫系统主要作用是抵御病毒入侵,其功能正常时,人体不会发生由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机会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和肿瘤B.人体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就会丧失,病毒便长驱直入,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本身C.在感染的初期,免疫系统开始发

17、挥作用,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使病毒在复制和清除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D.免疫系统的崩溃是以 T 细胞的迅速减少并最终耗竭为标志的(3).根据原文,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给人的机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_。(分数:4.00)A.一旦进入细胞,艾滋病病毒便开始把它的 RNA 转录成 DNAB.艾滋病病毒把它的基因物质整合到人体细胞 DNA 中,并长久驻扎C.宿主细胞的 RNA 不但能把病毒 DNA 转录为 mRNA,还能翻译“生产”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D.重新生成的病毒颗粒,从细胞中芽生出来,能攻击其他的人体免疫细胞(4).对文中画线句子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艾滋病病毒可致 T

18、细胞成熟障碍以及抗原辅佐细胞功能丧失,造成免疫系统功能障碍、自身免疫性损害等,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崩溃,感染者迅速发展为艾滋病患者B.由于艾滋病病毒的攻击和破坏,T 细胞数量骤减,从而导致病人免疫功能的全面衰竭,为机会感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C.艾滋病感染者经过很短的潜伏期就会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患者D.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经过潜伏期出现了临床症状,这一时期,身体免疫系统严重受损,发生各种病毒性、细菌性感染和肿瘤。最终艾滋病病毒导致了艾滋病患者的死亡(5).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错误的一项是_。(分数:4.00)A.时至今日,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仍无根治的办法B.一旦感染上艾滋病就等于宣布死亡C.艾

19、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不同,但都具有传染性D.在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感染期,血清抗体呈阳性在某个场景中,你有没有碰到过突然萌生的奇怪感觉:这事曾经发生过,我曾经到这里,做过这件事,听过这样的话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法国医生弗朗伦斯可尔诺第一次用“记忆错觉”描述这一现象,同时他认为,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 对于这一现象的产生人们有许多不同的解释,一般认为,“似曾相识”感的出现可能是因为人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信息的来源。熟悉感来源于各种渠道,有些真实,有些却是虚幻的。当身处在与曾经看过的某部小说或电影中描写

20、的场景类似的真实场景时,虽然表面上已经完全忘记了这部小说或电影,但脑子里还会勾起惊心动魄的回忆。心理学家还指出,人们有时根本不需要真实的记忆,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1一种熟悉的感觉。 而临床医生们则认为,我们的大脑有一个记忆缓存区,感官接收到信息后,总是先把记忆存储到缓存区内,而“似曾相识”感觉的产生,是记忆存储的时候发生了错误,把当前信息存到了历史记忆中,在看着眼前的事物时又从历史记忆中把它找出来,人们产生好像在以前就发生过的错误感觉。 记忆错觉的神奇之处就在于,它不是在你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出现,而是当陌生环境隐藏着若干能使你回到过去的元素时才会出现。 而仅仅用记忆2失误来解释,显得

21、过于简单了,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 此时,俄罗斯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新观点,记忆错觉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的一种“全息摄影错觉”造成的。所谓“全息摄影”,是指局部包含整体资讯。也就是说,把一张照片撕碎,只要有一个碎片,就可以复原照片的整个图像。就好像一面完整的镜子打碎后,每一个碎片依然可以映出同完整镜子一样的头像。 俄罗斯科学家认为,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完整资讯,通常是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并且隐藏得很深,藏在潜意识中。这些资讯只要有风吹草动就会蹦出来,气味、声音、灯光等,都可能会诱使我们造成错觉,仿佛以前曾经有过类似的境况一般。 根据问卷调查显示,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产生这种感觉,而且

22、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经常在外旅行的人比长时间留在家里的人更容易经历“似曾相识”感。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也比其他人更多经历这种感觉。调查还显示,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青年时期最高,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特别是当人们过上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的发生率最低。(分数:20.00)(1).填入12中恰当的词语是_。(分数:4.00)A.制造存储B.创造存储C.制造储藏D.创造贮存(2).以下对文中有关“记忆错觉”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记忆错觉是指记忆好像在不经意间穿越了时空,超越光速去未来转了一圈的现象B.记忆错觉不仅存在于视觉中,还会以听觉错觉、

