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届新疆乌鲁木齐外国语学校二校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语文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镇水神兽 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 ”的言论在网上流传,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这样的说法纯属 不经之谈 。 B美国参众两院终于达成妥协,奥巴马政府文可以靠发行国债过日子,而自1O月 1日关门的美国部分政府机构也得以 改弦更张 。 C造许许多多朴实平凡的 芸芸众生 中,有不少人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但在危难时刻会默默地为社会、为他人尽一己之力。 D在这部新作品里,他对几个人物的描摹和刻画真是 有声有色 ,细致入微,使读者产生了具体、真切的印象和感受
2、。 答案: A 试题分析: A不经之谈, 经:通常的道理。不经:不合道理。没有根据,不合情理的言论。 B指琴声不和谐,换了琴弦,重新安上,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方法。 C佛教指一切有生命的东西,现泛指一切生物,特指世间众多的普通人。 D形容说话、表演等生动形象的样子。 考点: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把下列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文字,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对一个国家发 展进程的影响,比经济和政治的影响更深刻、更久远。 _。 _, _。 _。 _。 _。只有当全世界都公认中华文化真正繁荣起来、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候,才是我们真正强大的时候
3、。 文化建设的滞后,必然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保护乃至政治文明形成一定制约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无论兴衰成败,历史文化的根脉始终生生不息、编延不绝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史 如果说,经济发展改变的是 个国家的面貌,那么文化繁荣则可以化育 个民族的风骨 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 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我们民族赖以生存和繁衍发展的精神沃土;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成为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的宝贵精神财富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考虑语脉是否相承。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
4、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或暗示的词语相呼应的选项,进而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譬如此题 句为观点句。 谈历史文化的源远流长, 谈历史文化对于当下社会的重要意义。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下列各句 ,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 ( ) A这次招聘,一半以上的应聘者曾多年担任外资企业的中高层管理岗位,有较丰富的管 理经验。 B我父亲是建筑学家,许多人以为我母亲后来进入建筑领域,是受我父亲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 C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生活中的他不像在银幕上那样,是个性格开朗、不拘小节的人。 D近年来,随着房地产市场的
5、发展和商品房价格的持续上涨,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搭配不当, “担任 岗位 ”属于搭配不当,应是 “担任 职务 ”; C 项,表意不明, “性格开朗外向 ” 到底是生活中的他还是银幕上的他,不明确; D项,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可去掉 “随着 ”。 考点: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小题。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 中国艺术追求的静寒境界,宁静而渊澄,有一种自然而平淡的美,这与中国人的文化追求有关。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追求。 静寒境界是片宁静的天
