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王申宇 文档编号:1407683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60 大小:20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考研类试卷】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认识的本质和过程(三)及答案解析(总分:288.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56,分数:56.00)1.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诗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许多人对此提出疑义,北宋科学家沈括曾在四月登庐山实地考察,亲眼见到白诗中所描绘的景象,于是在梦溪笔谈中指出:“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有四月花,此地势高下之不同也。”现代科学研究表明,根据高山气温垂直分布的规律,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便降低 0.6。白诗中的大林寺位于庐山香炉峰顶,海拔约 1200 米,比平地气温约低 7左右,因此,在农历四月上旬,当庐山脚下的九江市已是“芳菲尽”的时候,山顶上的大

2、林寺则是桃花盛开,一片春色。高山气温垂直分布规律的发现科学地揭示了造成这一景象的原因。这表明A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揭示本质B只有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C只有通过事物的现象,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D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分数:1.00)A.B.C.D.2.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是A前者是可知论,后者是不可知论B前者是直观反映论,后者是能动反映论C前者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后者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D前者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后者不承认认识来源于实践(分数:1.00)A.B.C.D.3.真正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 B指出本

3、质和现象是同一的C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分数:1.00)A.B.C.D.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5.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人的感性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是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数:1.00)A.B.C.D.6.认识的主体是指A有生命感觉能力的人 B从事一定活动的人C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D人的主

4、观思想(分数:1.00)A.B.C.D.7.认识的客体是指A客观物质世界 B客观事物C客观自然界 D主体实践所指向的客观事物(分数:1.00)A.B.C.D.8.“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A辩证唯物论和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分数:1.00)A.B.C.D.9.2006 年 12 月 5 日至 7 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必然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好”与“快”两字之调意义深远,“又快又好”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又好又快”转为更注重发展的效益

5、、增长的质量。从哲学角度看,这说明A经济发展的规律具有随意性B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C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D人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分数:1.00)A.B.C.D.10.爱因斯坦说:“有两样东西是无止境的,茫茫宇宙和人类的愚昧。但是只有后者我能肯定的确如此。”从认识论上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B人类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C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 D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和有限的统一(分数:1.00)A.B.C.D.11.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 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C类似相对主

6、义的错误 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分数:1.00)A.B.C.D.12.我们感觉到一个苹果的形状、大小、颜色、轻重、气味、滋味和软硬等各种属性,直接在意识中把它们按苹果本来的面目结合起来,就形成了这个苹果的整个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概念(分数:1.00)A.B.C.D.13.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唯理论的错误在于A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感性认识的作用B夸大感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或轻视理性认识的作用C认为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D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等同起来(分数:1.00)A.B.C.D.14.从个别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思维方法是A归纳方法

7、B分析方法 C综合方法 D演绎方法(分数:1.00)A.B.C.D.15.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得出“最后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的结论,这是A正确推理的必然结果 B合理的科学想象的结果C运用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D把分析与综合有机结合起来的结果(分数:1.00)A.B.C.D.16.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C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D绝对和相对的关系(分数:1.00)A.B.C.D.17.“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这一思想体现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原理是A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B理论来源于实践C科学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

8、D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分数:1.00)A.B.C.D.18.认识之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归根结底是由于A科学家们不断的创造发明 B社会实践的需要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不断发展 D人们追求知识的强烈愿望(分数:1.00)A.B.C.D.19.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实质是A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理论指导实践C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D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分数:1.00)A.B.C.D.20.强调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A认识论的辩证法 B认识论的唯物论C认识论的唯理论 D认识论的经验论(分数:1.00)A.B.C.D.21.在认识问题上,“跟着感觉走”是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不可知

9、论思想的表现C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分数:1.00)A.B.C.D.22.“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这是A相对主义的观点 B唯物主义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数:1.00)A.B.C.D.23.承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A真理的相对性 B真理的绝对性C真理标准的不确定性 D真理和事物是同一的(分数:1.00)A.B.C.D.24.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A真理是有用的,谬误是有害的 B真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C真理是绝对的,谬误是相对的 D是否正确反映了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分数:1.00)A.B.C.D.25.真理的客观性是

