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848516 上传时间:2019-02-2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考研类试卷]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3及答案与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 3 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路边有一个老人昏迷不醒,以下哪个因素会增加司马紫衣的助人行为?( )(A)旁边有一堆陌生人(B)旁边的人知道司马紫衣是北大的学生(C)司马紫衣急着要去参加一个宗教活动(D)老人带着一股酒气2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斯滕伯格爱情三元论(爱情三角形理论)中的要素?( )(A)激情(B)承诺(C)亲密(D)道德3 某天,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不幸遇到了抢劫犯。他把你打倒在地后,抢走了你的随身财物。他的这种侵犯行为属于( )。(A)敌对性侵犯(报复性侵犯)(B)破坏性侵犯(C)工具性侵

2、犯(手段性侵犯)(D)掠夺性侵犯4 斯腾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成分组成,并形成了七种形式。一见钟情属于哪种形式?( )(A)空洞式爱情(B)迷恋式爱情(C)浪漫式爱情(D)虚幻式爱情5 在印尼曾经发生过大规模反华事件,当地土著所持偏见的来源主要可以用哪种理论解释?( )(A)团体冲突论(B)社会学习论(C)认知理论(D)心理动力理论6 司马紫衣在写作毕业论文期间很焦虑,在对同学的言语中常常带有攻击性。这可以用哪种理论解释?( )(A)死亡本能论(B)侵犯本能论(C)动机论(D)社会学习理论7 人们常说“ 投桃报李” ,这体现了人际关系中的 ( )。(A)功利原则(B)交互原则(C)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3、(D)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8 “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体现了下列选项中哪一种吸引 ?( )(A)才能吸引(B)外貌吸引(C)相似吸引(D)邻近吸引9 下列哪个选项最能解释旁观者面对需要帮助的人却不伸手相助的行为?( )(A)群体极化(B)去个性化(C)亲社会行为(D)责任分散10 许多情境条件都会影响助人行为的发生,比如天气、时间等,当有旁观者出现的时候,助人行为会( ) 。(A)更多地发生(B)更少地发生(C)难以预测(D)更多更快地发生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11 下列哪些现象可能诱发侵犯行为?( )(A)给自行车打气

4、(B)武器效应(C)去个性化(D)观看摇滚乐影片12 施瓦茨的利他行为模式包括( )。(A)对他人需要和自己责任的知觉(B)规范的构建和道德义务感的生成(C)对潜在的反应的估计(D)行动或不行动的反应13 关于侵犯行为,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工具性攻击是一种源自愤怒的行为(B)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的达成上受到阻碍时,他做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提高(C)攻击行为通常通过观察和模仿其他人的行为而获得(D)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在目标的达成上受到阻碍时,他做出攻击反应的可能性降低14 有研究发现,当一群个体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地方相处较长一段时间时,异性之间很容易互相吸引。那么引发这种吸引的因素为(

5、 )。(A)个人特质(B)相似性(C)熟悉性(D)接近性15 以下属于侵犯行为的是( )(A)流氓打架(B)老师体罚未完成作业的学生(C)司马紫衣意图对同学进行恶作剧(D)警察抓获小偷16 在 7 月份的某一天,司马紫衣有一股想揍人的冲动。会对司马紫衣的侵犯产生影响的因素包括( ) 。(A)北京摄氏 40 度温度(B)正在观看的北斗神拳(C)司马紫衣觉得最近过得很失败(D)司马紫衣是男的17 在亲密关系中,自我表露有多种原因,其中包括( )。(A)宣泄(B)自我澄清(C)社会确认(D)社会控制18 偏见与歧视19 侵犯行为20 利他行为21 自我表露22 冲突23 敌意归因偏差24 简述影响服

6、从的因素。25 简述从众、顺从和服从的异同26 本书的作者都是硕士或博士,他们每年要为书的修订、出版、宣传工作而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但得到的稿费却很少。平均起来,每位作者每为该书工作一小时所获得的报酬还不到 5 元,但他们依然乐此不疲。请用认知失调的理论来解释。27 英国的足球流氓举世闻名,他们常常成群结队地闹事,但据说正在生事的足球流氓最怕的不是警察而是手持卡相机的记者,请用社会心理学的原理解释该现象28 请简述有哪些社会力量能够在特定方向上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29 什么是利他行为?30 一父亲在公司收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

