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2013学年云南昆明官渡第二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

上传人:周芸 文档编号:335763 上传时间:2019-07-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150.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2013学年云南昆明官渡第二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云南昆明官渡第二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云南昆明官渡第二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云南昆明官渡第二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2-2013学年云南昆明官渡第二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2-2013学年云南昆明官渡第二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与答案(带解析) 选择题 公元前 8前 6世纪,雅典贵族把持的职位或国家机关不包括 首席执政官 长老会议 公民大会 四百人会议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雅典贵族政治特点的掌握理解能力。联系史实可知,公元前 8前 6世纪,雅典贵族把持着重要的职位或国家机关包括 首席执政官和 长老会议;当时的 公民大会没有实际权力,形同虚设,而贵族把持的都是要职。 四百人会议是梭伦改革时期才建立的机构。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雅典贵族政治 点评:此题为逆向选择题(否定型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事实不符的选项

2、。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 “不是 ”、 “无 ”、 “没有 ”、“不正确 ”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解答此类题可采用逆推法,根据题意,首先找出与题目要求不相符的三个备选项,剩下的备选项就是题目要求的答案:。也可用正向思 维或排除法。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 悔改 ,才是基督的正道 ”。这句马丁 路德的名言主要目的在于 A劝导人们远离宗教迷信活动 B否定教皇权威,简化宗教仪式 C宣扬人的伟大 D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材料, “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 悔改 ,才是基督的正道 ”。可知,马丁 路德并未劝导人们远离

3、宗教迷信活动,也未宣扬人的伟大,故可以排除、两项,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D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是他的直接目的,而非主要目的。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这一考点,从考察的内容来说主要考查,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加尔文与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从考查的角度来说,主要考查宗教改革的派别、主张及其对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意义。 西欧宗教改革对资本主义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为资产阶级夺取了教会的土地财产 B加强了西欧各国的王权 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 D促进了欧洲的民族意识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进行分析,西欧宗教改革是欧洲一场深刻的

4、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影响表现在思想领 域。宗教改革之前,欧洲处于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之中;宗教改革则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统治的支柱天主教会,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宗教趋向自由。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宗教改革的影响是重点内容要全面把握。 1政治上: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它剥夺了教会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权益,各国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发展。 2经济上: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伦理规范和生活方式,夺取了大量原属教会的财产,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精神文化 (1)打破了天主教会精神垄断,使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发展了人文 主义 (2)帮助新教徒阅读圣经,发展本民族文化,各国

5、普遍重视教育,兴办学校,增加包括自然科学在内的学习科目,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尼德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在欧洲的神权统治 ) “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选民要以奋斗的精神取得事业的成功,并且具有节制、忍耐、简朴、诚实、讲信用和谦逊等高尚的美德 ”,加尔文的这一主张 A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B是对天主教会财富观念的继承与发展 C体现了新教派的思想精髓 D成为新教徒普遍的生活、道德标准 答案: A 试题分析:据材料分析, “财富是蒙上帝的恩赐的人获得成功的标志 ”可以看出是西方近代的

6、思想观念,具体来说是加尔文 “先定论 ”,这种以财富为成功标准、倡导个人成功的思想,是西方商品经济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兴的资产阶级提出的一种思想主张,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此题为材料型选择题。此类题目是材料题的客观答法。多在题干中提一则或数则材料,要求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透过材料发现其背后的历史真实,按照题干的指向和要求,找出正确选项。解答材料型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知识;第二,抓住关键词,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

7、备选项。读懂材料是解答本题型的关键。 下列关于马丁路德改革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 B有力打击 了罗马的天主教会 C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起到了, B有力打击了罗马的天主教会、 C 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D 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文化的发展的作用,这三项是正确的认识; A摧毁了德意志的封建势力,这一说法明显的拔高了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作用,他对封建势力只起到了打击作用,并未摧毁封建势力。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全面把握马丁路德改革影响 (1)推动了广大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2)

8、圣经翻译成德文,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 (3)最终确立了 “教随国定 ”原则,路德教派取得合法地位 (4)确立新教,冲击了罗马教会在德国的神权统治,为欧洲宗教改革开辟了道路。 穆罕默德 .阿里在政治改革中 ,规定各部部长都由自己亲自任命 ,这从本质上体现了 A最高国务委员会没有实权 B维护专制集权 C仿效欧美民主制度 D改革了政治机构 答案: B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 A.最高国务委员会没有实权,与材料的联系不大;C.仿效欧美民主制度,这与材料当中部长产生的途径是矛盾的; D. 改革了政治机构,这一说法体现不出本质特点;本题应从穆罕默德 .阿里的阶 级属性去考虑本质目的,他维护的是封

9、建地主的利益,是封建性质的改革。故此题应选 B 项。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关于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这一考点。从考察内容上来说,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都是常考内容;从考察的角度来说,重点考查阿里改革对埃及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反映了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的哪项措施? A加强中央集权 B保护民族工业 C发展机器生产 D大力发展军事力量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分析 “人们喜爱的是自己的劳动成果而不是别人的劳动成果 ”,这里的 “自己的劳动果实 ”代指民族工业的

10、产品,联系所学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内容可知,与此相关的措施应该是保护民族工业。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点评:比较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异同。 相似之处:背景:内忧外患。目的:维护封建统治,富国强兵。措施:都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技开办军事:业、民用工业,建立海军,建立近代学校,培养近代人才,派遣留学生。影响:都在经济、军事、文化方面促进了本国的近代化。结果 :失败。性质:都是封建统治者进行的自上而下的封建性的改革,都未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不同点:背景:阿里改革时三大政治集团争权夺利社会动荡不安。洋务运动时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力量强大。目的:阿里改革称霸扩展中东地

