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及答案解析(总分:8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9,分数:18.00)1.詹姆斯(James)将自我概念划分成哪几个组成要素?【江西师范大学 2011】(分数:2.00)_2.自我认识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华中师范大学 2014】(分数:2.00)_3.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华南师范大学 2015;苏州大学 2016】(分数:2.00)_4.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西南大学 2014;首都师范大学 2014;东北师范大学 2013;辽宁师范大学2013;吉林大学 2013;鲁东大学 2015】(分数:2.00)
2、_5.简述测评当中的晕轮效应。【北京大学 2013】(分数:2.00)_6.简述可得性启发与代表性启发的定义以及各自可能导致的哪些偏差?【北京大学 2015】(分数:2.00)_7.区分社会同一性理论与自我类化理论。【南京师范大学 2015】(分数:2.00)_8.简述自我概念的功能。【湖南师范大学 2015】(分数:2.00)_9.说明解释水平理论框架模型的建构方法。【北京大学 2016】(分数:2.00)_二、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10.什么是社会知觉和社会知觉偏差?分别作出解释。【北京大学 2013、2016】(分数:2.00)_11.结合实际(举例)谈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
3、方法。【南京师范大学 2016】(分数:2.00)_三、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2.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2.00)_13.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江西师范大学 2014】(分数:2.00)A.社会角色B.社会意识C.自我意识D.社会知觉14.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2011】(分数:2.00)A.自信B.自足C.自我D.自尊15.对于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态度,而对于不好的行为,则否认自己的责任,这是归因中的( )【西南大学2014】(分数:2.00)A.认知性偏差B.动机性偏差C.认
4、知启发D.自我服务偏差16.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是( )【西南大学 2014】(分数:2.00)A.亚社会B.文化C.代理人D.社会角色17.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能十分正确地解释自己的特性,这被称为( )【西南大学 2014】(分数:2.00)A.虚假一致性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宽大效应D.巴纳姆效应18.在沟通中,影响沟通的关键因素是( )【西南大学 2014】(分数:2.00)A.语言B.障碍C.背景D.反馈19.在阿希(Arch)设计的实验中,由于前面几位假被试作出了错误的知觉判断,被试受到某种压力而不得已作出与其他人一样的错误判断的行为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5、2011】(分数:2.00)A.依从B.服从C.从众D.盲从20.关于从众行为的原因,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江西师范大学 2014】(分数:2.00)A.寻求行为参照B.避免对偏离的恐惧C.追求成功D.群体凝聚力21.由霍夫兰(Hovland)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的理论称为( )模型【江西师范大学 2011】(分数:2.00)A.竞争B.说服C.合作D.利他22.组织结构确定、角色分配明确的群体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2011】(分数:2.00)A.正式群体B.非正式群体C.参照群体D.成员群体23.社会促进被定义为( )的倾向【中山大学 2017】(分数:2.00)A.由于有很强的社会和
6、谐愿望而忽视了批判思维B.当有他人在场时操作熟练的任务时效率更高C.在群体情境中失去自我约束D.由于前面顺从了他人一个小的请求,进而顺从他人更大的请求24.运动员进行比赛,如果旁边有观众加油,运动员发挥得更好了,这种现象属于( )【华南师范大学2016】(分数:2.00)A.服从B.从众C.社会干扰D.社会助长25.“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是一种典型的( )现象【江西师范大学2011】(分数:2.00)A.社会惰化B.社会极化C.社会分化D.社会同化四、多项选择题(总题数:2,分数:4.00)26.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