7、的猫。请用挫折侵犯理论解释踢猫现象。31 请简述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应用心理硕士心理学专业综合(社会心理学)模拟试卷 3 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1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选项 A 是旁观者效应,在匿名条件下会出现责任分散;选项 B 是评价恐惧,害怕他人贬低北大,会以他人认为“北大人应有的行为”进行行动;选项C 是时间压力,有研究表明即使是牧师,并且是去宣讲助人的教义,救人的几率也很低;选项 D 是受助者的特征影响了助人行为,人们更愿意帮助那些由外在不可控原因而陷入困境的人,不愿意帮助由内在可决定原因而使得自己面临困境的人。【知识模块】

8、社会心理学2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爱情三元论(爱情三角形理论)的三要素包括亲密、激情、承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侵犯分为敌对性侵犯(报复性侵犯)与工具性侵犯(手段性侵犯)两种。敌对性侵犯:一种源自愤怒的行为,旨在将痛苦加于人的侵犯行为。工具性侵犯:只是把伤害作为达到其他目的的一种手段,而非以造成伤害为目的的侵犯行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4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只有承诺是空洞式爱情;只有激情是迷恋式爱情;既有激情又有亲密是浪漫式爱情;只有激情和承诺是虚幻式爱情。斯腾伯格理论将一见钟情归为虚幻式爱情,而 Lasswell、Robsenz

9、 认为一见钟情属于浪漫式爱情。注意区分不同人的理论观点。【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5 【正确答案】 A【试题解析】 团体冲突论也称为利害冲突论,强调利益和资源是造成群体矛盾的关键,印尼反华主要是因为华人拥有了当地大部分的财富,即产生了利益冲突;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强调从父母、他人或者媒体上学到了对其他群体的偏见;认知理论则强调人们处理和整合信息过程中产生了偏见这个副产品;心理动力理论则强调偏见是一种替代性攻击,是一种病态人格。【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6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死亡本能论强调攻击是死本能的一种表现;侵犯本能论强调侵犯行为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动机论强调挫折会引发攻击,论文写作导致焦

10、虑就是一种挫折;社会学习理论强调向榜样学习。【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7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投桃报李”比喻友好往来或互相赠送东西,友谊深厚。功利原则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过程中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交互原则强调的是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是指人为了保护自我价值,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一种防止自我价值遭遇否定的自我支持倾向:人际吸引水平的增减原则是指我们会更加喜欢那些一开始对你评价差、后来对你评价好的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8 【正确答案】 C【试题解析】 人际吸引的条件有:熟悉,个人特征(才能、外貌、个性品质)、相似或互补、爱情。“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般是说人

11、在异乡遇到跟自己有相同特征的对象时会激发出强烈的人际吸引。【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9 【正确答案】 D【试题解析】 关于“他人的存在会抑制助人行为的发生”的现象,决策分析的观点认为,责任分散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只有一个人看到了有人处在需要帮助的情境,那么他就会对需要帮助的人负全责,如果没有施以援手的话会遭到所有人的指责。但是如果是很多人在场的情境,那么在场的每个人都有提供帮助的责任与机会,助人的责任被分散,导致人们的不作为。更有可能的是,当在场的人互相不能交流时,会误以为其他人已经施以援手了。【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0 【正确答案】 B【试题解析】 由于责任分散以及情境的模糊性,会导致助

12、人行为更少地发生。责任分散在上题已经提到过。关于情境的模糊性是说,如果某一情境确实发生了需要援助的情况,但潜在的助人者有时候是不确定的,那么其他旁观者的行为也会影响到我们对情境的判断,就好像你认为有什么事发生,但其他人都没反应,你就会认为或许是自己感觉错了,进而错过了救援机会。【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至少有一个是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意的备选答案。11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影响侵犯的因素有:情绪唤起水平、道德发展水平与自我控制、社会角色与群体、大众媒介。给自行车打气、观看摇滚乐影片都会使人更容易把自己的情绪唤起错误地归因于他人的挑

13、衅行为,从而实施更高侵犯性水平的报复。武器效应主要是说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正如考试失败。并不一定会导致侵犯他人。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因而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和承诺等行为控制力量都被削弱,从而使压抑行为外露的阈值降低,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也使人的侵犯行为增加。【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2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施瓦茨的利他行为模式包括激活阶段(对他人需要和自己责任的知觉)