23、阅读错觉和体验错觉等形式出现C.记忆错觉是一种让人产生快乐的新奇体验,它向人们展示了大脑世界的复杂和迷人D.记忆错觉很可能是大脑在存储信息过程中发生了“全息摄影错觉”而造成的(3).下列是对第段画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时,人们不一定会产生记忆错觉B.陌生环境中隐藏着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将可能诱使人们产生记忆错觉C.在碰到生活中与以往相似的情境和外界相关的元素时,将可能产生记忆错觉D.陌生环境中的气味、声音、灯光等元素将促使与以往相似的情境的出现(4).根据原文,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生活中所经历的事情会使人产生现

24、实的真实感,而小说或电影中的场景会使人产生虚幻的真实感B.因为人们接受了太多的信息,而没有注意信息的来源,这样就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C.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接触到真实的事情后,大脑内部就有可能自己制造一种熟悉的感觉D.当前信息先存储在大脑中的记忆缓存区,而发生记忆错觉后,当前信息被存储到历史记忆中了(5).根据原文,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记忆错觉的发生率在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较高,而当人们过上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时,它就会消失B.一般健康的大脑都会经常产生记忆错觉的现象,而且越有想象力的人,他所经历的感受越奇特C.因为记忆并不是存储信息的简单恢复,所以临床医生们对记忆错

25、觉的产生原理解释得过于简单了D.以代码化的形式存储在大脑里的完整资讯,通常隐藏得很深,藏在人们大脑的潜意识中事物最活跃的部分大多在它的边缘。 科学往往是在各种学科交叉之处展现了最强劲的发展势头,这里常常是科学的“生长点”,是最具生命力的地方。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说过:“在分子科学和原子科学的接触点上,物理学家和化学家都承认自己没有能力,然而就正应当在这点上期待最大的成果。” 蜡烛火焰温度最高的地方不在金黄色火焰中心那最亮的部位,而是在它的外缘那颜色最淡,略带蓝色的外层;物种杂交可以产生新品种,这些交叉的边缘品种可以同时拥有父体与母体双方的优势;分子轨道理论表明,处在最高“实”轨道与最低“空”

26、轨道这两界之间的电子最活跃;学贯中西、跨越两大文化领域的中介学者思想最活跃 边缘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身在边缘反观中心有时反倒能看得更清楚,得出比较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结论。身在边缘的人往往能观赏到一些不为常人所知觉的独特景观。苏轼不在“此山中”,正是从匡庐外缘观山,才能从闳阔视野中看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磅礴气势,吟唱出深蕴哲理的千古绝句。 边缘是人们涉足较少的地方。这里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可供探求的新领域,当然也就充满了更多的希望与机遇。这是一个最可能取得丰硕成果,最可能获得巨大成功的地方。当年量子力学就是由一些年轻人在边缘理论科学领域同心协力建立起来的。正如比利时著名湍流学家茹厄勒所说“

27、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的”,这表明,在边缘领域获得成功,也许首要条件并不是渊博的知识。在这块缺少依托、颇具风险的地方更需要的是过人的胆识,灵透的悟性,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有时还需要点习惯边缘孤寂的耐力。热衷于开拓事业的人应当重视边缘。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信息与交通日渐畅达,在高科技时代,边缘与中心的反差也在不断1。互联网络、卫星通讯使得即使身处深山野谷也能与大城市享有同等丰富的信息资源;学科之间的自觉融合、嫁接常能中间开花,形成明显的学术优势。虽然某些传统边界概念在消解,但只要事物在发展就必然会2出新的边缘。 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常常是由中心延伸出边缘,而边缘又会成长为新的中心。当年的量子论、

28、相对论,如今已由学术边缘成为学科中心了。事物的发展有时会表现为边缘与中心的对立统一。谁不掌握“中心”谁就会失掉今天。然而谁若忽视“边缘”,谁就会失去光辉灿烂的明天。(分数:20.00)(1).填入12中恰当的词语是_。(分数:4.00)A.淡化衍生B.退化衍生C.淡化滋生D.退化滋生(2).结合文意,下列对“边缘”的解说和“中心”的阐释,哪一项不正确?_(分数:4.00)A.“边缘”是事物最活跃、最值得重视的地方,而中心相对稳定,成果集中且都成了定论B.科技越发达,边缘与中心的反差会淡化,但不会没有边缘之说C.“边缘”和“中心”存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领域,是个相对的概念D.“边缘”可能发展

29、成未来的“中心”,以此为中心的新“边缘”也会随之产生(3).对“新事物总是被非专家发现的”一句的理解,哪一项是正确的?_(分数:4.00)A.在“边缘”开拓事业,不需要专家去做,谁都拥有希望和机遇B.新事物往往是事物边缘产生出来的,因为非专家不具备研究“中心”的资质,因而在边缘可以大有建树C.边缘领域的研究,未必首先需要专家一样渊博的知识,丰厚的功底,有开拓进取精神和能力的非专家,往往会有新发现D.边缘充满了未知,也是学术交叉地带,所以专业人士不会涉足这个领域,“非专家”却因为知识博杂而往往大有用武之地(4).文中有一个观点“边缘是一个特别值得重视的地方”,下列哪一句分析可以支持这一观点?_(

