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一中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关于下列情况中的物体可否看作质点,判断正确的是( ) A研究一列火车通过南京长江大桥的时间,火车可视为质点 B分析高射炮弹的轨迹长度,炮弹可视为质点 C研究地球的自转,地球可视为质点 D分析跳高运动员的过杆技术,运动员可视为质点 答案: B . 试题分析:火车相对于长江大桥的长度不能忽略,所以火车不能看做质点, A错误,分析高射炮弹的轨迹长度,炮弹的大小和形状对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影响不大,所以能看做质点, B正确,地球在自转的过程中,不能用一个点代替地球,形状和大小不能忽略故 C错误跳高时运动员的各个部
2、分动作不同,不能将其看作质点,故 D错误 考点:本题就是考查学生对质点概念的理解,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物体能否看成质点的条件,即看物体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能否忽略 在公式 Vt=Vo+at和 中涉及五个物理量,除 t是标量外,其它四个量 Vt、 Vo、 a、 s都是矢量。在直线运动中这四个矢量的方向都在一条直线上,当取其中一个量 的方向为正方向时,其它三个量的方向与此相同的取正值,与此相反的取负值。若取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 A匀加速直线运动中 a取负值 B匀加速直线运动中 a取正值 C匀减速直线运动中 a取正值 D无论匀加速还是匀减速 a都正值 答案: B 试题分析:
3、当物体的速度方向与加速度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加速运动,当物体的速度与加速度方向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 当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加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同,取正值; 当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时,减速运动时加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取负值 A、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a与速度方向相同,故取正值, A错误; B、匀加速直线运动时 a与速度方向相同,故取正值, B正确; C、匀减速直线运动中 a与速度方向相反,故取负值, C错误; D、匀减速直线运动中 a与速度方向相反,故取负值,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点评: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还是减速条件的判断, a与 v同向加速,反向减速 用
4、 的式子求平均速度,适用的范围是( ) A适用任何直线运动; B适用任何变速运动: C适用 于任何运动: D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答案: D .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 可得,匀变速直线运动在一段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为 ,又知道 ,即 ,所以该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考点: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点评:只有更清楚的理解了公式的来源,以及适用范围才能更好的使用它 火车从车站由静止开出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最初一分钟行驶 540米,则它在最初 l0 秒行驶的距离是 ( ) A 90米 B 45米 C 30米 D 15米 答案: D . 试题分析:根据 可得 所以在最初的 10s内的位移考点:考查
5、了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时间关系 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 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的位移之比为 ( ) A 1: 2: 3 B 1: 2: 4 C 1: 3: 5 D 1: 4: 9 答案: C . 试题分析:根据公式 可得第 1s内的位移是 , 前两秒内的位移是 ,所以第 2s内的位移是 前三秒内的位移是 ,所以第 3s内的位移是 ,故第一秒、第二秒、第三秒的位移之比为 1: 3: 5, 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 点评:该题的结果可以当成一个结论来使用,在某些计算题中可简化解题过程 物体的加速度为 2m/s2,表示这物体
6、( ) A每秒运动 2m B每经过 1秒,其速度增大 2m/s C每经过 1秒,其速度增大 2m/s2 D每经过 1秒,其速度增大或减小 2m/s 答案: D . 试题分析:加速度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物体的加速度为 2m/s2,表示这物体每经过 1秒,其速度增大或减小 2m/sD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对加速度的理解 点评: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 2m/s2,物体的速度每秒增大 2m/s 在 “研究共点力的合成 ”实验中,用两只弹簧秤分别钩住细绳套,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伸长到某一固定位置 O 点,为了确定分力的大小和方向,这一步操作中不必记录的是( ) A橡皮条固定端的位
