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2014年江西省铜鼓县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explodesoak291 文档编号:28957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2014年江西省铜鼓县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3-2014年江西省铜鼓县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3-2014年江西省铜鼓县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3-2014年江西省铜鼓县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3-2014年江西省铜鼓县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2014年江西省铜鼓县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 正确 的一项是( )( 2分) A妖 娆 (ro)襁褓 (qin bo )田 圃 (p)喑 哑 (n) B禁 固 (g)油 膏 (go)亵 渎 (d)骈 进 (pin) C强 聒 (gu)旁 骛 (w)陨 落 (yn)灵 柩 (ji) D 弥 留 (m)恪 尽职守 (g)灰 烬 (jn)谀 词 (y)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从读音和字形两个点上判断。拼音,首先要读准汉字,排除方言的干扰,不可读错,拼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错别字,主要是因音同或形似而错,掌握这个易错点,平

2、时多加注意,仔细辨识,加强记忆,注重积累。用反选排除法,有错就排除, A项 “喑 ”拼音错, B项 “固 ”字形错, D项“恪 ”注音错,故 C对。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 A。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 正确 的一项是 ( )( 2分) A李老师批改作业废寝忘食,讲起课来 强 聒不舍 B他 妄自菲薄 别人,在班里很孤立,大家都认为他是一个自负的人。 C明天我们的班长就要转学了, 弥留之际 他给我们每个人都写了留言并且合了影。 D专家指出,日常体验式活动更能 潜移默化 地影响学生,帮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

3、的意识,锻炼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 答案: D 试题分析:了解成语,不仅要知道其含义,还要了解其用法。成语,有一个使用对象的问题,一定要注意句子的前后联系及使用对象。用反选排除法, A句“强聒不舍 ”是贬义词,不符合语意, B句 “妄自菲薄 ”是指自己轻视自己,不符合语意, C句 “弥留之际 ”是指人将死之时,不符合语意,故 D对。 考点: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 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2分) A通过宜春 “最美中学生 ”赵甜舍己救人的事迹,使我们看到了 “90后 ”中学生的人性之美。 B从人的本身来说,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

4、C现代社会需要具有综合能力的人才,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重视培养自己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D爸爸去哪儿最近风靡网络,这首歌一发布就迅速摘得各类音乐排行榜第一名的桂冠。 答案: 试题分析: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平时多阅读,增加语感。用反选法, A句 “通过 ” 和“使 ” 搭配使句子缺少主语, C句 “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和分析问题 ”词序不当, D句 “第一名 ”与 “桂冠 ”重重,故 B对。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

5、序排列 正确 的一项是( )( 2分) 公路的行车线也将采用光致发光涂料 ,白天时利用阳光充电 ,夜晚为道路提供照明 ,照明时间可达到 10小时。 这种公路将安装节能灯 ,随着车辆的靠近亮度逐渐提高 ,车辆通过后关闭。 由此可见,智能公路比普通公路更安全并且更具有可持续性。 荷兰计划从 2013年起建造智能公路。 智能公路还将采用温度响应动力学涂料 ,能够在低温天气路面光滑时让驾驶者看到冰晶。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阅读各个句子,准确判断它们共同表达的中心意思,再分析各句之间的关系,有时也可利用总写分写的写作顺序以及句式特点,注意其中的关联词、次序语、衔接语,

6、比如本题中的 “由此可见 ”“这种 ”。掌握本题几句部分关系,比如第四句是总提句,排除 AB项,第二句 “这种 ”指代第一句的 “智能公路 ”,故答案:为 D。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最能强调伏尔泰战斗的武器,表达作者的敬佩与赞誉之情一项是( ) (2分 ) 伏尔泰 ,我再说一遍 ,独自一人对 这个社会一切丑恶力量的大联合 ,对这个茫茫的恐怖世界宣战,他接受战斗。 他所使用的武器就是一支轻如和风、猛如雷电的笔。 B他的武器是什么 这武器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 一支笔 C一支轻如和风、猛如雷电的笔成了他战斗的武器。 D轻如和风

