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北京市高三高考预测语文卷(有解析).doc

上传人:jobexamine331 文档编号:314311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北京市高三高考预测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北京市高三高考预测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北京市高三高考预测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北京市高三高考预测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1-2012学年北京市高三高考预测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 学年北京市高三高考预测语文卷(有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有些网络文学作品语言模糊不清,塑造的形象怪异偏激,令人 不忍卒读 。中学生容易模仿这些作品,对中学作文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B很多人听到个税起征点调整为 3500元的消息时欢呼雀跃 ,一片哗然 。尤其是绝大多数低收入的工薪阶层,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C据悉,温州部分银行曾一度开出 “存 1万返 440元 ”的高额日息,此举一时间吸引了大量储户。随后多家银行纷纷跟进, 依葫芦画瓢 。 D从 2012年元月 11日起,国家工信部、发改委、国标委等部门在北京召集技术专家及校车

2、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对我国校车新标准进行审定,相信不久我国校车新国标将 呼之欲出 。 答案: C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围棋棋子按颜色区别黑白二方,但所有棋子在功能上无任何区别,性能相同,地位相等。 , , , 。 _; 。这与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的思维方式如出一辙:想要保有地盘,就要使地盘连成一片;想要地盘不失,就必须以所有城池作为依托。 而欲想占领地盘,就必须至少有两口各自独立的 “气眼 ” 要想生存发展,就必须拥有根据地 “气眼 ”就是自己的活动空间 围棋胜负的标志就是所占地盘之大小 对方不得侵入,象征着中国古代的城池 而要有根据地,就必须有回

3、旋的空间 A B C D 答案: D 下列各句中,没有病句的一句是( )( 3分) A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因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未能达到5A级景区标准,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其在限定期限内整改。 B最近众多的准妈妈提前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D对于多数 “90后 ”而言,发生于他们出生之前的事情,如果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瓜葛,便只是教科书和互联网上的 “存档 ”和 “传说 ”而已。 答案: D 现代文

4、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道不远人 ”:处处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杨国荣 所谓 “日用即道 ”,亦即强调道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道作为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无法与人相分。老子已提出 “域中有四大 ”之说,所谓 “四大 ”则指道、天、地、人四项,其中既包括广义的 “物 ”(天地),亦涉及人,而涵盖二者的最高原理则是道。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作为最高原理的 “道 ”与人并非彼此相分,二者作为域中四大中的两项而呈现内在关联。 在儒家那里,也可以看到类似观念。儒家反复强调道非超然于人: “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也。 ”道并不是与人隔绝的存

5、在,离开 了人的为道过程,道只是抽象思辨的对象,难以呈现其真切实在性。而所谓为道(追寻道),则具体展开于日常生活过程之中。 强调 “道 ”和 “人 ”之间不可分割、相互联系的重要涵义之一,是肯定道所具有的各种意义唯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才能呈现出来。正如深山中的花自开自落,并无美或不美的问题,只有在人的审美活动中,它的审美意义才得到呈现。作为社会理想和规范系统的 “道 ”,其意义更是直接地通过人自身的知行活动而形成。上述意义上的道,都具有 “不远人 ”的品格。从哲学的视域看,以上观念的重要之点,在于把人对 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道和人之间相互关联的

6、另一重涵义,是 “日用即道 ”。所谓 “日用即道 ”,亦即强调道人的日用常行而存在,它就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这一观点的重要之点在于没有把道视为一种彼岸世界的存在或超越的对象,而是把它引入到现实之中,使之与人的日用常行息息相关。在孔子那里,已可看到这类观念。孔子的学生曾向孔子请教有关鬼神的事情,孔子的回答是: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他的学生又问有关死的事,孔子的回答依然是: “未知生,焉知死? ”在孔子看来,我们应当关心的,不是那种超越的对象,不是 远离现实人生的存在,而就是人自身的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总之,从 “道不远人 ”的观念出发,儒家处处把目光引向现实的世界。 道不远人,同

7、时也规定了道和人的实践活动无法相分。在实践过程中,道的品格具体地表现为 “中 ”。儒家一再谈到 “中道 ”或 “中庸之道 ”,孟子便主张 “中道而立 ”,荀子也肯定: “道之所善,中则可从。 ”道作为实践的原理,其意义首先便体现在 “中 ”之上。这种 “中 ”并不仅仅是量的概念。从量的概念去理解, “中 ”往往表现为与两端等距离的那一点,然而,中国文化家们所说的 “中 ”,更多体现为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 一种原则。在天道的层面,道首先表现为多样的统一。从多样的统一这一视域看, “中 ”就在于使统一体中的各个方面彼此协调。千差万别的事物同处于一个系统,如何恰当地定位它们,使之各得其所,

