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2014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1.2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ownview251 文档编号:306992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4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2014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1.2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同步]2014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1.2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同步]2014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1.2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同步]2014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1.2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同步]2014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1.2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同步 2014年沪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第一章 1.2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 2014 济南)在学习了电流和电压的概念后,老师用同一只灯泡给大家做了如图所示的两个实验,要求大家根据实验中的现象提出一个科学问题经过讨论,大家提出的以下四个问题中,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是( ) A同一灯泡中电流的大小跟它两端的电压是否有关? B同一灯泡发光的亮度跟它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C同一导体中电流的大小跟它两端的电压有什么关系? D导体中的电流跟它两端的电压及其电阻有什么关系? 答案: B 试题分析: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条件,根据观察到的不同实验现象,运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分析并得出实验结论是实验探

2、究的一般规律 解:( 1)若此实验仅得出同一灯泡中电流的大小跟它两端的电压是否有关的结论,电流的大小此实验中无法直接测量的,仅从亮度比较电流不符合易于探究的要求,故选项 A不符合题意; ( 2)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发现:乙实验中电源电压是甲实验中电源电压的 2倍,乙实验中灯泡的比甲实验中灯泡的亮度大,说明乙实验中的电流大;所以实验比较直观的说明同一灯泡发光的亮度跟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故选项 B符合题意; ( 3) 同一灯泡的发光亮度是指灯泡的实际功率,仅根据灯泡亮度的不同不易直接得出 “同一导体中电流的大小跟它两端的电压的关系 ”这一普遍规律,选项 C不符合题意; ( 4)比较甲乙两个实验得出导

3、体中的电流根据电阻的关系需要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一定,不符合控制变量法探究的要求,故选项 D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实验探究过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的结论是解题关键 ( 2014 南沙区一模)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大,隔着石棉网同时加热规格相同、分别装上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沙子和水的容器,装置如图所 示这个过程中( ) A加热相同时间,水吸收的热量多 B石棉网的作用是使放在其上面的容器均匀受热,此实验已不缺仪器 C同一时刻水的温度比沙子高 D升高相同的温度,水需加热较长的时间 答案: D 试题分析:利用下列知识分析判断: ( 1)由图可知,用同一个酒精灯加

4、热,两试管的规格相同,则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 ( 2)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大,由 Q=cm t可知,若二者的质量相同,在吸收相同热量时,水升高的温度值小;在升高相同温度时,水吸收的热量多 解: A、用同一个酒精灯加热,两试管的规格相同,则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此选项错误; B、为了使沙子能均匀受热,因使用搅拌棒进行搅拌,此实验缺搅拌棒此选项错误; C、由图可知,用同一个酒精灯加热,两试管的规格相同,则在相同的时间内,水和沙子吸收的热量相同,但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大,水和沙子的质量相同,水升高的温度值小此选项错误; D、水的比热容比沙子的大,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相比

5、,升高相同的温度,水吸收的热量多,需要的加热时间长此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水的比热容大的理解,最好 借助公式 Q=cm t理解: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比热容大的吸收热量多;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大的温度变化小 ( 2014 北京一模) 1元硬币的外观有银白色的金属光泽,一些同学认为他可能是铁制成的在讨论时,有同学提出: “我们可以拿磁铁来吸一下 ”对 “拿磁铁来吸一下 ”这一环节而言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 A猜想 B实验 C评估 D分析与论证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了解与运用能力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进行实

6、验与收集证据 -分析与论证 -评估 -交流与合作是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中的七个主要要素科学探究各个要素在整个思维程序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探究过程中侧重培养的能力也不同 解: “拿磁铁来吸一下 ”这一环节属于实验验证环节,所以选项 A、 C、 D都不正确 故选 B 点评:本题的解题关键是了解科学探究各要素的作用 ( 2014 南通二模)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时发现,资料上给出的常见物质的密度值中,固体和液体中没有附加条件,而气体密度表中则有附加的条件 “0 、标准大气压下 ”据此,同学提出了下列问题,其中有价值且可供探究的问题是( ) A为什么气体密度要有附加条件? B气体的密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C气