6、地。宁静驱除了尘世的喧嚣,将人们带入悠远清澄的世界中;宁静涤荡了人们的心灵污垢,使心如冰壶,从而归于浩然明澈的宇宙之中。宁静本身就是道,就是宇宙之本,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比如在中国画中,永恒的宁静是其主要面目。烟林寒树,雪夜归舟,深山萧寺,渔庄清夏等,这些习见的画题,都在幽冷中透出宁静。这里没有鼓荡和聒噪,没有激烈的冲突,即使像范宽溪山行旅图中的飞瀑,也在空寂的氛围中,失去了如雷的喧嚣。寒江静横,孤舟闲泛,枯树萧森,将人们带入永恒的宁静中。如北宋画家王晋卿传世名作渔村小雪 图,画山间晴雪之状,意境清幽,气氛静寂,画中渔村山体均以薄雪轻施,寒林点缀于石间崖隙,江水荡漾,与远山相应,一切都
7、在清晖中浮动,真是幽寒宁静之极。 中国画家酷爱静寒之境,是因为静反映了一种独特的心境。画之静是画家静观默照的结果,也是画家高旷怀抱的写照。画家在静寒之中陶冶心灵,以静寒来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同时通过静寒来表达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中国艺术的静寒之境,绝不是追求空虚和死寂,而是要在静寒氛围中展现生命的跃迁。以静观动,动静相宜,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通则,它一般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 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文嘉自题仿倪元镇山水: “高灵爽气澄,落日横烟冷,寂寞草云亭,孤云乱山影。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飘渺,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正
8、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静与空是相联系的,静作用于听觉,空作用于视觉,听觉的静能推荡视觉的空,而视觉的空也能加重静的气氛。在中国画中,空绝非别无一物,往往与静相融合,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因此,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中国艺术热衷于创造 “空山无人,水 流花开 ”的境界,拒斥俗世的欲望,不介入社会的复杂文化活动,尽量保持 “自然的纯粹性 ”,即以山水面貌的原样呈现,不去割裂自然的原有联系。空山无人,任物兴现,山水林泉都加入到自然的生命合唱中去。 节选自朱良志一丸冷月的韵味,有删改) 【小题 1】下列对 “静寒境界 ”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9、它宁静而明澈,化解了龌龊与清洁的冲突,还我们清清世界、朗朗乾坤。 B它体现这自然而平淡的美,表明了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它可以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表达我们对宇宙的独特理解。 D它追求一种绝 对的宁静,但这种宁静却不是真正的空虚与死寂。 【小题 2】关于中国画对 “静寒之境 ”的追求,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的习见画题尽管内容指向不尽相同,但其基本特点是在幽冷中透出宁静。 B无论是动态之景还是静态之景,画家都力图营造空寂的氛围,驱除喧嚣,归于幽静。 C画之静表达的是一种独特的心境,画家在静寒中涵养自己,表现自己与尘世的距离。 D中国画以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反衬
10、现实世界的生机,从而体现出静寒之境的生趣。 【小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是中国艺术 的重要门类,文章以之为例来谈论中国艺术所追求的静寒境界。 B第 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论证构建静寒之境是中国艺术的通则。 C视觉的空与听觉的静融合成静寒境界,因此,中国画既是视觉艺术,也是听觉艺术。 D静之寒就是空之寒,这使得中国艺术隔绝俗世而得以尽量保持其 “自然的纯粹性 ”。 答案:【小题 1】 D 【小题 2】 D 【小题 3】 A 【小题 1】 试题分析: A原文中说的是 “世界永远充满着龌龊与清洁的角逐,而清清世界、朗朗乾坤不仅是中国人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审美
