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

上传人:postpastor181 文档编号:313936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0年吉林省长春市十一高中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与答案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每空 1分。) (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 。 ( 2)在天愿作比翼鸟, _。天长地久有时尽, _。 ( 3)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 。 答案:略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表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最近,针对金融危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香港表示,是否降息要根据 CPI的快速下降来确定,直到明年年中都有降息的可能。 B据中国民航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李艳华看来, “高投入、高风险、低利润、回报慢 ”的特点,决定了民营资本进入航空领域

2、后将面临市场的残酷。 C 10多年来,宝马公司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提高发动机效率和降低排放的研发,这种战略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已经收到了实效。 D这种将企业各方的权利义务用合同、章程等方式加以明确,对于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无疑是一种保障。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从文化学和民俗学的角度看,一个民族的情感与精神是要以一系列特定的方式作为载 体的。这种方式就是民俗。 , , 。 , 。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俗是固定的,严格的,不能随心所欲地删改与添加。 虽然在民俗的传衍中也会发生变异 否则,很难成为民俗的内容 是共同遵循的文化规范与仪式 民俗

3、不是政令法律 但这种变异一定要经过长时间的接受过程而最终被共同认可 但它是经过一代代认同、接受和传承下来的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是 ( 3分 ) ( ) A现在字典词典有从俗从误的倾向,改来改去,使很多字音字形所谓的 “规范 ”很不规范,语文教师讲解起来非常困难,至当不易。 B夜幕降临,从宾馆的阳台望下去,偌大的都市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这里几十年前还只是一个小小的渔村,真是让人难以想像。 C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亲切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D大量的留学生在海外已学有所成,我们应该尽力创造条件吸引他们回来,否则,楚材晋用,太可惜

4、了。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美眉 ”考 闻如是 在大家的印象中, “美眉 ”两字连起来使用,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确切地讲,是网络大行其道,网话文 (按: “网话文 ”一词最先闻之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顾晓鸣教授,相对于白话文而言也 )普遍流行之后。 “美 ”与 “眉 ”两字组合,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 “美眉 ”的用法。其一,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 “ 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 ” 其二,唐冥详所撰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师行状云: “法师讳 ,字玄奘 父惠,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形长八尺,美眉明目,褒衣博带,好儒者之容 ” 这两

5、处 “美眉 ”,一处用在被认为是道教的创始人的老子身上,另一处用在唐三藏法师玄奘的父亲身上,其含义跟网话文里的“美眉 ”完全不同。 但是,老子的美眉和玄奘他爹的美眉如何变成了今日的 “美眉 ” 先说这个 “美 ”。许慎说文解字曰: “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可见甘与美,跟吃是脱不了干系的。所以,古人云 “食色,性也 ”。但似乎也不尽然,且看用 “美 ”来修饰 “人 ”的偏正词组 “美人 ”。 屈原在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 “美人 ”是楚怀王。还有柳宗元,其诗句 “美人隔湘浦,一夕生秋风 ”中的 “美人 ”是指吴武陵。诗经 “云谁之思,

6、西方美人。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 ”中的 “西方美人 ”也不是金发碧眼的大美女,郑玄注曰: “思周室之贤者。 ”看来 “美人 ”这个词在古代正儿八经的场合是指才子骚客们思慕的一些大人物。 后来,美色、美人一般用于男子称呼女子,如诗经中有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厚赂珠玉,娱以美女 ”(这是美人计 )。到 “美女 ”一词出现,那么这个 “美 ”字用来修饰女子,就更毫无疑问了。如墨子的 “譬若美女,处而不出,人争求之 ”,青苔赋的 “妖童出郑,美女生燕 ”等。 再说这个 “眉 ”。说文解字曰: “眉 ,目上毛也。 ”这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么大致什么时候, “眉 ”有了现在 “美眉 ”中的意思了呢

