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5月适应性模拟(二)文综历史卷.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4126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5月适应性模拟(二)文综历史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11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5月适应性模拟(二)文综历史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11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5月适应性模拟(二)文综历史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11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5月适应性模拟(二)文综历史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11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5月适应性模拟(二)文综历史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1届山东省莱州一中高三 5月适应性模拟(二)文综历史卷 选择题 2010年央视大型纪录片公司的力量认为 “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也许正基于此,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但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 ”对此理解最确切的是 A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C罗马法具有先进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D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答案: C 1945年斯大林说,第二次世界大战与过去的战争不同, “不仅是占领一片土地,亦将其社会制度加诸其上 ”。战后体现这一言论的事件是 A雅尔培三国首脑会议

2、B美国对欧洲援助计划 C “北约 ”“华约 ”对峙 D东西两个德国的形成 答案: D “ (20世纪 30年代苏联 )五年计划给西方国家留下的印象似乎不像给发展中国家留下的印象那么深, 按照西方的标淮,苏联公民受到了产重的剥削 ” 西方国家做出这一评价,主要是因为苏联的五年计划 A没能促进经济发展 B实行余粮收集制,损害了农民利益 C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民生改善 D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强制劳动 答案: C 2008年,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吴晓波: “自 “1978年以来,中国企业有三次创业的高潮点,分别是 1984年、 1992年和 2001年 ”。催生这三个创业高潮点的动因分别 A建立四

3、个经济特区 邓小平南方讲话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B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三个代表理论的提出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C开放 14个沿海港口城市,开放、开发上海浦东 确立党在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D扩大企业自主权 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确立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答案: D 从图所示 “结婚证 ”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嘲 结婚有法可依 阶级斗争影响到国民个人生活 法律制度完全遭到破坏 A B C D 答案: B 美国约翰 W 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指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 “长时期的和平 ”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二新的。文中作者对 “冷战 ”重新定义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

4、B冷战期间各国并无直接武装冲突 C美苏两国在国家利益上没有冲突 D不诉诸武力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 答案: D 下图是美国在 20世纪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其中标号 阶段发展的原因是 A罗斯福新政实施 B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 C世界市场的拓展 D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答案: D 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有着 市场失灵 的缺陷国家干预经济有着 “政策失灵 ”的不足。能体现上述观点的分别是 A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 B大危机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 D罗斯福新政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答案: B 综合题 (25分 )文明史观认为人类从本质上看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文明是社会的一

5、种进步过程,一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势。某班同学在探究人类文明的进程中遇到以下问题,请你帮助其一一解决。 问题一 :异彩纷呈的文明之花 (1)新航路开辟之前,中西方基本处于隔绝状态。以古代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古代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均以其丰硕的成果,成为人类文明的瑰宝。 按要求完成下列表格。 (4分 ) 问题二 :特立独行的文明轨迹 16世纪至 19世纪早期是人类文明的重大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西文明在相似的经济状态下,其文明发展的轨迹 却出现巨大的反差,表现在政治上是 专制化 与 民主化 “趋势的强化。 (2)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西方经济的 “相似 ”之处。指出东、西方 (以英美

6、为例 )在政治上 “巨大反差 ”的具体表现,并分析 “民主化 ”趋势强化的主要原因。 (13 分 ) 问题三 :殊路同归的文明交融 19世纪中期西方工业文明极大冲击了中国传统社会。在中西文明的碰撞之下,中华文明发生了嬗变,其中更多地容纳、吸收了西方文明。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世纪中期到世纪初,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华文明发展的擅变 。 (8分 ) 答案: (1) (4分 ) (2)相似 :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都是世界经济中心之一。 (2分 )差异的表现 :中国政治 专制化 :明朝废除丞相、内阁制形成 ;清朝设立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3分 )西方政治 民主化 :英国 i689年

7、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颁布 1787年宪法,确立了总统制共和制。 (4分 )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启蒙思想的影响 ;科学思想和技术的传播。 ) (3)经济 :传统经济结构逐步瓦解,近代工业产生 ;(2 分 )政治 :君主专制政体被推翻,资产阶级共和国建立 ;(2分 )思想 :中国传统思想观念受到冲 击,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先后在中国传播 ;(2分 )社会生活 ;生活逐步近代化,衣食住行各方面以及社会习俗等都发生了变化。 (2分 ) 近代史上的武昌首义与城市现代化有着密切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说武昌首义本身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产物。在近现代历史

8、上,城市是现代化变革力量和变革因素大量聚集的地方。一般来说,现代化变革力量和变革因素聚集得越多的城市,革命就越激烈、越深入。武昌起义为推动革命向全国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面两幅漫画,回答问题: (1)结合所学如识,分析为什么说 “武昌首义本身是武汉城市现代化的 产物 ”? (6分 ) (2)图一、图二反映了武昌起义后国内时局发展的两种不同心态 :相对乐观与相对悲观。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淡谈你对图片所反映的武昌起义后国内形势的看法。(5分 ) 答案: (1)中国近代先进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成为革命的领导阶级,湖北新军成为革命主要力量 ;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为革命提供了物质

9、基础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广泛传播,推动了近代思想解放,为革命作了思想准备。 (6分 ) (2)图一 :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图二 :民主共和观念虽然得 以传播,但民主共和的政治主张仅为少数资产阶级革命派所接受,革命发展中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5分 ) (10分 )【历史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2007年 4月,温家宝总理出访日本,温总理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说时指出:“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大批志士仁人来到旧本, 学习近代科学技术和民主进步思想,探求振兴中华之路,促进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某班同学在收看了有关的电视新闻后,就明

10、治维新对日本影响最大的措施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出现了以下三种观点: 甲:是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乙:是推行殖产兴业。 丙:是倡导文明开化。 材料二 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物质层面比较容易通过引进、移植来实现新旧更新,日新月异,成就惊人,在体制方 :面,实现新旧更替要难一些。 精神层面属于深层次,明治年间这方面的实质性进展很有限。 齐世荣 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 (1)你认为以上三种观点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6分 )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期识,举出日本改革后体制上、精神上的局限性的史实。 (4分 ) 答案

11、: (1)甲 :建立中央集权,消除了日 本封建割据的局面,实现了民族国家的统一,为进一步推行改革、富国强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分 ) 乙 :殖产兴业,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日本奠定了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4分) 丙 :文明开化,倡导学习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提高了国民素质,为日本变革的顺利推行扫除 了障碍。( 2分 ) (2)体制 :近代天皇制度。精神 :灌输忠君思想 ;军国主义精神 (或武士道精神( 4分 ) (10分 )【历史 20 世纪的故争与和平】 2010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65周年。丘吉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 中写道 : 第二次世界大战 的悲剧本来是很

12、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 ;民主国家若不能联系成更大的机构,郡么他们的结构和习惯使缺乏能够保证人类安全的毅力和信心。 请回答 : (1)材料一中 “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 ”指是什么 试举一例。 (6分 ) (2)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六卷被丘吉尔命名为胜利与悲剧。一位网友在评价二战时这样说 :故争纪念 更是一种对战争的理性的反思和警醒。 对此你是怎样认识的 (4分 ) 答案: (1)英法等西方大国实行的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 (4分 )如慕尼黑阴谋。 (2分 ) (2)这种观点是正确的 ;我们必须牢记战争带来的灾难,吸取战争的深刻教训 ;要牢固树立和平意识,坚决反对战争 ;各国人民必须团结起来维护世界和平。( 4分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