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河北正定中学高二月考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中国加入世贸,就像一个昏庸短见的守财奴,把自己的清白闺女嫁给了土匪。结果,土匪根本就没有把岳父当人看 还要赔上 23000亿美元的嫁妆。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对外开放政策在今天应当重新审视 B中国给 “世贸 ”带来了压力和挑战 C过分夸大了经济全球化的负面效应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才是富强之路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把双刃剑, 2001中国加入 WTO, “十年来中国的平均关税从 15 3%下降至 9 8%。同时数据显示,在中国入世 10年来,中国出口增长了 4 9倍,进口增长了 4
2、7倍,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两倍多,人均 GDP由当初的 800美元增长到 2010年的 4000多美元。此前, 10年前中国对外投资不到 10亿美元,而 2010年中国的海外投资已将近600亿美元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 2011 4 16中国入世利大于弊。由此可见材料夸大了负面效应,回首十年,利大于弊端,故选 C。 ABD 项均明显错误。 考点:全球化的影响 点评:此观点是在抵制全球化,实际上过分夸大了全球化的消极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在一定程度上会给民族工 业带来压力和挑战,但是更多的是会使民族工业在竞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同时可以充分的运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展经济。 20世纪 20年代,苏俄有人吼
3、道: “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列宁做出了很好的回答: “退一步,进两步。退是为了进,为了进必须退,不退就不能进。 ”在这里 “退一步 ”是指 A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放弃社会主义原则 C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D放弃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这是列宁对新经济政策的形象说法。新经济政策不是放弃社会主义,实行资本主义,也不是完全放弃市场经济体制,而是想着用发展资本主义的手段发展社会主义,故 BCD说法错误。新经济政策的实行,标志着苏俄放弃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 A正确。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此外
4、,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苏联漫画家摩尔的作品救命,描述了 20世纪 20年代初,一位农民的骷髅化,其背后的 “麦穗 ”已经干瘪萎缩。这幅漫画意在表明 A新经济政策减轻农民负担,人民热烈欢呼 B战时共产上义超经济剥削,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C农业集体化损害农民利益,遭到人民反对 D人们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不满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材料的时间和内容 “其背后的 “麦穗 ”已经干瘪萎缩 ”等信息可以看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的违背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故选 B。 A项明显与材料信息不符; C项是在 20世纪后期进行的; D项是在 2
5、0世纪 30年代确立的。因此 ACD均不符合题意。 考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点评: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应对十月革命胜利后严重的国内外局势而实行的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政策。该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是对农民进行了大肆的盘剥,引起了农民的不满,后来被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1921年时,美国人哈默来到莫斯科,列宁对他说: “你们可以在这儿找到原料和销售机器的市场,以后还可以在这里推销工业产品。而我们需要你们的技术和方法。 ”此时所处的历史时期应是 A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B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 C苏联实施 “一五 ”计划时期 D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答案: B 试题分
6、析:从材料可以分析出列宁希望引进美国的资本发展经济,这体现了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新经济政策主张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故选 B。 A项错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否定了商品货币关系; CD项错误,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斯大林时期开始的。 考点:新经济政策 点评:新经济政策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调节生产,在此基础上,苏俄的经济得到好转。此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的主要内容、影响等也需要掌握。 1932年,全球最大的移民国家 美国,也第一次出现向外移民的倾向,先后有 10万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吸引了
7、美国人 B罗斯福当选总统后实行宽松的移民政策 C美苏关系的缓和 D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向往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时间 “1932年 ”,正值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失业人数激增;而苏联没有受到经济危机影响, 1932年完成 “一五 ”,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成为美国人申请移居苏联的主要原因。故选 A。 B项说法明显错误,1932年罗斯福刚上台; C项说法错 误,美苏关系缓和是在二战期间; D项明显错误。 考点:苏联的经济建设 点评:苏联在斯大林时期逐渐的放弃了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在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时候,并未波及到苏联,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
8、巨大的发展,因而吸引到更多的外国人包括美国人移居苏联。 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 “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 ”,这一观点 A基本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斯大林模式开创了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国家,通过牺牲农业为代价,迅速实现工业化的经济模式,可见材料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故选 C。 A项错误,材料明确指出该手段是 “无情的 ”; 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斯大林时期逐渐的废除了; D项错误,跨国工业化阶段的是斯大林时期。 考点:斯大林
