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类试卷】隋唐五代(七)及答案解析.doc

上传人:fuellot230 文档编号:1407895 上传时间:2019-12-0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类试卷】隋唐五代(七)及答案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隋唐五代(七)及答案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隋唐五代(七)及答案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隋唐五代(七)及答案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考研类试卷】隋唐五代(七)及答案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隋唐五代(七)及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8,分数:56.00)1.大索貌阅(分数:2.00)_2.输籍定样(分数:2.00)_3.府兵制(分数:2.00)_4.玄武门之变(分数:2.00)_5.安西四镇(分数:2.00)_6.吐谷浑(分数:2.00)_7.河朔三镇(分数:2.00)_8.神策军(分数:2.00)_9.南衙北司之争(分数:2.00)_10.二王八司马(分数:2.00)_11.淮西之乱(分数:2.00)_12.政事堂(分数:2.00)_13.刘晏(分数:2.00)_14.唐律疏议(分数:2.00)_15.公廨田(分数:2.00)_

2、16.租庸调(分数:2.00)_17.鉴真(分数:2.00)_18.昭武九姓(分数:2.00)_19.唐初八史(分数:2.00)_20.史通(分数:2.00)_21.通典(分数:2.00)_22.元和郡县志(分数:2.00)_23.古文运动(分数:2.00)_24.玄奘(分数:2.00)_25.唐六典(分数:2.00)_26.会昌灭佛(分数:2.00)_27.长庆会盟(分数:2.00)_28.“四贵”(分数:2.00)_二、史料分析题(总题数:4,分数:16.00)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七德既敷,九歌已洽,要荒成暨,尉候无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成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

3、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隋书卷二高祖纪下请回答:(分数:4.00)(1).以上史料反映了哪个朝代的什么现象?(分数:2.00)_(2).你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分数:2.00)_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唐制,取士之科,多因隋旧,然其大要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乡贡,皆升于有司而进退之。其科之目,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明法,有明字,有明算,有一史,有三史,有开元礼,有道举,有童子。而明经之别,有五经,有三经,有二经,有学究一经,有三礼,有三传,有史科。此岁举之常选也。其天子自诏者日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新唐

4、书卷 44选举上请回答:(分数:4.00)(1).通过以上材料可知唐代的选官途径主要有哪些?(分数:2.00)_(2).谈谈你对隋唐科举制度的认识。(分数:2.00)_阅读下列史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高祖既受命,改周之六官,其所制名,多依前代之法。置三师、三公及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等省,御史、都水等台,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等寺,左右卫、左右武卫、左右武候、左右领、左右监门、左右领军等府,分司统职焉。三师,不主事,不置府僚,盖与天子坐而论道者也。三公,参议国之大事,依后齐置府僚。无其人则阙。祭祀则太尉亚献,司徒奉俎,司空行扫除。其位多旷,皆摄行事

5、。寻省府及僚佐,置公则坐于尚书都省。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隋书卷 28百官志下材料二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日“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

6、张文罐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罐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卷 46百官志一请回答:(分数:6.00)(1).材料一反映隋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分数:2.00)_(2).材料二反映唐代中央官制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分数:2.00)_(3).由上述两则材料可以看到隋

7、唐中央官制变化有什么样的规律?(分数:2.00)_29.阅读下列史料,并结合相关背景知识,分析材料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事实,它的危害在哪里。“胤奏曰:高祖、太宗承平时,无内官典军旅。自天宝以后,宦官浸盛。贞元、元和,分羽林卫为左、右神策军,使卫从,令宦官主之,唯以二千人为定制。自是参掌枢密。由是内务百司,皆归宦者,上下弥缝,共为不法:大则倾覆朝政,小则构扇藩方。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自先帝临御已来,陛下纂承之后,朋侪日炽,交乱朝纲,此不翦其本根,终为国之蟊贼。内诸司使务宦官主者,望一切罢之,诸道监军使,并追赴阙延,即国家万世之便也。,诏曰:宦官之兴,肇于秦、汉。赵高、阎