8、这就是 “中 ”所涉及的重要方面。道同时体现于变化过程,表现为发展的原理。从过程的角度来看, “中 ”则关乎不同演化阶段之间如何协调的问题。以上意义上的 “中 ”,其实质的内涵集中体现于 “度 ”的观念。这种 “度 ”的意识,同时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的智慧。 以 “度 ”为内涵的实践智慧,体现于不同的方面。中庸曾提出了一个重要思想,即 “万物并育而不相 害 ”。从本体论上看,这一命题意味着对象世界中的诸种事物都各有存在根据,彼此共在于天下。从人的实践活动看,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则涉及不同的个体、团体、民族、国家之间的共处、交往问题,它以承认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为前提。个体的差异

9、、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是一种历史演化过程中无法否认的事实,如何使分化过程中形成的不同个体、存在形态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便成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所指向的实质问题,在这里,所谓 “并育而不相害 ”,便要求以 “度 ”的中道原则,恰当地处理、协调社会共同体中方方面面的关系。这 种协调方式没有一定之规,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程序,它需要根据实践生活的具体形态来加以调节。这种调节作用就体现了一种 “度 ”的智慧。 (节选自中国文化中的 “道 ”,原载 2011年 6月 12日文汇报) 【小题 1】下列有关 “道 ”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用即道 ”,道体现并内在于人的日常生活之中

10、。 B道是抽象的,道的意义只有通过人自身的知和行、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方可呈现出来。 C儒、道两家学说中 “道 ”都涉及到人,说明儒、道两家对 “道 ”的理解是一致的。 D道的品格具体表现为 “中 ”,它体现了实践过程中处理、协调各种关系的一种原则。 【小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 A在儒家那里,道是宇宙人生的终极原理和统一的真理。 B儒家的 “中道 ”,实质内涵则集中体现在 “度 ”的观念上,可以看作一种实践智慧。 C孔子只关心自身的现实存在,而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D从哲学的视域来看, “道 ”具有 “不远人 ”的品质,即在于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自身的

11、生活过程联系起来。 【小题 3】下列表述与原文观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儒家的 “中庸之道 ”,能使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 B深山中的花开花落,本身不存在美或不美的问题,因为其审美意义是要在人的审美活动中才得到呈现的,这就是 “美不远人 ”。 C儒家反复强调道并非超然于人,它能具体展开于人的日常生活过程中。 D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体现了 “度 ”的智慧,这种智慧能使不同个体的差异、不同社会领域的分化过程以非冲突的方式共处于世界之中。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C项, “儒、道两家对 道 的理解是一致的 ”,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 1

12、】 A项, “在儒家那里 ”错误,应为 “按照中国文化的理解 ”。 C项, “反对关心任何超现实的对象 ”,无中生有。 D项, “把人对世界的理解过程和意义的生成过程联系起来 ”。 【小题 1】 A项,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是中庸提出的一种思想,并非能达成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为富不忘报桑梓 1928年李嘉诚生于广东潮州, 11岁时全家流落到香港。父亲早逝,李嘉诚 13岁就辍学就业,挑起养家的重担,踏入了五花八门的社会。开始,他为一家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还利用业余时间补习文化。不到 20岁便升任塑胶玩具厂总经理。两年后,他 把握时机,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将其命名为 “长江塑

13、胶厂 ”。 谈起当年的创业,李嘉诚感慨颇多,充满激情: “当年长江塑胶厂,只是生产一些普通的塑胶玩具和家庭用品,经由出口洋行运销欧美。在最初 10年间,每星期要工作 7天,每天至少工作 16小时,晚上还要自修,经常睡眠不足,早上必须用两个闹钟,才能惊醒起床,这可说是最难过的时刻。 ” 正是当初创业的艰难,练就了李嘉诚苦干实干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无论干什么事他都不辞辛苦,全力以赴。 7 年后,塑胶厂发展成为长江实业公司。后来,又当机立断把业务转向了地产,长江实业得到迅猛发展。 1979年,李嘉诚进军贸易业,成为和记黄埔公司董事会主席。后来,又在海外和内地大量投资,获取了厚利。他在香港及国际上控制

