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progressking105 文档编号:314825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2.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1-2012学年河南省洋浦中学高三第八次月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 3分) A在这次举行的 “当代书法艺术展上 ”,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 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 B近年来,随着流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松花江污染问题也日渐严重,因此恢复松花江的生态功能 间不容发 。 C在今年的 “排队推动日 ”活动中,虽仍有 凤毛麟角 的几个 “不自觉者 ”,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 喜出望外 。 答案: D 根据

2、“树 ”的特性,仿照下面树之韵的格式,写一组句子。( 5分) 树之韵 每一处被撕裂的肌肤, 都流过痛苦的血泪; 断肢缺臂的地方, 总有簇新的生命昂然挺立。 答案:( 5分)示例:每一个成长的步伐,都画上完美的句号;枝繁叶茂的身躯,总有崭新的年轮不屈扩展。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依中国文化的古老观念,人心之间不是隔绝不通的。 _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块基石,也成为中国文化千年来的一个精神祈向。 孔子说 “兴于诗 ”,就是以诗歌来开发人性人心的根本。 尽心尽情的精神,就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无邪 就是诚,就是人性与人性的照面。 孔子主张的仁,就

3、是人心与人心的相通。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 A B C D 答案: B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3分) A我们一定能在奥运之际展现出古老文明大国的风范,那时我们的城市不仅会变得更加美丽,每一个人也会更讲文明。 B一些房产中介表示了同样的担心,他们认为购房者一定要考虑房屋的地理位置和房源条件,不可盲目跟风。 C参加这次探险活动前他已写下遗嘱,万一若在探险中遇到不测,四个子女都能从他的巨额遗产中按月领取固定数额的生活费。 D近几年来,以中国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化将成为 21世纪主导性文化以及 21世纪将成为中国文化或东方文化的观点,十分流行。 答案: D 现代文

4、阅读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 3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张亚群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 “经学 ”。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荀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深化。两汉儒学处于独尊地位, “五经 ”、 “七经 ”立于太学, “明经 ”“孝廉 ”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起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 “九经 ”展到 “十三经 ”,并形成 “四书 ”。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 集注;教育方法,从注

5、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 “教 ”与 “训 ”的差异:从字面上看, “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 ”: “训 ”与 “教 ”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 “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 ”。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 “训 ”字。 “教 ”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 7个和 18个 “教 ”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 “学 ”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 56个 “学 ”字,学记中有 48个 “学 ”字,甚至题目也用 “学 ”字,而不称 “教 ”。这种现象“绝

6、 ”不是偶然的,而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它说明,在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 “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 ”; “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 ”。 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境培养学生自觉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 “读书须有疑 ”, “疑者足以研期微 ”; “疑渐渐释,以至 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如是学 ”。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优游山水之间,

7、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包括 “循序渐进 ”、 “熟读精思 ”、 “虚心涵泳 ”、 “切已体察 ”、 “居敬持志 ”六项。元代程端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 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教学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状况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小题 1】下列关于 “经学 ”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 A “经学 ”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荀子。 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 “经学 ”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 “经学 ”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

8、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 【小题 2】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 A科举制度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 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 “训 ”宇,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9、 ) (3分 )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家通识教育内 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 “九经 ”扩展到 “十三经 ”,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原文是 “,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 ” 【小题 1】 A“原来 ”

10、文中没有表述。 C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不准确。 D他的看法流弊甚远有误。 【小题 1】儒家经典从 “九经 ”展到 “十三经 ”,并形成 “四书 ”。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是原文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在北京大学我所认识的教授之中,朱先生是我接触最多、也是忘年相交最深的一个。碰到不少北大的老师,都说朱先生很勤奋,甚至是最勤奋的一个。对此,朱老师解释说,这种勤奋,并不是出于明白,而恰恰是出于自己的不明白,因为有许多事情不明白而想尽快地弄明白,尽管如此,有些事情却始终未能弄明白。例如,关于生命究竟是怎么回事,他说自己并不了解。但是,又不能等 了解了