7、体的密度与温度、气压有怎样的关系? D固体、液体和气体的密度都会与温度有关吗?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结合所描述的现象提出问题 解:此题 “给出的常见物质的密度值中,固体和液体中没有附加条件,而气体密度表中则有附加的条件 0 、标准大气压下 ”; 所以可以提出的问题是: “气体的密度与温度、气压有怎样的关系?; 故选 C 点评:此题是考查对实验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提出问题是科学 探究过程的首个重要环节,也是物理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 2013 云南)乒乓球的直径被加大后,提高了乒乓球比赛的观赏性玛丽认为直径增加了,乒乓球的弹性减

8、弱了,吉姆认为乒乓球弹性是否减弱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能够证明玛丽的说法是否正确的是( ) 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比较反弹后落地的距离 B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面,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 答案: D 试题分析:( 1)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9、 ( 2)要想比较两只乒乓球的弹性大小,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探究,逐一分析每个选项的方案后,选择正确答案: 解: A、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掷向竖直墙壁,不能控制球的初速度相同,无法根据反弹后落地距离比较弹性大小,故 A错误; B、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抛向地 面,没有控制球的抛出速度相等,不能根据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判断弹性大小,故 B错误; C、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不同高度由静止释放,没有控制高度相等,故 C错误; D、把直径不同的乒乓球在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控制了球的初始高度相同,比较落地后反弹的高度,可以判断球的弹性大小,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一个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其中一个因素

10、的作用时,一定采用控制变量法,一定要注意保证其它因素是相同的 ( 2013 济南)通过放大镜观看周围的物体时发现,近处的物体是正立、放大的,而稍远处的物体是倒立放大的,更远处 的窗户则是倒立、缩小的针对这一现象,同学们经过讨论形成了下面四个问题你认为最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科学问题是( ) A物体通过凸透镜所形成的像都有哪些种类 B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哪些因素有关 C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能成什么样的像 D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物、镜间的距离有何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凸透镜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倒立缩小的实像,根据成像的不同特点制成了不同的光学器件,探究凸透镜成像的种类比较容易;

11、而凸透镜在何种情况下成这种像,并了解了成像情况与物距、像距的关系后,便 于对其进行应用 解:几个选项都很容易进行探究, A只是了解了成像的特点, BCD中主要是探究了成像的原因,特别是 D选项,探究了凸透镜的成像情况与物、镜间的距离有何关系,明确了规律更容易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故选 D 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实验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首个重要环节,也是物理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 2013 盐城)用滴管从瓶中吸取酒精,滴在手上,感觉凉凉的小明就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两种猜想猜想 1: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猜想 2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随后他在

12、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 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 t2,并重复多次,均发现 t1t2由此,他( ) A只能验证猜想 1 B只能验证猜想 2 C既能验证猜想 1,也能验证猜想 2 D既不能验证猜想 1,也不能验证猜想 2 答案: D 试题分析:酒精比较容易蒸发,蒸发吸热,所以酒精有致冷作用在分析过程中,若要验证猜想 1,则酒精温度不能受酒精蒸发的影响;要验证猜想 2,则不应受前者的影响,注意控制变量 解:在烧杯中倒入适量酒精,用相同的温度计分别测量手的温度 t1和烧杯中酒精的温度 t2,均发现 t1 t2,可能是由于酒精蒸发吸热造成,故不能验证猜想 1; 酒精滴在手上,

