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1年吉林省长春十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卷 选择题 关于秦朝的人口数量,中国古代史、香港商报、中国人口论记载的数量不尽相同。请观察下列图片,这一图片反映的是 A史料整理 B问题形成 C第一手史料 D历史解释 答案: A 1958 年在殷墟大司空发掘中发现的铜贝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早的金属货币。它 A标志着商代铜币在商品交换和商品流通中完全取代了贝币 B表明商业 “以谋取货币,谋取交换价值 ”,积累财富为目的 C商品交换的品种不完全限于普通的手工业品及农牧畜产品 D反映了商品交换需要有商业的媒介来组织发达的商品流通 答案: D 南京某中学几位同学到博物馆参观中国古代陶瓷展,看到以下藏品后,
2、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A宋朝的五大名窑均分布在黄河流域 B珐琅彩是清朝吸收外国技法制造的瓷器 C唐朝,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欧洲国家开始生产瓷器 D白瓷、青瓷、秘色瓷是唐朝极具代表性的三大瓷器系统 答案: B 据资料统计:在明后期至清前期 200余年间,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拥有一流城市和最为密集、完善的市场网络的中国,成为当时世界经济 和贸易的中心区域。然而当时它却没有形成强大的扫荡旧经济基础的革命性变化。其中内在的和人为的原因在于 A “重农抑商 ”和 “闭关海禁 ”政策的压制 B大河流域的农耕文明不适于工商业发展 C由于鸦片大量流入导致白银的大量外流 D英国
3、工业革命后对中国进行的商品输出 答案: A 唐朝以来,商业日益发展,城市走向繁荣,市民阶层壮大,与这些经济现象相适应,文化领域出现了哪些相应的成就 小说的出现和繁荣 黄宗羲等人提出 “工商皆民生之本 ” 宋朝风俗画的发展 魏晋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 A B C D 答案: B 潮汕方言中流传不少农业谚语,比如 “立秋有雨,庄稼点头 ”“生地葱,熟地蒜,肥田芋,压平埠(意为提高产量) ”、 “早田深水养,晚田一巴掌 ”、 “换田不如换种 ”等,这些谚语整体上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 A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精耕细作的特点 C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D注重因地制宜 答案: B 成语 “朝秦暮楚 ”有多种解释,如比
4、喻立场不坚定。假如用在商业上,该成语可以从侧面反映中国古代 商人为获利而往来奔波 商业交通比较发达 长途贩运的商业现象 秦楚两地商业最发达 A B C D 答案: A 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提到其曾祖父无泽曰: “无泽为汉市长。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司马迁曾祖父从事的是 A商业管理 B军事管理 C行政管理 D文化典籍管理 答案: A 清人陶煦在租核 推原中写道: “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 ”在当时来看,上述观念最重要的影响是 A促进当时农业经济的发展 B有利于社会财富的积累 C不利于工商业资本的积累 D有利于巩固封
5、建统治 答案: C 有学者认为, 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 “选择了海洋 ”,中国 “选择了陆地 ”。 “选择了陆地 ”是指中国 A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加强发展陆路交通 答案: C 清代道光四年(公元 1824年),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的雏形 “日升昌 ”票号在平遥诞生。三年之后, “日升昌 ”在中国很多省份先后设立分支机构。 19世纪40年,它的业务更进一步扩展到日本、新加坡、俄罗斯等国家。从上述材料中我们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了新的发展 B山西是近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C晋商对外国资本有一定抵制作用 D汇兑事业开始在中国的发展 答案: B 据考
6、古发现,在战国中晚期的墓葬中,河北兴隆县一次出土铁范(范:模子) 87件,大多为农具范。河南新郑韩国铸铁作坊遗址出土陶范 300余件,其中农具范占 60%以上,出土铁农具 200多件,占全部铁器的 63 5%。这些考古资料证明战国中晚期 A铁器开始用于农业生产 B铁犁牛耕是主要耕作方式 C生产中普遍使用铁农具 D铁农具制作技术臻于成熟 答案: C 北宋孟元老撰东京梦华录,其中有 “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交易)买卖衣服、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 鬼市子 。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判断出 北宋商业比较繁荣 坊市界限被冲破
7、开放性城市市场已经出现 城市中已经出现 “早市 ”和 “夜市 ” A B C D 答案: D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新全球史中提到的这一制度是 A井田制 B地主土地私有制 C均田制 D农民土地私有制 答案: C 史记 商鞅列传记载: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为中庶子。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曰: “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 公叔曰: “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本段材料属
8、于 A历史结论 B历史评价 C历史叙述 D资料整合 答案: C “廷尉李斯议曰: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 ” 始皇曰: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 廷尉议是。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最终的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郡县的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命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实际上已经使新征服的地区 “皆为郡县 ” 当时对 “诸子功 臣 ”的安置办法是以国家的赋税收入等赏赐 A B C D 答案: C “历代王朝都以 会典 律例 典章 或 车服制 舆服制 丧服制 等各种条文颁布律令,规范和管理各阶
