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2013学年福建省晋江市季延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学完历史必修一,小明总结了以下一些历史命题,其中,不属于历史规律范畴的是 A中国人民选择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B世界政治文明经历了由人治到法制,由专制到民主的过程 C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价值观多样化也是不可遏制的 D 20世纪末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正说明中国的一句老话 “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答案: D 试题分析:历史规律是历史发展的一般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趋势。 A项明显属于这一点; B项体现了近代政治发展演变的一般趋势; C项中涉及到的全球化是不以人的一直为转移
2、的发展趋势,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 ABC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 D项明显错误,属于历史循环论。 考点:历史发展的规律 点评:历史总的趋势和发展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在特定的时期可能会出现历史的反复,但是从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历史总是沿着不断向前发展的轨道前进。这就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利用规律,不做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时期,要自觉的推动历史的不断向前发展。 下列对十月革命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将社 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 B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C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D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答案: C 试题分析: C项是巴黎公社的成就。巴黎
3、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的尝试。故选 C。 A项正确,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BD项正确,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一条新的道路,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巴黎公社也需要掌握。 “临时政府已被推翻。国家政权已转到 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段文告应发布于 A巴黎公社成立之时 B俄国二月革命中 C一战爆发之初 D俄
4、国十月革命中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国家政权已转到 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机关 ”可以看出这是十月革命 后的情况。故选 D。 A项并未出现工兵代表苏维埃的情况; B项建立了临时政府作为国家的合法政府,掌握国家大权; C项是沙皇统治时期,明显错误。 考点:十月革命 点评:十月革命是第一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他是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由理想转变为现实,人类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期,是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十月革命的背景和过程都需要掌握。 巴黎公社用革命方式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最高权力机关 公
5、社委员会;所有公社职员的工 资不得超过工人的最高工资等等。巴黎公社的这些做法给我们留下的经验主要有 无产阶级专政 人民民主 人民公仆 工农联盟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因而 正确;公社权力机关由直接选举产生,体现 人民民主原则;依据材料中 “所有公社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技术工人的工资 ”可知 符合题意。由于巴黎公社是工人阶级建立的政权,主要是在城市中,故 错误。故选 A。 考点:巴黎公社 点评: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基本史实。巴黎公社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人民掌握了国家权力。虽然失败了,但是却为在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方面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6、此外,巴黎公社的背景、措施、失败的原因也需要掌握。 共产党宣言宣称: “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文中所要达到的目的是 A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B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 D建立如圣西门所说的理想王国 答案: B 试题分析:共产党宣言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 “他们 ”的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故选 B。 A项明显错误; C项是夺取政权以后进行的; D项明显错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点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7、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工人运动有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的指导,工人运动在一个更加深的层次发展起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巴黎公社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都需要掌握。 互联网上 发布着这样一首诗: “迷雾云遮难敞亮,宇寰久夜盼骄阳。柏宅楼上龙聚首,湘水岸边船启航。初战娄山标魄力,四夺赤水过长江。行程二万通华北, 挽国邦。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 处应该填写 A遵义会议 B南昌起义 C秋收起义 D土地革命 答案: A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中提供的信息是长征,而且是中共历史上的转折点,故应是 1935 年 1 月召开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是中共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挽救了红军,挽救中国革命,故选 A。南昌起
8、义是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抢;秋收起义是创建工农军队的开始; 二者都是发生在 1927年;土地革命是大革命失败后从 1927到 1937年的革命武装斗争。 BCD三项明显错误 考点:遵义会议 点评:遵义会议是在 1935年 1月召开的长征途中的最重要的一次会议,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纠正了王明、李德等人的左倾错误,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是我党军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标志着我党由幼年发展到成熟阶段。 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 “蒋介石两个拳头 (指陕北和山东 )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
