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GDW 700.2-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第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及编制说明.pdf

上传人:赵齐羽 文档编号:328424 上传时间:2019-07-10 格式:PDF 页数:20 大小:29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Q GDW 700.2-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第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及编制说明.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Q GDW 700.2-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第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及编制说明.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Q GDW 700.2-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第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及编制说明.pdf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Q GDW 700.2-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第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及编制说明.pdf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Q GDW 700.2-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第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及编制说明.pdf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ICS 29.240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 Q / GDW700.22012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Control and protection equipment of 800 kV ultra high-voltage direct current (UHVDC) transmission system Part 2: Operator control system 2012-08-10发布 2012-08-10实施 国家电网公司 发 布 Q/GDW Q / GDW 700.2 2012 I 目 次 前言 II 1 范围 1 2 规范性

2、引用文件 1 3 术语和定义 1 4 技术要求 1 4.1 环境 条件 1 4.2 电源 2 4.3 系统配置要求 2 4.4 系统功能要求 3 4.5 技术 参数 8 5 试验方法 9 5.1 试验 条件 9 5.2 功能及性能测试 9 5.3 连续运行试验测试 9 5.4 通信规约一致性测试 9 6 检验规则 9 6.1 出厂 检验 9 6.2 现场 检验 9 7 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 10 7.1 标志和标签 10 7.2 使用说明书 10 8 包装、运输、贮存 10 8.1 包装 10 8.2 运输 10 8.3 贮存 11 9 供货的成套性11 9.1 随系统供应的文件11 9.2

3、 随系统供应的配套件 11 10 质量 保 证 11 编制说明 13 Q / GDW 700.2 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 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根据国家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建设和成套直流控制保护设备设计制造的需要,以及 2011 年国家电 网公司科技创新重点工作任务的要求,特制定标准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 。 800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系列标准分为 6 个部分: 第 1 部分:总则; 第 2 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第 3 部分:交直流系统站控设备; 第 4 部分:直流系统极控设备; 第 5 部分:直流系统保护设备; 第 6 部分:

4、换流站辅助二次设备。 本标准为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系列标准的第 2 部分。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部和国家电力调度通信中心提出并解释。 本部分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许继集团有限公司、南京南瑞继保电气有限公司、国家电网公司直流建设分公司、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许昌智能电网装备试验研究院。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黄利军、薛海平、石岩、王明新、赵大平、吕鹏飞、李志勇、于飞、饶国辉。 Q / GDW 700.2 2012 1 800 kV 特高压直流输电控制与保护设备 第 2部分:运行人员控制系统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人

5、员控制系统的技术要求、 试验方法、 检验规则、 包装、运输、贮存、标志、标签、使用说明书、供货的成套性及质量保证等。 本部分适用于采用每极两个 12 脉动换流器单元串联结构的800 kV特高压直流输电系统的运行人 员控制系统(以下简称系统)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准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GB/T 28872011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 GB/T 93612011 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 98132000 微型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 GB/T 996920

6、0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 GB/T 137302002 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 GB/T 13498 高压直流输电术语 DL/T 634.5101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101 部分:传输规约 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 DL/T 634.5104 远 动设 备 及系 统 第 5-104 部分:传输规约 采用标准传输协议集的 IEC 60870-5-101 网络访问 DL/T 667 远动设备及系统 第 5 部分:传输规约 第 103 篇: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 DL/T 860(所有部分) 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 IEEE 1003.11995 计算机环境中可移动操作系统 3 术语和定

7、义 GB/T 13498界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4 技术要求 4.1 环境条件 4.1.1 正常工作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10 +55 ; b) 大气压力:80 kPa110 kPa; c) 相对湿度:5%95% (内部既不应凝露,也不应结冰) 。 4.1.2 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15 35 ; b)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 c) 相对湿度:45%75%。 4.1.3 仲裁试验的标准大气条件 a) 环境温度:20 5 ; Q / GDW 700.2 2012 2 b) 大气压力:86 kPa106 kPa; c) 相对湿度:45%75%。 4.1.

