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73 及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2.鲁迅先生早年求学时,曾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这种德育方法是(分数:2.00)A.自我教育B.情感陶冶C.实际锻炼D.说服教育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体现的德育方法是(分数:2.00)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情感陶冶D.实际锻炼4.柏拉图曾说:“没有经
2、过检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从德育方法来看,这属于(分数:2.00)A.自我教育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5.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分数:2.00)A.劳动B.课外活动C.校外活动D.教学6.采取合理的惩罚这种教育手段的德育模式是(分数:2.00)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7.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分数:2.00)A.集体教育模式B.道德认知发展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8.体谅模式与价值澄清模式的区别在于(分数:2.00)A.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B.价值澄清模式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
3、C.价值澄清模式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D.体谅模式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9.故事一: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故事二: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问:两个故事中的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为什么? 通过这一方
4、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分数:2.00)A.平行影响法B.对偶故事法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10.有一天,小明上学迟到了。班主任张老师得知后,并没有立刻把小明找来训斥一顿,而是把班长叫来,对他说:“咱们班上有人上学迟到,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了。”可是小明第二天又迟到了,班主任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在全班上责备全体同学:“咱们班的小明已经第二次迟到了。”事后,全班的人都来教育小明,对他说:“你迟到了,就等于说我们全班都迟到了!”这样,小明很快就克服了上学迟到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品德教育的模式是(分数:2.00)A.集体教育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11.从世
5、界范围看,师范教育始于(分数:2.00)A.1681 年的法国B.1695 年的德国C.1870 年的英国D.1897 年的中国12.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分数:2.00)A.1897 年南洋公学师范院B.1862 年京师同文馆C.1898 年京师大学堂D.1902 年通州师范学院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3.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14.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分数:2.00)_15.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分数:2.00)_16.德育为首就是德育第一位,其他各育可以次之。(分数:2.00)_17.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对立统
6、一的矛盾关系。(分数:2.00)_18.德育过程就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分数:2.00)_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19.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分数:2.00)_20.简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分数:2.00)_21.结合实际,简要论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德育原则。(分数:2.00)_22.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分数:2.00)_23.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分数:2.00)_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6,分数:12.00)24.必答题(分数:2.00)_25.评析下列案例中教师所运用的德育方法。 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
7、有一次,班主任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来,我们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他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看不到纸屑了。(分数:2.00)_26.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 镜头一:劳动委员在家不劳动
8、培培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在刚刚进行的班级改选中当选为“劳动委员”,虽然不及班长、学习委员荣耀,但培培还是很高兴,毕竟进入班委会了。培培的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对培培大加表扬:工作积极认真,以身作则,不管是做值日还是大扫除,培培都抢着干脏活、累活,打水、拖地、倒垃圾 培培妈妈听着虽然高兴但也有些疑惑:这孩子在家从来不干活,妈妈让他帮忙擦桌子,都一脸不情愿,更别提积极劳动了,怎么到学校就变了个人似的? 镜头二:尊敬老师,粗暴待家长 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同学,在老师眼里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同学,每次见到老师都规规矩矩地打招呼,尤其让老师感动的是,有时老师拿着教具或作业本去办公室的时候,这名同学都会跑上来帮老师
9、拿。 不过他的父母却反映,孩子已经十多岁了,在家里还是非常霸道,每次回家都不主动和父母打招呼,父母说什么都听不进去,动不动就大发脾气。 同学们这种家庭、学校表现不一致的现象主要存在于小学和初中低年级,多数同学都是在学校表现好,回家表现差,但也有个别同学正好相反,在学校或其他公共场合随手扔垃圾、吐痰,不过在自己的家里,很注意卫生。(分数:2.00)_27.阅读下列案例,论述学生品德不良的成因及其纠正方法。 2002 年 12 月 29 日晚,四川省眉山市 8 名少年在网吧玩一种杀人的游戏感觉很不过瘾,于是想找个真人找找感觉。他们把正巧路过这里的一位得罪过其中一人的吴同学当作练习的对象,把吴同学拉
10、到附近一条小巷里。不分青红皂白,一顿拳打脚踢,打了好一阵,直到每一个人都感觉累了,才停住手。吴同学伤势过重且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失去了年轻的生命。警方在审理案件时发现,8 个涉案少年竞没有一个能说清他们伤人致死的动因。(分数:2.00)_28.论述价值澄清模式。(分数:2.00)_29.试用教育学有关理论分析下列教育现象中的德育方法。 陶行知先生在一所小学担任校长时,看到男生王友用泥块砸班上的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放学后,王友已经等在校长室准备挨训了,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果送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王友惊异地接过糖果。随后,陶行知又掏出一
11、块糖果放到他的手里,说:“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王友更惊异了,眼睛睁得大大的。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塞到王友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打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道:“陶陶校长,你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打得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陶行知满意地笑了,说:“你能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果了,我的糖发完了,我看我们的谈话也该完了吧!”怀揣着糖果离开校长室的王友,此刻的心情不难想象。(分数:2.00)_