30、分数:4.00)A.边缘科学的研究是一个用人少,耗时短,易出巨大成就的地方,很符合经济原则B.因为知识不够渊博的广大的非专家可以在边缘有所建树,所以有利于人才的科学使用且人尽其才C.学术建树、学术影响最大的学者,都是边缘科学研究的中介学者,而不是“中心”的专家D.边缘与中心地带相比,开拓创业获取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些,且研究的新发现会带来新价值(5).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分析推断哪一项不正确?_(分数:4.00)A.学术交叉处、蜡烛外焰、杂交物种等例子说明,事物最活跃最有成果期待价值的地方,大多在它的边缘B.边缘与中心相对消长,可以互相转化,边缘成长为新的中心,原来的中心也会变成边缘C.研究边

31、缘领域,有希望也有风险,有成功机遇更有各种挑战,需要勇气更需要能力D.边缘与中心常常是对立统一的,既要把握住中心,更要重视“边缘”,这样事物才能发展才能进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文章阅读(二)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言语理解与表达(总题数:0,分数:0.00)二、文章阅读(总题数:5,分数:100.00)早期的人类失去了保护性的皮毛后,就会对黑皮肤有着强大的选择性。因为肤色较暗的个体既能出汗排热,又不会被太阳灼伤,而且更可能存活。但是,既然天然的黑色有这么多好处,为什么我们每个人并非变得要多黑有多黑呢? 早期人类皮肤变黑首先并不是为了不让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而是为了

32、阻止一种人体必需的叫做叶酸盐的营养物质的分解。叶酸盐的另一种形式叶酸是维生素 B 复合物的成员之一。它在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管形成时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叶酸太少则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缺陷,包括脊柱裂、无脑、大脑和头颅不全等。此外,叶酸对细胞分裂和生成,也意义重大。 不过,叶酸的生物重要性是与紫外线敏感性联系在一起的。当身体较长时间暴露于长波紫外线时,体内的叶酸就会分解。由此可以得知,黑色素并不仅仅是使皮肤免受阳光灼伤,黑色素的保护作用主要是避免叶酸减少。 黑色素是一种碳环聚合物,而且结合了一些蛋白质,它能够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所有人的体内都有大致相同的产生黑色素的细胞,即黑素细胞。但是黑素细

33、胞中所含的黑色素是不同的。比如,肤色较暗的非洲人所含有黑色素大约是白种人的 43 倍。而人体皮肤上的黑素沉着又与暴露于紫外线有关系。 紫外线、肤色与叶酸的关系根据研究,人类在脱掉毛发后肤色变黑只是一个附加结果,即人类首先是为了保证体内的叶酸不受破坏,才产生黑色素来保护身体,随后肤色也才变黑了。 但是,在紫外线最强的夏季,人的皮肤并不是最暗(黑),相反在秋季和冬季人的皮肤最黑。实际情况是,在热带地区以外,冬季的阳光并不直接损害皮肤,但是它会毁坏叶酸。因为在冬季长波紫外线能穿透地球大气层,即使在有更多大气层的高纬度地区,长波紫外线也能穿透大气层。而叶酸对长波紫外线特别敏感,所以叶酸最容易受到损害。

34、在这个时候体内产生的黑色素最多,以保护叶酸不受破坏。随着黑色素的大量产生,在冬季人的肤色反而最黑。 肤色与维生素 D3有关既然黑色素越多,越能保护叶酸,为什么皮肤不越黑越好? 事实上,除了黑人天生的黑皮肤外,其他人种的皮肤都倾向于向白的方向发展。这一切与维生素 D 3 有关。维生素 D 3 的功能是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维生素 D 3 不足,将导致佝偻病,甚至更坏的结局。而维生素 D 3 的产生一是靠自身合成,二是靠食物摄取。自身合成途径则正需要紫外线,通过紫外线对皮肤的照射产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后,人体就能制造维生素 D 3 ,这也是为什么医生常常要求人们晒太阳的原因之一。 既