8、4 使用环境的其它要求 4.1.4.1 使用环境不应有剧烈的振动源。 4.1.4.2 使用环境不应有腐蚀、破坏绝缘的气体及导电介质,对于使用环境内有火灾、爆炸危险的介 质、系统应有防爆措施。 4.1.4.3 使用环境应有防御雨、雪、风、沙的设施。 4.1.4.4 场地安全要求应符合 GB/T 93612011中 B 类的规定,接地电阻应符合 GB/T 28872011 中 4.4 的规定。 4.2 电 源 4.2.1 交流电源 a) 额定电压:220 V,允许偏差:-15%+15%; b) 频率:50 Hz,允许偏差1 Hz; c) 波形:正弦,畸变因数不大于 5%。 4.2.2 交流不间断电

9、源(UPS) 交流电源失电时,交流不间断电源(UPS) 维持系统正常工作时间不应小于 1 h。 4.2.3 直流电源 a)额定电压:220 V、110 V,允许偏差:20%+15%; b)纹波系数:不大于 5%。 4.3 系统配置要求 4.3.1 系统构成 系统应由双重化的系统服务器、运行人员工作站、工程师工作站、站长工作站、冷却控制室工作站、 培训工作站及仿真模拟装置、MIS 接口工作站以及双重化的站级 LAN 网、硬件防火墙、网络隔离装置等 组成。站局域网上连接的若干台服务器、工作站应为分布式结构,不同的应用分布于不同的计算机节点 上,有关键应用的计算机节点应作冗余配置。整个局域网应按双网

10、配置,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4.3.2 硬 件 所选用的计算机产品,包括服务器、工作站、网络设备和外部配套设备等,均应采用当时的主流技 术及通用产品,应考虑可靠性、可维护性、开放性和可扩展性要求,并适当留有余量。 站局域网的传输速率不低于 100 Mbps,传输层协议为 TCP/IP。为提高系统可靠性,站局域网应设 计为完全冗余的双重化系统,并具有完善的系统自检功能以实现故障时的自动切换或解列。网络设计和 设备选型中应充分考虑整个系统的可扩展性能,除满足当前需要外,交换机的接入端口数量至少应留有 30%以上的冗余度。为保证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外围系统与实时系统之间应有可靠的硬件防火墙 (Fir

11、eWall)设计。 4.3.3 软 件 软件应按分层分布式结构设计,软件设计应遵循模块化原则或是面向对象设计原则。操作系统应符 合 IEEE 1003.11996 规定的开放性国际标准,应支持主要的操作系统平台 UNIX/LINUX 或 Windows。 除了系统软件(含操作系统) 、应用软件外,应包括网络管理、数据库管理、人机界面管理等在内的支 撑软件。支撑软件宜选用专业化的、成熟的主流技术产品,并符合 GB/T 137302002中 3.4.3 的规定。 4.3.4 数据通信方式 a) 系统与控制保护层设备的通信应采用网络方式,与其它辅助设备的通信可采用串行方式或网络 方式,通信协议宜采用

12、 DL/T 860 或 DL/T 667; b) 与远方监控中心的通信采用网络通信或点对点串行传输方式,通过网络通信时应采用加密认证 或安全防护装置,通信协议采用 DL/T 860 或 DL/T 634.5104、DL/T 634.5101; Q / GDW 700.2 2012 3 c) 与阀冷却系统、直流电源系统、UPS、火灾报警系统、空调系统等辅助系统的通信采用串口或 带安全防护的网络通信方式,通信协议宜采用 DL/T 860或 DL/T 667。 4.4 系统功能要求 4.4.1 监视功能 4.4.1.1 交流系统的监视信号应包括但不限于: a) 交流母线电压及频率; b) 交流进线的

13、三相电压、三相电流、有功功率、无功功率; c) 换流变压器进线的三相电压、三相电流、频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 d) 换流变压器进线的三相谐波电压、电流分析值; e) 交流滤波器、并联电容器和电抗器各分支电流; f) 站用电系统的电压、电流、有功功率; g) 站内所有电量计费系统的测量和统计值,以及站内所有能量表计信号。 4.4.1.2 本站直流系统的监视信号应包括但不限于: a) 直流运行方式; b) 直流电流、直流功率及其变化速率,或阶跃变化量的整定值; c) 直流运行电压、电流及功率; d) 换流器吸收的无功功率; e) 换流站与交流系统交换的无功功率; f) 触发角或关断角、