8、乐,竞灭赢宗;张让、段珪,遂倾刘祚。肆其志则国必受祸,悟其事则运可延长。朕所以断在不疑,祈天永命者也。”旧唐书卷 184宦官(分数:2.00)_三、问答题(总题数:11,分数:28.00)30.评价隋炀帝为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而作出的努力。(分数:3.00)_31.简述你对贞观之治的理解。(分数:2.50)_32.如何评价武则天及其时代?(分数:2.50)_33.简述唐代均田制的内容、特点以及意义。(分数:2.50)_34.比较说明秦、隋速亡原因的相似性。(分数:2.50)_35.简述安史之乱对于唐代以及整个中古历史进程的影响。(分数:2.50)_36.简述两税法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其评价。(分数

9、:2.50)_37.简述隋唐帝国与东亚国家的关系。(分数:2.50)_38.述评牛李党争。(分数:2.50)_39.简述隋唐民族关系的特点、作用。(分数:2.50)_40.简述周世宗改革。(分数:2.50)_隋唐五代(七)答案解析(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名词解释(总题数:28,分数:56.00)1.大索貌阅(分数:2.00)_正确答案:(隋初,为了更好地控制劳动人手和征收赋税,对户籍进行的整顿和重新编制。南北朝以来,户口隐漏日趋严重,国家所能直接掌握的劳动力减少,而地方豪强地主占有的人口增多,严重削弱了中央政府的力量。开皇五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各州县大索貌阅,核点户口。

10、所谓“大索”就是清点户口,并登记姓名、出生年月和相貌;所谓“貌阅”,则是将百姓与户籍上描述的外貌一一核对。隋文帝规定,凡出现户口不实的情况,地方官吏里正、保长、党长要被处以流刑。又开“相纠之科”,鼓励人们检举告发。同时又规定,凡堂兄弟以下亲属同族而居的,必须分立户口。此次检查新增户口 164 万多,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壮大了隋朝的国力。)解析:2.输籍定样(分数:2.00)_正确答案:(隋开皇五年,隋文帝根据宰相高颎的建议,实行了“输籍之法”。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税、力役的依据,使百姓负担合理,“奸无所容”。由于国

11、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地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官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封建国家和地方豪强之间在对人口的控制方面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隋朝政府积极实行“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的措施,从豪强士族手中把大批户口收归政府控制,打击了大地主阶级的兼并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力量。)解析:3.府兵制(分数:2.00)_正确答案:(起于西魏,行于北周和隋,兴于唐初的一种兵制。宇文泰掌握西魏政权时所创立,其内容为:置六军合为百府分属二十四军开府,选拔体力强者充府兵,另立户籍。隋代府兵户籍改属州县。唐初整顿成为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府兵终身服役,征发时

12、自备兵器资粮,定期宿卫京师戍守边境。自唐高宗时起,因府兵负担过重等原因渐见其弊,至天宝八年折冲府(唐代府兵制军府的总称)无兵可交,府兵制已名存实亡。)解析: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古代兵制制度。府兵制是中国古代兵制史上重要的一项制度,是研究兵制制度必须要掌握的基本知识。4.玄武门之变(分数:2.00)_正确答案:(系唐高祖李渊的三个儿子太子建成、秦王世民、齐王元吉,因权力斗争而引发的兄弟相残事件。李建成向李渊建议由李元吉做统帅出征突厥,借此要把握住秦王的兵权,然后趁机除掉李世民。李世民在危急时刻决定背水一战,先发制人。唐高祖武德九年(626 年)六月,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与齐王李元吉

13、兄弟二人被杀。不久,李渊退位,李世民继位,是为唐太宗,改年号为贞观。)解析:解析 本题是对唐朝初年一个比较重要的事件的考查。在回答本题时要注意它的性质、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这也是回答名词解释的一个基本方法。答题时一定要全面,不然容易失分。5.安西四镇(分数:2.00)_正确答案:(中国唐代前期在西北地区设置,由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四个军镇。贞观十四年八月唐灭高昌国,九月置安西都护府于西州交河城,管理西域地区军政事务。二十二年,唐军进驻龟兹国以后,便将安西都护府移至龟兹国都城,同时在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城修筑城堡,建置军镇,由安西都护兼统,故简称“安西四镇”。贞观以后,安西四镇时置时罢,军镇

