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苏卷语文试题 其他 简答题 (10分 ) (1)欧也妮 葛朗台中的老葛朗台是个什么样的人 (4分 ) (2)概括说说红楼梦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的主要内容。 (6分 ) 答案: (1)吝啬鬼,投机商,暴发户。 (2) 介绍贾府的历史与人物, 点出贾府存在的危机, 介绍主要人物贾宝玉的特点。 要求了解有关名著的主要内容 .艺术特色等。名著名篇见附录 。 .名著目录(加考) 三国演义 罗贯中 红楼梦 曹雪芹 呐喊 鲁迅 女神 郭沫若 家 巴金 边城 沈从文 雷雨 曹禺 哈姆雷特 莎士比亚 欧也妮 葛朗台 巴尔扎克 老人与海 海明威 这十部名著的确花了高三选
2、修历史的同学很多时间,因为今年加试题 40分计入总分,平时在教学中除了同学认真阅读者十部名著外,老师还会安排大家看这跟名著相关的影视资料,这样加大了同学对名著的映像。 从实际情况来看,在紧张的高三学习生活当中,老师还会有一强调一些自认为是重点的东西,从而会忽略了部分。从题目来看,第二道简答题就被很多老师忽略了。 选择题 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 A鲁迅呐喊 风波中的九斤老太固守旧制度、旧习惯,她的口头禅是 “一代不如一代 ”, 这表明她与赵七爷一样,是维护封建统治势力的代表人物。 B沈从文边城叙写了一个情节曲折的爱情故事,描绘了优美的自然景物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歌颂了淳朴善
3、良的人性,洋溢着浓厚的湘西乡土气息。 C曹禺雷雨中有多组戏剧冲突,如周朴园与繁漪之间、周朴园与侍萍之间、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其中以周朴园与繁漪的冲突为中心。 D三国演义中,吕布追赶曹操时,曹操以手遮脸,轻松逃脱;马超紧迫曹操时,曹操 “割须弃袍 ”,狼狈不堪。两 处描写显示了吕布与马超的不同个性。 E.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历尽艰辛,捕获了一条特大的马林鱼,归航途中与一群鲨鱼殊死搏斗,终于保住了马林鱼。这是刻画硬汉形象的重要情节。 答案: A E 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 11 14题 上善若水 张笑天 去都江堰,一进入成灌高速公路, “上善若水 ”的巨型横幅扑面而来。 这是指水吗 是
4、褒扬都江堰吗 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 岷江从雪山一路蹒跚走来,负荷着黎庶的厚望,伴随着历史的沧桑。人不可能在不同的时间趟过同一条河流,大概就是这种带有哲学意味的思维,令人频生感悟。 上善是最高的善。水滋润万物,使之生长,又从不与万物竞高下、论短长,所以老子认为 “上善若水 ”。这种品格接近于他心中至高至圣的 “道 ”了。 在喷吐着雪浪的离堆前,在散射着彩虹光芒的水雾屏幕上,我仿佛看到了重重叠叠的人影,杜甫、岑参、陆游 他们的诗篇传诵千古,历久弥新。譬如那玉垒山,本非雄峰峻岭,之所以名扬天下,还是仰赖诗圣的两句诗: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而 2200多年前蜀郡守李冰 “低
5、作堰、深淘滩 ”,劈山引水修筑的都江堰, 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史记。河渠书记载,李冰凿离堆, “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灌溉,百姓飨其利 ”。 李冰靠火烧、靠水浇,切断玉垒山,开凿离堆,修飞沙堰,今天看来实在原始。然而,原始有原始的好处。它绝不污染环境,绝不危及生态;它不会像现代水库几百米的高坝那样既令人惊叹。又令人隐隐不安。都江堰不会切断鱼类洄游的线路,人们用不着把鱼捞起来,送到大坝上头的水库里去产卵,再把孵化的幼鱼捞起来送回下游。人很累,鱼也很累。 都江堰是历史的遗存,既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利用大自然的神话。与之同时的郑国渠早已成了需要史学家考证的遗迹,而都江堰仍旧
6、生机盎然,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难怪道教尊李冰为 “妙源清君 ”,这也暗合了老子 “上善若水 ”的精髓吧。在都江堰,流淌着两条河,明的是岷江,暗的是流水孕育的文化。 伫立水边,听着震耳欲聋的涛声,望着清幽的水跳跃奔流,我的心与波涛一同律动,我被那至清的水融化了,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一想到黄河将成为泥河、长江将成为黄河、淮河将成为黑水河,众多我们赖以生息的湖泊和近海频频告急,我仿佛是那快要 窒息的鱼,无处安身。何处有生命之泉 何处有可供自由呼吸、可供安枕的绿洲 好在都江堰有。 原生态的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 “分四六、平涝旱 ”的科学治水方法,使它青春永驻,从容运转,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7、。李冰的众多后任,总会追踪李冰的足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都江堰。诸葛亮、高俭、卢翊、阿尔泰、丁宝桢 这些确保天府之国旱涝保收的官员们,生前也许没有立过德政碑,但后人有情。如今,他们就矗立在伏龙观前堰功道两侧,供人瞻仰。都江堰成就了他们,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临别的晚上。我们在郡府楼上吃着关味 的河鲜,窗外是涛鸣的和弦,真是一种久违的幸福。 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分 ) 文中说都江堰 “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6分 ) 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 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
8、 “上善若水 ”的哪几层深意。 (6分 ) 答案: (5 分 )领起全文内容,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 (6分 )因为都江堰的建造 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 方法科学: “低作堰、深淘滩 ”“分四六 、平涝旱 ”; 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 体现了 “上善若水 ”的哲学思想。 (6分 )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6分 )以水比喻 “上善 ”,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
