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appealoxygen216 文档编号:30103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7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0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0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0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0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北京房山区初三一模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所给的四个物理单位中,电压的单位是 A V(伏特) B J(焦耳) C W(瓦特) D C(库仑) 答案: A 试题分析:伏特是电压的单位,焦耳是电热的单位,瓦特是电功率的单位,库仑是电荷量的单位。电压的单位是伏特,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压的单位。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了解电学的常见物理量的单位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物理课外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天平和量筒测小石块的密度,如图所示。先用天平称出小石块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 g;再用量筒测小石块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其体积为 cm3。由此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2、kg/m3。 答案: .6 ; 16 ; 4.1103。 试题分析:在测量小石块密度的实验中用天平测量出它的质量,用量筒测量出其体积,根据 即可测量出其密度。小石块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对应的质量值之和。如图甲所示,小石块的质量为 65.6g;再用量筒通过排水法测小石块的体积,如图所示,其体积为 16cm3。由此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为。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密度的测量。 点评:在此题中要求学生学会测量质量和体积时工具的使用。根据 即可测量出其密度。 在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 向下滑动时,四个电表的示数都发生了变化,电表的示数分别用 I、 U1、 U

3、2和U3表示,电表示数变化量的大小分别用 I、 U1、 U2和 U3表示,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 U1/I不变, U1/I不变 B U2/I变大, U2/I变大 C U3/I变大, U3/I不变 D三个电阻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答案: AC 试题分析:在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保持不变。闭合开关 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下滑动时,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 V1的示数变小,电压表 V2的示数变大,电压表 V3示数变大。 U1/I是电阻 R1的阻值,所以 U1/I不变, U1/I不变; U3/I是电阻 R1和变阻器 R2的电阻之和,他们的电阻在变大,所以 U3/I变大。 U3/I不

4、变。三个电阻消耗的总功率中只有电阻 R2的功率变大。 A U1/I不变, U1/I不变 符合题意; B U2/I变大, U2/I变大 不合题意; C U3/I变大, U3/I不变 符合题意; D三个电阻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不合题意; 故选 A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表示数的变化。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P 向下滑动时,电路中的电阻变大电流表的示数变小,电压表 V1的示数变小,电压表 V2的示数变大,电压表 V3示数变大。 某同学阅读了下面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并依据自己对比热容知识的理解,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c J/( ) 水 4.2103 干泥土 0.84103

5、 冰 2.1103 铜 0.39103 煤油 2.1103 铅 0.13103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同 B任何物质的比热容与其质量无关 C 30C与 90C的水比热容是相同的 D相同质量水和冰下降相同的温度可放出相同的热量 答案: ABC 试题分析:由比热容的表格可知,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同,任何物质的比热容与其质量、体积无关,比热容跟物质的状态有关; 30C与 90C 的水比热容是相同的。 A不同物质的比热容可能相同 符合题意; B任何物质的比热容与其质量无关 符合题意; C 30C与 90C的水比热容是相同的 符合题意; D相同质量水和冰下降相同的温度可放出相同的热量 不合题意; 故

6、选 AB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物质的比热容。 点评: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跟物质的质量、体积等无关,比热容跟物质的状态有关。 下列说法中 ,正确的是 A投出去的铅球落地前,只受重力和推力的作用 B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这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 C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D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逐渐减小,是因为汽车不受力的作用 答案: BC 试题分析:投出去的铅球落地前,只受重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是平衡力。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这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物体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时,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7、;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逐渐减小,是因为汽车受到阻力的作用。 A投出去的铅球落地前,只受重力和推力的作用 不合题意; B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 ,这两个力一定不是平衡力 符合题意; C物体运动状态保持不变,所受合力一定为零 符合题意; D汽车关闭发动机后速度逐渐减小,是因 为汽车不受力的作用 不合题意; 故选 B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力和运动。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物体的运动和力的关系。了解二力平衡的条件,即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是平衡力。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有磁场 B使用电动机的目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C使用发电机的目的

8、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只要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答案: AB 试题分析: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有磁场,电动机的原理是通电导线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 使用电动机的目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发电机的原理是电磁感应现象,使用发电机的目的是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A奥斯特实验说明电流周围有磁场 符合题意; B使用电动机的目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符合题意; C使用发电机的目的是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不合题意; D只要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就会产生感应电流 不合题意; 故选 A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和磁。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电磁现象,了解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原理。 如图所示