14、、义务阶段( 规范的构建和道德义务感的生成)、防卫阶段(对潜在的反应的估计)、反应阶段(行动或不行动的反应)。【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3 【正确答案】 B,C【试题解析】 A 错,那是敌对性攻击,工具性攻击是作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例如橄榄球员的防守行为。B 对,根据挫折一攻击理论得出。C 对,参见教育心理学,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4 【正确答案】 C,D【试题解析】 在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具体的个人或者人的特质,所以选项 A 不对;也没有提到异性的相似程度,所以选项 B 不对;长时间的相处是曝光效应,即熟悉性,C 选项对;相对封闭的空间是空间的接近性, D 选项对。【

15、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5 【正确答案】 A,B,D【试题解析】 侵犯行为包含任何侵犯他人的行为,而不论其意图。侵犯行为的特点:外显性;伤害性;有意性。只有意图则不属于侵犯行为。因此,除了 C 选项之外,A、B、D 都对。【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6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包括天气因素、侵犯线索、挫折、性别。【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7 【正确答案】 A,B,C,D【试题解析】 宣泄,我们有一些情感需要释放和宣泄,而自我表露是宣泄自我感受的一种重要手段;自我澄清,在与他人分享我们感受的过程中,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理清思路,增强自我觉察;社会确认,通过与他人

16、的沟通,我们可以根据他人的反应确认自己的观点是否恰当;社会控制,自我表露或者隐藏信息是一种社会控制手段,我们可以通过信息表露的多少达到某种社会控制。【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8 【正确答案】 偏见是指人们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对人、对事的态度。偏见中包含的认知成分较少,情感成分较多,因此会较大地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歧视是指不公平地看待和对待某个特定对象,其核心是将特定对象看得比自己低劣,并使自己压迫、强制、剥夺对方的行动合理化,从而造成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不平等。【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19 【正确答案】 侵犯行为是指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为,这种伤害行为既可以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

17、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能实现的行为。对侵犯行为的界定要注意三方面问题:必须是行为,而不只是一种意图; 从效果上看,既可以是反社会行为,也可以是亲社会行为;必须伴有侵犯性情绪,例如愤怒。【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0 【正确答案】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有以下四个特点:帮助他人为目的; 不期望物质或精神回报; 完全自愿的行为;利他者可能会有损失。利他行为属于助人行为,属于亲社会行为。【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1 【正确答案】 自我表露又称自我展露,是指个体把有关自己个人的信息告诉他人,与他人共享自己内心的感受与信息。适当的自我表露可以增加他人对你的喜欢,自我表

18、露也必须注意分寸,过分的表露会让人不舒服。【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2 【正确答案】 冲突是指个体或群体感受到另一方不利于自身的行为并进行反击的现象。冲突存在四个基本要素:双方存在对立的利益关系; 各方都坚信对方将会或已经损坏了自己的利益;意识到对立关系; 采取行动损害对方的利益。【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3 【正确答案】 敌意归因偏差是指在情况不明的情况下,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一项研究表明,让被试观看两个男孩打架的视频,要求一部分被试从打人者角度观察,一部分被试从被打者角度观察。从被打者角度观察的被试更倾向于作出侵犯者怀有恶意的解释。【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4 【正确答案】

19、 服从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性的命令之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影响服从的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命令者的权威性。一个人的权威由其权力、地位、专业知识技能、经验和能力等因素构成。一般而言,具有权威的人,其命令容易被其他人接受并做出服从行为。他人支持。社会支持显著增加了人们对权威的反抗和拒绝,从而降低了服从的概率。行为后果反馈。行为后果的反馈越直接、越充分,人们服从权威、做出伤害他人行动的可能性就越小;相反,被试对自己行为的后果了解越少,服从权威对别人实行伤害性行为的可能性越大。执行者个人特征。执行者的道德水平越高,越倾向于按照自己独立的价值观做事,会拒绝服从权威去伤害别人。

20、【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5 【正确答案】 从众是指个体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向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顺从是指个体因为他人的期望或压力而接受他人请求,行为符合别人期望的现象。服从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权威命令下,迫于直接的或规范的压力而做出命令指定行为的现象。相同点:三者都是由他人或群体影响引发的,属于个体或群体受到社会影响使其行为向外在影响力方向靠拢的现象。不同点:三者的核心区别在于压力源与行为动机不同。顺从与从众影响机制接近,都是因为外在影响而产生的自我行为选择。从众与顺从的区别在于顺从的影响源是有意对行为者施加直接或隐含的影响;而从众行为的影响源通常并不针对特定

