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记承天寺夜游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其他 本文选自 ,作者 。 答案:略 试题分析:学生平时学习时,一定要对古今中外著名的作家进行积累。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作者是苏轼。 考点:考查学生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 点评:识记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作者简介,这是学习语文的必要要求,也是了解写作背景的途径。 本文的构思角度是( ) A托物言志 B即景生情 C类比象征 D以物喻人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篇小短文,作者由庭中月景抒发作者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微妙而复杂的感情。故选 B即景生情。 考点:考查文章的表现手法。 点评:文章的表现手法包括烘
2、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等,我们应该训练学生学会分析这类试题。 文章 “记 ”的要素是: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答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我和张怀民;承天寺;夜游承天寺 试题分析:分析标题和文章内容可知:时间是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地点是承天寺;人物是我与张怀民;事件是夜游承天寺赏月景。 考点:考查记叙的要素。 点评: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般事件要高度概括,但不能漏点。 “寻张怀民 ”一句中的 “寻 ”字用得好,你认为好在哪里? 答案:作
3、者要寻的这个人,一定不会在蒙头大睡,肯定也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 “寻 ”,其次, “寻 ”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试题分析:分析 “寻张怀民 ”,作者面对如此月景,要找一个共赏之人,而这个人面也一定在赏月,但在何处赏月呢?因此要 “寻 ”,其次, “寻 ”字有一种急欲找到东西的失落感,写出了作者渴望和知心友人共同赏月的急切心情。 考点:考查鉴赏文言词语。 点评:鉴赏一个文言词语,首先分析其含义,再就是理解这个词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文中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它与 “ ”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答案:欣然起行;
4、解衣欲睡 试题分析:题干中要求找兴奋喜悦的句子,文中 “欣然 ”是指高兴的样子,故此表现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 欣然起行;再分析 “起行 ”,它是起身出行,那与其相照应的句子是脱衣睡觉,故欣然起行 “与 “解衣欲睡 ” 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沉闷,一活跃。 考点:考查文言句子理解默写与照应。 点评:文言句子理解默写,讲求 “对点 ”,即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看哪一句有这样的意思,写出即可。 “月色入户 ”意思是 ,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答案:月光进入了屋子;拟人 试题分析: “月色入户 ”, “入 ”为 “进入 ”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句子的意思是:月光进入了屋子。 考点:考查修辞方
5、法。 点评:拟人的修辞方法是写文章时常用的一种修辞,它将物赋予人的情感,使句子生动形象。 这篇文章主要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答案:乐观、豁达 试题分析:这篇文章是苏轼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年)所作,当时,他正因“乌台诗案 ”被贬谪到任职,在这样背景下能写出如此美丽的月景,不仅仅是体现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更有一种乐观、豁达的心境。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章情感的把握。 点评:解答这类试题,一要整体感知文章,二要借助写作背景,作者能在被贬的情况下将月景写得如此美丽,更更好地体现了有一种乐观、 豁达的心境。 翻译下列句子: 【小题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小题
6、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答案: 【小题 1】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小题 2】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小题 1】试题分析:翻译时,将主要词语翻译出来, “寝 ”:睡觉; “相与 ”:一起。句子译为:怀民也还没有睡觉,就和我一起走到院中。 考点:考查学生翻译句子的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文句子,一定主要抓住采分点,也就是关键词的意思一定要翻译出来,语句要通顺。 【小题 2】试题分析:翻译时,抓住关键词的意思,空明:清澈透明;藻荇:泛指生长在水中的绿色植物,这里借指月色下的竹柏影。交横:交错纵横。句子可译为
7、:庭院里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各种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竹柏的影子啊。 考点:考查学生文言句子翻译能力 点评:翻译文言文句子,一定要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将主要词语译出来,并要求语句通顺。 填空: 【小题 1】文章描绘了苏轼在承天寺夜里见到的 ,同时也抒发了自己 的苦闷心情。 【小题 2】描写承天寺优美夜景的句子是 。 答案: 【小题 1】月下美景;壮志难酬 【小题 2】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 1】试题分析: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年),当时,作者正因 “乌台诗案 ”被贬谪到任职,文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8、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描绘的月下景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体现了壮志难酬。 