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848513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6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外貌好的人往往其他方面也被人作较高的评价,这种现象属于( )【西南大学2014】(A)刻板印象(B)近因效应(C)第一印象(D)光环效应2 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是( )【西南大学 2014】(A)力量(B)活动向度(C)好恶评价(D)智慧3 “情人眼里出西施 ”是一种 ( )【江西师范大学 2014】(A)刻板印象(B)性别印象(C)首因效应(D)光环效应4 追星族对歌星的崇拜属于社会认知中的( )【西南大学 2014】(A)晕轮效应(B)积极性偏差(C

2、)证实偏差(D)刻板印象5 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认知模型称为( )【江西师范大学 2011】(A)刻板印象(B)图式(C)偏见(D)错觉6 下列不属于侵犯概念三要素的是( )【江西师范大学 2017】(A)伤害行为(B)伤害意图(C)伤害评价(D)社会评价7 在一般情况下,去个性化状态和个体侵犯行为之间的关系是( )【江西师范大学2014】(A)零相关(B)负相关(C)正相关(D)不确定8 其他人在场降低了人们助人为乐行为的可能性,这被称为( )【西南大学 2014】(A)旁观者效应(B)责任分散(C)从众效应(D)社会干扰效应9 社会化【首都师范大学 2

3、012;南开大学 2012】10 交互社会化【湖南师范大学 2016】11 去个性化【山东师范大学 2013】12 认知失调【华中师范大学 2015】13 印象管理【华中师范大学 2014】14 旁观者效应【华南师范大学 2014;南开大学 2013】15 人际沟通【苏州大学 2016】16 亲社会行为【苏州大学 2014】17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吉林大学 2013】18 什么是社会懈怠? 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在组织中如何减少这种影响 ?【北京大学2013】19 什么叫从众,其原因是什么?【北师范大学 2015;北京大学 2014;华中师范大学 2015;天津师范大学 2014;上海师范大学

4、2014、2016;东北师范大学 2011;曲阜师范大学 2011;江西师范大学 2017】20 请举例说明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北京大学加 14;山东师范大学 2011】21 简述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南开大学 2016】22 请简述社会关系中偏见的概念及其特征。【江西师范大学 2014】23 简述偏见的来源。【华中师范大学 2016】24 解释刻板印象威胁,并举例说明。【北京大学 2016】25 简述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北京师范大学 2016;华南师范大学 2015;东北师范大学 2012;山东师范大学 2014】26 简述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华南师范大学 2013】27 简述

5、人际交往的原则。【华南师范大学 2015;西南大学 2014】28 简述“爱情三角理论 ”。 【吉林大学 2013】29 简要回答沟通的结构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南京师范大学 2015】30 简述引起人际冲突的因素。【湖南师范大学 2014】31 论述人际冲突的成因和解决方式。【北京师范大学 2014】32 何谓态度? 评述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 【华南师范大学 2013】33 介绍态度改变的说服理论。【华南师范大学 2014】34 屠杀犹太人的战犯在受审过程中,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不喝酒,不抽烟,不玩弄女人的好男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照指令行事。在对屠杀犹太人的所有事件中,所有协议都是由他签署实

6、施的。(1)结合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该战犯的行为。(2)为防止这类灾难的发生,请给出你的建议和策略。【苏州大学 2016】35 论述:影响说服的因素有哪些?【浙江师范大学 2012】36 “双 11”即指每年的 11 月 11 日,由于日期特殊,又被称为光棍节。从 2009 年开始,以淘宝为代表的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一般会利用这一天来进行一些大规模的打折促销活动。回顾历年“ 双 11”,其成交额都呈现几何级数增长。 2014 年 11 月 12日零点,阿里巴巴报告厅巨型电子屏幕将成交总额锁定在 57112 亿元,新的网上零售交易记录诞生,总共有 217 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今年的“双 11”活动。请

7、基于心理学相关理论,对以上现象进行分析。【四川大学 2015】37 简述助人行为理论,结合实例说明助人的影响因素。【华南师范大学 2016;南京师范大学 2016】38 论述人际关系的发展阶段。【南京师范大学 2014】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历年真题试卷汇编 2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以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近因效应是指当人们识记一系列事物时对末尾部分项目的记忆效果优于中间部分项目的现象。在与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所得到的有