21、对象施加影响,而是个体感受到群体压力之下的个体跟从行为。服从的社会影响机制与其余二者不同,行为的引发具有强制性。命令者与服从者之间通常有着规定性的或强迫性的社会角色关系,人们服从的理由是外在的。而顺从和从众行为中,影响源与行为者之间并没有规定的社会角色关系或强迫性关系束缚,从众者和顺从者必须有一定的认同或寻找到自身行为的理由,才会跟从外部影响而行动。【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6 【正确答案】 当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的观念和行为,减少和避免这种失调。当工作量与报酬不成正比时会使人产生认知失调,造成心理压力,作者则会

22、采取各种方式来减少和消除认知失调。比如改变态度,即工作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希望书能帮助更多人;比如引进新的认知因素,消除原有认知因素的失调关系,比如提出编书可以获得更多快乐这种认知等。【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7 【正确答案】 足球流氓在寻衅滋事的时候通常都是成群结队的,这是因为群体中的个体发生了去个体化的现象。所谓去个体化是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标准相矛盾的行为的自我认同观念,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不会去做的反社会行为,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心理学家认为,在一个大群体中,匿名性和高水平的唤醒是去个体化的条件。这些条件导致个体淹没在群体中,丢失了自己的身份感。同时,去

23、个体化减少了每个人心中的恐惧。另外,去个体化使个体的自我意识功能下降,自我意识失去了对个体的控制功能,使得人们认为自己没有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手持相机的记者则是足球流氓的天敌,因为相片能够将被拍到的足球流氓从其群体中分离出来,去除了个体的匿名性特征,直接将其曝露在闪光灯下。匿名性的丧失使得个体的行为清晰化、具体化,使其需要为自己具体的行为负责,而且该行为会永久流传。因此,足球流氓才会怕手持相机的记者。【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8 【正确答案】 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上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被称为社会影响。这里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者用以引起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它的来源

24、非常广泛,概括起来分为六种:奖赏的权力:指人们向他人提供奖励的能力,例如父母对孩子。压制的权力:指拥有权力的人作出惩罚的能力,例如老师对学生。参照的权力:为他人提供参考的权力,例如公司中的非正式团体对普通员工。法定的权力:与一定的地位相联系的权力,例如交通警察对驾驶中的司机。专家的权力:与某些知识和特长相联系的权力,例如水利工程师在修建水坝时的影响力。信息的权力:了解某些别人不知道的信息带来的影响力,例如百度对于普通网民的影响力。【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29 【正确答案】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与助人行为不同,后者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

25、其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有:(1)社会生物学观点:任何遗传上具有高生存价值,即有助于个体持续生存的决定性特质,往往具有向下一代遗传的倾向,该理论认为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2)社会进化论观点: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将选择性地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技术;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社会责任规范: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并需要自己的人。相互性规范:助人行为是互惠的,即别人帮助了我,则我也应该帮助别人。社会公平规范: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3)学习理论: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关助人行为的规范是学习的结果。(4)社会

26、交换理论:人们所做的事情源于自己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人们希望获得最大的利益和付出最小的代价,在助人行为中也同样如此。(5)移情与利他主义:人们常常纯粹处于善心而帮助他人,即使做这些事会使自己付出代价。【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0 【正确答案】 多拉德认为,侵犯行为的原因只有一个,即挫折,而挫折的反应也只有一个就是侵犯。挫折感越强,导致的侵犯越强。但是侵犯的对象并不总是挫折的来源,当由于种种原因,侵犯不能直接实施在引发挫折感的对象身上时就会产生替代性侵犯。替代性侵犯有两种类型:侵犯类型的替代、侵犯对象的替代。侵犯类型的替代是指当不能用攻击来进行直接的侵犯时,采取咒骂、诅咒等方式侵犯来源回应。而侵

27、犯对象的替代则是指直接将侵犯施加给比自己弱小的人身上。在案例中,父亲骂孩子、孩子踢猫都是替代性侵犯。【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31 【正确答案】 斯腾伯格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他认为所有的爱情都应该包含三要素:亲密是指彼此依附亲近的感觉,包括爱慕和希望照顾爱人,并通过自我暴露、沟通内心感受和提供情绪上、物质上的支持来达成。激情是指反映浪漫、性吸引力的动机成分,包括自尊、支配等需求。承诺是指与对方相守的意愿与决定。短期来说是指去爱某个人的决定,长期来说是指维持爱情所做的持久性承诺。这三个要素代表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三角形的面积越大,代表爱情的程度越深。若三角形的形状越不像正三角形,则表示三要素中的其中一个要素被特别凸显,这种爱情不均衡。【知识模块】 社会心理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