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0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proposalcash356 文档编号:1388921 上传时间:2019-12-03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0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0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0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0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考研类试卷】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30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 30及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鲍尔斯B.梅伊曼C.狄尔泰D.杜威3.大教学论是教育家( )的代表作。(分数:2.00)A.培根B.夸美纽斯C.孟禄D.柏拉图4.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最主要因素是( )。(分数:2.00)A.政治经济制度B.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C.科学技术D.民族文化传统5.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

2、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分数:2.00)A.循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6.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卢梭和涂尔干B.卢梭和那托普C.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D.卢梭和福禄培尔7.学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分数:2.00)A.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B.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性质C.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构成D.学校的类型、学校的性质、学校的结构8.“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卢梭B.赞科夫C.杜威D.夸美纽斯9.教学是

3、( )。(分数:2.00)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10.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 )。(分数:2.00)A.道尔顿制B.葛雷制C.昆西制度D.文纳特卡制1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总的规格要求。(分数:2.00)A.政治思想B.思想品德C.智育D.政治品德12.学生的个性特点给教师的教育教学造成了( )。(分数:2.00)A.创造性B.复杂性C.示范性D.长期性二、辨析题(总题数:4,分数:8.00)13.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4.生

4、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分数:2.00)_15.教育功能是教育目的的实质性表现。(分数:2.00)_16.德育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17.简述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分数:2.00)_18.试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分数:2.00)_19.简述教育制度的阶级性。(分数:2.00)_20.简述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分数:2.00)_21.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分数:2.00)_22.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分数:2.00)_23.如何认识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分数

5、:2.00)_24.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9,分数:18.00)25.必答题(分数:2.00)_26.论述 20世纪以来教育学出现的主要派别。(分数:2.00)_27.简述我国教育本质讨论的始末及其主要观点。(分数:2.00)_28.简述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数:2.00)_29.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涵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分数:2.00)_30.试分析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数:2.00)_31.什么是教学的巩固性原则?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有哪些?(分数:2.00)_32.联系中小学实际,分析自我教育在学校德育

6、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数:2.00)_33.学生有哪些合法权利?试析现代教师应建立起怎样的学生观?(分数:2.00)_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试卷 30答案解析(总分:6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文化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鲍尔斯B.梅伊曼C.狄尔泰 D.杜威解析:3.大教学论是教育家( )的代表作。(分数:2.00)A.培根B.夸美纽斯 C.孟禄D.柏拉图解析:4.决定教育的领导权的最主要因素是( )。(

7、分数:2.00)A.政治经济制度 B.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高低C.科学技术D.民族文化传统解析:5.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则要到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这反映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分数:2.00)A.循序性B.阶段性C.差异性D.不均衡性 解析:6.个人本位教育目的论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卢梭和涂尔干B.卢梭和那托普C.裴斯泰洛齐和凯兴斯泰纳D.卢梭和福禄培尔 解析:7.学制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 )。(分数:2.00)A.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结构 B.学校的类型、学校的级别、学校的性质C.学校的类型、

8、学校的级别、学校的构成D.学校的类型、学校的性质、学校的结构解析:8.“经验课程”的代表人物是( )。(分数:2.00)A.卢梭B.赞科夫C.杜威 D.夸美纽斯解析:9.教学是( )。(分数:2.00)A.教师教的活动B.学生学的活动C.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活动D.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 解析:10.针对班级授课制的弊端,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帕克赫斯特所提出的个别教学制度被称为( )。(分数:2.00)A.道尔顿制 B.葛雷制C.昆西制度D.文纳特卡制解析:11.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在人的( )方面总的规格要求。(分数:2.00)A.政治思想B.思想品德 C.智育D.政治品德解析:12.学生的个性

9、特点给教师的教育教学造成了( )。(分数:2.00)A.创造性 B.复杂性C.示范性D.长期性解析:二、辨析题(总题数:4,分数:8.00)13.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4.生产性是教育的本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固然与生产有着持久的、广泛的和密切的联系,但是教育并不等同于物质生产,它的内容非常广泛,即包括物质生活的经验,又包括精神生活的经验。教育既是生产斗争的工具,又是传递文化、进行阶级斗争和营谋社会生活的工具,它具有多种社会职能。因而生产性并非教育的本质。而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是培养人的活

