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离骚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商 山 早 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w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小题 1】选出与本诗颔联(第二联)结构相似的一项。( 4分)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B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 C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D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 【小题 2】对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4分) A诗中形象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孤独而凄凉的内心世界。 B全诗描绘出一幅远行途中的客子在初春拂晓时出发的情景。 C诗的首联统摄全篇,奠定了全诗的基调。
2、 D诗的中间两联纯粹是写景。 答案: 【小题 1】 C 【小题 1】 D 【小题 1】本题考查诗文句子结构。这句诗的意思是说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虽然在诗句里, “鸡声 ”、 “茅店 ”、 “人迹 ”、 “板桥 ”都结合为 “定语加中心词 ”的 “偏正词组 ”,但由于作定语的都是名词,所以仍然保留了名词的具体感。 C项 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也都是定语加中心词的结构。 【小题 1】本题考查对诗意
3、的理解。诗一般都是景中含情,情中有景。这 两句不单单是写景,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两句,写的是刚上路的景色。旅途早行的景色,使诗人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也就是说包含了作者的思想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小题。 绝 句 杜 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对上面杜甫的一首绝句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4分) A一、二句写了四种景,四种颜色,主要运用了映衬的方法。 B三、四两句抒情,所抒的情与一、二句的景形成反衬。 C诗中秀丽的春色,蓬勃的生机反衬诗人哀伤之情。 D诗人抒发了愉悦的 情怀,表达了思乡之情。 答案: D 阅读下面一首诗
4、,完成小题。 闻乐天授江州司马 元 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对此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4分) A一、二句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的时间、情景。 B全诗表达惊喜之情,激动得夜不能寐。 C第三句写作者听到乐天授江州司马后的表现。 D “残灯 ”、 “暗风 ”、 “寒窗 ”,以哀景衬哀情,令读者黯然销魂。 答案: B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按要求完成小题。 屈原作为楚国的名门贵族, “出则应对诸侯 ”,而以 “博闻强记 ”著称,自然首先会受到这种外来的影响。他虽是南方人,老子和庄子的同乡,但其思想的主流却是北方的 “儒 ”学。他的许多言论,简直同
5、孔子、孟子、荀子无异。他尊崇尧、舜、汤、文、武之道,主张 “依前圣而节中 ”,想要 “就重华而陈辞 ”,他认为 “孰非善而可服 ”。他把 “美 ”与 “善 ”混为一谈,而与 “恶 ”相对待,致力于 “重仁袭义兮,谨厚以为本 ”。凡此种种,都是很正统的儒家思想。即使儒家内部由于侧重点不同而产生的分歧(或侧重 “仁 ”、 “义 ”,或侧重 “刑 ”、 “法 ”),在屈原的思想中 也有反映。他一方面吸取了以孔、孟为代表的 “泛爱众 ”,和以民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主张 “民生各有所乐 ”,来同反对人道主义的封建专制主义相对立;另一方面又吸取了荀子 “使百吏畏法循绳 ”,以求 “国常不乱 ”的法治思想,
6、主张 “明法度之嫌疑 ”,以使 “国富强而法立 ”。他就是用这一套来要求楚怀王的。同时他也用这一套来抵抗和他同乡的两个更伟大的哲人老子和庄子的影响,到底不曾高蹈风尘,与渔父同游,而始终保持着与现实环境的紧密联系,在企图力挽狂澜的同时,忧谗畏讥,竞于群小之中,求进不得而终于忿恚自沉。 请根据这段文字和所学过的离骚 有关内容,简要阐述屈原的思想。( 12 分) 答案:屈原的思想主要包括: 儒家以民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 法家 “使百吏畏法循绳 ”,以求 “国常不乱 ”的法治思想; 联齐抗秦、举贤授能、以法治国的美政理想。 文言文阅读 阅读渔父完成小题。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7、。渔父见而问之曰: “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 ”屈原曰: “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浑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 其糟而啜其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 放为?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波而去,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小题 1】对于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的原因,屈原和渔父
8、的看法分别是什么?( 6分) 屈原: 渔父: 【小题 2】屈原以 “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说明( 4分) 【小题 3】渔父以 “沧浪之水 ”的比喻,说明( 4分) 【小题 4】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当的两项是( )( 4分) A “颜色 ”、 “形容 ”都是古今异义 B “何故 ”、 “是以 ”两个短语在词序上特点相同 C “于物 ”、 “见放 ”中 “于 ”“见 ”都表被动 D文中两个 “乎 ”,在意义用法不相同 E、 “察察 ”、 “汶汶 ”、 “皓皓 ”三个叠词,在句中所充当的成分不全相同 答案: 【小题 1】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凝滞于物不能与世推移。 【小题 1】人
9、不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稳。 【小题 1】人不能凝滞于物,而应与世推移。 【小题 1】 B、 E 【小题 1】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能力。本文段是屈原与渔父之间的一段对话。主要是因为渔父看见屈原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所以,才引发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对话的内容是二人分别对屈原形象的不同看法。原文说 “屈原曰: “举世 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渔父曰: “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小题 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原文有 “屈原曰: “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这句话译为“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接触到
10、污秽的外物呢? ”显然是对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回答。 【小题 1】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渔父乃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意思是说江水如果乾净 ,可以洗我的帽带 ;江水如果脏了 ,可以洗我的脚 .清者自清 ,浊者自浊 .水的清浊决定了你是洗帽还是洗脚。水清意指太平盛世,水浊意指世道浑浊,根据世道决定进退 ,表明一种超脱世俗名利的潇洒的人生态度。意思是要屈原与世推移。 【小题 1】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何故中何是什么的意思,故是原因,意思是什么原因。是以中是这个,以是因为,译为因为这个原因。所以,两个词词序不同。 “察察 ”、 “汶汶 ”充当补语的成分, “皓皓 ”是充当定语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