12、考研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教育学原理)模拟试卷 73 答案解析(总分:5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2,分数:24.00)1.单项选择题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分数:2.00)_解析:2.鲁迅先生早年求学时,曾在自己的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这种德育方法是(分数:2.00)A.自我教育 B.情感陶冶C.实际锻炼D.说服教育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体现的是自我教育法,即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鲁迅先生在桌子上刻字以时
13、刻提醒自己,是一种自我反思。陶冶法主要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锻炼法主要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 A。3.“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体现的德育方法是(分数:2.00)A.说服教育B.榜样示范C.情感陶冶D.实际锻炼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为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
14、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不难看出,本题体现的是实际锻炼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D。4.柏拉图曾说:“没有经过检省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从德育方法来看,这属于(分数:2.00)A.自我教育 B.情感陶冶C.榜样示范D.实际锻炼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方法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本题体现的是自我教育法,即通过引导、指导学生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活动等自我教育来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方法。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自我教育的体现。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15、;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因此,正确答案为 A。5.学校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分数:2.00)A.劳动B.课外活动C.校外活动D.教学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途径”,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途径的理解与把握程度。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基本途径,也是德育的基本途径。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对于德育也很重要,但不是基本的途径,只是必要的辅助途径。因此,正确答案为 D。6.采取合理的惩罚这种教育手段的德育模式是(分数:2.00)A.道德认知发展模式B.体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集体教育模式
16、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不同的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把握程度。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每种模式都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主要有认知道德发展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学习模式和集体教育模式。在使用的德育手段方面,集体教育主张采用合理的惩罚;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张通过道德判断测定儿童道德发展的水平;体谅模式注重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和榜样的作用;社会学习模式注重观察学习。因此,正确答案为 D。7.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的德育模式是(分数:2.00)A.集体教育模式B
17、.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类型及其特点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集体教育模式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主要涉及的是道德判断问题,着眼于发现并重视团体生活对个人道德思维方式的深刻影响;社会学习模式则强调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对儿童道德行为形成的影响;体谅模式则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因此,正确答案为 B。8.体谅模式与价值澄清模式的区别在于(分数:2.00)A.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放在中心地位 B.价值澄清模式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
18、中心地位C.价值澄清模式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D.体谅模式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旨在通过对比分析,考查考生对不同道德教育模式,特别是体谅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的理解和掌握情况。体谅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养置于中心地位,认为道德教育的任务应当建立在体谅的基本核心之上,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价值澄清模式把道德价值观念的获得放在中心地位,强调通过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价值观的形成;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把道德认知发展放在中心地位,帮助学生以一种越来越清晰的和全面的方式思考道德论争并寻找解决的方法;社会
19、学习模式把道德行为学习放在中心地位,强调通过社会学习即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改变道德行为。因此,正确答案为 A。9.故事一: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时,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 15 个杯子的托盘。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些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倒了托盘,结果 15 个杯子都撞碎了。 故事二:从前有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橱里拿出一些果酱。他爬到一把椅子上,并伸手去拿。由于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在试图取果酱时,他碰倒了一个杯子,结果杯子倒下来打碎了。 问:两个故事中的这两个小孩是否感到同样内疚?这两个孩子哪一个更不好
20、?为什么? 通过这一方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的方法是(分数:2.00)A.平行影响法B.对偶故事法 C.两难故事法D.实验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旨在考查考生对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情况。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式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叫对偶故事法,即利用讲述成对的故事向被试提出有关道德方面的难题,然后向儿童提问,测定儿童是依据对物品的损坏结果还是依据主人公的行为动机做出道德判断;平行影响法是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模式采取的教育方法,即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两难故事法是柯尔伯格的
21、道德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在皮亚杰的对偶故事法的基础上改进的,他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以此来测评被试的道德发展的水平;实验法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模仿学习实验、抗拒诱惑实验和言行一致实验。因此,正确答案为 B。10.有一天,小明上学迟到了。班主任张老师得知后,并没有立刻把小明找来训斥一顿,而是把班长叫来,对他说:“咱们班上有人上学迟到,以后不要再有这样的情形出现了。”可是小明第二天又迟到了,班主任仍然不把他本人找来,而是在全班上责备全体同学:“咱们班的小明已经第二次迟到了。”事