13、感觉凉凉的,可能有两个因素:可能是由于酒精的温度低于手的温度造成的,也可能是由于酒精蒸发时吸热,有致冷作用;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故不能验证猜想 2 故选 D 点评:根据猜想,手臂感觉凉,可能有两个因素,所以在进行探究时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此题很容易出错误 ( 2013 佛山)小明为了探究有关电路知识,找来电器元件和导线想完成以下几组实验,其中旧 电池两端电压恒为 2.5V,小灯泡的额定电压为 2.5V,则下列哪组实验探究目的不能实现( ) A 两个小灯泡可同时正常发光 B 两个开关可控制小灯泡独立正常发光 C 只用电压表可测出小灯泡功率 D 只用电流表可测出小灯泡功率 答案: C 试题分析:(

14、 1)灯泡在额定电压下才能正常发光; ( 2)根据 P=UI可求出灯泡的功率 解: A、因为电源电压为 2.5V,而灯泡的额定电压也为 2.5V,因此让两灯泡并联可使两灯泡都正常发光,能得到目的;不合题意; B、因为电源电压为 2.5V,而灯泡的额定电压也为 2.5V,因此让两灯泡并联可使两灯泡都正常发光,并且每个开关控制一条支路,能得到目的;不合题意; CD、根据 P=UI可知,要求出灯泡的功率,需知道通过灯泡的电流,故 C不能测出通过灯泡的电流, D可以测得,故 C符合题意, D不符合 故选 C 点评:本题考查灯泡正常发光和测量灯泡功率电路的设计,比较简单 ( 2013 武汉模拟)手边现有

15、三节新的干电池,一只额定电压为 3.8V的小灯泡(阻值约为 10),滑动变阻器( 50、 1A)、电流表电压表各一个,导线和开关若干利用这些器材不能完成的实验是( ) A.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B.探究灯泡亮度与实际功率的关系 C.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 D.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需测出其额定电压及额定电流,根据P=UI得出; B、探究灯泡亮度与实际功率的关系,测出电功率之外,再观察小灯泡的亮暗就可以了; C、测量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需测出其额定电压及额定电流,根据 R=得出; D、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需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根据灯丝

16、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分析 解: A、由电压表和电流表分别测出额定电压和电流,便可计 算出灯泡的额定功率,所以 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根据灯泡的亮暗与所测功率的关系可得实际功率越大,灯泡越亮,所以 B正确,不符合题意; C、由 A知,测出额定电压和电流,便可计算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所以 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需保持电阻不变,改变电压,而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 D不能完成,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此题通过告诉一些器材,通过选项考查了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的能力,同时考查了学生对电学实验的掌握 ( 2014 香坊区三模)如图,小东在探究 “比较

17、水和铁砂的吸 热能力 ”实验中选取的是初温相同的水和铁砂,下列关于此实验说法错误的是( ) A为使实验更科学合理,应该采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探究 B实验中所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天平和秒表 C用酒精灯对质量水和铁砂进行均匀加热,只需记录加热时间,就可以比较它们的吸热能力 D此实验的正确结论支持 “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小 ”的说法 答案: C 试题分析: A、在此实验中要控制水和铁砂的质量、初温、加热时间等要素,用到控制变量法 B、在实验中需要知道水和铁砂的质量、温度变化情况和时间,据此判断需要的测量仪器 C、若要通过加热时间比较其吸热能力,需使水和铁砂升高相同的温度 D、由于水

18、的比热容大于沙子的比热容,所以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日温差小 解: A、要比较水和铁砂的吸热能力,可以有两种方法: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变化的大小;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所以要通过控制变量法故 A正确 B、实验中所需要的测量温度质量和加热时间,所以需要的测量仪器有温度计、天平和秒表故 B正确 C、用同一酒精灯分别对装有等质量水和铁砂的金属 盒均匀加热,需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才能根据加热时间比较其吸热能力,故 C错误 D、沿海地区昼夜温差比内陆地区昼夜温差大是不正确的说法,所以无法用此实验证实,故 D正确 故选 C 点评:此题探究水和铁砂的吸热能力,要比较水和铁砂的吸热能力,可以有两种