9、要把这 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这里说的 “插上一刀 ”指的是 A千里跃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横渡长江 C进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答案: A 试题分析:蒋介石两个拳头 (指陕北 和山东 ) 他的胸膛 是指中原地区。 1947年6月 ,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 ,被形象的成为 插上一刀 ,揭开了解放战争的战略反攻。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扭转了全国战局 ,是人 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 BCD项都是解放战争后期的战争,与材料体现的解放战争的有国民党重点进攻到我军战略反攻的时间阶段不符。 考点:解放战争 点评 :解放战争是发生在 1946年到 1949年之间的战争, 1947
10、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转折意义的重要事件,被称为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后到 1948年进行了三大战役,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实现了独立自主,人民当家作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双十协定的签订、解放战争的具体过程等也需要了解。 毛泽东曾对一个外国来访朋友说过: “1927年,老蒋够厉害啦!他把我们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可他没想到,当时国外的许多智者也没有想到,我们还会孵出小鸡来! ”对 “孵出小鸡 ”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发动了南昌起义 B红军长征取得胜利 C召开了遵义会议 D开辟了井冈山革命道路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中毛泽东谈到的
11、“像鸡蛋一样地摔在地上 ”指的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而 “孵出小鸡 ”则是指中国共产党挽救革命并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井冈山道路。故选 D。 A、 B、 C都是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的重要事件,都不是对 “孵出小鸡 ”的解释。 考点: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点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是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学习苏联,走城市中心论失败的情况下,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开辟了农村革命根据地,逐渐走向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典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碧净南湖水,峥嵘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
12、数,齐贺八旬秋。 ”从内容上看,这首诗纪念的是 A中国共产党诞生 B红军长征胜利 C抗日战争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南湖水 画船 新天地 等可以看出,这首诗纪念的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21年中共 一大 先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上进行。故选 A。 B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 “南湖 ”、 “画船 ”无关。 考点:中共成立 点评:中共一大是在上海召开,只是在召开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威胁,转移到浙江嘉兴的一艘游船上继续进行。 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的革命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孙中山说: “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五四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
13、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 ”在孙中山看来, “这次学生运动 ”取得巨大成果的主要原因是 A青年学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B先进知识分子积极参与领导 C工人阶级成为运动的主力军 D社会各阶层爱国力量的联合 答案: D 试题分析:五四运动之所以取得巨大的成果是由于社会各个阶层都动员起来,爱国力量实现了联合。故选 D。 ABC三项都是只说了一个方面,均错误。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工人、学生、商人等阶层都参与到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来,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
14、端。 1919年 5月 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 “北京特约通讯 ”,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 昨日之游街大会 /曹汝霖宅之焚烧 /青岛问题之力争 /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青岛问题即山东问题,力争青岛体现了五四运动的反帝性质,曹汝霖和章宗祥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从此可以看出 C项正确, C项是五四运动的重要的口号。而 A、 B、 D信息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考点:五四运动 点评:五四运动是一次反帝反封的 群众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
15、上中国外交的失败。是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精神是贯穿运动的始终。此外,还有民主与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等。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五四运动的背景等也需要掌握。 图为近代 “帽业专家 ”盛锡福帽店的产品商标。某历史文献有如下记载: “失去辫子,人们一时难以适应这种变化,于是,时兴起戴帽子。 据说,当时名扬四海的盛锡福帽店日夜赶制帽子,仍然供不应求。 ”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 A太平天国时期 B辛亥革命时期 C五四运动时期 D新中国成立初期 答案: B 试题分析: A项错误,太平天国时期并未提出断发的主张; “失去辫子 ”以致 “时兴起戴帽子 ”,只有在推翻清朝时才会出现。辛
16、亥革命发生后,南京临时政府颁令强行剪辫,故 B正确。 CD都在 B后,不符合题干 “最早 ”要求。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化 点评:近代由于西方列强的侵略,工业文明逐渐地发展,辛亥革命的进行,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断发 ”和不缠足运动等,促进了平等观念的进一步的传入;与此同时,中国人的衣食住行、礼仪、习俗等社会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 代交通和通信的变化等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古代雅典民主制下由全体合法公民集体决策,体现了直接民主的特点。下列选项中与此相似的是 A英国首相的产生 B中国全国人大代表的产生 C法国总统的产生 D中国居委会、村委会的产生 答案: D 试题