7、题意的备选答案。(分数:2.00)_27.人们抵制态度改变的方法包括( )【西南大学 2014】(分数:2.00)A.恢复认知失调B.贬损信息来源C.歪曲信息D.改变行为五、名词解释题(总题数:16,分数:32.00)28.自我【苏州大学 2016】(分数:2.00)_29.自尊【上海师范大学 2016】(分数:2.00)_30.归因【华南师范大学 2014】(分数:2.00)_31.基本归因偏差【华东师范大学 2016】(分数:2.00)_32.社会比较【华东师范大学 2015】(分数:2.00)_33.社会推理【南京师范大学 2016】(分数:2.00)_34.社会认知【华南师范大学 20
8、13】(分数:2.00)_35.习得性无助【华南师范大学 2013】(分数:2.00)_36.印象管理【山东师范大学 2013】(分数:2.00)_37.群体凝聚力【华南师范大学 2015】(分数:2.00)_38.社会助长【华南师范大学 2013;天津师范大学 2012】(分数:2.00)_39.社会惰化【华南师范大学 2014】(分数:2.00)_40.旁观者效应【上海师范大学 2016】(分数:2.00)_41.光圈效应【华南师范大学 2015】(分数:2.00)_42.群体极化【华中师范大学 2014、2016】(分数:2.00)_43.冒险转移【湖南师范大学 2016】(分数:2.0
9、0)_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1答案解析(总分:86.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简答题(总题数:9,分数:18.00)1.詹姆斯(James)将自我概念划分成哪几个组成要素?【江西师范大学 2011】(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詹姆斯将自我分为“主体我”和“客体我”。前者表示“自己认识的自我”,即主动地体验世界的自我;后者表示人们对于自己的各种看法,如人的能力、社会性、人格特征以及物质拥有物等。客体我由三个要素构成:物质我、社会我、心理我,这三个要素都包括了自我评价、自我体验以及自我追求等侧面。 物质我是指与自我有关的物体、人或地点,包括自
10、己身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自己的服装、家中的亲人、家庭环境等。社会我是指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包括我们给周围人们留下的印象、个人的名誉、地位,以及自己在所参加的社会群体中起到的作用等;社会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我们的自我会随社会情境不同而转换和调整。心理我是我们的内心自我,它由一切自身的心理因素构成,包括感知到的智慧、能力、态度、经验、情绪、兴趣、人格特征、动机等。 詹姆斯认为,三种客体我都接受主体我的认识和评价,对自己形成满意或不满意的判断,并由此产生积极或消极的自我体验,进而形成自我追求,即主体我要求客体我努力保持自己的优势,以受到社会与他人的尊重和赞赏。)解析:2
11、.自我认识的途径主要有哪些?【华中师范大学 2014】(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自我认识的途径主要有: (1)从自己的行为推断自己:人们常由自己的所作所为来推断自己的内在自我概念。 (2)从他人的行为反应推断自己:他人对我们的反应是人们了解自己的主要途径之一。 (3)通过社会比较推断自我:通过与别人相比,人们常常会对自己有更清楚的认知。 (4)通过自我意识来推断自我: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来了解自我。)解析:3.简述动机的归因理论。【华南师范大学 2015;苏州大学 2016】(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动机的归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罗特的控制点理论。 罗特
12、认为人的想法调节人的行为,增加行为频率的并不是奖励,而是对于什么事情将带来奖励的想法。罗特把个体对于强化的偶然性程度所形成的普遍信念称为控制点。内控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外控则强调结果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 (2)海德的归因理论。 海德将罗特的控制点引入归因理论,认为人们会把行为的原因归结为两种:内部原因如能力、努力、情绪等,外部原因如任务难度、奖励和惩罚、运气等。他认为人们在归因时常使用两个原则,即共变原则和排除原则。 (3)韦纳的归因理论。 韦纳系统地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证明了成功和失败的因果归因是成就活动过程的中心要素。他提出归因的维度有三种:一是控制点(内外源),它影响个体对
13、成败的情绪体验;二是稳定性,它影响个体对未来成败的预期;三是可控性,它影响个体今后努力的行为。 (4)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借鉴了海德的共变原则,提出了自己的三维归因理论。 他认为任何事件的原因可以归为三个方面:行动者、刺激物、环境因素。 他指出,在归因的时候人们要使用三种信息:一致性信息其他人也如此吗?一贯性信息这个人经常如此吗?独特性信息是否此人只对这个刺激以及这种方式反应,而不对其他刺激有同样的反应? 他还提出在归因过程中人们还会使用到的另外一个原则,即折扣性原则:特定原因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将会由于其他可能的原因而削弱。)解析:4.简述韦纳的动机归因理论。【西南大学 2014;首都师
