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陕西宝鸡中学高一上期期末考试语文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慰 藉 (ji) 坍 圮 (p) 召 唤 (zho) 绵 亘 (n)混 混 沌 沌 (hn dn) B 绮 丽 (q) 炫 耀 (xun) 窠 臼 (k) 罹 难 (l )急不 暇 择 (xi) C发 酵 (jio) 枯 槁 (o) 恪 守 (k) 遗 施 (wi)渐车帷 裳 (chn) D 绽 开 (zhn) 叫 嚣 (xio) 隽 永 (jun) 芰 荷 (j)图穷 匕 见 (b) 答案: A 试题分析: A 召 唤 (zho)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识记现代汉语普
2、通话常用字的字音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A级。 点评:如果题干是全部不相同的,就把有两项相同的去掉;如果题干是与所给字的读音全部相同的,则去掉一个不同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全都正确,就去掉有一个错误的一项;如果题干是读音有错误的一组,就排除肯定无误的一项;总之,用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但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没有弱势群体和强势群体之分并不等于没有差别,一个有差别的社会并不等于是不和谐的社会,也不等于不公正。 B “微博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促进了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C中国和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达国家和最大发展
3、中国家,两国关系稳定发展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稳定的重大贡献。 D企业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面对这样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业的勇气和创新的锐气。 答案: D 试题分析: A歧义, “也不等于不公正 ”指向不明; B搭配不当,不能说 “加快了 ”“质量 ”; C语序不当,将 “中国 ”和 “美国 ”调换位置,或将 “最大发达国家 ”和 “最大发展中国家 ”调换位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辨析并修改病句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修改病句,是辨析病句的最终目的。病句修改题考点要求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1.辨析并判断句子的正误。 2.从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
4、结构混乱等方面有侧重地修改病句。 3.用符号修改有语病的句子。 4.在语段中找出病句进行修改。修改病句以通顺、正确为原则,不作修饰,不改变原意。把握句子结构,了解常见病句类型及修改方法,是基本应对策略。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对、结构混乱等语病。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抢抓机遇谋发展,各地干部普遍有一种 计日以待 的紧迫感,许多人用 “五加二,白加黑 ”的连轴转来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 B胡适、钱玄同、李大钊等人当年敢想敢说, 肆无忌惮 ,想办新青年,自己就办起来了,办起来后,虽然在上面吵架,却也是不同思想的撞击。 C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的财政预算案讲话可谓
5、 开诚布公 ,声明去年的紧急预算案主要是拯救英国的银行系统,为过去所犯的错误埋单。 D以色列的足球水平发展近几年来有突飞猛进之势,特 别是主场表现出来的强硬,令欧洲足球强国的球迷们无不 侧目而视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望文生义。计日以待:可以数着日子等待。形容为时不远。B肆无忌惮是贬义词,感情色彩不对。 D侧目而视,也是贬义词,不应该用在这。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一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
6、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 、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下列文学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最早的一篇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木兰辞被誉为 “乐府双璧 ”。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是民歌常用的比兴手法。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 305篇,按照内容可以分为风(民间歌谣)、雅(祭祀乐歌)、颂(宫廷乐歌),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C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楚辞与诗经分别开创