19、方法: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温度变化的大小;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时间的长短并且要控制水和铁砂的质量以及初温注意控制变量法在此实验中的应用 ( 2014 南京二模)某同学使用矿泉水瓶设计了下列几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不能完成实验目的是( ) A 探究 压强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B 探究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C 验证大气压强的存在 D 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 1)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有压力和受力面积,探究压强与压力关系时,需控制受力面积相同,压力不同; ( 2)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 3)大气压能支持大约 10高的水柱; ( 4)液体压强与

20、深度和密度有关,探究与密度关系时,需控制深度相同,密度不同 解: A、根据图示可知,两个瓶子完全相同放在同样的泡沫上,即接触面积相同,由于装有水的多少不同,则对泡沫的压力不同,故泡沫的变形程度也不相同,故可以探究压强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B、根据图示可知,当向中间吹气时,两个矿泉水瓶会向一起靠拢,说明流体压强与流速有关; C、将装满水的矿泉水瓶倒立在水槽中,瓶中始终为充满水的状态,说明大气压是存在的; D、根据图示可知,瓶内液体的密度相同,水的深度不同,射程不同,说明液体压强与水的深度有关,故该实验不能验证液体压强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故选 D 点评:本题考查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

21、接触比较多的一种探究方法,需要掌握 ( 2014 青岛)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物质 铝 铁 铜 水 煤油 密度 /( kg m3) 2.7103 7.9103 8.9103 1.0103 0.8103 比热容 /J( kg ) 0.88103 0.46103 0.39103 4.2103 2.1103 长 1m、横截面积 1mm2的导线在 20 时的电阻值 / 0.027 0.096 0.017 / / A.用同样的酒精灯给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后,发现水中的温度计示数较高 B.装有煤油和水的两个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可用图象表示,其中图

22、线 b表示的是煤油 C.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分别拉成粗细相同的铜线和铝线,将它们并联接入电路中,则通过铜线的电流较大 D.用力分别匀速提升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提升的高度之比为 3: 2,所用的时间之比为 5: 9,则两次拉力的功率之比为 79: 10 答案: BCD 试题分析:分析表中实验数据,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应用热量公式、液体压强公式、密度公式、功率公 式分析答题 解: A、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比热容大于煤油的比热容,用同样的酒精灯给质量相等、初温相同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后,它们吸收的热量相等,由 Q=cm t可知,煤油升高的温度多,煤油中温度计示数高,故 A错误; B、由表中实

23、验数据可知,煤油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由液体压强公式: p=gh可知,装有煤油和水的两个容器底部受到的液体压强与液体深度的关系可用图象表示,其中图线 b表示的是煤油,故 B正确; C、由表中数据可知,铜的密度大于铝的密度,等质量的铜块体积小于铝块体积,将质量相等的铜块和铝块分别拉成粗 细相同的铜线和铝线,铜线的长度小于铝线的长度,铜线的电阻小于铝线的电阻,将它们并联接入电路中,则通过铜线的电流较大,故 C正确; D、金属块匀速运动,处于平衡状态,拉力等于金属块的重力,即F=G=mg=Vg,拉力功率 P= = = , 用力分别匀速提升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提升的高度之比为 3: 2,所用的时间之比

24、为 5: 9,则两次拉力的功率之比为: = = = = ,故 D正确; 故选 BCD 点评:本题是一道综合题,涉及的知识点较多,由表中获取所需信息、应用热量公式、液体压强公式、功率公式等即可正确解题 ,要注意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 2014 盐城一模)为了探究运动与静止的鸡蛋撞击时谁更容易破,小明让鸡蛋分别从斜面上的 A、 B、 C三处由静止释放,撞击静止在水平面上的另一只相同的鸡蛋实验结果是,第一次两只蛋都破;第二次甲蛋完好乙蛋破;第三次两蛋都不破接下来的步骤是( ) A.得出 “与鸡蛋动静无关的 ”结论 B.得出 “静止的鸡蛋更易破 ”的结论 C.在 B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D.分别在