9、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 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 来,真是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 ”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
10、他还是画画。 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外广告。 命运多舛, l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 1980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 “人不能在云里雾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 !”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 “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 了。
11、”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人拒之门外, “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 ”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 “大丈夫不从流俗 ”。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小题 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 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6分 ) 【小题 2】从全文看,黄永厚的 “冰炭同炉 ”
12、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6分 ) 答案: 【小题】 (6分 ) 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 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 涉猎广泛的阅读, 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 独特的生活态度。 【小题】 (6分 ) 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 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试的 公平和公正。 【小题】无 【小题】无 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 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 800
13、字。命题者设计的 “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 ”和 “从全文看,黄永厚的 冰炭同炉 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两题,立足点都在概括提炼信息上。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 8题。 书沈通明事 汪 琬 淮安沈通明,尝为前明总兵官。任侠轻财,士大夫皆称之。顺治二年,先是有巡抚田仰者,素习通明之为人,加礼遇焉;至是见明将亡,遂属其家通明,而身自浮海去。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会清军渡淮, 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是时通明杜门久矣。捕者围其居,通明走入寝门,饮酒数斗,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牵骑手弓矢以出,大呼曰: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遂注矢拟捕者,皆逡巡引却。通明
14、疾驰,与爱妾俱得脱。赁居苏州,变姓名,卖卜以自活。未几爱妾死,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已,复弃浮屠服,北访故人于邓州。 通明故魁垒丈夫也,美须髯,以饮酒自 豪。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一市皆以为狂。彭公子 ,其州人也,素有声望于江淮间,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侦得通明所在,徒步往与之语,通明默不应。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公捉其手曰: “君状貌稍畀,必将有物色之者,非我其孰为鲁朱家耶 ”引与俱归,日夜与通明纵酒甚欢。居久之,遇赦始得出。 通明少以勇力闻,尝与贼战,贼射之洞胸,通明即拔矢裂甲裳裹其创,往逐射者,竞杀其人而还,一军皆壮之。今且年八十余,膂力稍衰矣,饮酒犹不减少时,任侠自喜,亦如
15、故也。 夫明季战争之际,四方奇才辈出,如通明之属, 率 倜傥非常之人,此皆予 之所习闻也。其他流落湮没,为余所不及闻而不得载笔以纪者,又不知几何人。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当此之时,或有其人而不用,或用之而不尽。至于庙堂秉事之臣,非淫邪朋比即怀禄耽宠之流。当其有事,不独掣若人之肘也,必从而加媒孽焉。及一旦偾决溃裂,束手无策,则概诬天下以乏才。呜呼 !其真乏才也耶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遂属其家通明 属:托付 B.皆逡巡引却 引却:后退 C.通明故魁垒丈夫也 魁垒:高大 D.率倜傥非常之人 率:率领 下列句子中,表现沈通明 “有情 ”“有义 ”的一组是 (
16、) 通明匿仰妻子他所 裂束帛缚其爱妾,负之背 若辈亦知沈将军耶 意不自聊,祝发为浮屠 每醉辄歌呼邓州市上 已询知为彭巡抚,乃大喜吐实 A. B. C. D.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沈通明原为明末军官,为人仗义轻财,年轻时以勇猛闻名,八十多岁时酒量仍不减当年,还像过去一样以行侠自豪。 B.入清以后,沈通明闭门不出,后来移居苏州,改名换姓,靠给人算命维持生活,后出家为僧,不久还俗,北上邓州寻访故人。 C.彭子 注意到沈通明在邓州的异 常行为,前去察看,但两人一见如故,相处很好,于是彭子 免除了他的罪责,将他释放。 D.作者认为明末像沈通明那样的人才得不到重用,
17、而朝廷中掌权的大臣都是些心术不正、结党营私、追名逐利的小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购仰妻子急,踪迹至通明家。 译文: 方罢巡抚家居,独闻而异之。 译文: 然而卒无补于明之亡也,何与 译文: 答案: . D 6.A 7. C 8. 紧急悬赏捉拿田仰的妻子儿女,追踪觅迹直到沈通明家。 刚刚不做巡抚待在家里,唯独他 (彭子 ) 听到这件事而感到惊奇。 然而最终对明朝的灭亡没有起到补救作用,为什么 (什么原因 )呢 用斜线 ( )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 (限 6处 )(6分 ) 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