14、的业务相当广泛,他的业务经营领域,早已越过太平洋,向世界伸展,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我是中国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 ”李嘉诚不仅时时这样提醒自己,也以作为一个中国人对祖国应尽些责任来要求自己。他离乡多年,虽忙于商务,却无时不思念国家,思念故土,竭力支援祖国建设,报效桑梓。 他在给家乡政府的一封信中写道: “我目睹祖国之高速进步,在四个现代化政策的推动下,一切欣欣向荣,深感雀跃 ”; “支援国家建设,报效桑梓,此乃本人毕生奋斗之宗旨也!乡中若有何有助于乡梓福利等事,我甚愿尽其绵薄。 ” 1978年底,他获知潮州市居民住宅紧张,于是提出营建 “群众公寓 ”,所需建筑费用 128万元全部由他捐献。

15、“群众公寓 ”有 10幢共 208套住房,建筑面积达15000 平方米,家乡人民喜迁新居时,无不对李嘉诚造益民众的美举深表谢忱。李嘉诚也为能给父老尽力而感欣慰。 1981年,李嘉诚又捐 2200万港元,在潮州市兴 建两座大型综合医院,以改善家乡人民的医疗条件。这两座医院,各拥有逾万平方米面积,设备齐全,每天可接待 3000例患者,有病床 500张。当医院落成时,家乡人民期望他能回乡剪彩,李嘉诚推辞再三,他说: “若有一天,我到医院去,喜见病人接受良好治疗,康复出院,我心已足矣! ” 有人说: “闽有陈嘉庚,粤有李嘉诚;前有陈嘉庚,后有李嘉诚。 ”是的,这两位爱国华人不仅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

16、人学习的楷模。 想当年,陈嘉庚多年奔波于东南亚和世界各地,召集和发动海外炎黄子孙,积极支持国内人民的正义斗争。他还热心于祖国的公益事业,帮 助家乡人民办教育。他以 “企业可收盘,学校不能停办 ”之决心,在福建集美捐资兴办幼儿园、中小学、师范、水产学校和航空学校,造福后代,成为中国人民交口称赞的爱国华侨领袖。 如今,李嘉诚怀着 “报效祖国,造福桑梓 ”的爱国热忱,捐赠 6亿元创办汕头大学,为祖国、为家乡人民办了件造福子孙万代的实事。 潮汕地区人多地广,却没有一所大学。早在 20世纪 40年代,潮州就有人呼吁集资兴办大学。当时,陈嘉庚也非常赞同这一想法,还就此写过一篇文章论潮州大学。文中说: “虽

17、僻处南疆,然与东南亚交通至为便利,潮州创办大学 不但为中国之大 学,将来亦可为东南亚之大学。 ” 陈嘉庚的愿望终于由李嘉诚实现了。 新建的汕头大学坐落在汕头市以西十几里的桑浦山南麓。它三面山峦环抱,一面田野碧绿,可谓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校舍建筑面积为 20万平方米。校园建筑堪称一绝,校园中央的主体楼群 行政办公楼、教学实验楼、图书馆、食堂、学生宿舍等近 10幢环形大楼,用高架庭院式长廊相接,所有建筑均用清一色的白色玻璃马赛克贴墙。这种富丽堂皇的建筑群与幽美宜人的大自然相结合,美妙绝伦。这里面倾注了李嘉诚多少心血! 为了把汕头大学建成国内以至国际上高水平学府,无论选址、设计、 师资还是设备等,李

18、嘉诚都殚精竭虑,事必躬亲。 为加快这所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李嘉诚还亲自到北京争取中央领导的支持。1986年 6月 20日,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当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邓小平指出: “汕头大学应办得更开放一些。 ” “在全国调一些比较好的教员到那里去。 ” “汕头大学要办就一定要办好。 ” 李嘉诚常说: “汕头大学的创办是为国为民的根本,比我所从事的其他事业更为重要。 ” 李嘉诚 “超人李 ”、 “大哥诚 ”的绰号,并不仅是因其位居香港首富和他的 “呼风唤雨 ”、果 敢明断的能力超乎一般人而得,他富贵不淫、克己奉公的品德更深得人们的爱戴和尊敬

19、。多年来,他从公司收取的酬金,不论多少,全部拨归公司,每年只拿 600多美元的董事费,没有其他福利津贴。在生活中,他省吃俭用,戴的是价值不到 50美元的美辰表,穿的是 10年前的西装,住的是 30年前的房子,他不喜欢出席豪华的宴会。 【小题 1】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头几段叙述李嘉诚创业过程,表明他的财富来之不易,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B文章在关于传主报效桑梓的叙述之中多次 对他进行语言描写,直接揭示出李嘉诚的内心世界,表现他的情感和思想,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C文中对新建的汕头大学校园的详细介绍,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

