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李朗 文档编号:29663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九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文下田字格内。( 4分) 值此大浦中心小学建校 100周年之际,我 jn( )向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和诚 zh( )的问候! 希望同学们珍惜宝贵时光,从小树立远大志向,学好文化知识,陶 y( )道德情操,养成良好习惯,锻炼强健体p( ),为将来成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才打下扎实的基础。( -选自胡总书记给大浦中心小学的贺信) 答案:谨、挚、冶、魄 专题与实践活动( 8分) ( 1)影响物候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形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物候

2、现象的原因是 的差异;形成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物候现象的原因是 的差异。(每空 1分) 你最关心未来气象方面的哪个问题 ( 2分) 如果你是气象专家,你认为在未来气象研究上应该重点解决什么问题?( 2 分) ( 2)给你熟悉的旅游景点写一条宣传标语,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2分) 答案:( 1)高下、纬度,其余略( 2.略) ( 1) 此题考查学生对地理位置上影响物候的问题。 ( 2) 此 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用上修辞方法。出新出彩,有文学修养的句子最好。 选择题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 2分) A惟亭内一副楹联 “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

3、”,深得此中精神,令人点头会意。 B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 ”坐车的跺着脚喊。 C近年来,我国的上海、天津、广州等地也开始营造绿化地带,工厂、学校、机关的四周也建造了大量的植物墙。 D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一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田地 答案: D 下列句子中的划线的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 2分) A诵读经典对于我们提升修养、陶冶性情的作用是 不容置疑 的。 B面对破坏环境的行为,我们绝不能 袖手旁观 。 C醉酒驾车者造成了一起起重大交通事故,大家 义愤填膺 。 D地沟油能够走上我们的餐桌,真令人 拍案叫绝 ! 答案: D 现代文阅读 阅读现代散文那一抹金黄色,完

4、成小题。( 16分) 一场秋雨,零零星星地飘洒在了睡梦里。晨起时,坐在床上穿衣,习惯性地向窗外一瞥,心里一震,昨晚还是苍翠的那一树的法国梧桐树叶,经过了一场秋雨的淋沥,一夜之间,竟多数换了容颜 黄了,金灿灿地掩映在另一半的绿叶里 。黄绿相间,煞是好看。不知怎的,这些黄叶一下触到了我心底的柔软,有泪溢出,却说不清因为什么。 这以后,我总是有意无意地浏览起身边的颜色。才发现,每日行色匆匆的我们不知季节的变换早已无声无息地开始了。秋的画笔已涂抹掉了夏的浓绿,浅黄、鹅黄、绿黄、深黄、黑黄、金黄、枯黄 处处皆是,世界仿佛置身于了黄色的海洋里。 晚饭过后,围着小区散步,蓦然发现小城里秋的最美的颜色原来驻在

5、马路两侧那一株株银杏树上。这儿绿意早已退场,退得找不到一丝绿的痕迹。金黄色开始上演,演得酣畅,演得浓烈。整株整株的银杏树,换上了金灿灿的艳装,仿佛哪个调皮的顽童打翻了黄色的染料桶泼溅而成,黄得纯净,黄得匀称,黄得透亮,不掺一点杂色。扇形的叶子一团团,一簇簇,如同成千上万的黄蝴蝶聚在一起开着盛会,大的,小的,攒着、挤着、闹着,颇有 “秋意闹枝头 ”的阵势。 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每晚,我都会在晚饭过后,溜达到这儿。一个人,悄悄地,静静的,散步在树与树 之间。用手抚摸抚摸它那粗糙的枝干,扬扬头伫望一下它的容颜。橘黄色的路灯斜照过来,一半亮亮的,一半暗暗的,夜色下的银杏没有了白日里阳光下的靓丽,却多

6、了一份朦胧迷离的美。我站在树下,望着那些金黄的、繁多的扇形小叶,只觉得满眼的美丽,满心的欣喜,却不知该用什么样的辞藻来描绘。 我想我要是画家,我会用手中的画笔绘出这份美丽;我要是作家,我会用键盘敲打出最美的文字;我要是摄影师,我会用摄像机留住这份秋韵的别致 可惜,我什么也不是,我只能很质朴地、拙笨地把抹金黄色收藏在心底。 远处有乐声悠扬,偶尔也有三三两两的行人穿 过树下,不时闪过的车灯打在它的身上,一明一灭,马路上轰鸣的车声接二连三,周围是喧闹的。不知怎的,我却觉得仿佛置身于一个清幽的,充满禅机的世界里。 起风了,有几只困了、累了的 “黄蝴蝶 ”,一不小心被风儿吹落,无奈地随着风、打着旋,恋恋