7、、猛如雷电的一支笔,就成了他战斗的武器。 答案: B 试题分析:抓住题干中的要求 “战斗的武器 ”,比如各句。设问句起强调作用,故选 B。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对下面材料提取关键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金庸小说艺术上的成功,得力于戏剧、电影 。戏剧和电影方面的实践,对他的小说创作很有影响。如果说其小说场面和人物调度的舞台化来源于戏剧,那么笔墨描写的视觉化、场景组接的蒙太奇化等则得力于电影。金庸在小说中运用戏剧技巧,形态多样;至于将电影技巧引进小说,更构成了金庸作品艺术上的一大特色。 A金庸小说舞台蒙太奇技巧 B金庸小说戏剧电影技巧 C金庸小说艺术舞台

8、蒙太奇技巧 D金庸小说艺术戏剧电影技巧 答案: D 试题分析:阅读全文,了解内容,注意几项的区别,一一对照分析。用排除法,短文开头便提及 “金庸小说艺术 ”,即排除 AB两项,再比较 “舞台 ”和 “戏剧 ”,看哪一个是本文的关键词。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 12分) 不要淡忘了饥饿的记忆 10月 16日是世界粮食日,国家粮食局将在这天首次向全国粮食干部职工发起倡议,倡导自愿参加 24小时饥饿体验活动,以更好地警醒世人 “丰年不忘灾年,增产不忘节约,消费不能浪费 ”。 14日,成都市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舒刚表示,他将自愿参加 24小

9、时饥饿体验,以此呼吁市民关注粮食安全。 针对这一消息,有网友提出,体验饥饿不如吃饱了多干事。也有网友认 为,守护粮食安全不能止于饥饿体验。在笔者看来,网友所言不无道理,但也决不能以此否定 “体验饥饿 ”的意义。前不久,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局长张天佐透露,我国农产品产后损失惊人,每年仅粮食损失量就高达 500 亿斤。如此大的损失,原因很多,但一些粮食干部职工责任意识淡薄,对粮食产后损失不重视,甚至失职渎职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让粮食系统体验饥饿,就能够以这样一种“极端 ”的方式,唤起他们 “守粮有责 ”的意识,激发他们爱粮节粮、减少损耗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更重要的是,像 “无车日 ”、 “地球一

10、小时 ”一样, “体验饥饿 ”实质上是在 倡导一种理念,那就是要以饥饿的体验加深珍惜粮食、节约粮食、避免浪费的意识,加大对粮食安全的重视。饥饿,曾经是中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莫言直言不讳,是饥饿促使他走上了文学道路,饥饿和孤独是他写作的动力。然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饥饿感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莫说年轻人没有饥肠辘辘的经历,很多年长者恐怕也淡忘了饥饿的记忆。与此同时,节约观念却受到了种种挑战,浪费粮食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有必要让人们找回被遗忘的饥饿感,从而对粮食危机有更直接更深刻的认识。 放眼世界,粮食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尽 管我国粮食生产屡获历史性突破,但国际粮食价格的

11、上扬,还是会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件小事。因此,增强忧患意识,重视保护耕地、重视粮食安全,在全社会倡导节约粮食、爱惜粮食意识,不仅关乎生活方式上的节约还是浪费,更关乎整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当然,倡导节约粮食、守护粮食安全,仅仅让粮食系统干部职工体验饥饿还远远不够。我们不妨借助每年的世界粮食日,将 “体验饥饿 ”发展成为一种 “全民行动 ”,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每个人都经历一些 “饿得慌 ”的警示式体验,从而在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将节俭内化为行动,珍惜每一粒粮食。 【小题 1】针对粮食问题,文章提出了什么观点

12、?( 2分) 【小题 2】第 段中,为什么不直接谈粮食重要,而要从倡议说起呢?( 2分) 【小题 3】请简要分析第 段的论证思路。( 3分) 【小题 4】第 段, “放眼世界,粮食安全一直是热点话题 ”中的 “一直 ”能否删除?为什么?( 3分) 【小题 5】阅读本文后,有同学在餐厅内张贴了以下三句宣传标语,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2分) A “盘中餐,皆辛苦 ”,请珍惜粮食吧! B做 “光盘一族 ”,成 “节约 达人 ”。C拒绝 “餐桌剩宴 ”,回归 “文明饮食 ” 我喜欢 句,理由是 答案: 【小题 1】全社会形成节约意识,珍惜每一粒粮食。 【小题 2】从世界粮食日发起倡议,便于引