20、也是传主呕心沥血办教育的生动写照。 D作者写邓小平会见李嘉诚,对李嘉诚的爱国爱乡热情表示赞赏,并在听取李嘉诚关于汕头大学建设和发展的意见及要求后,作了有关的指示,用意十分明显 从更高的层面肯定传主。 E文章结尾画龙点睛,揭示了人们爱戴和尊敬李嘉诚的真正原因,当然这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系。 【小题 2】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概括说明。 ( 6分) 【小题 3】文章后半部分反复写陈嘉庚,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对于致富以后投资于公益事业,人们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回报社会的善举;也有人认为这是传统美德的体现。有人认为需要社会大力提倡;也有人认为要靠致富者

21、的自觉。你同意哪种观点?请结合文本或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答案: 【小题 1】( 1) B( 2分) D( 3分) E( 1分) 【小题 1】 具有苦干实干的精神(或有顽强的毅力) 过早挑起生活重担,创业中辛苦工作; 果敢明断,善于把握时机 在塑胶玩具厂经理一职上创办自己的塑胶厂(后又发展为长江实业公司;又转向地产业、贸易业); 热爱祖国和故乡,热心祖国公益事业 捐资给家乡建医院、住宅、大学(说出一个即可); 富贵不淫 穿戴住都很节俭,不出席豪华宴会; 克己奉公 不领公司津贴,酬金都给公司,每年只拿 600美元董事费。 【小题 1】 类比,突出传主的形象。 突出海外华人爱国精神

22、的传承。 使传记的内容更加丰富。( 6分,每点 2分) 【小题 1】观点一:是回报社会的善举。 财富来之于民,理应还之于民; 学会感恩; 发挥个人财富的最大价值。 观点二:是传统道德的体现。 达则兼 济天下的传统美德 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 饮水思源的传统美德。 观点三:需要社会大力提倡。 创造浓郁的社会风气 创设良好的操作条件; 形成积极的舆论导向。 观点四:要靠致富者的自觉。 发乎真情,避免作秀; 淡泊名利,提升境界; 感动民众,发扬光大。 【小题 1】 A项, “与后文写他报效桑梓,多次捐款形成鲜明的对比 ”错; C项,“突出了李嘉诚报效桑梓的艰难 ”错; E项, “和李嘉诚的身份地位毫无关

23、系 ”不准确。 【小题 1】李嘉诚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从 “过早挑起生活重担,创业中辛苦工作 ”分析出苦干实干的精神,从 “在塑胶玩具厂经 理一职上创办自己的塑胶厂 ”得出果敢明断,善于把握时机,从 “捐资给家乡建医院、住宅、大学 ”得出热爱祖国和故乡,从 “穿戴住都很节俭,不出席豪华宴会 ”得出富贵不淫, 6分。答 3点即给满分,概括和具体内容各 1分,事例提到一处即可 【小题 1】类比的作用是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结合文意分析即可。 【小题 1】 8分。观点 2分;结合文本或联系实

24、际分析, 6分,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别难过,妈妈 【加拿 大】莫 卡拉汉 下班时间就要到了,阿尔弗雷多 希金斯穿上外套正准备回家,刚出门就撞上老板卡尔先生。他上下打量阿尔弗雷多几眼,用极低的声调说: “我想你最好还是把兜里的东西留下再走。 ” 他开始有些慌乱,但随即惊讶地说: “东西? 什么东西?我不明白您在说些什么。 ” “一个粉盒,一支口红,还有 要我说得更清楚些吗? ”卡尔先生冷冷地说。 阿尔弗雷多在卡尔先生冷峻的目光注视下,不知所措,根本不敢正视老板。又过了一会儿,他把手伸进口袋,交出了东西。 “我知道你这样干已经很久了。我不喜欢警察,但我要叫警察。不过在此之前

25、我想打电话给你的父亲,告诉他我要把他的宝贝儿子送进监狱。 ”卡尔先生说着,向电话走去,脸上的笑容古怪极了。 阿尔弗雷多知道爸爸上夜班,但妈妈一定在家。他想象着待会儿的情景:妈妈迫不及待地闯进门来,怒气冲冲,眼里噙着泪花;他想上前解释,可她一把推开了他。噢,那太难堪了!尽管如此,他还是盼着妈妈快来,好在卡尔先生叫警察之前先把他接回去。 终于,有人敲门了,卡尔先生开了门。 “请进,您是希金斯太太吧? ”他脸上毫无表情。 “我是希金斯太太,阿尔弗雷多的母亲。 ”希金斯太太大方地做着自我介绍,笑容可掬地和卡尔先生握手。 见此情景,卡尔先生一下子怔住了,他怎么也没想到她会那样从容不迫,落落大方。 “阿尔