7、不舍地,幽幽地飞离了母体,然后卧在了树的脚下,乖巧的、安详的,如同在外面疯玩了一天的顽童回家后依恋在母亲身边。 我俯身拾起几片,放在鼻尖嗅一嗅,分明闻到了一股曾经的生命的青涩。放到手里,细细地摸索着它的纹理,分明感觉它一息尚存的心跳。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叶何尝 不是这样呢? 有生的繁衍,必有物的衰微,一荣一枯,才会生生不息。世间万物,莫不如此。 人常叹 “自古逢秋悲寂寥 ”,奇怪,如今我心里已没有了先前看见看见落叶时伤感的情绪了。 只是心中留驻了这秋的一抹金黄色。 【小题 1】 .联系全文内容,说说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分 ) 【小题 2】 .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

8、语的含义。 (4分 ) 不知怎的,这些黄叶一下触到了我心底的 柔软 ,有泪溢出,却说不清因为什么。 无奈地随着风、打着旋,恋恋不舍地,幽幽地飞离了母体, 卧 在了树的脚下,乖巧的、安详的,如同在外面疯玩了一天的顽童 回家后依恋在母亲身边。 【小题 3】 .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为什么 “如今我心里已没有了先前看见落叶时伤感的情绪了 ”。 (4分 ) 【小题 4】 .文中第四段画线句子的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3分 ) 【小题 5】 .谈谈你对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落叶何尝不是这样呢? ”的理解。 (2分 ) 答案: 【小题 1】第一段开篇点题;点出触发作者思考的金黄色;引起下文,激

9、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小题 1】( 1)柔软,本义为软和,不坚硬,在这里指作者看到黄叶而引发的伤感情绪。 ( 2) “卧 ”字,本义有躺、趴的意思,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 出了落叶在树下的状态,形象地展现了落叶虽留恋却甘愿落去、积德奉献自己的精神状态。 【小题 1】作者原先伤感的情绪缘于叶的枯黄所引发的作者对年华逝去的感伤,而落叶安详的状态、奉献自己的精神,则让他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和世间万物生生不息的规律,此时的他已经可以用积极的心态来面对了,所以他没有了先前看见落叶时的伤感情绪了。 【小题 1】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体现了作者对这一抹秋的金黄色的喜爱和欣喜之情。 【小题 1】围

10、绕奉献精神来谈,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即可。 阅读议论文 “读万卷书 ”与 “行万里路 ”,完成小题。 (13分 ) “希望同学们把深入实践作为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古人讲,既要 读万卷书 ,又要 行万里路 。这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才成长的规律。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在同中国农业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胡锦涛总书记讲了这样一番话。 “读万卷书 ”,是知识学问的博览。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智慧之门的钥匙, 是先贤经验的结晶,是冷静可靠的朋友。 所以从小学、中学、大学到参加工作,我们一直都在读书。既读课内书,又读课外书;既读专业书 ,又读修身书。越读越明白,知识就是

11、力量。越读越清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 “行万里路 ”,是实践经验的积累。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世上有很多的路,而只有自己亲身走过的路,心里最清楚。种过地,才知道种地的艰辛;做过工,才知道做工的劳苦;跌过跤,才知道摔打的痛楚。也正是因为有了丰富的人生经历之后,人们才学会了分析和判断,并从中找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路。 “读万卷书 ”和 “行万里路 ”,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 “读万卷书 ”,不 “行万里路 ”,那就只能是纸上谈 兵。想的很高,策划的很好,但一到实际上作和生活中,往往处处碰壁。只 “行万里路 ”,不 “读万卷书 ”,