10、指A真理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B真理的内容及其检验标准是客观的C真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是客观的 D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分数:1.00)A.B.C.D.26.“真理是思维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A唯物主义真理论 B主观真理论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分数:1.00)A.B.C.D.27.坚持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辩证关系的观点是A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B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C真理问题上的一元论 D真理问题上的二元论(分数:1.00)A.B.C.D.28.相对真理是指A任何真理都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B任何真理没有确定的内容C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错误 D任何真理都需要反复的检验(分数:1.00)

11、A.B.C.D.29.在真理观上绝对主义的错误是A只讲真理的客观性,不讲真理的主观性B只讲真理的相对性,不讲真理的绝对性C只讲真理与谬误的转化,不讲真理与谬误的对立D只讲真理的绝对性,不讲真理的相对性(分数:1.00)A.B.C.D.30.“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主张A真理都是相对的 B真理都是有阶级性的C真理都是绝对的 D真理都是具体的(分数:1.00)A.B.C.D.31.相对真理的规定性是指A不包含绝对性的真理B相对谬误C基本正确,包含有谬误的成分D正确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有待于进一步精确和完善化(分数:1.00)A.B.C.D.32.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惟一标准是A多数人

12、的意志 B先进思想 C社会实践 D逻辑推理(分数:1.00)A.B.C.D.33.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就实践自身的特点而言因为A它是对人类有用的活动 B它是多数人参加的活动C它是具有主观性的活动 D它是具有普遍性和直接现实性的活动(分数:1.00)A.B.C.D.34.实践标准之所以具有不确定性,是因为A每个人的实践都不相同 B实践对真理的检验都具有历史性C实践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D实践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分数:1.00)A.B.C.D.35.实践和理论的认识都有普遍性的优点,而实践又高于理论的认识,这是因为实践还有A绝对性的优点 B直接现实性的优点C客观的物质性 D能动性的

13、特征(分数:1.00)A.B.C.D.36.列宁在谈到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时指出:“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至于使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这句话说明A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B实践标准并不可靠C实践标准是不确定的 D实践标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分数:1.00)A.B.C.D.37.“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目的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分数:1.00)A.B.C.D.38.“离开革命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而不以革命理

14、论为指南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这句话强调的是A要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决定作用 B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C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D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分数:1.00)A.B.C.D.3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根本区别在于A感性认识包含错误,理性认识则完全正确B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反映事物的本质C感性认识来源于社会实践,理性认识则来源于抽象思维D感性认识产生于日常生活,理性认识则产生于科学实验(分数:1.00)A.B.C.D.40.马克思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指明了方向。这说明A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C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

15、指导作用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分数:1.00)A.B.C.D.41.任何科学理论都不能穷尽真理,而只能在实践中不断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这说明A真理具有绝对性 B真理具有相对性C真理具有客观性 D真理具有全面性(分数:1.00)A.B.C.D.42.把经过实践检验的理论看成绝对真理,并当成检验其他一切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这是一种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相对主义的观点 D经验论的观点(分数:1.00)A.B.C.D.43.真理是没有阶级性的,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这是因为A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是不断发展的B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有其适用的条件和范围C真理就是客观规

16、律,真理与人的阶级地位无关D真理具有客观性,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分数:1.00)A.B.C.D.44.宋代诗人陆游在一首诗中说:“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里是强调A读书不能获得真知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分数:1.00)A.B.C.D.45.2004 年年末,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大地震并引发世纪大海啸,带来空前灾难。但这次海啸受灾的几个国家几乎没有任何预警系统。人们对地震和海啸预警系统的缺失说明A地震和海啸的出现只是一种偶然现象B人类不可能认识和驾驭自然界C人类认识和利用规律的程度受主客观条件制约D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

17、物,只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分数:1.00)A.B.C.D.46.“认识开始于感觉”,这是A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观点C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D正确的观点,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都能接受(分数:1.00)A.B.C.D.47.对不可知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科学知识 B丰富的经验 C实践 D人类认识能力(分数:1.00)A.B.C.D.48.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指出:主体选择不同的参照系对同一物理事件和物理过程进行时空度量,所得结果可能不一样。在认识论上来说是由A真象和假象的区别所造成的 B现象和本质的矛盾所造成的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的变化所造成的 D由于主观认识的错觉所造成的(分数:1