10、动。)解析:15.教育功能是教育目的的实质性表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这种说法是片面的。通常意义上的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在人及周围环境相互影响中所发挥的作用。它往往指向教育活动已经产生或者将会产生的结果,尤其是指教育活动所引起的变化和产生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指教育对于维系社会运行,促进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作用。教育不仅具有经济功能,政治功能,而且还具有文化功能和人口功能。教育功能具有客观性。教育目的指的是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和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具有主观性。教育目的制定和实现以教育功能的发挥为基础,教育功能会影响教育目的制定和实现。教育目的是教育的

11、“应然表现”,教育功能是教育的“然表现”,它是教育目的在教育实践中所释放出来的实际效果。教育目的和教育功能虽有重叠,但是仍有本质区别。)解析:16.德育只能在思想品德课中实施。(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思想品德课是德育教育的基本途径。但是德育的途径还很多,其中,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把德育渗透在课堂教学之中。)解析:三、简答题(总题数:8,分数:16.00)17.简述文化传统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文化类型影响教育目标。不同的文化类型提出了不同的教育目标。 (2)文化本体影响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

12、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 (3)文化观念影响人的教育观念。文化观念影响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和行为,文化观念影响着教育思想。 (4)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方法和思想导向。)解析:18.试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具体地讲: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在构成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上具有一定的影响。 (4)

13、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的作用日益减弱。)解析:19.简述教育制度的阶级性。(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育制度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和其他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制定的各种教育机构系统的总称。教育机构的系统按范围大小又有两种涵义:一是泛指有组织的教育和教学的机构体系,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少年儿童校外教育机构以及各级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二是专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制度,简称为学制。教育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决定性影响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影响。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

14、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由于各国政治制度的差别以及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同,各国教育制度的结构也不相同。 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作为国家管理的一个方面,必须具有阶级性。因为国家本身是代表一定的阶级利益的,是阶级统治的一个工具,教育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的一个部分,必须也代表统治阶级的利益,因而具有阶级性。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奴隶主阶级和地主阶级设立的学校,都是根据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的利益设立的,其目的是把他们的子弟培养成剥削阶级的继承者。资产阶级推行义务教育应该是一个进步,但还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社会主义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的利益,所以说教育制度具有阶级性。)解析:20.简述我国

15、课程编订的原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我国课程编订的原则: (1)符合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2)适合各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3)适合教学的认识规律。 (4)要有统一性、相对的完整性和一定的灵活性。)解析:21.什么是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在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教学活动的结构和方式。教学模式的发展趋势是: (1)由单一教学模式向多样化教学模式发展。 (2)由归纳型向演绎型教学模式发展。 (3)由以“教”为主向着重“学”的教学模式发展。 (4)教

16、学模式日益现代化。)解析:22.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对传统智力理论进行批判。他认为: (1)人的智力是多元的,除了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外,还有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 (2)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拥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智力特点,都有自己智力优势,而且不同智力特点的人,其学习方法可能也是不同的。 (3)由于每个人的智力结构和认知过程都不同,因此在教授环节和评定

17、学生的学习成效上不能单靠所谓统一的标准,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过程。如搜集资料、推理、判断并得出结论,展示、交流等过程。教育的起点不在于一个人有多聪明,而在于怎样使他变得聪明,在哪些方面变得聪明。)解析:23.如何认识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就是知、情、意、行交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

18、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品德的发展。其中知是前提和基础,它可以使学生在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行动;情和意是在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精神力量,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行是人的思想品德的一个重要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3)德育要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 首先,德育要注意

19、全面性。 其次,德育要有针对性。 第三,要注意多端性。 第四,要注意长期性和反复性。)解析:24.为什么说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教师是受一定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以对学生的身心施加影响为职责的专门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2)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第一,教师的特定活动对象是学生,他根据一定的社会委托,对学生身心施加某种影响,他跟学生的关系是据此而产生的。 第二,教师术有专攻,受过专门的教育训练,教师知之在先,知之较多,在知与不知的矛盾中教师处于矛盾的主导方面,教育计划、大纲主要靠教师去组织实施。 第三,教

20、师是年轻一代心灵的启蒙者和塑造者。)解析: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9,分数:18.00)25.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6.论述 20世纪以来教育学出现的主要派别。(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随着各国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和来自教育学内部的批判,赫尔巴特创立的教育学在 19世纪末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教育学派别和重要的教育学著作。 (1)实验教育学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教育家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的主要观点: 第一,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认为这种