14、换相角以及 Udi0; g) 直流线路电压、电流及直流总加电流的谐波分析; h) 中性母线电压、电流; i) 直流接地电流。 4.4.1.3 对侧换流站运行参数 对站运行参数应通过换流站控制系统站间通信完成,监视信号应包括但不限于: a) 直流运行方式; b) 直流功率、直流电压、直流电流; c) 触发角或关断角; d) 交流母线电压和频率。 4.4.1.4 设备状态信号 a) 控制位置:远方控制或换流站主控室/就地控制; b) 直流控制模式,主调节器、附加控制和保护的投切状态,以及控制保护设备的状态; c) 换流阀系统: 1) 换流器:晶闸管元件的损坏数量和位置; 晶闸管元件正向电压强迫触发

15、保护动作; 漏水状况的监视和报警; 换流器的状态显示; 晶闸管结温的监视。 2) 阀厅:温度和湿度显示; 阀厅避雷器的动作次数; 空调系统监视告警。 3) 阀冷却系统:主备冷却系统的运行工况; 进、出口水温、流量和漏水监视; 泵的运行工况; Q / GDW 700.2 2012 4 水电导率的监测信号; 其它所需的一切监视信号。 d) 换流变及其它变压器: 1) 油温、油位; 2) 绕组温度; 3) 分接头位置; 4) 其它所需的一切监视信号。 e) 平波电抗器: 1) 油温和绕组温度(油浸式) ; 2) 其它所需的监视信号。 f)直流接地极: 1) 接地极线路电流; 2) 站内接地网作为临时

16、接地使用时的显示,以及流入的电流监测; 3) 接地极运行在阴极或阳极方式下的安培年,或安培时的统计数值。 g)直流场设备: 1) 直流场内所有断路器、隔离开关及接地刀闸的运行状态; 2) 直流滤波器支路运行状态。 h) 交流场设备: 1) 断路器、隔离开关及接地刀闸的运行状态; 2) 交流滤波器、并联电容器和电抗器运行状态; 3) 站用电运行状态。 i)站间通信设备: 1) 极控系统主、备通道的运行状况; 2) 极保护系统主、备通道的运行状况; 3) 站 LAN 网主、备通道的运行状况。 j) 其它辅助系统: 1) 蓄电池、充电器的运行状态; 2) UPS 及其旁路电源运行状态; 3) 空调系

17、统的运行状态; 4) 消防系统的运行状态。 4.4.1.5 运行控制命令信号 所有控制操作命令均属于监视信号。所有运行操作命令的发出、执行及完成或中断情况均应得到监 视,并应设有防止误操作的确认、纠错等监控功能。 4.4.1.6 事件顺序记录信号 a) 所有的运行值和状态信号中,当达到或超过设计临界值或限制值时的显示告警; b) 所有交/直流保护的动作信号; c) 所有设备或系统的主、备用设备或通道的切换报警; d) 所有设备的自检结果、故障报警; e) 通信系统故障的显示和报警; f) 正常运行时,所有的运行控制命令、直流控制系统指令和控制动作过程,及其运行状态的变化; g) 所有保护、安全

18、自动装置的跳闸指令、及其相应的设备状态的变化的顺序记录。 4.4.2 数据处理、运算和存储 a) 数据合理性检查及处理; Q / GDW 700.2 2012 5 b) 异常数据处理:包括状态量异常变化、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越限、抖动过滤、非正常呆值的处理 等; c) 事件分类处理; d) 应能支持各种数据运算功能,包括:电力系统常规运算、四则运算、三角运算,以及逻辑运算 等; e) 历史数据处理: 1) 应支持灵活设定历史数据转贮周期的功能; 2) 应具有不少于两年的历史数据的存贮能力; 3) 应具有灵活的统计计算能力; 4) 应具有方便的历史数据查询的能力。 4.4.3 数据通信接口 应具有与

