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辽宁省瓦房店市高级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卷 其他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 1)一去紫台连朔漠, 。 ,环佩空归月夜魂。 (杜甫咏怀古迹) ( 2)问之,则曰: “ , ,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韩愈师说) ( 3) ,归去, 。(苏轼定风波) 答案:( 1)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 2)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3)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选择题 下列各句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学生和语文知识之间的一座桥梁,中学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兴趣原理,提高教学过程中的趣味性,必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B中央电视
2、台的 “实话实说 ”栏目,确实办得妙趣横生,每当我陶醉其中,就真有点乐不思蜀。 C有些同学在写作议论文时,遇到理论的阐发便感到理屈词穷,无话可说。 D独俏寒枝的梅花曾经触动多少文人墨客的审美心灵,吸引他们诗兴大发,吟风弄月。 答案: A 下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 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 大小的几绺 远望去,像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 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 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 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 A B C D 答案: C 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这部小说的人物塑造,作者没
3、有很好地深人生活、体验生活,凭主观想象加了一些不恰当的情节,反而大大减弱了作品的感染力。 B煨桑是一种既古老又普遍的藏俗,有着固定的仪式:先把柏树枝和香草堆在山头或河岸的空地上,中间放上糌粑或五谷,然后洒上几滴水,点燃以祭祀神灵。 C我们平时所用的调味品醋,含有氨基酸、钙、磷、铁和维生素 B等成分,被皮肤吸收后可以改善面部皮肤营养缺乏。 D高速磁悬浮列车没有轮子和传动机构,运行时与轨道不完全接触,列车的悬浮、驱动、导向和制动都靠的是利用电磁力来实现的。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 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务实之举 新医改方案出台后的第二天,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2009-
4、2011年 )于 4月 7日正式对外发布。 “实施方案 ”提出我国未来三年在医疗改革领域要重点抓好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图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随着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公众看到了国家为解决 “看病贵、看病难 ”问题所确立的工作方向和解决途径。在新医改方案正式推出后,五项具体化制度措施随即出台,让广大公众更加感受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的明确目标和务实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取得 了显著成就,但医药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要求不适应的矛盾还比较突出
5、。在不完善的医疗体 制下,各种利益关系盘根错节,体制机制的不健全也为各种潜规则留下 “作弊空间 ”,其中就有人民群众反应强烈的 “大处方 ”问题。其特点为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机制相同的药物;病情不需要时,超疗程、超剂量用药;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药物等。 “大处方 ”增加了患者的医疗负担,群众对此极为不满。 造成 “大处方 ”大量滋生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政府投入不足,医疗服务也没有形成合理的价格机制,医院和医生从医疗服务中得不到合理 收入,只能通过门诊药房补偿;加之药企药品提成的诱惑,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促成了 “大处方 ”的蔓延。对此, “实施方案 ”明确提出,国家将逐步将公立医院补偿由服