18、.00)A.B.C.D.49.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这说明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C实践具有客观现实性D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分数:1.00)A.B.C.D.50.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包括核试验在内的许多科学研究都可以用计算机模拟实验,这样既可以达到实验效果,又可以节省实验费用,降低实验风险。从认识论角度看,上述事实说明A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B有些认识不需要通过实践即可获得C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 D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分数:1.00

19、)A.B.C.D.51.“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这一命题A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决定作用 B夸大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C强调了认识对实践的能动作用 D低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分数:1.00)A.B.C.D.5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准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分数:1.00)A.B.C.D.53.实现正确价值选择的首要前提是A树立正确的价值观B自觉提高自我的主体素质C坚持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D开展持续的实践活动(分数:1.00)A.B

20、.C.D.54.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B个别和一般的关系C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D主要和次要的关系(分数:1.00)A.B.C.D.5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机械唯物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分数:1.00)A.B.C.D.56.“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分数:1.00)A.B.C.D.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66,分数:132.00)57.认识过

21、程中的“重构”,是(分数:2.00)A.主体重新构造客体的过程B.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创造性的反映过程D.主体选择、加工客体信息,在大脑中重新组合成观念体系的过程58.马克思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段话体现的哲学思想是(分数:2.00)A.理论是巨大的物质力量B.理论对实践有指导作用C.理论不能代替实践D.精神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59.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这一思想方法表明(分数:2.00)A.书本知识对实际工作是不重要的B.上级指示和决议可执行也可不执行

22、C.一切要从实际出发D.要将上级指示和决议尽可能地与具体实际结合起来6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说明(分数:2.00)A.感性认识只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才揭示事物的本质B.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C.理性认识能指导感性认识D.只有理性认识才是可靠的61.郑板桥曾提到他画竹的过程:当他晨起“看竹”时,产生了“眼中之竹”;然后胸中涌起“画意”,此乃“胸中之竹”;最后,“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形成了“手中之竹”。他反复强调“眼中之竹”不同于“胸中之竹”,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分数:2.00)A.前者是感性的,后者是理性的B.前者是直接

23、反映,后者是创造性反映C.前者有局限性,后者无局限性D.前者是肤浅的,后者是深刻的62.下列活动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的是(分数:2.00)A.司法人员办案B.艺术家表演C.农民培育作物新品种D.运动员训练6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分数:2.00)A.人的客观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的现实性B.人的主观精神的活动,具有随意性C.人的能动的活动,具有自觉性D.人的社会的活动,具有阶级性64.在治理黄河的过程中,通过研究,科学家们根据自然界中的原型黄河构建了数字黄河、模型黄河。数字黄河是对原型黄河的数字虚拟,模型黄河即在实验室建造原型黄河的模型。通过虚拟和模型实验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原型黄河

24、的规律,为我国治理黄河的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借助虚拟与模型方式认识对象,是现代科学认识的重要方法,深化了关于认识过程的哲学思考,表明(分数:2.00)A.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刻再现和反映B.理性认识可以通过感性形式表现出来C.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手段是不断发展的D.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相互渗透,二者已没有本质区别65.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是(分数:2.00)A.占有丰富的真实的感性材料B.大脑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C.具有科学的思维方法D.感性认识丰富了,自然就变成了理性认识66.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分数:2.00)A.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B.取得规律性的认识C.取得真理性

25、的认识D.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67.列宁说:“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不是荒唐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这句话说明(分数:2.00)A.感性认识对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全体是无关紧要的B.正确的理论才能更深刻地反映事物的全体和本质C.反映事物全体和本质的理性认识,更接近于客观真理D.感性认识本身也就是科学的抽象68.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段话说明了(分数:2.00)A.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B.科学发展的动力是人们的主观要求C.所有科学都直接来源于实践的需要D.所有科学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的需要69.