18、不遇于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 (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 ) 【小题 1】从画线部分找出三个词,说明杜牧认为好文章所必须具备的要素。 (3分 ) 【小题 2】文中所举的汉代作家中,哪一位是说 苑新序的作者 (1分 ) 答案: 【小题 1】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意气,辞句,学问。 【小题 2】刘向 诗歌鉴赏 古诗文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
19、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到而今,铁 骑满郊畿,风尘恶。 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 “万岁山前珠翠绕 ”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分 ) 词中写了哪些 “风尘恶 ”的景象? (4分 ) 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 “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4分 ) 答案: 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铁骑满郊畿,士兵 “膏锋锷 ”,百姓
20、 “填沟壑 ”,千村寥落。 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 心,转到想象中 “提锐旅 ”“清河洛 ”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 “怒民冲冠 ”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 “蓬壶殿里笙歌作 ”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 “繁华 ”的回忆。 “想当年 ”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 ”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 ”、 “笙歌作 ”,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 ”,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
21、指代宫女。 “珠翠绕 ”当然也是夸张说法。第二段由 “到而今 ”字起笔(回应“想当年 ”),直到 下片 “千村寥落 ”句止。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 ”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 ”, “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这远非 “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 ”之猛志。最后三句
22、,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 然登黄鹤楼,作 “汉阳游 ”,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 “昔人已乘黄鹤去 ”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 “再续汉阳游 ”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 “骑黄鹤 ”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 “靖康耻,犹未雪 ”,未能尽游兴, “待重新收拾旧山河 ”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 “想当年 ”、 “到而今 ”、 “何日 ”说到 “待归来 ”,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语言表 达 材
23、料分析鉴赏题( 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24 26题。 怀 鲁 迅 郁达夫 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发出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22日上午 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 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24、。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1936年 10月 24日在上海 【小题 1】文中第三节所写的 “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反映了青年男女什么样的心情?( 3分) 【小题 2】请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 【小题 3】结尾一节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 “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25、 ” 这句话的理解。 (6分 ) 答案: 【小题 1】 (3分 )“破裂似的心肺 ”:对鲁迅去世的悲痛。 “紧捏的拳头 ”:决心继承鲁迅的遗志;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愤恨。 (对鲁迅的价值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的悲愤;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愤恨。 ) 【小题 2】 (6分 )鲁迅逝世后,千万青年对他的爱戴和崇仰使人们更加 认识到他的伟大,这表明了民族振兴的希望。但鲁迅之死与黑暗势力的迫害有关,鲁迅逝世后,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民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这表明当时中国还处在黑暗、蒙昧之中。 【小题 3】 (6分 ) 象征手法。 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是他的精神不死。 或作:鲁迅虽然逝世了,但新的力量必然产生。 或作:表达了对民族和文化振兴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