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生物.docx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139398 上传时间:2019-07-0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69.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生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生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生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生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卷)生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2014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纲卷 )生物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每小题 6 分。 1.下列有关细胞核的叙述, 错误 的是 ( ) A.蛋白质是细胞核中染色质的组成成分 B.细胞核中可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转录 C.小分子物质可以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不能 D.有丝分裂过程中存在核膜消失和重新形成的现象 解析: 细胞核中染色质是由 DNA 和组蛋白构成, A 正确;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 B 正确;原则上分子直径较小的物质可通过核孔,大分子物质如酶或 mRNA 也能通过核孔,故 C 项错误;有丝分裂过程中核膜的消失和重建分别在前期和末期, D 项正确。

2、 答案: C 2.ATP 是细胞中重要的高能磷酸化合物。下列有关 ATP 的叙述, 错误 的是 ( ) A.线粒体合成的 ATP 可在细胞核中发挥作用 B.机体在运动时消耗 ATP,睡眠时则不消耗 ATP C.在有氧与缺氧的条件下细胞质基质中都能形成 ATP D.植物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所需的 ATP 来源于呼吸作用 解析: 细胞核无法进行细胞呼吸,细胞核需要的 ATP 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A 项正确; ATP 是生命活动直接的能源物质,机体无时无刻不在消耗 ATP,睡眠时生命活动并没停止,也需要消耗能量,故 B 项错误;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第一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有 ATP 形成, C 项正

3、确;根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主要通过主动运输的形式,其消耗的能量主要是由细胞呼吸所提供的 ATP,故 D 项正确。 答案: B 3.下列关于人体淋巴细胞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在胸腺中发育成熟的 T 淋巴细胞可参 与细胞免疫 B.效应 T 淋巴细胞可攻击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 C.T 淋巴细胞和 B 淋巴细胞都是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的 D.T 细胞释放的淋巴因子不能使受到抗原刺激的 B 细胞增殖 解析: T 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后,可参与细胞免疫而形成效应 T 细胞攻击靶细胞,靶细胞可以为被病原体感染的宿主细胞,故 A 项和 B 项正确;造血干细胞产生的淋巴细胞分别在骨髓和胸腺中发育成熟为

4、B 淋巴细胞和 T 淋巴细胞, C 项正确;体液免疫过程中, T 淋巴细胞除了能给 B 细胞呈递活化信号外,而且能释放淋巴因子促进 B 细胞进一步大量增殖,从而增强对抗原的免疫清除,故 D 项错误。 答案: D 4.某同学在 、 、 三种条件下培养大肠杆菌,这三种条件是: ( )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断补充培养基,及时去除代谢产物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以葡萄糖和乳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去除代谢产物 根据培养结果绘制的一段时间内菌体数的对数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图如下: 假设三种培养基中初始总糖量相等,则 、 、 三种条件依次对应的趋势图是 A.甲、

5、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 解析: 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不补充培养基,不除去代谢产物,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大肠杆菌的生长环境不断恶化,生存阻力增大,因此种群数量达到稳定期后会出现衰亡期,故甲图对应,反之丙图则对应;若培养基里加入葡萄糖和乳糖,大肠杆菌先利用葡萄糖,葡萄糖消耗完以后,大肠杆菌会经过短期的调整,诱导合成乳糖苷酶,接着继续分解利用乳糖,最后衰亡,因此乙图对应,故选 C 答案。 答案: C 5.为了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这一结论,需要先利用琼脂块收集生长素,之后再测定其含量。假定在单 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的不均匀

6、分布只与运输有关,下列收集生长素的方法 (如图示 )中,正确的是 ( ) 解析: A 项, C 项和 D 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由于云母片插入胚芽鞘尖端的阻挡作用,生长素均不能发生横向运输,无法使其在琼脂块中分布不均匀。 B 项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的照射下,先发生横向运输,然后纵向运输到尖端以下的不同的琼脂块中,再通过测定不同琼脂块中生长素含量的大小,即可验证单侧光照射会导致燕麦胚芽鞘中生长素分布不均匀,故选 B。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31.(9 分 ) 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回答下列问题: (1)下 图表示了 _对某种 C3植物和某种 C4植物 _的影响。当光照强度大