14、范大学 2014;东北师范大学 2013;辽宁师范大学2013;吉林大学 2013;鲁东大学 2015】(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归因是指从行为的结果寻求行为的内在动力因素。 (1)心理学家韦纳在海德内外因理论和罗特控制点理论基础之上系统的提出了动机的归因理论,其认为人们倾向于将行为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内外源维度,即行为的成败取决于内在因素还是外在因素;稳定性维度,即决定行为的原因是稳定还是不稳定的。要综合以上两个维度才能做出总结性的归因。他认为能力、努力、运气、任务难度是个体分析工作成败时考虑的主要因素。其中能力是内在的稳定性因素,努力是内在的不稳定因素,运气是外在的不稳定因素
15、,任务难度是外在的稳定因素。 (2)行为原因除了有内外源与稳定性两个维度外,还有第三个维度可控性维度,即行为原因能否为行动者个人所控制。如果是可控的,意味着行动者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变行为及其后果。内外控者所理解的控制点位置不同,因而他们对事情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也不同。 (3)行为归因的内外源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情绪体验,稳定性维度影响个体对成败的预期,可控性维度影响个体的努力程度, (4)若新的结果和过去不同,常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若结果一致,则常归因于稳定的因素。 (5)归因还会导致情绪反应,若把成就行为归结为内部原因,成功时则感到满意自豪,失败时则内疚羞愧;若归结为外部原因,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
16、不会有太大的情绪反应。同时,和他人相比也会不同。)解析:5.简述测评当中的晕轮效应。【北京大学 2013】(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一种影响人际知觉的因素,指在人际知觉中形成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对某人的了解还不深入,还处于感、知觉的阶段时,因而容易受表面性、局部性和选择性影响,对人的认识仅专注于一些外在特征,例如外貌、衣着、礼仪等。有些个性品质或外貌特征之间并无内在联系,可我们却容易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就必有另一特征,也会以外在形式掩盖内部实质。于是经常会产生以貌取人、以衣识人的错误。)解析:6.简述可得性启
17、发与代表性启发的定义以及各自可能导致的哪些偏差?【北京大学 2015】(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可得性启发:人们通常会根据映入头脑中的现成例证来进行判断。可得性启发揭示了一条社会思维规律:人们从一条一般规律演绎出一个具体例证是很慢的,但从一个鲜明的例证归纳出一条公理则非常迅速。导致的偏差也很明显:当我们能够快速提取到的信息是片面的,我们做出的判断常常就是错的。例如当询问人们飞机安全还是火车安全时,大部分人都会认为是火车,只是因为电视很少报道火车出事,而每次飞机失事都会大肆报道;而数据显示飞机更安全。 代表性启发:人们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时,在直觉的引导下,会将其与某一类别的心理
18、表征进行比较来获得结论。导致的偏差是:我们常常忽视一些明显的客观的信息,而选择相信我们自己内心的一些感觉和直觉。例如,设想一个名为琳达的女性,31 岁,单身,性格开朗,并且很聪明,大学专业是会计,辅修社会学,关注公益活动,在学生时代做过奥运会志愿者。然后,询问人们以下哪种表述可能性更大时:a琳达是名银行出纳;b琳达是名银行出纳并且对公益事业很关心。人们常常认为 b更可能。但从概率的角度考虑,a 是包含 b的,因此a的可能性明显更大。 可得性启发和代表性启发是两种快捷的判断方式,但在使用中要非常谨慎,否则很容易出现偏差。)解析:7.区分社会同一性理论与自我类化理论。【南京师范大学 2015】(分
19、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社会同一性理论。 社会同一性理论又称为社会认同理论,由塔吉菲尔等在认同理论基础上延伸提出的,也是目前群际行为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塔吉菲尔等通过“最低限度群体”范式的经典实验,发现群体划分本身就能引发敌意性的群际行为。按照塔吉菲尔等的解释,社会同一性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部分。塔吉菲尔等认为,个体总是努力追求积极自我形象,这可以通过他所隶属的群体来获得。 社会同一性理论首次将社会比较区分为人际社会比较和群际社会比较两种不同过程,并且明确将同一性区分为个人同一性
20、和社会同一性两种自我知觉水平。这一理论还包含了不同于个体自尊的“集体自尊”这一全新概念,并且表现出与美国主流认知社会心理学的不同,被看作是近几十年来欧洲本土化心理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2)自我类化理论。 类化的概念:所谓类化,就是当我们知觉事物时,往往先根据一些简单的原则,将事物进行归类。 社会类化:社会类化是指个体在产生社会知觉时,主观上将自己归属于某个群体的过程。社会类化的结果,是在认知水平上扩大了群体之间的差异,同时缩小了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差异。社会类化涉及两个过程:一个是同化,即知觉到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在某方面都很相似;另一个是对比(亦即异化),即相信群体间的差异比实际的要大。 类化的作