11、追求。 ”,而并没有说化解了这种冲突。 B 原文是说 “中国艺术追求这种绝对的宁静 ”,而并未说这种永恒的宁静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全部内容。 C原文中并未提到 “帮助我们还原宇宙的本来面目 ”,无中生有。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 D 对应原文 “在静寂冷寒的天地中,空亭孑立,似是令人窒息的死寂,然而,你看那孤云舒卷,轻烟缥缈,青山浮荡,孤亭影乱,这不又是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吗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在这动静转换中全然荡去。 ”,可知是将 “彻骨的冷寒,逼人的死寂 ”全然荡去,而不是用它反衬生机。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 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12、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B第 段中作者引用文嘉题画诗的目的是为了论证 “是在静寒中表现生趣,静寒为盎然的生机跃动提供了一个背景 ”。 C题干中两者并未构成因果关系,且原文中并未提及中国画是听觉艺术。 D原文中说 “静之寒在一定程度上就是空之寒 ”,而并未说 “静之寒就是空之寒 ”,且中国艺术保持 “自然的纯粹性 ”与“静之寒 ”“空之寒 ”没有关系。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25分) 从寒门子弟到行政长官 20世纪 30年代,梁振英的父亲梁忠恩只 身离开家乡山东威海闯荡香港,在清水衙门当警察。梁振英于 1954年
13、8月出生,有一姐一妹,是家中独子。二十岁之前,梁振英与家人住在七号差馆宿舍及荷李活道警察宿舍。那里没有独立卫生间,一层楼十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厕所。小时候,为省一毛钱的电车费,梁振英和姐姐、妹妹都是走路上学。上中学时,为节省每顿一块五毛钱的饭钱,梁振英总是步行半个小时回家,用十分钟时间狼吞虎咽地吃完饭,再匆匆忙忙赶回学校上课。从上幼儿园起,梁振英就已经开始忍受贫困生活的煎熬。但懂事的小振英只是默默承受,从不抱怨。稍大一点儿时,他就开始分担家务活,帮助母亲买菜、择菜。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当时梁振英才十一岁,下午到学校上学,其他时间则要干活 要么背着几十公斤重的材料往返家里与工
14、厂,要么与家人一起做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追求的可贵。 梁振英从小成绩优异。他从荷李活道警察小学毕业后考入香港著名的中学 英皇书院,后又进入当时的香港工业学院(现香港理工大学)修读建筑测量系。取得高级文凭后,梁振英于二十岁那年前往英国布里斯托理工学院(现为西英格兰大学)攻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在留学英国的三年多时间里,梁振英靠半工半读维持自己的学习及生活费用。他每周打工三个晚上,每次六个半小时,回到宿舍时往往是凌晨了。为了节省车费,他每天上学放学都要步行十多公里。即使这样,他仍然坚持参加社会活动。当时梁振英是当
15、地香港留学生的学生会主席,经常举办中国文化宣传活动, 每个星期天他还去教当地的华侨子弟学中文。 1977年,梁振英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布里斯托理工学院毕业。 学成回港的梁振英,开始了自己白手起家的创业历程。起初,他加入老牌测量师行 “仲量行 ”,成为一名测量师。过了五年,梁振英被擢升为这家英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第一位华人董事。当时年龄不足三十岁的梁振英年薪已高达上千万港元。 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被评为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 1993年,梁振英创立了梁振英测量师行。 2000年,通过互换股份与英国 DTZ及新加坡的戴玉祥产业咨询公司合并,梁振英测量师行易名为戴德梁 行。这家布点遍及
16、四十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房地产服务公司,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 2006年,梁振英成为该公司最大的个人股东,首度晋身集团董事局。一年后,梁振英又由戴德梁行北亚区主席升任为亚太区主席。此时,离他事业起步刚好三十年,梁振英已从一无所有的小青年变成了颇具经济实力的香港企业家。 作为香港专业联盟主席,梁振英率先鼓动香港十个专业团体五万多专业人才加强与内地交流。早在 20世纪 70年代末,内地的改革开放刚刚起步,身为香港“专业人士促进现代化协会 ”成员的梁振英,就开始与内地结缘,并频繁穿梭 于深港沪之间。 20世纪 80年代初期,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开始。 1984年,中英谈判碰上
17、新界的租约问题。当时,新界的全部土地楼房,不论地区、新旧、用途,地契年期全部在 1997年 6月 27日届满后,由中、英两国共同解决。由于当时内地还没有房地产市场,缺乏经济和合约上的知识,中央想找个香港人咨询意见。有位官员记起一个经常到内地讲课的年轻人 梁振英,就请他帮助写意见书。梁振英立即动笔撰写。几个月后,这份意见书中的建议成为中方意见,并成为中英联合声明附件三关于土地契约的主要内容。 在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 业发展的同时,梁振英亦开始在政治上崭露头角。1985年,梁振英出任香港基本法咨询委员会委员; 1988年,三十四岁的梁振英出任基本法咨询委员会秘书长; 1993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