7、置 B描点确定两条细绳套的方向 C橡皮条伸长后的总长度 D两只弹簧秤的读数 答案: Ac . 试题分析:该实验的实验目的是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要根据两个弹簧拉橡皮筋时两个拉力的大小和方向做出平行四边形求出其合力大小,然后与一个弹簧拉橡皮筋时的拉力大小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结论,故需要记录的是两弹力的大小和方向,故 AC 错误, BD正确所以选 AC 考点:本题考查了 “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成 ”实验中的基本操作, 点评:根据该实验的实验原理以及实验目的可以明确该实验需要记录的数据 下列 “画阴影 ”的物体受力分析正确的是 ( ) A两接触面均光滑 B光滑斜面,挂物体的绳子处于竖直状态 C物体以
8、初速 v依惯性冲上粗糙斜面 D两物体叠放在水平匀速传送带上一起向右匀速运动 答案: BD . 试题分析:光滑的小球静止在墙角,所以小球水平方向受力平衡,故墙对球无支持力(用假设法,如果有该支持力对球而言找不到与之平衡的另一 个力故假设不成立,即不存在墙的支持力),故 A错误;因为悬绳竖直,光滑小球静止在斜面上,故小球平衡不斜面的支持力,故 FN不存在(亦找不到 FN的施力物体),故 B正确,; 摩擦力与物体间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所以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向下, C错误 两物体一起匀速运动,之间没有相对运动趋势或者相对运动,所以上面的物块只受重力和支持力, D正确, 考点:考查了受力分析 点评:正确的
9、受力分析是关键,分析受力时不能少力亦不能多力,判断的方法一是找施力物体即分析的每一个力都能找到该力的施力物体,二是满足物体的运动状态即物体在你的受力 分析下能保持题设下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等) 在下图所示的三种情况中,砝码的质量均为 M,不计一切摩擦和弹簧秤的质量,则三个弹簧秤的示数 T1、 T2、 T3的关系是 ( ) A T1=T2=T3 B T1=T3T2 C T1T2T3 D T1=T2T3 答案: A . 试题分析:因为弹簧另一端都是处于静止状态,即相当于固定,所以三个弹簧的示数都为物体的重力大小,所以 A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了弹簧测力计 点评:该题是一道非常好的基础题,
10、只要弹簧处于平衡状态,另一端无论怎么悬挂,弹簧的读数等于物体的重力 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像可知( ) A 0 2s内的加速度为 2m/s2 B 0 5s内的位移为 10m C第 1s末与第 3s末的速度方向相同 D第 1s末与第 5s末的加速度方向相同 答案: AC . 试题分析: 0 2s内的加速度 , A正确, 速度图象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等于物体在该段时间内的位移, 0 5s内的位移, B错误, 第 1s末与第 3s末的速度都是正值,所以方向相同,故 C正确 第 1s末所在位置的图象斜率为正值,第 5s末的所在位置的图象斜率为负值,所以第 1s末与第 5s末的加速度方向相反
11、,故 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了 v-t图像的理解 点评:解答本题应注意:( 1)速度的正负表示物体速度的方向;( 2)面积的正负表示物体位移的方向;( 3)图象的斜率等于物体的加速度 同 一平面内的二个力,大小分别为 3N、 7N,若二力同时作用于某物体,则该物体受二力合力可能( ) A 3N B 5N C 7 N D 11 N 答案: BC . 试题分析:根据 可得:这两个力的合力取值范围是,所以选 BC 考点:考查了力的合成 点评:本题关键求出合力分范围,当两力同向时合力最大,两力反向时,合力最小 下列各组物理量中,全部是矢量的有 ( ) A重力、速度、路程、时间 B弹力、速度、摩擦力、路
12、程 C速度、质量、加速度、路程 D位移、弹力、加速度、速度 答案: D . 试题分析: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是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物理量是矢量,如力、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等都是矢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是标量,如路程、时间、质量等都是标量 ,所以选D, 考点:本题考查了对矢量的理解 点评:是一道基础性的题目,很简单 实验题 小华同学在做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时,从打下的若干纸带中选出了如下图所示的一条纸带,已知打点计时器使用电源频率为 50Hz,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各计数点到 0点的距离如纸带上所示, ( 1)为了达到实验的目的,除了有电磁打点计时器、纸带、
13、小车、细绳、导线、低压交流电源、小木块、长木板外,还需要的仪器有 A刻度尺 B铁架台 C秒表 D天平 ( 2)图中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 T= s ( 3)根据纸带提供的信息,小华同学已经计算出了打下 1、 2、 3、 4、 6这五个计数点时小车的速度,请你帮助他计算出打下计数点 5时小车的速度 v5_m/s(结果保留 3位有效数字),并填入下表。 计数点 1 2 3 4 5 6 t /s 0.1 0.2 0.3 0.4 0.5 0.6 v /( m s-1) 0.358 0.400 0.440 0.485 .575 ( 4)以速度 v为纵轴、时间 t为横轴在坐标纸上建立直角坐标系,根据上表中的