7、我们平常讲 “眉飞色舞 ”“眉开眼笑 ”“眉清目秀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等,似乎都不相干。至于 “汗颜须眉 ”,那干脆是指男子。到了 “眉来眼去 ”“眉目传情 ”,就稍微有点意思了。 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 “眉 ”指作女子的,怕是苏东坡吧。 “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苏州闾丘江君二家雨中饮酒 )。看来是酒色不分家,小苏饮酒,身边是少不得美女的。 综上所述,当今网话文里 “美眉 ”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 “美眉原本只是台湾人说普 通话之 妹妹 ,一音之转耳。 ”“美眉 ”这样美妙的称谓,岂能不共享中华五千年文明之渊源。 (有删改 ) 【小题 1】下列不能够作为 “美眉

8、这个称呼是大有中华文化之底蕴的 ”的论据的一项是 ( ) A史记正义及神仙传等介绍老子生平时说: “ 身长八尺八寸,黄色美眉,长耳大目 ” B说文解字曰: “美,甘也。从羊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 ”说文解字曰: “眉,目上毛也。 ” C屈原在 “结微情以陈词兮,矫以遗夫美人 ”的诗句中朝思暮想的 “美人 ”是楚怀王。 D比较早地实实在在把 “眉 ”指作女子 的,是苏东坡的诗句: “五纪归来鬓未霜,十眉环列坐生光。 ” 【小题 2】下列分析和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 “美眉 ”一词无论指美男还是指美女,都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都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美。 B “美眉 ”

9、一词普遍流行并在网络上大行其道,似乎是最近几年的事,它的出现使得 “网话文 ”蔚然成风。 C现在, “美眉 ”一词常被用来指年轻女孩子,但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眉 ”的意思是 “眼上毛 ”。 D文中讲的老子的 “美眉 ”和玄奘他爹的 “美眉 ”,与屈原、柳宗元、郑玄等才子骚客思慕的 “美人 ”是不同的。 【小题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美眉 ”并非新事物,经史子集、佛藏道藏中就有 “美眉 ”的用法,比如史记正义中就说老子 “黄色美眉 ”。 B说文解字中说 “美与善同意 ”,所以人们组成了 “美人 ”这一偏正词组,用来指自己思慕的人物。 C作者用 “似乎也不尽然 ”

10、这句话比较委婉地否定了说文解字中对 “美 ”的关于与吃有关的解释。 D在古代的一些文学作品中, “美人 ”有时候指君王,有时候指圣人,有时候也被用来称女子。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C 【小题 1】 B是说文解字对 “美 ”和 “眉 ”的本义的解释,还不能直接作为 “美眉 ”蕴含,中华文化底蕴的论据。 【小题 1】 “它的出现使得 网话文 蔚然成风 ”错误,因果关系倒置。 【小题 1】作者并未否定,只是对这种解释又有了创新和发展;而且关于美与吃的关系的说法只是一种幽默,并不是对说文解字中相关内容的直接揭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25分 ) 木 笛 南

11、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 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 考试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 “木笛。有请朱丹先生。 ” 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 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走进屋门,朱丹站定,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 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 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

12、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把它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 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 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 片刻,大师冷峻发问: “为什么 ” 朱丹答: “因为今天我不 能演奏欢乐曲。 ” 大师问, “为什么 ” 朱丹说: “因为今天是 12月 13日 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 久久,久久,一片

13、沉寂。 大师问: “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 ” 朱丹答: “没有忘记。 ” 大师说: “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 朱丹说: “请原谅 ” 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 “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 ” 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朱丹披着雪花不知不觉走到鼓 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 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

14、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 顷刻之间,雪下大了。雪片密集而又急促,仿佛纷纷丝巾在为记忆擦拭锈迹。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 。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 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 “感谢

15、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 ”朱丹问: “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 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 ) A小说以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选材独特,结构安排也有新意,可谓匠心独运。 B文章中画线句写朱丹 “一身黑色云锦衣衫 ”,运用外貌描写,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 ”运用动作描写 (细节描写 ),表现朱丹当时参加决赛时的