8、关对方的最初印象称为第一印象。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好恶评价是第一印象形成中最重要的维度。人们根据三个基本的维度进行评估,即评价、力度、活动向度。其中,评价维度在印象形成中最为重要。人们往往根据社会的和智慧的品质去评价他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最初获得信息的影响比后来获得信息的影响更大的现象,称为首因效

9、应;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称为刻板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4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当认知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后,他还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个体在评价他人时,往往更多地对他人作出积极的、肯定的评价,即评价他人时总有一种特别宽大的倾向,这就是积极性偏差,也称“宽大效应”。证实偏差是指当人确立了某一个信念或观念时,在收集信息和分析信息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寻找支持这个信念的证据的倾向。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以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知识模块】 社

10、会心理学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刻板印象也称类属性思维,是指人们通过整合有关信息以及个人经验形成的一种针对特定对象的既定的认知模式。图式是通过认知经验发展起来的关于特定事物或概念的认知结构。偏见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侵犯是指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侵犯的三要素包括:伤害行为、伤害意图和社会评价。【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7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心理学家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

11、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从而使人表现出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8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情况下,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对救助行为产生了抑制作用。责任分散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会作出积极的反应。但如果是要求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从众效应,也称乐队花车效应,是指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引导或施加的压力),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社

12、会干扰,又称社会促退,指个人在完成某种活动的过程中,因为他人在场而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从而降低绩效的现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9 【正确答案】 社会化是指个体学会其所在社会群体的信仰和价值观的过程,也是个体学会调整其行为以满足其他社会群体成员的期望的过程,也是反作用于社会的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交互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化中的逆向社会化,是一种双向的过程,晚辈向长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长辈向晚辈传授文化传统和社会经验。【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1 【正确答案】 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标准相违背的行为的自我认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去做的反社会行为

13、,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 这个词语,用来表示:当个体的态度之间或态度和行为之间不一致时,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印象管理指的是目标导向的有意识的或者无意识的过程。人们试图通过在社会互动中管制或者控制信息来影响其他人对一个人、一件事或者一个物的看法。【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旁观者效应是指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一般我们认为,在需要提供帮助的场合,在场的他人越多,个体采取行动的可

14、能性越大,“人多胆壮”“人多保险”。但旁观者效应告诉我们,事实也有可能正好相反。旁观者效应产生的原因有四个,分别是:责任扩散、情景错觉、评价恐惧和角色期望。【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人际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沟通思想和交流情感的过程。【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亲社会行为是指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包括利他行为和助人行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亲社会的侵犯行为是指以伤害他人为手段,来满足社会期望或者保护他人、群体或社会利益的行为,例如警察击毙正在逃窜的罪犯。【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

15、学18 【正确答案】 社会懈怠又叫社会惰化,是指一个人在团体中所发挥的努力或作用小于一个人单独做事时的努力和作用的现象,例如拔河比赛中一队 6 个人的总力量小于 6 个人单独发力时的力量和。根据实验研究发现,社会懈怠的主要原因是个体在团体中的努力没有被单独评价,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如果要降低组织中的社会懈怠,就需要使个体的作业成绩可以被识别,并且严格地对个体进行评价。【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关于从众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行为参照: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在许多情境中由于缺乏知识、经验不能做出明

16、确的选择。根据社会比较理论,人们会选择一定的参照系统,而多数人的行为就变成了最可靠的系统。偏离恐惧:如果一个人表现得过于突出或者偏离群体的一般情况,就会面临群体强大的压力乃至制裁,因此大部分人对于偏离都有恐惧感,一旦偏离就会产生焦虑。人际支持: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人的自我价值首先来自于社会支持。因此,无论人归属于哪个群体都会期望在群体中获得认可,并且维持与他人的良好关系,于是人们在必要的时候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以保持与大多数人的一致。【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认知失调理论是一种认知一致性理论,由费斯廷格提出。认知失调是指由于做了一项与态度不一致的行为而引发的不舒服的感