6、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并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推进医、药分开,逐步取消药品加成,不得接受药品折扣;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或形成的亏损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部分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这些具体措施不再只是单独 “切断利益链条 ”的治标之举,而是通过一系列体制机制的建立,实现 “堵 ”与 “疏 ”的密切配合,将对解决 “大处方 ”问题起到根本作用。 改革必须立足国情,循序推进,像新医改方案提出的医保转移接续等改革思路,就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同时,在 “实施方案 ”落实以后,如何实现药价下降、如何避免公共
7、卫生服务 “走过场 ”等现实问题也将会逐渐显露,这些都有待于我们在未来的实践中摸索规律并一一化解。 “实施方案 ”提出的五项务实措施具体而明确,将为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它是国家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强劲信号,我们将 以更加明确和务实的态度切实解决 “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从而大大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 【小题 1】对 “大处方 ”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它是一种医疗方面的 “潜规则 ”,是当前医药卫生领域存在的备受诟病的突出问题之一。 B使用与疾病治疗无关的
8、药物,给同一患者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这都属于 “大处方 ”问题。 C “大处方 ”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对患者不合理用药,其结果是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D造成 “大处方 ”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是药企对医院和医生在药品提成方面 的诱惑。 来源 :学科网 ZXXK 【小题 2】下列各项中对 “实施方案 ”做出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 “实施方案 ”出台时间之快,体现了我国推进医改过程有着明确的目标和务实的措施。 B它有效解决了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改的长远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C它不是单独 “切断利益链条 ”,而是 “堵 ”“疏 ”配合,将对解决 “大处
9、方 ”起到根本作用。 D它是推进医改的务实之举,显示了我国实现医药卫生事业发展从理念到体制的重大变革的坚定信心。 【小题 3】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3分) A国家将逐步将医院的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改为两个渠道,逐步取消药品加成这一渠道。 B国家将通过增设药事服务费、调整所有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由于取消药品加成而导致的医院收入减少和亏损问题。 C “实施方案 ”发布前,我国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尚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还不健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不均等。 D医疗改革的许多思路,需要在制度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实现; “实施方案 ”落实
10、后,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现实问题。因 此改革必须循序渐进。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D 【小题 1】(应为 “两种以上机制相同的药物 ”。) 【小题 1】(将未然表述成了已然。) 【小题 1】( A应为 “公立医院 ” 。 B应为 “调整部分技术性收费标准 ”。C应为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尚未建立 ”) 实用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张昌华 富有诗人气质的陈寅恪,本是一个纯正的学人。他学问广博、精深,在宗教、史学、语言、人类学、校勘学、文学上的建树颇高,尤以中古史的研究卓尔不群。 1902年,十三岁的陈寅
11、恪随兄陈衡恪留学日本,后赴美在哈佛学习梵文、巴利文, 1921年又赴德国,在柏林大学研究院研究梵文和其他东方古文字学。旨趣在 “以求知识为职志 ”。他留学十多年却没有获得博士学位。 1925年,吴宓拟请陈寅恪为国学研究院教授。清华校长曹云祥问梁启超: “他是哪一国的博士? ”梁答: “他不是博士,也不是硕士。 ”曹云祥又问: “他都有些什么著作? ”梁答:“也没有什么著作。 ”曹听罢摇头表示为难。梁启超有点生气地说: “我梁某人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嘛,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寅恪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 梁启超列举了柏林大学、巴黎大学名教授对陈寅恪的推誉之词。曹云祥同意了。 1926 年,陈
