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义乌卷)化学(带解析).doc

上传人:tireattitude366 文档编号:30010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义乌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义乌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义乌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义乌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义乌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4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浙江义乌卷)化学(带解析) 选择题 2013年 1月,我省发布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 (AQI),参与空气质量评价的主要污染物为 PM10、 PM2.5、 O3 等 6项指标。在发布的 6项指标中,不包括下列哪种物质 A SO2 B NO2 C CO2 D CO2- 答案: C 试题分析: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项目有: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和臭氧。二氧化碳是空气的组成成分,不属空气污染物。故选 C。 考点:化学与环保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量取液体 B测量物体长度 C过滤 D体验氢氧化钠稀溶液的滑腻感 答案: D 试题分析:倾倒液体时,瓶塞应倒放

2、,标签要向着手心, A错误;测量物体长度时,刻度尺的零刻度要对准物体的边缘,否则导致测量的结果有误差, B错误;过滤时没有用玻璃棒引流, C错误;氢氧化钠具有腐蚀性,不能用浓溶液, D正确。故选 D。 考点:实验基本操作 分类是学习科学的方法之一。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氧气 B水 C纯碱 D氢氧化钙 答案: B 试题分析: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其中一种是氧元素。氧气属于单质;水是氧化物;纯碱是碳酸钠,属化合物;氢氧化钙属化合物。故选 B。 考点:氧化物 研究氢氧化钠性质实验中的部分实验及现象记录如下,其中现象不合理的是 序号 实 验 现 象 A 将氢氧化钠固体放在表面皿上,放置

3、一会儿固体受潮,逐渐溶解 B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入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C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有氯化钠生成 D 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硫酸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答案: C 试题分析: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放在空气中易潮解, A正确;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 B正确;氢氧化钠能与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但无任何现象, C错误;氢氧化钠溶液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现象是产生了蓝色沉淀, D正确。故选 C。 考点:常见化学实验现象 “三效催化转换器 ”可将汽车尾气中的有毒气体转化为无污染的气体,其中某个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

4、下。从图示获得的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A该图已表示出质量守恒定律 B反应前后共有 4种分子 C甲和丁中同种元素化合价不相等 D乙和丙中所含原子种类相同 答案: A 试题分析: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中种类和数目不变,该图中没有配平,原子的个数不相等,没有表示出质量守恒定律, A错误;化学变化是生成了新分子的变化,由图可知反应前的分子种类是两种,生成物也有两种分子, B正确;由温州的构成可知,甲是二氧化氮,丁是氮气,二氧化氮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4 价,氮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C 正确;乙是一氧化碳分子,丙是二氧化碳分子,它们都是碳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正确。故选 A。 考点:化学反应

5、的微观构成、质量守恒定律、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分子 的构成 如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 时,向 100克水中加入 20克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B甲饱和溶液从 t2 降温至 t1 ,溶液的质量不变 C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化学变化 D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可用降低甲饱和溶液温度的方法提纯甲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t1 时甲的溶解度为 30g,即 t1 时,向 100克水中加入 30g甲,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是饱和溶液, A错误;由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那么从 t2 降温至 t1 ,甲的溶解度减小,有

6、晶体析出,溶液的质量变小, B错误;乙饱和溶液温度降低,有晶体析出,是由于乙的溶解度减小,属物理变化, C错误;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变化较大,故可采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D正确。故选 D。 考点:溶解度曲线 填空题 取少量碳酸氢钠 (NaHCO3)粉末,用如图装置进行实验,充分加热后发现:大试管中管口有水珠出现,管底有白色固体残留;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完全反应后,取残留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往该溶液中滴加 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1)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 明碳酸氢钠受热有 _生成(填化学式)。 ( 2)通过上述实验,下列归纳出的碳酸氢钠性质或推理正确的有 _(填编

7、号)。 A NaHCO3能与 NaOH溶液发生反应 B NaHCO3受热易分解: 2NaHCO3 Na2CO3+CO2+H2O C无法比较 NaHCO3与 Na2CO3受热分解的难易程度 D无法比较 NaHCO3与 Na2CO3受热分解的难易程度 答案:( 1) CO2 ( 2) B C 试题分析:( 1)大试管中管口有水珠出现,说明生成了水;小试管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了二氧化碳;完全 反应后,取残留固体溶于水配成溶液,往该溶液中滴加 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白色固体中有碳酸钠; ( 2)酸碱盐间发生的复分解反应,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是反应物交换成分后有水、气体或沉淀生成

