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doc

上传人:syndromehi216 文档编号:314318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2011-2012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吉林省四校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卷(有解析) .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虽然已经是晚上了,但候车大厅里依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大喇叭的广播声、商贩的叫卖声、孩子的哭泣声 不绝如缕 。 B伴着落日的余晖,诗人缓步登上了江边的这座历史名楼,极目远眺,晚霞尽染,鸿雁南飞, 江河日下 ,诗意油然而上。 C班长在征文比赛中得了第二名,大家都夸她是才女,她却 求全责备 ,谦虚地说年级里水平比她高的同学有很多,自己的文章还存在很多不足。 D日常交往中,平等是人与人之间 投桃报李 、礼尚往来的前提,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使人与人彼此疏离、产生隔

2、阂。 答案: D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 ) 小河在月光照耀下就像一条乌黑而粼粼发光的大蛇蜿蜒在地面上,就这样它一直流到了尤尔坡瀑布, 。在那白色的瀑布下面凸出几块大岩石,水流绕过它们,形成漩涡呼啸向前。 然后挤进一条狭窄的峡谷奔流而出 变成了无数闪闪发亮的水珠和四处飞溅的泡沫 河水变得那么晶莹剔透,就像玻璃做的一般 在那里先藏进了一条地下的沟壑 从上面 跌泻下来 冲到谷底撞个粉碎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 ) A记者统计发现,调整最低工资标准的省份中,以东部地区居多。从最低工资金额上看,东部地区的浙江

3、超过了一直高居榜首的上海,成为目前全国最低工资标准最高的省份。 B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些长期问题和短期问题相互交织,尤其是一些社会矛盾比较突出,再加上腐败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产生叠加效应,就会阻碍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 C据茨城县渔业协会通报, 4月 4日在茨城市附近海域捕捞的玉筋鱼幼鱼体内检测出放射性铯超标,这是首次日本震后从鱼类体内检出放射物质超标。 D “地球一小时 ”是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提出的一项倡议,希望个人、社区、企业和政府在特定的时间熄灯一小时,来表明他们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支持。 答案: A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守德 ”如何不再难? 最近

4、,社会道德领域的一些现象给人 “冰火两重天 ”之感。吉林长春一家小馄饨馆的店主,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戏币和圆铁片,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河南郑州卖馒头的老太 7 年 “无人售馍 ”,顾客自觉 “天下无贼 ”,使人感到暖流涌动。而一些老人倒地之后无人救助的场景、佛山 “小悦悦 ”事件的伤痛,又让人颇觉寒意袭来。 其实,在 “冰火两重天 ”的表象背后,是更令人纠结的 “道德两难 ”问题。当道德面临现实风险,我们能否为道德埋单?如果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老人倒下了扶还是不扶?如果救助伤者可能因救助不当被告上法庭,孩子被撞救还是不救?当经济快速攀升,社会急剧变迁,各种出人意料的道德事件像集束

5、炸弹轰击传统道德理念,我们又该如何坚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 这确实是横亘在我们面前的严峻 挑战,只有找准这一现实问题的 “题眼 ”,才能找到破解的钥匙。一方面,馄饨店主、售馍老太同样面临道德风险,却用信任、爱心等朴素的情怀避免了 “两难 ”处境,带来了良性的道德循环,这说明人们并不乏道德良知与勇气,个体的善行也能激发出令人敬佩的道德能量。 另一方面,一系列负面道德事件也在警醒我们,如果好人屡屡受到诬陷讹诈,如果法律在关键时刻不能站在善良这一边,如果社会心理一再被暗示行善的恶果,那么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道德两难 ”由此向社会现实提出了迫切的课题:营造

6、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让道德不再为难,降低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是破解 “道德两难 ”的现实路径,也是描绘社会道德图景的基础工程。正反的事例告诉我们,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这就需要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 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需要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需要公众守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而抛开自己去做道德评判。只有这些成为常态,才能走出 “道德两难 ”的困境;只有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才能为破解 “道德两难 ”提供更多现实支点,让 “两难 ”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 “两全 ”。 “道德两难 ”