13、出话题,引发读者深思。 【小题 3】第( 3)段先指出 “体验饥饿 ”的意义,接着讲述国人的饥饿记忆,然后举莫言的经历,证明饥饿并不遥远,最后,指出应该认识粮食危机。 【小题 4】不能删除。因为 “一直 ”有表示状态持续不变的意思,表明粮食安全是国际社会长期关注的热点话题。如果删去,就使人会理解为粮食只是偶尔关注的问题,这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 【小题 5】示例: A文白夹杂,以直白呼告的口吻感染人,既打动人人心又引人深思。 B用词新颖,同学喜闻乐见,易懂易记。说明 “节约行动 ”的本质是提倡节约。 c“剩 ”与 “盛 ”谐音,意为因为 “丰盛 ”所以 “剩余 ”。同时也强调了开展节约行动

14、是提倡文明的行为。 (言之有理即可 ) 【小题 1】 试题分析:论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 “议论句 ”,即是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本文是在总结全文时归纳出论点的。 考点: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 分析:从提出主话题引发议论和引起读者深思两方面概括即可。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 “论证思路 ”,指论证的过程,即作者先后是如何论证问题的。分析本段的层次,了解作者论证方法分析作答。 考点: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和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

15、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从议论语的准确性来分析 “一直 ”的强调作用,指出其强调了什么,说明删去后语意的变化。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从标语的语言特点和内容的含义方面分析,说明喜欢的理由。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文。( 18分) 山 魂 在大山深处,有一座村落,不大。十几户人家,零星的点缀在半山腰的树林里。山脚下有一条傍水蜿蜒曲伸的小路,唯一一条通向外面世界的路。多少次我往返于繁华和贫瘠之间,从这条路的起点出发,只是好像从未抵达过终点,或许,这条生命之路原本就没有终点。 有了山,也

16、就有了谷,山和谷紧密相连。这里有一种胸怀,世代的人民就在这山谷里生活。黄昏时分,风就顺着山谷走来了。山里的 风很清很鲜,有一股刚刚翻过的泥土的味道。味道是从北山坡传过来的。每到立秋时节,二婶就催着二叔把北山这块旱地翻好。二叔用牛拉着犁翻好地。再施些牲口的粪便,撒下白菜、萝卜、大蒜的种子,即便是寒冬,依然能看到一片绿色,生机盎然。 风看似无形,却并不散乱。山里有一种涵养,容纳了各种自然的声音。仔细听,风里有山里娃嬉闹的笑声;有狗子妈喊他回家吃饭的呼喊声;有柱子他爹的叫骂声,不知是哪家淘气的娃娃偷摘了他橘子树上的橘子。还有鸡鸭回笼共同奏起的和鸣声。一种声音牵来一种声音,一种声音伴着一种声音。自然和

17、谐地在黄昏的山村蔓延 开来。 山里养育了勤劳的人们。山里的黄昏来的很快,也很短暂。暮色中,有庄稼汉子疲倦的身影。肩上扛着耕地的犁、耙,吃力的走着。身后是一头牛。老黄牛时时低吼着,头一直抬着,向着天空。那低沉厚实的吼声,久久在山谷里回荡。这里的信仰是最朴实的,有付出就有收获。往往最美的是最短暂的,最短暂的也是最长久的。所以要去珍惜,要去懂得。 山里人很质朴、善良,也很好客。这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传统。不管你来自何方,是何身份,只要你肯在火塘边落满烟灰的板凳上坐下,他就笑了。倾其所有。把正在下蛋的老母鸡杀了,就着刚刚从北山坡采回的青 菜,大碗大碗的请你喝酒,不醉就不放过。你醉了,他的笑容更加憨厚。