12、那就更难成大事。尤其在现代社会,处处讲知识,样样要科技,一个 “大老粗 ”,怎么干得下去?所以, “读万卷书 ”是我们所需要的, “行万里路 ”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只有把 “读万卷书 ”和 “行万里路 ”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相对于父辈,现在的青年人大都生长在一个比较优越的环境里。没有缺过吃,没有缺过穿,没有吃过苦,没有发过愁。从小到大,一直被关心和照顾。书倒是读了不少,但路却走得不多。所以当他们即将走 出校门的时候,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补上 “走路 ”这一课。勇敢地到基层去,到艰苦的地方去,到广阔的天地去。把 “万卷书 ”融入到 “万里路 ”上,才能加深对社会的

13、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起 “读万卷书 ”来, “行万里路 ”是一个更加艰难的奋斗历程。多彩的世界,给我们每个人都设计了一条独特的人生之路。但眼前的路有千条万条,自己的路究竟在哪里?这就需要迈开双腿,一条一条地去试,一条一条地去找。这一条走不通,再走下一条。寻找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积累。等找到最适合自己走的那一条路的时候,经验就丰富 了,信心就提高了,成功就不远了。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在为找工作奔波。有的投了简历,石沉大海;有的参加了面试,未破聘用。但这只是万里征程的第一步。此处不行,就到彼处;高处不行 -,就到低处;闹处不行,就到静处。说不定,越是偏僻和陌生

14、的地方,越有好风景。越是在基层,越能够磨练意志、施展才华、增长本领。任何大事,都从小事起步。 【小题 1】 .认真阅读全文,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句子。( 2分) 【小题 2】 .开篇引用胡总书记话的有什么作用?( 3分) 【小题 3】 .文中画线部分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 小题 4】 .“读万卷书 ”和 “行万里路 ”两者之间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 3分) 【小题 5】 .首段中写道 “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无不经过社会实践的历练和艰苦环境的考验 ”。许多名人成功的事例就是最好的证明。请仿照举例再写一个相应的事例。( 2分) 举例: “李时珍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尝遍

15、百草,数十年如一日搜集整理、笔耕不息,终写成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 答案: 【小题 1】只有把 “读万卷书 ”和 “行万里路 ”紧密结合起来,知识才能化为力量,书本才能变成财富。 【小题 1】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文章的论题;作为论据有力地证明了 “读万卷书 ”与 “行万里路 ”的重要性。 【小题 1】比喻论证或排比论证,生动有力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意义。 【小题 1】 “读万卷书 ”和 “行万里路 ”,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光“读万卷书 ”,不 “行万里路 ”,那就只能是纸上谈兵。只 “行万里路 ”,不 “读万卷书 ”,那就更难成大事。把 “读万卷书 ”和 “行万里路 ”紧密结合

16、起来。 【小题 1】略 阅读说明文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完成小题。( 13分)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这个特点 是和中国建筑的木结构体系分不开的。因为木料不能经久,所以,中国建筑很早就采用在木材上涂漆和桐油的办法,以保护木质和加固木构件,同时增加美感,达到实用、坚固与美观相结合的效果。以后又用丹红装饰柱子、梁架,或在斗拱、梁、枋等处绘制彩画。 经过长期的实践,中国建筑在运用色彩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形成了南北不同的地域色彩风格。 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房屋的主体部分,也即可以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

17、;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就更强调 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朱红色的门窗部分和蓝绿色的檐下部分往往还加上金线和金点,蓝绿之间也间以少数红点,使得建筑上的彩画图案显得更加活泼,增强了装饰效果。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因为在平坦广阔的华北平原地区,冬季景色的色彩是很单调的。在那样的自然环境中,这种色彩就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例如北京的故宫、天坛等建筑,红色的门窗,蓝绿色的房檐,再配以黄色、绿色或蓝色的琉璃瓦,而它们的下面又往往衬以一层乃至好几层雪白的汉白玉台基和栏杆,秋冬之际,在华北平原万里 无云的蔚蓝天空下,这样的色彩效

18、果显得无比动人。 同样,在山明水秀、四季常青的南方,建筑的色彩一方面为封建社会的建筑等级制度所局限,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南方终年青绿、四季花开,为了使建筑的色彩与南方的自然环境相调和,它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多用白墙、灰瓦和栗、墨绿等色的梁柱,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这种色调在比较炎热的南方的夏天里使人产生一种清凉感,不像强烈的颜色容易令人烦躁。 当然,我国古建筑的色彩的运用,除了上面提到的两种格调外,随着民族和地区的不同,也有一些差别。 【小题 1】 .阅读本文,我国古代北方和南方建 筑色彩各有什么样的风格?( 4分) 【小题 2】 .文中画线部分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

