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4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1.2故都的秋练习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 A散文钞( cho)一 椽 ( chun) 嘶 ( s)叫 耗 ( ho)子 B潭 柘 ( zh)寺落 蕊 ( ru)橄 榄 ( ln)落 寞 ( m) C普 陀 ( tu)山房 檩 ( ln)陪 衬 ( chn)夹 袄 ( o) D 廿 ( nin)四桥 着 ( zhu)衣混 沌 ( dn) 椭 ( tu)圆 答案: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不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 “秋士 ”(古时指到了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秋声
2、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的深了。 B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种 不能自已 (不能控制自己的情感)的深情。 C可是这秋的 深味 (很浓烈的味道),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D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 赏玩 (欣赏玩味景物)不到十足。 答案: 下列句中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 A秋之于人,何偿有国别,更何偿有人种阶级的区别呢? B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C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三分之一的零头
3、。 D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 阵 A 雨过,云渐渐地 卷 B 向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 露 C 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 咬 D 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唉,天可真凉了 ”“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啦! ”北京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答案: 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当的一项
4、是( ) A我 虽则 外国的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帐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 若 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选集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 譬如 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D秋天, 无论 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答案: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 “秋 ”,这故都的秋味。 B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
5、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 C “唉,天可真凉了 ” (这 “了 ”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D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然? 答案: 下列句子不是单句的一项是 ( ) A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B可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 D有些评论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有很浓厚的颓废色彩。 答案: 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