7、于p 时, C3植物和 C4植物中光能利用率高的是 _植物。通常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措施有增加 _的面积,补充 _气体等。 (2)在光合作用过程中, C4植物吸收的 CO2被固定后首先形成 _化合物。 (3)C3植物的光合作用的暗反应需要光反应阶段产生的 ATP 和 NADPH,这两种物质在叶绿体内形成的部位是 _。 NADPH 的中文名称是 _,其在暗反应中作为 _剂,用于糖类等有机物的形成。 解析: (1)根据图示的横、纵坐标可知,该图表示了光照强度对 C3和 C4植物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光照强度为 P 时, C3植物已达光的饱和点,而此时 C4植物还没有达到光的饱和点,因此光照强度大于 P

8、时, C4植物对光的利用率更高;在一定光强强度下,可通过增加光合作用的面积、提高 CO2的浓度来提高光能利用率。 (2)与 C3植物不同的是, C4植物具有 C4途径,其吸收的 CO2被 PEP(C3)固定后首先形成 C4(四碳化合物 ),能通过对 CO2的利用提高光能利用率 。 (3)因为光反应发生在类囊体的薄膜上,因此 ATP 和 NADPH 也在该部位形成,其中 NADPH又称为还原型辅酶 ,简写为 H,在暗反应中作为还原剂。 答案: (1)光照强度 (1 分 ) 光合作用强度 (1 分 ) C4(1 分 ) 光合作用 (1 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 CO2(1 分 ) (2)四碳 (

9、或 C4)(1 分 ) (3)囊状结构薄膜 (或类囊体薄膜 )(1 分 ) 还原型辅酶 (1 分 ) 还原 (1 分 ) 32.(9 分 ) 小肠的吸收是指食物消化后的产物、水和无机盐等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进入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0.9%的 NaCl 溶液是与兔的体液渗透压相等的生理盐水。某同学将处于麻醉状态下的兔的一段排空小肠结扎成甲、乙、丙、丁 4 个互不相通、长度相等的肠袋 (血液循环正常 ),并进行实验,实验步骤和结果如表。 实验组别 实验步骤 甲 乙 丙 丁 向肠袋中注入等量的溶液,使其充盈 0.7%NaCl 10 mL 0.9%NaCl 10mL 1.1%NaCl 10mL 0.9%N

10、aCl+微量 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共 10mL 维持正常体温半小时后,测肠袋内 NaCl 溶液的量 1mL 3mL 5mL 9.9mL 请根据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1)实验开始时,水在肠腔和血液之间的移动方向是:甲组从 _;丙组从 _。在这一过程中水分子的运动方向是从溶液浓度 _处流向溶液浓度 _处。本实验中水分子的这种移动过程称为 _。 (2)比较乙和丁的实验结果,可推测小肠在吸收 Na+时,需要 _的参与 解析: (1)根据渗透原理,水分子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因血液的渗透压与浓度为 0.9%的NaCl 溶液相等,因此实验开始时甲组中的水分子从肠腔向血液移动,而丙组中的水从血液向肠腔移动

