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

上传人:卡尔 文档编号:136294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1.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7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题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7 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中考真题历史 一、选择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1 分,满分 20 分) 1.下列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的是( ) A.春节 B.清明 C.端午 D.中秋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先秦时期的 历法。 战国时期,人们测定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以便安排农业生产 , 这是历法上的重大成就 , 清明属于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 。 答案: B 2.推动道教在民间兴起的主要人物是( ) A.老子 B.庄子 C.张陵 D.汉明帝 解析: 本题考查 道教的相关知识。 推动道教在民间兴起的主要人物是张陵 ,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东汉时期,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 。

2、 游览道教圣地应该去四川青城山 。西汉末年,被称为 “ 蜀中八仙 ” 之一的阴长生入青城山修道 , 但真正奠定青城山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张陵 , 东汉顺帝初年,他入鹤呜山(今成都市大邑县境内)修道,创立五斗米道 ,亦即天师道 。 鹤鸣山与青城山同属古岷山山脉,张陵最早从鹤鸣山来到青城山结茅传道,并羽化山中 。 答案: C 3.下列对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描述准确的是( ) A.A B.B C.C D.D 解析: 本题考查魏晋时期的书法艺术 。 我国汉字历史悠久,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由最早的古文字 甲骨文(金文) 蔡邕是当时有名书法家;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这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东

3、晋的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 “ 书圣 ” ,其子王献之书法造诣也极高,与王羲之合称 “ 二王 ” 。 魏晋时期,书法字体由篆书、隶书转化到楷书 。 答案: D 4.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有( )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 二十一条 ”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日本侵略中国过程中 签订的不平等条约 。 据所学知,甲午战后日本强迫清政策签订了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日本等八个国家又强迫清政策签订了辛丑条约、袁世凯为了获得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同日本签订了 “ 二十一条 ” 。 南京条约是中国同英国签订的与日本无关,可排除 。 答案: D 5.人民英雄

4、纪念碑碑座上的这三幅浮雕反映的史实依次是( ) A.南昌起义、五四运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B.五四运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南昌起义 C.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五四运动、南昌起义 D.南昌起义、敌后抗日游击战争、五四运动 解析: 本题考查南昌起义、五四运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 据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幅浮雕反映的史实依次是南昌起义、五四运动、敌后抗日游击战争 。 1927 年 8 月 1 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发动统治的第一枪,成为中共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 8 月 1 日后来被定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引发了中国

5、 1919 年的五四运动 。 五四运动前期以学生为主力,运动的中心是北京, 6 月 3 日 以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成为五四运动的主力 。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中国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着重大作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 抗日战争爆发后,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 。 答案: A 6.中华民国成立以后,承担过民国首都职能的城市包括( ) 北京 延安 南京 重庆 A.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 武昌起义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定都南京 , 并商议召开国会事宜,此为中华民国第一个法定首都

6、 。 中华民国第一任正式大总统袁世凯定都北京 , 袁死后,北洋军阀陷于分裂,北京政权先后被各派系军阀所轮流占据;中日战争时期,国民党迫于战争形势,将首都由武汉迁至重庆,此为陪都 。延安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总后方 , 不是国民党的首都 。 答案: C 7.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后,中国要选择的发展道路是( ) A.社会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民族主义 D.共产主义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共七大 。 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举行,毛泽东在大会上作了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 , 大会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

7、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大会通过的新党章,确定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 大会选举产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领导集体 。 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召开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它以“ 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 ” 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的前途准备了条件 。 中共七大提出:打败日本侵略者后,中国要选择的发展道路是新民主主义 。 答案: B 8.报纸是近代各种思想传播的主要工具 。下列报纸以宣传君主立宪制为主旨的是( ) A.申报 B.民报 C.南风报 D.万国公报 解析: 本题考查戊戌变法 。 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宣传维新变法,创办万国公

8、报,主要宣传的是君主立宪制 。 答案: D 9.如图拍摄于 1951 年,结合图片内容给它起一个符合实际的名称( ) A.人民解放军攻占布达拉宫 B.西藏和平解放办法签订仪式 C.人民解放军和平进驻拉萨 D.西藏僧、民欢迎解放军进驻 解析: 本题考查西藏和平解放的知识点 。 1950 年,人民解放军克服重重险阻,向青藏高原进军 ; 1951 年 5 月,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 10 月,人民解放军胜利进抵拉萨,西藏和平解放 , 标志着中国大陆基本解放,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根据图片及时间可确定名称为:人民解放军和平进驻拉萨 。 答案: C 10.1949 年,中