9、层的穿衣戴帽,对服装的质料、色彩、花纹和款式都有详尽的规定,不遗琐细地区分君臣士庶服装的差别,违者要以僭礼逾制处以重罚。 ”材料中有关服饰的规定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 A浓厚的宗族色彩 B神权和王权相结合 C嫡长子继承制 D严格的等级制度 答案: D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注:指分封制)、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不属于这一历史时期转型特征的是 A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C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D “公天下 ”向 “家天下 ”转型 答案: D 网上书店介绍
10、易中天帝国的终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批判一书的内容时说: “这是一个帝国制度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它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秦创郡县制,汉因之;隋创科举制,唐因之; 宋创文官制 (文臣将兵制 ),明因之;明创阁臣制,清因之。 ”就此,同学们展开了讨论 甲同学: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乙同学:秦朝开创的郡县制奠定了中国古代管理地方的基础 丙同学:隋朝开始形成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丁同学: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 A乙丙对,甲丁错 B甲丙对,乙丁错 C甲乙错,丙丁对 D甲乙对,丙丁错 答案: B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11、位皇帝。文治武功令人赞叹,被后世称为 “千古一帝 ”。然而 “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强大的秦帝国到秦二世时就灭亡了!秦帝国的历史悲剧成为历代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下列史料中距离解开这个“历史之谜 ”最近的是 A “及至始皇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贾谊过秦论 B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 杜牧阿房宫赋 C “秦有天下 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亟役万人,暴其威刑,竭其货贿 咎在人怨,非 郡邑之制失也。 ” 柳宗元封建论 D “当其兴大役,天下皆痍疮;以之召祸乱,不旋踵灭亡。 ” 清 赵翼 答案: C 据考证
12、,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以上考证不能说明的问题是 A西汉时期君、相矛盾已很突出 B三省六部制发端于汉魏时期 C三国时期,相权经常威胁君权 D三国时期三省六部制已经完备 答案: D 钱穆曾说 “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 ”钱穆认为皇帝成为 “政府的真正领袖 ”是因为 A唐朝设政事堂 B元朝设中书省 C明朝废除宰相制 D清朝设军机处 答案: C 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 “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
13、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 ”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 答案: C 史载: “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 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从夏到商,中央王朝控制的范围越来越小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
14、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 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答案: C 综合题 ( 22 分)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 ,有我国 “瓷都 ”之称。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土,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进度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 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
15、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 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 20座。但官窑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的任务,只好改行 “官搭民烧 ”,由民窑烧造,官府给予报酬。与此同时,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窑身比官窑大三四倍。清代御窑仅 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 “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力克成器 ”。万历年间 “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 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 请回答: 根据材料一,指出明代景德镇制瓷业迅速发展的条件有
16、哪些?( 6分,每点 1分。) 根据所学知识及材料二回答,材料中提到的 “官窑 ”“民窑 ”各属于什么经营形态的手工业?从流通领域看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分) 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变化?你得出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4分 ) 根据你掌握的知识,推测一下景德镇的制瓷业在近代社会会出现什么变化?(推测要符合当时的历史现状,至少答出三种可能性)( 6分) 为了印证你的推测,你应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至少答出两种)( 2分) 答案:( 1)瓷土资源丰富 ;燃料优质 ;昌江便于运送物资、淘洗瓷土、并提供碎土的动力;有良好的技术积累;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的加入;政府的支持。( 6分