7、了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 D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集,最早见于南朝萧统的文选。 答案: B 试题分析: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前 11世纪至前 6世纪)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文学常识的掌握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文学常识虽然最近几年考得不多,但是一些重要的作家和作品一定要求学生读,该记忆的也要背过。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上的语句,与上 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个春天的黄昏,当满地繁花无意间闯入我的心,我不禁为之震颤!我惊诧,三年的时间,树天天在,花年年开, _!一连好几天, _,望它们于无声中悄然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8、美丽的花树,寂寞的花树,使我领悟了一句话: _。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一个句子的末尾,是一个感叹号,应该选 ,因为相对而言,短句比长句有更强烈的表达效果。第二个句子,根据前后句可以判断出,是抒情的成分比较多,所以更适合长句,所以选 。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语言连贯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做此类题时要注意语段衔接,前瞻后顾,注意上下文主语的承接及逻辑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用排除法。做题思路是:考查陈述对象是否一致 话题是否一致 前后句式是否一致 情境是否吻合 音节是否和谐等。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青岛的树 苏雪林 近处万瓦鳞 鳞,金碧辉煌,
9、远处紫山拥抱,碧水萦回。青岛是个美丽的仙岛,也是我国黄海上的一座雄关。百余年前被德国人强行割据,十余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行将失败之际,又被日本人趁机攫作囊中物,现在才回归我国版图。只愿这一颗莹洁的明珠,永远镶嵌在我们可爱的中华王冠上,放射万道光芒,照射着永不扬波的东海,辉映着五千年文明的光华! 青岛给我的第一个印象是树多。到处是树。密密层层的,铺天盖地的树,叫你眼睛里所见的无非是苍翠欲滴的树色,鼻子里所闻的无非是芳醇欲醉的叶香,肌肤所感受的无非是清凉如水的爽意。从高处一看,整个青岛,像是一 片汪洋的绿海,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我们中国人说绿色可以养目;英国十八世纪也有个文人
10、写了一篇文章,将这个理由加以科学和神学的解释,他说道:别的颜色对于我们视神经的刺激或失之过强,或失之过弱,唯有青绿之色最为适宜,造物主便选择了这个颜色赐给我们,所以我们的世界,青绿成为主要的部分。这道理也许是对的吧。 我常自命是个自然的孩子,我血管里似流有原始蛮人的血液,我最爱的自然物是树木,不是一株两株的,而是森然成林的。不过诞生于这现代社会,受了诗书的陶冶和各种物质文明的熏染,我的蛮性已被过滤得所余无几了 。因此那充满毒蛇猛兽的赤道森林,我不敢领教;连绵千里,黑暗不见天日的非洲某些地区的森林,我也思而生畏。我只欢喜都市或乡村人工培植的茂密森林,像从前欧洲和今日青岛所见的,便感满足。 不过像
11、巴黎的卢森堡、里昂的金头公园,虽万树如云,绿荫成幄,我可不大中意,因为游人太多,缺乏静谧之趣。你的心灵不能和自然深深契合,虽置身了无纤尘的水精之域, 仍不啻驰逐于软红十丈的通衢,还有何乐趣之足道? 我毕生不能忘记的是十年前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的散步。那里有好几座菩提树的林子,树身大皆合抱,而润滑如玉,看在眼里令人极感怡悦 。仰望顶上叶影,一派浓绿,杂以嫩青、浅碧、鹅黄,更抹着一层石绿,色调之富,只有对颜色有敏感力的画家才能辨认。怪不得法国有些画家写生野外之际,每一类油彩要带上五六种,譬如蓝色,自深蓝、靛蓝、宝蓝、澄蓝直到浅蓝,像绣线坊肆的货样按层次排列下来。这样才可用一枝画笔摄取湖光的 暄
12、 饔暗牟尾詈筒蹲匠 拖 簟 绯吭孪 庀叩谋浠谩笞匀坏摹懊馈笔俏蘧氐模 颐窍胩嫠 凑找哺米急赋浞值纳 什判小 br散步倦了,不妨就着那软绵绵的草地坐下来,将身子倚在树上。白色细碎的花朵,挟着清香,簌簌地自枝间坠下,落在你的头发上、衣襟 上。仲夏的风编织着树影、花香与芳草的气息,把你的灵魂,轻轻送入梦境,带你入于沉思之域。教你体味宇宙的奥妙和人生的庄严,于是你的思绪更似一缕篆烟,袅然上升而游于无垠之境。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就因为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即使有几株树,也是枯黄凋萎,了无生趣,所以我曾在鸽儿通信里大发 “故国乔木 ”之叹声。 记得我初到青岛时,曾对我们的居停主人周先
13、生说: “青岛,果然不愧这一个青 字,从前国人之所以名之为青,想必是为了这里树多的缘故。 ” “您错了。 ”周先生笑着说, “这地方如真算个岛,则从前当 呼之为 赤岛 青岛之东,有一个真正的小岛,其名为赤 而不能名之为青。因为它在德国人割据以前,原也是个不毛之地。从前的青岛,都是乱石荒山,不宜种树。德国人用了无数吨炸药、无数人工,轰去了乱石,从别处运来数百万吨的泥土,又研究出与本地气候最相宜的洋槐,种下数十万株。土壤变化以后,别的树木也宜于生长,青岛才真的变成青岛了。 ” 别人从不能种树的石山上,蛮种出树来,我们有无限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这是哪里说起的话! (选自苏雪林散文选集,有删改 )