18、区筹委会预委会政务小组港方组长; 1996年出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副主任; 1997年出任香港特区第一届行政会议成员、召集人。此外,他还担任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梁振英不无自豪地回忆道: “参与回归的全过程,为香港回归效力,亲历国家和平统一的阶段性成果,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和最难忘的经历。 ” (选自 2014年第 6期名人传记 ,有改动) 【小题 1】下列对传记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梁振英童年时代忍受了贫穷生活的煎熬,他从不抱怨,积极分担家庭生活的负担。艰苦的生活锻炼了他自食其力的能力和顽强的意志。 B梁振英从小学习成绩优异。在香港取得高级文凭后,前往英国留
19、学,学费和生活费自己打工解决,还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以全班第一名成绩毕业。 C梁振英学成回港后,加入了老牌测量师行 仲量行,很快就成了行业的领头人,工作了十年的时间就被评为 “香港十大杰出青年 ”。 D梁振英四十岁时创立了自己的测量行,几年后与英国和 新加坡的两家公司合并,他的戴德梁行成为亚太区同行中规模最大的公司。 E本文撷取梁振英人生的若干片段,描写他积极生活、刻苦学习、心系祖国的事迹,记叙梁振英从寒门弟子到成为香港行政长官的历程。 【小题 2】梁振英青少年时代是如何面对贫困生活的?( 6分) 【小题 3】最后一段画线句子在文中起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6分) 【小题 4】梁振英从寒门学子成
20、长为行政长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梁振英成功原因的理解。 答案:【小题 1】 B项 3分, A项 2分, E项 1分。 【小题 2】 默默承受,从不抱怨。他认为清苦的生活是第一堂人生课, 认识到执着追求的可贵。 积极面对贫穷的生活:节约花费,走路上学,上学时间回家吃饭;年龄不大就分担家务,帮工厂做活赚钱补贴家用。 【小题 3】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 ”是对上文的总结, “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引起下文。 【小题 4】 梁振英小时候的贫困,锻炼了他吃苦耐劳、执着追求的品质,为他的成长及整个人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优秀的学业为后来成为颇具实力的企业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攻
21、读估价及地产管理学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成为测量师。 具有管理才能,工作不久就被擢升为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 的董事。自己创立公司后,公司很快就成了亚太国际公司,他升任为亚太区主席。 爱国热情促使他早在内地改革开放刚刚起步时就利用自己在香港的影响力鼓励专业人士加强与内地交流,他也频繁穿梭于深港沪之间。特别是他在涉及香港回归的一系列问题上成为中国政府的得力智囊,从而使他成为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 【小题 1】 试题分析:题目要求对传记有关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判断其恰当的程度。不恰当的两项是 C D。 C项分析说梁振英 “很快就成了行业的领头人 ”,与原文不一致,原文只是说 “梁振英被擢升为英
22、资公司的合伙人及该企业华人董事 ”。 D项说 “他的戴德梁行成为亚太区同行中规模最大的公司 ”,与原文不一致,原文是说戴德梁行 “迅速发展成为亚太区最具规模的物业顾问公司 ”。其次欠当的项是 E。 E 项说梁振英 “刻苦学习 ”于文无据。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要找准答题区域,从文段的第 1小节中可以概括出答案:;找出叙述的句子即可。为节省饭钱,总是步行回家吃饭,但默默承受,从不抱怨;为了贴补家用,帮附近的塑料玩具厂加工塑胶花;这段时光尽管清苦,却被梁振英视为第一堂人生课,不仅培养了他不畏艰辛、自食其力 的能力,还让他认识到执著
23、追求的可贵等等均可归为答案:。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要结合此句在此处所起的作用加以分析,这里, “帮助和支持内地房地产事业发展 ”是对上文的总结, “在政治上崭露头角 ”又引起下文,据此回答即可。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回答此题,需要结合全文内容加以理解、分析,从文段的整体内容上,筛选叙述梁振英事迹的内容来逐一概括,注意用精练的语句来概括。 考点:探究 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 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25