9、体制 点评: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通过剥夺农业的发展来辅助工业的发展,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 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但是这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要掌握,也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主要结果是 A促进了社会和谐 B强化了国家机器 C阶级矛盾基本消除 D消除了社会不公现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社会福利政策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弱势群体收益最大,这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和谐。故选 A。 B项与材料
10、政策无关; C项说法错误,资本主义制度不改变,阶级矛盾无法消除; D项明显错误。 考点:福利制度 点评:福利制度是战后资本主义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主要是想着通过政府扩大财政开支,拉动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但是福利制度的评价应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一是确实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另一个方面也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的积极性。 1931年经济学家凯恩斯曾把上街购物的家庭主妇称作爱国者。他说: “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一种发展扩张、积极活跃的精神状态,要多干一些实事,多买一些东西,多制造一些商品。 ”从经济学上看,凯恩斯的 “消费爱国论 ” A看到 “过剩危机 ”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必然结果
11、B认为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C有看到消费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的品种 D提倡超前消费,反对勤俭节约 答案: B 试题分析:生产决定消费,消费会反作用于生产,这是经济学的基本的常识。经济危机的重要的表现就是产品太多,卖不出去,所以凯恩斯鼓励消费,通过消费的反作用来推动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的恢复。故选 B。 A项材料未体现; C项说法错误,凯恩斯正是因为很明白消费和生产的关系才做出了材料中的结论。D项正是经济危机发生的诱因。 考点:凯恩斯主义 点评:在经济危机面前,经济学家凯恩斯主张扩大消费,通过消费反作用于生产,恢复经 济。这一理论和罗斯福新政不谋而合,在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大都通过扩大政府财政开支的作用来调
12、节生产。在 70年代,凯恩斯主义退出主流经济思想。 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 “(苏联的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 ”当时的 “模仿 ”主要是指 A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 C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 答案: A 试题分析:计划经济是以国家调控为经济发展主要手段, 1929-1933年经济危机过程中,美国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方式,以摆脱经济危机。故选 A。BC项是资本主义社会率先推行的; D项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 20世纪 70年代后期,与材料时间不符。 考
13、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这体现了资本主义已经开始用计划的手段和市场的手段相结合发展经济。资本主义实现了国家政权与经济的结合,进入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的阶段。干预经济的措施为战后其它国家所借鉴。 “他们是竭泽而渔 ”(罗斯 特里尔著毛泽东传),毛泽东曾经这样谈论苏联斯大林时期经济建设的教训。此处毛泽东所说的 “渔 ”指的是 A工业生产 B农业生产 C人民生活 D环境保护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这里的 “渔 ”应该理解为收获,全句 “他们是竭泽而渔 ”的意思就是为了获得工业的发展,苏
14、联以长期牺牲农业生产、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破环为代价。所以正确选项应该是 A。根据分析, BCD均错误。 考点:斯大林体制 点评:毛泽东实际上是对斯大林体制的评价。斯大林体制是 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 经济体制。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业,通过剥夺农业的发展来辅助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人民的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 1992 年 9 月,莫斯科的学生觉得历史课有点奇怪。老师对他们说不用课本,因为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老师还说: “我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更不知道判什么答案:是正确的。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俄罗斯加强了思想文化控制 B苏联时期虚构捏造历史 C社会制度、意识
15、形态发生剧变 D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答案: C 试题分析:判断材料中 “1992年 9月 ”与 “历史课本是两年前修订的 ”等信息,可以分析到由于 1991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意识形态随之发生了剧变,对于历史人物、事件的观点发生了变化故选 C。 A项说法与事实不符; B项说法较片面不够准确; D项与本题无关。 考点:苏联解体 点评:由于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后期的改革也是成效不佳,再加上与美国的无休无止的军备竞赛耗费了大量的国力,因此逐渐走进了死胡同。 1991年,自苏联成立后历经 70年苏联解体,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发生巨变。 下面是 19911993 年发达国家
16、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 中的比重(单位:100亿美元)表,对其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1991 1992 1993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出口 进口 世界 353 355 376 378 375 370 发达 国家 250 259 265 270 256 253 71% 73% 70% 71% 68% 68% 发展 中国家 103 96 111 108 119 117 29% 27% 30% 29% 32% 32% A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全球贸易发展 B世界经济呈现出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C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无足轻重 D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 答案: D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联系所学, A项