35、然合成维生素 D 3 需要阳光,人体就要节制黑色素的产生,以避免黑色素屏蔽紫外线。这样,在保护叶酸和制造维生素 D 3 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前者需要较多黑色素,后者却不需要或少要黑色素。显然,在两种矛盾因素之间需要另一种力量来调节和制约。而进化的结果是,人类并没有让自己的皮肤尽可能地黑下去(黑人的肤色除外),而是选择了让肤色变得较白。 但是,人们的色素沉着是易变的,纬度、高度、温度、饮食和移民都可以影响到色素沉着,进而体现在肤色上面。(分数:20.00)(1).若给第二至四自然段拟一个小标题,恰当的是_。(分数:4.00)A.肤色的起源与发展 B.叶酸的作用C.黑色素与肤色的关系D.肤色变黑的原

36、因解析:解析 文章开头就叙述了皮肤变黑的原因,下面分别用叶酸和黑色素的关系来讲解肤色的发展。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A。(2).下列对“叶酸”“黑色素”“维生素 D 3 ”等概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叶酸是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维生素 B 复合物的成员之一,对胚胎发育时期的神经管形成和细胞的分裂和生成都有重大意义B.叶酸对紫外线异常敏感,长波紫外线的照射能使人体内的叶酸分解,从而导致神经疾病C.黑色素是一种由黑素细胞产生的结合了蛋白质的碳环聚合物,它能吸收和弥散太阳光中的紫外光;不同人种体内所含的黑素细胞是有较大差别的 D.维生素 D3 是维生素大家族的成员之一,能帮助人

37、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如果有充足的紫外光照射皮肤,健康的人体自身就能合成维生素 D3解析:解析 所有人的体内都有大致相同的产生黑色素的细胞,即黑素细胞。故 C 项说法错误。(3).对“人类在脱掉毛发后肤色变黑只是一个附加结果”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人类在脱掉毛发后,阳光长期照射皮肤,皮肤才逐渐被晒黑了B.人类在脱掉毛发后的直接结果是汗水大量蒸发散热,间接结果是皮肤变黑C.人类在脱掉毛发后,为了阻止体内叶酸被分解,才产生黑色素来屏蔽阳光,皮肤因此也就变黑了 D.人类在脱掉毛发后,为了保护皮肤不被灼伤,才产生了黑色素来保护身体,随后皮肤才变黑了解析:解析 由“人类在脱掉毛

38、发后肤色变黑只是一个附加结果”后的“即人类首先是为了保证体内的叶酸不受破坏,才产生黑色素,来保护身体,随后肤色也变黑了”,可知 C 项正确。(4).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_。(分数:4.00)A.在阳光的照射下人的皮肤变黑首先并不是为了阻止阳光中的紫外线辐射B.人体皮肤上黑色素沉着多少与人种有关,也与暴露于紫外线有关。阳光照射越多,皮肤就会变得越黑C.黑色素的作用至少有两个:保护叶酸不被分解,保护皮肤不被灼伤D.人类肤色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在吸收或排斥紫外线照射之间的一种精妙的平衡解析:解析 并不是阳光照射越多皮肤越黑,因为黑色素的多与少不仅取决于阳光,而且还涉及维生素D 3 和叶酸。故

39、 B 项说法错误。(5).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我国西藏地区人的肤色偏黑,这与他们长期生活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大气层相对稀薄,紫外线容易穿透有关B.人类若长期光照不足,必然导致佝偻病的发生 C.在同一地方或地区,女性的肤色比男性要白,这与她们在孕期及哺乳期需要大量的钙有关D.人类的祖先从食物中获取的维生素 D3 有限,主要还是通过皮肤吸收阳光来合成解析:解析 B 项错误,如果从食物中能获得足够的维生素 D 3 ,也能帮助人体吸收钙,并使钙沉积到骨髓中,从而避免佝偻病的发生。由文章最后一段可知 A 项正确;因为钙的形成需要维生素 D 3 的帮助,为此

40、体内必须减少黑色素的生成,以让阳光更多地照射皮肤来合成维生素 D 3 ,故 C 项正确;因为人类皮肤颜色并没有变得要多黑有多黑,而是倾向于白的方向发展,故 D 项正确。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 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通常为一两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

41、沿上呼吸道向下甲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 510 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 年发生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会发生变异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

42、流行具有乙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意味,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丙,迅速传播开,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分数:20.00)(1).