26、弗雷多遇到麻烦了,是吗? ”她很从容地问。 “是的,太太。您儿子从我店里偷东西。不过都是些牙膏、口红之类的小玩意儿。 ” “你干吗要干这种事? ”她以略带伤感的口吻问儿子,并平静地看着他。 “我需要钱,妈妈。 ” “钱?你要钱有什么用?跟坏孩子学坏吗? ” 希金斯太太在阿尔弗雷多肩上轻轻拍了拍,就像她非常理解他那样,然后说:“要是你愿意听我一句话的话 ” 语气坚定,但忽然又停住了,她把头转到了一边,好像不该再往下说了。 “您打算怎么处理 这件事呢,卡尔先生? ”希金斯太太转过身来,依然笑容可掬地望着卡尔先生。 “我?我本想叫警察,那才是我该做的。 ” “我本来无权过问您如何处理这件事,不过我总

27、觉得对于一个男孩来说,有时候给他点忠告比惩罚更有必要。 ” 在阿尔弗雷多眼里,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瞧,她笑得那么自然,神情那么和蔼可亲。 “我不知道您是否介意让我把他带回去, ”她补充道, “像他这么大的孩子,有头脑的没几个。 ” 卡尔先生原以为希金斯太太会被吓得六神无主,一边流着泪,一边为她儿子求情,然而,事实却与此完全相反。她的沉着反倒使他自己感到很内 疚。 “当然可以, ”他说, “我不想太不近情理。告诉您儿子别再上这儿来了,至于今晚的事嘛 就让它过去吧。您看这样行吗,希金斯太太? ” 他们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就像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一样。 走出杂货铺,希金斯太太迈着大步,眼睛直勾勾地

28、盯着前方,俩人都默默无话。过了一会儿,阿尔弗雷多终于忍不住开口了, “感谢上帝,结果是这样! ” “求你安静一会儿,别说话。阿尔弗雷多。 ” 到了家。希金斯太太脱了外套,看也不看儿子一眼。 “你不是好孩子,阿尔弗雷多,你为什么总是没完没了地闯祸呢?上帝饶恕他吧!你还傻愣着干什幺?快睡去吧。 今晚的事别告诉你爸爸。 ”说完她进了厨房。 “妈妈太伟大了! ”阿尔弗雷多自言自语道。他觉得应该立即去对她说她有多么了不起。 他走向厨房,妈妈正在喝茶。但那情景,让他大吃一惊。妈妈失魂落魄地坐在那儿,神态糟糕透了,根本不是杂货铺里那个沉着冷静的妈妈。她颤抖地端起茶杯,茶溅到了桌上;嘴唇紧张地抿着,似乎一下子

29、老了许多。 阿尔弗雷多站在那里默默地看着,一声也不吭。他突然有股想哭的冲动。从那双颤巍巍的手上,那一条条刻在她脸上的皱纹里,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 了妈妈。 (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卡尔先生知道阿尔弗雷多干偷盗的勾当已经很久了,但他并没有早一点提醒、阻止他,这种等待他人多行不义之后再给予严惩的做法是十分阴险卑鄙的。 B希金斯太太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可能是不想让阿尔弗雷多的爸爸因儿子不断闯祸而痛苦。 C阿尔弗雷多是小说中具有线索作用的人物,小说的情节是由他的偷窃

30、行为引起的,卡尔先生和妈妈的言行也是通过他的观察和感受来描写的。 D小说结尾几段通过对母亲喝茶的情景和阿尔弗雷多心理活动的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唯有母亲心如刀绞般的疼痛,才能唤醒误入迷途的孩子这一主题。 E富有变化美是这篇小说的突出特点,不同场景之下人物的心理、言行皆有不同,而小说的主题也就蕴含在这前后的比照中,耐人寻味。 【小题 2】简要概括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的心理变化过程,并指出作者这样写的主要作用。( 6分) 【小题 3】小说中的希金斯太太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6分) 【小题 4】小说题目是 “别难过,妈妈 ”,也有版本将其译为 “另一个妈妈 ”,你认为哪一个更合适 ?请结

31、合文本,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C给 3分,答 E给 2分,答 B给 1分,答 A、 D不给分。 【小题 1】卡尔先生见到希金斯太太后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冷漠、惊讶、愧疚(内疚)、钦佩(敬重)。( 2分;答出 2点给 1分,答出 3点以上给 2分) 主要作用: 通过卡尔先生前后心理的对比,衬托希金斯太太的从容冷静; 突出小说主题,通过卡尔先生态度的变化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4分;答出一点给 2分) 【小题 1】 遇事沉着冷静,大方从容。得知阿尔弗雷多闯祸后,没有被吓得六神无主,流泪求情,而是大方地自我介绍, 笑容可掬地与卡尔先生握手、交谈。 保护孩子尊严,教育孩