11、再去生活。只能是边生活,边了解。 朱先生批评那种坐而论道, “不抓住每一顷刻实现中的人生,而去追究过去的原因与未来的究竟 ”,做 “无穷追溯 ”的倾向。 “这道理哲学家们本应知道,而爱追究最初因和最后果的偏偏是些哲学家们。 ”这是 “不通达 ”。他认为,应该恰恰相反,求诸于抓得住的现在,而不是渺茫不可知的未来。 他有理想,但很现实;他重悲剧,但不悲观。 “孔子看水,发过一个最深永的感叹,他说: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生命本来就是流动的,单就 逝 的一方面来看,不免令人想到毁灭与空虚;但是这并不是有去无来,而是去的若不 去,来的就不能来;生生不息,才能念念常新。 ” 朱先生在无言之美中,就已经

12、提出了他对人生的根本看法。他认为:人生有价值,正因其有悲剧。他还说: “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这话表面看去,不通已极。但是实含有至理。假如世界是完美的,人类所过的生活便呆板已极。因为倘若件件事都尽美尽善了,自然没有希望发生,更没有努力奋斗的必要。人生最可乐的就是活动所生的感觉,就是奋斗成功而得的快慰。世界既完美,我们如何能尝到创造成功的快慰 ” 人生中碰到麻烦和痛苦,这是免不了的,即便是在自己的家里,即便是出 于爱。不过,对于人生,总体上朱先生是很达观的,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 在文人圈子里生活,又会有一些特别的麻烦。他回顾说,年轻的时候,自以为不问政治,就高人一等

13、;但是,你想躲避是非纠纷,是非纠纷却非敲你的门不可。而事实上,最容易得罪人的,就是说真话、做实事,特别是做成功了点什么,有了一点名气,你就会引起别人的注意,就容易成为靶子。 在那大张旗鼓的全国性的美学大辩论中,尽管朱先生已是 “千夫所指 ”,但他依然不隐瞒自己的观点,也不轻易接纳他认为并不正确的批评。他保持着他那挑明问题,明辨是非,坚持真理的读书人准则。 他的精神追求是一以贯之的:不辜负世界的恢弘和人生的丰富,不勉强一切人都走一条路。 不仅如此,他还把这一点发展到了极致 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尽管许多人都在声嘶力竭地对朱先生口诛笔伐,但朱先生认为:由此可见他们的了不起;所以,被批评的

14、人,气量可以大一点,不必有太多的抵触。 后来,我自己的岁数也在慢慢增大,经历也多了起来,我也看到了人生的悲剧因素。我很想把自己的体会告诉先生;然而,这时他早已离开了我们。 【小题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朱光潜工作很勤奋,因为他认为,一个人只要通过勤奋努力,就能把生活中许多不明白而想尽快弄明白的事情弄清楚。 B对人生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个阶段,朱光潜重视现在,他认为过分地追究过去与未来的究竟,那是不通达的做法。 C人们从 “逝者如斯夫 ”这句话中看到的是毁灭与空虚的消极人生,而朱光潜看到的是生生不息、念念常新的积极精神。 D作者认为,即便是出于爱,也可能

15、产生一些麻烦和痛苦,因而人们只有抱着对人生通达的态度,才能幸福美好地生活。 E对待批判他的人,朱光潜基本抱着学习的态度,这既是他大气量、大胸 襟的表现,也是他 “通达人生 ”的一种体现。 【小题 2】文章的标题为 “朱光潜的通达人生 ”,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朱光潜的“通达 ”表现在哪些方面 ( 6分) 【小题 3】请简要慨括朱光潜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 6分) 【小题 4】朱光潜认为:我们所居的世界是最完美的,就因为它是最不完美的。你对这句话中的 “最不完美 ”和 “最完美 ”是如何理解的 这句话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 8分) 答案: 【小题 1】答 B 给 3 分,答 D 给 2 分,答 E

16、 给 1 分,答 A 、 C 不给分。( 5 分) 【小题 1】 思想通达,他不赞成那些无穷追溯的哲学家 观点,认为人生最重要的是抓得住的现在,人生的价值在于悲剧。 处事通达,他对不如意的事情看得很开。有理想,但很现实;重悲剧,但不悲观。 为人通达,他不计较人们对他的批评,并尽其可能去发现批评他的人的优点。(本题 6 分) 【小题 1】要点:朱光潜是一个工作勤奋、为人通达、坚持真理、待人真诚、胸襟开阔、有、责任心的学者。(答题时对每个要点要略加分析,本题满分 6 分) 【小题 1】 “最不完美 ”是说我们的人生总是有许多的缺憾、挫折、悲剧; “最完美 ”是指有缺憾、挫折、悲剧的世界能给人以希望