7、的存在,也在提醒我们,当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的堤岸,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决不能让道德 “亡羊 ”了才想起 “补牢 ”, “积重 ”了才想起“难返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探究道德问题的演化轨迹,照亮其曲 折路途,疗治其存在病症,以抓经济搞改革那样的干劲,脚踏实地致力于精神家园的建设,这样才能创造出与时代梦想相辉映的道德成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减) 【小题 1】下列事件中出现的 “道德两难 ”困境没有被突破的一项是( 3 分) ( ) A一方面,倒地老人着实可怜,应当出手相帮;一方面,见义勇为可能付出被诬陷的司法代价。 “扶老人 ”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B一方面,河南郑州卖馒头

8、的老太, 7年 “无人售馍 ”;一方面,顾客自觉 “天下无贼 ”,无人 “顺手牵羊 ”。信任让彼此倍觉温暖。 C一方面,收下乞讨老人捡的游 戏币和圆铁片,有经济损失;一方面乞讨老人食不果腹,令人同情。爱心让老板照样送上热腾腾的馄饨。 D一方面, 18名路人对车轮下的 “小悦悦 ”“视而不见 ”;一方面,拾荒老人陈贤妹,出手相帮。朴素的情怀,简单的举动,令众人羞愧。 【小题 2】下列关于解决 “道德两难 ”困境的措施,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 A法律在关键时刻应站在善良这一边,营造道德践行的社会环境,解除人们做出道德行为的后顾之忧。 B减少行善的恶果对社会心理的消极甚至负面暗示,降低

9、行善所要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让人们敢于行善。 C公众守 望社会公德,不再只是针对他人去做道德评判;更多的人站出来去修复和维护道德,为破解 “道德两难 ”提供更多现实支点。 D执法者守护道德底线,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媒体坚守社会道义,不再为吸引眼球去夸大渲染负面事件的不良影响。 【小题 3】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解说,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道德领域的 “冰火两重天 ”是现象, “道德两难 ”是其本质,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坚 守道德底线,重构道德世界是当务之急。 B “道德两难 ”的存在,提醒我们,在经济的洪流冲刷道德堤岸的时代,不能当道德 问题 “积重 ”了才想去

10、解决,对道德的坚守与建设迫在眉睫。 C道德不仅是个人的良知与修养,更是社会共同的责任与担当。所以,只有社会才有力量让 “两难 ”变成受助者获益、道德受鼓舞的 “两全 ”。 D人们即使在情感上渴望扶危济困,在生活中也很可能选择独善其身,路人不救 “小悦悦 ”便是例证。这是造成 “道德两难 ”困境的原因。 答案: 【小题 1】 A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扶老人 这样简单的事竟要纠结、躲避 ”,正说明人们意识到 “道德两难 ”的困境,而不是解决了它。 【小题 1】 “别让道德情理淹没常理推定 ”曲解文意,应为 “别让常理推定淹没道德情理 ”。 【小题 1】见文章结尾。

11、A、说 “经济攀升、社会急剧变迁是其根源 ”缺乏依据也不合事理; C、说 “只有社会才有力量 ”解决 “道德两难 ”的问题,过于绝对。 D、因果倒置, “道德困境 ”是造成 “见死不救 ”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小题。 新闻现场 魏柏林 吴贵平因抢救落水小学生被村长知道了,村长报给了镇里,镇里请来了本市电视台的摄像记者,打算把这件事当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典型来抓。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有现场感,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当时救人的场面。也就是 说,让当初落水的那个小学生再落一次水,让吴贵平再去抢救一次。 一切准备就绪,可是,报道的主角却不肯出镜。那个小学生上次已经尝够了呛水的苦头,这次说什么也不下水了。

12、他的家长也不同意,理由很简单:水火无情,虽然有些保护措施,万一失手怎么办啊!村镇两级领导一合计,为了保险起见,决定请一个会水的孩子来替代。替身小学生找好了,可是吴贵平却又扭扭捏捏不愿合作。村长给他做了老半天工作,从精神文明建设到集体和个人荣誉等等,大大小小的道理讲了个遍,最后吴贵平竟憋出一句: “要我下水可以,但必须给我套个救生圈。 ” 村长说: “那怎 么行,你当初救小孩的时候可没套,现在也不能套,人家要拍的就是那个真实劲儿,你懂不懂? ” “可是,可是 ” 吴贵平可是了老半天,还是没说出个所以然。 一直在现场督阵的镇长似乎看出点什么,拍了拍吴贵平的肩膀说: “吴贵平同志,我知道你的意思,请