17、世界贸易组织 1995年正式成立,与材料中涉及时间不符; 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特点; C项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无足轻重说法完全错误,发展中国家比重已达 30%左右;D项说法符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点,本题选 D项。 考点:全球化 点评: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全球化过程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全球化是发达国家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的扩张。由于当今的国际经济秩序是由发达国家制定的,因此在全球化中发达国家占尽了优势地位。这就告诉我们,要使全球化为各国服务,必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既为发达国家服务,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某学者写道: “(经济全球化时代)富
18、国尽管受到新的竞争的巨大压力,毕竟日子好过得多, 穷国自己又怎样呢? 我们必须养成一种持怀疑态度的信仰,避免教条,善于听和善于观察,努力明确目的并使之逐渐完善 ,选择更好的手段以促其实现。 ”该学者认为 “穷国 ”面对全球化应该持有的态度是 A怀疑、选择 B排斥、抵制 C独立、自强 D顺应、理性 答案: D 试题分析:该学者认为,在全球化过程中, “穷国 ”应避免教条,善于观察,选择更好的手段以实现全球化。即顺应全球化,理性应对全球化,不能排斥、抵制全球化。故选 D。 A项断章取义; BC项明显不符合题意。 考点:全球化 点评: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在全球化的过程中
19、美国等超级大国处于主导性的地位,但是也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也有对自己 有力的一面,只要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它 “利用 冷战 的阴影,把 遏制 共产主义的计划与制造商、出口商的热情融为一体。 ”这里的 “它 ”是指 A马歇尔汁划 B布雷顿森林体系 C关贸总协定 D杜鲁门主义 答案: A 试题分析:以遏制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经济计划应该是马歇尔计划。故选 A。 BC项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组织; D项是美苏冷战的美国政治方面的措施。 考点:马歇尔计划 点评:马歇尔计划的目的是通过援助西欧,恢复发展西欧经济,
20、壮大资本主义阵营同时抵消共产主义的影响;也想着通过恢复西欧经济增强资本主义阵营的力量以遏制苏联。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大规模的运用。 美国国会参议院于 2009年 2月 13日表决批准了总额为 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计划保留了 “购买美国货 ”条款,即要求计划支持的项目使用的钢铁和制成品应为美国生产。该计划违背了下列哪一国际组织的宗旨 A联合国 B世界贸易组织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世界银行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反对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化。而美国的经济刺激计划显然是一种贸易保护主义的行为,违背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故选 B。 A项是国际政治组织; C
21、D项是关于货币和金融方面的组织。 考点:世界贸易组织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战后资本主义确立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世界贸易组织,主要宗旨是主要是负责降低关税税率,实现贸易自由化,减少贸易壁垒。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 2009年以来,欧盟成员国希腊身陷债务危 机。有人预测,从冰岛,迪拜到希腊,国家破产将是 2010年的趋势之一。你认为欧盟应联合哪一国际组织共同援助希腊,以防止其破产? A世界贸易组织 B国际贷币基金组织 C世界银行 D联合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国际组织的职能。注意 “援助希
22、腊,以防止其破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英语: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简称: IMF)于 1945年 12月 27日成立,与世界银行并列为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之一,其职责是监察货币汇率和各国贸易情况、提供技术和资金协助,确保全球金融制度运作正常。故 选 B。A项主要是负责降低关税税率,实现贸易自由化方面; C项提供长期的贷款以发展经济; D项是国际政治组织。 考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战后资本主义确立的三大经济支柱之一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宗旨是提供短期贷款以稳定国际收支平衡。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三大支柱是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国
23、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以出资额的多少决定在组织中的地位。 一战到二战期间,主要发达国家把一些在金融贸易方面与其有密切关系的国家及海外殖民地联系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并相互对抗,为改变这一局面采取的关 键措施是 A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签订贸易总协定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是针对金融领域的货币对抗问题而采取的措施。故选 A。BCD 虽然都是与经济有关的措施,但是不是主要解决货币问题,故不符合题意。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点评:战后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以改变战前货币与金融方面各自为政的局面。这一体系在保证美国经济霸权的同时,也
24、有利于世界经济向着有序的方向发展。但是到了 20世纪 60年代,西欧、日本经济力量不断地增强,美元难以有效的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面临着需要贬值有需要维护自身核心地位的矛盾处境。 “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地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 1963年全国性大报共刊登了。他的 120幅照片, 1964年头 9个月竟至 140幅。相形之下,当年斯大林巨照载之报端也不过一年只有 1015 次。 ”材料说明 A赫鲁晓夫进行个人崇拜 B赫鲁晓夫实行集权政治 C赫鲁晓夫改革取得重大成效 D人们对赫鲁晓夫改革由衷地赞美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 “溢美 ”以及赫鲁晓夫照片的刊 登频率,结合赫鲁晓夫