22、后,全班的人都来教育小明,对他说:“你迟到了,就等于说我们全班都迟到了!”这样,小明很快就克服了上学迟到的毛病。通过这种方法进行品德教育的模式是(分数:2.00)A.集体教育模式 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体谅模式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模式”,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马卡连柯的集体教育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集体教育模式以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为代表,它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价值澄清模式以美国的拉斯、西蒙等为代表,着眼于价值观教育,试图帮助人们减少价值混乱并通过评价过程促进统一的价值观的形成;社会学习模式以美
23、国的班杜拉为代表,主张儿童通过观察学习和模仿学习形成道德行为,这种模式特别重视环境、社会文化关系和榜样强化等因素对儿童道德行为的影响;体谅模式以英国的麦克费尔为代表,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主张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并发挥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方面的表率作用。因此,正确答案为 A。11.从世界范围看,师范教育始于(分数:2.00)A.1681 年的法国 B.1695 年的德国C.1870 年的英国D.1897 年的中国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的掌握情况。世界上最早的独立的师范教育机构产生于法国。1681 年,法国天主教神甫拉萨尔创立了第一所师资
24、训练学校,成为世界师范教育的开始。因此,正确答案为 A。12.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分数:2.00)A.1897 年南洋公学师范院 B.1862 年京师同文馆C.1898 年京师大学堂D.1902 年通州师范学院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旨在考查考生对教师职业的产生与发展的掌握情况。中国于 1897年在上海创办了南洋公学师范院,标志着中国师范教育的诞生。因此,正确答案为 A。二、辨析题(总题数:6,分数:12.00)13.辨析题首先判断正误,然后说明理由。(分数:2.00)_解析:14.德育即道德教育的简称。(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
25、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不仅包括道德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把德育等同于道德教育,不仅窄化了德育,也必然会导致德育的中性化。)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概念的理解与掌握程度。简言之,德育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的简称。德育是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德育内容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15.德育过程就是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26、 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是相互联系的。德育只有遵循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规律,才能有效地促进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与发展;而青少年的品德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德育因素的影响。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又是有区别的。德育过程是学生品德形成过程中的一个因素,除了德育过程以外,学生品德的形成还要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的概念及其与品德形成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一方面,德育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导下学生能动的道
27、德活动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的积极转化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品德的形成除了德育过程的影响以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16.德育为首就是德育第一位,其他各育可以次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德育与其他各育之间既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个整体。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精神支持与动力,各育的实施又可以发挥以智益德、以美融德、以体载德、以劳强德的作用。德育为首、德育为先的说法,是为了强调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和先导性作用,它并不是说智、体、美、劳其他各育不重要,也不是说德育可以同其他各育割裂开来孤立进行。德育为首不是德育唯一
28、。因此,德育为首绝不意味着淡化或削弱其他各育,而是要求高度重视加强和改进德育,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充分发挥德育的先导作用,带动和保证其他各育向育人的正确方向、目标发展。)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在回答本题的过程中,考生需要把握德育与其他各育的关系是同等重要的,不能因为德育为首而忽视其他各育。17.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正确。 德育过程的内部矛盾是德育中各要素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德育过程的内部基本矛盾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德育
29、过程正是在这一系列矛盾运动中展开的。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任务(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也是决定德育过程本质的特殊矛盾。)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中各要素的关系。考生需要把握的是德育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各要素既有对立关系,又有基于同一矛盾体的统一关系。18.德育过程就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错误。 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学校德育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德
30、育在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但必须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化为品德。因此,不能说学校德育过程等同于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在德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的规律。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德育是一个教育过程。教育过程要在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起作用,还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将德育过程等同于学生的品德形成过程是错误的。三、简答题(总题数:5,分数:10.00)19.简述德育的体谅模式的理论假设。(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一种德育模式。体
31、谅模式提出的假设如下: (1)与人友好相处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帮助学生满足这种需要是教育的首要职责;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人际意识和社会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学会体谅; (3)鼓励处于社会试验期的青少年试验各种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学会关心。)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模式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德育模式主要包括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认知发展模式,英国德育专家麦克费尔等人创建的体谅模式,美国学者拉塞斯等人提出的价值澄清模式,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模式和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集体教育模式。20.简述德育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分数:2.00)_正