32、子有方。在阿尔弗雷多闯祸后,不是怒气冲冲地当着卡尔先生的面训斥他,而是平静地询问,轻轻地拍拍他的肩膀,给恐惧中的孩子以安慰,维护孩子的自尊。 敢于担当,坚强。为闯祸的儿子解围 ,独自承担伤感和恐惧。 【小题 1】观点一: “别难过,妈妈 ”更合适。 理由: “别难过,妈妈 ”,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突出了妈妈对我的影响力、感召力,既表达了阿尔弗雷多看到妈妈紧张、失魂落魄的样子后愧疚、痛苦、悔恨的心理;又传达出更为丰富的言外之意: “妈妈 ”的伟大之举,让 “他 ”真正意识到 自己的错误,理解了做人的责任,真正地长大了。 小说情节是以 “阿尔弗雷多 ”为主体来展开的,而 “别难过,妈妈 ”是阿尔弗

33、雷多的心里话,以此为题目正与此保持一致。 以 “别难过,妈妈 ”为题目,在结构上与结尾 “他仿佛看到了妈妈内心所有的痛苦。他忽然意识到自己长大了 ”相呼应,浑然一体,体现了小说结构的完整性。 观点二: “另一个妈妈 ”更合适。 理由: 从情节上说,小说主要写了我眼中两个妈妈的形象,用 “另一个妈妈 ”为题目,突出了我对妈妈言行的意外,使妈妈这一形象更丰满。 从主题上看,小说意在表现 “妈妈 ”的伟大。妈妈来到之前我 对妈妈的想象与妈妈到来时我看到的妈妈形象相对比,妈妈的 “从容冷静 ”与 “失魂落魄 ”相对比,意在告诉人们:母亲虽然柔弱,却能在孩子闯祸时,勇敢地担当起所有的责任,坚强地面对所有

34、未知的恐惧,无私地帮助孩子走出困境,使其长大成人。这就是一个平凡母亲的伟大。 从结构上看,与 “今晚妈妈好像完全是个陌生人 ”“今晚,阿尔弗雷多第一次认识了妈妈 ”相照应,突出我对妈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小题 1】 A项,对卡尔先生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有误; B项,对不让阿尔弗雷多告诉爸爸发生的一切的原因推测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可能还有别的原因;D项,对小说的主题理解不当。 【小题 1】心理变化过程衬托希金斯太太的从容冷静,突出文章的主题。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6分;答出一点给 2分,其中观点和分析各 1分;如有其他

35、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小题 1】此题首先确立观点,再从内容、形式方面答题即可, 8分;其中 “观点 ”明确 2分, “理由 ”答出一点给 3分,意思对即可)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9分) 王子安,东昌名士,困于场屋。入闱后,期望甚切。近放榜时,痛饮大醉,归卧内室。忽有人白: “报马来。 ”王踉跄起 曰: “赏钱十千! ”家人因其醉,诳而安之曰: “但请睡,已赏矣。 ”王乃眠。俄又有入者曰: “汝中进士矣! ”王自言:“尚未赴都,何得及第? ”其人曰: “汝忘之耶?三场毕矣。 ”王大喜,起而呼曰:“赏钱十千! ”家人又诳之如前。又移时,一人急入曰 “汝殿试翰林,长班在此。 ”果见二人拜床下

36、,衣冠修洁。王呼赐酒食,家人又绐之,暗笑其醉而已。久之,王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凡数十呼无应者。家人笑曰: “暂卧候,寻他去。 ”又久之,长班果复来。王捶床顿足,大骂: “钝奴焉往! ”长班怒曰:“措大无赖!向与尔戏耳,而真骂耶? ”王怒,骤起 扑之,落其帽。王亦倾跌。 妻入,扶之曰: “何醉至此! ”王曰: “长班可恶,我故惩之,何醉也? ”妻笑曰:“家中止有一媪,昼为汝炊,夜为汝温足耳。何处长班,伺汝穷骨? ”子女皆笑。王醉亦稍解,忽如梦醒,始知前此之妄。然犹记长班帽落。寻至门后,得一缨帽如盏大,共疑之。自笑曰: “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 异史氏曰: “秀才入闱,有七似