17、觉。费斯廷格认为,通常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是一致的,但有时候态度和行为也会有不一致的情况,于是就会产生认知失调。例如,司马紫衣一直认为抽烟影响健康,从不抽烟,但最近司马紫衣开始抽烟了,于是有时候会觉得很别扭。费斯廷格认为,为了克服认知失调带来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一些办法来减少认知失调。方法如下:改变态度:司马紫衣可以改变对吸烟的态度,认为适度吸烟其实对健康影响不大,于是态度和行为重新协调起来。增加认知:司马紫衣发现吸烟能够让人放松、提神,还有助于保持体型,于是态度和行为的不一致性降低了。改变认知的重要性:司马紫衣觉得健康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吸烟的危害并不比其他行为诸如喝酒、熬夜大,因此认知失调造成的

18、不舒服感下降了。突出被迫感:司马紫衣的吸烟是因为领导递烟造成的,不得不吸,在其他时候并不吸烟,于是认知失调也没那么严重了。改变行为:司马紫衣决定通过戒烟来降低不舒服感。【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总吸引力水平。凝聚力是一个群体整体性的特点,基于群体中每个成员对群体的承诺。群体的凝聚力越高,个体对群体的依附性和依赖心理越发强烈,越容易对自己所属群体有强烈的归属感。有很多因素会影响凝聚力:当群体成员之间互相喜欢对方,彼此之间有很强的友谊时,群体的凝聚力就高。实际上,研究者会通过测量成员之间的喜欢程度来测量凝聚力。群体的有效性和和谐性。我们毫无疑问会喜欢一

19、个高效率的群体,而不是一个浪费时间和能力的群体。因此,任何能提高群体满意度和士气的东西都能提高群体凝聚力。群体的凝聚力还取决于群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匹配程度,以及群体达到目标的成功程度。研究发现,与成功的群体相比,失败群体的成员变得跟群体更加疏远,例如不会穿戴群体的服装,佩戴相应标识。使群体成员不能离开群体的力量也会影响凝聚力。有些时候人们不离开群体是因为成本太高或者缺乏其他选择。【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人们日常生活中提及的偏见,通常都是指负面的态度倾向。偏见的特征:(1)偏见是以有限的或错误的信息

20、来源为基础。如人们根据少数人的特点来推测所有群体成员的特点。因此具有片面性。(2)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因此具有刻板性。(3)有过度类化的现象,类似晕轮效应(光环作用)。因此具有以偏概全的特点。(4)有先入为主的判断。对一些事物往往会过早地下结论,因此具有主观性。 【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偏见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根据建立的对特定的人或事物的情感色彩明显的倾向性态度。对于偏见的来源,不同的理论有不同的解释。(1)团体冲突理论。该理论认为为了争得稀有资源,如工作或石油等,团体之间会有偏见的产生,从这一点上来看,偏见实际上是团体冲突的表现。(2)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偏见是偏见持

21、有者的学习经验。在偏见的学习过程中,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新闻媒体宣传效果最为重要,儿童的种族偏见与政治倾向大部分来自父母。(3)认知理论。该理论用分类、图式与认知建构等解释偏见的产生,认为人们对陌生人的恐惧、对内团体与外团体的不同对待方式以及基于歧视的许多假相关等都助长了我们对他人的偏见。(4)心理动力理论。该理论用个人内部的因素解释偏见,认为偏见是由个体内部发生、发展的动机性紧张状态引起的。【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4 【正确答案】 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得很差的情境之中,你的焦虑可能会致使你证实这一信念。克劳德.斯蒂尔称这一现象为刻板印象威胁,即一种自我验证的忧虑,担心有人会依据负面刻板

22、印象来评价自己。有研究表明,刻板印象威胁破坏表现水平有几种可能的原因:刻板印象威胁令人心烦意乱:不理会其说法需要付出努力,这会增加心理负担,降低工作记忆;影响动机:担心犯错的动机可能会损害一个人的表现;生理唤醒伴随着刻板印象威胁而生,会妨碍人们在困难任务中的表现。另有研究发现,正面的刻板印象也会提高成绩。在美国,有研究者请一些拥有相同数学背景的男女大学生做数学测验。如果告诉学生这个测验本身没有性别差异,不会对任何群体刻板印象作评价时,女生的成绩始终与男生相同。一旦告诉学生存在性别差异,女生就会戏剧性地使这种刻板印象得以验证。当遇到难度很大的题目而受挫时,她们明显感到格外担忧,影响了她们的成绩。

23、【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侵犯行为也称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其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1)个人因素。A 型人格:A 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因此更具有侵犯性。敌意归因偏差: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时,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为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性别差异:一般而言,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行为,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2)情境因素。高温:侵犯行为与温度呈倒 U 型曲线关系。酒精与药物: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