12、寅恪执教于清 华国学研究院。他上课喜欢用布包装着相关书籍资料,一进课堂便将布包摊在讲台上。异趣所在是他备有一黄一黑两只布包,凡上佛经文学、禅宗文学必用黄布包,讲授其他课程则用黑的。陈寅恪冬日喜欢穿长袍马褂,因体弱,有时严寒还加上件皮袍。凡引征重要文句或参考书目,他都亲自抄在黑板上。擦黑板本是脏活,学生要代劳,可他一概谢绝。讲课讲到入神处,往往闭目而谈如入禅境,直至下课铃响,也不介意。他倘有新的论文发表,必将单行本分给每个同 学研读。他上课从不点名,也不小考。他不欣赏问答式的笔试,倡导学生提问题、有创新,以期对史识有新理解、新发现。 他是一位 “怪人 ”。国文考 试加试还是科举时代的方式 对对子
13、,以此测试学生的读书博寡、语汇丰富与否及音韵学、逻辑学。此举虽招致毁誉参半,但 “寓意甚深 ”,可 “测试作者的联想力和美感力 ”以及 “表现文学的天才和造诣,而修辞的程度更可以从这里流露出来 ”。他既开风气也为师,一面向学生提示可走的新路,一面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出于他的声望,北大的学生为不失名师的教诲也来清华园听课。那时陈寅恪不过三十多岁,还是单身汉 。虽已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他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他的勤奋令学生们脸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勤勉精神。 陈寅恪也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 “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
14、。 ”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回赠一副对联: “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 ”横批是 “儒将风流 ”。罗问作何解,他解释说: “你在北伐中官拜少将,不是儒将吗?又讨了个漂亮的太太,正是风流。 ”这两副对联被传诵一时。 陈寅恪与王国维私交甚笃。 1927年,王国维于昆明湖自沉。在向静安先生遗体告别时,研究院的学生们在先,行的是三鞠躬,而陈寅恪行三跪九叩大礼。他送挽联,撰王观堂先生挽词,赋诗言哀。次年,他又应研究院众学生之请为王观堂先生撰写碑铭,于碑文中阐发观堂先生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心曲。 太平洋战争爆发时,陈寅恪一家在香港,食品奇缺,没有吃的
15、。一位日本学者写信给日军军部希望不要为难他。军部行 文给香港司令部,司令部派宪兵送去好多袋面粉,陈寅恪与夫人坚拒,不吃嗟来之食,面临行将饿毙,也不为五斗米折腰。 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经十年,正准备回国,听说陈寅恪在伦敦治疗目疾,便写信向他汇报学习情况。陈寅恪本不了解季的学业,一听说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且季的师祖便是自己的导师,他马上复长函鼓励季羡林,并热情把他推荐给胡适,使季羡林一帆风顺地到北大当了教授。后来陈寅恪读了季羡林的论文浮屠与佛大加赞赏,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使季羡林 “一登龙门,身价百倍 ”。 胡适曾说: “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有识见、最能
16、用材料的人。 ”傅斯年也说过: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更有人在谈及他 的受世之尊之地位时说: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 (选自名人传记 2006年第 5期,有删改)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 分) A虽已被人称为 “教授的教授 ”,但陈寅恪每周还要花两天时间进城跟人学西夏文和蒙古文,这充分体现了他在治学上孜孜以求的勤勉精神。 B陈寅恪在清华国 学研究院教学时采用的国文考试加试方式 对对子,以及在王国维去世时行三跪九叩大礼,都说明他的治学与人格深受传统文化精神的浸润。 C梁启超认为自己虽然著作等身,可在治学的境界上依然无法与陈
17、 寅恪相提并论,这其实是襄助陈寅恪顺利执教清华的过谦之辞,并非诚心之言。 D作者引用傅斯年 “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个人而已 ”这句话,对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的至高成就进行了褒扬。 E.文章灵活地运用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等多种描写手法,从不同角度塑造了陈寅恪特立独行的学者形象。 ( 2)在本文第二段中,作者记述的梁启超和曹云祥之间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6分) ( 3)通过本文作者的介绍,你印象中的陈寅恪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6分) ( 4)你如何理解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这句 话?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8分) 答案: ( 1)