17、分析:本题实际考查 “直接民主 ”和 “间接民主 ”两个概念。直接民主制实行的前提是小国寡民,地狭人少,中国的城市居委会选举具备这一前提, D项符合题意;间接民主制即代议制,适合人口众多的大国,如 A、 B、 C 三项的情况。 考点:雅典民主制与中国的基层民主制度 点评:雅典民主制是直接民主制,与现代民主不同,现代民主是代议制民主。但是在特定的区域内,直接民主依然存在。中国近年来发展的基层民主制度是直接民主的一个重要的体现。基层民主选举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最基础的一环,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的体现。 冯骥才在关于文革博物馆一文中写道 “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是下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这里所说的
18、“教训 ”主要是指 A要依据生产力水平及时调整生产关系 B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C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要注重民主与法制建设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和分析能力,文革最大的破坏是对民主与法治的破坏,因此 “文革博物馆中一代人经受的惨痛教训 ”只有 D符合题意。故选 D。A项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总结; B项是对大跃进运动的总结; C项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考点:文革对民主法治的破坏 点评:文革时期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个人崇拜思想泛滥,给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带来严重的破坏,文革后,国家吸取教训,加强了民主法治的建设,取得了一些列的成果。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中有 3
19、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 人士为 30人。对上述内容理解正确的是 A该届中央人民政府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 C从此确立了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的方针 D标志着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确立 答案: B 试题分析: “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6人中有 3位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 63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为 30人 ”说明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形成。故正确答案:为 B。 A项错误, 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才成立; C项是在 1956年确立的方针; D项说的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
20、人大制度,是在 1954年建立。 考点: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 点评:新中国建立后,积极地进行民主政治建设, 1954年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人大制度建立。在这次会议上,通过了我国的第一步社会主义宪法;此外,还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成为了新中国民主政治的基本框架。 李大钊说: “历史的真实,有二意义:一是说曾经遭遇过的事的纪录是正确的,一是说关于曾经遭遇的事的解喻是正确的。前者比较的变动少,后者则时时变动。 ”这是因为 A历史学是人文学科,具有 不确定性 B历史学家阐释历史,难免主观因素 C人类知识不断增长与历史观的变化 D历史认识总是越来越接近历史
21、真实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关键要理解题干中心意思:历史的真实,一是事情的记录,二是对事情记录的解喻。 A 项表述含糊,比如关于 “曾经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是正确 ”就体现了确定性; B 项中阐述历史如 “遭遇过的事情的记录 ”就不可能带有主观因素; D 项,历史真实只有一个,不会因为时间的接近而更加真实;所以伴随人类知识不断增长和历史观的变化,对 “曾经遭遇过的事的解喻 ”必 然也会产生变动。故选 C 项。 考点:史学研究:史实与史学解释 点评:史学研究中要重视对历史的真实性的还原。历史本身是固定不变的,但是历史毕竟是过去久远的事情了,再现历史有相当的难度。因
22、此这就要求史学研究要尽可能的从历史的真是出发,作出符合历史史实的研究成果来。 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一 毛泽东会见斯大林 图二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 图三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明显错误,建国之初中美关系紧张,而到了 60年代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同时处于敌对状态; B项错误,中国同美苏的关系并非针对另外一方,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 C项正确,中国同苏联的关系和同美国的关系都是根据国
23、际形势不断地发生变化;故选 C。 D项错误,建国初中国同苏联建立了同盟关系。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建国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国际中发生的事件的本身的是非曲直做出自己的判断,并积极地在国际事 务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在 50年代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了日内瓦国际会议和万隆会议等,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开始发挥着积极地作用。在 70年代开创了外交的新局面,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等中国开始作为一极在国际中发挥作用。中国根据国际形势和自身的状况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外交政策。 下列事件中,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破产的是 A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
24、席位与合法权利得到恢复 B 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后,中国同更多的亚非国家建交 C 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 签订了中美联合公报 D 1978年,中日双方缔结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答案: A 试题分析: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得到恢复,说明中国进一步融入到国际社会,反映了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故选 A。 BCD项都是有利于中国发展同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但是都不能最好好的体现融入国际社会的进展。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标志着美国等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