9、,滑轮组下端用细线吊着边长为 0.2m的正方体物块,物块放在水平地面上。若用 F1=120N 的力竖直向下拉绳子的自由端时,物块对地面的压强为 6500Pa;若用力 F2竖直向下拉绳子的自由端时,物块以 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不计绳重和轮与轴的摩擦,取 g=10N/kg。则 A动滑轮重 150N B物块的质量为 40kg C若以 0.2m/s的速度匀速提升物块,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大于 80% D若以 0.2m/s的速度匀速提升物块,竖直向下的拉力大于 F2 答案: B 试题分析:若用 F1=120N 的力竖直向下拉绳子的自由端时,物块对地面的压强为 6500Pa

10、;物块对地面的压力是 F=ps=6500Pa 0.04m2=260N,滑轮对物体的拉力是 不计绳重和轮与轴的摩擦 , ;若用力 F2竖直向下拉绳子的自由端时,物块以 0.1m/s的速度匀速上升,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80%。 即得到 G: =4:1 ;由 和 解得 =100N, =400N;物体的质量计算 40kg,动滑轮的重是 100N,选项 A错误,选项 B正确。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提升物体的速度无关,选项 C错误,若以 0.2m/s的速度匀速提升物块,竖直向下的拉力等于 F2,选项 D错误。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滑轮组 的机械效率。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在不计绳重和轮与轴的摩擦时,滑轮

11、组的机械效率可以用来求。 如图所示,闭合开关 S,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亮度增加的过程中,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A电流表 A的示数变小 B电压表 V1的示数变大 C电压表 V2的示数不变 D电压表 V1的示数变小 答案: D 试题分析:此电路中灯泡和滑动变阻器是串联的。电压表 V1测量的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压表 V2测量的是灯泡两端的电压。闭合开关 S,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灯泡亮度增加的过程中,滑动变阻器的电阻是减小的,电路中的电流 是变大的,电压表 V2的示数是变大的,电压表 V1的示数是减小的。 A电流表 A的示数变小 不合题意; B电压表 V1的示数变大 不合题意; C电压表 V

12、2的示数不变 不合题意; D电压表 V1的示数变小 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表示数的变化。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滑动变阻器的电阻变化时,电路的电流会相应地变化,电压表的示数也会变化。 以下事例中,重力做功的是 A跳水运动员由跳台向水面下落 B冰球在水平冰面上滚动 C皮划艇在平静水面快速滑行 D举重运动员把杠铃高举在空中静止不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在力的方向上运动距离。 A跳水运动员由跳台向水面下落 运动员在重力的方向上运动了距离,重力做了功。符合题意; B冰球在水平冰面上滚动 冰球没有在重力的方向上运动距离,重力没有做功,不

13、合题意; C皮划艇在平静水面快速滑行 皮划艇没有在重力的方向上运动距离,重力没有做功,不合题意; D举重运动员把杠铃高举在空中静止不动 举重运动员没有在重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重力没有做功,不合题意; 故选 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重力的做功。 点评:在此题 中注意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在力的方向上运动距离。只有这两个条件都符合时物体才做了功。 在下列数据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9kg B乒乓球的直径约为 1dm C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kg D学校国旗杆的高度约为 80m 答案: C 试题分析: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

14、为 0.4kg;乒乓球的直径约为 0.5dm;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kg;学校国旗杆的高度约为 10m. A九年级物理课本的质量约为 9kg 不合题意; B乒乓球的直 径约为 1dm 不合题意; C普通中学生的质量约为 50kg 符合题意; D学校国旗杆的高度约为 80m 不合题意;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数据的估测。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长度和质量的数据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如图所示的四个情景中,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 在 A选项中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现象, B选项中的水中的笔向上翘起是光的折射现象, C选

15、项中的屏幕上的手影是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D选项中眼睛被放大是放大镜的原理是光的折射。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的直线传播。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了解光的三种现象,即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 使用如图所示的工具时,属于费力杠杆的是答案: D 试题分析:杠杆可以分为三种,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是费力杠杆,动力臂等于阻力臂是等臂杠杆。 A选项中的用羊角锤起钉子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B选项中用钳子夹断铁丝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C选项中用树剪子剪树枝是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是省力杠杆, D 选项用镊子取物体是动力臂小于阻力

16、臂是费力杠杆。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杠杆的分类。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杠杆的分类及如何判断各种杠杆。 在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容易导电的是 A玻璃棒 B铜丝 C空气 D汽油 答案: B 试题分析:容易导电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在通常情况下,下列物体中不容易导电的是玻璃棒、空气和汽油。容易导电的是铜丝。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导体和绝缘体。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是解决此题的基础。 夏天清晨,小草上常出现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则露珠的形成和消失过程的物态变化是 A先液化,后汽化 B先汽化,后液化 C先凝华,后升华 D先升华,后凝华 答案:

17、 A 试题分析:汽化现象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现象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升华现象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现象是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夏天清晨,小草上常出现晶莹的露珠,太阳出来后,露珠又悄然消失。是水蒸气先遇冷液化形成露珠,后再阳光的照射下由液态变成气态汽化的缘故。故选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液化和汽化现象。 点评:了解常见物体变化是解决此题的基础。汽化现象是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液化现象是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升华现象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凝华现象是物质直接由固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下列过程中,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钻木取火 B锯木头时

18、,锯片发热 C卫星进入大气层时外壳发热 D热水中放入冰块,水温下降 答案: D 试题分析: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物体做功,二是热传递。 A钻木取火 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不合题意; B锯木头时,锯片发热 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不合题意; C卫星进入大气层时外壳发热 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内能,不合题意; D热水中放入冰块,水温下降 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内能,符合题意; 故选 D。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内能的改变。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改变的内能的方式是此题的关键。改变内能有两种方式:一是对物体做功,二是热传递。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减小压强的是答案: C 试题分析:减小压强的方法

19、有: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增大受力面积,三是使接触面分离。 A选项中水果刀做得很锋利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B选项中针头做得很尖也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C选项中铁轨铺在枕木上是通过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 D选项中用细钢丝切肥皂也是通过减小受力面积来增大压强。 故选 C。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如何减小压强。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减小压强的方法有:一是减小压力,二是增大受力面积,三是使接触面分离。增大压强则反之。 下列家用电器中,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是 A电视机 B电风扇 C电饭锅 D电熨斗 答案: B 试题分析:电视机将电能转化为光能和声能的用电器,电风扇是将电能

20、转化为机械能的用电器,电 饭锅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电熨斗是将电能转化为内能的用电器。在此题中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是电风扇,故选 B。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用电器的能力转化。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常见的用电器的能量转化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实验题 如图所示,是某种晶体的熔化曲线,其中 BC 部分表示晶体的 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晶体的熔点是 C ,在第 10min时该晶体处于 态。( 3分)答案:熔化 , 80 , 液 试题分析:晶体在熔化时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在此题的图中 AB段是固态的, BC 段是固液共存, CD段是液态的。其中 BC 部分 表示晶体的熔化过程,从图中可以看出这种晶体

21、的熔点是 80C,在第 10min时该晶体处于液态。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晶体的熔化。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晶体的熔化特点即吸热但是温度保持不变。了解在熔化图像中的各段的物质状态。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其中蜡烛已被点燃。透镜放在 50cm刻线处,蜡烛放在 20cm刻线处,光屏放在 80cm刻线处,光屏上可接收到清晰的像,由此可知这个透镜的焦距为 cm。如果将蜡烛移动到 30cm刻线处,光屏上仍可接收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选填 “左 ”或 “右 ”)移动到适当的位置。( 2分) 答案:。 右 试题分析:透镜放在 50cm刻线处,蜡烛放在 20cm刻线处,光屏放在 80cm刻线

22、处,光屏上可接收到清晰的像,此成像是物距等于像距,物距是 30cm,由此可知这个透镜的焦距为 15cm。如果将蜡烛移动到 30cm刻线处,此时物距是20cm,光屏上仍可接收到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要变大,所以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的位置。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凸透镜成像。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凸透镜的成像情况,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变大像要变大。 如图所示,小王同学自制了一只密度计,该同学将密度计放在盛有水的容器中,出现的状态如图甲所示,若将密度计放在盛有酒精的容器中,已知酒精的密度为 =0.8103kg/m3,则密度计浸入酒精中的长度将 (选填 “变大 ”、 “变小

23、 ”或 “不变 ”)。( 2分) 答案:变大 试题分析:将密度计放在盛有水的容器中密度计是漂浮的,浮力等于重力,若将密度计放在盛有酒精的容器中,还是漂浮,浮力也等于重力。密度计的重力不变,所以密度计在水中和酒精中受到的浮力 是相等的。即 。,因为水的密度大于酒精的密度,所以密度计排开酒精的体积大于排开水的体积,也就是密度计浸入酒精中的长度将变大。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浮力的知识。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密度计受到的浮力是相等的,即 。 某同学在探究电阻两端的电压跟通过电阻的电流关系时,分别用两个定值电阻 R1和 R2做实验,他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图象将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分成了甲、乙、丙三