18、( 5分) C、 E。(答对一个选项给 3分,两个都答对给 5分) ( 2)( 6分) 这段对话交代了留学归来却没有学位和著作的陈寅恪如何得以执教名校清华的原委; 学术大师梁启超对初出茅庐的陈寅恪的极力推荐,从侧面突出了陈寅恪治学的严谨和学养的深厚; 梁启超的评价在结构上也为作者在后文进一步凸显陈寅恪的治学境界和学术成就做出了铺垫。(每点 2分) ( 3)( 6分)陈寅恪富有诗人气质,笃志为学,学问广博、精深,是一个纯正的学者;陈寅恪治学严谨,一丝不苟, 在教学中勤勉认真,身体力行,堪称学生的楷模。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可谓独树一帜;陈寅恪为人多情重义,乐于
19、助人,对友朋的感念追怀情真意切,对后学的奖掖提携不遗余力;陈寅恪为人幽默风趣,自有雅量高致;陈寅恪具有坚贞的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怀,国难当头,即使身处困境依然不改其高风亮节。(以上 6点写出 3点即可给满分,意思对即可。) ( 4)( 8分)(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观点明确,言之成理,即可得分。以下仅为参考。) 理解 “ 中国,只有一个陈寅恪 ”这句话是强调,作为二十世纪中国屈指可 数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的一代学术大师,陈寅恪在治学上善开风气之新,将传统方法与现代精神融会贯通,在文史研究领域创造出至高的成就和辉煌的业绩。( 2分)陈寅恪一生秉承着发扬 “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的人生信念,潜心治
20、学,不求显达,身处逆境和困厄始终不改其高风亮节。 (2 分 )陈寅恪的家学渊源,自身的资质、修养和学力,以及他所生活的时代大环境,也是形成他 “独一无二 ”的重要原因。这些特质,在现代中国,不但是其同时代人难以企及的,也是后来者无法超越的。 (2分 ) 启示 今天的我们应该把陈寅恪作为为人治学的楷模,摆脱功利的 心态和浮躁的作风,志存高远,学求博深,继承并光大中国的文化传统,使中国学术的血脉得以承传,使中国学人的风尚得以赓续,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2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4)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 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
21、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 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 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 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
22、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 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 ”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 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 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 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
23、姑娘,她正 待他奔来 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 当兵的他一下子变 成了一个孩子 他毕竟只有 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
24、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 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 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
25、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 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 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26、( 5分) ( ) A小说结尾处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 染力。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进而产生严重后果,暴露部队的管理不严的问题。本文主要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C年轻的士兵将河流想成恋人,表达出士兵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情感。 D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风格独特清新。 E作品的最大悲剧性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的机会,必然会酿成自身的灾难。在对敌斗争中,这是应该记取的教训,这也恰恰是