13、放心,我们决不会亏待你这位救人英雄,你的事迹,我们不但要向全市人民做电视宣传,同时也打算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镇里已经决定给你颁发千元现金大奖!再说,你奋不顾身抢救落水儿童这是事实,今天这样安排,只是为了再现新闻现场,以便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希望你能积极配合,不要再有什么顾虑 了! ”吴贵平低头沉思了半天,总算点了点头: “好吧,那我就试试看,不过,万一我没弄好,你们可要帮忙啊! ” “你别得了便宜还卖乖好不好,准备下水吧! ”村长见吴贵平答应了,兴奋得直挥手,高声喊道: “各就各位,预备 开始! ” 随着村长一声令下,记者扛起摄像机,将镜头对准了河边那处深潭。替身小学生尖叫着跳进水里,小手直拍

14、水面,装出溺水挣扎的样子。吴贵平试探着向小学生走去,可河水刚刚齐脖子,他便脚底发飘,站立不稳,扑腾扑腾连呛了几口苦水,幸亏一直跟在他身边的老婆眼急手快,连忙递了根竹棍给他,总算把他扯上岸来。 看到这 般光景,镇长脸上挂不住了,朝村长大发雷霆: “什么勇救落水儿童的英雄?明明是一个旱鸭子,救什么救?!告诉你,以后再报这样的假新闻我要撤你的职! ”村长一脸沮丧地说: “镇长您真是冤死我了,吴贵平抢救落水儿童是我亲眼所见,这可是千真万确的事啊! ” “你别睁着眼睛说瞎话了,刚才大家都看见了,他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 ” “嗨!天知道这小子是怎么搞的,真是狗肉上不了正席! ”村长向镇长交不了

15、差,只好把一腔怨气撒向吴贵平, “你小子给我解释清楚,当初你是怎么把人给救起来的? ” “村长,不瞒你说,我真的不会玩水,只是, 只是那一刻我以为那落水的是我儿子,才拼了命去救。 ”吴贵平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说, “那一千元的奖金我不要了,英雄我也不当了! ” 村长望了望镇长: “这条新闻还拍不拍? ” 镇长沉思片刻,点了点头说: “拍!不过,我建议把那个落水儿童换成吴贵平的儿子来拍。 ” 村长面露难色地说: “那也不成,吴贵平的儿子早在一年前就淹死了,并且,好象也是在这个鬼地方! ” 现场一片沉默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2011年第 12期) 【小题 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

16、( 5分) ( )( ) A从情节看,镇里打算再现一下吴贵平当时教人的场面是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真实、感人,这样才能更好地起到感召他人的作用。 B从人物看,不会游泳的吴贵平,看到有小学生落水,还是义无返顾地去救人,这只是他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品格使然,没有功利目的。 C从环境看,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没有受太多功利观念的影响,所以吴贵平才没有任何顾虑地救人。 D从写法看,小说的语言描写很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心理。镇长的官僚腔透露了他的狭隘与急功近利;吴贵平的欲言又止,显示了他内心的矛盾。 E从主题看,小 说讽刺的意味大于赞颂的意味。当前,为了追求政绩,某些领导搞形式主义、面子工程

17、;为了吸引眼球,某些媒体再造新闻、夸大渲染,这都令人深思。 【小题 2】这篇小说在情节设置上的最大特点是 “一波三折 ”,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小说出现的几次波折。( 6分) 【小题 3】小说的结尾,作者写道 “现场一片沉默 ” ,请你根据作品分析一下,镇长、记者们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6分) 【小题 4】小说中的吴贵平因以为落水者是自己溺水而死的儿子而去救人,他还能否被称为 “英雄 ”?请联系文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8分) 答案 : 【小题 1】( 1) A, 1分; D, 2分; E, 3分, BC不得分。 【小题 1】 拍摄准备就绪,但被救小学生却不愿出镜,怕在被

