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boatfragile160 文档编号:335368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44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一第四次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的 “门户开放政策( Open Door Policy) ”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 “国际共管体系 ”。( ) 答案: A 试题分析: 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的 “门户开放政策( Open Door Policy) ”的实质,是为了缓和列强间的争夺和消弭中国人民的反抗,由列强在中国建立 “国际共管体系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根本目的是美国凭借着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使美国商品能够进入到中国的任何一个地方的市场。 考点:门户开放政策 点评:门户开放政策是在

2、帝国主义掀起瓜分狂潮的过程中美国提出的政策。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在帝国主义国家掀起瓜分狂潮时没有赶上,美西战争结束后中国基本被瓜分完毕,这样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从而获得美国商品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机会。 “从诞生于上海到在北京执掌全国政权,中共整整奋斗了 28 年。 “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 ”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 “进京赶考 ”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应是 A八七会议 B工农武装割据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 答案: D 试题分析:提到进京,判断出是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准备,为新中国成立指明方向的是七届二中全会。故选 D。 A

3、项是在 1927年,确立了土地革命路线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 B项错误,确立是在 1927,走向农村; C项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 考点:中共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的代表会议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几次 重要的会议要把握: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做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十五大依法治国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作为我党指导思想;十七

4、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 一位村长说: “现在做村官太累了,担子重,压力大。过去村委会主任是上面指派,只要把乡、镇的任务完 成就行了。现在不同了,这个职务是老百姓给的,除了上面满意,你更得对百姓负责。 ”以上村官任务的变化与哪一制度的实行有关 ( ) A村民民主自治制度 B完善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国家领导体制 C坚持和加强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D健全和发展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98年,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基层民主,改变了过去由上级政府任命村委会干部的做法,推进农村的民主制度建设。故选 A

5、。 B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D项都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基层民主建设。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民主政治建设成就的窗口。与此相关的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内容也需要掌握。主要是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文革 ”期间,还是国家主席的刘少奇竟遭到抄家和人身迫害, 这一事件最突出地表明 A国家的法律遭到严重践踏 B不能人为地制造 “阶级斗

6、争 ” C党的民主集中制遭到严重破坏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答案: A 试题分析:在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下,各地造反派到处揪斗 “走资派 ”“反动学术权威 ”和 “牛鬼蛇神 ”。大批党和政府的各级领导人、各界知名人士和学者,惨遭批斗、抄家和残酷的人身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加上 “叛徒、内奸、工贼 ”的罪名,迫害致死,成为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充分说明文革期间民主法制遭到践踏。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 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也对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文革虽然早已经过去,但是对我们今天依然有重要的警示作用。 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列说法

7、错误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不是把人们按民族划分,不是巩固民族壁垒,相反,是打破这种壁垒,把居民统一起来。 B民族区域自治不同于民族自决,各少数民族无权通过集体表决的方式决定自己在中国大家庭的去留。 C民族自治机关的行使自治权时有较大自由,自治程度相当于美国联邦制下的各个州。 D民族区域自治以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为前提和基础。 答案: C 试题分析:自治区也是单 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行政单位,受中央的垂直领导。不同于美国联邦制下的各个州。故 C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很容易知道, ABD均正确。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战争时期即以萌芽。民族

8、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中国近现代史上先后出现了两部宪法,其中一部宪法规定: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另一部则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据此可知 ,这两种宪法都体现了 A “人民主权 ”思想 B “三权分立 ”理论 C卢梭 “社会契约论 ” D向社会主义过渡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意图是对 “人民主权 ”“三权分立 ”“社会契约论 ”的理解与运用,材料的指向明显:主权在民。故选 A。 B项说法错误,中国政治不实

9、行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体制,中国的人民掌握国家主权,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C项社会契约论说的是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事实上订立了契约,统治者应该好好的统治,否则民众有权利推翻其统治; D项明显错误,临时约法不是体现项社会主义过渡。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 1954年宪法的比较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法律文献,反映了辛亥革命的重要的成果,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反映了全国人民的愿望,但是因为没有结合中国的国情,最终没有实施。 1954年宪法是第一步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规定了我国的一些基本的制度和原则,是我国建国后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成果。 实 践证明, “文化大革命