27、本文主题所在。 ( 2)简析小说主人公 “他 ”的形象特点。( 6分) ( 3)文 中多处写到明媚和熙的春天、潺潺的水声、鸟群等,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 6分) ( 4)这篇小说以 “界河 ”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8分) 答案: ( 1)( 5分) A( 3分) D( 2分) C( l分) ( 2)( 6分)形象特点: 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十分关注、充满向往。 心地善良,有人性的 “美。对战争的残酷与扼杀人性有反感情绪。 十分机警,反应快捷。(每点 2分) ( 3)( 6分)这些文字 构筑的环境描写,
28、具有衬托和渲染作用。 衬托人物形象,巧妙地反映出主人公对外在景物的关注,映射出 “他 ”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和向往。 衬托出战争等悖逆人性的残酷、可恶,抒写和表达了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情感和愿望。 渲染和丰富了小说的背景层次,真实可感,如临其境,具有画面美;推动和牵引了故事情节发展。(每点 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不必太拘泥于答案:。) ( 4)( 8分)观点一:承载托付起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题情感,使小说的主题深刻丰富。 从表面上看,界河真实的反应出战争双方对立的现实。 透过界河的对立, 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等破坏美好,破坏和平,戕害人性等问题的思考。 透过界河所发生的 悲剧故事,表
29、达了作者对反对戕 害,呼唤人性的情感愿望。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严谨有序,新颖别致。 围绕界河展开发展故事情节,使故事事件紧凑有序。 以界河为纽带和载体,将小说中的环境,人物等要素扭结勾连精巧自然。围绕界河展开的战争题材的小说,却不见残酷的战争场面,新颖别致,耐人深思回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或隐喻)意蕴鲜明深远。 以河流为载体,托付扭结起来的环境、人物、故事等要素,让象征的手法特征鲜明。 界河本是自然之河,河的 两岸风光一致,鸟儿自由飞翔,而人却不得跨涉,象征意蕴深远,反思意味层次丰富。 小说中的界河,人物,故事都没有特定的名称,有助于象征意义的表达,容易启发读者体悟象征性。(观点 2分
30、,理由每点 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不必太拘泥于答案:。)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朱汉宾,字绩臣,亳州谯县人也。父元礼,始为郡将。梁太祖闻其名,擢为军校,从庞师古渡淮,战没于淮南。汉宾少有膂力,形神壮伟,胆气过人。梁太祖以其父死王事,选置帐下,编入属籍。梁太祖之攻兖、郓也,朱瑾募骁勇数百人,黥双雁于其颊,号为 “雁子都 ”。梁 太祖闻之,亦选数百人,别为一军,号为 “落雁都 ”。署汉宾为军使,当时目为 “朱落雁 ”。后与诸将破蔡贼有功,天复中,授右羽林统军。入梁,历天威军使、左羽林统军,出为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后、亳曹二州刺史、安州节度使。 庄宗至洛阳,汉宾自镇入觐,复令还镇。明年
31、,授左龙武统军。 庄宗尝幸汉宾之第,汉宾妻进酒上食,奏乐以娱之,自是汉宾 颇蒙宠待 。同光四年正月,冀王朱友谦入朝,明宗居洛阳,以友谦故人,置酒于第。庄宗诸弟在席,友谦坐在永王存霸之上。酒酣,汉宾以大觞奉友谦曰: “公虽名位高,坐于皇弟之上,非宜也。仆与公俱在梁朝,以宗盟相厚,自公入朝,三发单函候问,略无报复,忽余卑位,不亦甚乎! ”元行钦恐其纷然,为解之方止。不数日,友谦赤族。赵在礼据魏州,元行钦率军进讨,诏汉宾权知河南府事。明宗以汉宾为右卫上将军,枢密使安重诲方当委重,汉宾密令结托,得为婚家。天成末,为潞州节 度使,移镇晋州。重诲既诛,汉宾复为上将军。明年秋,汉宾告老,授太子少保致仕。清泰
32、 二年六月卒,时年六十四。 汉宾少勇健,及晚岁饮啖过人,其状貌伟如也。凡所履历,不闻逾法。梁时,尝领军屯魏莘县,适值连帅去郡,诸军咸以利见诱,请自为留后,汉宾则斩其言者,拒而不从,闻者赏焉。在曹日,飞蝗去境,父老歌之。临平阳遇旱,亲斋洁祷龙子祠,逾日雨足,四封大稔,咸以为善政之所致也。及致仕,东还亳郡,见乡旧亲戚沦没者,有茔兆未办,则给以棺殓; 有婚嫁未毕,则助以资币,受其惠者数百家,郡人义之。 寻还洛阳,有第在怀仁里,北限洛水,南枕通衢,层屋连甍,修木交干,笙歌罗绮,日以自娱,养彼天和,保其余齿,此乃近朝知止之 良将也。晋高祖即位,赠太子少傅,谥曰贞惠。 选自旧五代史 唐书 列传第十六 【小
33、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三发单函候问 函:书信。 B明宗以汉宾为右卫上将军 以:认为。 C不数日,友谦赤族 族:灭族。 D四封大稔 稔:庄稼成熟。 【小题 2】以下各组句子中,都表明朱汉宾 “胆气过人 ”的一组是( 3 分) A从庞师古渡淮,战没于淮南 日以自娱,养彼天和,保其余齿 B忽余卑位,不亦甚乎 公虽名位高,坐于皇弟之上,非宜也 C斩其言者,拒而不从飞蝗去境 ,父老歌之 D黥双雁于其颊,号为 “雁子都 ”临平阳遇旱,亲斋洁祷龙子祠 【小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朱汉宾的父亲为国事而死,梁太祖将朱汉宾选入