25、 A、 B、 C处释放再重复做几次实验 答案: C 试题分析:一个实验结论的得出,应该建立在正确设计方案,大量实验的前提下,仅通 过一次实验就得出鸡蛋容易破的原因,是片面的,有可能存在偶然性,应该多做几次实验,再根据现象总结结论 解:经过简单的三次实验不能得出规律性的结论,而 A 处位置高,机械能较大,可能每次滚下两个鸡蛋都会破,比较不出正确结论,同理 C 处位置低,能量小,两个鸡蛋都不会破,所以应接下来应在 B处释放再重复多次实验,才能得出结论 故选 C 点评:物理规律应该在正确进行方案设计、大量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得出,如果实验方案不合理、次数太少,容易出现以偏概全、极端、片面甚至错误的结论

26、( 2014 成都)在 “比较不同液体的比热容大小 ”的实验中,用相同的酒精灯对四种液体加热,得到如表所示的数据: 次数 液体 质量 /g 升高的温度 / 加热时间 /min 1 水 200 10 7 2 甲 200 20 10 3 乙 400 20 14 4 丙 400 15 14 如果四次实验中,在相同时间内,水、甲、乙、丙吸收的热量相等,已知水的比热容为 C 水 =4.2103J ( kg ) -1,则由上述条件可得( ) A.第 1次实验中,水吸收的热量等于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 B.第 1、 2次实验中,甲液体吸收的热量比水吸收的热量多 C.乙液体的比热容为 2.1103J ( kg )

27、 -1 D.丙液体的比热容小于乙液体的比热容 答案: BC 试题分析:( 1)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一部分被水吸收,还有一部分热量被容器吸收和散失到空气中; ( 2)实验中用相同的酒精灯给四种液体加热,在单位时间内酒精灯放出的热量相等;加热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越多; ( 3)根据吸热公式 Q 吸 =cm t,根据吸收热量、质量和升高温度的关系列等式,由水的比热容计算出乙种物质的比热容; ( 4)根据吸热公式 Q 吸 =cm t,质量相等的两种不同物质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越大、升高的温度越低 解: A、用酒精灯加热液体,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只有一部分被水吸收,还有一部分热量被容器吸收和散失到空气中,

28、故 A错误; B、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液体,在单位时间内酒精灯放出的热量相同,加热时间越长,放出的热量越多,故甲液体比乙液体吸收的热量多,故 B正确; C、相同的酒精灯加热液体,单位时间内放出的热量相等,故 Q 乙 : Q 水 =1: 2, 又知 t 乙 : t 水 =2: 1, m乙 : m水 =2: 1, 由 Q=cm t得, = = = = , c 乙 = c 水 = 4.2103J/kg =2.1103J/kg , 故 C正确; D、根据吸热公 式 Q=I2Rt,乙、丙两种液体质量相等,吸收相同的热量,丙升高的温度越低,所以丙的比热容大,故 D错误 故选: BC 点评:本题考查了 “比较不

29、同液体的比热容大小 ”的实验中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灵活的运用吸热公式和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 2014 济南模拟)北方春天空气寒冷干燥,人的皮肤容易失水干裂,夏天高温潮湿,皮肤比较滋润老师要求同学们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发现并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四位同学的发言,其中较为合理,最有探究价值的是( ) A空气干燥,水分容易蒸发导致皮肤干裂 B是否有可能 在温度降低时,水分蒸发反而变快? C水分的蒸发快慢,与空气的湿度有什么关系? D皮肤是否干燥,与什么因素有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解决此题要结合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进行分析,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提出问题 解:此题现象是北方春天空气