21、教育学对检验教育方法的优劣毫无用途。 第二,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从而使教育研究真正“科学化”。 第三,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就某一问题构成假设;根据假设制定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实际,以证明其正确性。 第四,认为教育实验与心理实验的差别在于心理实验是在实验室里进行的,而教育实验要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第五,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科、课程和教学方法的依据。它所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 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模式,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其局

22、限性在于一些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就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解决,当实验教育学及其后继者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研究的唯一有效方法时,它就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受到了来自文化教育学的批判。 (2)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为精神科学教育学,是 19世纪末以来在德国出现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等人。代表著作主要有狄尔泰的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等。 文化教育学的主要观点是: 第一,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因此人类历史是一种文化的历史; 第二,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 第三,因为教育的过程是

23、一种历史文化过程所以教育的研究既不能采用赫尔巴特纯粹的概念思辨来进行,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来进行,而必须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第四,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使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向个体的主观文化的转变,并将个体的主观世界引向博大的客观文化世界,从而培养完整的人格,培养完整人格的主要途径就是“陶冶”与“唤醒”,发挥教师和学生个体两方面的积极作用,建构和谐对话的师生关系。 文化教育学作为科学主义的实验教育学和理性的赫尔巴特式教育学的对立面而存在与发展,深刻地影响着 20世纪的德国乃至世界教育学的发展,在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师生关系以及教育学性质等方面都给人以许

24、多启发。文化教育学的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许多问题的论述上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就决定了它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从而限制了它在实践中的应用。另外,它一味地夸大社会文化现象的价值相对性,忽视其客观规律的存在,也使它的许多理论缺乏彻底性。 (3)实用主义教育学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 19世纪末 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是典型的“美国版”教育学,对 20世纪整个世界教育理论的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克伯屈等人,代表性著作有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 实用主义教育学也是在批判赫尔巴特

25、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即生活。教育的过程与生活的过程是合二为一的,而不是为将来的某种生活做准备的; 第二,教育即学生个性的经验继续不断地增长,除此之外教育不应该有其他目的; 第三,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学生在其中要学习现实社会中所要求的基本态度、技能和知识; 第四,课程组织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 第五,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而非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第六,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展、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实用主义教育学是以美国实用主义文化为基础的,是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教育学表达,对

26、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推动了教育学的发展。其不足之处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系统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校的特质,并因此受到了 20世纪美国社会及其他国家人们连续不断的批判。 (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其他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教育问题的论述,也就是他们的教育思想;另一部分是教育学家们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教育原理)对现代教育一系列问题的研究结果。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基本观点是: 第一,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 第二,

27、教育起源于社会性生产劳动,劳动方式和性质的变化必然引起教育形式和内容的改变; 第三,现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第四,现代教育与现代化大生产劳动的结合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第五,在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上,教育一方面受它们的制约,另一方面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反作用于它们,对于促进工业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 第六,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教育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既要看到教育现象的复杂性,不能用简单化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教育研究,又要坚信教育现象是有规律可循的,否则就会陷人到不可知论和相对论的泥坑

28、中。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实际教育学研究过程中,人们没有能够很好地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往往犯一些简单化、机械化的毛病,这是我们在学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时应当特别注意的。 (5)批判教育学 批判教育学是 20世纪 70年代后兴起的一种教育思潮,也是当前在西方教育理论界占主导地位的教育思潮,对于诸多教育问题的研究都有比较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批判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吉鲁,法国的布厄迪尔等,代表性著作有鲍尔斯与金蒂斯的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等。 由于各自的理论基础不同,批判教育学学者之间关注的问题、发表的观点也不

29、尽相同。但是,他们之间也有一些共同的地方,即构成批判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 第一,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并未像实用主义教育学所宣称的那样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是推进社会公平和实现社会公正的强有力手段和途径,相反,它是维护现实社会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力量,是造成社会差别、歧视和对立的根据; 第二,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教育与社会是相对应的,有什么样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结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文化样态、经济结构都强烈地制约着学校的目的、课程、师生关系、评价方式等,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下层人家的子弟、文化处境不