14、 【小题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 ) A文章开头交待了青岛的地理位置,回顾了青岛屈辱的历史,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 B作者把青岛比作是 “一片汪洋的绿海 ”,而 “各种建筑物则像是那露出水面的岛屿之属 ”,这样写形象地表现出了青岛树多而密的特点。 C作者描写的内容是青岛的树,中间却花了不少笔墨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菩提树林,而这一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D “回到祖国,我常感觉心灵枯燥 ”,是因为 “我 ”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 E这篇散文写了青岛的树,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青岛的树的喜 爱。文章带有浓郁的地方
15、特色,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小题 2】文章题为 “青岛的树 ”,本应着力写青岛的树,但作者为什么浓墨重彩地描写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 (6分 ) 答: _ _ _ _ 【小题 3】青岛的树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全文予以概括。 (6分 ) 答: _ _ _ _ 【小题 4】文章最后一段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十分复杂的,请结合全文予以探究。 (6分 ) 答: _ _ 答案: 【小题 1】 BC 【小题 2】( 6分)答案:表达自己对静谧的茂密树林的喜爱之情和初回国时对所见荒废景象的失望之感 (3分 ),烘托 (衬托 )青岛的树,突出见到青岛的树时的惊喜。 (3分 )。 【小题 3】茂盛、苍翠 (多
16、、密密层层、铺天盖地 )(2分 ),多人工栽植 (2分 ),让心灵与自然契合 (能滋润心灵 )(2分 )。 【小题 4】( 6分)答案:在历史与现实的纠结中,作者内心情感矛盾而复杂(2分 ): 痛恨德国人的入侵,却又偏偏喜爱入侵者所植的树木。情感矛盾 (2分 )。 入侵者炸山植树,我们有肥沃的土地,却任其荒废。痛惜而无语 (2 分 )。 试题分析: 【小题 1】 A项, “更展现了其悠久而辉煌的文明 ”于文无据。 D项, “我 对祖国落后的现状不满,回国前的希望与回国后的失望形成强烈的对比 ”不合文意,从文中看, “我常感觉心灵枯燥 ”是因为 “郊野 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 ”的环境了无
17、生趣。 E项, “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文中并没有充分体现,本文的文笔也不 “诙谐 ”。 【小题 2】本题的答题信息区为第 2、 3、 6、 7四段中,第 2段主要写青岛的树多、呈青绿色,特别茂盛的特点;第 3段则指出青岛的树属于都市 “人工培植的茂密树林 ”这一特点;从第 6、 7 段可看出青岛的树能滋润心灵。整合以上信息,用简单的语句概括即可。 【小题 3】答题时应考虑内容的安排与中心之间的联系。文章题为 “青岛的树 ”,但却在第 4、 5两段着力描写了里昂中法学校附近的菩提树林,并突出了其静谧的特点,表达 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这与下文作者归国之后所见 “郊野到处童山濯濯,城市更湫隘污秽
18、”形成对比,自然引出后文对青岛树的描写。 【小题 4】这是一道探究题,解答此题,首先要紧扣文章主旨,联系文中所写的时代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感情进行分析,从而找到解读作者情感的钥匙。其次,要紧扣原文中的表述进行分析,不主观附会。最后,分析要结合文本,符合文中所反映的事实,言之成理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阅读现代文的能力。 点评:第一小题需要注意,该题型选项的分值不等,所以难度更大一些,怎样选出分值最高的两项一直是困扰学生们的 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五个选项中,两个错误的选项是很容易找出来的,倒是分值少的那个选项很难找。其实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这个分值少的选项大多都是设置理解性的障碍。对于筛
19、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确定了答题范围后,根据分值划分出相应的层次,尽量用原文当中的原句筛选整合出答案:。如果原句太长,要加以概括总结,一定要体现出原文中的关键词语。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 描写手法: 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 B.侧面描写; C.虚实结合; D.象征手法等。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最后一题是一道开放题,针对这些评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自的观点定然不会
20、相同,有赞同的,也有否定的,但是无论哪种见解,都要围绕文章的内容说出相应的理由。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何为其然也? ”客曰: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 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 苏子曰: “客亦知