21、用:无论是物理刺激还是社会刺激,类化会使类别内的相似性和类别间的差异性在知觉上都得到加强,这称为“加强效应”。自我类化理论:塔吉菲尔、特纳等在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我类化理论。基本观点:塔吉菲尔等认为,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解析:8.简述自我概念的功能。【湖南师范大学 2015】(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伯恩斯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 (1)自我一致性维持。自我概念使人保持内在一致性,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看法一致性的方式行动。个人怎样理解自己,是其内在一致性的关键部分。积极的自我概念引导人按照社会期望的方向发展,消极的
22、自我概念引导人放松自我约束。 (2)经验解释。自我概念具有经验解释系统的作用。一定经验对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取决于个人在怎样的自我概念背景下做出评价。同样的经验对不同自我概念背景的人,会具有不同的意义。 (3)期望定向。人们对情境和自己行为的期望是受自我概念引导的。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和自己在情境中如何行动,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解析:9.说明解释水平理论框架模型的建构方法。【北京大学 2016】(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释水平理论(construal level theory,CLT)是近年迅速发展的一种心理表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消费决策、自我
23、调节、组织行为和公共政策制定等一系列领域中。解释水平理论提出,人们对事件的解释会随着对事件心理距离的知觉而发生系统改变,从而影响人们的反应。心理距离是指个体对某事物距离自己远近的主观经验,并以自我、此时、此地为参照点。它包含四个维度: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即概率大小)。具体来说,当知觉事件的距离较远时,人们使用抽象、本质和总体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高水平解释);当知觉距离较近时,人们倾向于以具体、表面和局部的特征对事件进行表征(低水平解释)。解释水平的这些差异有着重要的心理意义:在远距离条件下,与高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个体的决策和判断等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在近距离条件下,与低
24、水平解释相关的特征在决策和判断中更受重视。 举个例子,假如要计划一次旅行,如果定在一年以后(时间距离远),考虑的可能就是一些比较抽象的内容,比如为什么要去玩、去哪里玩等。但如果是在一个礼拜后(时间距离近),你就会开始考虑各种细节,如路线、酒店和机票等。这种效应不仅存在于时间距离维度,研究证明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假设性等其他三个维度也存在这种现象,即人们对于空间距离比较远、比较陌生的人、概率比较小的事件的描述通常都会比较抽象概括,会倾向于进行高水平的解释表征。 因此,如果要为某事建立一个框架,判断决策者的行为,就应该从时间距离、空间距离、社会距离和假设性四个维度分析决策者与事物处于不同心理距离时
25、,可能做出的行为,从而以事件为中心建立起一个框架模型。)解析:二、论述题(总题数:2,分数:4.00)10.什么是社会知觉和社会知觉偏差?分别作出解释。【北京大学 2013、2016】(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社会知觉是指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他人或群体的心理特征和行为规律进行感知、判断、评价、推断和解释以作进一步反应的过程。侯玉波的书中将其分为个人知觉、自我知觉、社会认知和归因认知。个人知觉是指在认识一个人过程中,根据有限信息对个体形成印象,对一个人的能力或性格作出判断。自我知觉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形象、态度以及价值观等的知觉。社会认知是指人们根据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形成对他人或事