8、,故 NaHCO3与 NaOH溶液不发生反应, A错误;加热碳酸氢钠生成了二氧化碳等物质,说明 NaHCO3受热易分解, B正确;由于该实验只加热了碳酸氢钠,故不能比较它们的受热分解的难易程度, C正确, D错误。 考点:碳酸氢钠的性质 义乌国际商贸城四区是目前国内科技含量最高的市场之一。 ( 1)当市场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人体血液的 pH 会 _(填 “升高 ”、“降低 ”、 “不变 ”),影响人的健康。此时,自动天窗系统就会自动开启通风,使空气清新。 ( 2)义乌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较少,用水紧张。为此市场内设计了一套先进的雨水收集系统。每年可收集大量雨水、空调水,充分地利用了水资

9、源。说说你在生活中的一个节水措施 _。 答案:( 1)降低 ( 2)用淘米水浇花、洗手时开小水龙头,洗好后及时关闭(合理即可) 试题分析:( 1)当 PH7时,溶液呈酸性,且 PH越小酸性越强。 二氧化碳溶于水形成的是碳酸,故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时,人体血液的酸性变强, PH降低; ( 2)爱护水资源,可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节约用水,生活中可一水多用;农业上浇灌改大水漫灌为喷灌、滴灌,工业上水重复利用;二是要减少水体污染,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要先处理再排放,农业上要合理施用农药、化肥。 考点:酸碱度、水资源的保护 计算题 科学小组的同学对模拟湿法炼铜实验中得到的 铁、铜固体混合物进行含量测定。称取

10、10克 固体混合物置于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分数的 稀硫酸溶液,记录并绘制了如图所示的曲线。 ( 1) 10克固体混 合物中铜的质量为 _克。 ( 2)所用稀硫酸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4.4 (2)10% 试题分析:( 1)铁、铜固体混合物中加入稀硫酸,只有铁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 Fe+H2SO4 = FeSO4+H2 ,铜不能与硫酸反应。故根据曲线,剩余的固体即是铜,其质量是 4.4g; ( 2)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加入 49克稀硫酸时消耗铁的质量为 m(Fe)=10g7.2g = 2.8g。 Fe + H2SO4 = FeSO4+H2 56

11、98 2.8g m(H2SO4) 56 98 =2.8g m(H2SO4) m(H2SO4) = = 4.9 g H2SO4%= 4.9g 49g 100% =10% 答:略 考点: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探究题 实验室制氧气的两种方法如下: 方法一: 2H2O2 2H2O+O2 方法二: 2KMnO4 K2MnO4+MnO2+O2 ( 1)两种方法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都是 _反应。 ( 2)下图是实验室用于制取、干燥和收集气体的装置图。仪器 A的名称是_。现用方法一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请按气体 流向,用导管的编号将装置连接好 。 答案:( 1)分解( 1分) ( 2)分液漏斗( 1分,答成

12、 “长颈漏斗 ”“漏斗 ”不给分) (或 ) 试题分析:( 1)这两个反应的共同特征是反应物只有 1种,生成物有多种,符合分解反应一变多的特点,属分解反应; ( 2)由图可知,仪器 A是分液漏斗;制取氧气用过氧化氢或高锰酸钾均可,收集一瓶干燥的氧气那么采用的是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并在收集前要用浓硫酸进行干燥,故连接顺序是 (或 )。 考点:基本反应类型、氧气的制取和收集 在做锌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时,小丽同学发现试管中产生气泡的速度先变快后变慢。这一现象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化学反应的快慢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他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分三次取足量的相同质量的稀硫酸,分别与大小、形状、质量相同的

13、锌粒进行反应。实验数据记录如表。 实验编号 1 2 3 稀硫酸的质量分数 10% 10% 20% 溶液温度 / 反应前 来源 :学 #科 #网 20 30 20 反应后 26 37 28 反应所需时间 长 较短 较短 ( 1)分析实验数据可以得出锌与稀硫酸反应的快慢与 _有关。 ( 2)同学们发现 3次实验过程中总是开始阶段产生气泡逐渐变快,一定时间后逐渐变慢至停止。根据实验数据分析,锌与稀硫酸反应开始阶段产生气泡变快的决定因素是 _。 ( 3)请你根据实验结果,分析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的原因_。 答案:( 1)反应温度(温度)、反应物浓度(浓度) ( 2)反应温度 ( 3)(由实