26、冥王星是在 1930 年由美国人汤博发现的,这在当时的观测条件下是了不起的。但随着人们研究水平的提高,天文学家认为冥王星不符合太阳系行星的标准。2006 年 8 月 24 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 26 届大会投票决定,把冥王星降为“矮行星”。这表明(分数:2.00)A.真理具有客观性,多数人认同的就是真理B.真理具有相对性,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的正确认识可以有多个C.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70.唐代韩愈读书用的是“提要钩玄”法。他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读一部书,要善于把握各部分的内在逻辑,从而提出纲要,钩

27、出意义。这体现了(分数:2.00)A.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B.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C.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D.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71.认识中的非理性因素主要有(分数:2.00)A.情感、意志、欲望B.幻想、灵感、直觉C.归纳和演绎D.猜测、顿悟、想象72.认识运动之所以要经过多次反复,是因为(分数:2.00)A.事物因果联系性B.事物发展的规律性C.事物的矛盾暴露的过程性D.人们实践及其认识条件的历史性73.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是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的组织

28、起来的经验”。这种观点(分数:2.00)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B.把真理看做主观意识范围的东西C.认为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D.是主观真理论74.由理论认识向实践飞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分数:2.00)A.理论要指导实践B.这次飞跃可以使精神转化为物质C.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D.在实践中使理性认识得到检验75.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伟大,这是因为(分数:2.00)A.认识来自实践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C.实践是认识的惟一目的D.认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76.社会调查是认识社会现象的重要途径,其性质和意义在于(分数:2.00)A.通过它可以获得丰富的和真

29、实的感性材料B.通过它可以学到许多间接经验C.它本身就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D.它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77.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分数:2.00)A.对事物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和内部联系的认识的关系B.对事物的现象认识和本质认识的关系C.对事物的个性的具体认识和共性的抽象认识的关系D.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的关系78.“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段话说明(分数:2.00)A.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B.先进的革命理论一旦被群众所掌握,就会促进社会的发展C.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来源和决定力量D.革命理论可以不来自实践,但能指导实践79.哲学史上割裂感性认识和理

30、性认识辩证统一的两种错误理论是(分数:2.00)A.唯心论B.经验论C.唯理论D.二元论80.“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个论断揭示了(分数:2.00)A.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B.认识是一个辩证的无限发展过程C.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81.人们在剧场欣赏某一悲剧,有人听之入神,有人听之乏味,有人为之悲泣,有人不为所动。这种意识反映的不同是由于(分数:2.00)A.人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的欣赏能力不同B.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

31、C.人们当时的主观精神状态不同D.人们的阶级地位不同因而情感不同82.人类已经取得的任何一项真理,都是(分数:2.00)A.绝对真理“长河”中的一个成分B.过去实践业已达到的认识成果C.进一步迈向绝对真理的起点D.认识过程的一个个承前启后的中间站83.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之所以是相对的,是因为(分数:2.00)A.它是不完全可靠的真理B.它是已经过了时的真理C.任何真理都是有一定的条件和限度D.任何真理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和发展84.“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能互相转化”,这句话应理解为(分数:2.00)A.真理就是谬误,谬误就是真理,两者没有绝对的界限B.真理超出自己适用的范围会转化为谬误C.

32、总结经验克服谬误就会转化为真理D.真理和谬误在同一范围内可以互相转化85.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和途径是(分数:2.00)A.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应当是正确的B.要有正确的行动方案和实践方法C.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D.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86.实践标准的确定性是指(分数:2.00)A.它是多样的B.它是惟一的C.它是绝对的D.它是客观的87.实践是(分数:2.00)A.客观的物质活动B.有意识的活动C.社会历史的活动D.适应环境的活动88.把社会上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视为真理,这种认识实质是(分数:2.00)A.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B.机械唯物主义观点C.相信群众、依靠群众

33、的表现D.唯心主义真理观的一种表现形式89.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分数:2.00)A.孔子提出“生而知之”B.孟子说:“不虑而知”C.老子说:“不行而知”D.王阳明提出“认知为行”、“知即是行”、“知行合一”90.下列选项中代表中国传统哲学中唯物主义知行观的有(分数:2.00)A.王夫之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B.苟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C.孙中山说:“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而致其知”D.墨子提出:“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91.有人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 19 世纪,到了 20 世纪已经不适用了,这种说法的错误在于(分数:2.00)A.把马