24、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致于他们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唤醒水平:沙赫特和辛格提出的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生理唤醒以及认知唤醒。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3)社会因素。去个性化:个体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就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容易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

25、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媒体上的暴力易被观众当作榜样来模仿,引发侵犯行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1)旁观者效应是指随着旁观者人数的增多,利他行为有减少的趋势;或者说,他人在场对个体的利他行为所产生的抑制作用。(2)旁观者效应的影响因素。责任扩散:是指在某种需要给予帮助的场合,帮助他人的责任扩散到每个人身上,从而对利他行为产生干扰作用。在场的人数越多,每个人的责任越小,利他行为也就越受到抑制。情境错觉:在紧急情况发生后,如果其他人都镇静自若、没有反应,个体就会产生情境中没有什么危险发生的错觉,也会平静下来不予理睬。评价恐惧:有他人在场的时

26、候,个人会因为他人对自己的注视和评价而觉得不安,害怕自己在他人眼里成为一个傻瓜。因为评价恐惧,大家都不想成为第一个示范者,而在等待着另一个示范者出来,然后再以此决定自己的行为。角色期望:当有旁观者在场,个体往往会期待符合角色(如医生等)的帮助者。有的人有帮助他人的愿望,但觉得自己缺乏助人的能力而犹豫不前,因此期待有更合适的角色出来。【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人际交往是指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一切行为过程。主要包含以下原则:(1)真诚原则:人作为社会的动物,需要自己在物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上都处于一个安全的境地。真诚使人们对于与自己交往的人的行为有明确的预见性,因而更容易

27、与其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2)交互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人际交往当中的喜欢与厌恶、接近与疏远是相互的。(3)功利原则:人际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的过程,人们在交往中总是在交换着某些东西,或是物质,或是情感,或是其他。在这种社会交换中,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失或至少等于失。(4)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根据自我价值定向理论,保护自我价值不受威胁和提高自我价值,是个人先定的优势心理倾向。研究证明任何一个人,其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从知觉信息的选择到内部的信息加工,从对行为的解释到人际交往,都具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5)情境控制原则:人们对新

28、的情境的适应过程也是对情境逐渐实现自我控制的过程。情境不明确,或不能对情境进行把握,会引起机体的强烈焦虑,并处于高度紧张的自我防卫状态,从而使人们倾向于逃避这样的情境。【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8 【正确答案】 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所有的爱情都应含有三要素:亲密是指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包括爱慕和希望照顾爱人,通过自我暴露、沟通内心感受和提供情绪上、物质上的支持来达成。激情是指反映浪漫、性吸引力的动机成分,包括自尊、支配等需求。承诺是指与对方相守的意愿及决定。短期来说是指去爱某个人的决定,长期来说则是指维持爱情所做的持久性承诺。这三要素分别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面积越

29、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形,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越不均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9 【正确答案】 沟通是信息交流的过程,信息发出者先对信息进行编码,将其转化为信号形式(例如声音,文字),然后通过媒介(通道)传送到信息接收者处,信息接收者对收到的信息进行编码。至此,就实现了信息在个体之间的传递。巴克尔描述了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收者、反馈、障碍和背景等。(1)信息源:信息源是沟通过程中的始发者,也可以称为信息发出者。(2)信息:信息是沟通传递的内容。(3)通道:从发送者到接收者之间形成的沟通回路需要经过一定的形

30、式,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这里信息传达的方式就是指通道。(4)信息接收者:即接收信息的人,是沟通过程的终端。(5)反馈:沟通中信息的接收者不断地将沟通的结果再回送给发出者,使其进一步调整沟通动作,从而形成一个沟通的回路,这个过程就是反馈。(6)障碍:指会给沟通增加困难或使双方没能很好地完成沟通的因素。(7)背景:沟通总是在一定的背景中发生的,任何形式的沟通,都要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背景是针对沟通发生的环境而言的,它可以是影响沟通的任何因素。【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0 【正确答案】 人际冲突是指两个或多个社会成员之间由于反应或期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引起人际冲突的因素有:(1)