11、。 (2)与乙不同的是,丙组实验加入了 Na+载体蛋白的抑制剂,其结果是半小时内丙组中被吸收的 NaCl 溶液减少,说明 Na+载体蛋白抑制剂影响了 NaCl 的吸收,故可推测小肠吸收 Na+时需要 Na+载体蛋白的参与。 答案: (1)肠腔进入血液 (1 分 ) 血液进入肠腔 (1 分 ) 低 (1 分 ) 高 (1 分 ) 渗透作用 (2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 (2)Na+载体蛋白 (3 分 ) 33.(10 分 ) 现有 A、 B 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一段时间后,发现 A 瓶的生态系统较 B 瓶的稳定。 生态瓶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12、浮游动物 A + + + + + B - + + + + 注:“ +”表示有,“ -”表示无。 请回答: (1)A 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 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 _。 (2)一段时间后, B 瓶中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 _,原因是 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 _,原因是 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 _。 解析: (1)一定区域中全部生物的总和构成生物群落,因此 A 瓶中的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浮游藻类和水草都为生产者,会争夺光照、生态瓶中的无机盐等,因此两者为竞争关系。 (2)B 瓶缺乏光照,藻类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一

13、段时间后浮游藻类的种群密度将降低;藻类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使其数量减少,也会导致瓶内 O2含量减少,而浮游动物以植物为食,因此浮游动物会因食物和氧气不足导致其种群密度降低。 (3)在生态系统中,分解者能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重新供生产者利用。 答案: (1)生物群落 (1 分 ) 竞争 (1 分 ) (2)降低 (1 分 )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2 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 降低 (1分 ) 氧气与食物不足 (2 分,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 )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2 分 ) 34.(14 分 ) 现有 4 个小麦纯合品种,即

14、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和感锈病有芒。已知抗锈病对感锈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且这两对相对性状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若用上述 4 个品种组成两个杂交组合,使其 F1均为抗锈病无芒,且这两个杂交组合的 F2的表现型及其数量比完全一致。回答问题: (1)为实现上述目的,理论上,必须满足的条件有:在亲本中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两对等位基因必须位于 _上,在形成配子时非等位基因要 _,在受精时 雌雄配子要 _,而且每种合子 (受精卵 )的存活率也要 _。那么,这两个杂交组合分别是 _和 _。 (2)上述两个杂交组合的全部 F2植株自交得到 F2种子, 1个 F2植株上所结的全部种子种在一起

15、,长成的植株称为 1 个 F3株系。理论上,在所有 F3株系中,只表现出一对性状分离的株系有 4 种,那么在这 4 种株系中,每种株系植株的表现型及数量比分别是 _,_, _和 _。 解析: (1)若抗锈病与感锈病、无芒与有芒分别受 A/a、 B/b 这两对等基因控制,再根据题干信息可知 4 个纯合亲本的基因型可分别表示为 AABB、 AAbb、 aaBB、 aabb,若要使两个杂交组合产生的 F1与 F2均相同,则两个亲本组合只能是 AABB(抗锈病无芒 ) aabb(感锈病有芒 )、AAbb(抗 锈病有芒 ) aaBB(感锈病无芒 ),得 F1均为 AaBb,这两对等位基因须位于两对同源染

16、色体上,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才能使两组杂交的 F2完全一致,同时受精时雌雄配子要随机结合,形成的受精卵的存活率也要相同。 (2)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 F1为 AaBb, F2植株将出现 9 种不同的基因型: AABB、 AaBB、 AABb、AaBb、 AAbb、 Aabb、 aaBB、 aaBb、 aabb,可见 F2自交最终可得到 9 个 F3株系,其中基因型AaBB、 AABb、 Aabb、 aaBb 中有一对基因为杂合子,自交后该对基因决定的性状会发生性状分离,依次是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 =3 1 、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 =3 1、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 =3 1、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 =3 1。 答案: (1)非同源染色体 (1 分 ) 自由组合 (1 分 ) 随机结合 (1 分 ) 相等 (1 分 )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 (1 分 )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无芒 (1 分 ) (2)抗锈病无芒抗锈病有芒 =3 1(2 分 ) 抗锈病无芒感锈病无芒 =3 1(2 分 ) 感锈病无芒感锈病有芒 =3 1(2 分 ) 抗锈病有芒:感锈病有芒 =3 1(2 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