34、克思主义哲学看成是封闭的体系B.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是普遍真理C.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D.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2.真理的发展是一个(分数:2.00)A.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B.主观真理和客观真理相互转化的过程C.从真理中不断排除谬误的过程D.真理和谬误不断斗争的过程93.“谎言重复一千次,就会变成真理。”这就是说(分数:2.00)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限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C.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D.有用就是真理94.下列活动中属于社会实践基本形式的具体表现的有(分数:2.00)A.运动员参加

35、比赛B.农民抽水浇地C.警察追捕罪犯D.宇航员探索宇宙奥秘95.客观真理是指(分数:2.00)A.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存在B.认识主体的客观状态C.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D.包含在人的意识中的那些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96.“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句话在真理观上的错误是(分数:2.00)A.否认真理的客观性B.否认真理的绝对性C.否认真理的相对性D.否认真理的有用性97.绝对真理的含义是指(分数:2.00)A.绝对正确的永恒真理B.人类知识所达到的终极真理C.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D.人类的认识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接近的无条件性98.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惟一标

36、准,逻辑证明对实践检验具有重要作用,表现在(分数:2.00)A.逻辑证明可以证明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学理论的正确性B.逻辑证明是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手段C.它给实践检验以理论的根据和说明D.逻辑证明是实践检验的基础99.马克思主义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因为(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既是绝对真理,又是相对真理B.马克思主义属于认识领域,不能成为真理的标准C.马克思主义是抽象的知识体系D.马克思主义自身要在发展中经实践不断检验100.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但并不排斥逻辑证明的作用,这是因为(分数:2.00)A.逻辑证明给实践作最后的检验和判决B.逻辑证明可以论证实践无法直接检验的科

37、学理论的正确性C.逻辑规律是永恒真理D.逻辑证明是一种探索真理、论证真理的手段101.下列观点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原理的是(分数:2.00)A.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B.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D.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千102.清代哲学家魏源提出“及之而后知”,他说:“披五岳之图,以为知山,不如樵夫之足”,“疏八珍之谱,以为知味,不如疱丁之一啜”。这种观点在认识上是(分数:2.00)A.坚持了唯物论B.重视感觉经验的作用C.重视实践的重大作用D.重视意识的重大作用103.对同一句格言,年轻人所理解的意义,总是没有饱经风霜的老年人所理解的广泛和深刻。这一观点在认识

38、论上说明了(分数:2.00)A.认识来源于经验B.在经验的积累中加深认识C.认识的深刻性与经验的多少在一定意义上成正比例D.认识的深刻性与知识的积累有密切联系104.主体认识活动包含有选择、建构等成分,这里的选择和建构是指(分数:2.00)A.以对客体反映为基础B.主体在认识活动中对客体信息的选择、重构C.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中主体对客体的选择、重构D.在被反映客体制约下的选择、重构105.牛顿说:“假若我能比别人嘹望得略为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膀上。”这表明(分数:2.00)A.认识具有历史的继承性B.实践不是认识的惟一来源C.间接经验是认识发展的必要条件D.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无关1

39、06.辩证思维方法“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体现了(分数:2.00)A.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原则B.历史是逻辑的基础C.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有差别的统一,逻辑只是反映历史的主流和方向D.逻辑进程应当与历史进程基本一致107.“抽象到具体”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这里的“具体”是指(分数:2.00)A.感性具体B.思维具体C.客观事物某方面的抽象规定D.多种规定的统一108.辩证思维方法“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指(分数:2.00)A.在思维中再现具体的过程B.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C.由抽象规定,经过逻辑中介,形成思维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许多规定的综合”和统一的过程109. (分数:2.00)A.每个

40、人的利益立足点不同,对同一客观事物的评论也会不同B.每个人原有的知识正确与否,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新的认识对象的理解C.每个人的生活目的、生活态度是否正确,会决定到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D.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110.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讲的主体是(分数:2.00)A.人的主观意识B.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C.一定的社会集团和社会D.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111.关于反映、信息和选择的关系,下列论断正确的是(分数:2.00)A.反映、信息和选择是物质形态普遍具有的B.反映是接受、选择、传输信息的过程C.信息在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和反映中表现出来D.人的认识是