18、山里的酒是自家粮食酿的。不烈,很香醇。喝的再多,也不头痛。酒很清澈,也很暖人。 每一滴酒,浓缩了山人里的质朴,每一滴酒,蕴含了山里人的勤劳和乐观。 仔细看,酒里有山里人在烈日下挥汗如雨的倒影,有山里人开怀的笑脸。山里人和你交流不用语言,用酒,用他的心。酿酒的水取自那口老水井,日子久了,水井里的水就有了酒的味道,酒的甘醇。醉了,不要紧,就睡,倒头呼呼大睡。山里的夜很静谧,只有些许几颗星星挂在天空,大部分星星都去陪娃娃睡觉去了,都在山里娃娃的睡梦中。偶 尔也传来几声狗吠声,在空空的山野回响,一直传到山的那一边。 夜再长,天始终会亮。天刚刚破晓,那条石板路就热闹起来,忙碌起来。男人们就开始挑水,把大

19、水缸挑得满满的,足够一天用的。水缸是泥巴烧制的,很粗糙。山里人不在乎是否精致,坚实耐用便宜就行,这过日子还得精打细算。水挑满了,女人们就醒了。背上背篓,打开牛圈的门,牵着牛走在前面。男人扛着锄头走在牛的后面。脚步如此默契,不近也不远,紧紧跟随。一直以来都这样走,一直是多久?一辈子。一代又一代,这是山里不变的法则。 地里的草多了,该锄锄了;院子里柴火慢慢变少了,该砍 些了。这是山里不变的习性。山里没有面包,没有牛奶,也就没了吃早餐的习惯,就只是喝上一瓢井水,匆匆上路。女人们很矮,很瘦。矮小也许是遗传的。祖祖辈辈被背篓压矮的。山里人不懂营养搭配,一直都很瘦。但也有一些好处,至少不用减肥,因为没那闲

20、工夫。男人们皮肤很黝黑,很皮糙。晒的,磨的。可以抵御蚊子的叮咬。本来血就不多。血管流着的是,红色的,鲜红鲜红的血。 山从未改变过,一直伫立着。人也从未改变过,一如既往的简单实在。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不管走多久,什么都可以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种精神 山魂。 【小题 1】作 者写了 “山魂 ”的哪些内容?( 4分) 【小题 2】简要概括文中哪些内容照应了倒数第二段中的 “山从未改变过 ” “人也从未改变过 ”。( 3分) 【小题 3】简要赏析文中画线语句。( 4分) ( 1)每一滴酒,浓缩了山人里的质朴,每一滴酒,蕴含了山里人的勤劳和乐观。 ( 2) 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不管走多久,什么都

21、可以改变,唯一不曾改变的,是那种精神 山魂。 【小题 4】请从写作思路方面简要分析文章是怎样一步步揭示 “山魂 ”的。( 4 分) 【小题 5】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上游,有海拔 1000 米以上山峰 20 座,属典型的山区县, 有人说, “山魂 ”精神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学习 “山魂 ”精神有必要吗?请说说理由。(不少于 30字)( 3分) 答案: 【小题 1】( 1)有养育勤劳人民的胸怀;( 2)有容纳各种声音的涵养;( 3)有付出就有收获的信仰;( 4)有质朴、善良和好客的传统。(每点 1分) 【小题 2】 1山和谷紧密相联,世代的人们都生活在山谷里。 2山里人勤劳、质朴、善良、好客

22、精神品质。 3山里人每天的生活方式 4山里不变的生活习性。没有改变(每点 1分,答对 3点即可给满分) 【小题 3】 (1)运用结构相同、字数相等的句式,写出了酒是山里人情感的寄托 ,酒里蕴含着山里人质朴、乐观的性格,为下文写里人的精神及山魂作铺垫。 (2)用质朴的叙述语言,写出了山魂深深扎根在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的心里,也写出了每一个走出大山的人永守山魂的坚定信仰和决心。 (意思相同即可 ) 【小题 4】本文先写山谷的包容胸怀,接着写山里的涵养和山里养育了勤劳、善良、好客的人民。再写世代相传的法则和不变的血性,一步步为揭示 “山魂 ”作铺垫。 【小题 5】示例: “山魂 ”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民族