14、验可知,反应物浓度大反应快,)空气中氧气浓度比纯氧小,所以硫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剧烈。 试题分析:( 1)由表格可知,反应物的浓度越大,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 2)对比实验可知,实验 2和实验 3的反应后的温度较高,所需的反应时间更短,故产生气泡快慢的决定性因素是反应温度; ( 3)空气中氧气的浓度比纯氧中的浓度更低,根据实验可知反应物的浓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故硫在氧气中燃烧比空气中燃烧更剧烈。 考点:实验探究 天然气作为燃料已进入千家万户。小聪在帮助父母烧菜时想到:天然气燃烧的产物是什么呢?带着这一问题,小聪和同学一起进行了如下的探究。 ( 1)设计与实验:同学们设计了甲图装置(

15、固定装置未画出),将天然气在氧气中点燃后得到的混合气体通过该装置进行实验。开始时应 _(填 “先通气体 ”或 “先加热 ”);加热过程中发现黑色 CuO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写出 CuO固体变红的化学方程式 _。仅根据甲图装置出现的现象,写出混合气体所有的可能组成 _。 ( 2)评价与改进:小聪认为上述实验方案有缺陷,通过讨论,增加了乙图中的3个装置(固定装置未画出),对方案作了改进并进行实验:将混合气体先通过乙图中连接的装置后,再通入甲图装置。实验中部分现象如下: A装置质量增加, B装置中溶液不变浑浊,甲图装置中实验现象与( 1)相同。 请你写出改进方案的装置连接顺序(装置不重复使用

16、):混合气体 _甲图装置(填装置编号)。 ( 3)交流与讨论:通过对改进实验的现象分析,同学们得出了正确的结论。 答案:( 1) CuO+CO Cu+CO2 CO, CO和 CO2 ( 2) CAB 试题分析:(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可知甲烷燃烧的产物可能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和水的混合物。根据实验将气体通入氧化铜中发现黑色 CuO固体变红,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通入的气体中含有还原性气体一氧化碳,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时要先通气体再加热,目的是排进管内的空气防止发生爆炸;故通入的混合气体可能是一氧化碳或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混合气体; ( 2)水蒸汽

17、的检验可利用无水硫酸铜;二氧化碳的检验可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一氧化碳的检验可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故该实验中可先检验水的存在,然后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再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把二氧化碳除去后利用一氧化碳的还原性检验一氧化碳的存在。故顺序为 CAB。 考点:实验探究 推断题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含 有氧化钙、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其组成,小杨设计出实验方案,实验步骤及现象如下。请回答: ( 1)写出步骤 中产生白色沉淀的化学方程式 _。 ( 2)根据实验中的现象,能否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若能,请写出各成分的化学式;若不能,在原实验步骤的基础上,对上述方案中的试剂作一改进,并

18、描述相应的实验现象及结论,以确定固体粉末的组成。 _。 答案:( 1) NaCl+AgNO3=AgCl+NaNO3或BaCl2+2AgNO3=2AgCl+Ba(NO3)2 ( 2)将步骤 中 “稀 H2SO4”改成 “稀 HCl(或稀 HNO3) ”; 如果产生气体,沉淀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 Na2CO3(或 Na2CO3和 NaCl);如果产生气体,沉淀不完全溶解,说明固体粉末中含 Na2CO3、 Na2SO4(或Na2CO3、 Na2SO4和 NaCl)。 试题分析:氧化钙会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不能与碳酸钠共存。溶解得到的无色溶液与硝酸钡反应得到了白色沉淀,那么白色沉淀可能是硫酸钡沉淀或碳酸钡沉淀,由于碳酸钡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氧化碳,故加入硫酸白色沉淀不消失不能判断出是否含有碳酸钡沉淀,若把硫酸该为稀硝酸即可根据沉淀是否消失判断是否含有碳酸钡沉淀。 ( 1)根据加入硝酸银溶液生成白色沉淀,那么溶液中一定含有氯离子,那么固体中一定含有氯化钠: NaCl+AgNO3=AgCl+NaNO3; ( 2)由于碳酸钡会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水和二 氧化碳,故加入硫酸白色沉淀不消失不能判断出是否含有碳酸钡沉淀,若把硫酸该为稀硝酸即可根据沉淀是否消失判断是否含有碳酸钡沉淀从而判断碳酸钠的存在。 考点:物质的推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