14、 v、 t数据,在坐标系中描点,并作出小车运动的 v- t图象。 ()根据 v- t图象可知,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 _m/s2(结果保留位有效数字) 答案:( 1) A( 2) 0.1( 3) 0.530( 4)略( 5) 0.400-0.450 试题分析:( 1)还需要刻度尺测量计数点间的距离,所以选 A, ( 2)两个计数点间还有四个点,所以 ( 3)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过程中的中间时刻速度,所以 ( 4)利用描点法可得 ( 5)图像的斜率表示小船运动的加速度,所以 a=0.400 m/s2 考点:考查了 “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 ”实验 点评:通常利用做匀变
15、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一段过程中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 过程中的中间时刻速度,求解纸带上计数点的速度 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 ( 1)本实验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理想实验法 B等效替代法 C控制变量法 D建立物理模型法 ( 2)其中的两个步骤是: .在水平放置的木板上垫一张白纸并固定好,把橡皮条的一端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拴两根细线,通过细线同时用两个弹簧秤互成角度地拉橡皮条,使它与细线的结点达到某一位置 O 点,在白纸上记下 O 点和两个弹簧秤的读数 F1和 F2。 .只用一个弹簧秤通过细绳拉橡皮条,使它的伸长量与用两个弹簧秤拉时伸长量一样,记下此时弹簧秤的读数 F和细线的方向。以上两步骤均有疏漏
16、,请指出疏漏: 在 中是 在 中是 ( 3)在做互成角度的两个力的合力的实验中,用 M、 N 两个测力计拉橡皮条的结点使其位于 O 处,此时 +=90,如第题图所示;然后保持 M的读数不变,当 角由图中所示的值减小时,要使结点仍在 O 处,可采用的办法是 A增大 N 的读数,减小 角 B减小 N 的读数,减小 角 C减小 N 的读数,增大 角 D增大 N 的读数,增大 角 答案:( 1) B ( 2) 还应记下两细线的方向 应将结点达到同一位置 O点( 3) B 试题分析:( 1)在实验中,用一个力和用两个力拉动时,应保证合力与两分力的效果相同,故必须要拉到同一点,所以利用了等效替代法 ( 2
17、)实验中我们需要记录的是两个分力的大小和方向,所以 a中的疏漏是:记录两跟细线的方向为了保证两次的作用效果相同,所以我们要把节点 O 拉到相同的位置,所以 b中的错误是:要把结点拉到相同的位置 O 要保证结点不动,应保证合力不变,则由平行四边形定则可知,合力不变, M方向向合力方向靠拢,则 N 的拉力应减小,同时应减小 角; 考点:本题 考查了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 点评:在应用时要注意做出平行四边形进行动态分析 计算题 (7分 )从 160 m高空静止的汽球上自由落下一物体,此物体下落第 2 s末张开降落伞匀速下落,求物体落到地面上所用的时间。 答案: s. 试题分析:前 2 s内做自由落体
18、运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 x1 gt 1022 m 20 m, 自由落体的末速度 v1 gt1 102 m/s 20 m/s; 以后以 20 m/s的速度做匀速运动,下落 140 m(160-20 m 140 m)后落地, 所需时间 t s 7 s, 落地所需要的总时间为 9 s. 考点:本题考查了自由落体运动规律 点评:做此类题的时候需要明白自由落体运动属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殊情况, (10分 )在一条平直公路上,甲、乙两辆汽车原来静止,乙车在前,甲车在后,两者之间的距离为 l0=85m, t=0时甲车开始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 a1=2.5m/s2,甲车运动 t0=6.0s后,乙车开始
19、向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a2=5.0m/s2,求: (1)乙车开始运动时两车之间的距离 (2)经多长时间两车第一次相遇 (3)两次相遇之间两车的最远距离 答案:( 1) ( 2) ( 3) 试题分析:( 1)由运动学公式得 ( 2)设时间 t1后两车第一次相遇 解得 , (舍去) ( 3)两车速度相等时,两车相距最远,设经过 t2后两车速度相等 得 考点:本题是追击问题, 点评:要注意最后求出的两个时间都有意义,表明两车可以相遇两次,第一次时甲追上乙,第二次时乙追上甲 (8分 )如图所示,重力 G1 8 N 的砝码悬挂在绳 PA和 PB的结点上, PA偏离竖直方向 37角, PB水平且连在
20、所受重力为 G2 100 N 的木块上,木块静止于倾角为 37的斜面上, (取 ,已知 , ),试求: (1) 绳 PB上的拉力的大小 (2)木块所受斜面的弹力与摩擦力 . 答案:( 1) FB 6 N( 2) Ff 64.8 N 沿斜面向上 FN 76.4 N. 垂直于斜面向上 试题分析:( 1)如图甲所示分析 P点受力,由平衡条件可得: FA cos37 G1 FA sin37 FB 得: FB 6 N ( 2)对 G2的受力情况如图乙所示 Ff G2 sin37 FBcos37 FN FB sin37 G2 cos37 FB FB 得: Ff 64.8 N 沿斜面向上 FN 76.4 N. 垂直于斜面向上 考点:考查了共点力平衡条件以及受力分析 点评:做此类型题需要先后对结点 P和斜面上物体受力分析,然后根据共点力平衡条件列方程求解出各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