23、精神,更是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生活的无穷力量。也可从某一点 “山魂 ”精神去答。答对大意即可。 (字数不足 30字不 给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注意文章结构特点,抓住相关文段第一句中心句概括即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抓住 “不变 ”这一要点,通读全文,找到关键的文句,从山里人生活状态、生活方式、生活习性及山里的人品质几个方面来概括。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赏析句子,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表达方面从运用的写作手法、表现的境意、表达的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指

24、出其精彩巧妙之处。要用评价语 “形象生动 ”“突出 ”等。本题可分析句式特点和语言的风格,说明其是如何表现山里人的精神品质的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4】 试题分析:分析 “写作思路 ”,要从文字上了解作者先写什么后写作什么,具体说明所写内容。 考点: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5】 试题分析:先通过阅读了解作者所表现的 “山魂 ”的精神品质,再结合现实谈这种精神品质的现实意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 10分) 宗泽,字汝霖,婺州 义乌人泽自幼

25、豪爽有大志。 靖康 元年,命知磁州。 时太原失守,官两河者率 托故不行泽曰: “食禄而避难,不可也 ”。即日单骑就道,从羸卒 十余泽至,始为固守不移之计。上嘉之,除河北义兵都总管 二年正月,泽至开德 ,十三战皆捷。 泽兵进至卫南 ,度将孤兵寡,不深入不能成功。先驱云前有敌营,泽挥众直前与战,败之。转战而东,敌益生兵 至,王孝忠战死,前后皆敌垒。泽下令曰: “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士卒知必死,无不一当百,斩首数千级。金人大败,退却数十余里 泽前后请上还京二十余奏,每 为潜善 等所抑,忧愤成疾,疽发于背。泽叹曰:“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翌日,风雨昼晦。泽无一语及家事,但

26、连呼 “过河 ”者三而薨 。 【注释】 婺 (w)州:今浙江金华 靖康:宋钦宗年号 磁州:今河北磁县 率:都 羸 (li)卒:瘦弱的士兵 开德:令河南濮阳,即演渊 卫南:今河南濮阳西南 生兵:指生力军 潜善:人名,即黄潜善 薨 (hng):死亡 【小题 1】对下面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官 两 河 者 率 托 故 不 行 A 官 / 两河者率托故不行 B 官两河 /者率托故不行 C官两河者 /率托故不行 D 官两河者率 /托故不行 【小题 2】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度( ) 及( ) 【小题 3】 说说 “今日进退等死,不可不从死中求生 ”的意思( 2分)

27、【小题 4】宗泽为什么会感叹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2分) 【小题 5】通读全文,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对宗泽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分 )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2】度:考虑、估计 及:谈论 (到 )、提及 【小题 3】现在进退同样都是死,我们不能不死里求生。 (评分意见: “等 ”没有翻译为 “同样 ”的不给分 ) 【小题 4】因为宗泽上书 20 多次请皇上将其调回京城,每次都被潜善等人阻挠。抗金的大志未能完成,最终忧愤成疾。 【小题 5】豪爽有大志、英勇善战、忠君爱国。 (每点 1分,答对两点即可给满分 ) (每空 1分。凡错、漏、增字,该空不

28、给分。 ) 【小题 1】 试题分析: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判断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分析其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阅读习惯判断停顿,比如 “主谓 ”之间要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停顿。关键是要弄懂句子的意思。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先疏通短文,了 解内容,根据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再根据自己所学积累判断字词含义。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根据文章的语境,了解句子大意,准确理解关键字词,比如本句中的 “等 ”是古今异义字词,要注意分辨,翻译后疏通语句。 考点: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

29、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4】 试题分析: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文中的情节和人物的言行进行分析。 考点:理解文言文内容要点。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5】 试题分析:疏通文意,了解故事情节,抓住主要事件及人物的言行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概括。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古诗。( 4分) 金陵驿二首(其一) 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 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 注释 本诗写于 1279年,诗人战败不幸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