19、交直流站控、极控、直流保护、主时钟系统、远方监控中心、MIS 系统、辅助系统及其它 相关系统交换数据的能力,通信方式见 4.3.4。 4.4.4 控制调节功能 4.4.4.1 直流系统的起动/停运控制 a) 控制位置的选择: 1) 远方控制中心或换流站控制室控制位置的选择; 2) 从主控室转移到就地控制系统或就地设备的操作。在试验、检修以及紧急状况下,应允许 运行人员在就地控制系统或设备就地进行安全可靠的操作。 b) 联合/独立控制的切换: 1) 本站与对站的联合同步控制和本站独立控制(一般通讯不正常情况下)的切换; 2) 在联合控制模式下,两换流站间主/从站的切换。 c) 直流系统运行方式的

20、选择(包括但不限于) : 1) 运行接线方式选择: 双极运行,包括完整双极、3/4 双极、1/2 双极接线方式; 单极运行,包括完整单极、1/2 单极的大地/金属回线接线方式; OLT 试验,包括单换流器 OLT、单极 OLT、一极 OLT 另一极运行的带线路/不带线路接线 方式。 2) 运行控制模式选择: 双极功率控制; 极功率独立控制; 同步电流控制; 应急极电流控制。 3) 正常或融冰运行方式。 d) 直流控制和附加控制的选择(包括但不限于) : 1) 功率输送方向的选择; 2) 直流全压/降压运行方式选择; 3) 有功功率自动/手动控制的选择; 4) 无功功率控制器自动/手动控制的选择

21、; 5) 无功功率控制器的交流电压控制方式和交换无功控制方式的切换; 6) 换流变分接头自动或手动控制的选择; 7) 其他直流附加控制功能投入或退出。 e) 运行整定值的选择: Q / GDW 700.2 2012 6 1) 定电流控制模式应可设定稳定运行时直流电流的运行值,以及直流电流变化速率和阶跃 值,设定的整定值应能从允许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连续可调; 2) 定功率控制模式应可设定稳定运行时直流功率的运行值,以及直流功率变化速率和阶跃 值,设定的整定值应能从允许的最小值和最大值之间连续可调; 3) 定功率的控制模式还应允许按预先设定的直流输送功率曲线值运行,该功能应允许调度和 运行人员按

22、月、按日、按时、按分进行功率曲线及其变化速率的整定。在运行中,经过调 度的指令,可以对曲线和变化速率进行实时的修改,此修改不能影响直流控制系统和整个 特高压系统的正常运行; 4) 降压运行中的降压定值的整定; 5) 按照调度命令,进行无功功率控制器中交流电压整定值和无功交换整定值及其控制死区的 设定; 6) 配置相应的切换功能,允许运行人员对手动功率方式(定功率值整定方式)和自动功率曲 线方式进行选择或切换。 f) 直流系统的正常起动和停运: 直流系统的启动和停运命令通常由运行人员发出,但在系统未达到直流系统解锁条件或系统处于异 常状态时,应禁止执行起动命令。 4.4.4.2 特高压直流系统的

23、状态控制 除了特高压直流系统的启动和停运程序自动完成一系列状态控制外,运行人员还应能进行操作,使 特高压直流系统能分段达到下述不同的状态: a) 直流系统的检修状态; b) 直流系统冷备用状态(交流系统隔离状态) ; c) 直流系统热备用状态(交流系统连接状态、直流侧连接状态) ; d) 直流极解锁(运行)状态; e) 空载加压试验。 4.4.4.3 运行过程中的运行人员控制 运行人员在特高压直流系统运行中应能实现以下的在线操作,且这些操作不应对特高压直流系统引 起任何扰动: a) 两端换流站之间主/从站的转换; b) 直流系统控制模式的在线转换,如双极功率/极功率/极电流控制; c) 运行方

24、式的在线转换,包括:全压/降压运行,单极/双极启动和停运,换流单元的带电投入/退 出,大地/金属运行方式转换,潮流反转,正常或融冰运行方式; d) 运行整定值的在线整定,包括直流电流/直流功率及其变化率和阶跃变化量的重新整定和在线 改变,以及手动定功率方式/功率曲线方式的在线转换; e) 运行中,应能对直流极控/站控系统的备用通道各种参数进行检查和改变(仅限于维修工程师 在工程师工作站上进行) ; f) 对设计中可能存在的无需满足滤波器自动顺序控制要求的无功补偿分组的手动投/切操作; g) 直流极控和站控系统主、备通道的在线手动切换。 4.4.4.4 故障时的运行人员控制 当特高压直流系统和交