25、;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评论说:在 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议上, “周恩来利用了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外交方针是 A “求同存异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另起炉灶 ” D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 答案: A 试题分析:注意抓住关键信息 “1955年 ”, “ 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 敌对情绪 ”,回顾对比所学知识,可以判定是万隆国际会议,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赢得了各国的广泛认同,促进大会的
26、圆满结束。所以选 A。 B项是在 1953年提出; CD项是在建国初提出;因此均不是提出于 1955年,可排除。 考点:万隆会议 点评: 1955年的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在会上针对帝国主义国家的挑拨和破坏,周恩来提出了 “求同存异 ”的方针,中国为会议的圆满成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也是新中国建国初期重要的外交成就之一。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 1954 年日内瓦会议和 1961 年的不结盟运动等也需要掌握。 由中央新影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中国外交历程纪念光盘,共 12集,每一集的标题反映了这一时期的外交特点。其中能够反映新中国七十年代外交特点的标题是 A “另起炉灶 ”“
27、分道扬镳 ”“播种友谊 ” B “斗智斗勇 ”“再次较量 ”“峰回路转 ” C “另起炉灶 ”“跨洋握手 ”“扬眉吐气 ” D “扬眉吐气 ”“跨洋握手 ”“冰释雪融 ”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概括能力。解题时注意时间限制 “20世纪 70年代 ”, 1971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使新中国 “扬眉吐气 ”,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实现 “跨洋握手 ”,之后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签订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协定两国关系 “冰释雪融 ”。所以 D项符合题意。 ABC均与题干意思不符。 考点:新中国的外交 点评:新中国在 20世纪
28、70年代取得了一些列的外交的突破: 1971年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2年中国同美国关系正常化, 1979年建立了外交关系;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等。 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迅速的提高。 “二战 ”期间美苏建立的同盟关系在战后破裂,其主要原因是 A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冲突 B反法西斯斗争取得胜利 C雅尔塔会议没有协调美苏关系 D美苏争霸必然导致双方对立 答案: A 试题分析:战后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美国认为阻碍它扩张的是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因此挑起 “冷战 ”、企图遏制社会主义、稳定资本主义,并最终称霸全球。苏联也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因此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是战后美苏关系破裂的主
29、要原因。故选 A。 B项错误,不应该是主要的原因; C项错误,雅尔塔体系划定了美苏的势力范围; D项说的是表面现象。 考点:美苏关系破裂的原因 点评:二战中因为有共同的 敌人,美苏等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结成同盟。但是战后,失去了共同的敌人,战时同盟的基础已经不存在。美国要称霸世界,苏联要扩大自己的影响,美苏同一样的国家利益和社会锥度与意识形态使得二者最终关系破裂。 “冷战 ”时期,北约、华约等军事政治性组织是影响世界格局的重要因素;“冷战 ”结束后,各类国际经济合作组织的重要性与日俱增。这一变化趋势主要反映了当今世界 A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加大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市场经济制度得到普遍
30、认可 D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分 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两极对立的世界政治格局结束后,世界形势的总趋势是走向缓和,尽管天下并不太平,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故选 B。 ACD项材料都明显可以看出未体现。 考点:当今世界局势 点评: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是随着多极力量的出现,美国越来越难以在世界上为所欲为,当今世界呈现出一超多强的局面,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加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在冷战结束后这一主题更是明显,但是世界还不太平,各种极端势力还威胁这世界的和平,总的来看,多极化有利于建立公正合理的新秩序。这便是当今国际局势的特 点。
31、 某中学研究性学习小组在研究现代世界政治格局时,收集了以下历史照片。如果要为这些图片拟定一个恰当的探究主题,应该是 A美国霸主地位的强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 C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 D第三世界的崛起 答案: C 试题分析:不结盟运动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进入到世界政治舞台; B项体现的是中国的影响力的提高; C项欧共体的建立加强了欧洲的团结。这三幅图片都有力的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世界向着多极化方向发展。故选 C。 A 项明显与材料意思相反; B 项说的是经济方面,与材料无关;D项只是说的第一幅图片的内涵。 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 点评:世界多极化源于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战后建立的两
32、极格局在 20世纪 70年代因欧共体和日本第三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等受到挑战, 90年代后多个经济中心的崛起,多极化趋势加强。战后国际格局变化的趋势:两极格局 -多极化趋势出现 -多极化趋势加强。 面对英美等国封锁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情况,苏联采取的相应措施是 A扶助各国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B加强对东欧各国的政治控制 C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D建立华沙条约组织 答案: C 试题分析:主要考查在冷战背景下苏联 采取的相应的经济措施。苏联针对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选 C。 AB项是政治方面的措施; D项是军事措施。 考点:冷战 点评:冷战是美苏之间的除直接战争之外的激烈的对抗,在政治上,美国
