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

上传人:sofeeling205 文档编号:335697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2.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黑龙江哈尔滨第六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带解析) 选择题 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 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一文中认为:春秋在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 594年)有 “初税亩 ”的记载,虽然仅仅三个字,却含有极其重大的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这里所说的重大的 “社会变革的历史意 ”主要是指 A土地国有制度不断完善 B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C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D井田制在历史上完全消失 答案: C 试题分析:公元前 594年,鲁国实行 “初税亩 ”。规定不论公田和私田,一律 “履亩而税 ”。这就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赋税制度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社会的井田制,承认私人对土地

2、的所有权。故选 C。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适应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出现,为进一步改革残存的奴隶制,运用政权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春秋初齐国和鲁国的税制改革,战国时的李悝变法、吴起变法、邹忌改革和商鞅变法。其中最典型、成效最大的是秦国商鞅变法。 下面是苏俄经济发展统计表(部分),由此得出的结论是 1921年 1923年 1925年 粮食作物耕种面积(万公顷) 6620 7860 8730 粮食作物产量(亿普特) 22.13 34.55 44.24 A农业集体化推进了苏俄经济的发展 B苏俄农业发展远远超过工业发展 C新经济政策促进了

3、俄国农业发展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适应经济发展水平 答案: C 试题分析: 1921 年 3 月,苏俄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提高的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故 C 项符合题意;A、 B 两项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D 项表述错误。 考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点评:近年来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考查多集中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和苏联的改革等内容,以选择题为主。材料题集中在二战后苏联的三次重大改革上。本专题的命题常常与其他专题联系起来考查,如联系罗斯福新政、中国的改革开放、苏联的解体等。例如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及中国

4、的经济体制改革比较的角度命题;从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经济政策方面的相互借鉴角度命题;从现代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留下的经验教训角度命题等等。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 克鲁格曼在兜售繁荣一书中说,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一代人时间里,美国经济就像是一种魔力经济。在不到 30 年的时间里,美国普通工人的实际收入、普通家庭的实际收入、人均消费等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翻了一番。但在 1973年,魔力消逝了。 ”“魔力 ”是指 A自由放任 B国家干预 C科技进步 D知识经济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沿用了罗斯福

5、开创的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在 1973年经济危机之后,美国经济陷入 “滞胀 ”,表明国家干预 经济不再有明显的效果,所以 “魔力消逝了 ”。因此 B符合题干要求。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包括: 国家干预经济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建立 “福利国家 ” 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新经济 ”的出现。 以下是 18501990 年间美国经济实力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比例变化曲线图,对此评述有误的是 A美国内战( 18611865 )后其经济实力迅速上升 B 1929一 1933年经济危机严重削弱其经济实力 C二战中大发战争财使其经济

6、达到最高峰 D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济实力下降使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动摇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图表曲线变化,可知 A、 B、 D三项均正确;美国在 20世纪 50年代前后经济发展达到高峰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未受到战争的破坏和二战后美国对欧洲的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 C项错误。 考点:美国经济的发展 点评:从 19 世纪 60 年代中期起,美国经济所占比重上升,原因是内战结束,奴隶制被废除,大量采用新技术,西部的开发,一战中大发横财等。 20 世纪 20 年代末开始下降,原因是经济危机的打 击。 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开始上升,到2

7、0 世纪 50 年代前后达到最高潮,基本原因是罗斯福新政取得了成功,二战未受破坏,战后利用其他国家的经济困难大力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第一个经济高峰的到来使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并大力推行金元外交,美国资本渗透到世界许多国家。第二个高峰使美国成为世界超级经济军事大国。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美国大力推行 “冷战 ”和霸权政策。 洛克菲勒家族在 1964年持股比例为 13.5,现在则以不到 40亿美元的资本控制了 3000多亿美元的资产。资料显示,日前股份公司的资本控股比例约为5,被人称之为 “有效的控制 ”。这段材料最能说明 A二战后国有企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B二战后 “人民资本主义

8、 ”由理想变为现实 C二战后出现了资本社会化趋势 D二战后资产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试题分析: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为了满足自己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从社会上筹集了大量所需资金,发行了数量巨大的小额股票,持股的居民人数大大增多。材料反映的是股票分散化的趋势,这是资本社会化的一种反映。故选 C。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点评:股票分散化仅是大资本家加强统治的一种手段,它是垄断资本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做出的局部调整。它没有使被统治的人民变成腰缠万贯的资本家,也没有使资本主义具有人民性。 据国家统计局国民收入统计资料汇编显示,从 1952年到 1957年,农业产值