10、 ”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以下对其后果的认识,正确的是( ) 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严重破坏我国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得不到改善 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被毁弃,国民的素质下降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同发达国家差距加大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文化大革命 ”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的内乱,对我国的冲击是全面性的。因此, 都是其后果。 考点:文革 点评: 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

11、了一些列的成果。 由于对领袖个人崇拜的风气日益增长与阶级斗争不断地扩大化和绝对化,最终酿成了十年动乱,其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估计错误 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党内长期以来 “左 ”倾思想的发展 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 “文革 ”之所以发生,党内长期以来 “左 ”倾思想的发展是根源,毛泽东错误地认为 党内出现了一批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要由下而上地发动广大群众把权夺回来。林彪、江青等人的煽动是其发展、扩大化的原因。因此 正确; 错误,是对当时情况的错误分析,并不符合实际。 考点:文革 点评:文革不是考试的重点内容。文

12、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新中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这 一权力机关。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实际上执行我国最高权力的是 ( ) 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D政务院 答案: C 试题分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新中国成立时,全国还没有完全解放,不具备召开全国人大的条件,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能到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之时。因此 A错误 C正确,故选 C。 BD项是行政机关。 考点:新中国的政

13、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北京召开,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 “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 “新的革命策略 ”是指 A武装反抗的策略 B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14、的策略 C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 D农村包围城市 答案: D 试题分析:注意材料中的 “逃进了华南山区,毛泽东、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 ”等关键信息。 A项在 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做出, D项在 1937年的洛川会议上做出, C项在 1927年的三湾改编上做出,均不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相关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 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1922年,孙中山说: “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

15、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站在岸上嘲笑我。 ”为改变这种现状,他其后的努力有 实现国共合作 领导北伐战争 提出 “新三民主义 ” 颁布临时约法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22年,孙中山的多次革命都以失败而告终,晚年他的思想与时俱进,提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国共合作。因此 正确,故选 A。北伐战争时总司令是蒋介石,颁布宪法是 1912年,时间不对。 考点:新三民主义 点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给予民主民主权力,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 1924年,国民党一大

16、,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制定了三大政策,国共合作。 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共产国际代表萨发洛夫发表讲话,指出: “当前第一件事便是把中国从外国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比如把督军推倒,把土地收归国有。 ”由此可以判断出这次大会是 A中共 “一大 ” B 中共 “二大 ” C中共 “三大 ” D中共 “七大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讲话的内容可判断:反帝反封建(军阀),由此可推断是中共二大。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的纲领。故选 B。 A项提出的是反对资产阶级的统治; C项提出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D项提出了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 考点:中共历史上的几次重要的

17、代表会议 点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几次重要的会议要把握:二大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三大通过了与国民党合作的方针;七大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八大做出了我国主要矛盾的论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的方针 ;十二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认识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思想;十四大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立;十五大依法治国思想;十六大三个代表作为我党指导思想;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党指导思想。 下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 “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 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

18、格成为永恒。它的寓意是 A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B日军占领南京,血腥大屠杀的历史见证 C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南京光复,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D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政府在大陆统治结束 答案: D 试题分析:民国 38年即 1949年。这年的 4月 23号,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了国民党在大陆 22年统治的结束。台历记录下了这个时刻。故选 D。 A项是在 1937年 9月; B项是 1937年 12月; C项是在 1945年 8月。因此 ABC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解放战争是发生在 1946年到 1949年之间的战争, 1949年 4月,渡江战役后占领了南

19、京总统府,统治中国 22年的南京国民政府垮台。此外,解放战争中的 一些重要的事件如 1948年后到 1948年进行的三大战役等需要掌握,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等也需要了解。 2012年 7月,某单位编印红色旅游宣传提纲, 以山西、河北为主的 “太行山红色旅游区 ”,主题形象 “太行硝烟,胜利曙光 ” 以上海为中心的 “沪浙红色旅游区 ”,主题形象 “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 以松花江、鸭绿江和长白山为重点的 “东北红色旅游区 ”,主题形象 “抗联英雄,林海雪原 ” 以鄂豫皖交界地域为中心的 “大别山红色旅游

20、区 ”, 主题形象 “开天辟地,党的创立 ”。请你判断上述旅游区的主题形象( ) A 正确、 错误 B 正确、 错误 C 错误、 正确 D 正确、 错误 答案: A 试题分析:对于此类题目以排除法最佳, 1947年千里跃进大别山未经过上海;党的创立是在上海,与鄂豫皖无关。故 错误,只能选 A。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材料中的各个选项都是在这一阶段的重要的历史事件,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