33、出台了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推出了马歇尔计划,扶植西欧遏制苏联;在军事上成立了北约组织。针锋相对,苏联在政治上成立了共情局;经济上推出了经互会;在军事上成立了华约组织。两极格局最终形成。 二战后初期,美国总统杜鲁门指出 “世界已分为极权政体和自由国家两个敌对堡垒。 ”杜鲁门在这里把世界分成两个敌对堡垒的标准是 A国家社会制 度的性质 B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C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 D是否推行霸权政策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杜鲁门所说的 “极权政体 ”是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自由国家 ”是指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杜鲁门区分的标准时社会主动和意识形态。故选 A。 B、 C、 D三项结论明显不符合
34、题意,均为从社会制度方面进行分析。 考点:冷战 点评:冷战是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对抗。以杜鲁门主义的出台为标志。冷战期间,美苏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冷战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冷战的背景、具体内容等都需要掌握。 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已 “不再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是包括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的混合型国家 ”。该学者提出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最可能是 A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制定 B经济特区的设立 C多种经济所有制的发展 D外国资本的大量进入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现代中国实行 “一国两制 ”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
35、制度,香港、澳门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故 A 项符合题意。 BC 项都是经济的范畴,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并未改变我国的社会性质; D项也未从社会制度性质上对我国的制度造成影响。 考点:一国两制 点评:一国两制是 80年代提出来的解决国家统一问题的基本方针,最想是考虑用在台湾问题上,随着 97的临近,在 1982年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会谈后主张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香港问题,一国两制的方针率先用在了香港问题上。一国两制使中国在一个国家里同时具有性质不同的两种社会制度。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 定: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说明其最主要的历史意义在于 A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 B限制了袁世凯独载专制 C建立了
36、君主立宪政体 D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材料 “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可以看出,国家的主权掌握在国民手中,从而否决了君主掌握国家主权和君权神授的理念,实现了国家主权的转移。故选 A。 B项错误,材料并未特别指出反对的是袁世凯; C项错误,中华民国是共和制政体;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点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912年制定。规定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居住、言论等自由;效仿美国成立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希望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在袁世凯当选大总统后,一步步的破坏了临时约法。 20 世纪初,列强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
37、体亮相。这次 “亮相 ”是指: A八国联军侵华 B英法联军侵华 C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D巴黎和会 答案: A 试题分析:从 “20世纪的大幕拉开 ”“当时的世界大国们在东方进行了一次很不光彩的集体亮相 ”可以看出,这是指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 1901年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其最严重的后果是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 A。 B项错误,是在 19世纪中期; C项是在 20世纪 30年代; D项是在西方举行的。 考点:八国联军侵华 点评:八国联军侵华后,强迫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规定,惩办在义和团运动中反对外国的官员和民众,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成了外国侵华的工具,中国完全
38、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激起了很多先进的分子走向了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发展的过程中,最符合历史发展潮流的史实是: A发动金田起义 B定都天京 C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D洪仁 提出资政新篇 答案: D 试题分析: A项是旧式的农民起义; B项是建立的农民阶级的一个政权; C项颁布的纲领具有落后性和空想性。因此 ABC三项均不能反映历史发展的潮流。D项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故选 D。 考点:太平天国运动 点评: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施政纲领。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两个施政纲领,这两个纲领都具有反封建性,都没有真正的实施,一个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一个
39、是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相关内容需要掌握。 我国某旅行社在安排某项目旅游景点时写道: “接折(阅读奏折 ) 见面(请皇帝旨) 述旨(拟皇帝旨意) 过朱(皇帝过目确定) 交发(下发旨意) ” ,该景点最有可能是 A秦丞相府 B唐尚书省 C元中书省 D清军机处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上明显可以看出该机构负责传达皇帝旨意的职能,跪奏笔录,上传下达。故选 D。 ABC项错误,这三朝均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并非没有实权。 考点:军机处 点评:军机处的设立是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军机大臣上传下达,跪奏笔录。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的政治体制,除了要掌握清代的军机处外,隋唐的