9、增长了 24 8%,工业产值增长为 128 6%。在全部工业产值中,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产值约占 50%左右,农副产品和用农业原料制成的工业品,在国内市场主要商品供应量中约占 90%左右,在出口总额中约占 75%左右。上述材料反映了 农业集体化有利于工业 建立了完备的工业体系 计划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 外贸出口额大幅度增长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解答采用排除法, 不能从材料数据中分析得出,工业产值增长较快的可能有基数较小或者工业中的某一方面增长; 在材料中没有涉及。农业为工业发展提供必备的物质资料,当时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克服了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的局限性

10、,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工业化的开展。 正确; 1952年至 1957年我国正在进行三大改造和 “一五 ”计划,建立了计划经济体 系, 正确。故选 A。 考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点评:对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三大改造完成后至 “文化大革命 ”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留给我们的经验教训,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几次调整,理解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把握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生产发展与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联系,深刻理解我国经济改革 30周年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其历史意义。 一位外国人前往某城市旅行,搭火车要先取得通行

11、许可证明,才能买车票;到了目的地,看到满城尽是脚踏车;在路边摊买烧 饼时,摊贩向他要粮票。这位观光客见到的景象最可能在 A 1919年的上海 B 1936年的南京 C 1955年的香港 D 1970年的北京 答案: D 试题分析: “粮票 ”的使用说明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而选项中只有 1970年的北京符合这一特点,故答案:选 D。 1955年,香港处于英国的管辖范围, 1919年的上海、 1936年的南京,外国人乘坐火车都不需要通行许可证。 考点:计划经济体制 点评:本考点还可以这样考查: “语录粮票 ”是时代的产物,他们产生于 “红色海洋 ”年代,每个票上都印有毛主席语录,多数为 “备战、

12、 备荒、为人民 ”“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 ”等。语录粮票不仅是凭证,而且是一种政治宣传品,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语录粮票就陆续收回,予以销毁,这种粮票也变成了历史文物。这说明( ) 中国的粮食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 中国逐渐改变了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 政府改变了以行政手段调配资源的做法 中国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社会 A B C D 1984年 3月 24日,福建省 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 “请给我们松绑 ”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 “松绑 ”风吹向全国。这里的 “松绑 ”主要是指 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 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

13、经济体制 答案: C 试题分析: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 “1984年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福建省 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呼吁 “请给我们松绑 ”是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故选 C。 考点: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点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 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给企业松绑,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使工业生产获得了历史性的

14、突破。 欧元纸币共分为 5、 10、 20、 50、 100、 200、 500欧元七种面值,对于这七种面值的纸币,无一例外地采用了正面为门窗,背面是桥的设计方式,欧元纸币背面的桥形建筑可能代表着 A开放与协作 B悠久与连接 C动力与团结 D合作与沟通 答案: D 试题分析:欧元是欧盟流通的单一货币,欧元的诞生标志着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欧元纸币正面的拱门和窗户图案象征着开放和合作的精神;纸币背面的桥形建筑代表着欧洲国家之间以及欧洲与世界的合作与沟通。故选 D。 考点:欧洲一体化 点评:还可以考查二战后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1)战后西欧丧失世界政治经济中心地位; (2)经济实力的

15、恢复发展 ,西欧国力增强 ,日渐走上联合; (3)两极格局竞争中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4)西欧自身经济 发展的需要。 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 “次级贷 ”危机在几个月之内殃及世界,酿成一场世界性金融危机。这是由于 A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霸主 B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 C经济区域集团化对世界影响 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 答案: D 试题分析: 2007年发生于美国的 “次级贷 ”危机迅速殃及世界,主要原因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各国经济联系密切。故选 D。 考点:经济全球化 点评: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中国家应该采取的态度和措施:经济全球化是趋势,不可逆转;结合国情制