21、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 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二)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
22、游之乐也。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 ,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小题 1】对句中划线字的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正襟 危 坐 危
23、:端正 B 渺 沧海之一粟 渺 :渺茫 C 火尚足以 明 也 明:照明 D后世之 谬 其传而莫能名者 谬:弄错 【小题 2】下列句中词类活用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唐浮图慧褒始 舍 于其址 至于 幽暗昏惑 而无物以相之 西 望夏口,东望武昌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下 江陵 不知 老 之将至 夙 兴夜寐 A / / B / / / C / / D / / 【小题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C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 D 凉婢囟 拇 【小题 4】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例:何为其然也 A而今安
24、在哉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何可胜道也哉 【小题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一句,用侧面暗示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厌恶从前官场腐败,希望清明政治出现的思想。 B赤壁赋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故事,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蕴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 C主客问答,实际表明了作者内心深处激烈的矛盾冲突,冲突的结果是旷达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哀的一面。 D “力 ”和 “物 ”有时难以强求,因此,只要 “尽吾志 ”,即使 “不能至 ”,也 “可以无悔矣
25、”。 【小题 6】翻译( 8分,每题 4分) ( 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 ( 2)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 答案: 【小题 1】 B 【小题 2】 D 【小题 3】 B 【小题 4】 A 【小题 5】 A 【小题 6】( 1)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与鱼虾结伴,以麋鹿为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葫芦做的酒杯互相劝饮。 ( 2)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书籍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的流传(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情况),哪能说的完呢! 试题分析: 【小题 1】 B.(渺 :渺小。) 【小题
26、 2】 D. ( 是名词作动词; 是形容词作名词; 是名词作状语。) 【小题 3】 B( A.“冯 ”通 “凭 ”; C. “帘 ”通 “奁 ”; D. “错 ”通 “措 ”。) 【小题 4】 A( A和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 B.状语后置句 C. 状语后置句 D.判断句。) 【小题 5】 A (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一句,用直抒胸臆的手法。) 【小题 6】( 1)在翻译这个句子的时候, “渔樵 ”译为捕鱼砍柴; “侣友 ”是意动用法, “属 ”通 “嘱 ”各 1分,全句通畅 1分。( 2)这个句子中 “谬 ”译为弄错了,“名 ”指说明白, “胜 ”指完,尽, 各 1分,全句通畅 1
27、分。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点评:本题中文言实词的考查,比较简单。对于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相对简单的,一般学生都能判断出来。就是一个名词活用为动词和名词活用为状语学生不好区分,如果该词后面跟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词就是活用作动词,如果后面跟的是动词,那就是活用作状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状语后置最多,而且大多是 “于 ”带领的介词结构后置,见得多了学生自然很容易判断出来。而被动句,除了 “为所 ”表被动,还有 “见 ”。还有一些句子虽然没有明显的表被动的词语,但是要翻译成被动语气,也算被动句。第五题是对文言文整体阅读能力的考查,涵盖广泛,要 求考生整体把握文意,是对文言文阅