40、三省六部制、宋朝的 “二府三司 ”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等内容都要求掌握,也是考试的重点。 下面是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一组镜头:徐州府爆发洪灾,阁臣据皇帝旨意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据所学知识判断,上述历史场景最早出现的朝代是 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 “阁臣 ”、 “写成诏书,直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 ”可以判断是明代的内阁制度。故选 C。 A项是三省六部制,三省之间分工合作; B项实行一省制,也是保有丞相职位; D项内阁权力下降,只是负责日常的事务。因此ABD均错。 考点:明代政治体制 点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管理六部,因此
41、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为了确保治国的效率,逐渐的发展起来内阁制度,内阁依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下发相关各部负责执行。与此相关的其他朝代的中枢权力机构知识也需要掌握。 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 持正常运转。这是因为 A宦官专权 B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答案: B 试题分析:。由材料中的时间 “明代 ”这一关键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成祖选近臣组成内阁,内阁地位日益提高,有替皇帝起草及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国家机器正常运转就是得益于内阁的作用。故选 B。 A项与材料的信息相反,材料明
42、确说明是正常运转; C项错误,皇帝掌握实权; D项是在清朝设立。 考点:明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为了确保治国的效率,逐渐的发展起来内阁制度,内阁虽然品秩不高,但是逐渐掌握了票拟的权力,有助于维护统治秩序的正常进行。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汉宋两朝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特点学生需要知道。 元史载: “世祖即位,登用老成,大新制作 ” 。下列选项中符合 “大新制作 ”的是 A “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 B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 ” C “有行省,统郡县,镇边鄙 ” D “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是刺史的设置
43、,始于汉代, B 项是宋代限制地方权力的措施, D 项是唐朝的三省,因此 BD项不符合题意; C 项行省制是元代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故选 C。 考点:行省制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元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学生除了要掌握元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外,其他地方行政体制有西周的分封制、秦推行的郡县制等也要掌握。各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宋太祖推行的措施也要掌握。 著名学者钱穆认为,唐代 “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钱穆先生的观点是唐朝 A专制皇权加强 B三省 相互牵制 C皇帝受到牵制 D实行集体决策 答案: C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决策不单纯是皇帝的
44、个人行为,可排除 A;此题考查的是唐朝皇帝和三省的联系,故排除 B;根据古代中央集权制的特点最终决策权在皇帝,故排除 D;根据门下省可以封驳审议皇帝经中书省起草的诏令,故应该选择 C 考点:三省六部制 点评: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三省之间相互制约,互为补充,分工明确,大权集中于皇帝。与此相关的隋唐时期实行的重要的政治制度科举制也需要掌握。 有学者认为: “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 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科举制度 “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的理念是 A公平竞争 B以文治国 C分科考试 D学而优则仕 答案: A
4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根据题干 “具有永久的生命力 ”、 “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分析,不同的国家和时代背景有不同的人才选拔方式,排除BD。 C项说的不具体,当今教育发展有综合化的趋势。 A项正确,科举制体现的是公平的理念,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实行的选拔官吏的制度,通过考试成绩授予官职。科举制的实行,一方面使得下层地主也有条件通过努力进入到上层,另一个方面也提高了官员的素质。这种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到现在依然有指导意义。 假使有一位秦朝高官,他每天的工作很忙,除了整理大臣奏章外,还要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这位高官
46、是 A太尉 B丞相 C廷尉 D御史大夫 答案: D 试题分析:从材料 “将大臣的奏章归纳整理外 ”、 “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 ”可以看出,这名官员应该是秦朝的御史大夫。御 史大夫辅佐丞相处理政事同时监察百官。故选 D。 B项是掌握的行政权; A项掌握的是军权; C项是地方的武官。因此 ABC 均错误。 考点:秦朝的政治制度 点评:秦朝统一天下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统治。此题考查的是三公九卿制。在中央,实行皇帝制度,确立了皇权的至高无上;实行三公九卿制,相互节制,大权统于皇帝;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确保了对地方的控制。此外还实行了严苛的法律制度等。 秦始皇时期,在广东设置了南海
47、郡,南海郡守的产生方式是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地方推荐 D皇帝任命 答案: D 试题分析:秦朝郡守的任命有皇帝决定,体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色。故选 D。 ABC三项都未准确的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真正的含义。因此均错误。 考点:郡县制 点评:郡县制是秦朝实行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郡县制打破了西周时期的世卿世禄制度,官员由中央任命,可以随时替换,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地缘政治代替了血缘政治。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秦朝实行的其他的重要的制度如三公九卿制、皇帝制度、法律制度等都需要掌握。 下图是汉墓画像石中的周公辅佐成王图。对这幅图历史内涵的推测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应是 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时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制,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 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利之间的主要纽带 答案: C 试题分析: A项错误,西周实行分封制,并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 B项错误,分封制下国王的权力并未实现高度集中; C项正确,从材料图片可以看出当时诸侯与国王的权力义务关系还很明确;故选 C。 D项材料未体现。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