31、竞争。得到一失去的竞争情境引发了群体的冲突。竞争的双方具有共同目标,并且为了这个相同的目标都在努力着,那么任何阻碍他们朝着目标前进的障碍,他们都会试图去击败,因此双方都处于这样的关系中,会容易产生冲突。(2)威胁。冲突情境中的潜在威胁越大,冲突程度就越高,达成一个合作性的解决方案就越困难。威胁不仅不是应对冲突的有效方法,还会对冲突的发生和升级起推波助澜的作用。(3)不公正感。在人际交往或群际交往中,双方的收益与投入之比应该大致相同,双方的关系才能继续维持下去。在双方的投入相差无几的条件下,如果一方认为对方的收益和投入之比大于自己的收益与投入之比,就会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冲突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发生。

32、(4)知觉偏差。社会群体间的冲突常常是由于知觉偏差引发的,刻板印象、偏见、群体极化、自我服务倾向等,都可能引起人们对其他群体的误解。(5)个人因素。这是能够引发冲突的另外一个潜在根源,其中包括个人的价值体系和个性特征两方面。人们是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对事物和现象作出判断的,价值观系统的差异是引发冲突的一个重要深层原因;而某些个人特质可能更容易引发冲突,例如:A 型人格的人由于具有竞争性,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因此更容易与别人发生冲突。【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1 【正确答案】 (1)介绍人际冲突的成因。(见上一题的解析,这里不赘述。)(2)解决冲突的方法:进行接触。寻求共同目标。

33、谈判。谈判中可能削弱或损害认知与行为灵活性的因素包括:a反应性贬值:认为任何对对方有利的都对自己不利,也被称作“ 不相容知觉”。b认知启发:过度依赖显著信息和明显特征。c锚定效应:对初始付出的评价给予了过多的权重。d损失框架:因为过分聚焦于损失而导致错失达成协议的机会。引入第三方:和解,调停,仲裁。【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2 【正确答案】 (1)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的反应倾向,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三因素组成。其中,情感成分往往占主导地位,决定态度的基本取向和行为倾向。态度的特征包括以下几点:主体内在性:态度总是一定主体的态度,并具有内在性。对象性:态度有一定的指向对象。评价

34、性:评价性是最核心的特征。持续性和情境性。功能性:态度有认知功能和社会适应功能。(2)态度形成的主要理论。态度学习论态度形成的学习论认为,态度是个体通过联结学习、强化学习、观察学习习得的。a态度的联结学习建立在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基础上,认为当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配对多次呈现时,条件刺激获得了无条件刺激所具有的评价性意义。斯塔茨夫妇在“态度是经由经典条件反射习得” 的实验中,发现当中性刺激和积极性刺激配对呈现 1 8 次后,被试对原先中性刺激的反应变得积极,原先中性刺激则获得了积极性评价。b态度的强化学习建立在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基础上,认为可以运用强化原理来解释态度的形成。当个体的某些行为得到他人

35、赞许时,就获得了强化,使个体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表现出对该行为的积极态度;反之,如果个体的行为受到惩罚,使个体产生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表现出对该行为的消极态度。c态度的观察学习,强调模仿在态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态度是通过模仿形成的。例如,在成长过程中,学生对很多事情的看法和评价,都是模仿父母、教师或同伴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等,同时也是模仿成人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而形成的。态度分阶段变化理论凯尔曼从认知的角度研究了态度的形成过程,提出了态度形成的三阶段学说。a模仿或服从阶段这是态度形成的开始阶段。态度的形成开始于两个方面:一是模仿;二是服从。首先,人们都有模仿和认同他人的倾向。其次,服从

36、是人们为了获得某种物质或精神上的满足,或为了避免惩罚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导致服从的外界影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外力的强制下被迫服从,另一种是受权威的压力而产生的服从。b同化阶段态度在这一阶段已从被迫转入自觉接受。这时,态度形成的动机是因为同化者希望自己成为与施加影响者一样的人。c内化阶段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的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接受了新的观点、新的情感和新的打算,彻底形成了新的态度。不再需要榜样来学习。态度进入这个阶段之后,就比较稳固。态度的形成,并非所有的人对所有的态度都完成这一全部过程。态度的认知不协调理论费斯廷格认为,认知是个体对环境、他人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