30、利者的子女以及被统治阶级的孩子就很少能在学校教育系统内取得成功; 第三,人们已经对这种事实上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将之看成是一个自然的事实,而不是某些利益集团故意制造的结果; 第四,批判教育学的目的就是要提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对他们进行“启蒙”,以达到意识“解放”的目的; 第五,批判教育学认为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因此教育理论研究不能采取伪科学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仅仅依靠收集、整理、统计一些数据来进行,而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提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使之从无意识的层面

31、上升到意识的层面。世纪之交的批判教育学仍在发展之中,必将对 21世纪的西方教育理论乃至我国教育理论产生相当的影响,应该给予积极的关注。 透过近百年这些不同的教育学流派我们可以发现: 第一,教育学的发展总是受到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制约,反映着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深入的时期,也是教育学研究最活跃的时期。 第二,在教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的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教育学传统和风格,例如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学、德国的文化教育学、苏联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等。后来的教育学发展可以批评这个传统,但是却不能绕过这个传统。 第三,教育学的发展得益于不同教育学派之间

32、的相互批评和借鉴,如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特教育学的批评、文化教育学对实验教育学的批评、批判教育学对实用主义教育学的批评等等。没有不同教育学派之间的理论争鸣,就没有现代教育学的发展。)解析:27.简述我国教育本质讨论的始末及其主要观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教育界深受苏联教育理论的影响。1952 年人民教育杂志提出了以下观点:教育是上层建筑,教育又具有自己的专门特点;教育无疑是与生产力相联系的,因为它是劳动力再生产的手段之一,但作为上层建筑的教育同生产力没有直接的联系,教育必须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才能发挥作用,教育不直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这些观点,当时基本

33、上为我国教育界所接受。 随着国家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以现代化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教育工作重点的相应转变也属大势所趋。客观上要求重新认识教育的本质问题。在此情况下,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应运而生。 1978 年,于光过首先对把教育简单地归结为上层建筑的正统观念提出了挑战,认为教育包含了上层建筑的东西,但不能说教育就是上层建筑。其后出现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和教育属于生产力两种观点的讨论。至今,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尚未定论。 我国关于教育本质的讨论主要有以下观点: (1)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2)教育是社会生产力。 (3)教育本质一部分是上层建筑,一部分是生产力。 (4)教育本质处于从量变到质

34、变的不断演变过程中,在某些历史阶段其本质是生产力,在另一些历史阶段其本质是上层建筑。 (5)教育是促进人体社会化的过程。 (6)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本质的讨论,从理论方面看,对于深入地理解教育活动的质的规定性,结构教育理论体系,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实践方面看,对于我国 20世纪最后 20年的教育思想解放、教育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解析:28.简述创新教育的主要特征。(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创新型人才主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三个方面的素质。所谓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

35、发明、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所谓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作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想象能力,创造性计划、组织与实施某种活动的能力。所谓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事业心、执着的爱、顽强的意志、毅力,能经受挫折、失败的良好心态,以及坚韧顽强的性格。 为此,创新教育应具有以下特征: (1)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发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生主动获得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精神的培育离不开主体性的发展,创新能力的形成是主体性发挥的必然。 (2)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是教学。要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活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而不是书本和考试

36、的奴隶,需转变教学模式,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种教学模式。 (3)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一个开放的大环境,就是要给学校尤其是学生自主的空间,给学校自主权,为创新性人才的培养建立一套合适的教育机制。当前有三个基本问题制约着我们的教育,即课程、考试制度和劳动人事制度,这些方面也要创新。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学校的任务,也需要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 (4)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目前教育观念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把人培养成依附人格的人、现实的守成者;一类是把人培养成有独立人格的人、历史的创造者。教育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从培养依附人

37、格转变为培养独立人格,从培养现实的守成者转变为培养历史的创造者。影响观念转变的原因除了社会历史原因外,还有我们自身的文化心理原因。 (5)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还应关注测量和评价的研究,编制出一套符合我国学生特点的测量工具。通过有效的测量来验证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水平,是开发创新型教育研究中的一项重要课题。它有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步入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解析:29.什么是素质教育?其内涵是什么?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我国的素质教育“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

38、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应从多个角度来理解。从教育目标角度看,素质教育以全面培育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公民;从教育功能角度看,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对素质教育内涵的理解,还应强调以下四方面: 第一,主体性。素质教育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关注个性发展。 第二,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的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