17、,催人奋斗,并让人尝到奋斗后成 功的喜悦。启示:人生当中的挫折、悲剧是必不可少的,因而要勇敢面对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战胜它们,以使人生达到完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小题 1】此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 【小题 1】本题考查 “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考点,能力层次为 C,侧重“分析综合 ”能力的考查。要求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明的观点、态度,能进行正确的分析、归纳。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E,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力的考 查。这是一道探究题

18、。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能言之成理即可,本题 8 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25分) 中秋夜里的一盏马灯 朱砂 他做梦也不会想到,时至今日,乡村里竟然还会停电,而且是在中秋节的晚上。 菜刚刚摆上 饭桌,他正陪娘说话。哥哥在开啤酒,嫂子还在灶间忙活着,谁料却突然停电了,世界一下子掉进了黑暗, 如他

19、此刻的生活。 2008年,他所在的投资公司破了产,不仅如此,家也散了,妻子留下一纸离婚协议书,带走了儿子和家里仅有的一点现金。 一想到儿子,他鼻子一酸,眼圈儿红了。 他点了根烟,习惯性地走出了客厅。 站在 17楼的阳台上,看着楼下灯火辉煌的夜景,想着失业的自己,想着身上背负的也许一生都无法偿还的债务,想着即将因断供而被银行拍卖的汽车和房子,他苦笑,连哭的勇气都没有。 许多时候,人,总是在被生活打得落花流水的时 候,才会想到亲情。几天后,借着传统的中秋佳节,他回了老家,看望了瘫痪在床的母亲,并且,给爹上了坟。 “这该死的电,早不停晚不停,偏偏赶着大家吃团圆饭的时候停。 ”母亲气嘟嘟地牢骚着。 “

20、没事儿的,娘,咱有这个呢。 ”说话间,哥从柜子里拿出一盏马灯,点燃,屋里瞬间便有了光亮。虽然亮度比起电灯来差了不少,但并不影响吃饭。 接下来,一家人先后上了炕,围在母亲身边,话题从这马灯说开来,你一句我一句地闲聊着。 瞅着那盏马灯,他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从前。那个时侯父亲在生产队上当饲养员,马灯是队里配给父亲晚上给牲口加料用的。 曾几何时,这盏马灯在相当长时间里都是他向伙伴们炫耀的东西。与其他人家那些豆粒大小的煤油灯光比起来,这盏马灯简直就像大功率的探照灯。想来,那个时候可真幸福啊,在这马灯下,爹编苇筐,娘纳鞋底,他和哥哥做作业,偶尔,娘从柜子里摸出块冰糖来,给哥俩咬开,一人一半儿,含在嘴里,

21、甜到脚底儿 想到这些,他的心里,忽然就涌出一股温润。 他和哥你一杯我一杯地对饮着,说小时候的事,说到兴起处,哥俩儿的嗓门越来越大,哥说他小时候偷了邻居张大爷院前的瓜,被张大爷找到家里来,他竟然对爹说谎是哥哥让他偷的,为此哥稀里糊涂地挨了爹一顿 揍。他耍赖,不承认,说哥哥也窥视那瓜很久了;而且,瓜偷来后,哥哥也吃了。哥哥说他只吃了个瓜腚,而且不知道那瓜是他偷来的。 哥俩儿争得面红耳赤,嫂子乐得前仰后合的,娘更是高兴得咧着缺了牙的嘴,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欢喜地不得了。多日来的第一次,他忘了所有的烦恼,整个人都沉浸在童年的趣事里。那一晚,酒喝得高兴,话也很多,他和哥你来我往地划拳,嗓子都喊哑了。 夜

22、里,睡觉时,嫂子给他抱来了崭新的棉被,躺在娘的身边,他第一次感觉到,原来日子可以过得如此踏实,好几次,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然而,该来的还是会来的。第二 天早晨,他不得不向娘告别,他很想就这样一辈子守在娘的身边,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可是,他不敢,他必须装得工作很忙的样子,他不想让娘和哥知道他此时的境遇。 和娘道了别,走到院子外,发动了车,正欲关上车门,哥哥走了过来,双手抱着个小纸箱,放在了副驾驶座上,叮嘱他,回到家再看。 他疑惑地看了看哥哥,下意识地点了点头。和哥嫂说了再见,车驶出胡同,上了马路。虽然答应了哥哥,可他还是忍不住好奇,刚刚驶出村子,他便把车停在路边,打开了那个纸箱。 纸箱上面,