37、的总和。当个体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就会产生不协调的心理紧张和动机状态,解决不协调的总原则是增进一致性,其中一种方法就是改变原先的态度,形成新的态度,使其符合自身的行为。态度的认知平衡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海德认为客观事物都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相互影响而组成了单元或系统。如果在客观事物单元或系统的各个部分或方面具有相同动力特征,那么这些单元或系统就是平衡的,就没有促使个体态度变化的压力,反之不平衡就会有压力,有压力就会促使人去寻求态度变化以实现平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3 【正确答案】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会遇到试图说服别人和被别人说服的情形,从而时时会有态度方向的转变和

38、强度的增减。显然态度的改变更多是在说服性沟通中完成的。这里以改变人的态度为目标的沟通就是说服性沟通。20 世纪 40 年代以来,社会心理学家就说服性沟通进行了许多理论和实证研究,提出了有关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型。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霍夫兰的态度改变一说服模型、陪逖和卡司欧泊提出的说服的双加工模型。霍夫兰的态度改变一说服模型:霍夫兰指出,任何一个说服的过程,都是从“可见的说服刺激” 开始的。在霍夫兰的模型中,发生在接受者身上的态度改变要涉及说服者、沟通信息、被说服者和情境四个方面的要素。其中,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直接原因。影响说服效果的因素:(1)说服者的特征。说服者的威信、立场、意图及吸引力是影响说服

39、效果最为重要的因素。(2)信息传递的方式。信息差异、信息倾向性(文化水平高,卷入深,提供正反两面的信息效果好;文化水平低,卷入浅,单一倾向的信息效果好)、信息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效果好,面对面比大众传媒效果好)。(3)被说服者的特征。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自尊高、自信的不易改变,高社会赞许动机的易改变)、对原有态度的自我涉入程度和心理预防会影响到说服效果。(4)情境因素。任何说服性沟通都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进行的,说服效果会因情境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预先警告使被说服者抵制传递的信息而影响说服效果;分心会阻碍沟通,削弱说服效果。陪逖和卡司欧泊提出的说服的双加工模型:陪逖和卡司欧泊在研究影响说服效果的各因

40、素的相互关系时指出,存在两种说服路径:中心路径和外周路径。外周路径的说服建立在与说服内容性质或品质无关或额外的因素上,此时接受者不花时间,也不努力来考虑劝说信息的内容或含义。中心路径的说服是建立在论据的逻辑性和强度上,当接受者仔细思考论据时,需要一定的认知努力来琢磨信息的含义,也就是关注话题本身。有两个因素制约中心路径说服的产生。一是接受者的动机。接受者愿不愿意、有没有兴趣来琢磨这一信息。二是接受者的能力。对于一些涉及高深知识的信息,我们只能是“外行看热闹” ,另外,如果注意力分散,也将使中心路径的说服不能产生。中心路径的加工比外周路径的加工对态度改变的持久性的影响更强烈。【知识模块】 社会心

41、理学34 【正确答案】 从服从权威的角度来分析(1)服从指的是在他人和群体的直接命令下产生某种行为的倾向。命令者越权威,命令者越靠近当事人,受害者离当事人越远,当事人的服从率就越高。另外,服从一旦开始,就会身不由己地继续下去。可以结合米尔格莱姆的实验来阐述。(2)言之有理即可。如:不要迷信权威专家,对权威有辩证认识。增加个体社会责任感。广开言路,允许社会对同一事件有不同声音的存在,启发民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5 【正确答案】 影响说服的因素有:(1)说服者的因素。专家资格:在相关领域具有专长的人在说服他人的时候比较有效。可信度:说服者是否值得他人信任,即他是否可靠会对说服效果产生影响。

42、如果人们认为说服者能从自己倡导的观点中获益,人们就会怀疑说服者的可信度,即使他的观点很客观人们也不太相信。当说服者反对与自身利益相同的立场时,说服效果最大。受欢迎程度:人们经常会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与自己喜欢的人一致,而说服者是否受人欢迎却由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说服者的外表、是否可爱以及与被说服者的相似性。一般说来,外表漂亮的人在说服方面更有优势。一个可爱的人往往是吸引人的,而吸引人的特征可以提高他的说服力。相似性也是人际吸引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有助于态度的改变。(2)说服信息的因素。态度差异:一般说来,差距越大促使态度改变的潜在压力越大,实际的态度改变也较大。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差