14、也有所变动。安史之乱后,安西、北庭以及河西、陇右驻军大部内调,吐蕃乘虚陆续占领陇右、河西诸州,安西四镇与朝廷的通道中断,然而,四镇留守军队仍坚守各镇。不久,北庭及安西四镇相继陷于吐蕃。9 世纪中叶,回鹘据有天山南北及安西四镇。安西四镇在历史上存在了一个半世纪,它对于唐朝政府抚慰西突厥,保护中西陆上交通要道,巩固唐的西北边防,都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解析:解析 安西四镇是边防和中西陆路交通的战略要地。唐朝建立了以安西四镇为核心的西域统治体系,这是一个新的尝试,在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也可以说是唐太宗的文治武功之一。6.吐谷浑(分数:2.00)_正确答案:(中国古代西北民族及其所建

15、国名。本为辽东鲜卑慕容部的一支。西晋末,首领吐谷浑率部西迁到抱罕。后扩展,统治了今青海、甘南和四川西北地区的羌、氐部落,建立国家。至其孙叶延,始以祖名为族名、国号,唐后期称之为吐浑。主要从事畜牧,产良马,兼营农业。居庐帐,后渐有城居,使用汉文。609 年,隋取其地,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隋末复其故地。635 年,唐遣军击之,立诺曷钵为可汗。663 年,吐蕃破其国,诺曷钵率残部奔凉州。670 年,吐蕃尽据吐谷浑地。672 年,唐迁其部于灵州,置安乐州,以诺曷钵为刺史。吐蕃占据灵州后,吐谷浑更东迁朔方、河东。五代时散处蔚州等地。后世多同化于汉族或其他民族,留在青海的吐谷浑,有学者认为即今土

16、族的先民。)解析: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对于一个古老民族的掌握,它曾是唐朝与各民族关系的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考生在回答此类名词解释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到它的族源、演变以及它在历史上的作用或者是影响。7.河朔三镇(分数:2.00)_正确答案:(唐朝后期出现在河北地区的卢龙、成德、魏博三个藩镇。河朔三镇的起初皆为安史降将,治下又是安史叛乱的根据地,民族成分也较为复杂,人多彪悍尚武,有一定胡化色彩。唐朝后期,三镇节度使的任命朝廷基本不能干预,皆为家族相传或悍将夺位,然后奏报中央予以形式上的承认。三镇各拥强兵,自行署置官吏,赋税截留本镇不上贡,又互结婚姻以为声援,朝延也是视同度外。由于这三镇都在唐朝的河北道,

17、所以被称为“河北三镇”,又称“河朔三镇”。直到五代的后梁、后唐时,才比较彻底地解决了这些地区的割据问题。它对唐中后期的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解析:解析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的情况加剧。对唐后期政局的影响最大的是河朔及河南地区的割据型藩镇,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河朔三镇”。全面了解“河朔三镇”的情况也就能更轻易、更全面地了解唐后期的政治、经济的变化。8.神策军(分数:2.00)_正确答案:(唐代后期主要的禁军。本是陇右节度使所属驻守临洮城西的军队,安史之乱中,这支军队入援勤王。此时神策军故地已被吐蕃占领,这支军队仍沿用神策军的名号。广德元年,吐蕃进犯长安,代宗奔陕州,鱼朝恩率此军护卫代宗,

18、遂入长安,从此成为禁军,贞元十二年又置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神策军来自陇右,曾是唐中央的劲旅。德宗、宪宗时常用以出征藩镇。由于宦官控制了神策军及其他禁军,同时也控制了长安城及整个关中地区,从而造成宦官集团长期专权的局面,它对唐后期的政治和社会有重大影响。至昭宗天复三年,朱温诛杀宦官,神策军同时被解散。)解析:9.南衙北司之争(分数:2.00)_正确答案:(唐代后期官僚集团和内延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安史之乱后,宦官又逐渐掌握了军权,德宗时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典禁军,与二枢密使合称“四贵”,得预机密,形成宦官专权的

19、局面。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发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顺宗即位,启用旧臣王叔文等人,实行“永贞革新”,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不幸失败。文宗大和八年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朝灭亡。)解析:解析 南衙北司之争一直贯穿于唐后期的政局之中,可谓影响之大。这段时期和东汉的“党锢之祸”、明中后期的宦官专政是中国古代最严重的宦官专权时期。10.二王八司马(分数:2.00)_正确答案:(唐顺宗联合朝中大臣同宦官作的斗争。贞元二十一年正