24、个区域。如果把两个电阻并联起来做同样的实验,依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一定在 区域内。( 2分) 答案:丙 试题分析:电阻在串联时是将两个电阻 相加,即电阻越串越大,电阻在并联时的总电阻比任意一个电阻都小,即电阻越并越小。在电压一定时,电阻越小,电流越大。某同学在探究电阻两端的电压跟通过电阻的电流关系时,分别用两个定值电阻 R1和 R2做实验,他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图象将坐标系的第一象限分成了甲、乙、丙三个区域。如果把两个电阻并联起来做同样的实验,依据实验数据画出的图象一定在丙区域内。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探究电阻两端的电压跟通过电阻的电流关系。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阻

25、的关系,即电阻越串越大,电阻越并越小。 在一次实验中,需 要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甲同学连接了如图所示的电路。同组的乙同学发现有错,主张拆了以后重新连接,可时间来不及了。甲同学稍加思考,在图示电路中只增加了一根导线,电路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 ( 1)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画出甲同学连接的那条导线。( 1分) ( 2)在增加那根导线之前,若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约为 V,电流表示数约为 A( 2分) 答案:( 1)图略,电压表正接线柱至小灯泡右接线柱。 ( 2) 6 V, 0 A。 试题分析:在图中灯泡的右端的接线柱和电压表的正接线柱处连接一根导线即可。在增加那根导线之前,灯泡和定值

26、电阻被电流表短接了,电路中是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路中无电流。若闭合开关,电压表示数约为 6V,电流表示数约为 0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测量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它的电流。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电路的连接情况。在增加那根导线之前,电路中是电压表和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量的是电源电压,电路中无电流。增加那根导线之后,灯泡和定值电阻并联后再和滑动变阻器串联。 下表是某同学研究 “电阻消耗 的电功率与该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 ”时记录的实验数据,请你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出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为: 。( 2分) R/ 2 4 8 10 20 40 U/V 4 4 4 4

27、 4 4 I/A 2 1 0.5 0.4 0.2 0.1 P/W 8 4 2 1.6 0.8 0.4 答案: P=16V2/R 试题分析:当电阻两端电压保持 4V不变时, P=16V2/R 或电阻两端电压保持 4V不变时,电功率与电阻成反比,比例系数为 16V2.。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研究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与该电阻阻值之间的关系。 点评:在此题中要求学生有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的能力,学生做完实验后会得到一些数据,能否分析出数据反映出的物理问题是我们能否达到实验目的关键。 现有已调节好的弹簧测力计、橡皮泥、细线、装有足量水的烧杯。小明同学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28、。请你将实验步骤补充完整,说明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是否有关。( 2分) 实验步骤: ( 1)用细线系好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的示数 F1; ( 2)实验分析及结论:。 答案:改变橡波泥的形状再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示数为 F2。 实验分析及结论:若 F1=F2,则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若 F1F2,则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 试题分析:研究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时,保持物体的重力不变,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比较物体浸在相同液体中的浮力大小。用细线系好橡皮泥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静止时,记录测

29、力计的示数 F1;改变橡波泥的形状再将橡皮泥浸没在水中静止时,记录测力计示数为 F2。若 F1=F2,则浮力与物体的形状无关;若 F1F2,则浮力 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验证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所受浮力是否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控制其它条件一定时比较橡皮泥在同种液体中的不同形状时浮力的大小。 请利用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设计一个实验,测动滑轮的机械效率,请写出主要实验步骤、画出实验数据记录表。( 5分) 答案:( 1)将弹簧测力计调零,然后用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所受到的重力G,并记录到实验数据记录表中。(或用调好的弹簧测力计测出钩码所受到的重力 G,并记录在表格中。)

30、( 2)按示意图组装实验器材。 ( 3)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拉动绳子 自由端,使弹簧测力计从图中的位置 A匀速竖直上升到位置 B,钩码从位置 A匀速上升到位置 B。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F,用刻度尺测出 AB间的距离 h, A B间的距离 s,将 F、 s和 h的数值记录到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 4)根据 和测量数据,计算出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并记录到实验数据记录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 测量动滑轮的机械效率实验数据记录表 G/ N F/N s/m h/m 试题分析:要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测量物体的重力,物体升高的距离,求出有用功;测量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和拉力移动的距离,求