16、紧张心理。 C小说中 “孩子方阵 ”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D开始时大师觉 得朱丹要求换曲子是对自己的不敬,但纪念碑前的演奏,让大师发现这是一位很难得的青年,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所以录取了他。 E这篇小说在艺术技巧方面很有特点: 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细节描写生动细致。 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 (2)文章中对 “雪 ”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 (3)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 (4)探究 “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

17、神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结合小说反映的主题说说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8分 ) 答案: (1)BD (2)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 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 (少年儿童、朱丹 )作铺垫,打基础。 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 (3)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 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 (3分 )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 宁可落选也不

18、愿吹奏欢乐曲, 到 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3分 ) (4)作用; 这句话交代了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 (情节 ) 指出了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 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主题 ) 启示;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 (1) B 这道题考查细节描写的作用:文中写朱丹 “小心谨慎地 ”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 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

19、的挚爱。 D考查情节及主题:大师最后录取朱丹是因为认识到他既有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有崇高的民族精神,因而能够理解他,接受他。 (2) 点从渲染氛围、推动情节、烘托人物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 2分 (3)略 (4)从对情节发展、人物塑造、主题表达三方面分析即可,每点 2分;扣住民族精神、国家尊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2分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时,举贤良。授清河知县。 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前令请得沭阳五百人为助,然去家远,艰于衣食。信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两邑便之。俗好发冢纵火,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月朔望做

20、戒之。且令书其民勤惰善恶以闻,俗为之变。 宣德三年,上疏言: “本邑地广人稀,地当冲要,使节络绎,日发民挽舟。丁壮既尽,役及老稚,妨废农桑。前年兵部有令,公事亟者舟予五人,缓者则否。今此令不行,役夫无限,有一舟至四五十人者。凶威所加,谁敢诘问。 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 ”从之。八年春,又言: “自江、淮达京师,沿河郡县悉 令军民挽舟,若无卫军则民夫尽出有司,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而上官又不分别杂泛差役,一体派及。致土田荒芜,民无蓄积。稍遇歉岁,辄老稚相携,缘道乞食,实可悯伤。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俾得尽力农田,兼供夫役。 ”帝

21、亦从之。自是,他郡亦蒙其泽。 正统元年,用侍郎章敞荐,擢知蕲州。清河民诣阙乞留,命以知州理县事。民有湖田数百顷,为淮安卫卒所夺,民代输租者六十年。信圭奏之,诏还民。饥民攘食人一牛,御史论死八人。信圭奏之,免六人。天久雨,淮水大溢,没庐舍畜产甚众。信圭奏请振贷,并停岁办物件及军匠厨役、浚河人夫, 报可。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十一年冬,尚书金濂荐擢处州知府,其在清河已二十二年矣。处州方苦旱,信圭至辄雨。未几,卒于官。清河民为立祠祀之。 (选自明史 列传第一百六十九 循吏 )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然去家远,艰于衣食去:距离。 B

22、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输:运送。 C州县岁发二三千人,昼夜以俟俟:等待。 D饥民攘食人一牛攘:偷窃。 【小题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李信圭体恤百姓疾苦的一组是 ( )( 3分) 请得沐阳五百人为助 信 圭请免其助役,代输清河浮征三之二 信圭设教戒十三条,令里民书于牌 乞申明前令,哀此惮人 请自仪真抵通州,尽免其杂徭 南北往来道死不葬者,信圭为三大冢瘗之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洪熙年间,李信圭因贤良被举拔担任清河知县。当地百姓好盗墓、纵火,李信圭设立教戒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

23、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清河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B李信圭关注民生,宜德三年曾上书朝廷,言及清河县由于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以致丁壮尽死,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了农业发展。请求朝廷重申先前兵部的命令,限制役夫的征用。 C李信圭勤政为民,在担任蕲州知州时,上奏朝廷把被淮安卫卒侵夺的数百顷湖田归还百姓。在淮河水泛滥、百姓财物受损严重的情况下,李信圭请求朝廷赈灾,并停止岁办物件以及征用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 D李信圭在清河县为官二十二年,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当他被提拔担任蕲州知州时,清河县百姓进京请求让他留任,朝廷于是命令他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后来李信圭死在清河县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