21、产生的影响。 下列口号中最早明确地把反对帝国主义和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联系在一起的是 A “扶清灭洋 ” B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C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D “打倒列强,除军阀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B两项反帝反封建不够明确,都只是涉及到一项; C、 D都反帝反封建,但 C是指五四运动时期, D是指大革命时期时 期,故选 C。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的五四运动的基本内容。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了主力军的作用,保证了运动的胜利。五四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

22、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下图所示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区中,最早成立的是( ) 答案: A 试题分析: A项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于 1947年; B项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于1965 年; C 项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于 1958 年; D 项是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成立于 1955年。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战争时期即以萌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 阅读下面的前三届全国人大

23、代表构成表,下列选项的表述正确的是( ) 届数 第一届 第二届 第三届 代表总人数 1226 1226 3040 中共党员 668 708 1667 约占54.5% 约占 57.7% 约占 54.8% 民主党派 274 284 565 约占22.3% 约占 23.2% 约占 18.6% 无党派 284 234 808 约占 约占 19.1% 约占 26.6% 23.2% A.确立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共和体制 B.巩固了工人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 C.全国人大的代表由各党派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土组成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最好的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答案: C 试题分析: A

24、项是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我国是不一样的; B 项是国家性质,与表不相符; D项是在讲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而表格中讲的是全国人大; C项比较全面的反映了表格的内容。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人大代表有各民族和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组成,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的真实性和广泛性。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为保家卫国,山东、直隶一带的人民纷纷组成义和团,与侵 略军

25、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 答案: B 试题分析: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后,为保家卫国,山东、直隶一带的人民纷纷组成义和团,与侵略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义和团不是八国联军侵华引起的,而是民族危机不断地加深的结果,反而八国联军侵华却是以义和团运动作为借口的。 考点:义和团运动 点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发动的救亡图存的运动,义和团运动常考的知识点就两个:一个是失败的根本原因,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对外国侵略者的认识和充满着迷信色彩; 另一个是对义和团运动 “扶清灭洋 ”口号的的理解,体现的民族矛盾上升为第一位的矛盾。 中

26、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 1953 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出台指明了方向。( ) 答案: A 试题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提出的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为 1953年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出台指明了方向。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七届二中全会是建国之前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要变成工业国,同时中国告诫全党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 躁的作风。 考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点评:七届二中全会是建国前召开的一次重要的代表会议,为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做了思想准备。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

27、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答案: A 试题分析: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来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需要掌握。 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既是亲密的友党关系,又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

28、关系。( ) 答案: B 试题分析:在多党合作制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既是亲密的友党关系,又是领导与被领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各民主党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是独立的;中共和民主党派是互相监督的关系。 考点:政协制度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 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的建立,调动了各个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 1992年上映的秋菊打官司主要情节是: 20世纪 80年代,已有身孕的秋菊在其丈夫被村长踢伤丧失了劳动能力后,她历经艰辛,最终把村长告上了法庭,村长终被拘留。某班学生的观后感,说法正确的是 ( ) 它

29、反映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 它反映了当时实行的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它反映了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我国公民的法制意识明显增长了 它反映了我国的法制建设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取得了很大成就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材料不能反映在全国范围内平反各种冤假错案,故排除 ;材料中主要反映的是人民的法制意识增强,我国法制建设也不断的发展,因此 正确,故也不能反映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而且1992年村民民主自治制度尚未建立,故排除 。 考点:新中国的法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注重法制建设,在第一部宪法颁布之前,通过了

30、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通过了第一部宪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的进展。改革开放后,通过了 1982年宪法,并陆续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文献, 1995年提出了依法治国的主张。 下列关于 “民族区域自治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1949年的 “共同纲领 ”明确规定 “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 ” 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先后建立了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答案: C 试题分析:在新中国成立前后,我国先后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而内蒙古自治区 是 1947年建立的,应该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因

31、此 C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我国的共同纲领和宪法作为法律保障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因此 ABD均正确。 考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需要掌握。 下表为 1949年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和政务院领导人构成表。这说明( ) A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府 B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共产党不居于领导地位 D是多党制政府 答案: B 试题分析:仔细观察表