43、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三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_。(分数:4.00)A.漫延 隐蔽 爆发B.蔓延 隐蔽 暴发 C.蔓延 隐秘 爆发D.漫延 隐秘 暴发解析:解析 “漫延”一般指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之意,而“蔓延”指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这里病变应该是向四周扩展,故甲处用“蔓延”合适; 乙处在介绍流感流行时实际借用了战斗术语,将流感的进攻,比喻为军队行动,考虑到这一点,用“隐蔽”更好一些; “爆发”与“暴发”都有突然发作之意,本题选 B。(2).对第一段画线句子中“复制”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是_。(分数:4.00)A.流感病毒具有再生能力B.流感病毒可以产生相同的病毒 C.流感病毒可以使纤毛柱

44、状上皮生长D.流感病毒可以感染更多的上皮细胞解析:解析 流感病毒的“复制”不是指原有病毒死亡后重生,更不是指促使人体的细胞生长,而是生成了更多的同种病毒,是病毒的繁殖。因此 A、C 错误,B 正确。D 项可以感染更多上皮细胞是病毒复制后的结果,而不是复制行为本身,因此错误。故本题正确答案为 B。(3).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4.00)A.由病毒侵入呼吸道而引起的流感,两周内就可好转B.胃肠型流感的致病病毒生命力很强,所以病死率高C.因 19181919 年那次流感而死亡的人,多数死于肺炎 D.如果流感引起了并发症,则患者的死亡率极高解析:解析 文章第一段讲到“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

45、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但并没有表明流感出现好转,因此 A 项错误。 “胃肠型流感的致病病毒生命力很强”在文中也没有出现,故 B 项错误。 文章倒数第二段提到“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但并没有揭示并发症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因此 D 项表述也不正确。 19181919 年的流感属于第二种流感,第二种流感的特点之一就是引起了肺炎,所以 C 项判断正确。故正确答案为 C。(4).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流感流行原因的是_。(分数:4.00)A.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极易被流感病毒感染 B.人们与流感病人接触时,隔离措施不强C.目前在对付流感病毒方面,尚无有效的药物D.

46、流感发病之快令人猝不及防解析:解析 文章第三段提到:“流感流行与我们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每次流感流行都与没有做好隔离有关”“流感流行具有隐蔽突袭的特点往往突然暴发,迅速传播开”由此可知,B、C、D 三项均为流感病毒的流行原因,只有 A 项没有被提及,故选 A。(5).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_。(分数:4.00)A.当患者出现了肺部充血等病状时,流感病毒已经发生变异B.一旦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就会产生更强的复制能力C.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的病毒株引起的流感具有免疫力D.每次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不同的 解析:解析 肺脏充血在第一段提及,它是病毒偶然侵入下呼吸道引发

47、肺炎导致的结果,跟病毒变异没有直接关系,A 项错误。 流感病毒本身有良好的复制能力,但与变异是否有关,文章没有提及,B 项错误。 根据最后一段“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可知 C 项偷换概念。故 C 项错误。本题答案为 D。艾滋病实际上不是一种疾病,而是由人体免疫功能障碍导致的一组症候群。也就是说,最终导致艾滋病患者死亡的并不是艾滋病病毒,而是那些通常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时不会发生的由各种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机会性感染所导致的疾病和肿瘤。人体免疫系统似乎对艾滋病病毒失去了防卫能力,致使人体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毒便长驱直入,直接攻击免疫系统本身。 艾滋

48、病病毒如何感染给人以及后来如何发展为艾滋病患者的机理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但是一般认为,艾滋病病毒直接感染人体的 CD4T 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病毒借助于外膜糖蛋白进入这些细胞。进入细胞内即释放 RNA,并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转录成 DNA,并插入宿主细胞的染色体 DNA 中,从此就长期地“躲”在那里。此后,病毒 DNA 被宿主细胞的 RNA 转录为 mRNA,并翻译“生产”病毒所需的结构蛋白。病毒 RNA 与结构蛋白在细胞膜上重新装配新的病毒颗粒,通过芽生而释放。在感染的初期,当机体内出现针对艾滋病病毒的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后,体内的病毒水平开始1,这种免疫反应不能消除艾滋病病毒

49、感染,但它可以使病毒在复制和清除之间形成一种相对平衡的稳定状态,因而没有造成严重的 T 细胞、巨噬细胞损伤和耗竭,并在血清抗体变阳性后的相对时期处于长期无症状病毒携带期或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综合征阶段。人体的免疫系统同病毒就这样进行着长时间的较量,终于在其他因素的诱导刺激下,T 细胞和巨噬细胞内的艾滋病病毒开始大量复制,打破了这种平衡,使一部分细胞发生凋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没有任何有效治疗的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由于持续作战,CD4T 淋巴细胞被不断的感染和杀伤,出现了“寡不敌众”、无力“抗敌”的局面,于是那些在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正常情况下并不致病的微生物或潜伏在体内的微生物便2,严重的机会性感染和肿瘤发生了,最后导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职业资格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