19、小题 3】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之一是最敢于使用色彩也最善于使用色彩。 ”句中的 “之一 ”能否删掉,为什么?( 3分) 【小题 4】 .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 30字)( 3分) 答案: 【小题 1】北方: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往往具有鲜明活泼的特点。 南方:使用的色彩就比较淡雅,形成秀丽淡 雅的格调。 【小题 1】举例子、具体说明了北方的建筑很善于运用色彩的对比与调和,使建筑物变得活泼,富有生趣。 【小题 1】不能删去。 “之一 ”是其中一个的意思,说明中国古

20、代建筑的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如果删去,句子意思就发生改变,变成只有色彩这个特点。 【小题 1】略 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言选段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完成小题( 12分) 上问魏征 曰: “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 ”对曰: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 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欢兜 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 武帝偏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 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上曰: “善。 ” 【注释】 魏征:唐初政治家,字玄成,巨鹿(今河北)人,太宗时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封郑国公。 有苗

21、:古代部落,在今长江中下游一带。 共、鲧、欢兜:指上古传说中的共工、姒鲧、欢兜,都为劣臣。 贵臣:宫内太监 【小题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4分 ) 上 问魏征( ) 昔 尧清问下民( ) 兼听 则 明( ) 不能 蔽 也 ( ) 【小题 2】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拥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小题 3】 .魏征列举了哪些明主?哪些昏君?( 2分) 【小题 4】 .你从文中看出唐太宗、魏征各是什么样的人?( 2分) 答案: 【小题 1】皇上、从前、就、蒙蔽 【小题 1】 所以皇帝如果能够从各方面听取的采纳意见,那么,宫内

22、太监就不可能堵塞住皇帝的视听,下面的情况能够很好地反映上来了。 王侯将相难道有天生的贵种吗? 【小题 1】略 【小题 1】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明君形象。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的大臣形象。 诗歌鉴赏 阅读李白的游洞庭湖五首(其二),完成小题 。( 6分)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注:耐可:哪可,怎么能够。赊:赊欠。 (1) “耐可乘流直上天? ”的意思是 反映出作者 的艺术风格。( 2分) (2) “且就洞庭赊月色 ”运用了 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2分) (3)李白还有许多诗句中含有 “天 ”字,请写出其中的完整一句。 _, _。( 2分) 答

23、案:意近即可( 1)怎么能够乘着水流一直到天上?想象奇特 (2)拟人手法、格外珍惜自然美景,尊重自然,赞美自然。( 3)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等等 名著导读 名著阅读。 (4分 )宫廷游戏描述的是 国的游戏,他们用 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作者借此抨击了 ,无情讽刺了 。 答案:小人国、比赛绳技、英国宫廷和大臣们的昏聩无能、高官厚爵获得者们阿谀奉承的丑恶嘴脸 默写 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 原句。( 10分) ,绳不挠曲。 ,为民者宣之使言。 我们在看到或使用 “百度 ”

24、搜索引擎时,可能会联想到成功一文中引用辛弃疾的一个名句: 。 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的词句是:( 2分) , 。 从岳阳楼上眺望洞庭湖,会看到这样雄伟壮丽的景象:( 2分) 。 在古今诗文中有许多表达雄心壮志的名句,请写出完整一句。( 3分) ( 人名)曾说过: “ , 。 ” 答案: 法不阿贵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示例:曹操。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 ; 烈士暮年 ,壮心不已 作文 作文( 60分) 我们每个人都有好奇心,他伴随着我们成长。 有人说:当你对世界不再有好奇心,你不是在变大,而是在变老。 有人说:健康的好奇心会助你消除无知。 还有人说:好奇心是你探索世界的钥匙 请以好奇心为标题写一篇文章,叙述你生活中与 “好奇心 ”有关的经历或谈谈你对 “好奇心 ”的看法。 要求:( 1)文体不限;( 2)不少于 600字;(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姓名和学校名。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