25、流系统发生故障时,运行人员还应能进行如下的操作: a) 报警或保护动作后的手动复归,在操作员工作站对保护动作的复归应设置投退功能; b) 紧急停运; c) 控制保护多重通道的手动切换; d) 在站间通信完全失去时,对特高压直流系统的控制应具有安全的联锁措施和操作向导。 Q / GDW 700.2 2012 7 4.4.4.5 换流站内主设备及其辅助系统的操作控制 对特高压直流系统中的主设备及其辅助系统的控制操作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控制操作: a) 交流场、直流场和阀厅内断路器、隔离刀闸和接地刀闸的分合; b) 直流滤波器的投切; c) 换流变压器和其他变压器分接头的调节; d) 主、备站用电

26、源系统的切换; e) 主、备阀冷系统的投切; f) 消防系统的控制和空调系统的起停; g) 工业水泵,消防泵的起停控制; h) 站用变的分接头控制。 4.4.5 人机界面功能 4.4.5.1 图形功能 a) 应采用全图形、多窗口技术,具有画面缩放、平面叠加等功能; b) 应支持各种图形、表格、曲线、棒图、饼图等表达形式; c) 应支持画面拷贝; d) 屏幕显示应支持多种字体的汉字。 4.4.5.2 报警功能 a) 模拟量异常告警; b) 数字量变位提示及告警; c) 计算机系统异常告警; d) 数据通信异常告警; e) 告警应有音响或闪烁或提示窗等方式。 4.4.5.3 趋势浏览 a) 应具有

27、用户自定义趋势曲线的功能; b) 应显示和存储基于实时数据的趋势曲线和基于历史数据的趋势曲线。 4.4.5.4 在线谐波监视 a) 可对每台换流变交流侧三相电压、三相电流和直流线路电压、电流及直流总加电流进行 1 至 50 次谐波的实时测量和分析;其所显示的谐波次数可预选; b) 谐波应能在指定时间内或每日定时监测,监测延续时间应可整定,并应能达到每日连续 24 h; c) 应用图形或表格显示和存储谐波数据。 4.4.5.5 报表和打印 a) 应具有电子报表的功能; b) 应具有报表、事件、报警记录的打印功能; c) 应能支持多种打印机; d) 应具有即时、定时、召唤打印; e) 制表打印应支

28、持中文。 4.4.6 顺序事件记录 a) 能够采集全站所有预先定义事件,并汇总事件记录送至数据库存储和显示; b) 应具有数据过滤、自动统计和归档功能; c) 至少应包含事件时标、事件来源、设备描述、事件描述、事件等级等信息; d) 应能方便用户从事件记录中生成各种统计文档,如事件列表、故障列表、告警列表等; e) 应可按照事件类型、事件发生时间、事件级别、事件描述等项目进行检索; f) 能够打印即时和检索的事件记录; Q / GDW 700.2 2012 8 g) 系统还应能方便地查询历史的顺序事件记录。 4.4.7 数据库 4.4.7.1 功能要求 a) 数据库中存储的系统数据应包括,但不

29、限于:系统运行参数和状态、顺序事件记录、告警记录、 趋势记录等; b) 数据库应具有完备的自检和监视功能;除故障时的主、备系统自动切换之外,当剩余的存贮容 量小于 10%时,应有自动的报警功能; c) 数据库应具有自动保存功能,自动保存时间可由运行人员手动整定,并能定期将所有数据库文 件自动备份到外部存储器(光盘、磁盘或磁带机) 。 4.4.7.2 数据库配置要求 数据库及其服务器系统应采用成熟、通用的商业化硬件产品和软件平台。其外部数据接口应使用标 准开发接口,以保证其它二次子系统对数据库文件的正确写入和读取。 4.4.8 用户权限管理功能 管理、添加、删除用户并分配用户操作权限。 4.4.

