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梅州卷)化学(带解析).doc

上传人:terrorscript155 文档编号:311573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5.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梅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梅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梅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梅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梅州卷)化学(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3年初中毕业升学考试(广东梅州卷)化学(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自然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 A水力发电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海水晒盐 D煅烧石灰石制生石灰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水力发电是利用水的流动产生的力发电,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A错;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是利用液态氮的沸点比液态氧的沸点低,进行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B错; C、海水晒盐是水分蒸发,属于混合物的分离,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 C错; D、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

2、化的判别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从中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20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 C 20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4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 D降低温度可使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 答案: B 试题分析: A、不知温度,无法比较二者的溶解度大小,如 20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故错误; B、 20 时甲、乙的溶解度相等,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等,

3、正确; C、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 20 时甲的饱和溶液升温至 40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变,故错误; D、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增大,所以降低温度不能使乙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故错误; 故选 B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 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点评:掌握溶解度曲线的意义、溶质的质量分数等知识是解题的基础和关键,能较好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列有关铜、铁、铝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黄铜属于纯净物 B “缺铁性贫血 ”里所说的铁是指铁单质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D可用铜片、 FeCl2溶液、铝片来验证铜

4、、铁、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黄铜是铜锌合金属于混合物,故 A错误; B、 “缺铁性贫血 ”里所说的铁是指铁元素,故 B错误; C、铝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氧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故 C错误; D、铜片不和氯化铁溶液反应而铝片能和氯化铁溶液反应,所以可用铜片、FeCl2溶液、铝片来验证铜、铁、铝的金属活动性顺序,故 D正确 故选: D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点评:本题综合考查了金属的知识,包括金属的活动性、合金的概念、铁和铝与空气中氧气的反应情况和地壳中元素的含量的知识,平时学习知识一定要严密准确 化学与生活

5、密不可分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缺碘会导致骨质疏松 B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维生素 C发现煤气泄漏应迅速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 D衣料中的棉和涤纶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答案: B 试题分析: 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说法错误 B、水果、蔬菜中富含维生素,多吃蔬菜、水果能补充维生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煤气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电火花等易发生爆炸,不能打开排气扇电源开关,故选项说法错误 D、衣料中的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涤纶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B 考点: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防范爆炸的措施;有机

6、高分子材料的分类及鉴别;生命活动与六大营养素 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了解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防止爆炸的措施、合成材料等的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科学家研制利用太阳能产生激光,再用激光使水分解氢气的技术,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2H2O 2H2+O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TiO2在反应中质量会减少 B TiO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 C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 D该技 术可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TiO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催化剂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不改变,故 A错误 B、 TiO2在反应中作催化剂,故 B正确

7、C、氢气燃烧生成水,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故 C正确 D、该技术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氢能,故 D正确 故选 A 考点: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分析和判断等方面的内容,在给出的反应中二氧化钛是催化剂,本题就是考查催化剂的定义的有关内容 在元素周期表中碳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6 B碳的相对原子质量是 12.01g C碳属于金属元素 D碳元素只能形成一种单质 答案: A 试题分析: 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6;根据原子序数

8、=核电荷数 =质子数,则碳原子中的质子数为 6,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12.01,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 “1”,不是 “克 ”,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 素的名称是碳,属于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碳元素可以写出金刚石、石墨、 C60等多种单质,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下列物质不能用来鉴别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是( ) A硫酸铜溶液 B pH试纸 C氯化钠溶液 D大

9、理石 答案: C 试题分析: A、硫酸铜溶液与盐酸混合不发生化学反应,没有现象,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混合,会产生蓝色沉淀,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B、盐酸呈酸性, pH小于 7,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 pH大于 7,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C、氯化钠溶液与盐酸不反应,没有现象,氯化钠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没有现象,现象相同,无法鉴别; D、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有气泡冒出,碳酸钙与氢氧化钠溶液不反应,现象不同,可以鉴别; 故选 C 考点:酸、碱、盐的鉴别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鉴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进行 下列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其主要成分属

10、于盐的是( ) A活性炭( C) B水晶( SiO2) C草木灰( K2CO3) D食醋( CH3COOH)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活性炭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B、二氧化硅是由硅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属于氧化物; C、碳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碳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 D、醋酸电离时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属于酸 故选 C 考点: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盐的概念,解答时要分析各种物质的组成,然后再根据盐概念的含义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春光明媚柚花开,八方游客闻香来 ”,梅州柚花节游客闻到沁人的 柚花芳香,这个事实说明( )