37、焉:初入时,白足提篮,似丐。唱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其归号舍也,孔孔伸头,房房露脚,似秋末之冷蜂。其出场也,神情惝恍,天地异色,似出笼之病鸟。迨望报也,草木皆惊,梦想亦幻。时作一得志 想,则顷刻而楼阁俱成;作一失志想,则瞬息而骸骨已朽。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忽然而飞骑传人,报条无我,此时神色猝变,嗒然若死,则似饵毒之蝇,弄之亦不觉也。初失志,心灰意败,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势必举案头物而尽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从此披发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 且夫 、 尝谓 之文进我者,定当操戈逐之。无何,日渐远,气渐平,技又渐痒,遂似破卵之鸠,只得衔木营巢,从新另抱矣。如此情

38、况,当局者痛哭欲死,而自旁观者视之,其可笑孰甚焉。王子安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 其醉而玩弄之。床头人醒,宁不哑然失笑哉?顾得志之况味,不过须臾;词林诸公,不过经两三须臾耳,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 (选自聊斋志异) 【小题 1】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人又 绐 之,暗笑其醉而已绐:欺骗。 B王自念不可不出 耀 乡里耀:炫耀。 C 唱 名时,官呵隶骂,似囚唱:写名字。 D 迨 望报也迨:等到。 【小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王子安翘盼金榜题名写照的一组是( ) 痛饮大醉,归卧内室 此际行坐难安,则似被絷之猱 王踉跄起曰:

39、“赏钱十 千! ” 大骂司衡无目,笔墨无灵 方寸之中,顷刻万绪,想鬼狐窃笑已久,故乘其醉而玩弄之 王怒,骤起扑之,落其帽 A B C D 【小题 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热衷功名的王子安,久困考场多年,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使得他在放榜前,先用酒将自己麻醉,以逃避 “候榜 ”时的煎熬。 B王子安内心充满了科举高中的欲望,因而为狐仙所利用。作品把王子安的幻觉同狐仙的恶作剧联系起来写,行文流畅而有波澜。 C王子安幻境中想到的是 “自念不可不出耀乡里,大呼长班 ”,这说明当时的一些士子图谋的乃是个人名利和虚荣。 D “异史氏曰 ”用形象的比喻描绘了秀才入闱的七种情景,揭

40、示了科举制度对个体心灵的扭曲和人性摧残的本质。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昔人为鬼揶揄,吾今为狐奚落矣。( 3分) ( 2)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浊流。( 4分) ( 3)子安一朝而尽尝之,则狐之恩与荐师等。( 3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A 【小题 1】( 1)从前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奚落了。 ( 2)烧了文具书籍还不停下来,还要用脚细碎地踩踏灰烬;踩了还不停下来,还要把它们扔到浑浊的水流中。 ( 3)王子安在一天之内都尝到了,如此看来,狐狸的恩德和推荐他的老师是一样的了。 【小题 1】唱:喊,

41、呼。唱名,点名。 【小题 1】 是作者的评论。 【小题 1】 “由于担心辜负了家人对自己的期望 ”不对,是 “他对自己的期望很高 ” 【小题 1】( 1) “揶揄 ”、 “为 ”、句意各 1分。( 2) “炬 ”1 分, “之 ”2分,句意 1分。( 3) “等 ”1 分、句意 2分。 王子安是东昌府的名士,一直科场 失意。一次,进入考场后,他对自己的期望很高。到接近放榜时,他痛饮大醉,回来躺在卧室中。忽然有人说: “报马来了。 ”王子安踉踉跄跄地起来说: “赏钱十千! ”家人因他喝醉,就骗着安慰他说:“你只安心睡觉吧,已经给过赏钱了。 ”王子安便睡了。过一会儿又有人进来说:“你中进士了! ”

42、王子安自言自语地说: “我还没有进京参加进士考试,怎能考取进士呢? ”那人说: “你忘了吗?三场都考完了。 ”王子安大喜,起来大喊: “赏钱十千! ”家人又像先前那样哄骗着他。又过不久,一个人急急地走进来说:“你殿试后出任翰林,长班在此恭候。 ”果然看见二人 跪在床下,衣冠整齐洁净。王子安喊赐给他们酒食,家里人又哄着他,暗自笑王子安喝醉了。过了好一段时间,王子安心想,既然高中了就不可不到乡里炫耀一番,大喊长班,喊了几十遍没有人答应。家里人笑着说: “你先躺着等候,我们去寻找他。 ”过了许久,长班果然又来了。王子安捶床跺脚,大骂说: “你这蠢奴才去了哪里! ”长班发脾气说: “臭无赖!先前同你开

