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13 T 2985-2019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feelhesitate105 文档编号:1477294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PDF 页数:10 大小:548.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DB13 T 2985-2019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DB13 T 2985-2019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DB13 T 2985-2019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DB13 T 2985-2019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DB13 T 2985-2019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65.020 B 22 DB13 河北省 地方标准 DB 13/T 2985 2019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程 2019 - 07 - 04 发布 2019 - 08 - 01 实施 河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发布 DB13/T 2985 2019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唐山市 市场监督管理局 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爱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唐山久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唐山市源源谷物 种植有限公司、唐山市曹妃甸区爱东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唐山 市曹妃甸区圣达源水稻种植专业合作 社、唐山曹妃甸区天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唐山曹妃甸区尚旭水稻种植

2、专业社、唐山市曹妃甸区 市场 监督管理局 。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爱东、杨扬、王辉、李征、王世威、陈猛、杨友臣、毕国舜、李彩云、邱 彩萍、毕国舜、韩捷、于瑛、李建朋、张根柱、李贺静。 DB13/T 2985 2019 1 水稻秸秆还田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水稻秸秆还田的术语和定义、秸秆机械化粉碎抛撒、土壤机械耕作、秸秆还田后的 肥水管理。 本标准适用于水稻秸秆机械化全量还田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 (包括所有的修改单 )适用于本文件。 GB/T 5668

3、旋耕机 GB 16161.1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第 1部分:拖拉机 GB 16161.12 农业机械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第 12部分:谷物联合收割机 GB 20287 农用微生物菌剂 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 NY/T 499 旋耕机作业质量 NY/T 500 秸秆粉碎还田机作业质量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水稻秸秆还田 水稻由加装切碎装 置的联合收割机收割,将切碎的秸秆均匀抛撒于水稻田,然后翻埋入土壤中。 3.2 秸秆腐熟剂 能加快作物秸秆腐熟的农用微生物菌剂。 4 秸秆机械化粉碎抛撒 4.1 作业要求与作业质量 4.1.1 作业要求秸秆切碎

4、长度应不大于 15 cm。 4.1.2 作业质量作业质量应符合表 1 规定。 DB13/T 2985 2019 2 表 1 水稻秸秆粉碎抛撒作业质量 项目 要求 粉碎长度合格率, % 90 平均留茬高度, cm 15 抛散不均匀率, % 20 4.2 机具选择与使用 4.2.1 机具选择选择加装 切碎装置和利于秸秆扩散的导流装置的半喂入联合收割 机。 4.2.2 机具安全使用水稻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要求符合 GB 16161.12 规定。 4.3 作业流程 4.3.1 水稻收获 用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水稻。 4.3.2 秸秆粉碎还田 用加装切碎装置和利于秸秆扩散的导流装置的半喂入联合收割机收割水

5、稻,将割 茬以上秸秆粉碎并均匀抛撒在田面。 4.4 作业质量检查 作业质量检测方法和检验规则按 NY/T 500规定。 5 土壤机械耕作 5.1 犁耕翻压 5.1.1 作业要求与作业质量 5.1.1.1 作业要求结合生产计划,根据土壤适耕性确定耕作时间,以土壤相对持水量 75%左右时为宜; 翻耕后土壤覆盖秸秆严密 。 5.1.1.2 作业质量作业质量应符合表 2 规定。 表 2 犁耕翻压作 业质量 项目 要求 作业深度(耕深), cm 20 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 % 10 立垡、回垡率 % 3 地头地边状况 地头地边整齐;地头长不得超过 1.5 倍机组长。 5.1.2 机具选择与使用 5.1.

6、2.1 机具选择根据所具备的拖拉机功率、土地面积等情况选择单铧或多铧犁。 5.1.2.2 机具安全使用拖拉机安全技术要求符合 GB 16161.1 规定。 5.1.3 作业流程 DB13/T 2985 2019 3 5.1.3.1 施氮肥 犁耕翻压 前,每 100 kg 秸秆施纯氮 0.5 kg 1 kg 调节碳氮比,促进秸秆腐熟。 5.1.3.2 施秸秆腐熟剂 犁耕翻压 前,施用秸秆腐熟剂,促进秸秆腐熟。可与施氮肥同时进行。秸秆腐 熟剂应符合 GB 20287 规定。秸秆腐熟剂用量按产品使用说明推荐用量。秸秆腐熟剂可与氮肥或干土拌 和均匀后立即撒施于抛撒好秸秆的田内(适用于粉剂和颗粒型),或

7、均匀喷施到抛撒好秸秆的田内(适 用于液体型)。耕深 30 cm 时不建议施用。 5.1.3.3 翻耕入土秋耕时间从水稻收获秸秆粉碎还田后到耕层结冻;春耕时间从耕层解冻到距离水稻 插秧 30 d 以前。翻耕后秸秆应全部翻压于土中。 5.1.4 作业质量检查 作业质量检测方法见附录 A。 5.2 旋耕入土 5.2.1 作业要求与作业质量 5.2.1.1 作业要求结合 生产计划,根据土壤适耕性确定耕作时间,旱耕时以土壤绝对含水量 15 % 25 %时为宜; 旋耕后秸秆应与土壤充分混合 。不建议水耕。 5.2.1.2 作业质量作业质量应符合表 3 规定。 表 3 旋耕入土作业质量 项目 要求 作业深度