11、 A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B分子在不断运动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答案: B 试题分析:我们能闻到柚花芳香,是因为柚花中含有香味的分子运动到了我们的鼻子中的原因,说明了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与分子的大小、间隔以及在化学变化中能否再分无关故 B正确, A、 C、 D错误 故选 B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点评: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能解释一些宏观现象,有些宏观现象也能证明分子具有的性质,同学们要建立微观和宏观联系的观点 钓鱼岛是中国神圣的领土 Diaoyudao及其附近海域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钴、锰等资源,其中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 A H2 B NO

12、2 C CH4 D SO2 答案: C 试题分析:甲烷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化学式是 CH4 故选: C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点评:本题比较简单,只要熟记教材内容即可顺利解答 填空题 如图是实验室常用的装置,请回答有关问题: ( 1)写出图中标号仪器的名称: , ( 2)实验室用装置 A与 C连接制取收集 O2,则装置 A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用 H2O2和 MnO2制取并收集干燥的 O2,应选择装置的连接顺序是 (填序号) ( 3)实验室制取 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选用的收集装置是 (填序号),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 集气瓶口 来证明气瓶是否集满 CO2 ( 4)都可用于制取 O

13、2、 CO2和 H2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 答案:( 1)试管;锥形瓶; ( 2) 2KClO3 2KCl+3O2; BFD; ( 3) CaCO3+2HCl=CaCl2+H2O+CO2; D;集气瓶口; ( 4) B 试题分析:( 1)仪器 是试管; 是锥形瓶; ( 2)装置 A制取氧气的特点是固体加热型,而试管口没有棉花,因此是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反应的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用H2O2和 MnO2制取并收集干燥的 O2的要求需要制取后进行干燥然后通过排空气法收集,发生装置属于固液常温型,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发生装置是

14、 B,干燥装置是 F,收集装置是 D; ( 3)实验室通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或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CaCO3+2HCl=CaCl2+H2O+CO2;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装置 D(向上排空气法); 检验 CO2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 ( 4)制取 O2、 CO2和 H2的发生装置是 B,因为它们的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条件都可以是固液常温下的反应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

15、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制气体的原理的书写、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性质 以及气体干燥和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关键是明确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及相关的知识,是中考常考的题型,也是重点掌握的知识 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纯碱的产品和副产品氯化铵的工艺流程如图所示: ( 1) NH3溶于水得到氨水,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呈 色 ( 2)写出反应 I的化学方程式 ;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 ( 3)操作 a的过程是蒸发浓缩、 、过滤 ( 4)上述工艺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答案:( 1)红;( 2) 2NaHCO3 Na2

16、CO3+H2O+CO2,分解反应;( 3)CO2 试题分析: 1) NH3 溶于水得到氨水,氨水显碱性,将无色酚酞溶液滴入氨水中,溶液呈红色; ( 2)由工艺流程可知,碳酸氢铵受热分解生成了氨气、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 2NaHCO3 Na2CO3+H2O+CO2该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了三种物质,属于分解反应; ( 3)由工艺流程中可知,向饱和的食盐水中通入了二氧化碳,在加热碳酸氢钠时又生成了二氧化碳,所以,可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CO2 考点:纯碱的制取;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反应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又服务于生产、生活,本题很好的体

17、现了这一理念;该题涉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反应类型的判断等知识,要根据相关知识细心分析解答。 火星上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碳和镁资源科学家设想镁可作为未来火星上的燃料,因为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氧化镁和碳 ( 1)已知镁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则镁原子的核外有 个电子层,镁在化学反应中易 (填 “得到 ”或 “失去 ”)电子 ( 2)写出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答案:( 1) 3;失去;( 2) 2Mg+CO2 2MgO+C 试题分析:( 1)根据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在由图示也可看出原子核外 12个电子分布在三个电子层上运动,第一层 2个电子、第二层 8个电子、第三层即最外层上

18、 2个电子,由于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所以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 2)根据镁能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生成氧化镁和碳,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g+CO2 2MgO+C; 考点: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点评: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意义,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要求是解题的关键 2013年 3月 22日是第二十一届 “世界水日 ”,水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 ( 1)含磷洗涤剂因含有 Na3P3O10造成水生植物大量繁殖而导致水质恶化,因此我们提倡使用无磷洗涤剂 Na3P