41、在实践基础上能动选择、加工信息的高级反映形式112.恩格斯说:“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致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推断它明天会再升起。”这说明(分数:2.00)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重要的B.感性认识有其局限性C.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是不能认识和推断的D.归纳方法有其局限性113.一个训练有素的医生,能识别 x 射线照片上的病理信息,一个毫无医学知识的人,则什么也不能识别,这表明(分数:2.00)A.理性认识指导感性认识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C.理性认识能建构认识对象D.既成认识背景影响感性认识114.在认识活动中,非理性因素(分数:2.0

42、0)A.起激发和调控的作用B.可以促使提出创造性设想C.同理性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D.受理性因素的制约115.列宁说,“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思想可以理解为(分数:2.00)A.真理的形成不需要抽象概括B.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C.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D.真理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116.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分数:2.00)A.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B.坚持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C.尊重历史规律和无产阶级及人类解放的统一D

43、.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117.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概括来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它体现了(分数:2.00)A.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C.客观规律性租主观能动性的统一D.真理和价值的统一118.尽管历史上罗马教廷把哥白尼的“日心说”当做“异端邪说”加以打击,但这既不能改变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规律,也不能阻止人们接受“日心说”。这一事实说明(分数:2.00)A.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B.客观规律起作用是无条件的C.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D.真理终究会战胜谬

44、误119.价值的主体性体现在(分数:2.00)A.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B.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是不同的,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C.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D.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120.“黑箱”概念的提出者维纳是富于创新精神的科学家。他大胆冲破了近代科学所形成的传统的方法论思想的束缚。继承和发展了古代本质上是从整体、从整体与外界环境的相互联系中研究事物的辩证思维方式,又吸收了近代科学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精密的科学研究方法(如实验方法、数学方法、模拟方法等),并且引进入“系统

45、”、“信息”等新的概念,从而形成了适合于控制论研究对象的新方法控制论黑箱方法。这一事实表明(分数:2.00)A.现代科学思维方法是辩证思维方法的前提B.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渗透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C.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动力D.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经验知识向科学理论转化的必要工具121.价值是人们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概念。下列属于哲学价值判断的有(分数:2.00)A.田野上的花儿开了B.这些花儿很漂亮C.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D.这些水果真香甜122.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发明人、两院院士王选教授曾说过:“一个献身科学的人注定要比常人多吃苦,他必然会失掉常人享受的许多乐趣,但他也能得到常

46、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快乐。”他的话表明(分数:2.00)A.从事科研工作更能实现人生价值B.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人的自然本性的满足C.献身科学的人更能实现苦乐转化D.人生的价值不应以个人的得失作为标准三、分析题(总题数:10,分数:100.00)123.试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评析下述观点:在科学活动中,为了客观公正地观察和分析事实材料,避免“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应当排除头脑中已有的理论认识和哲学的指导,使人们在观察中对一切已有的理论持“中立态度”。(分数:10.00)_124.很久以前,有一群以卖艺为生的乐舞伎儿要去他国谋生。途中经过婆罗新山,此山素以传说有食人罗刹恶鬼出没而闻名。夜幕降

47、临,众伎儿虽然个个心惊胆颤,但也只好在山中过夜。为了避寒,也为了壮胆,伎儿们生起一大堆篝火,伴火而卧。跋涉了一天的伎儿们渐渐地睡了。只有一个伎儿身感风寒,浑身发冷难以入睡,便将平日扮演恶鬼罗刹的戏服裹在了身上,面向篝火,缩坐着烤火。夜半时分,一个同伴从睡梦中醒来,朦胧中突然看到篝火边坐着位“罗刹”,顿时大惊失色,不及仔细辨别审视一下,就跳将起来,惊叫着撒腿便跑。这一来,惊醒了所有的伎儿,都惊恐万状地四散奔逃。而那位身着罗刹戏服的伎儿见同伴们惊呼罗刹来了,也害怕地跟着大家寻路逃跑。众伎儿慌乱中发现“罗刹”紧跟在他们后面,倍增惶恐,以为罗刹非要追杀他们不可了,于是更加惊慌失措。天色渐明后,他们才看