32、格,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的政治制度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这种制度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也不同于西方的多党政治,在这种制度下,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故选 B。 AC 项明显错误;D项错误,多党制说的是轮流上台执政,明显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考点: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政协 点评: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这一制度的建立,调动了各个党派参政议政的热情,共同致力于现代化建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与 1949年共同纲领在内容上的根本不同是( ) A规定的国家政体不同 B只有宪法才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C规定的社会形态

33、和体现的原则不同 D表现的阶级属性不同 答案: C 试题分析:国家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一般分为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宪法和共同纲领都规定我国是实行工人阶段领导、以工农联盟这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都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民主共和国政体属性和相近的阶级 属性。共同纲领起临时宪法作用,二者都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共同纲领规定我国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宪法规定我国要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这是最大的不同。故选 C。 考点: 1954年宪法与共同纲领的比较 点评: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国家机构和组织原则,规定了政府与人民

34、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共同纲领是中国人民第一次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文献,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1954年 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 过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它的描述正确的是( ) 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 总结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经验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 1954年通过,而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尚在进行中,因此 项说法是不可能的。排除 项,故选 B。 1954年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规定了人民的权

35、利和义务。 考点: 1954年宪法 点评: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它规定了国家的国家机构和组织原则,规定了政府与人民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1954年宪法是我国法制建设的重要的成就,为以后的国家机构的建立和有效地运作提供了依据。 右图所示的中国革命的圣地与取得的重大成就搭配正确 的一项是 A 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B 中共找到了革命的新路:工农武装割据 C 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地解决了党内问题 D 指出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的方针 答案: D 试题分析:井冈山时期中共找到革命的新道路,故 错误;遵

36、义会议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妥善地解决了党内问题,故 错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故 错误;西柏坡时期指出 “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的方针,故 正确。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 点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 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可以分为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几个阶段,每一个阶段要特别注意共产党的政策及这些政策所产生的影响。 毛泽东同志曾对一个外国人说: “一九二七年,老 蒋够厉害啦!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 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 。以下纪念 “孵出小鸡 ”的邮票是 ( ) A B C D 答

37、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1927年蒋介石发动 “四一二 ”反革命大屠杀,导致革命遭受挫折, “它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但是中共依然独立领导武装起义,八一南昌起义创建了人民军队,使革命出现了转折, “孵出小鸡来 ” 建立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选 B。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 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共产党积极参与国民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是 ( )

38、A以国民党身份组织工人运动 B独立建立中国的武装力量 C成功收回九江汉口英租界 D坚决回击国民党右派的分裂活动 答案: A 试题分析: B项不符合题意, C项是大革命的成果,不是特点; D项是大革命的活动,也不符合题意;只有 A项正确,国共合作后,中国共产党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党,并取得了合法 地位,积极领导了工人运动。 考点:国民革命运动 点评:国民革命运动是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革命运动,发生在 1924年到 1927年,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后来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叛变革命而失败。国民革命运动虽然没有完成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反封建的重任,但是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佩弗在

39、远东中说 “1911年在中国建立起美国政体的仿制品,真是荒唐可笑 ”,对于其中 “荒唐可笑 ”的正确理解是( ) A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体没有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资产阶级没有找到一条真正可以救中国的道路 C暗喻资产阶级应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D 20世纪初中国整个一代人的努力都失败了 答案: B 试题分析:辛亥革命后建立起的中华民国政府尽管号称 “共和国 ”,但由于北洋军阀篡夺了革命成果而使得民国徒有虚名,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资产阶级的救国之路并不适合当时的中国。故选 B。 A项错误,辛亥革命后确立的政治体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C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

40、革命是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资产阶级领导发动的一场革命运动,以三民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以同盟会作为领导力量进行的。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 1912 年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三权分立的体制效仿美国,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颁布了约法,但是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曾说: “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勇的位置上。 ”这表明了袁世凯 A害怕国民党通过组织责任内阁来限制其权力 B担心孙中山制定临时约法限制其权力 C认 为国民党势单力薄,不能用武力夺取其权力 D害怕国民党通过民主选举剥夺其临时大总统职位 答案: A 试题