28、读能力的高层次要求。题目所给选项特点是差别细微,似是而非,稍不留神就可能致误。做题要诀是严格比照原文,细心辨察正误。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学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 “信 ”(准确无误)和 “达 ”(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阅读( 8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以下问题。 秋夜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 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漏水:古人以漏壶滴水计时。 【小题 1】此诗第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了什么
29、 (4分 ) 【小题 2】第三句中 “逼 ”字用得很神妙,请结合你的理解,说说为什么。 (4分 ) 答案: 【小题 1】( 4分)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漫漫,难以入眠。 【小题 2】 (4分 )“逼 ”用得很神妙,秋凉夜寒 “逼 ”出秋虫通夕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 “逼 ”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末一句。 (意思对可酌情给分 ) 【小题 1】试题分析:此诗中的 “丁丁 ”和 “漫漫 ”,它们都是形容词,前者形容漏水的声 音,后者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但无论是形容漏水声音,或是形容轻云形状变幻,都是为了一个目的,这就是描写秋夜的时间之长。这两个词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
30、秋夜漫漫,难以入眠。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作品中的景物描写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C级 点评:诗歌中的景物描写的角度有以下几种: 1)空间角度。凡写景总有一个顺序,远近、高低、上下、内外,无论怎样,总是层次分明。( 2)色彩角度。诗歌中所写景物色彩不同,把不同色彩的景物组合到一个画面中,就收到诗中有画的效果,鉴赏时可以从景物色彩角度分析写景特色。( 3)感觉器官角度 。赏析诗歌中作者写景,往往从自身的听觉、视觉、嗅觉等角度去写,这就要求我们在赏析时,把诗人所见所闻所感的内容品析到位。 【小题 2】试题分析:第三句中的 “通夕 ”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
31、眠。 “逼 ”字用得神妙,既 “逼 ”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 “逼 ”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D级。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 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 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语言表达 根据例句,以 “冬 ”为话题仿写。要求比喻恰当,句式相似。( 4分) 夏是年轻的热情,它激励人的斗志,陶冶人的心胸 愿你从夏雨中学会包容,
32、从夏暑中汲取动力。 。 答案:例:冬是强者的挚友,它磨砺人的意志,锤炼人的胆略 愿你从冬雪中学到端庄 ,从冬寒中吸得刚毅!(比喻 2分,句式 2分。) 成语运用。( 2分) 成语对联:有些成语,虽然在意思上相反或相似,结构上却互相对偶, 组成有趣的四字对。( 2分) 例:守株待兔 缘木求鱼 瓜熟蒂落 愚公移山 答案: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愚公移山 精卫填海 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求考生能掌握一定的成语词汇量,然后再根据对联的基本要求将对联对出来。给出的示例中, “株 ”和 “木 ”相对, “兔 ”和 “鱼 ”相对,将这些都看清楚了,再比着葫芦画瓢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正确使用修辞方法 ”的
33、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对联,就像律诗里的 “对仗 ”,是文学形式之一,写对联要求: 1、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 2、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如红花的花字,笑春风的笑字、风字。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做到这两点,格律上就大致过关了。但还有一些其它的要求,可称为进阶篇。要写好
34、对联,这些 进阶的要求,也要慢慢适应。 默写 名篇名句默写 (6分 ) 【小题 1】总角之宴, 。 【小题 2】举酒属客, , 歌窈窕之章。 【小题 3】 ,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小题 4】 ,池鱼思故渊。 【小题 5】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 答案: 【小题 1】言笑晏晏 【小题 2】诵明月之诗 【小题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小题 4】羁鸟恋旧林 【小题 5】雨雪霏霏 试题分析:默写( 1)时,注意 “晏 ”的写法。默写( 3)时,注意 “衿 ”的写法。 默写( 4)时,注意 “羁 ”的写法。默写( 5)时,注意 “霏 ”的写法。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35、 ”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A级 点评: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的依据是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名段、名篇。