16、定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发展;参与国际经济活动,努力改变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 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但奇怪的是他们不是直接向他们心目中的最高神 “ 帝 ”请求,而是托祖先转达。据此我们可以断定商代 A祖先的地位高于神 B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 C王权具有神秘色彩 D国家大事完全通过占卜来决定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题干情境看,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 “卜 辞 ”不是向最高神 “ 帝 ”请求,而是 “托祖先转达 ”,说明祖先在人们心目中的位置重要,反映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已经形成,答案:为 B。 考点: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 点评:中国古代早

17、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形成完备的分封制、宗法制,互为表里维护统治。 族权与政权的合二为一,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钱穆在国史新论中写道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钱穆认为此项制度的意义是 A彻底结束了贵族政治 B平民有了提高地位的机会 C门第观念在民间消失 D科举成为入位的唯一途径 答案: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科举制度,意在考查考生调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中 “平民社会 ”“十年寒窗 ”“跃登上第 ”等信息可知,这一制度是科举制。 “穷苦子弟 ”

18、通过读书和考试也可以做官、 “跃登上第 ”。 A、 C、 D均和材料不符,故答案:为 B项。 考点:科举制 点评: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 “一个国家该要有 个凝固的中央。开始是封建,四分五裂,慢慢地就统一集中。然而自汉迄唐,就已有过于集权之势。到宋、明、清三朝,尤其是逐步集权,结果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 ”。这说明 A从汉朝到唐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19、B宋朝以后,由于 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地方再无反叛 C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程度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答案: C 试题分析:材料中钱穆指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发展中央政府有逐步集权的倾向。到宋、明、清三朝,中央集权加强,使地方政治一天天地衰落。这说明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应适度。故选 C。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 了观看起居注的行例。到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 “记注官泄密 ”为

20、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A历朝皇帝历史知识日益丰富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 D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 答案: B 试题分析:从汉、唐到宋再到清,皇帝对起居注的控制力越来越强,以至于最后取消起居注,从本质上反映了皇权的不断加强。故选 B。 考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点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是:相权不断削落,皇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落,中央的权力不断加强。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下列属于中西交融的是 改良旗袍 中山装 京剧 四合院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京剧是中国的国

21、粹,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两项是典型的中式风格,没有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的服装改良旗袍和中山装都是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产物。故选 A。 考点: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点评: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试题,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这一专题,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交通、报刊、影视通讯五个方面为主要考查内容,除选择题外,非选择题主要集中考查物质生活、社会习俗不同时期的变迁。在学习中,要注意在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交通、通讯工具、大众传播媒体变化史实的基础上,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时代背景 ),要注意联系当时世界形势和政治生活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影响。

22、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1894年估计约有 1亿多美元,到 1914年时已增至9 6亿多美元 这些投 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 “庚子赔款 ”(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 ”。(陈争平等著中国近代经济史教程)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C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D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答案: B 试题分析: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甲午战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A项错误

23、; “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 ”, C 项不符合材料;列强的资本输出、在华设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项错误。故选 B。 考点:列强对华的资本输出 点评: 19 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对外侵略的特征是资本输出和瓜分世界,即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争夺:争作中国债主,抢夺路矿和设厂权,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 李鸿章在 1876年强调 “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 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逼,合反倾危,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心。

24、顿忘厝火积薪之诫。 ”这表明 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西方列强 B李鸿章筹办洋务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 C建立强大海防,借之与列强妥协谈条件 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 答案: A 试题分析:材料中李鸿章强调 “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 ”,说明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和抵御列强的侵略。 A项正确, B、 C、 D项均与材料不符。 考点:洋务运动 点评:洋务运动的内容有:( 1)洋务运动前期,以 “自强 ”为旗号,创办近代军事工业,主要有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创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制造总局。( 2)从 19世纪 70年

25、代至 90年代,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又打出“求富 ”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其中主要有李鸿章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3)从 19世纪 70年代中期起,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 80 年代中期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中国出现了近代海军。( 4)为适应洋务运动的需 要,洋务派还创办了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到 1896年达 20多所。还选派留学生出国深造,开近代教育的先河,从而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翻译、军事和科技人才。 汉代田庄的生产经营活动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染料作物栽培,蚕桑作业,禽畜养殖,药材采集。此外