23、是一张纸,展开,哥哥的笔迹赫然人目:刚子,昨天你在爹坟上说的话我都听见 了。电闸是我让你嫂子拉的,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刚子,无论发生了什么事,哥都希望,明年的中秋节,你不要让娘在眼泪里度过。 纸条下面,是那盏马灯和厚厚的一摞钱;几捆一百的,还有一叠散的,有五十的,也有十块的,甚至还有一块的。 虽然那些钱和他所欠的债务相比微不足道,但他却知道,那是哥哥所能给他的全部。 秋阳下,一个男人,抚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小题 1】下列对文本分析理解最准确

24、的两项是 ( ) (5分 ) A中秋夜的这盏普普通通的马灯不仅是应急的照明灯,更是一盏照亮他的前程让他走出阴影的灯。 B让他做梦也想不到的是:中秋夜停电是哥哥为能让 “他 ”接受兄长的帮助而设的一个计策。 C他觉得 “真幸福 ”,是因为在追忆往事时,想起那时家里因有一盏其他人家没有的马灯。 D马灯下,他和母亲、哥哥唠家常,忆往事,想到当年哥俩曾经为了偷瓜、吃瓜的事争得面红耳赤。 E “他真想闭上眼睛不再醒来 ”的内涵很丰富,其中有家人的关爱让他觉得日子可以过得踏实的意思。 【小题 2】请分析 - 自然段插叙内容在全文中所起作用。 (6分 ) 【小题 3】哥哥说: “哥没文化,讲不出什么大道理,

25、但哥却知道,电灯下能吃饭,马灯下也照样能吃饭。而且,不管停多久,这电迟早会来的,我们的下半辈子,生活在电灯下的日子肯定比生活在马灯下的日子长。 ”结合相关情节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6分 ) 【小题 4】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 “哥哥 ”,还是 “刚子 ”?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8分 ) 答案: 【小题 1】 AE 【小题 1】 属于社会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特定背景和 “他 ”的现实处境。( 2分) 为后文哥哥设计停电 以及篇末送纸箱的情节做铺垫。( 2分) 以妻子的无情无义和 “他 ”的绝望来反衬哥哥的手足情深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2分) 【小题 1】人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再难的日子人

26、都是可以活下去的。 【小题 1】( 4)观点一,哥哥是主要人物。( 2分) 从主题的角度看:小说表现的是浓浓的亲情 手足情深,它是疗治心灵伤痛的良药。而最能展现手足情深的是哥哥。( 2分) 从情节结构的发展来看:设计停电 点燃马灯 灯下晚餐 灯下话家常、忆往事 临别赠物等环节,都是围绕哥哥展开的。( 2分) 从人物关系看:结尾处写刚子 “抚 着一盏马灯,泪流满面 ”是衬托哥哥的真情相助;是哥哥的手足情深让身处绝境的刚子感动不已,由此也突出了主题。( 2分) 观点二,刚子是主要人物。( 2分) a)从主题的角度看:本文表现的是人在艰难困苦时更需要浓浓的亲情,这是使人走出困境的动力之一。刚子就是这

27、样的受益者。( 2分) 从情节结构的角度来看:刚子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破产而陷入妻离子散的绝望中,在艰难中想到了亲情并在中秋节回家,这才有了哥哥设计停电 点燃马灯 灯下晚餐 灯下话家常、忆往事 临别全力相助等环节。( 2分) 从人物关系看:马灯的价值与 意义须是在有刚子的变化前提下,才能得以展示的。( 2分) 【小题 1】此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与分析。 【小题 1】此题可以抓住主旨和情节考虑。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考点,能力层次为 B,侧重 “理解 ”能力的考查。 【小题 1】本题考查 “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点,能力层次为 F,侧重 “探究 ”能

28、力的考查。这是一道探究题。答题之前,先对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面对一篇陌生的文学作品,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对全文有一个整体认识和把握。具体答题时,还要切 忌脱离文本,想当然地去套用鉴赏术语,避免空洞抽象的泛泛而谈或不着边际的任意罗列,更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冠作隧意的褒贬。本题可以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去思考。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 “死灰独不复然乎 ”田甲曰: “然即溺

29、之。 ”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甲因肉袒 谢。安国笑曰: “可溺矣 !公等足与治乎 ”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 “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安国曰: “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 1)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 ”(

30、2)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 “吾能斩马邑令丞 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 “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 ”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 “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 ”单于顾谓左右曰: “几为汉所卖 !”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 举皆廉士,贤