19、3O10中磷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 2)天然水里含有许多杂质,可利用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方法进行净化,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 除去硬水中过多的 Mg2+和 (填离子 符号)就可得到软水 ( 3) ClO2常用于饮用水消毒,制取 ClO2的化学方程式为:2NaClO2+X=2ClO2+2NaCl,则 X的化学式为 ; 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答案:( 1) 93: 160; ( 2) Ca2+; ( 3) Cl2; +3 试题分析:( 1) Na3P3O10中磷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是( 313):( 1610)=93: 160 ( 2)蒸馏的方法可以得到纯水,所该方法是净化程度

20、最高的;硬水中含有过多的 Mg2+和钙离子,钙离子的符号为 Ca2+ ( 3)化学反应前后各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根据化学方程式2NaClO2+X=2ClO2+2NaCl可知生成物中有 2个钠原子、 4个氧原子、 4个氯原子,反应物中有 2个钠原子、 4个氧原子、 2个氯原子,还少 2个氯原子,所以X的化学式为 Cl2 ;钠显 +1价,氧显 -2价,设 NaClO2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x,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则( +1) +x+( -2) 2=0,解得 x=+3; 考点: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水的净化;硬水与软水;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

21、同学们结合新信息 、灵活运用化学式的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就在我们身边现有氮气、硫酸、氢氧化钙、碳酸氢铵、一氧化碳等五种物质,用化学式填空: (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 2)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 ( 3)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的是 ( 4)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的是 ( 5)农业上常用作氮肥的是 答案:( 1) N2;( 2) Ca( OH) 2;( 3) CO;( 4) H2SO4;( 5)NH4HCO3 试题分析:( 1)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氮气,其化学式为: N2 ( 2)氢 氧化钙可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其化学式为: Ca( OH) 2 ( 3)一氧化

22、碳易与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其化学式为: CO ( 4)硫酸能与金属表面的锈反应,可用于金属表面除锈,其化学式为: H2SO4 ( 5)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农业上常用作氮肥,其化学式为: NH4HCO3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计算题 为测定某铁粉样品(含少量木炭粉)中铁的含量,往盛有 219g该盐酸的烧杯中不断加入铁粉样品,测得生成氢气质量与所加铁粉样品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 ( 1)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生成氢气的质量为 g ( 2) 6g铁粉样品中含铁单质的质量为 g ( 3)求稀盐酸中溶质的

23、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答案:( 1) 0.6;( 2) 5.6;( 3)稀硫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是 33% 试题分析:( 1)由图象可知最终生成氢气的质量是 0.6g; ( 2)依据图象可知 6g样品生成的氢气质量是 0.2g; 设 6g样品中铁的质量是 x,反应的氯化氢的质量是 y Fe+2HClFeCl2+H2 56 73 2 x y 0.2g x=5.6g y=7.3g ( 3)故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33%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点评:解答此类问题的根本点在于对反应图象的曲线进行分析,曲线的折点表示此时恰好完全反应 探究题 CO2和 N

24、aOH溶液能发生反应,但看不到明显现象某化学兴趣小组为验证CO2与 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查阅资料 ( 1) CO2与 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设计实验 ( 2)方案一: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往盛有 NaOH溶液的试管中通入 CO2,然后滴入足量的 CO2与 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 3)方案二: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烧杯中的水吸入集气瓶中 CO2与 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反思与评价 ( 4)有同学认为方案二根据实验现象不能得出 “CO2和 NaOH溶液能发生反应 ”的结论,还应再做对比实验,理由是 答案:( 1) 2NaOH+CO

25、2Na2CO3+H2O; ( 2)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往盛有 NaOH溶液的试管中通入 CO2,然后滴入足量的 氯化钙溶液 产生了沉淀 CO2与 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 3)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广口瓶中,然后打开活塞 烧杯中的水吸入集气瓶中 CO2与 NaOH溶液发生了反应 ( 4)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 试题分析:( 1)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CO2Na2CO3+H2O; ( 2)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了碳酸钠,所以可以用氯化钙溶液来检验,若观察到产生了沉淀,则说明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 ( 3)二氧化碳为气体,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则会使广口瓶中气体压强减小,此时若打开活塞,则烧杯中的水会被到吸入广口瓶中; ( 4)二氧化碳可以溶于水,同样能够使广口瓶中压强减小 考点:碱的化学性质 点评:熟练掌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设计实验对物质进行鉴别,在学习中要注意培养自己设计实验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