26、物的推论。归因是指人们推论他人行为或态度的原因的过程。社会知觉偏差是指在社会知觉过程中发生的主观认识与客观真实发生偏差的现象。 社会知觉偏差包括: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拔高。例如漂亮的人在各方面都常常被别人做较高的评价。与之相反的效应叫扫帚星效应。 晕轮效应的形成与知觉的整体性有关。我们在知觉客观事物时,并不是对知觉对象的个别属性或部分孤立地进行感知的,而总是倾向于把具有不同属性、不同部分的对象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是因为知觉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地联系成一个复合刺激物的。譬如,我们闭着眼睛,只闻到苹果的气味,头脑中就形
27、成了苹果的完整印象,因为经验补足了苹果的其他特征。由于知觉整体性作用,我们知觉客观事物就能迅速而明了,“窥一斑而见全豹”,用不着逐一知觉每个属性。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人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倾向。心理学家对此有两种解释: a极快乐原则,强调人们的美好经验对评价他人的影响,认为当人们被好事物包围时,他便会觉得愉快。 b人们对所评价的他人有一种相似感,而人们倾向于对自己做较好的评价,所以对他人也会做较高的评价,看起来就更加宽容。 基本归因错误: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的内隐特质上,而忽视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 产生此种偏差跟两方面因素有关:一、人们总有一种“人应
28、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信念,所以更多地从内因去评价结果,而忽略外因的影响;二、情境中的行动者比其他因素更突出,所以人们会忽略情境因素,而把原因归于行动者。归因中的自利偏差:一种动机性偏差,指人们倾向于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因,如能力、努力,而把失败归于外因,如运气、干扰。 印象管理理论可以较好地解释自利偏差,因为人们总是试图创造一个特殊的、良好的印象以使他人对自己有一个良好的评价。当别人问原因时,人们会尽量让对方相信,成功完全由于自己,失败则不能怪自己,这样才能让他人给自己较高的评价。 可得性启发:根据映入人头脑中的现成例证来回答问题或作出判断。 代表性启发:在对某个事物进行评价和判断时,在直觉的
29、引导下,将其与桌一类别的心理表征进行比较。 这两种思维方式也常常产生偏差,因为头脑中的印象和心理表征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忽略了客观的信息而根据错误的信息进行判断自然会产生偏差。而两种思维方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们的心理加工资源是有限的,为了在十分有限而宝贵的时间内同时加工众多的信息,所以认知系统才形成了这种专门的捷径。)解析:11.结合实际(举例)谈谈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南京师范大学 2016】(分数:2.00)_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内隐社会认知的定义和特征。 “内隐社会认知”的概念是美国心理学家格林沃德提出的,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
30、),但是这一经验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依然具有潜在影响的认知现象。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要努力、无意识的操作过程。它具有如下四点鲜明特征: 社会性。它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这一过程包含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 积淀性。作为一种社会认知结构,它是已有的社会历史事件和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 无意识性。它的发生和发展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 启动性。个体的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 (2)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 由于内隐社会认知的活动脱离了意识的控制,直接测量法已无法证明内隐认知过程的存在。为此,内隐社会认知研究
31、所采用的是间接测量的技术和方法。 投射测验法。如让被试根据一幅抽象的图片、照片或抽象的刺激讲故事或进行联想式描述,可以获得被试本人不自觉的很多内隐心理内容。斯普兰格发现,用投射测验法测量的成就动机比用问卷法有更高的预测效度。 补笔法。即在被试学习一系列单词后,主试给被试提供单词的缺笔词,要求被试把心中想到的单词填写出来。吉尔伯特用补笔法揭示了内隐刻板种族印象的存在。 阈下条件法。主试给被试迅速呈现一组富有感情色彩(愉快不愉快)的刺激物,然后呈现中性刺激物,测查其是否对原来的中性刺激做出了情感性判断。 反应时法。由被试完成判断任务的反应时差异,来考察其内隐社会认知的效应。 格林沃德还提出了一种全