25、改革的史实,可以判断选择 A项。 B项说法错误,材料无法体现集权政治; C项说法明显错误,赫鲁晓夫改变并不成功; D项错误,并非人们由衷的赞美,而是个人崇拜。 考点:赫鲁晓夫改革与个人崇拜的发展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赫鲁晓夫的改革。苏联建立了斯大林体制,其特点是高度集中。在一定的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但是其弊端也是日益明显,僵化的色彩越来越严重。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纷纷进行改革,但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对于三者改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需要掌握。 “20世纪 70、 80年代的苏联青年人都是 出生于卫国战争之后,他们被告知自幼生活在无比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当长为青年人之后又被告知生
26、活在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但 “最发达 ”的社会制度却无法提供足够的生活用品;在 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里,从来没有机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意愿;官僚的子女拥有无可比拟的机会,而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的下层挣扎,连改善命运的机会也极其渺茫。 ” 上述材料表明 军备竞赛加剧了苏联的经济负担 当时的苏联政治经济危机严重 信仰丧失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之一 “腐败 ”问题困扰着苏联社会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可知, 20世纪 70、 80年代的苏联,尽管社会主义制度被宣传的无比优越,但普通人家的子女在社会中没有政治经济地位,生活困苦,没有机会改变命运。故 符合题意。尽管 与当时苏联的社
27、会现实符合,但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因此选 B。 考点: 20世纪 70、 80年代苏联的危机 点评:由于苏联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弊端越来越明显,后期的改革也是成效不佳,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上去,精神信仰逐渐的缺失,吏治腐败,苏联的社会矛盾重重,矛盾的积累最终使苏联走向了解体。 罗斯福新政是在面临 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全面来临的时代,在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再也不能适应生产力巨大发展的时候开辟的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他从金融、工业、农业、社会救济等方面主要是解决 A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B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C市场与计划的矛盾 D供给与需求的矛盾 答案: D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从新政的原因角度
28、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新政是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而危机主要是由于供求矛盾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而引起的。故新政主要是为了解决供求矛盾。故选 D。 AB项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能得到解决; C项说法错误,二者都 是经济手段,并不对立。 考点:罗斯福新政 点评:罗斯福新政是罗斯福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核心是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也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在新政中,率先建立和恢复银行信贷体系,恢复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从而为其他各项工作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建立社会保障措施等一系列的措施的实行恢复了经济的运行。 “
29、美国国内经济的不平衡与国际经济的不平衡一样严重,其根本原因在于工资落后于不断上升的生产率,从 1920年到 1929年,工人每小时 的工资只上升了 2,而其生产率却猛增了 55。 ”该材料显示,造成 1929年经济大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B生产相对过剩严重 C美国经济的虚假繁荣 D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材料反映了工人工资水平低,造成购买能力低,这样就出现生产相对过剩,导致了经济危机的发生。故选 B。 A项说的是经济危机发生的根本原因; C 项是说的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 D项说的是政策原因。 ACD均与材料无关。 考点: 29-33年经济危机 点
30、评: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无法解决。在这一矛盾下,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资本家盲目生产的本性和有效需求不足,必然使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会频繁发生。 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 1915年,历经 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 ) 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答案: D 试题分析: 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将私有制改造为公有制,所以 C选项 “私有化 ”是错误的; “中外合资 ”和 “承包经济 ”是改革开放以后所采用的经济形
31、式。因此 AB项也是错误的; D项正确,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公私合营的方式。 考点:三大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点评: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实行赎买的政策,以公私合营的方式进行。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立。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以下是杭州某商店的一幅宣传 画,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这幅宣传画最有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 A甲午战争期间 B一战期间 C国民革命期间 D抗日战争期间 答案: B 试题分析:结合所学, 191
32、5年因反对 “二十一条 ”而掀起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这一运动对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较大促进作用。据此这幅宣传画最有可能出现在一战期间( 19141918 年)。故选 B。甲午战争期间,并未掀起大规模的抵制日货的行动; C项错误,国民革命主要是反对本国的封建军阀势力,反对日本不是当时的重要的目标; D项错误,从图片中的旗帜可以看出。 考点: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 点评:一战期间,日本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不断地加深,特别是在1915年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后。中国人民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爱国运动,抵制日货成为了方式之一。中国人民的抵制日货的行动,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