32、确答案:(正确答案: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学生的品德是由品德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的,因而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道德认识是道德品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因为,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没有一定的道德认识,基本的是非善恶辨别不清,则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品德。 情,即道德情感,是伴随着认识而产生的,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实现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道德情感是品德心理结构的动力机制,积极的道德情感促进品德的形成,而消极的道德情感则阻碍品德的形成。 意,即道德
33、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道德意志表现为意志活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 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它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集中体现,是个体面对一定的道德情境时,充分调动自己的道德认知并产生强烈的道德情感,经过内心冲突及外部情况的影响而表现出来的具体行为,它是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客观指标。 品德结构中的知、情、意、行四个因素,各有自己的特点与作用,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推动品德的发展。因而,必须注意发挥知、情、意、行的整体功能。)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德育过程中知
34、、情、意、行四要素及其关系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要分别阐明知、情、意、行的含义以及在德育过程中的作用,并简要分析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21.结合实际,简要论述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德育原则。(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德育原则是指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整合,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发挥作用,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德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组建教师集体,使校内的教育影响一致;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教育影响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做好衔接工作,使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保持一致。
35、我国目前德育实效差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教育影响不一致。学生在学校的表现良好,能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讲文明、懂礼貌、爱劳动。但在家庭中往往任性,甚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主要是家长对儿童的溺爱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造成的。另外,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学生也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解决办法是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设立家长学校,对家长进行适当的教育指导。保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解析:解析: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德育原则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以及考生对教育理论的实际运用能力。首先,要回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这一原则的含义。其次,回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最后,结合
36、我国当前的德育现状,提出必要的解决策略。22.简述德育过程的规律。(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把握德育过程的规律应该基于对德育过程基本矛盾的认识,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德育的依据来看,德育过程要依据社会对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发展规律进行。 (2)从德育的动力机制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的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 (3)从德育的目的和结果来看,德育过程是促进思想品德形成并使受教育者形成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学校德育只是学生品德发展的一个重要条
37、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它在诸要素中起主导作用,但必须有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转化为品德。)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规律。德育过程的规律有三个方面,即依据德育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发展规律进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转化的过程、德育目的和结果是促进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的能力。23.简述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集体教育模式是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首先提出来的。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集体主义教育理论,而集体教育是该教育理论的核心。他认为,教育工作最基本的对象是集体。教育的任务在于培养集体主义者,而教育工作最主要的方法是集体教育。所以,马卡连柯将集体理论
38、概括为“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系。该理论的代表人物还有苏霍姆林斯基。集体教育模式的具体观点有: (1)马卡连柯提出了平行影响的原则和前景教育原则。他认为教师应该以集体作为教育的对象,让个人在集体中获得发展。 (2)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在培养班集体的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老师要时时为集体制定奋斗的目标,让集体有不断前进的动力,激励集体成员为了目标而前进。 (3)马卡连柯和苏霍姆林斯基都非常重视劳动教育。 (4)纪律教育在集体主义教育中也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没有纪律就没法进行劳动教育。 (5)该模式提出了对儿童的教育要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相结合。这也是集体教育的重要原则之一。
39、集体教育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下,全面总结了苏联多年的教育实践而形成的,因而具有很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集体教育模式。考生在回答集体教育模式的主要观点时还需要回答集体教育模式的代表人物、产生背景以及对集体教育模式的评价。四、分析论述题(总题数:6,分数:12.00)24.必答题(分数:2.00)_解析:25.评析下列案例中教师所运用的德育方法。 有一个班的学生习惯乱丢纸屑,屡次教育都无效。有一次,班主任走进教室,见地上有几团纸屑。当时还有三位同学未进教室,老师突然想到这是进行教育的好时机,于是,指着地对大家说:“这儿有几团纸屑,进来的同学却没有捡起来,现在,还有三
40、位同学未进来,我们看看他们会不会发现。”经老师一说,全班同学都瞪大眼睛等着瞧。第一位同学看也不看就冲进了教室;第二位看了一下地面却无动于衷,上座位去了;第三位,一看地上有纸屑,就弯腰捡了起来。全班同学报以一阵热烈的掌声。老师脸上也掠过一丝微笑,他郑重宣布班会开始了。第一个受到表扬的是这位捡纸屑的同学。从此,教室地上看不到纸屑了。(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德育方法是指用来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培养他们的品德的方法。此案例中,班主任分别运用了榜样法和表扬法。 (1)榜样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案例中,班主任通过让班级学生看到同学捡起地上的纸屑这一行为,使捡纸屑的同学成为同学们注意环境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榜样,从而使同学们都养成良好的习惯。 (2)表扬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案例中,班主任利用班会的时机在全班同学面前及时对捡纸屑的同学给予了表扬,不但对捡纸屑的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