26、,酒、醋、酱、饴糖等的酿造加工,纺织、农具和兵器修造也被列入日常生产安排之中。这段材料表明 A农民受到沉重剥削 B田庄商品经济发达 C手工业者劳动繁重 D田庄经济自给自足 答案: D 试题分析:材料没有提到农民受到剥削,田庄生产的农产品与手工业品不用来出售;材料也没有涉及手工业者的劳动状况,因此 A、 B、 C 三项均不符合要求。田庄的生产包括农业,也包括手工业甚至兵器修造,说明田庄经济能够自给自足。 D项正确。 考点:田庄经济 点评:汉代田庄经济的特点有: (1)它是一种政治和经济结合的社会基层单位。 (2)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田庄里,地主和劳动者聚族而居,带着浓厚的封

27、建宗法色彩。 新全球史言及古代中国某制度时说: “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评述正确的是 A改变了封建地主地所有制 B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 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 “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 “ 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联系所学史实可知,这是北魏至唐朝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均田制实施的前提是封建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它是把封建国有土地分配给个人和家庭,并没有触动和改变封建地主土地所

28、有制,也不会损害了自耕农的利益,所以 A、 B项都不对。均田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兼并但不会杜绝土地兼并现象,因为引发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只要封建土地所有制存在,那么土地兼并就不会杜绝, C项显然不对。所以 D项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正确。 考点:均田制 点评:本题考查的能力包括:材料阅读能力、提炼信息和综合信息能力、史论结合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能力要求较高,属于中高难度的题目。 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形成 “棉七稻二 ”甚至 “棉九稻一 ”的农业经营新格局,这种格局的出现说明 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萌芽在棉纺织业领域首先出现 松江地区成为产棉的重要地区 农村专业生产

29、区逐渐形成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提取材料的信息,明清时期松江地区棉花(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大超过水稻(粮食作物),反映了松江地区成为重要的产棉区;农村专业生产区逐渐形成;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无法在材料中体现,故排除,选 C。 考点:中国古代的经济 点评:中国古代经济史专题历来是高考考查的热点区域。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特点和成果,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资本主义萌芽的 缓慢发展等内容都是以往高考重要的入题点。从命题趋势看,以选择题为主,对古代农耕经济的特点及对商品经济和城市经济有关知识的考查显得尤为突出。 莲鹤方壶(见下图)被专家们

30、誉为 “青铜时代的绝唱 ”,它最为精彩的乃是莲瓣中央一只立鹤,表现出清新自由、轻松活泼的感觉。郭沫若先生称道 “此鹤突破上古时代之鸿蒙,正踌踌满志,睥视一切,践踏传统于其脚下 ”。这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 A思想的解放,已经萌发了自由民主的意识 B社会变革对青铜铸造艺术产生影响 C是我国冶炼业发展的鼎盛时期 D青铜铸造业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 答案: B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郭沫若的描述,既是指莲上之鹤,又是归纳了春秋战国时代青铜礼器总的风格与趋向。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大变革、大动荡的时代,旧的礼制迅速崩溃,新的观念正在形成。表现在青铜艺术上,也正在开创一代新风。 A项错在 “民主 ”意识; C

31、项不是材料的主旨; D项表述颠倒。故选B。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铸造业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意识形态领域空前活跃,人们个性张扬,崇尚浪漫情怀。东周青铜器作为这一时代风貌的 “物化 ”反映,器形由厚重变得轻灵,造型由威严变得奇巧, 手法由浓厚的神秘色彩而趋向写实,装饰纹样也变得易于理解和更接近于生活。莲鹤方壶的出现,是春秋时期时代精神的象征。反映了一种新的生活观念与艺术观念,是活跃升腾的精神力量的形象体现。 被称为 “茶圣 ”的唐朝人陆羽在他写的茶经中说: “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衙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据此

32、,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唐朝时瓷器已经形成青、白两大系列 B陆羽推崇越州青瓷做茶具 C瓷制茶具成为茶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D唐朝时期白瓷开始出现 答案: D 试题分析:根据 “茶圣 ”陆羽的记载,唐朝时期北方邢窑盛产白瓷,南方越窑产青瓷;从做茶具的角度,陆羽认为 “邢不如越 ”。 A、 B、 C项均符合材料表述;白瓷在东汉时期已经出现, D项错误。 考点:中国古代的制瓷业 点评:中国古代制瓷业的发展历程: 商朝:原始瓷器; 东汉:青瓷; 北朝:白瓷; 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宋朝: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 明清:种类丰富,青花器、彩瓷、珐琅彩,江西景德镇被誉为瓷都。 “世人结交须