18、水呛,家长也不同意,怕有危险; 找到了会水的孩子愿意替代拍摄,但吴贵平却要带一个救生圈; 经镇长说服教育,吴贵平同意拍摄,但走到深潭时腿就发飘,原来不会游泳; 镇长发怒,批评村长,村长批评吴贵平,但吴贵平说当时以为是儿子落水才救的,所以不要奖金、不当英雄了; 镇长要求把落水孩子换成吴贵平的儿子,但村长说吴贵平的儿子一年前就淹死了。 【小题 1】 镇长:应该是尴尬加上羞愧。为自己有悖为官之德、 为人之情的不合理要求尴尬羞愧; 记者:羞愧与感动。为拍摄 “再造的新闻现场 ”却伤害他人而羞愧,为吴贵平的爱子之情而感动。 吴贵平:伤心痛苦。为儿子的死伤心,伤心到误认别人为自己的孩子;因被迫为官员的面子

19、而 “再现 ”救人场景、被迫重念旧事而痛苦。 【小题 1】 可以称为英雄。不管吴贵平救人时出于什么目的救人,但毕竟有了见义勇为、舍己救人的行为;当今社会,很多人自私冷漠、见死不救,相比之下吴贵平的行动已经让人很敬佩了,为亲人敢于舍弃生命也是英雄之举,也该被宣扬和提倡,以带动更多的人将真情、善良、道义化为行动。 不 能称为英雄。英雄应该是为大义勇于牺牲的人,而小说中吴贵平的救人之举,毕竟出于一己亲情,不能算作义无返顾的道义之举。而且当今社会被我们称为英雄的人物,也多为牺牲个人利益、为他人、社会、国家奉献的人。所以吴贵平的救人令人感动,但不算英雄之举。 【小题 1】 A、 “为了把这次报道搞得更加

20、有现场感 ” 不等于 “真实、感人 ”,且“感召他人的作用 ”会有,但不是主要目的; B、吴贵平勇救落水儿童的原因主要还是出于亲情,出于父母对于孩子不惜生命代价的守护; C、说 “小说的社会环境是一个民风淳朴的村庄 ”没有依据,且对吴贵平救人原因的分 析也不当。 【小题 1】此题考查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答出三处波折即可得满分,但每处应包含正常情况和意外情况两个信息点,且不能把不同的波折混答在一起。 【小题 1】结尾 “现场一片沉默 ” 反映了镇长、记者们以及吴贵平的内心各自的心理活动,分析符合小说的情节发展、符合人物的性格,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

21、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查。结合文本, 2分;理由分析, 3分;联系实际, 3分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19分 )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生七岁,有僧奇之曰: “他日救时宰相也。 ”举永乐十九年进士。 宣德初,授御史。奏对,音吐鸿畅,帝为倾听。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扈跸乐安,高煦出降,帝命谦口数其罪。谦正词崭崭,声色震厉。高煦伏地战栗,称万死。帝大悦。师还,赏赉与诸大臣等。 十三年以兵部左侍郎召。明年秋,也先大入寇,王振挟帝亲征。谦与尚书邝 讣 桑 惶 复又伪 羟 聿渴隆凹菹萃聊荆 笳穑 谀 J王监国,命群臣议战守。侍讲徐 言星象有变

22、,当南迁。谦厉声曰: “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 根本,一动则大事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 ”王是其言,守议乃定。时京师劲甲精骑皆陷没,所余疲卒不及十万,人心震恐,上下无固志。谦请王檄取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运粮军,亟赴京师。以次经画部署,人心稍安。即迁本部尚书。 初,大臣忧国无主,太子方幼,寇且至,请皇太后立 王。王惊谢至再。谦扬言曰: “臣等诚忧国家,非为私计。 ”王乃受命。九月,景帝立,谦入对,慷慨泣奏曰: “寇得志,要留大驾,势必轻中国,长驱而南。请饬诸边守臣协力防遏。京营兵械且尽,宜亟分道募民兵,令工部缮器甲。遣都督孙镗、 卫颖、张 、张仪、雷通分兵