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课标要求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 ;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 ;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 作文 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的作文。( 50分) 在生命成长的历程中,成功时会亢奋,挫折时会焦虑,麻烦时会烦恼 这时不妨给自己 “淬火 ”,采用 “冷处理 ”,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适应力 更强,生命会因此更加多姿多彩。 请以 “给生命 淬火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立意自定; 不得抄袭或套
36、作; 不少于 700字; 书写工整、规范;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 答案: 范文: 给生命 “淬火 ” 吕伯新 让生命在苦难中淬火,让生命在奋斗中闪光。 生命是一块含有杂质的熟铁,欲锻造光芒四射的 “龙泉 ”“太阿 ”,就必须忍受痛苦,经受锤炼,除去杂质,走向纯粹。只有让苦难的铁锤频频敲击,才能让四溅的火花带走影响生命质量的一切,唤醒坚韧,谋求成熟。 事实上,作为高三学子,我们也在进行着这样 的工作。君不见,校园里,同学们一路小跑,争先恐后;君不见,教室内,同学们鸦雀无声,秩序井然;君不见,课桌上,同学们埋头苦读,争分夺秒。君不闻,操场上,口号阵阵,动地惊天;君不闻,早读课上,书
37、声琅琅,悦耳动听;君不闻,课前宣誓,声如洪钟,震耳欲聋。我们的同学,的确有九天揽月之壮志,伏虎降龙之胆略。 我们的同学,更有自己心中的楷模。请看他们的豪言壮语吧: “生命遭遇贫穷,何妨像洪战辉一样在抗争中坦然;生命遭遇轮椅,何妨像金京一样与圣火一起微笑;生命遭遇强权,何妨像张志新一样在屠刀下凛然。 “邮递员王顺友在崎岖的山路上踏出一路风光,飞行员李剑英在飞机的故障声中滑行出不寻常的轨迹,农妇林秀贞在寻常的扶老济困中续写着传奇。 ” 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年,就应该 “让生命在苦难中淬火,让生命在奋斗中闪光。 ” 然而,一旦苦难真地扑来,我们却常常手足无措。当阶段性成功的光环耀得我们双眼难睁的时候,我
38、们无法抗拒那巨大的麻痹作用,在温柔的陷阱里跌得鼻青脸肿;当暂时失意的皮鞭抽向我们的心灵,我们无法忍受那痛彻骨髓的折磨,在苦涩的悬崖上跌得粉身碎骨;终于,在下一场较量中,我们不是落荒而逃,就是不见踪影。或许,成功和失意都 不曾光顾我们,而那种遭受冷落的感觉,像冰窟一样冻结着我们曾经沸腾的血液,让我们的行动最终胶着于零的标识上。于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发生了。表面上震耳欲聋的口号,掩盖不了心头的彷徨;口头上的信誓旦旦,撼不动坚如磐石的陋习。潦草的笔画,不规范的作业,如同风景名胜里铺天盖地的塑料袋,令人痛心不已。眉头上的坚毅压不住习惯的叛逆。面对各种各样的作业,忘记了按部就班的从容;面对 “我的学习我做
39、主 ”的冠冕堂皇,忘记了统筹兼顾的优雅;面对作业本上频频亮起的 “红灯 ”,忘记了回头审视一下的沉稳。乱了方寸,慌了手脚,乱了阵脚。你可悲地 成为苦难的俘虏。 我们惊奇地发现,迎战苦难,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落实在行动上。如果说,志向是行动的萌芽,那么,行动就是志向的枝干,成功才是它们共同的果实。有了志向,做起来雷厉风行,那么,苦难便不堪一击。 高考在即,所有的苦难像一群飞蝗,扑向我们心头那一片碧绿的希望。也许它正打扮成诸多琐碎的微不足道的失误,考验我们的意志,看我们能否心平气和的一一消除;也许它已经扮成屏风一样当在我们面前的一堵墙,等待着我们去寻求出路。也许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各种问题就是
40、它的化身,等着你去一一梳理;也许它就是冷眼以对各门功课 ,等待你科学地安排时间。也许莫名焦虑的风暴正肆虐在你的额头,也许某种甜蜜的杀手正在伺机吞噬你的意志。它们无一不在考验你的耐心。 也许你正身陷骄傲的重围,也许你正遭受失败的困扰,也许你正拥抱困难在无助的泥潭里挣扎,也许你正扼住困难的脖子在苦苦争斗 那么,不要灰心丧气,应该一鼓作气,这样你终将扬眉吐气。 如果苦难是一列火车,那么,我们的额头就是轨道,让苦难的车轮从我们额头碾过;如果苦难是一堆烈火,那么,我们的额头就是火塘,让苦难的烈焰在我们额头燃烧;如果苦难是铁锤,那么,我们的额头就是砧板,让苦难的重击在我们 额头擂响。心动不如行动,我们要以
41、实际行动向苦难询问九鼎的重量。 让我们再次向着苦难吹响进军的号角:让生命在苦难中淬火,让生命在奋斗中闪光。 试题分析:这是一个命题作文,它给了一个题目,但也给了一则材料。给生命 淬火 是个很抽象的题目, “淬火 ”本意是使钢在某种高温时突然冷却而达到某种硬度。根据这个本意,我们再细读题干给出的材料,不难发现,它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给自己 “淬火 ”,会使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适应力更强,生命会因此更加多姿多彩。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能力层级为 E级。 点评:对于一些抽 象性的题目,如责任追求宽容合作友善等,写成记叙文,你可以构思成 “通过一个我看到 (听到,读到 )的有关 人 (负或不负 )责任、 (宽容或不 )宽容、 (友善或不 )友善 的故事,告诉大家生活需要 ” ,这时,题目 “责任 (宽容 )” 就是你的记叙文的中心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