30、的途中经过金陵(今南京)此时南宋已亡,金陵已被攻破四年。 草合:草已长满。 离宫:即行宫, 皇帝出巡时临时居住的地方。金陵是宋朝的陪都,所以有离宫。 别却:离开。 【小题 1】本诗中寄托诗人殉国之志的一个意象是 ( )(2分 ) A孤云 B芦花 C燕子 D啼鹃 【小题 2】下面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诗中皇宫长满野草,夕阳渐渐西下,暗示了南宋王朝大势已去,也营造出一种荒凉破败的氛围。 B山河依旧,可是城郭里的人民已非大宋子民,颔联暗含了诗人对人们不奋起抗元的不满和悲愤之情。 C颈联采用拟人的修辞,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背负着国仇家恨的诗人头发花白、无家可归的悲惨遭遇。 D全诗抒

31、发了诗人深沉而又复杂的内心情感,柔婉含蓄但又淋漓尽致,外柔内刚,沉挚悲壮。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2】 B 【小题 1】 试题分析:意象是作者借以表现情感的艺术形象。先找出本诗中作者所写的形象进行比较,找到能突出表现作者情感的形象即 “啼鹃 ”。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阅读诗歌,将各项与诗歌内容一一比较。 B项错误,诗人中是表达国破家亡的悲愤之表,并不对国人的不满。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语言表达 综合性学习( 6分) 亲爱的同学们,在 “雨的诉说 ”的综合性学习中,你们一定熟悉了那灵动

32、的声音,奇异的形体和清透的心灵,那么,请完成下列题目,望大家都能读懂雨的心曲。 【小题 1】【活动一:收集雨的词汇】请你写出两个含 “雨 ”的成语 (2分 ) 成语: 【小题 2】【活动二:说说雨的形象】雨在四季各不相同: “春雨绵绵夏雨急,秋雨凉爽冬夹雪。 ”请你用拟人手法为(春雨、夏雨、秋雨、冬雨)其中的一种写几句话 (2分 ) 我的描写: _ 【 小题 3】【活动三:读读雨的韵味】阅读下列一段文字,谈谈文学家在雨的身上寄托着怎样的思想感情?至少写出两条。 (2分) 翻开诗文卷著,处处看得雨景,听得雨声,品得雨味,赏得雨情。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 唐人笔下的雨是: “好雨知时节,当春

33、乃发生 ”;宋人笔下的雨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古人眼中的雨是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今人眼中的雨是 :“撑一把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苍 ”。中国人眼中的雨是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外国人眼中的雨是 “大风之夜,当雨点在树叶中淅沥时, 你在床上,会听见我的微语。 ” 我的感悟: ( 2分) 答案: 【小题 1】风调雨顺,风雨交加,血雨腥风、未雨绸缪 (2分每成语 1分 ) 【小题 2】示例:春雨:雨丝儿,步履轻盈地来到人间, 兹 i闰着大地每一粒沁香的泥土,每一颗娇嫩的小草每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朵。夏雨:窗外,暴雨加着雷电的交响乐,旋转飞

34、舞。它尽情地表演了一番后,终于疲惫了,突然静止下来,收敛了这威势。( 2分)(没有使用拟人修辞手法,不给分,语句不通顺,扣 1分) 【小题 3】示例:表达兴奋和喜悦;寄托愁思或相思。( 2分) 【小题 1】 试题分析:按要求回答即可,注意要写成语,而非其它。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小题 2】 试题分析:选一内容写雨,可描写雨的形态,突出雨的特点,可表达情感。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小题 3】 试题分析:选一例说明文学家常用雨来寄托思念之情。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默写 填

35、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或按要求填空。(每空 1分) 【小题 1】过尽千帆皆不是, 。 【小题 2】 ,燕然未勒归无计。 【小题 3】 _,欲语泪先流。 【小题 4】 _,不求闻达于诸候。 【小题 5】破陈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战斗的激烈句子 _,_ 。 【小题 6】同样是感叹人生易老,辛弃疾的笔下是 “可怜白发生 ”的叹惋,苏轼则在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 “_, _!”将自己头发发白,渐进渐衰的现 实抛在身后,依然追求悲壮的理想。 答案: 【小题 1】斜晖脉脉水悠悠 【小题 2】浊酒一杯家万里 【小题 3】物是人非事事休 【小题 4】苟全性命于乱世 【小题 5】马作的卢飞快弓如