31、出总功;根据机械效率公式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步骤:( 1)测量物体的重力。( 2)组装滑轮组,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上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测量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物体升高的距离。( 3)求出有用功和总功,根据机械效率公式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实验表格的设计:实验中要记录物体的重力、物体升高的距离、拉力、拉力移动的距离,求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表格中要记录 5个物理量。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测动 滑轮的机械效率。 点评:本实验还可以不进行物体升高的距离和拉力移动距离的测量,因为对于绕法确定的滑轮组来讲,物体升高的距离和拉力移动的距离的比值是一定的。 填空题 如图所示电能表的示数为 kWh。(

32、2分) 答案: .6 试题分析:电能表的读数时注意其单位是 kwh,表盘上数字的最后一位是小数点的位。所以图所示电能表的示数为 586.6kWh。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能表的读数。 点评:了解电能表的读数是此题的关键。注意电能表的单位是 kwh。 四冲程内燃机工作的过程中,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 能。 答案:机械 试题分析:四冲程内燃机工作的过程有四个冲程即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在压缩冲程是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在做功冲程是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内燃机的原理和能量转化。 点评:了解四冲程内燃机工作的过程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m/s。 答案: 10

33、8 试题分析:光也是电磁波,所以电磁波的速度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相等的,即电磁波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3108m/s。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磁波的速度。 点评:了解光也是电磁波是此题的关键。对于电磁波的速度是需要学生记忆的。 如图所示,柱形容器中装有密度为 1=1.2g/cm3的某种液体,将一金属块放入底面积为 S=100cm2的长方体塑料盒中,塑料盒竖直漂浮在液面上,且液体不会溢出容器,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 h1=20cm。若把金属块从塑料盒中取出,用细线系在塑料盒的下方,放入该液体中,塑料盒竖直漂浮在液面上,且金属块不接触容器底,塑料盒浸入液体的深度为 h2=15cm。剪断细线,金属块沉到容

34、器底部,塑料盒仍竖直漂浮在液面上,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 h3=10cm。则金属块的密度 2= g/cm3。 答案: .4 试题分析:柱形容器中装有密度为 1=1.2g/cm3的某种液体,将一金属块放入底面积为 S=100cm2的长方体塑料盒中,剪断细线,金属块沉到容器底部,塑料盒仍竖直漂浮在液面上,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 h3=10cm。塑料盒受到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它排开液体的体积是;将一金属块放入底面积为 S=100cm2的长方体塑料盒中,塑料盒竖直漂浮在液面上,且液体不会溢出容器,其浸入液体的深度为 h1=20cm。可知金属块和塑料盒的重力等于它们受到的浮力,此时排开液体的体积是 ,金属块和塑

35、料盒的重力是 ,那么金属块的质量是 。若把金属块从塑料盒中取出,用细线系在塑料盒的下方,放入该液体中,塑料盒竖直漂浮在液面上,且金属块不接触容器底,塑料盒浸入液体的深度为 h2=15cm。此时塑料盒排开液体的体积是 塑料盒受到的浮力是,由于 ,金属块受到的浮力是 ,金属块的体积是,金属块的密度是。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浮力的综合计算。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运用阿基米德原理解决问题。此题较难。 如图所示, V1和 V2是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压表,都有 3V和 15V两个量程,闭合开关后,发现两个电压表偏转的角度相同,则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电阻 R1和 R2产生的热量 Q1 Q2= 。 答案: 4 试题

36、分析:如图所示, V1和 V2是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压表,都有 3V和 15V两个量程,闭合开关后,发现两个电压表偏转的角度相同, V1是小量程, V2是大量程,两个电压表的示数之比是 1:5,在串联电路中电压之比等于电阻之比,所以R1: R2=1:4;根据 Q=I2Rt,在相同时间内,电流通过电阻 R1和 R2产生的热量等于电阻之比。即 Q1 Q2=1:4.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串联电路的电压和电阻及电热和电阻的关系。 额定功率为 1000W的电动机正常工作 2h,所消耗的电能为 kW h。 答案: 试题分析:额定功率为 1000W的电动机正常工作 2h,所消耗的电

37、能为w=pt=1kW*2h=2kwh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能的计算。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运用公式 w=pt计算所消耗的电能。注意单位要同一。 小汽车驾驶员驾车时必须使用安全带,这是为了防止小汽车紧急刹车时,驾驶员因 会继续向前运动,碰撞车身而发生事故。 答案:惯性 试题分析:惯性是物体保持其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任何物体都有惯性。小汽车紧急刹车时,驾驶员因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碰撞车身而发生事故。 考点:此题考查 的是惯性。 点评:了解惯性的概念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近视眼要佩戴用 透镜制成的眼镜来校正视力。 答案:凹 试题分析:近视眼的形成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对光的偏折能力过强,