34、帐下。在攻打兖州和郓州时,又委任他做军使。后来朱汉宾和众将领攻打蔡州叛贼建立战功。 B冀王朱友谦入朝后,在宴席上倨傲无礼,说了一番让朱汉宾气愤的话,朱汉宾忍无可忍,与之发 生冲突。后来经元行钦调解才停止。 C朱汉宾做右卫上将军时,枢密使安重诲正受重用,朱汉宾暗中结交他,和他结为儿女亲家,后来安重诲被杀。 D朱汉宾晚年回到洛阳,府宅在怀仁里。那里高屋相连,大树枝叶相交。他的生活怡然快乐。最终得以颐养天年,六十四岁去世。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 ( 1)庄宗尝幸汉宾之第,汉宾妻进酒上食,奏乐以娱之,自是汉宾颇蒙宠待。( 5 分) _ ( 2)有婚嫁
35、未毕,则助以资币,受其惠者数百家,郡人义之。( 5 分) _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 B 【小题 1】【小题 1】 【小题 1】【小题 1】【小题 1】略 【参考译文】 朱汉宾,字绩臣,亳州谯县人。父亲朱元礼,起初为郡将。梁太祖听说他的名声,提拔他做军校。他跟从庞师古渡 过淮河,在淮南战死。朱汉宾年少时有体力,体形魁梧精神饱满,胆量气度超过常人。梁太祖因为朱汉宾的父亲为国事而死,提拔朱汉宾到自己帐下,编入自己部属的名籍。梁太祖在攻打兖州、郓州的时候,朱瑾招募 几百个骁勇善战的士兵,在他们脸颊上刺刻双雁,号称 “雁子都(都:军队编制) ”。梁太祖听说了,也选拔几
36、百人,另外组建一军,号称“落雁都 ”。委任朱汉宾为军使,当时人们称他为 “朱落雁 ”。后来与众将领攻打蔡州叛贼有功,天复年间被任命为右羽林统军。入梁后,历任天威军使、左羽林统军,出京任磁州刺史、滑宋二州留后、亳曹二州刺史、安州节度使。 朱汉宾年轻时勇猛健壮,到晚年也酒量食量过人,体态仍旧很魁梧。凡是他担任职务的地方,没听说有逾越法度的事。在后梁的时候,曾经领兵驻扎在魏州莘县,恰好赶上连帅离开本郡,众军都用利益诱惑他,请求他自己担任留后,朱汉宾就杀掉说这些话的人,拒不听从,听说这件事的人都赞扬他。在曹州的时候,蝗虫飞离州境,父老乡亲讴歌赞颂他。掌管平阳的时候遇到旱灾,朱汉宾亲自斋戒沐浴到龙子祠祈
37、雨,过了一天雨水充足,后来四境内取得了大丰收,人们都认为是他仁厚的政治感召的结果。等到退休的时候,向东回到亳州,看见乡里故友亲戚死去,有坟墓没建的, 就送给他们棺木收殓埋葬;有结婚出嫁没完成的,就用钱财礼物帮助他们,接受他恩惠的有几百家,同郡的人认为他有德义。不久回到洛阳,有宅院在怀仁里,北到洛水,南临大道,高屋幢幢相连,大树枝叶相交,有吹笙唱歌的童儿,有身穿罗绮的舞女,天天以此自乐,颐养自然的和气,安享自己的晚年,这真是近代懂得知足的良将啊。晋高祖即位,追赠太子少傅官职,谥号为贞惠。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诗歌和元曲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
38、乔。 正宫 鹦鹉曲 赤壁怀古 冯子振 茅庐诸葛亲曾住 ,早赚出抱膝梁父。笑谈间汉鼎三分,不记得南阳耕雨。 叹西风卷尽豪华,往事大江东去。彻如今话说渔樵,算也是英雄了处。 【注】 诸葛亮曾隐居南阳隆中,抱膝长啸,好为梁父吟。 【小题 1】根据相关知识填空。 (6分 ) 杜牧是 _代人,他的赤壁的体裁是 _,题材类型是 _;“正宫 鹦鹉曲 赤壁怀古 ”,其中 “正宫 ”是 _, “鹦鹉曲 ”是 _,“赤壁怀古 ”是 _。 【小题 2】比较冯子振的赤壁怀古与杜牧的赤壁,简要评析冯子振的赤壁怀古在立意构 思上的特点。 (5分 ) _ 答案: 【小题 1】( 6分)唐 绝句 咏史诗 宫调名 曲牌名 题目
39、(每空 1分) 【小题 1】( 5分)冯子振的赤壁怀古在立意构思上另辟蹊径。( 1分)历代以 “赤壁怀古 ”为题的作品,多以周瑜为歌颂对象,并且总要正面写到赤壁战争,如杜牧的这首赤壁。( 2分)但这首元曲,却以诸葛亮为追怀对象,而且未写赤壁战争,而只着重评价诸葛亮的出处行藏。写诸葛亮也 不同于他人的歌颂,而采取非议的态度。( 2分) 语言表达 将下面一段话改写成一个句子,使其准确而简洁地表达原意。不超过 30个字。 (5分 ) 荔枝壳上的裂片,有的品种大些,有的品种小些,有的品种疏些,有的品种密些;荔枝壳裂片上的峰,有的品种平些,有的品种尖些,情况并不是一样的。这是由于品种不同而形成的。 答案
40、:荔枝壳裂片的大小疏密,片峰的尖平,都因品种而异。 仿照下面的示例,以 “心灵 ”为话题,再写两个句子,要求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式相同。( 6分) 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 答案: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它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片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一句 3分。比喻恰当 2分,要注意前后句的衔接,只有比喻,前后不衔接,不得分;句式相同 1分。) 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 理由 逃避不一定躲过, 面对不一定难过; 热闹不一定不快乐, 孤单不一定寂寞; 拥有不一定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你可能因为某个理由而伤心难过, 但你却能找个理由让自己快乐。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可以从每两句相对的一组诗句中选取角度,确定立意,即选取 “逃避与面对 ”、 “热闹与孤单 ”、 “拥有与失去 ”以及 “痛苦与快乐 ”中的任何一项,或谈自己的看法,或讲述相关的故事;也可以从诗歌的整体上考虑立意,如 “辩证地看问题 ”、 “用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