41、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其目的在于限制袁世凯的权力,把他这个临时大总统架空,袁世凯看到了这一点,害怕国民党通过组织责任内阁来限制其极力,故有这样的说法。故选 A。 B项错误,袁世凯并非害怕的是临时约法,获得政权后随即修改了临时约法; C项错误,明显和题干意思不符; D项错误,国民党只是想着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而不是剥夺袁世凯的权力。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也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革命的果实却被袁世凯窃取,材料反应的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对袁世凯权力的限制的努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

42、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 “伟大传奇 ”是指( ) 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第五次反围剿 D长征 答案: D 试题分析: “战略转移 ”指的是红军在第 五次反围剿失利后,离开原根据地,转移到陕北的艰难的过程,又称 “二万五千里长征 ”。故 C项错误 D项正确。 A项发生于 1927年秋,起义失败后,部队向井冈山进发,从此开辟了以 “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 ”的工农武装割据道路; B项是指 1928年朱德等人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与毛泽东胜利会师。 考点:长征 点

43、评:此题实际上是考查的长征的相关知识。由于王明、李德等错倾错误的影响,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被迫战略大转移,经历了江西、贵州最后到达陕北,总的行程两万五千里,是历史上最大的转移。在长征中,虽然红军人数受到极大的损失,但 是革命的精干力量得到保存,同时在沿线宣传了革命的思想,扩大了红军的影响。 下图所示纪念章和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武昌起义 B五四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共产党成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图中的信息可判断出。五四运动从北京开始,后来中心转移到上海,得到上海各界的积极支持。故选 B。 A项错误,武昌起义并未出现北平学生示威等群众运动; C项是农民阶级的运动; D项是在 1921年

44、成立的,和材料无关。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此题考查的五四运动的基本内容。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群众运动,工人阶级在运动中起了主 力军的作用,保证了运动的胜利。五四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1912年 2月孙中山认为, “帝制从此不存留于中国之内,民国的目的亦已达到 ”。 导致孙中山得出这一结论的直接依据是( ) A武昌起义的胜利 B中华民国的成立 C清帝下诏退位 D临时约法颁布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本题时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 1912年 2月,

45、 1912年 2月 12日,宣统帝正是下诏退位,统治中国 260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故选 C。 AB项清政权尚未终结; D项与材料关系不直接。 考点:辛亥革命 点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运动,推翻了清王朝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传播了民主共和的观念,颁布了约法。但是建立的新体制并没有很好地发展下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辛亥革命的背景也需要掌握。 说明太祖曾写诗一首来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上述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明太祖出身贫苦,亲政理事 B政权刚建立,官僚体制不健全 C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D明初政府

46、的工作效率太低 答案: C 试题分析:由于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也就是说,皇帝需要直接处理所有的政务,政务繁忙,自然就很忙碌了。故选 C。 A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B 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此内容; D 项错误,不是政府效率低下,而是皇帝大权独揽,全国政事集中到皇帝一人身上。 考点:明朝政治制度 点评:明太祖废丞相,沿袭了 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彻底废除。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逐渐建立了内阁制度,来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内阁后来权力不断扩大,掌握了票拟的权力。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历朝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措施也需要掌握。 16世纪末,西班牙人门多萨在中华大帝国史中写道: “皇帝极想成为他

47、的帝国及其臣民的主人,国家如此之大,省份又如此之多,因此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巡抚、总督和法官不准处死任何人。 ”材料主要反映了 A元朝统治的疆域十分辽阔 B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C明朝皇帝和官员依法办事 D清朝皇权专制的进一步加强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从材料信息中 “16世纪末 ”和 “没有皇帝和内阁的同意 ”可知,材料反映的应是明朝的内阁制度,而明朝内阁反映了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 B。根据以上分析, A项明显错误;清朝人关建立起全国统治是在 1644年,属于 17世纪,与题干材料时间不符, D不选。 考点:明朝内阁 点评:明代建立后,明太祖吸取前朝丞相专权的弊端,废除丞相,自己直接管辖六部。为了提高效率,逐渐地发展成内阁制度。内阁官员无实权,只备顾问,但是却往往成为官员指责的对象。内阁的出现,极大地加强了皇权。 当代 史学家对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规律作出如下总结:皇帝从资历较浅、地位不高的心腹近侍或仆从中选拔一些人来承担政务,逐渐演变成正式的辅助机构,当这些辅助机构和官员的权利较重时,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