17、,每点 1分,严格按点给分。) ( 2) “官窑 ”是官营手工业,专门生产供宫廷消费的瓷器产品; “民窑 ”是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瓷器产品。( 4分) ( 3)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手工工场。依据一是分工细;二是雇佣关系。( 4分) ( 4)可能出现大机器生产;可能出现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可能出 现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可能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下日益衰落。( 6分,任答三点即可得满分。如考生答案: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 6分。) ( 5)查阅书籍、上网、向专家请教、去景德镇实地调查等。( 2分,任答两种方式即可得 2分。) 【选修 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18、( 15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皇 (隋文帝年号 )三年 长孙平见天下州、县多罹水旱,百姓不给,奏令民间每秋家出粟麦一石已下,贫富差等,储之闾巷,以备凶年,名曰义仓。因上书曰: “ 去年亢阳 (大旱 ),关右饥馁。陛下运山东之粟,置长平之官,开发仓廪,普加赈赐,大德鸿恩,可谓至矣 ” 隋书 材料二(唐 )贞观二年,太宗谓黄门侍郎王硅曰: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恃此富饶,所以奢华无道,遂致灭亡。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 ”古人云:“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19、”但使仓库可备凶年,此外何烦储蓄 !后嗣若贤,自能保其天下;如其不肖,多积仓库,徒益其奢侈,危亡之本也。 贞观政 要 辨兴亡第三十四 材料三 贞观二十一年 (647年 )四月,李世民嫌京城闷热,便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了翠微宫。三个月之后,又指责宫室小气,辱没了大唐威仪,便重修了玉华宫 位于东都的洛阳宫本是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李世民遂接管过来, “营造不已,公私劳费,殆不能堪 ”,连同 “飞山宫 ”在内的庞大建筑群,豪华气派,极尽奢靡。 中国人史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隋朝设立义仓的目的是什么 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分 )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怎样评价隋代的仓储 ( 4分)你如何看待
20、唐太宗的观点 (3分 ) (3)结合材料一、三,谈谈你对封建改革的认识。 (4分 ) 答案:( 1)目的:应对饥荒。作用:解救饥荒,稳定社会。 ( 2)唐太宗的观点:隋代的仓储,最终没有直到解救饥荒的作用,却导致隋炀帝奢华无道以致亡国的结局。认为政权的兴亡不在于仓储的多寡,而取决于统治者的政策。 唐太宗的观点是正确的。( 1分)他从政权兴亡的角度来分析仓储的正反面的作用,汲取了隋朝的教训,促成了 “贞观之治 ”局面的出现。( 2分) ( 3)封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封建改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制度所存在的弊端。( 4分,如考生言之有理,可酌情给 分,但总分不能超过 4分。) 【选
21、修 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5 分)阅读下列材料和图片: 材料一 1931年 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在江西瑞金成立,颁布苏维埃暂行选举法、选举细则等法律文件,在革命根据地范围内开展民主选举,实行苏维埃代表制。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力,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图 1 苏维埃政权的选举 图 2 苏维埃政权颁发的选民证 引自高等院校教材中国革命史 材料二 抗战时期,抗日根据地比较普遍的农村选举方式是红绿票法和豆选法。红绿票法属于票选法的一种,具体施行 是这样的:发给投票人额定的红绿票,而让候选人坐在台前,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一个票箱,红票意味着同意,绿票意味着反对,投票人对每个候选
22、人只能投一种颜色的票。豆选法是根据地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选举法,其法以豆粒 (什幺豆子都可以,已经用过的有黄豆、绿豆和蚕豆不等 )作为选票,每个投票人发给一定额数的豆粒,每粒表示一票。投票时让候选人坐在台前一排,背对着投票者,每人背后放一大海碗,投票人鱼贯而过,认为信得过的,就在他的碗里放下一粒豆子,豆多者当选。 引自张鸣中共抗日根据地基层政权的选举与文化回归 材料三 一 组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选举照片 请回答: (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规定 “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为什么说 “工农劳苦大众取得这样的权力,乃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 ”?( 3分) ( 2)根据材料,归纳概括抗日根据地民主选举
23、的特点。( 6分) ( 3)抗日根据地在选举组织抗日民族政权的时候采取哪一重要原则实施?( 2分)这一原则的实施有何积极意义?( 4分) 答案:(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虽然颁布,但由于辛亥革命成果被北洋军阀窃取,并没有真正实施过。因此,工农劳苦大众真正意义上参加选举和被选举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次。( 3分) ( 2)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参与面广;选举方式因地制宜,花费小,具有廉洁、贴近群众的特点;具有较好的公开性和公正性,保障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 6分) ( 3) “三三制 ”原则。( 2分)意义:充分保障了各抗日阶级、阶层广泛的民主权利,团结了开明地主和民主人士,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新中国建立人民民主政权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