43、个玩笑,你当真以为中了,在这里骂人呀? ”王子安发怒了,突然跳起来打他,打落了他的帽子。王子安自己也跌倒了。妻子进来,扶他起来,说: “怎么醉成这样子! ”王子安说: “长班太可恶,我所以惩罚他,哪里醉了。 ”妻子笑了,说: “家里只有我这老婆子,白天给你做饭,晚上给你暖脚,哪里有长班,伺候你这把穷骨头? ”儿女听说都笑了起来。王子安的醉意稍解,突然感到如梦初醒,才发现先前之事都是假的。但还记得长班的帽子被打落在地上。一直找到后门口,才找到一个像酒盏大小的红缨小帽,都感到怀疑。王子安自己嘲笑说: “过去有人被鬼嘲笑,我今天被狐狸戏弄了。 ” 异史氏说: “秀才考试,有七种类似的情况:刚入场时,

44、光着脚提着篮子,像乞丐一样。点名时,官员呵斥随从责骂,像是对待囚犯。等回到号舍,每个洞口都探出个脑袋,每个房间都露 出一双脚,好像秋后的冷蜂。到考完后出场,神情恍惚,感到天地也变了颜色,好像出笼的病鸟。等到期盼捷报时,草木皆惊,梦想幻出,一会儿作一个得志的梦想,顷刻间楼阁都建成了,一会儿作一个失志的假想,瞬息间自己的骸骨都已经腐烂了。这种时候坐立不安,真好像被拴起来的猴子。忽然间有人骑着快马来报信,可是名单中没有我,此时神色突然大变,木然的像死人一样,就像是吃了毒药的苍蝇,拨弄他也没有感觉。初次失志时心灰意冷,大骂主考官没长眼睛,笔下没有灵气,在这种情势下就一定会把桌上的文具书籍都用火烧掉;烧

45、了文具书籍还不停下来,还要用 脚细碎地踩踏灰烬;踩了还不停下来,还要把它们扔到浑浊的水流中。从此后披散着头发跑进山里,面向石壁(发誓再也不参加科举了),今后再有拿 且夫 、 尝谓 这样的文章给我看的人,我一定抄起家伙把他赶跑。可是随着时间慢慢的推移,怒气也渐渐消了,手又渐渐发痒了,于是又像破壳的鸟,只好衔木营巢,从头开始。像这种情况,当局者痛哭欲死,可是从旁观者来看这件事,难道可笑的有比这个更厉害吗?王子安的心中,顷刻间千头万绪,想来鬼狐早就偷着笑了,所以乘着他喝醉酒时戏弄他。王子安一旦从床上醒过来,怎能不苦涩地哑然失笑呢?不过科场得志 的滋味,也只是一会儿的事情,即使考中了翰林的老先生们,一

46、生也不过经历两三次短暂的快乐罢了。王子安在一天之内都尝到了,如此看来,狐狸的恩德和推荐他的老师是一样的了。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别舍弟宗一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 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 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 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 长在荆门郢树烟。 【小题 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心情 “黯然 ”的原因有哪些。( 5分) 【小题 2】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什么妙处?( 6分) 答案: 【小题 1】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历尽劫难,兄弟离别,形单影只。 【小题 1】前一比喻,描写自己所处之地,瘴气弥漫,乌云似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处境地

47、险恶;后一比喻,形象描写了洞庭春色已尽,水天相接,含蓄地表达了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 情。 【小题 1】 “去国六千里 ”“ 投荒十二年 ”再加上恶劣的环境,可知作者远谪异乡,报国无门,经年投荒。 【小题 1】 “云似墨 ”“水如天 ”两处比喻,写出了自己处境地险恶,天涯相隔兄弟别离之情。 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一段新闻,写一则新闻点评,表达你的看法,不超过 50个字。( 5分) 楚天金报讯 (记者韩晓玲、刘娜、李保林) 2012年元月 12日、 13日,省全民阅读活动领导小组走进两会驻地宾馆,向代表委员赠书、赠手机阅读。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出席并讲话。尹汉宁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民阅读活动

48、,进行了专题研究和部署。今年我省全民阅读活动的主题是 “激情跨越,构建支点 ”,这次全民阅读活动的名称是 “书香荆楚,文化湖北 ”。希望通过读书活动,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为实现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构建促进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答案:示例一:为 “书香荆楚,文化湖北 ”叫声好!读书吧,让书 香飘洒在荆楚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文精神润泽湖北千万儿女。 示例二:开展全民阅读活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相信 “满城飘佳句,相逢说读书 ”的动人情景,一定能够在荆楚大地展现!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6分) 材料 1: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 2010年我国 1870 周岁国民的综合阅读率为 77.1%,比 2009年增加了 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 52.3%,比 2009年增加了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