24、立祠庙祭祀。 【小题 4】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县瘠而冲,官艘日相衔,役夫动以千计。 译文: (2)或遇快风,步追不及,则官舫人役没其所赍衣粮,俾受寒馁。 译文: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 (1)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 (征用的 )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 (2)有时 (行船 )遇到快风, (役夫 )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粮,使他们遭受饥寒。 【小题 1】输:缴纳 (赋税 ) 【小题 1】 是 “前令 ”所为; 是李信圭移风易俗 【小题 1】李信圭死在处州

25、知府任上 【小题 1】 (1)译出大意给 2分 (“ ”所分各 1分 ); “冲 ”(交通要冲 )、 “日 ”(日日、每天 )、 “动 ”(动辄,动不动 )三处,译对一处给 1分。 (2) (“ ”所分各 1分 ); “或 ”(有时 )、 “赍 ”(携带,带 )、 “俾 ”(使,让 )三处,译对一处给 1分。 参考译文 李信圭,字君信,泰和人。洪熙年间,因贤良而被单荐,授官清河知县。该县很贫瘠而地处交通要冲,官船每天来往不断, (征用的 )役夫动辄以千来计算。前任县令请示上级 得到沐阳县五百人相助,然而这些人离家远,衣食艰难。李信圭请求免去他们前来相助的差役,而让沐阳县代替清河县缴纳额外赋税的

26、三分之二,两县都觉得方便。当地风俗好盗墓和纵火 (抢劫 ),李信圭设立教育警戒的条文十三条,命令村民书写在牌上,每月的初一、十五加以告诫;并且将百姓的勤劳、善良或怠惰、恶行公之于众,清河风俗因此得以改变。 宣德三年,信圭上疏说: “本县地广人稀,地处交通要道,使节络绎不绝,每天征调百姓拖挽船只。丁壮已尽,连老人和小孩都被征调为役夫,妨碍、荒废了农桑。前年兵部有命令,紧急公事每只船派五个役夫,公事宽 缓便不派人。现在这道命令没有执行,征调的役夫不加限制,有时一只船竟至于征用役夫四五十人。凶横威风相逼,谁敢提出质疑。有时 (行船 )遇到快风, (役夫 )步行追赶不上,官船上的差役就没收他们所带的衣

27、粮,使他们遭受饥寒。信圭请求重新申明先前的命令,哀怜这些劳苦的人民。 ”朝廷听从了他的请求。八年春,信圭又上言说: “从江、淮到京城,沿河的郡县都命令军民拖挽船只,如果没有卫军可抽,那么役夫全都由各州县有关部门从百姓中抽调,州县每年都需要征调二三千人,昼夜等待。而上级官员又不区分各种差役,一并摊派。致使田土荒芜,百姓没有蓄积 的财物。稍微遇上歉收之年,便老幼相扶,沿途讨饭,确实令人怜悯哀伤。请从仅真到通州,全部免去他们的杂役,使他们得以尽力从事农田耕作,同时兼任役夫。 ”皇上也听从了他的请求。从此以后,其他郡县也蒙受他的好处。 正统元年,因侍郎章敞的推荐,李信圭被提拔为蕲州知州。清河县百姓进京

28、请求李信圭留任,朝廷于是命令李信圭以知州身份管理清河县事。百姓有湖田数百顷,被淮安卫卒侵夺,百姓代替交纳租税达六十年。信圭上奏朝廷,朝廷下令将湖田归还百姓。饥饿的百姓盗食他人一头牛,御史判处八人死刑。信圭上奏,免除了六人死罪。天长久降雨,淮河 水泛滥,淹没很多房屋、牲畜财产。信圭上奏请求赈灾,并且停止须每年上交的物品以及征调的军匠厨役、疏浚河道的役夫。朝廷回复同意。南北往来死于道路无人埋葬的人,信圭挖了三个大坟坑来埋葬他们。十一年冬季,尚书金濂举荐提拔信圭担任处州知府,这时他在清河任上已经二十二年了。当时处州正被旱灾所苦,信圭一到便降雨。不久,信圭死在处州知府官任上。清河县百姓为他立祠庙祭祀。