考点:考查学生理解文章情感的能力。 点评:文章很短,我们应深入的理解文章,结合背景体会短文对体现的情感。 【小题 2】试题分析:作者月夜到承天寺寻张怀民共赏庭中月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 考点:考查学生分析写景的句子的能力。 点评:文言短文中,有许多写景的句子,描绘的景色美丽怡人,平时应多让学生赏析。 选择题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文中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9、遂至承天寺 ”等句都与 “闲 ”字相关。 C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答案: A 试题分析:记承天寺夜游与小石潭记两篇文章均是作者被贬后所做,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小石潭记这篇散文生动地描写出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幽美和静穆,抒发了作者贬官失意后的孤凄之情。故此题选 A。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 点评:做这类试题,一定要仔细阅读文章,这类题涉及面较广,要加以比对。 下面对画线
10、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念 无与为乐者 (思念 ) B 遂 至承天寺 (于是,就 ) C怀民 亦未 寝 (睡觉 ) D相 与 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 ) 答案: A 试题分析:四个选项中, A选项 “念无与为乐者 ”中 “念 ”是 “想到 ”的意思,故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考点:考查文言实词的积累。 点评:学习文言文,文言实词考查占文言文考查的 40%,所以要求学生加强文言实词积累。 文言文阅读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11、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小题 1】文中 “念无与乐者 ”“念 ”的结果是 。 【小题 2】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描绘了一个 的美妙境界。 【小题 3】文中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是 ; 。 【小题 4】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小题 5】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小题 6】对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 “闲人 ”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
12、,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答案: 【小题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小题 2】庭下 竹柏影也;空灵澄澈、宛似仙境 【小题 3】 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小题 4】 D 【小题 5】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小题 6】 D 【小题 1】试题分析: “念无与乐者 ” 意思是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那作者就得找一个人共赏月景,于是就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此就是 “念 ”的结果。 考
13、点: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点评:解答时,一定要注意,题干中有文言句子的,一定要将其翻译过了,这要便于审清题目要求,然后,再分析解答。 【小题 2】试题分析:作者到承天寺与张怀民至 “中庭 ”赏月景,故此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在分析写景 的句子, “空明 ”为空灵澄澈之意,故此作者描绘了一幅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月景图 考点:考查分析写景的句子。 点评:这道题中,学生一般误将庭院中的月下景色误认为是水的景色,再就是分析时抓不住表示特点的关键词。 【小题 3】试题分析: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短文,作者看到月色以及到承天寺与张怀民欣赏了空灵澄澈、宛似仙境的月
14、景,内心情感油然而发 : 月色入户,近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 考点:考查理解默写。 点评:借景抒情的文章表示情感的句子,一般是在作者写完景色以后紧接着抒发,再就是要根据题干 要求,把我关键句来回答。 【小题 4】试题分析:首先理解各句的现代汉语意思,划分节奏不能破词破句。A项正确划分应是:念 / 无与为乐者 , 遂至 / 承天寺, 寻 /张怀民。 B项正确划分应是:怀民 / 亦未寝 ,相与 / 步于中庭。 C项正确划分应是:水中 /藻、荇交横 ,盖 / 竹柏影也。 D项的节奏划分是正确的。 考点:考查文言文朗读节奏。 点评:这种题型涉及到文字、词义、语法以及古代文
15、化常识,它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文言语感,是文言文考查的一种好形式,划分时注意先理解现代汉语意思,再就是破词、破句不要。 【小题 5】试题分析:先理解体 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特别是 “闲 ”字,有悠闲、无事可干的意思,体现了作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 考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点评: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一是体会由景物描写所流露的感情。一是体会直接抒情议论的句子所体现的感情。 【小题 6】试题分析: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体现了作者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
16、闲等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故此 D项理解是有误的。 考点:考查学生对文章感情的 深入把握。 点评:这类题,学生要从整体上感知文章,从具体句子上深钻细研,再运用排除法来选择。 (二) 浦阳郑君仲辨,左手之拇指有疹焉,隆起而粟。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既三日,聚而如钱。忧之滋甚,又以示人,笑者如初。又三日,拇指大盈握 ,近拇之指皆为之痛,肢体心膂 无不病者。惧而谋诸医,医视之,惊曰: “此疾之奇者,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不速治,且能伤身。然始发之时,终日可愈;三日,越旬可愈;今疾且成,已非三月不能瘳 。终日而愈,艾可治也;越旬而愈,药可治也;至于既成,甚将延乎肝膈 ,否亦将为一 臂之忧