30、9 时钟同步功能 a) 应能接收站主时钟系统的标准时间信号并以此同步系统内各台计算机的时钟,使其与标准时钟 的误差保持在 50 ms 以内; b) 系统应具备下行对时功能,定时向控制保护层设备及其他辅助系统发送对时信号。 4.4.10 基本防误操作功能 系统能够识别和防止以下误操作并发出提示: a) 不满足联锁条件的断路器、隔离开关和接地刀闸分合操作; b) 不满足顺控条件的顺控操作; c) 不满足条件的功率/电流参考值的整定。 4.4.11 维护和自诊断功能 a) 应提供图形画面、报表、曲线、数据库等维护工具; b) 应具有完善的系统自检功能,能够诊断系统故障和网络故障。 4.4.12 文档

31、管理系统 文档管理系统负责存贮、管理整个换流站的全套设计资料以及研究报告、运行手册、维护手册等文 档,供站工程师、管理人员、运行人员和维修人员查询。 文档资料以文本文件、接线图、图表、报告等多种形式,存储在服务器的数据库或工作站中;并提 供便捷、友好的人机对话方式和数据库查询、检索功能,便于用户调用和查询。 4.4.13 仿真培训系统(选配) a) 仿真培训系统由培训工作站、仿真模拟装置或仿真软件组成; b) 培训工作站用于运行人员培训,能够在培训工作站上模拟运行人员的操作,包括运行和故障时 的处理操作。在培训工作站上所进行的操作不应对整个实时系统产生任何影响; c) 仿真模拟装置应能模拟实现

32、特高压直流系统所有可能需要的控制功能,包括交流场、直流场设 备及直流系统的控制功能和行为; d) 培训工作站及仿真装置接入培训 LAN,培训 LAN 应通过硬件防火墙与站 LAN 网隔离。 4.5 技术参数 4.5.1 系统容量性能指标 a) 模 拟量 数 16 000; b) 数 字量 数 9 600; c) 数 字量 输 出( 控制 ) 9 600; Q / GDW 700.2 2012 9 d) 事件数(SOE) 50 000; e) 历 史数 据 保存 周期 2年。 4.5.2 可靠性指标 a) 系统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 17 000 h; b) 遥 信处 理 正确 率 = 10

33、0%; c) 遥 控、 遥 调正 确率 = 100%; d) 正 常情 况 下网 络负 荷 率 20%; e) 故 障情 况 下网 络负 荷 率 40%; f) 正常情况下各节点工作站的 CPU负荷 率 30%; g) 故障情况下各节点工作站的 CPU负荷 率 50%。 4.5.3 实时性指标 a) 实 时数 据 更新 周期 2 s; b) 遥测信息响应时间(从 I/O输入 端 至画 面显 示 ) 2 s; c) 遥信变位响应时间(从 I/O输入 端 至画 面显 示 ) 2 s; d) 遥 控遥 调 命令 生成 到 输出 时 间 2 s; e) 画 面调 用 实时 响应 时 间 3 s; f)

34、 事 件记 录 分辨 率 1 ms; g) 系 统时 钟 误差 1 ms; h) 双 机切 换 时间 10 s。 5 试验方法 5.1 试验条件 除非另有规定,试验应在本标准 4.1.2 规定的条件下进行。 5.2 功能及性能测试 按 GB/T 137302002 中 7.1规定的方法对功能及性能测试。 5.3 连续运行试验测试 系统基本设备同时投入运行,连续运行 72 h,每 隔 4 h8 h测试一次系统是否符合本标准 4.4和 4.5 规定的功能及性能要求。如测试中出现关联性故障则终止连续运行试验,待故障排除后重新开始计时试 验,如测试中出现非关联性故障,故障排除后继续试验,排除故障过程不计时。 关联性故障及非关联性故障的定义及判据见 GB/T 98132000 的附录 B。 5.4 通信规约一致性测试 通信规约一致性测试,在二次设备联合测试中完成。 6 检验规则 6.1 出厂检验 系统出厂前应通过出厂检验。 按第 5 章规定的试验方法对在厂内测试的功能进行测试,检验系统是否具备本标准 4.4 和 4.5 规定 的功能及性能要求。符合工厂条件下以上各项要求者为合格产品。 6.2 现场检验 系统投运前应通过现场检验。 系统所有设备在现场安装、调试完毕后,按本标准 4.4 和 4.5规定的功能及性能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标准规范 > 企业标准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