29、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秋心 龚自珍 秋心如海复如潮,但有秋魂不可招。漠漠郁金香在臂,亭亭古玉佩当腰。 气寒西北何人剑?声满东南几处箫? 斗大明星烂无数,长天一月坠林梢。 注:作者作此诗时,已是屡次参加会试不第,而几位志同道合的好友也相继去世。 【小题 1】结合全诗简析 “秋心 ”的具体内涵 【小题 2】结合具体内容,分析第二联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答案: 【小题 1】 “秋魂 ”,指好友之魂,第二句表现了对去世好友的悼念之情; (2分 )“气寒西北何人剑 ”句暗含着作者报 效国家的豪情壮志, “声满东南几处箫 ”句显示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分 ) 【小题

30、 1】象征 (比喻 )手法, (2分 )通过写自己佩戴郁金香、古玉,表明自己有着高洁的情操、卓越的才华。 (漠漠郁金、亭亭古玉,都喻指美好的品德。 )(2分 )变抽象为具体,使美德形象可感。 (2分 ) 略 语言表达 下面是 2010年 1月 5日,气象专家对近期北京地区大雪降温天气的解读。请概括其主要信息。(不超过 35个字)( 6分) 北京 1月份的平均降雪量是 2.6到 2.7毫米,可是这一次北京的平均降雪量可以达到 13毫米。因为从天气环流的形势来看,这次冷空气比较强,它的前锋有一股从东北地区南下,冷空气的前锋就有点偏东风,把海洋上比较湿润的空气输送到大陆来,两股冷空气合并抬升就在中间

31、形成了一个比较强的辐合区,就形成了降雪。历史上 北京 1月上旬日降雪量最大的极值也就是 6毫米左右,现在已经达到一倍以上。这次降雪,积雪比较厚,因为温度低,大风还在后面,温度低,雪就积起来了。北京地区的积雪厚度平均达到了 10到 20厘米,最厚的地方可能达到 30厘米,在历史上这样的积雪厚度也是比较少见的。这次强冷空气突袭,而且雪后即降温,所以感觉温度比较低。近 30年北京的极端最低温度是零下 15度。 1951年曾经出现过比这个还要低的温度,这次可以说接近了 30年来的历史极值。 答案:降雪量( 1分)超历史最大极值( 1分),积雪( 1分)厚度历史罕见( 1分),最低温度( 1分)接近 3

32、0年来历史极值( 1分)。 下面是民航总局负责人给旅客的致歉信。请你本着语言简明得体的原则加以修改。( 5分) 你们的来信收到了 ,我衷心地感谢你们的来信。 民航局对于 5月 3日抵达北京的 旅客们 ,如此不负责任,是 天理不容的 ,我即 指令 总局运输服务公司 对 民航局对旅客不负责任的事彻底追查 ,并对他们采取 最严肃的处理 。我向你们 致谢 。你们的批评,是 对我们的关心和帮助 。希望今后对我们继续监督和帮助 ! 此致 敬礼! 答案: 句删除。 改成 “不允许 ”。 改为 “对该事彻底追查 ”。 改成 “相应处理 ”。 改成致歉。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

33、章。 一个生物学家在一家农场见鸡群里有只老鹰,于是问主人: “为什么鸟中之王,会落魄到这般与鸡为伍的地步? ”主人说: “因为我一直喂它鸡饲料,在鸡舍里长大,所以它一直不想飞,而且它根本不认为自己是一只老鹰了。 ”生物学家说:“不过,它到底是一只老鹰啊,应该一教就会的。 ”经过一番讨论,两人准备将鹰放飞。第一天失败了,第二天又失败了。第三天,生物学家把老鹰带到山上再次鼓励它说: “你是一只老鹰,属于蓝天和大地。张开翅膀飞翔吧! ”奇迹出现了,老鹰慢慢张开了翅膀,最后发出了一声胜利的长鸣,冲向天际。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从 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标题、确定文体。注意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开放性试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