9、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 1954 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过程反映出( ) A.各地区的少数民族基本实现自治 B.少数民族地区跨入到了社会主义社会 C.民族区域自治成为一项基本国策 D.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民族区域自治 。 据 “1949 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的建议; 195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纲要公布实施; 1954年,纲要的内容被载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可知,这一过程反映出民族区域自治成为

10、一项基本国策 。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根据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互助的原则,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 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 答案: C 11.20 世纪 60 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先进人物作出的共同贡献是( ) A.推进了工业化的实现 B.改变了农业落后的面貌 C.实现了科教兴国的梦想 D.弘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解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英雄模范人物 。 20 世纪 60 年代,王进喜、焦裕禄、邓稼先等先进人物作出的共同贡献是弘扬了艰苦创业的精神 。 探索建设社会

11、主义时期涌现出的模范人物主要有 “ 两弹元勋 ” 邓稼先; “ 铁人 ” 王进喜; “ 党的好干部 ” 焦裕禄等,他们身上都具有艰苦创业和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精神 。 答案: D 12.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为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前提的是( ) A.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的口号 C.工作重心转移和实行改革开放 D.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领导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十一届三中全会 。 1978 年 12 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 全会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了 “ 以阶级斗争为纲 ” ,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

12、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 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 , 故 “ 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 为开展拨乱反正工作提供了前提 。 答案: D 13.祖国统一是海峡两岸中国人的神圣使命,排列下列相 关活动的先后顺序( ) 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汪辜会谈 台湾当局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 邓小平提出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13、 A. B. C.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祖国统一大业 。 依据课本知识, 1990 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次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开始了经济性、事务性商谈和政治对话 。 1993 年 4月 27 日至 29 日,在海协会的倡议和积极推动下,经过海峡两岸的共同努力,备受注目的第一次汪辜会谈在新加坡正式举行 。 1987 年,台 湾当局调整 “ 三不 ” 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近三十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 。 1983 年 6 月 26 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教授杨力宇时,第一次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所以 是正

14、确的先后顺序 。 答案: C 14.新航路开辟后的 300 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是( )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 新航路开辟以后,使欧洲和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 17 世纪以后,英国走上了殖民争夺的道路 , 它相继打败竞争对手西班牙、荷兰和法国 , 到 18 世纪后半期,英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殖民地,号称 “ 日不落帝国 ” 。 英国还在三角贸易中获利最大 , 新航路开辟后的300

15、 年间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受益最大的国家是英国 。 答案: D 15.两次工业革命分别开启了 “ 蒸汽时代 ” 和 “ 电气时代 ” ,区分它们主要是根据( ) A.能源动力 B.通讯技术 C.交流工具 D.机械设备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的有关内容 。 题中关键信息是 “ 蒸汽时代 ” 、 “ 电气时代 ”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瓦特改良蒸汽机,迅速在许多部门中使用,把人类带进了 “ 蒸汽时代 ” , “ 蒸汽时代 ” 依据是蒸汽机的推广,解决了企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逐步取代了蒸汽,成为工厂机器的主要动力,所以区分

16、“ 蒸汽时代 ” 和 “ 电气时代 ” 的主要依据是能源动力不同 。 答案: A 16.关于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范围包括美洲以南的全部美洲地区 B.主要参加者和领导者是土生白人 C.斗争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 D.拉丁美洲国家基本实现了独立 解析: 本题考查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 。 拉丁美洲民族解放斗争范围包括美洲以南的全部美洲地区、斗争受到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和推动、拉丁美洲国家基本实现了独立 ,主要领导者是土生白人,主要参加者是印第安人、黑人和土生白人 。 答案: B 17.列宁没有参与的革命或探索活动是 ( ) A.俄国二月革命 B.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C.制

17、定新经济政策 D.成立 “ 苏联 ” 解析: 本题考查俄国十月革命;苏俄新经济政策; 1922 年苏联的建立与发展 。 1917 年 3 月(俄国旧历二月),俄国爆发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 二月革命后,俄国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 列宁没有参加二月革命 。 B、 C、 D 选项历史事件,列宁都参与了 。 答案: A 18.下列描述属于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相同点的是( ) A.美国是会议最大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B.都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 C.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D.英国和日本都受到程度不同的限制 解析: 本题考查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共同点 。 1919 年,第一次

18、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法国巴黎召开了以处置战败国德国为中心的巴黎和会,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 它们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 巴黎和会主要是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西方的关系 ,而它们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矛盾仍然十分尖锐,尤其是美日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 。 在美国的倡议下, 1921-1922 年,英、法、美、日、意、荷、葡和中国在华盛顿召开举行会议 。 华盛顿会议实质上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补充,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 华盛顿会议 。 综上所述,两次会议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