30、寒冷干燥,人的皮肤容易失水干裂,夏天高温潮湿,皮肤比较滋润 从中得出的重点是从人的皮肤上感觉到蒸发快慢的不同,周围气候的湿度不同; 所以可以提出关于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问题是: “水分的蒸发快慢,与空气的湿度有什么关系? ” 故选 C 点评: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题意联系物理中的热传递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提出问题 ( 2014 历城区一模)把一个西瓜皮轻轻放在水面上,能漂在水面上,而把它没入水中它却沉入水底,同学们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发现并提出一个科学问题同学们提出的下面四个问题中,通过探究最能揭示这一现象物理本质的是( ) A物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受浮力? B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C物体所受

31、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D物体的浮沉与浮力、重力有什么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由题意知,西瓜皮可以漂浮在水面上,把它没入水中 它却沉入水底,两种不同的情况浮沉情况不同,所以主要探究的是物体的浮沉条件 解:根据题意,西瓜皮轻轻放在水面上,能漂在水面上,而把它没入水中它却沉入水底,西瓜皮受到的重力不变,两种情况下的浮力发生变化,所以最能揭示这一现象物理本质的是物体的浮沉条件,即浮沉与浮力、重力有什么关系?ABC不符合题意, D符合题意 故选 D 点评:此类问题是考查对实验探究中的提出问题环节的理解与掌握情况,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过程的首个重要环节,也是物理科学研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 2014

32、 潮南区模拟)测量是物理实验的基本内容,对 某一物理量的测量,需要对测量仪器进行选择,对测量仪器选择的方法是( ) A任何测量仪器都可以 B精密度较高的仪器 C规格较大的仪器 D根据需要选择 答案: D 试题分析:要根据所测量的物理量选择测量仪器; 根据对测量的要求选择不同规格的器材; 实验器材的选取要保证:安全、测量要准确, 即所选器材的量程与分度值要合适 解: A、根据测量目的选择所选测量器材,故 A错误; B、根据测量要求,选择仪器精密度,并不是精密度越高的器材越好,故 B错误; C、根据实验所测量的物理量的大小,选择量程合适的仪器,并不一定选择规格大的器材,故 C错误; D、实验时应根

33、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实验器材,故 D正确; 故选 D 点评:要根据测量的物理量、测量量的大小、测量精度要求选择实验器材 ( 2014 历城区二模)小明在使用量筒时发现,有的液体在量筒中液面向下凹,有的液体在量筒中液面向上凸,针对这一现象,请你提出一个有探究价值且易于探究的物理问题( ) A容器中的液面为什么有时下凹、有时上凸? B容器中的液面下凹或上凸与哪些因素有关? C量筒中的液面下凹或上凸与液 体的种类和量筒的材料有何关系? D容器中的液面下凹或上凸与液体的种类和容器的材料有何关系? 答案: D 试题分析:物理学中对于多因素(多变量)的问题,常常采用控制因素(变量)的方法,把多因素的问题变成多

34、个单因素的问题,每一次只改变其中的某一个因素,而控制其余几个因素不变,从而研究被改变的这个因素对事物的影响,分别加以研究,最后再综合解决,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法 解:根据题意可知,容器中的液面下凹或上凸与液体的种类有关;同时还可能与容器的材料有关,因此可探究容器中的液面下凹或上凸与液体的种类和容器的材料有何关系? 故选 D 点评:此题考查了对控制变量法理解与应用,知道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常用到控制变量法 ( 2014 响水县二模)小华骑自行车下坡时,发现下坡后不踩自行车能滑行好长一段距离,于是,他想研究自行车滑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出以下猜想,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自行车滑行距离跟车的质量有

35、关 B自行车滑行距离跟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有关 C自行车滑行距离跟斜坡高度有关 D自行车滑行距离还受骑车人重心上下移动影响 答案: A 试题分析:自行车从坡上下滑,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可以通过研究小华提出的因素对机械能大小或摩擦力大小的影响,根据控制变量法和克服做功公式 W=fs,得出此因素对小车运动距离的影响,从而选出正确答案: 解:自行车从坡上下滑,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据选项可知,小华认为自行车滑行距离跟车的质量、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斜坡高度、骑车人重心的改变有关: A、当其他因素相同时,自行车的质量越大,自行车的重 力势能越大,自行车刚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越大