23、守九门要地,列营郭外。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 参之。徙附郭居民入城。通州积粮,令官军自诣关支,以赢米为之直,毋弃以资敌。文臣如轩 者,宜用为巡抚。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者,宜用为将帅。至军旅之事,臣身当之,不效则治臣罪。 ”帝深纳之。 谦既死,而亨党陈汝言代为兵部尚书。未一年败,赃累巨万。帝召大臣入视,愀然曰: “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亨俯首不能对。俄有边警,帝忧形于色。恭顺侯吴瑾侍,进曰: “使于谦在,当不令寇至此。 ”帝为默然。(节选自明史 于谦传 【小题 1】对下 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以赢米为之 直 直:通 “值 ”,代价 B王

24、惊 谢 至再谢:拒绝 C帝命谦口 数 其罪数:清算 D上下无 固 志固:坚定 【小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 ) A十三年 以 兵部左侍郎召洎牧 以 谗诛 B武臣如石亨、杨洪、柳溥 者 今 者 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C不效 则 治臣罪海运 则 将徙于南冥 D帝忧形 于 色士大夫请 于 当道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于谦由于口才出众,在高煦投降一事中表现出色,深得皇帝赞赏,班师回朝后得到了和其他大臣一样的赏赐。 B陈汝言战败之后,皇帝念及于谦,痛惜不已,认为如果于谦尚在,情势必然不至于如此不堪。 C

25、景帝即位之后,于谦奏议积极备战,认为应该招募民兵制造武器,据守要地迁民入城,文臣武将各司其职,以应对必然长驱南下的敌寇。景帝完全接纳了他的意见。 D皇帝在土木堡被俘后,京师上下大为震惊,有人主张南迁,于谦以宋王朝南渡为例,严厉加以驳斥,他的主张得到了当时监国的 王的认可。 【小题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顾佐为都御史,待寮属甚严,独下谦,以为才胜己也。( 5分) ( 2)于谦被遇景泰朝,死无余资,汝言抑何多也!( 5分)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1)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的才能胜过

26、自己。( 2)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小题 1】数:列举(数吕师猛叔侄为逆) 【小题 1】连词,就; A以:凭借 的身份;因为 B者:用在列举人名后,类于 “这些人 ”;用于时间词后,表 示 “ 的时候 ”D于:在;向 【小题 1】陈汝言并非战败,而是所干的坏事败露。 【小题 1】( 1) “下 ”译为 “对 客气 ”1分, “胜己 ”译为 “超过自己 ”1分, “寮属 ”译为 “下属 ”1分,大意 2分( 2) “状语后置 ”1分, “被遇 ”1分, “汝言 ”1分,“抑何多 ”1分,大意 1分 于谦,字廷益,钱塘人。七岁的时候,有个和尚惊奇于他

27、的相貌,说: “这是将来救世的宰相呀。 ”永乐十九年,于谦考中了进士。 宣德初年,于谦被任命为御史。奏对的时候,他声音洪亮,语言流畅,使皇帝很用心听。顾佐任都御使,对下属很严厉,只有对于谦客气,认为他 的才能胜过自己。护从皇帝驻扎在乐安时,高煦出来投降,皇帝让于谦口头数说他的罪行。于谦义正词严,声色俱厉。高煦伏在地上战保,自称罪该万死。皇帝很高兴。班师回朝北京,给于谦赏赐和各大臣一样。 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秋天,也先大举进犯,王振挟持皇帝亲征。于谦和兵部尚书邝野极力劝谏,不听。邝野跟随皇帝管理军队,留于谦主持兵部的工作。待到英宗在上木堡被俘,京师大为震惊,大家都不知道

28、该怎么办。 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 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 “主张南迁的,该 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情况吗! ”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 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按照次序策划部署,人心稍为安定。于谦立即被升为兵部尚书。 当初,大臣担忧国家没有君主,太子年幼,敌寇将至,请皇太后立 王为皇帝。王一再害怕地