38、导致成像在视网膜的前方,需要用具有发散作用的凹透镜来矫正。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近视眼的正好相反。近视眼要佩戴用凹透镜制成的眼镜来校正视力。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近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 点评:在此题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形成原因和矫正方法是解决此题的关键。 计算题 某校物理小组在课外活动时,组装了如图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 S1闭合后, S2由接 a端转接 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变化了 4V,通过电阻R0的电流之比为 5: 1,经过测量发现电阻 R1和 R2消耗的电功率之比为 5: 2。( 6分) 求:( 1)开关 S由接 a端转接 b端时,定值电阻 R0消耗的电功率之比; ( 2) R0与

39、 R1的电阻之比; ( 3)电源电压。 答案:( 1) 25:1( 2) 5:4( 3) 9v 试题分析:当只闭合开关 S2接 a时,等效电路如图甲所示;当开关 S2接 b时,等效电路如图乙所示。 ( 1) ( 2)由 得 又 解得 ( 3)由 V 解得 U=9V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电功率的综合计算。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电路在不同状态时的连接情况。运用电路中电流、电压和电阻的关系解决问题。 质量为 10kg的水,温度从 25 升高到 45 ,需要吸收多少焦的热量? 水的比热容为 4.2103J/(kg )( 3分) 答案: .4105J 试题分析:需要吸收的热量是 Q 吸 =cm( t-t0)

40、 =4.2103J/(kg )10kg ( 45-25) = 8.4105J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热量的计算。 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对吸热公式的掌握和运用,注意温度升高了( t)与升高到(末温)的区别。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一底面积为 100cm2的柱形容器,容器内盛有某种液体,滑轮组左端挂一重物,并浸没在液体中,当用滑轮组提升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时,竖直向下拉动滑轮的力为 11.8N,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为 2000Pa;当将物体上提到 1/2体积露出液面时,竖直向下拉动滑轮的力为 13.4N;已知物体的密度为 5.0103kg/m3,每个滑轮的重力为 1N,忽略绳重、轮与轴之间的摩擦。取 g=1

41、0N/kg,求: (1)物体的重力;( 7分) (2)液体的密度; (3)当物体上提到 1/2体积露出液面时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 答案: (1) 8N(2) 1103kg/m3 (3) 1920Pa 试题分析: ( 1)两种状态受力分析图(略) 第一种状态绳的拉力为 T1,浮力为 ,第二种状态绳的拉力为 T2,浮力为。 由受力分析可知 ; 解之 T1=6.4N, T2=7.2N, 且 解之 G 8N ( 2)由 G= gV,求得重物的体积 V=1.610-4m3 由 解之 1103kg/m3 ( 3)液面下降的体积等于物体露出水面的体积, , 810-3m Pa 所以 Pa=Pa- 1920P

42、a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力学的综合计算。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本题难度很大,解题时一定要认真仔细。 作图题 如图所示,重 G 15N 的物体漂浮在水面上,在图中画出物体受重力的示意图。( 2分) 答案: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试题分析: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先找到重力的作用点即重心,从作用点开始沿着力的方向画出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明方法即是重力的示意图。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重力的示意图。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如图所示, AO 为入射光线, ON 为法线。请画出入射光线 AO 的反射光线。( 2分) 答案:反射角等于入射

43、角。 试题分析: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此题中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图。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光的反射现象。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作图时要规范。 如图所示,标出通电螺线管的 N、 S极。( 2分) 答案: 试题分析:右手安培定则内容为:用右 手握住螺线管,四指指向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方向为螺线管 N 极方向;故由电流的方向结合右手螺旋定则可判出通电螺线管的磁极对于一个通电螺线管,只要知道电流的方向、线圈的绕法、螺旋管的 N、 S极这三个因素中的任意两个,我们就可以据安培定则判断出另一个。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通电螺线管的 N、 S极的判断。 点评:在此题中注意右手安培定则的运用。 如图所示,画出力 F对支点 O 的力臂 L。( 2分) 答案:从支点开始向力 F作垂线,即为力 F对支点 O 的力臂 L。 试题分析: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在此题中先找到支点,从支点开 始向力 F作垂线,即为力 F对支点 O 的力臂 L。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力臂的画法。 点评:在此题中了解力臂的概念是关键。即动力臂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