36、霹雳弦惊 【小题 6】髯微霜又何妨。 试题分析:填写古诗句,最好写错字,一是由于学生记忆不清,二是学生好望文生义,所以平时背诵时要熟读熟记,要理解诗句中每个字的含义。注意易错字的写法:晖、浊、苟、霹雳、髯。 考点: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能力层级为识记 A。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有一个地方,那儿,写满了友谊、感动和期盼,充满了关 爱、欢乐和温馨;那儿,有鲜花和掌声,有失落和泪水;那儿,我们邂逅了美丽,学会了坚韧 那儿,留下了你怎样的故事?带给你怎样的思考和感悟? 请以 “那儿, _”为题,写一篇文章。( 50分) 来源 :学 ,科 ,网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 2)文体不限

37、(诗歌除外);( 3)不少于 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答案:例文: 那儿,泪水 在那漫漫的几年里,我曾经是那般地相信泪水,我总以为泪水就是我生活的必备品,没有它我身边的一切将是空虚的。直到后来我才发现,我错了。而从那,我也不在相信眼泪,更不相信眼泪带给我什么。从小,我就在奶奶身边像小树苗一样渐渐长大。而奶奶,也总是宠着我,由着我的性子乱来。还记得那天。天空万里无云,路边的树都没了精神,奶奶说要到县城买些东西,我吵着闹着就是要跟来,奶奶怎么也制止不了我,我放声大哭,泪珠不停地滚落下来,奶奶没有办法,只好答应了我。 到了县城,我看到那花花绿绿的发夹,发带,我又开始哭

38、着要求奶奶给我 买,奶奶为了能早点回家做饭,并且不让我难过,就给我买了一个发夹和两根发带。之后,我带着自己的 “战利品 ”兴高采烈地回家了。从那以后,我更加地无理取闹,为的就是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东西,奶奶也时常依着我,为的就是不让我受委屈。 一直到了我开始上学,看着同学们时常到小卖部去买零食和贴图,我看着就眼馋,回到家便开始要奶奶给我买,也许是因为她发现自己过于溺爱我了,不再理会我。于是,我便开始使出绝招,大哭一场,但这一回我失败了。 第二天,我依旧来这招,但是却仍然不起作用,于是,我开始渐渐不相信眼泪,因 为我已经慢慢发觉,眼泪不能给我带来什么。 而后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压力也越来越大

39、,我时常由于粗心而失掉分数,我伤心、难过、流泪,但是这能改变什么,这样只能让自己愈加难受。于是,我更加相信眼泪不能给我带来什么,眼泪只能让人更加难过。 眼泪再是我最信任的,眼泪将是我最不信任的,我要告诉自己:眼泪是不真实的,眼泪只能让人觉得你可怜,但是绝对 不会有多少同情。眼泪给你带来的不会是快乐,更多的将是悲伤! 试题分析: “那儿 ”,可以理解为一处所,可以理解为某一段时间,某一段生活。注意引导语的提示, 后可抓住比如 “友谊 ”之类的关键词写 “故事 ”,抒 “感慨 ”。可写自己,可写别人。如写 “那么 ”有父辈的艰辛劳作、父母的爱让自己生活无忧,如写老师 “那么 ”有老师的教诲促使自己成长,如写 “那儿 ”自己在寻求知识的道路上一次次奋斗的经历。 “那儿 ”,有以前的事,以前的人,以前的经历,这一切对如今自己的生活对自己的精神思想有着一定的影响,将事情叙述清楚,将故事的意义挖掘出来。想起 “那儿 ”,是铭记,把自己心理活动,别样的情感,特殊的感受生动地表达出。回想 “那么 ”,可以把文意落到 “感恩 ”“报答 ”的主题上,以此鼓励自己继续前行,写 作中就要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情,所述事件中融入了真情实感,文章就如鱼得水如木逢春。 考点:按要求写作。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