24、分) 生 命 曹德权 血色黄昏,硝烟滚滚。 日军 56师团长驱直入,已彻底切断滇缅国际通道,进占怒江西岸,在惠通桥沿岸同中国军队接火,中日双方几十万部队摆开了决战架势。 怒江不保。昆明危在旦夕。 整个大后方已感触到战争的迫近。 距惠通桥不到 50公里的泥泞公路上,开来 5辆重型卡车。第一辆车上,坐着一个穿着少校制服的大胡子。两小时前,他接到集团军总部的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将弹药及食品送上惠通桥南高地。这里,国军耿振华师已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一个师打到不到一个团的兵力了,全体官兵已有 4天没进过一口食物,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而他们接到的命令是必须再坚守 24小时,不惜一兵一卒。 惠通桥不保,
25、怒江防线必毁于一旦,后果将不堪设想。 卡车在公路上疯狂地弹跳着向前冲去。大胡子少校手提一挺轻机枪,两眼血红。作为带队长官,他明白迟到一个小时的后果是什么。 不该发生的事发生了,第一辆卡车扎进炮弹坑里,熄火了。随后的 4辆卡车也被迫停下来。前面的路面都布满炮弹坑。押车官兵全部下了车,奔跑着搬石头填炮弹坑,推车,累得气喘吁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四野里聚集来不少饿得皮包骨头的饥民,怯生生地围着卡车转,也不知是谁喊了一声:车里有白馍 !顿时,四野里的饥民打了强心针般振奋起来,呼啦啦冲上去钻进车厢,抢吃起馒头来 ! 大胡子少校手提轻机枪冲到被抢的车前,嘴角抽搐着,两眼滴血,一咬牙将枪端起来对准饥民,只听
26、一片哗啦啦的枪栓声,全体押车官兵持枪围住了饥民。就在这时,大胡子少校的双眼 直直盯着车尾,然后痛苦地闭上了双眼。在车尾,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女孩,饿得双眼深陷,浑身瘦骨骇人地撑着肉皮,一双脏兮兮的手抓住馒头,嘴里还咬着一只馒头,遮住了半张瘦脸,双眼惊骇而哀怜地望着大胡子少校。大胡子少校浑身战栗着,两幅画面在眼前交替晃过:一边,是饿着肚子同鬼子拼命的国军兄弟;一边,是手无寸铁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小女孩!他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 “乡亲们哪,前面守怒江的弟兄们已经 4天没有吃饭了,他们空着肚子在和鬼子拼刺刀啊!你们 ” 四野霎时一片寂静:所有人如石雕一般。 小女孩怯生生地挪到 大胡子少
27、校面前,将手里的馒头递到大胡子少校手上,然后取下嘴里的馒头也递上去: “叔叔,我不知道这些馍馍是送到前线去的,这个馍馍我咬了一口,请他们别嫌弃,请他们吃饱了多杀鬼子 好吗 ” 大胡子一下抱起小女孩,只一个劲点头。他将脸贴着小女孩的脸: “你叫什么名字 ”小女孩有气无力地答道: “我叫尤小翠。 ”大胡子颤声说道: “好妹妹,等我们打败了鬼子,我一定要让你吃上白馍。一定让你吃饱好吗? ”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脸上露出稚气的笑。所有的饥民们此时都将拿在手里的馒头默默地送回了车上。然后用最后一点力气抱起一块块填弹坑的石 头 。 车队终于怒吼着向怒江方向冲去 。 一周后,大胡子少校和耿振华师长来到陷车的地
28、方,大胡子少校手里提着一小袋馒头,耿师长手里也有一个馒头,一个发黄的有一个缺口的白馍。他们找一个叫尤小翠的小女孩。一个老大娘将他们引到一座新的小坟包面前,老大娘说:“她家 7口人,她是最后一个死去的,她在 3天前饿死了 !”大胡子少校和耿师长咚地跪在新坟前。 凄厉的枪声伴着一声嚎叫: “小翠妹,所有的中国军人会为你报仇 ! 小日本,中国人是不会死绝的 !”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 “把这馒头 的故事 讲给 小青年们 听。 ” (选自微型小说三百篇)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田野里聚来不少饿得皮包骨的饥
29、民 ”,说他们 “皮包骨 ”是为下面他们抢馒头做铺垫,因为饿所以才抢,这是很正常的。 B大胡子少校见到百姓抢馒头, “嘴里抽搐着,双眼滴血,一咬牙将机关枪用手端起来对准饥民 ”,这里运用了肖像、动作、心理描写。 C大胡子少校 “丢下机枪,面对饥民跪了下去,一拳砸在头上 ”这些举动表明了他认为自己无能,让百姓挨饿,从而深感愧疚。 D当大胡子少校对小 女孩说会让她吃饱时,小女孩吃力地点点头,露出稚气的笑。说明小女孩还小,并不知道大胡子是在骗她。 E当大胡子少校与耿师长拿着那个缺口的馒头来找小翠时,我们可以推想,大胡子少校肯定跟前线战士们讲过这个故事。 ( 2)文章前四段的叙述和描写有什么作用?(
30、6分) ( 3)文章结尾: “34年后,一位国军起义将军临终前拿出一个有缺口且发黄的馒头。说: “把这馒头的故事 讲给 小青年们 听。 ”这个结尾有什么深意?( 6分) ( 4)文章标题是 “生命 ”,但有人认为 “小翠 ”做文章标题更合适。请就此问题进行探究。 答案:【小 题 1】 A 2分, E 3分, B 1分 【小题 2】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一个黄昏;同时也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两军交战,形势危急;为下文抢馒头事件的发生做了铺垫。 【小题 3】这位国军起义将军临死前还保存着这个馒头,说明他认为这个馒头的价值非常大,值得留存;他让人把这个故事讲给小青年听,目的是想让人们把这种精神传承下