32、新的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内隐联想测验(简称 IAT),并以其创新性和有效性迅速奠定了作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新范式的地位。IAT 测验是一组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以反应时差异为指标来测量概念间内在的联系强度,从而间接反映个体的内隐心理倾向。IAT 测验的方法学基础是心理学中的启动效应。启动效应是指先前呈现的刺激,对随后呈现的刺激或与其相关的某种刺激进行加工时所产生的易化现象。在 IAT测验中,要求被试对目标概念与属性概念作出同一反应。那么,当这两个概念之间联系紧密或者相容时,被试对于这两个概念作出同一反应的反应时就较短,而如果两个概念联系不紧密或者不相容,反应所需要的反应时就较长。完成两类任务的反
33、应时差异称为 IAT效应。IAT 效应是目前衡量概念之间联系程度的关键指标。)解析:三、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12.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分数:2.00)_解析:13.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取决于个体的( )【江西师范大学 2014】(分数:2.00)A.社会角色B.社会意识C.自我意识 D.社会知觉解析:解析: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自我概念实际引导着个体行为。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
34、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社会知觉是人对各种社会性的人或事物形成的直接的整体性印象,主要是指对人的知觉(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群体)。14.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2011】(分数:2.00)A.自信B.自足C.自我D.自尊 解析:解析: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整体状况的满意水平。自我是个人关于自身的认识。15.对于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态度,而对于不好的行为,则否认自己的责任,这是归因中的( )【西南大学2014】(分数:2.00)A.认知性偏差B.动机性偏差C.认知启发
35、D.自我服务偏差 解析:解析:认知偏差是指人们根据一定表现的现象或虚假的信息而对他人作出判断,从而出现判断失误或判断本身与判断对象的真实情况不相符合。动机性偏差是指由于某种特殊的动机或需要而在加工信息时出现的归因偏差。在认知他人时并不对所有信息进行感知,而是抄近路,感知那些最明显、对形成判断最必要的信息,这就是认知启发。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16.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是( )【西南大学 2014】(分数:2.00)A.亚社会 B.文化C.代理人D.社会角色解析:解析:社会化是个人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
36、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人们的直接生活世界与社会环境,是自己居住地在一定范围内构成文化同一体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亚社会,而不是通常所说意义上的宏观社会。亚社会是人们社会化的直接背景,外部社会对于人们的要求与期望、奖励与惩罚,都是以亚社会为出发点的。17.人们常常认为,一种虚假的、一般的人格描述,能十分正确地解释自己的特性,这被称为( )【西南大学 2014】(分数:2.00)A.虚假一致性偏差B.自我中心偏差C.宽大效应D.巴纳姆效应 解析:解析:虚假同感偏差又称“虚假一致性偏差”,指的是人们常常会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
37、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把成功归因于自己而否定自己对失败负有责任的倾向性称为自我服务偏差。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也称“宽大效应”。巴纳姆效应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18.在沟通中,影响沟通的关键因素是( )【西南大学 2014】(分数:2.00)A.语言 B.障碍C.背景D.反馈解析:解析:沟通中的障碍是指会使沟通过程更加困难或使双方没能很好地完成沟通的因素。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的。沟通中信息的接受者不断地将沟通的结果回馈给发出者,使其进一步调整沟通动作,从而形成一个沟通的回路,这个过程就是反馈。反馈的作用是使沟通成为一个互动过程,而不仅仅是单向传递。这三个都是沟通的要素。借助语言形式实现的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主要形式,所以影响沟通的关键因素是语言。19.在阿希(Arch)设计的实验中,由于前面几位假被试作出了错误的知觉判断,被试受到某种压力而不得已作出与其他人一样的错误判断的行为称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