31、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予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 韩长孺列传) 【小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居 无何,梁内史缺居:过了。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 倍 约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 行 掠卤行:将要。 D单于 怪 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小题 2】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 “为人多大略 ”“忠厚 ”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 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安国日: “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 安国笑日: “可溺矣 !公等足与治乎 ”卒善遇之 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阴使

32、聂翁壹为间 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 B C D 【小题 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 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

33、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 ( 2)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 “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 ” 答案: 【小题 1】 D 【小题 1】 D 【小题 1】 B 【小题 1】( 1)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 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2)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 “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以全部得到。 ” 【小题 1】怪:觉得奇怪 【小题 1】 与 “为人多大略 ”无关, “阴使聂翁壹为间 ”并非出自韩安国的谋划 【小题 1】在匈奴

34、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安国的意见并不统一 【小题 1】本题考查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核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和张羽担任将军,在东界抵御吴兵,张羽奋力作战,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张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 “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田甲说: “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 ”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 (直接 )担

35、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 “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 ”田甲 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 “你可以撒尿了 !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 ”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 “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 ”韩安国说: “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

36、。况且强弩之 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 ”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 “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 ”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 “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全部得到。 ”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 “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 ”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

37、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 “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 ”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 “差点儿被汉所欺骗 !”就带领部队 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处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

38、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小题。 浣 溪 沙(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小题 1】有人评价此词 “诗中有画 ”,从词的上阕看,这一评价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请简要说明。 (5分 ) 【小题 2】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 请作简要分析。 (6分 ) 答案: 【小题 1】诗人通过三句诗,描绘了一幅湖上春光图( 1分):湖中的桥上隆隆驶过绘着彩画的车 轮;春云在天上飘逸,平静的湖面上倒映着云影;

39、春水无波,碧绿滑静,像琉璃一样晶莹无尘。 ( 2分)作者采用了比喻等艺术手法( 1分)描写了清新美好的画面,喧腾热闹的氛围。( 1分) 【小题 1】诗人使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1 分),表达了由喜悦到日暮须归的无奈、惆怅之情( 2分)。 诗人先写湖边堤岸上依依的杨柳,柳丝低垂,像是要热情地挽留住湖边的游客;再 写枝头上的小 鸟,以悦耳的歌声呼唤游人莫要归去。但湖景虽好,却已暮色笼罩,不能不归,给人一种无奈的 遗憾之情。( 3分) 【小题 1】本题考查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考点,能力层次为 D,侧重 “鉴赏评价 ”能力的考查。本题在鉴赏过程中,要抓住诗歌里的意象,在此基础上感悟景物描写的特征,

40、解答时一定要注意与诗句的结合。 【小题 1】如学生答移情或拟人都可给 2分。明明是游人舍不得归去,却说成是游丝、啼鸟出主意挽留。把游丝、啼鸟说成颇通人性的灵物,这便是词体以婉曲写情的特别处。 语言表达 下面两句话精辟而形象地阐明了教育的功能 作用。请你分别写出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6分) 【小题 1】对人民来说,第一是面包,第二是教育。 (法 丹东 格拉西安) 【小题 2】多办一所学校,就可以少建一座监狱。 (法 雨果) 答案: 【小题 1】示例:强调教育对国民素质的作用性。【小题 1】示例:强调教育对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默写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小题 1】 ,不尽长

41、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小题 2】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苏轼赤壁赋) 【小题 3】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 ) 【小题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 古) 【小题 5】子曰: “见贤思齐焉, 。 ”(论语) 【小题 6】 山水之乐, 。(欧阳修醉翁亭记) 答案: 【小题 1】无边落木萧萧下 【小题 1】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小题 1】别有幽愁暗恨生 【小题 1】赢得仓皇北顾 【小题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小题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作文 阅读下面文字 ,按要求作文。( 60分) 每年都有不少人到南美洲的原始森林探险,带路向导都是当地部落的土著人。土著人十分机敏和风趣,他们有一个十分奇怪的习惯,每走一段路就要唤一声自己的名字。土著人说这是为了防止自己的灵魂跟不上自己的躯体,他们得唤回自己。 有位哲学家说,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建筑师,只有不断唤醒自己,才能使自己的生命攀上高峰。 请根据以上材料,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表达你心中见地的文章。题目自拟,不少于 800字,文体、立意自定。 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