31、去;这个结尾深化了主题。 【小题 4】观点一: “生命 ”最合适。生命是文章的主要内容:小翠用自己平凡的生命,换来国军的生命,国军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更多人的生命。生命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小翠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更多 人的生命,这体现了她生命的伟大,也是对生命的讴歌。用 “生命 ”做标题,更有深意,更耐人寻味。 观点二: “小翠 ”更合适。小翠是主要人物,文章后半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小翠展开的,虽然篇幅不长,但前面都是为小翠的出场做铺垫的。文章的主旨也主要是通过小翠体现出来的,这样一个弱小的生命却有着如此伟大的精神,这是值得讴歌的。 【小题 1】 试题分析:此项需要逐一分析、排除。 B项,没有心理描写;
32、 C项,并不是他认为自己无能,而是在乞求百姓不要抢馒头,让前线战士吃饱打鬼子; D项,并不是在欺骗她。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能力。文章的前四段主要介绍了时间和当时的形势,这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回答时注意作用类试题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主要结合文本回答,如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与背景;结构主要从所处的位置入手,前面的段落主要有引出下文或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能力。本文主要讲一个小女孩,一个平
33、凡的生命,为了让那个国军有馒头吃,有力气去打鬼子,宁可自己 挨饿,献出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应该传承下去。正是这样一个结尾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小题 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问题的探究能力。适合用什么做标题,可以从人物、文章内容、主旨等角度进行探究。探究时要注意结合文本,同时要有条理地阐述,体现层次性,如以 “生命 ”为标题,文章主要内容是围绕生命展开的,主旨也是通过生命体现出来的,这样用 “生命 ”作为标题更合适。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 F。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 ,完成
34、下面各题。 詹鼎传 【明】方孝孺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也。其家素贱,父鬻饼市中,而 舍 县之大家。大家推吴氏最豪贵,舍其家,生鼎。鼎生六七年,不 与 市中儿嬉敖,独喜游学馆,听人读书,归,辄能言诸生所诵。吴氏爱之,谓其父令儿读书。鼎欣然,其父独不肯,骂曰: “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生游也? ”然鼎每自课习,夜坐饼灶下,诵不休。其父见其志不可 夺 ,遣之读书。逾年,尽通其师所能,师辞之。时吴氏家 延 师儒,鼎就学,吴氏亦子育之,使学。未数年,吴氏子无能与鼎谈者,其师去,鼎遂为吴氏诸子师。 元末方国珍起海上,不能制,以重位授之。国珍开府 【注】 庆元,求士为己用。国珍闻鼎有
35、才,以计获之。鼎为所获,无奈,因为之尽力,为其府都事,有廉名。国珍弟平章事,有人犯法, 属 鼎治,鼎论如法,平章之妻受赇,请于鼎。持不可,曰: “今方氏欲举大谋,当用天下贤士,一心守法,曷使妇人得预事乎? ”不许。妻怒,谮之,系鼎狱,半载乃释。 复起,为上虞。上虞与伪吴王张士诚地相错,军吏贵臣甚众,以鼎儒生,不习边事,屡违约。 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后虽元帅、万夫长有 所 陈说,皆长跪 以 言,不敢 举目视其面。鼎临事有才,简牍满前,须臾而决。 至正末,我兵临庆元城下,国珍惧,乘楼船遁于海。上怒,欲举兵诛之。莫为计,鼎为草表谢,辞甚恭而辩。 上
36、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不问 。更以国珍为右丞,鼎亦召至京师。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相曰: “吾同事,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待半岁,除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僚。未完,有司请除吏。丞相曰: “刑部有詹鼎在,胜百辈。 ”其 见称如此。鼎在刑部,一以宽仁行法,威声不起,而人皆乐其不苛刻。会大都督府受赂,除军吏,事发,诬鼎有赃。御史覆鼎,鼎言在留守时所养孤甥来省,恐有之,鼎诚不知。御史曰: “法贵杀有名。 ”卒诛鼎,与百余人皆死。 (选自逊志斋集,有删改) 【注】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 【小题 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