33、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今然诸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 ”造成这首唐诗所反映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人际关系的淡漠 B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 C社会风气的败坏 D价值观念的更新 答案: B 试题分析:这首诗指出唐朝社会 “友谊宝塔 ”完全建筑在黄金的基地上,没有黄金这块奠基石,马上就会垮台。黄金成为衡量世人结交的砝码:这边黄金不多,那边交情跟着不深。两者恰好构成正比例。诗人用精警的语言,揭露了中唐以后世风日下的情形。这种拜金主义的风尚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 B。 考点: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 点评:题干引 用的这首诗言浅意深,富有哲理意义,反映了唐代社会世态人情的一个侧面。体现了文学是社会的一画镜子,是一

34、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期的著名晋商,该家族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对经济发展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是 A官商结合导致官场腐败 B奢侈之风污染社会风气 C抑制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D商业垄断阻碍社会进步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制约明清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因素。明清时期由于 “以商贾兴,以官宦显 ”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商人和工场主剥削来的钱财往往用于仕途或大兴土木、买田置地,影响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限制了新生产关系的辐射力。本题选 C项。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点评:中国古代工商业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有: 耕织结合、自给

35、自足的经济结构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 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极其低下; 清政府固守 “重本抑末 ”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 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 海禁政策; 建立在封建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陈旧落后的经济观念,使地主、商人、高利贷者在其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剥削体系中互相转化,很少投资于手工业。 小波在阅读历史文献时发现,很多国家在古代常用文字中有关 “马 ”的词汇特别多;而现代常用文字中关于 “马 ”的词汇少了很多,但关于 “机 ”的词汇却多了。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生态恶化,物种消失 B传统文化的丧失和灭亡 C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 D文字改革的必然结果 答案:

36、 C 试题分析: “马 ”农业文明时代畜动力的代表,而 “机 ”反映了工业革命后机器的广泛使用。近代化的最主要标志之一是大机器生产,造成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变。故选 C。 考点:近代化史观 点评:近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整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教育、军事、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汤姆惊奇地发现:欧洲地名与其他地区地名非常相似,如大洋洲有新西兰( NewZealand),荷兰有西兰省( Zealand);美国有新奥尔良

37、( New Orleans),法国有奥尔良( Orleans)。对此,你对两者之间关系的合理解释是 A地理形势相同 B文化传统相同 C关系世代友好 D殖民活动影响 答案: D 试题分析: 16-18世纪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纷加入殖民扩张的行列。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侵占殖民地时,为了表明该地成为自己国家的领土,基本都以本国的国名或城市名来命名,但为了区别原地名,都在前面加一个 “新 ”字。因此出现了新西兰、新奥尔良等等。故选 D。 考点:殖民扩张。 点评:对于殖民扩张,还可以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命题考查其影响:如 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殖民扩张的积极意义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B

38、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 C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D促进了世界各地的平衡发展 据维多利亚地方史 白金汉郡志记载,到 1800年前后, “在这个郡中已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 ”。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城市建设占用了农村土地 B妇女进入工厂成为雇佣工人 C大多数妇女成为家庭主妇 D妇女地位提高后不再从事繁重劳动 答案 : B 试题分析: 1800年前后,英国工业革命正在进行,推动了英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妇女开始从事工业劳动,进入工厂成为雇佣工人。所以 “找不到任何妇女为农业生产而劳动了 ”。本题选 B。 考点:英国工业革命 点评:英国工业革命发生的前提和条件包括: 前提:资产

39、阶级统治的确立。 条件: 资本 通过殖民贸易、殖民掠夺、贩卖黑奴等活动,积累大量财富。 劳动力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 技术 手工工场的生产技术进一步发展。 市场 海外贸易扩大,市场需求扩大 原料 -国内丰富的 资源和海外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料 20 世纪初,美国华尔街开始流行一个段子。老师问学生:是谁创造了世界?学生回答:是上帝在公元前 4004年创造了世界,但在 1901年,世界又被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重组了一回。对该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反映了上帝 “创世说 ” B肯定了摩根先生的功绩 C强调了美国的世界地位 D体现了大企业时代资本的深刻影响 答案:

40、 D 试题分析:从时间 “20世纪初 ”,人物 “摩根先生(美国著名财团的创始人) ”可判断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使垄断组织出现,大企业时代到来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故 D正确。 考点:垄断组织的出现 点评: 19世纪晚期,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垄断组织的出现正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有利于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垄断的出现,实际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实力的发展和增强,资本主义各国的垄断资本家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进而控制国家政权,越来越多地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以赚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

41、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答案: C 试题分析:图表反映了两次鸦片战争后,洋纱等西方工业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说明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商品销售市场, B、 D项不符合材料; 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外国工业品的大量涌入,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C项正确。 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点评:近 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体现在: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外国资本主义企业出现;洋务企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近代以来,许多人士投资近代企业。从下

42、表中无法获取的信息是 1840到1894年间投资民族企业的人数比例表 投资者 所占比例( %) 官僚、地主 30.86 一般商人 18.52 手工作坊主 7.41 华侨商人 7.41 A部分官僚、地主转化为民族资本家 B民族资本来源多样化 C部分投资者来自国外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信息主要揭示的是 1840到1894年间中国民族资本的投资来源及投资者分布, A、 B、 C符合材料;但材料并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故 D项无法体现。 考点: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点评: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产生;甲午战争后初步发展;

43、 19121919 年短暂春天; 19271936 年较快发展;抗日战争时期遭受沉重打击;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建国后被改造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综合题 在史学研究中,人们对同一历史事件由于不同的史观,如革命史观、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欧洲中心史观等等,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 关于工业革命起因的研究即为一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 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 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 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

44、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生态缓解 ”这一概念,在波梅兰茨的用法中,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因为食品、燃料、纤维和建筑材料这四项必需品均要占用土地来生产,当纺织机械的革命新增加了对于棉花纤维的需求后,必然相应减少了食品、燃料和建筑材料所能占用的土地,从而提高了食品和燃料的价格。当食品和燃料的价格高于工资后,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也无法使工业革命持续下去,因为此时更多的土地和人力必须投入到四项必需品的生产中去,可见,孤立的技术革新无法形成持续的工业革命。美洲新大陆提供的 “生态缓解 ”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关键因素

45、。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 材料三 持续的工业进步背后是欧洲特有的文化条 件的结果。 工业革命从根本上说主要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而不是纯粹的技术现象。这已经变得一目了然了。人们注意到,最先工业化的国家是那些与英国的文化和社会最相似的国家。 奇波拉工业革命前欧洲的社会与经济 请回答: ( 1)据材料一,指出欧洲经济力量兴起的因素,( 2分)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 ”又是通过什么途径?( 2分) ( 2)概括材料二中美洲大陆的 “生态缓解 ”为英国工业革命提供的有利条件。( 3分) (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哪些 “文化和社会 ”现象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生。( 6分)

46、 ( 4)材料一、二主要体现了哪种史观?( 1分)这种史观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上有何特点?( 1分) 答案: ( 1)因素:欧洲从亚洲获取了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利益。(答案:完整给 2 分) 途径:新航线的开辟;殖民活动(扩张、掠夺)。( 2分) ( 2)条件;降低了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1 分)节约了土地和劳动力。( 2 分) ( 3)现象: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确立;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的劳动力;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等思想解放;经典力学等科技进步。( 6分) ( 4)史观:全球史观。( 1分) 特点:整体性或全面性。( 1分) 试题分析: ( 1)根据材料 一,欧洲经济力量的兴起 “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

47、、市场和贸易的好处 ”。结合所学知识,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 ”指的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到亚洲开拓殖民地,对亚洲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 2)根据材料二, “生态缓解 ”指的是英国从新大陆获得大量土地密集的产品(如糖和棉花),从而缓解了英国自身的人口对土地的压力,推动工业革命持续开展。 ( 3)该问考查英国首先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内前提和条件,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归纳概括。 ( 4)材料一、二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体现了全 球史观。全球史观认为世界各个地区、各种文明在各自和交互的发展中,逐步打破了孤立、分散状态,逐渐融合成密切联系的全球统一体,这种全球一体化进程是历史发展的客观主导趋势。这一史观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在认识工业革命的起因等问题上具有整体性。 考点: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