17、。非有以御其内,其势不止;非有以治其外,疾未易为之。 ”君从其言,日服汤剂,而傅 以善药,果至二月而后瘳,三月而神色始复。 余因是思之:天下之事,常发于至微,而终为大患;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当其易也,惜旦夕之力,忽之而不顾;及其既成也,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之,如此指者多矣。(方孝儒指喻) 注 握:四寸为一握。 膂:脊骨。 瘳:病愈。 肝膈:泛指人体内脏。 傅:涂。 【小题 1】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两项是( ) A惧而 谋 诸医(谋划) B甚将 延 乎肝膈(蔓延) C疾未 易 为之(变换)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 克 之 【小题 2】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18、A以:日服汤剂,而傅以善药 徐以杓酌油沥之 B且:不速治,且能伤身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虽:虽病在指,其实一身病也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D而:终日而愈,艾可治也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 【小题 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 “之 ”,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忧 之 滋甚,又以示人(指代 “拇指疾患 ”) B余因是思 之 (指代 “引发的道理 ”) C惜旦夕之力,忽 之 而不顾(指代 “各种疾病 ”) D积岁月,疲思虑,而仅克 之 (指代 “祸患 ”) 【小题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君疑之,以示人,人大笑,以为不足患。 始以为不足治,而终至于不可为。 【小题 5】本文写郑君医治拇
19、指疾患一事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案: 【小题 1】 AC 【小题 2】 AB 【小题 3】 C 【小题 4】 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小题 5】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 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意思符合即可) 【小题 1】试题分析:分析四个选项的解释, A项中, “谋 ”应为 “请教 ”的意思。C项中 “易 ”应为 “容易 ”的意思。故解释不正确的两项是: A、 C。 考点:考查学生解释文言实词的能力。 点评:这是一道选择题,应该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依次解释,
20、然后选出正确的答案:,或者是依次将解释放入句子中,看是否语义通顺,运用排除法,选出答案:。 【小题 2】试题分析:逐一分析各项, A两句中 “以 ”都是 “用 ”的意思 B两句中的“且 ”都是 “将近 ”的意思。 C第一个是 “虽然 ”的意思;第二个是即使的意思。 D第一 个表示顺接,第二个表示递进。 考点:考查学生一词多义。 点评:文言文中有许多词是一词多义,平时要求学生辨析积累;同时,有很多虚词,也具有不同的作用,要个根据语境具体分析。 【小题 3】试题分析:分析各项, C项中划线的 “之 ”是指代最初发生容易处理的事故,故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考点:考查文言虚词 点评:文言虚词积累也是
21、学习文言文的一项重要内容,平时也应让学生对积累常用的文言虚词的作用,不如 “而 ”、 “之 ”等。 【小题 4】试题分析:抓住句子中关键词的意思,这是踩分点。 疑:怀疑;患:担忧。 足:值得。故两句分别翻译 为: 郑君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把它给别人看,看的人大笑,认为不值得担忧。 开始认为不值得整治,最终到了不能够整治。 考点: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点评:文言文翻译,一般的要求是能够译出关键词语,意思对即可。也就是说翻译句子的踩分点一般是关键的文言实词。 【小题 5】试题分析:先分析这一事件:郑仲辨左手的大拇指生了一个疹斑,起初没有重视看医生,几天后,拇指肿得像拳头那般大,靠近拇指的指头
22、,都被它牵引得疼痛起来,四肢心脏及背脊骨好也痛。郑君心中害怕,就去请教医生,医生说,这是奇特难治的病,即使病在指头上,其实成了影响全身的病了,不赶快治疗,将会丧失生命。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道理:世上的事情,常起于极细小的地方,但不加关注,就可能酿成无可挽救的大祸。 考点:考查学生感悟文章道理的能力。 点评:从文言文中获得启示或道理,这是常考的一种题型。这样的题是先分析事件表面的道理, 再推理到社会中普遍意义。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问题。 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诗中成对偶的两句诗是 。 这是一首赞咏 的诗,诗的表面似乎
23、在赞咏 ,实际上是用 来比喻刘景文,颂扬他 。 答案: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秋令,晚秋景色之美, “傲霜枝 ”,孤高傲世的品格。 试题分析: 一般来讲,对偶是指字数相等,意义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就符合要求。 “荷尽 ”“菊残 ”“是橙黄橘绿 ”可以看出是晚秋,故这是一首赞咏秋令的诗,由标题来看这是一首赠诗,不仅赞叹晚秋美景,还用 “傲霜枝 ” 比喻刘景文,颂扬他孤高傲世的品格。 考点: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点评:诗歌鉴赏是近几年考试命题者所青睐的一个题型,一般包括:是的文学知识、鉴赏语言、鉴赏情感、鉴赏表现手法等。 作文 片断写作练习: 你是否注意观察了月夜的景色,请用 200字以上的文字描写一段月景。 答案:略 试题分析:宁静的夏夜月朗风清,总是能给我一种清逸娴静的感觉。明净清澈如柔水般的月色倾洒,清光流泻,意蕴宁融。月色柔和而透明,轻盈而飘逸。于是披衣出门,踏着如水的月色,缓步走入花园,栀子花沐浴在月光下,寒凝带露,如一帘清远的幽梦。竹影随韵轻舞,如水月色轻轻穿过,回映着明月的清辉。万物都在月色中丰盈灵动起来。 考点:考查学生描绘景物的能力。 点评:写的时候,注意语言要优美,表达一定的意境,另外,最好是使用一些修辞方法,例如:比喻、拟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