19、 答案: C 19.据统计, 1929 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 37.2%,工业产量倒退至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水平,各国失业率达 30 50%.这组数字反映出危机( ) A.持续时间长 B.波及范围广 C.破坏性大 D.来势猛烈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影响 。 据 “1929 -1933 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工业产生下降 37.2%,工业产量倒退至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的水平,各国失业率达 30-50%”可知,这组数字反映出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破坏性大 。 1929 年,一次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

20、个资本主义世界 , 这次经济危机的特点是涉及范围特别广、持续时间比较长,破坏性特别大 。 经济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以沉重打击,引起了资本主义各国政局的动荡 。 答案 : C 20.1938 年,慕尼黑会议上割让给德国的是( ) A.奥地利 B.捷克 C.斯洛伐克 D.苏台德区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慕尼黑阴谋的知识点 。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1938 年 9 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召开慕尼黑会议,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 10 天以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 , 慕尼黑协定的签订把绥靖政策推向顶峰 。 答案: D 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10 分) 21.阅读材料,回答

21、问题。 材料一 : 天工开物封面和插图 材料二 :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和进取毫不相关也! 天工开物 (1)材料中天工开物的作者是 _。 解析: 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 作者。 据所学知,材料中天工开物的作者是宋应星 。 答案: 宋应星 。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天工开物的主要内容。 解析: 本题考查天工开物的 主要内容。 由材料图片和 “ 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和进取毫不相关也 ” 可知,天工开物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 。 答案: 总结了明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还反映了明代我国手工工场的生产面貌 。 (3)说明天工开物所反映出的

22、时代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天工开物 的特点。 明朝宋应星编写的天工开物是对以前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的经验性总结,反映出我国明朝时期已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 答案: 资本主义萌芽 。 22.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近代中国各种政治力量追求近代化的脚步一刻也未曾停留。他们走过了自强、变法和革命的历程,提出了 “ 师夷长技以自强 ” 、 “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 “ 民主、科学 ” 等主张。他们的探索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逐渐深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 、政治和思想文化的变革。 (1)从材料的政治主张中,选出两个标号并指出它代表的政治派别

23、。 解析: 据所学可知,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各阶层提出了各种救国方案 , 如封建地主阶级开展的洋务运动;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辛亥革命;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主导的新文化运动 。 据所学可知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是材料 “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 可知,资产阶级维新派实行戊戌变法,实现君主立宪制;和材料 “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 可知,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通过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 答案: 材料 :资产阶级维新派;材料 :资产阶级革命派 。 (2)请用一句话概括你选出的政治派别为中国近代化做出的积极贡献。 解析: 据所学可知,戊

24、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他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促进了民主资本主义的发展 。 它二者的共同点是:都为挽救民族危亡,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有利于资本主义 发展,在思想上都有促进作用 。 答案: 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在当时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归纳他们寻求近代化途径的共同之处。 解析: 据材料和所学

25、知识可知,它们寻求近代化途径的共同之处是:通过学习西方,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 答案: 通过学习西方,来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 。 三、简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10 分) 23.列举 1953-1954 年,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进行的努力。分析当时我国面临的有利和不利的外部因素。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初期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进行的努力 。 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时间信息 “1953 -1954 年 ” ,结合所学可知, 1953-1957 年底,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57 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26、,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 从 1953 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到 1956 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这是我国在社会主义道 路探索方面进行的努力;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苏联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这一时期成就显著,这是有利的外部因素;不利的因素: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 答案

27、: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方面进行的努力:从 1953 年开始,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逐步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 到 1956 年我国 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53-1957年底,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编制并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 1957 年一五计划任务超额完成,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1954 年 9 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我国面临的有利的外部因素:苏联给予了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 我国面临的不利的外部因素

28、:由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不长,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更短,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些已经比较清楚,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 。 24.1861 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 1862 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 简述两个法令除解放 “ 奴隶 ” 以外的内容。分别说明当时亚历山大二世和林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解析: 本题考查 1861 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和美国南北战争爆发的相关知识 。 俄国农奴制改革从 1861 年开始,由于俄国农奴制度的阻碍,到 19 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缓慢;落后于其他国家 。 1861 年的农奴制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 所以, 1861 年 ,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是为了解决俄国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根本问题 。 在美国内战时期, 1862 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扭转了战局,从而使北方军队愈战愈强,由原来的防御转为进攻 , 1865 年南北战争以北方的胜利告终,美国的统一最终得到维护 。 所以, 1862 年美国总统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是为了解决美国统一这个根本问题 。 答案 :亚历山大二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俄国农奴制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问题;林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美国的统一问题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