20、月,顺宗继位后启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士,和宰相韦执谊及韩晔、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凌准、程异等八人共谋打击宦官势力,罢宫市和五房小儿,罢免贪官京兆尹陈实,启用范希朝夺宦官兵权的计划失败。宦官俱文珍发动政变,顺宗被迫让位于太子。王伾被贬为开州司马后病死,王叔文被贬为渝州司马后赐死,韦执谊等八人先后被贬为边远州司马。此即“二王八司马事件”。因顺宗曾预定当年改元永贞,所以又称“永贞革新”。)解析:解析 南衙北司之争中一次大规模的冲突,以外朝臣僚的失败而告终。11.淮西之乱(分数:2.00)_正确答案:(唐宪宗元和九年(814),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其子吴元济自称留后,并派兵四处抢掠。

21、唐宪宗在宰相武元衡和大臣裴度的支持下,发兵进讨。由于统兵将帅拥兵自重,军令不一,加之淮西和河北同时用兵,战线过长,故战事拖延了三年,毫无进展。后来,名将李晟之子李想被任命为西线统帅,宰相裴度又亲临北线督战,战事才出现转机。元和十四年,李想于雪夜攻入蔡州,一举俘获了吴元济,遂取得了淮西之役的全面胜利。)解析:12.政事堂(分数:2.00)_正确答案:(唐代宰相的议事处。政事堂是常设的、协助皇帝统治全国的最高决策机构。唐初,设政事堂于门下省,三省长官共行宰相之职,在此共同参议国政。其后,由皇帝指定入政事堂议事,并以本官加带“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名(后逐渐统一为“同中书门下平章

22、事”),亦为宰相。弘道元年十二月,中宗即位,裴炎由侍中迁中书令,遂奏请移政事堂于中书省,表明中枢决策重心已由门下省转至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同时,又创置吏、枢机、兵、户、刑礼五房于政事堂正厅之后,分理众务。在政事堂(中书门下)办公的数位宰相中,设秉笔宰相一名,谓之“执政笔”,在处理中书门下日常事务方面具有相当的职权。)解析:解析 政事堂是唐前期对制度进行改革创建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在中国古代制度史中可以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研究生考试出题的一个重点。13.刘晏(分数:2.00)_正确答案:(刘晏,字士安,曹州南华人。累官殿中侍御史,迁度

23、支郎中,杭、陇、华三州刺史。宝应二年,迁吏部尚书平章事,领度支盐铁转运租庸使。晏以转运为己任,开三门渠津遗迹,岁运米数百万石,以济关中。安史之乱使漕运受到严重破坏。广德元年,平息了叛乱后,次年代宗命第五琦与刘晏疏浚汴渠,并以刘晏专领粮食盐铁转运事宜。在刘晏的主持下,一方面,参照裴耀卿分段漕运的办法,加强了对各水路交汇处的转运仓的建设;并在各运输段上分别使用适应本段水情的漕卒和漕船,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保证了漕路的畅通,运至关中的漕米每年也恢复到 110 万石,保证了京师地带的粮食供应。780 年 7 月,刘晏被诬陷致死。)解析:解析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加剧,中央财政依靠江南,这种财政形式和财

24、政重心的转移促使储备转运系统也要相应进行调整,而刘晏的调整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这也是本题考查的重点所在。14.唐律疏议(分数:2.00)_正确答案:(中国唐代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编,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共 30 卷。永徽元年,唐高宗命长孙无忌等修永徽律,翌年颁行。三年,又令长孙无忌等对永徽律的精神实质和律文逐条逐句进行疏证解释,以阐明律条文义,并通过问答形式,剖析内涵,说明疑义,撰成律疏30卷,永徽四年颁行。律疏与律合为一体,统称永徽律疏,明末清初始名唐律疏议。律和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唐律疏议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以及某些政治