8、(耕深), cm 15 旋耕深度合格率, % 90 耕后地表植被残留量, g/m2 200.0 碎土率, % 壤土 60、黏土 50、砂土 80 旋耕后地表平整度, cm 4.0 耕后田面情况 作业后田角余量少,田间无漏耕,没有壅土、壅草现象。 5.2.2 机具选择与使用 5.2.2.1 机具选 择根据所具备的旋耕机,配套相应功率拖拉机。 5.2.2.2 机具安全使用拖拉机安全技术要求符合 GB 16161.1 规定,旋耕机安全技术要求符合 GB/T 5668 规定。 5.2.3 作业流程 5.2.3.1 施氮肥旋耕前,每 100 kg 秸秆施纯氮 0.5 kg 1 kg 调节碳氮比,促进秸秆

9、腐熟。 5.2.3.2 施秸秆腐熟剂旋耕前,施用秸秆腐熟剂,促进秸秆腐熟。可与施氮肥同时进行。秸秆腐熟剂 应符合 GB 20287 规定。秸秆腐熟剂用量按产品使用说明推荐用量。秸秆腐熟剂可与氮肥或干土拌 和均 匀后立即撒施于抛撒好秸秆的田内(适用于粉剂和颗粒型),或均匀喷施到抛撒好秸秆的田内(适用 于液体型)。 DB13/T 2985 2019 4 5.2.3.3 旋耕入土应在距离水稻插秧前 30 d 以前进行。旋耕 后秸秆应全部混于土中。 5.2.4 作业质量检查 作业质量检测方法按 NY/T 499规定。 6 秸秆还田后的肥水管理 6.1 施肥 6.1.1 施肥原则符合 NY/T 496

10、规定,平衡施用氮、磷、钾及微肥。 6.1.2 施肥量亩施 N 14 kg 18 kg、 P2O5 3 kg 7 kg、 K2O 2 kg 5 kg、 ZnSO4 H2O 1.5 kg。 6.1.3 氮肥施用方法分多次施入。基肥占 40 % 50 %,蘖肥占 35 % 40 %(一、二次蘖肥比例 4:6), 穗肥占 10 % 25 %。基肥在耙地前或耙地时施入;蘖肥于插秧后 7 d 和 15 d 左右施入;穗肥于倒 4 叶 龄期施入。 6.1.4 其他肥料施用方法按照测土配方施肥要求,合理施用磷、钾及锌肥。 6.2 水分管理 6.2.1 泡田 6.2.1.1 犁耕后泡田 秋耕地块可进行冬季大水泡

11、田,到春季田面冰层解冻后,田面应保持水层 1 cm 3 cm。秋耕未进行冬灌的地块和春耕地块,应在距离水稻插秧 30d 前进行泡田,田面应保持水层 1cm 3 cm。 6.2.1.2 旋耕后泡田旋耕完成后放水泡田,田面应保持水层 1 cm 3 cm。 6.2.2 水稻分蘖中期水 分管理 保持水层 0 cm 5 cm。实行浅水灌溉和晾干交替,待自然落干后灌溉浅水,如此反复,直至还田秸 秆彻底腐解。因还田秸秆腐解造成根系变黄、变黑情况时晾干 3 d 7 d。 6.2.3 水稻其他生育时期水分管理 插秧、缓苗期、分蘖前期、分蘖后期、拔节、孕穗期、抽穗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按照常规方 法进行水分管理。

12、 DB13/T 2985 2019 5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犁耕翻压作业质量检测方法 A.1 检测区的划定 检测区距离地头 15 m以上;检测区长度为 40 m,小拖配套犁耕检测区长度为 20 m;宽度为沿前进方 向和返回方 向各 2个行程。 A.2 耕深和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的测定 在耕地过程中,采用耕深尺或其他测量仪器测量沟底至原地表的距离,每行程测 11点;如在耕后 进行,则测量沟底至已耕地表面的距离,按 0.8折算求得各点耕深。分别按式( 1)、( 2)、( 3)计 算平均耕深、耕深标准差、稳定性变异系数。 naa i ( 1) 1 )( 2 n aaS i ( 2) 100aSV ( 3) 式中: 平均耕深, cm; 每测点耕深值, cm; N 测点数; S 耕深标准差, cm; V 耕深稳定性变异系数, %。 A.3 立垡和回垡率的测定 在检测区沿前进方向和返回方向各测 2个行程,每一行程内分别测量立垡及回垡的总长度,按式 ( 4)、( 5)计算立垡、回垡率。 100 LLF ll ( 4) 100 LLF hh ( 5) ia DB13/T 2985 2019 6 式中: 立垡率, %; 立垡总长, m; 测区长, m; 回垡率, %; hL 回垡总长, m。 _ lFlLhF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地方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