36、; 当其他因素相同时,自行车的质量越大,对路面的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 若摩擦力大小不变,自行车刚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越大,即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能量越大,能使自行车运动距离更远一些; 若自行车刚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相等,即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能量大小不变,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大,自行车运动距离越小; 由上分析可知,自行车的质量改变时,自行车刚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和自行车所受的摩擦力同时改变,且使自行车运动距离的长短变化的作用效果相反,可以相互抵消; 我们也可以通过实验得出当其他因 素保持不变时,自行车的质量改变时,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发生变化,具体用公式定量推导得出这样的结论,还需要掌握了高中的相关知识点和计算

37、公式才能进行, A错误,符合题意; B、当其他因素相同时,自行车刚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相等,即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能量大小不变,小车受到的摩擦力越大,自行车运动距离变小,说明自行车滑行距离跟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有关, B正确,不符合题意; C、当其他因素相同时,斜坡高度越高,自行车的重力势能越大,自行车刚开始下滑时的机械能越大,车轮与路面间的摩擦力一定,则小车滑行的距离越大,说明自行车滑行距 离跟斜坡高度有关, C正确,不符合题意; D、自行车从坡上下滑,克服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当其他因素相同时,骑车人重心上下移动,转化为内能的机械能大小发生变化,即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能量大小发生变化,车轮与

38、路面间的摩擦力一定,则小车滑行的距离越发生变化,说明自行车滑行距离还受骑车人重心上下移动影响, 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究自行车滑行距离与哪些因素有关,主要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考虑,注意控制变量法的应用,难点是 A选项超纲,只能从初中物理知识进行简单的大致的推导,也可以根据排除法或进行实 验得出正确结论 ( 2013 大丰市二模)如图所示,小明将看 3D电影的两只镜片 P、 Q平行放置,把发光的白炽灯放在 P的左边,分别在 A( PQ之间)、 B( Q右侧)两处透过镜片观察白炽灯旋转 P, A处亮度不变, B处亮度变化明显把白炽灯换成正在工作的液晶显示器,旋转 P, A、 B

39、两处的亮度均变化明显下列推断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A.白炽灯发出的光与液晶显示器发出的光性质相同 B.在 A、 B处观察到白炽灯通过镜片的光的性质相同 C.在 B处观察到液晶显示器通过镜片的光,与白炽灯发出的光性质相同 D.在 A处观察到白炽灯 通过镜片的光,与液晶显示器发出的光性质相同 答案: D 试题分析:立体眼镜的左眼和右眼分别装横偏振片和纵偏振片,横偏振光只能通过横偏振片,纵偏振光只能通过纵偏振片,这样就保证了左边相机拍摄的东西只能进入左眼,右边相机拍摄的东西只能进入右眼 解:根据题意,观察白炽灯旋转 P, A处亮度不变, B处亮度变化明显因为白炽灯发出的是普通光线,不是偏振光; 把白炽灯换成正在工作的液晶显示器,旋转 P, A、 B两处的亮度变化均变化明显,说明白炽灯发出的光与液晶显示器发出的光性质不同, A错误; 在 A、 B处光线因为通过了两个不同偏 振角度的镜片,所以白炽灯通过镜片的光的性质是不同的, B错误; 在 B处观察到液晶显示器通过镜片的光是偏振光,而白炽灯的发出的光是普通光线,所以不同, C错误; 液晶显示器由于特殊的发光成像原理发出的是偏振光,在 A处观察到白炽灯通过镜片的光,是经过偏振镜片后的光线,也是偏振光,故性质相同,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解答这样的题目思路要清晰,只要能从题目中挖掘异同点,进行合理的分析比较,就能得出正确结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