43、异越大的确会产生很大的压力,但不一定会产生很大的态度改变。有两项因素对这种关系有影响:第一,当差距过大时被说服者会发现自己的态度不可能改变到消除这种差异的地步;第二,差异太大会使人产生怀疑,从而贬低信息而不是改变态度。恐惧感:随着信息唤起的恐惧感的增加,人们改变态度的可能性也增加。但是当信息唤起的恐惧感超过某一个界限之后,那么人们可能会采取防御措施否定该威胁的重要性,无法理性地思考该问题,因而态度不发生改变。信息的呈现方式:包括说服所使用的媒体以及单面与双面说服。从媒体的角度讲,大众传媒加上面对面交谈的效果要好于单独的大众媒体。在阐述复杂信息的时候,不生动的媒介的效果好;而当信息简单的时候,视

44、觉最好,听觉次之,书面语最差。信息的呈现顺序和关联性:在单加工模型中,先呈现的信息有可能成为评判后续信息的推断依据,从而影响说服过程。信息呈现顺序同样也会影响双面说服的效果。(3)被说服者的因素。被说服者的人格特征:包括个体的可说服性、智力、自尊。自尊心较弱的人往往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很敏感,不太相信自己,因而易被说服。被说服者的心情:心情好的时候更容易接受他人说服性的观点。 被说服者的卷入程度:卷入是种动机状态,它指向与自我概念相联系的态度,卷入越深,态度改变越难。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被说服者的动机水平也会影响说服过程。被说服者自身的免疫情况:过多的预先说服会使被说服者产生免疫力,从而使态度改变

45、变得困难。个体差异:即使面对同样的信息和同样的说服者,人们对待说服的反应也不同。个人的差异因素主要包括:认知需求,高认知需求的人喜欢从事复杂的认知任务,他们会分析情境,对认知活动作出细微的区分;自我检控,被说服者的自我检控程度也影响说服的效果,高自我检控的人对外界的线索敏感而低自我检控的人对自己内在的要求更加关注;年龄差异,研究发现处于青少年时期到成人早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容易对他人的说服敏感。自我在说服中的角色:自己寻找说服原因要比说服者提供原因更有效。(4)劝导情境的因素。分心:分心降低了强有力信息的说服力,提高了无力信息的说服力。情境的强化作用:人们习惯对积极刺激产生肯定的态度体验,对消极刺

46、激产生否定的态度体验。如果将说服信息与一些积极的强化刺激联系起来则态度改变的可能性会提高。【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6 【正确答案】 由阿里巴巴所组织的“双 11”活动之所以能够成功来源于两个心理现象:条件反射和从众。(1)打折促销对于消费者而言是一种很强的强化作用,而阿里巴巴将大规模的打折促销与“双 11”结合在一起,是应用普雷马克原理将购物和时间形成了另一种强大的联结,促使人们对“ 双 11”产生期待,在“双 11”的那一天进行疯狂购物。(2)“双 11”疯狂的宣传和历年的影响又对消费者构成了一种强大的影响力,使消费者产生了强大的从众心理。偏离恐惧逼迫购物。当身边的朋友、同事、同学都在“

47、双 11”购物,都在谈论购物的乐趣和购买的产品时,害怕脱离人群、无法融入群体的焦虑感就会侵袭个体,于是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去购买一些物品。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这种无形的偏离恐惧的压力会更大。行为参照影响购物。当所有人都认为“ 双 11”的物品会便宜的时候,消费者会不自觉地相信这一点,于是将本来正常的购物行为延迟到这一天。人际适应影响购物。当家人为了省钱而要求消费者推迟购物选择时,根据自我价值理论,人们为了维系情感,获得他人的支持,也会不得不将购物行为延迟至“双 11”。【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7 【正确答案】 (1)助人行为是指以特定的个人或群体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2)助人行为可以用以下几种理

48、论来解释。先天论,由威尔逊提出,认为利他行为由遗传而来,是人类天生的本性。社会进化论,由坎贝尔提出,认为社会因素比生物因素更重要。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和技术。助人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在进化中也得到了提高。动机论,由斯陶布提出,认为利他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助人行为的动机,而利他行为价值取向体现为两种性质的动机:一是以帮助他人为中心的利他主义动机,二是以规则为中心的、以道德取向为特征的动机。决策论,由施瓦茨提出,强调内化了的知觉规范能产生道德义务感,从而产生助人行为。学习理论,认为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助人行为的规范是通过学习实现的。而在学习过程中,强