25、经济制度,是研究唐代历史的重要文献。唐律疏议总结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经验及其司法实践,折中损益,使之系统化和周密化。为以后历代刑律的蓝本。唐律疏议对古代亚洲各国法典亦产生重大影响,古代日本、朝鲜、越南等国的立法,大都摹仿唐律。)解析:解析 国际法制史学者将唐律疏议与欧洲的罗马法相提并论,并视之为古代中国(华)法系的代表著作,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考生务必掌握。15.公廨田(分数:2.00)_正确答案:(隋唐时期收租以供公用的官田。由各级官府经营管理。隋开皇十四年诏省、府、州、县皆给公廨田以供公用。唐初,在京诸司、州县及其他政府机构都给有数量不等的公廨田。唐朝官府经营公廨田的方式与职田相同,采用

26、租佃制。农民佃种公廨田、职田,经常是被强制抑配,而不是自愿的。唐朝政府管理公廨田和职田,置有白簿和黄籍。白簿是品官职田和官府公廨田实际情况的记录。白簿每年州县勘造一次,六月三十日前申报尚书省复查核实,至十月三十日据簿征收,给付本官。黄籍则是职田、公廨田的正式簿籍,每三年勘造一次。但后来官府多不认真执行,并不每年向尚书省申报白簿。自天宝九载以后,黄籍更是多年不造。代宗大历十四年重申旧令,实际效果也很小。)解析:16.租庸调(分数:2.00)_正确答案:(唐朝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均田制下实行的赋役制度,它以丁为单位征纳。每年租二石,调绢二丈及绵三两。服正役 20 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代替,是为庸

27、。庸的作用是替代正役,纳庸即不服正役,服正役不纳庸。北魏在实行均田制的同时,即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租调制度,到了唐朝更加完备。这方面的规定保证了农民的基本生产时间,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均田制的不稳定,按丁缴纳的租庸调制也就无法保证,到了唐后期租庸调制也就完全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两税法。)解析:解析 租庸调制与均田制是这一时期经济制度的核心。考生要注意到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关系,可以说租庸调制随着均田制的产生而产生、灭亡而灭亡,一定要将两者联系起来,在比较中来掌握它们。17.鉴真(分数:2.00)_正确答案:(唐代赴日传法名僧。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人。753 年,鉴真赴日本传授佛教戒律,在经

28、历了五次失败后,终于在第六次东渡成功,对于佛学在日本的弘扬,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不仅是日本密宗的开山祖师,而且还为传播中国的佛教建筑知识和医药学知识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卒于日本。日本奈良时代的著名文学家淡海三船写出唐大和尚东征传,记述了鉴真东渡弘法的事迹。)解析:解析 鉴真是隋唐时期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的人物,对于促进中日交流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7 世纪下半叶出现白凤文化,佛教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鉴真正是这一时期重要人物。18.昭武九姓(分数:2.00)_正确答案:(南北朝、隋、唐时期对从中亚粟特地区来到中原的粟特人或其后裔的泛称。汉文史籍称其原住祁连山北昭武城,被匈

29、奴击走,西迁中亚河中地区,有康、安、曹、石、米、史、何、穆等九姓,皆氏昭武,故称昭武九姓。唐破西突厥,曾在此设立羁縻府州,后为大食所征服,逐渐伊斯兰化。昭武地区的粟特人以善于经商闻名,他们长期控制着丝路上的国家贸易,是古代欧亚内陆地区重要的国际商人。昭武九姓胡人的活动特点使他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安史之乱的头目安禄山、史思明为营州杂胡,也是昭武九姓胡的后裔。祆教、摩尼教、中亚音乐、舞蹈、历法之传入中原,中国丝绸、造纸技术之传到西方,昭武九姓胡无疑是重要的媒介。他们还在中原四周的游牧汗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起很大作用,特别是把粟特文字带入突厥、回鹘汗国。)解析:解析 昭武九姓对于有的考生可能比较陌生,但是不代表它就不重要,我们一定要看到它在当时唐朝历史上,乃至以后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独特作用。19.唐初八史(分数:2.00)_正确答案:(即唐朝初年官方主持撰修的八部正史。唐朝官方主持编修了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重修了晋书,再加上私修而经官府批准颁行的南史和北史,故有八部正史是唐代修撰的。唐初在不长的时间内在后来所谓的二十四史中占了三分之一,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编修正史的数量,表明唐朝对史学的借鉴、资治功能的认识比以前更加深刻。六部前代史分政权修撰,却不分正统和非正统,没有歧视少数民族政权的观念。李延寿父子修的南史和北史意在贯通,视南北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大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