29、推辞。于谦大声说: “我们完全 是为国家考虑,不是为个人打算。 ”王于是受命。九月, 玉即帝位为景帝,于谦进去回答问话,情绪激昂地哭着说: “敌寇得意,留住了皇上。必然轻视中国,长驱南下。请命令各边境的守臣竭力防守遏制。京营士兵的器械快要用完了,需要马上分道招募民兵,令工部制造器械盔甲。派遣都督孙镗、卫颖、张辄、张仪、雷通分兵据守九门重要的地方,军队驻扎在外城的外面。都御史杨善。给事中王囗亦参与这些事,迁徙外城附近的居民进入城内。储存在通州的粮食,令官军自己去支领,用装足的米作为代价,不把粮食留给敌人。文臣像轩倪这样的人,应该用为巡抚。武臣 像石亨、杨洪、柳博这样的,应该用为将帅。至于军队里面

30、的事情,我自己承担,没有成效就判我的罪。 ”对他的意见,皇帝全都认真地接纳了。 于谦死后,由石亨的党羽陈汝言任兵部尚书。不到一年,陈汝言所干的坏事败露,贪赃累计巨万。皇帝召大臣进去看,变了脸色说: “于谦在景泰帝朝受重用,死时没有多余的钱财,陈汝言为什么会有这样多? ”石亨低着头不能回答。不久边境有警,皇帝满面愁容。恭顺侯吴瑾在旁边侍候,进谏说: “如果于谦在,一定不会让敌人这样。 ”皇帝无言以对。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相见欢 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注: 词牌名,靖康之难后作者南渡,作此词。 【小题

31、1】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请作分析。( 5分) 【小题 2】词的下片,抒情方式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小题 1】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因山河残破而悲凉 抑郁的心情。 【小题 1】前面直抒胸臆,表达亡国之痛、收复中原的心志以及对朝廷的愤慨;后面用拟人的方法,请 托 “悲风 ”把泪吹过扬州去,含蓄深沉地表达了忧 国忧民的情感。 【小题 1】此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景物, “秋色 ”“夕阳流水 ”2分;特点,“冷落萧条 ”2分;感情 1分。共 5分 【小题 1】此题考查抒情方式,前后各分,前为 “直抒胸臆 ”1分,感情 2

32、分;后为 “拟人 ”,或者答 “含蓄深沉 ”1分,感情分,共 6分 语言表达 把下面的这个长句改写成四个较短的语意连贯的句子,可以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5分) 微阅读,是一种与传统阅读方式有别的,文本不需要读者太多背景铺垫与感情投入,甚至不要求阅读 经验前后连贯的,需要借助手机短信、微博和短文体而传递信息的迅捷阅读方式。 答案:( 1)微阅读,是一种有别于传统阅读的迅捷阅读方式。( 2)它需要借助手机短信、微博和短文体来传递信息。( 3)其文本不需要读者太多背景铺垫与感情投入。( 4)甚至不要求有阅读经验来前后连贯。 高中语文教材中许多作者或人物,常常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成为我们的精神坐

33、标。请仿照例句, 写两句话。要求: 句式一致, 至少运用 种修辞手法, 体现人物的精神特点。( 6分) 例句:读桑地亚哥,我懂得了,人即使折断了翅膀,也能在理想的天空中飞翔。 答案:略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小题 1】 ,而不知其所止; ,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小题 2】策之不以其道, , ,执策而临之。(韩愈马说) 【小题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中通外直, 。(周敦颐爱莲说) 答案: 【小题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小题 1】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小题 1】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

34、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文章。 三条毛毛虫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一条河的岸边,河对面开满鲜花,它们准备到对面采食花蜜。第一条毛毛虫说: “我们应该搭一座桥,抢在别人之前尽情享受花蜜。 ”第二条毛毛虫说: “我们应该造一条船,会更快到达。 ”第三条毛毛虫说:“我觉得,还是等我们长出翅膀再过河。 ”前两条毛毛虫怕错过时机,就各自按自己的计划行动。第三条毛毛虫爬上大树,找一片宽阔的绿叶,在阳光下美美地睡了两天,睁眼一看,自己已长出翅膀,化成美丽的蝴蝶。只一会儿工夫它就飞到了河对岸,享受丰盛的早餐。它到处寻找自己的两个伙伴,可怎么也找不到。后来才知道,第一个伙 伴搭桥时累死了,第二个伙伴,被河水冲进了大海。 对于本则材料,你有什么见闻、思考、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