49、化和模仿很重要。(3)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情境因素、助人者特点、求助者特点。情境因素中他人的存在、环境条件因素和时间压力因素都可能会影响到助人行为的发生。他人存在可能会产生旁观者效应,即有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环境条件因素即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阳光明媚,气温适中的天气下,人们较为愿意帮助他人,而在噪音环境下,人们帮助他人的概率会大大降低。时间压力因素是指如果人们的时间压力较大,即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办则不太愿意帮助他人。从助人者角度来说,助人者的人格因素、心情、内疚感、宗教信仰等可能会影响到助人行为的发生。助人者的人格因素中,社会赞许性需求高的个体,利他行为比较多。心情好的个体比较乐于帮助他人。当人们做了一件自己认为是错误的事时唤起的不愉快的情绪即内疚感会使个体帮助他人去降低内疚感。有宗教信仰的人比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从事更多的助人活动。从求助者角度来讲,求助者的被喜爱程度,是否值得他人帮助和性别等都会影响到助人行为。长相漂亮的人更容易受到喜爱,进而更容易得到帮助。相比于喝醉酒的人,人们更乐意照顾生病的人。男性比女性有更高的助人倾向,但只表现在对女性的求助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EN 15836-1-2010 en Plastics - 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PVC-P) membranes for inground swimming pools - Part 1 Homogenous membranes of nominal thickness equal to or greater .pdf EN 15836-1-2010 en Plastics - 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PVC-P) membranes for inground swimming pools - Part 1 Homogenous membranes of nominal thickness equal to or greater .pdf
  • EN 15836-2-2010 en Plastics - 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PVC-P) membranes for inground swimming pools - Part 2 Reinforced membranes of nominal thickness equal to or greater .pdf EN 15836-2-2010 en Plastics - Plasticized poly(vinyl chloride) (PVC-P) membranes for inground swimming pools - Part 2 Reinforced membranes of nominal thickness equal to or greater .pdf
  • EN 15838-2009 en Customer Contact Centres - Requirements for service provision《客户联系中心 服务提供要求》.pdf EN 15838-2009 en Customer Contact Centres - Requirements for service provision《客户联系中心 服务提供要求》.pdf
  • EN 15839-2012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Testing for the acceptance of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vehicles - Freight wagons - Testing of running safety under longitudinal co.pdf EN 15839-2012 en Railway applications - Testing for the acceptance of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railway vehicles - Freight wagons - Testing of running safety under longitudinal co.pdf
  • EN 15841-2009 en Ambient air quality - Standar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rsenic cadmium lead and nickel in atmospheric deposition《环境空气质量 排入大气中的砷 镉 镍的测定标准方法》.pdf EN 15841-2009 en Ambient air quality - Standard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arsenic cadmium lead and nickel in atmospheric deposition《环境空气质量 排入大气中的砷 镉 镍的测定标准方法》.pdf
  • EN 15842-2010 en Foodstuffs - Detection of food allergens - General considerations and validation of methods《食品 食物过敏源的探测 总则和方法验证》.pdf EN 15842-2010 en Foodstuffs - Detection of food allergens - General considerations and validation of methods《食品 食物过敏源的探测 总则和方法验证》.pdf
  • EN 15843-2010 en Water quality - Guidance standard on determining the degree of modification of river hydromorphology《水质 河流水形态学修正程度测定的标准指南》.pdf EN 15843-2010 en Water quality - Guidance standard on determining the degree of modification of river hydromorphology《水质 河流水形态学修正程度测定的标准指南》.pdf
  • EN 15845-2010 en Paper and board - Determination of the cytotoxicity of aqueous extracts《纸和纸板 水提出物细胞毒性的测定》.pdf EN 15845-2010 en Paper and board - Determination of the cytotoxicity of aqueous extracts《纸和纸板 水提出物细胞毒性的测定》.pdf
  • EN 15848-2010 en Wate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inside buildings - Adjustable chemical dosing systems - Requirements for performance safety and testing《建筑物内水处理设备 可调节化学剂量系统 性能 安全性和试验要.pdf EN 15848-2010 en Wate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inside buildings - Adjustable chemical dosing systems - Requirements for performance safety and testing《建筑物内水处理设备 可调节化学剂量系统 性能 安全性和试验要.pdf
  •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