33、展空间。 据记载: 1862 年烟台开埠之时,英国商人将草帽辫(制作草帽的初级产品)手工编织方法教授于当地农民,先仅限于烟台一隅,后逐渐普及山东全省和华北一带。中国草帽辫输出值在 1911年突破白银 1000万两, 1914年至 1918年徘徊于 300万两左右, 1919年增至 771万余两。对这段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英国市场的需求促进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发展 B外国资产阶级剥削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 C一战的爆发促进了山东地区民族手工业的发展 D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冲击了外国殖民者的在华势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反映了英国商人利用在华特权,抢夺中国的廉价原料和劳动力。故选 B。草帽辫手
34、工编织方法由英国传入,不属于中国传统的手工业,A项错误; “一战 ”19141918 年间草帽辫输出额 300万两左右,远少于 1911年和 1919年项输出额,从材料不能表明 C项所说民族手工业发展; D项和本题材料无联系。 考点:鸦片战争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点评:工业革命后,西方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大为增加,中国逐渐的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成为了列强的商品销售地和原料来源地。为了更好地掠夺中国的原料,列强善于运用中国的廉价的劳动力,推动了西方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有史料记载 1905年上海织布厂, “生意之佳,为往年所未有,实因各处相戒不用美货,是以本布销场,顿形畅旺。 ”对这段史料理
35、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B外国经济侵略是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 重要原因 C抵制洋货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经济发展与社会政治运动存在密切联系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有关知识点。根据所学,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社会政治条件(如:辛亥革命)、客观条件(如:欧洲列强的经济侵略)、直接推动力(如:群众反帝斗争)、思想条件(如:实业救国等兴起)等因素影响,材料指 1905年清末民族工业有一定的发展,与社会政治条件等密切相关,据此本题中 BCD三项说法正确, A项 “中国人简单朴素的穿衣习惯使中国土布旺销 ”说法错误,上海织布厂等民族企业,
36、属于近代化 企业,实现机器生产与 “土布旺销 ”无关。故选 A。 考点: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点评: 20世纪初,随着民族意识的觉醒,中国人民掀起了广泛地抵制洋货、鼓励使用国货,通过这种方式挽救民族危机行动。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空间。与此相关的民族工业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发展的原因都需要掌握。 马克思说: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战斗中被打垮 。 ”从经济角度看,马克思主要抨击的是清政府的 A地丁银制度和闭关政策 B单纯器物变革而拒绝体制革新 C
37、重农抑商和闭关政策 D放宽民间设厂限制但又严防死守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安于现状 ”、 “人为地隔绝于世 ”、 “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 ”等信息可以看出马克思抨击的是闭关锁国政策,造成中国这一政策的根本原因是自然经济的封闭性,而重农抑商政策也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故选C。 A项错误,地丁银制度的实行是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的; B项错误,学习器物层面是在洋务运动时期,当时闭关锁国的状态已经被打破; D项是在甲午战后。 考点:闭关锁国政策 点评:为了防止外国列强的骚扰,明清以来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目的是为了防止海外势力的骚扰。这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但是
38、也使中国逐渐的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势,造成中国近代发展的缓慢,被动挨打局面的出现。 全唐文卷 316载: “杭州东南名郡, 咽喉吴越,势雄江海,国家阜成兆人,户口日益增, 水牵卉服,陆空山夷,骈樯二十里,开肆三万室。 ”下列对杭州商业繁华原因的分析最符合材料的是 A政治中心地位万民归向 B海运发达外贸兴盛 C自然资源丰富商埠密布 D大运河 的带动促进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可知杭州水路交通的便利,联系课本相关知识可以确定是京杭运河的带动。故选 D。 A项说法错误,政治中心在北方; B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外贸的内容; C项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自然资源的情况。 考点:唐代大运河 点评:隋炀帝
39、时期开通的大运河在隋朝并未起到巩固统治、发展经济的作用。但是在唐朝却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交通的枢纽。在运河附近的城市很快的发展起来,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繁荣。 某文化遗址出土的同一时期的文物有:( 1)陶器、玉器、石器、象牙器、骨器;( 2)有刻画符号的 陶尊;( 3)随葬品数量相差悬殊的墓葬;( 4) 1立方米的碳化粟。由此可以推断出这一时期 A手工业门类齐全 B已出现成熟文字 C产生了贫富分化 D具有江南文化的特征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随葬品数量相差悬殊的墓葬 ”可以判断 C正确。材料所反映的是部分手工业, A项不正确;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故 B不正确; D无法获得信
40、息。 考点:原始社会后期的文化遗址 点评:原始社会很长的一个时期里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平均分配,并无贫富分化的现象。但是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私有观念逐渐的产生,贫富分化现象出现,逐渐的也有了压迫和剥削,人类进入了阶级社会。 “ 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 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者、鬻子孙以偿责(债)者。 ”材料主要反映了小农经济的哪一特点 A男耕女织 B自给自足 C脆弱性 D 连续性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题干中的材料显然可以看出,小