37、,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 舍 县之大家舍:寄居 B其父见其志不可 夺 夺:改变 C时吴氏家 延 师儒延:迎接 D 属 鼎治鼎论如法属:交付 【小题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B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C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D鼎会众于庭,引一驿丞,责以不奉,公斩之。在庭者皆股栗,膝行请罪膝屈久,不能起乃罢。 【小题 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下列表述不正确
38、的一项是 A詹鼎出身微贱,从小酷爱学习,开始遭到父亲的反对,但苦学不辍,使父亲的态度发生转变,又得到与吴氏诸子一同从师学习的机会,后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B詹鼎被方国珍用计擒获, 不得已做了方国珍府都事。平章之妻受贿替人求情,詹鼎坚持秉公执法,后遭平章妻诬陷,身陷牢狱,半年后才被释放。 C詹鼎在上虞时,军吏贵臣认为他不熟悉边疆事务,多次违反纪律。为整肃纪律,詹鼎以不奉公的罪名杀了一名驿丞,使部署人人畏惧,从而树立了权威。 D詹鼎曾任上虞制、河南行省郎中、留守都卫经历、刑部侍郎、刑部佐僚等职。他在刑部任职时,适逢大都督府受贿案败露,被人诬陷贪赃,后被处死。 【小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
39、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 1)吾故市人家,生子而能业,吾业不废足矣,奈何从儒 生游也?( 5分) ( 2)上读表,曰: “孰谓方氏无人哉?是可以活其命矣。 ”乃赦,不问。( 5 分) 答案:【小题 1】 C 【小题 2】 A 【小题 3】 D 【小题 4】( 1)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跟读书人交往呢?( 2)皇帝读了奏表,说: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呢?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 【小题 1】 试题分析: “延 ”字在此处并非 “迎接 ”之意,初中教材桃花源记中有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此处
40、的 “延 ”即为 “延请,邀请 ”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2】 试题分析:文言文中,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夫、惟、盖、凡、窃、请、敬 ”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出现在句首;而 “乎、哉、也、矣、欤、焉 ”等语气词经常出现在句尾;而 “以、于、为、而、则 ”等连词经常出现在句中。根据这些特点,有助于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小题 3】 试题分析: D项,詹鼎曾任 “河南行省郎中 ”错,詹鼎并未担任河南行省郎中,原文 “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请命鼎为之。丞 相曰: 吾同事,
41、以鼎才不可使外也。 ”吏部的确是想让詹鼎去的,但丞相说以詹鼎这样的才能,是不应该外派的。半年之后,相继担任 “留守都卫经历,改刑部郎中、刑部佐寮 ”等职。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 C。 【小题 4】 试题分析:( 1)句重点把握关键词: “故 ”,本来; “市 ”,买卖货物,可翻译为“做生意 ”; “业 ”,名词活用作动词,继承手艺; “废 ”废弃 ;“游 ”,交往( 2)重点把握: “孰谓 ”,谁说; “是 ”,指示代词,这; “活 ”让 活命 ;“问 ”,审讯、追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参考 译文】 詹鼎,字国器,宁海人。他们家族向来贫穷,父亲在
42、街市卖饼为业,租本邑豪富之家为舍。本邑豪富之家数吴氏最豪贵,就寄居在他家,(并在那里)生下了詹鼎。詹鼎六七岁时,不(喜)与街市儿童嬉游,只爱上学馆,听人读书,回到家,就能复述诸生所诵读的内容。吴氏爱其聪敏,劝詹鼎之父使詹鼎到学馆读书。詹鼎高兴极了,其父唯独不应允,骂道: “我们本是商人之家,生养儿子能够继承我的手艺,我的手艺不废弃就行了,(你)怎么能给读书人交往呢? ”。但詹鼎常常独自学习,夜晚就在饼灶之下捧书诵读不止。他的父亲见他的志向不改变,就送他去读书 了。一年之后,尽通其师之学,老师辞去。那时吴家聘请老师教授自己的孩子,詹鼎就从学于吴家,吴家也把他当做自己的孩子那样抚育。不到几年,吴氏
43、子弟的学问无人能及詹鼎,老师辞归,詹鼎于是就被成为吴氏诸子的老师。 元末,方国珍起兵海上,朝廷不能节制他,不得不授给他很高的官位。方国珍成立府署,选置人才为己所用,听说詹鼎有才,就用计把他捉来。詹鼎被捉来后,没有办法,就替方国珍做事,做了他的府都事,有廉洁的名声。方国珍的弟弟担任平章,有人犯法,交给詹鼎治罪,詹鼎就依法判了罪,平章的妻子受了贿赂,向詹鼎求情。詹鼎坚持判决没有 应允。平章的妻子大怒,就诬告詹鼎,把詹鼎关进了监牢,半年后才被释放出来。 后来再次被起用,管理上虞这个地方。上虞和伪吴王张士诚的地盘相互交错接壤,高级的军官、官吏很多,他们认为詹鼎是读书人,不懂军旅事,屡次怠慢不守约定。詹