48、清,那个所谓的罗刹恶魔不过是一个穿着戏服的同伴。请回答:(1) 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分析“为什么众伎儿会如此恐慌”。(2) 这则故事在认识论上对我们有何启示。(分数:10.00)_125.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法两国交战时,法军有一旅指挥部设在前线阵地的地下,十分隐蔽。但由于忽略了长官养的一只小猫,造成了不应有的惨败局面。当时,德军一参谋人员发现,每天上午八九点钟,总有一只小猫在法军阵地后方的一座坟包上晒太阳,几天情况都是如此。此事引起德军司令官的重视,他召集参谋人员进行分析,判断如下:第一,此猫不是野猫,因为野猫不喜欢白天出来,更不会在阵地上出没;第二,猫的栖身处在坟包附近,而周围并无人家,那里很可能是一个地下指挥部;第三,据仔细观察,此猫是名贵的波斯品种,而打仗时尚能玩这种猫的,决不会是下级军官。于是,德军集中了六个炮兵营的兵力,对小猫出没之地猛烈轰击,结果法军旅指挥部被彻底摧毁,人员均被炸死。请回答:(1) 德军怎样得出“小猫栖身处是一地下指挥部”的判断的?(2) 这则故事启示我们怎样由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请结合材料予以说明。(分数:10.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 BS EN 54-4-1998 Fire detection and fire alarm systems - Power supply equipment《火灾探测和火灾警报系统 供电设备》.pdf BS EN 54-4-1998 Fire detection and fire alarm systems - Power supply equipment《火灾探测和火灾警报系统 供电设备》.pdf
  • BS EN 54-5-2017 Fire detection and fire alarm systems Heat detectors Point heat detectors《火灾探测和火灾警报系统 热探测器 点式探测器》.pdf BS EN 54-5-2017 Fire detection and fire alarm systems Heat detectors Point heat detectors《火灾探测和火灾警报系统 热探测器 点式探测器》.pdf
  • BS EN 54-7-2001 Fire detection and fire alarm systems - Smoke detectors - Point detectors using scattered light transmitted light or ionization《火灾探测和火灾警报系统 烟雾探测器 利用散射光、透射光或电离作用的点式探.pdf BS EN 54-7-2001 Fire detection and fire alarm systems - Smoke detectors - Point detectors using scattered light transmitted light or ionization《火灾探测和火灾警报系统 烟雾探测器 利用散射光、透射光或电离作用的点式探.pdf
  • BS EN 541-2006 Aluminium and aluminium alloys — Rolled products for cans closures and lids — Specifications《铝和铝合金 金属罐、密封物和盖子用轧制品 规范》.pdf BS EN 541-2006 Aluminium and aluminium alloys — Rolled products for cans closures and lids — Specifications《铝和铝合金 金属罐、密封物和盖子用轧制品 规范》.pdf
  • BS EN 542-2003 Adhesives - Determination of density《胶粘剂 密度测定》.pdf BS EN 542-2003 Adhesives - Determination of density《胶粘剂 密度测定》.pdf
  • BS EN 543-2003 Adhesives - Determination of apparent density of powder and granule adhesives《胶粘剂 粉未和粒状胶粘剂表观密度的测定》.pdf BS EN 543-2003 Adhesives - Determination of apparent density of powder and granule adhesives《胶粘剂 粉未和粒状胶粘剂表观密度的测定》.pdf
  • BS EN 544-2011 Bitumen shingles with mineral and or synthetic reinforcements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test methods《含矿物和 或合成增强材料的沥青屋顶板 产品规格和试验方法》.pdf BS EN 544-2011 Bitumen shingles with mineral and or synthetic reinforcements Product specification and test methods《含矿物和 或合成增强材料的沥青屋顶板 产品规格和试验方法》.pdf
  • BS EN 545-2010 Ductile iron pipes fittings accessories and their joints for water pipelines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水管线用球墨铸铁管 配件 附件机器连接件 试验方法和要求》.pdf BS EN 545-2010 Ductile iron pipes fittings accessories and their joints for water pipelines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水管线用球墨铸铁管 配件 附件机器连接件 试验方法和要求》.pdf
  • BS EN 546-1-2006 Aluminium and aluminium alloys - Foil - Part 1 Technical conditions for inspection and delivery《铝和铝合金 箔 第1部分 检验和交付用技术条件》.pdf BS EN 546-1-2006 Aluminium and aluminium alloys - Foil - Part 1 Technical conditions for inspection and delivery《铝和铝合金 箔 第1部分 检验和交付用技术条件》.pdf
  •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