41、农经济一有风吹草动就会破产,说明小农经济非常的脆弱,反映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选 C。 A项说的是经营方式; B项说的是与市场联系较少; D项与材料明显无关。 考点:小农经济的特点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小农经济。小农经济是考试的重点,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此外,也要知道我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1957年 7月 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 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 抱着狐狸精当美女 ,
42、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A文章极力宣传 “人民公社化 ”运动 B “包产到户 ”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C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57年时,我国农村已经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农村集体经济。而从材料看,当时仍有一些地区存在着 “包产到户 ”现象,这一经营方式不被一部分人认可。即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故选C。 A不正确, “人民公社化运动 ”始于 1958年; B不正确,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 “包产到户 ”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发展; D不正确,题干信息并未阐述农业合作化运动对生产力
43、的影响。 考点:三大改造: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点评:三大改造是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956 年,改造完成,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 立。对农业的改造主要是通过实行建立公有制经济,建立合作社的形式进行的,从材料看当时并不被所有人认可。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一五计划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都需要掌握,知道这一时期执行的是社会主义改造同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并举的路线。 在经历了 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 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 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 “三连胜 ”,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 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
44、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 B 20世纪 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 谱写了抗击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 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D 20世纪 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上海不是著名古都故应排除 A;中国共产党诞生地是在上海和浙江嘉兴南湖故应排除 C; 20世纪对外开放的城市是沿海城市没有北京故应排除 D。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B。 考点:北京和上海在历史上的地位 点评:北京和上海都是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两个城市,二者既有相似的地方 ,
45、又有明显的不同。北京和上海都是在近代历史上涌现出了可歌可泣的反对外国侵略的重要事件,推动了中国的革命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二者又有明显的不同,北京是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而上海侧重于经济的发展,是经济的中心。 清漱华随笔中记载我国某民族婚俗如下:男家宗族亲友及新婿,共往女家问名。由年长者致辞,谓: “某家男某虽不肖,今已及冠,应聘妇以为继续计。闻尊室女,颇贤淑著令名,愿聘主中馈,以光敝族。 ”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文明影响下的中国婚俗已发生质变 B中国女性社会地位已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C中国婚俗仍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 D政治运动对婚姻习俗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答案: C 试题分析:此题考
46、查的是对近代晚期中国风俗习惯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反映的是男女婚事仍然是家族的大事,需要家族长辈从中游说定夺。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 C。 A 项明显错误; B 项材料未体现; D 项说法错误,从材料看,政治变革至少对材料中所涉及的地方影响不大。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新思潮也逐渐传入中国,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以 文件的方式废除了旧的礼仪,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1933年 4月上海大公报(右图)报道: “自日本放弃金本位后,积极倾
47、销日货,至各国大起反感,抵制日货者达二十七国。 ”从这条新闻得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日本开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B经济危机导致国际关系恶化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开始形成 D日本的贸易政策引发了经济危机 答案: B 试题分析: 1933年日本倾销商品引到各国大反感,与当时经济危机的时代背景相联系,可见是因经济问题影响到政治。故选 B。 A项说法错误,全面侵华是在 1937年; C、 D项的说法也都是错误的, C项是在 1942年, D项说法错误,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 考点: 29-33年经济危机 点评:这场危机持续时间长,破坏性特别大,范围广,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矛盾,引起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如
48、此严重的经济危机充分说明了自有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 1825年英国发生了世界首次经济危机; 1857年后,世界性经济危机时有发生; 1929年 1933 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这主要是因为 A 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 B “自由放任 ”政策不适应资本主义的新发展 C各国之间国际贸易冲突加剧 D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确立 答案: D 试题分析:世界经济危机的不断地发生特别是 1929年 1933 年由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缘于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日益形成一个整体有关。所以 D项正确。 A项是经济危机爆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