44、鼎在庭中集合众官员,拉一驿丞上来,责责备他不奉公守法,斩杀了他。在庭中的众官员都吓得两腿打战,跪倒请罪,直到膝盖弯曲得太久不能站起,才算完。后来即使是元帅、万夫长在陈说事情的时候,也都长跪着禀报,不敢抬头看詹鼎的脸。詹鼎处理事情很有才能,即使公文铺满了面前的公案,一会儿就完成了。 至正末年 ,我朝(明朝)军队进攻到了庆元城下。方国珍害怕,就乘大船逃到海上。皇上大怒,打算派兵诛杀他。方国珍(走投无路)无计可施。詹鼎就替他写了表章谢罪。言辞谦恭而辩(软中有硬)。太祖读表后叹道: “谁说方国珍没有人才?这就可以让他活命了。 ”于是赦免了方国珍,不再问罪。就召方国珍入见,封为右丞。詹鼎亦被召至京师。
45、时河南行省缺郎中,吏部建议詹鼎任职。丞相说: “我和他一同做事,(知道)凭詹鼎的才能不能让他到朝外任职。 ”过了半年,被任命为留守都卫经历,(后来)又改任刑部郎中、刑部佐僚。任期未完,主管官员奏请减除刑部属官。丞相说: “刑部有詹鼎在,胜过一百个人。 ”他的才能被称赞到如此地步。詹鼎在职时,一直是以宽仁执行法令,没有令人生畏的威名,人们都乐于其不苛刻。碰到大都督府受贿任命官吏。事情败露,诬陷詹鼎收受了脏款。御史审问詹鼎,詹鼎说在留守时他所收养的外甥来行省时,可能有受贿的事,我实在不知情啊。御史说: “执行法令贵在杀有名气的人。 ”最终处死了詹鼎等一百余人。 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 ,完成下
46、面各题。 鹧鸪天 代人赋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 ,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 ,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 ,路横斜 ,青旗 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 ,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 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青旗 :酒旗 ,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小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请简要叙述。( 5分) 【小题 2】词的最后两句作者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词题为“代人赋 ”,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 请简要说明。( 6分) 答案:【小题 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 ,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 ;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 ,黄
47、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 ;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 ,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小题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 ,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 ,借景抒情 ,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 ,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题为 “代人赋 ”,实则为己赋 ,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 ,以荠菜花自况 ,效果独特。 【小题 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本词上阕 “柔桑 ”“嫩芽 ”“蚕种 ”“细草 ”“黄犊 ”“寒林 ”“暮鸦 ”等意象既点明描写的是农村景物 ,也写出了春天万物复苏、蓬勃的物候特征。解答此类题目 ,关键是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其特征 ,
48、然后对所有意象特征进行归纳概括。 考点:鉴 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小题 2】 试题分析:第一问要特别留意 “最后两句 ”这个限制条件 ,很明显 ,“城中桃李 ”与“溪头荠菜 ”构成对比。首先要回答词作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其次要回答是怎样运用的。第二问要联系全词考虑 ,知人论世 ,留意词后注释 ,又要仔细分析最后两句。单看注解 容易理解为表达了作者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但只要联系上阕所写早春景物的特点及最后两句的对比分析 ,就会发现表达了词人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第三问难度较大 ,关键是答题角度的选择 ,理解 “代人赋 ”言在此而意在彼 ,明为 “代人 ”,实则 “为己 ”,以默默无闻而又生机勃勃的荠菜花自比。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