11、区。洋务运动镇压农民起义。内容:阿里改革行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积极扩张。洋务运动未涉及政治体制改革。影响:阿里改革获得民族独立。洋务运动未挽救民族危机。 列宁说: “如果总的看一看 1861年俄国国家全部结构的改变,那么就必然会承认这种改变是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的一步。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这表明农奴制改革 A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B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 C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 D阻止了革命在俄国的发生 答案: C 试题分析:分析材料中列宁的话 “这不仅从经济观点来看是正确的,而且从政治观点来看也是正确的。 ”可知, 1861

12、年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俄国经济的发展的要求,也是俄国政治进步的要求,尤其材料中还提到 “由封建君主制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 ”,可知这场转变适应了时代的要求,促进了俄国的近代化。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点评:俄国的农奴制改革这一考点,从考察内容上来看, 1861年改革的历史背景,二一九 ”法令的主要内容,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从考察角度上来看,主要考查 l861年改革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理解辩证地评价和分析历史事件的作用 “二一九法令 ”规定土地属于 A地主 B国家 C农民 D资产阶级 答案: A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练习课本所学改革内容知识可知

13、,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但其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未付清赎金前农民还要承担各种临时义务。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辩证的认识俄国的农奴制改革。 1、进步性: (1)实现生产方式由封建性向资本主义方式的过渡,是俄国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2)动摇了俄国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使广大农奴获得了人身自由,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对促进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3)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自由劳动力、资金 、国内市场 ),是一次历史的进步;法令的颁布使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挣脱了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收取的巨额份地

14、赎金,为资本主义的发展积累了大量资金。 2局限性: (1)不彻底:农民仍受由地主控制的村社的严格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 (2)掠夺性:实质是地主阶级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 (3)欺骗性:改革后,农民获得的土地数量少、贫瘠,且不便耕作,不足以维持生计,只得被迫租种地主的土地,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4)改革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 骗性,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因此改革后的政权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政权。 下列说法不符合俄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是 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C

15、.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D.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掌握行政官僚手里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A建立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 C.自治机构在卫生、教育以及经济领域发挥作用, D.地方和城市的实际权力掌握行政官僚手里,以上说法都是正确的; B.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 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说法错误,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并非所有公民都有选举权。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俄国农奴制改革 点评: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

16、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层次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 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 阅读下表,以下对该表所示信息的分析,正确的是 A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

17、发展迅速 B明治政府推行 “废藩置县 ”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 C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提高,体现了日本社会男女平等 D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发展自身教育,是其义务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答案: A 试题分析:分析表格, A.明治时期,日本义务教育发展迅速,从表格中可以看出来。 B.明治政府推行 “废藩置县 ”政策,促进了义务教育的发展,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废藩置县与教育发展无直接联系; C.明治时期,女童就学率迅速提高,体现了日本社会男女平等,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女童入学率始终低于男童;D.日本利用从中国勒索的巨额赔款发展自身教育,是其义务教育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说法错误

18、,赔款是 1895年赔付,而义务教育则从 19世纪 70年代以来就不断提高。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历史图表是材料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除了具备材料题的一般特点外,还具有材料新、情景新、信息量大、可考查问题和角度多的特点。它能深入考查学生的阅读、思维、文字表达、逻辑论证和创造性认识等多方面能力。图表题一般由图表和设问两部分组成。一般解答时要做到: 1. 审设问:首先,围绕图表审读设问,只有把图表内容与设问要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目的的解答所设问题;其次,审设问要咬文嚼字,把握时间、范围、程度和本质。 2. 找信息:解答这类选择题一定要准确提 炼出图表中的有效信息,牢牢抓住题干

19、中的要求,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图表的用意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结合所学知识作答。 结合所学知识,区别德国和日本近代化道路的不同点是 A对外侵略扩张 B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确立君主立宪制 D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德国和日本的近代化道路可知, A对外侵略扩张、 B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C确立君主立宪制,以上三项是德国和日本的近代化过程中的相同点, D推行 “文明开化 ”政策这是日本独有的,德国没有,是不同点。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日本近代化道路独特性 1、后发优势:用 50年走完了西方 200年的路程。 2、全面改革: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

20、。 3、政府主导:岩仓使团,扶植工业,政府示范。 4、教育强国:发展义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5、独特处理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如: “文明开化 ”、 “和魂洋才 ”, “帝国宪法 ”。 6、战争崛起:发展新经济 -确立宪法 -对外扩张。 日本有学者指出在明治维新前 “武士中不论大小,一般都是穷困的,武士们在衣者讲究、酒食丰厚、居住华丽之后,手中的财产就愈来愈少,尤其是身心因此衰弱,忠诚也日益减退 有些武士染上了商人习气,不知道廉耻为何物 ”。该作者的目的是 A客观地讲述历史 B揭露武士的腐朽 C揭示幕府统治的危机 D维护幕府统治 答案: D 试题分析:据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中说的是武士在改革前后

21、的变化,作者明显肯定改革前的状况,认为改革后使武士腐化,从这里可以看出他是站在幕府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并不符合客观事实故 A项错误; B揭露武士的 腐朽,这仅是对现象的描述,而非其目的; C揭示幕府统治的危机,此项明显与题干不符。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注意时间大致相同的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之处:( 1)都是在西方列强入侵、殖民地的危险加剧,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的背景下,为摆脱困境而实施的变革。( 2)都是在封建社会的基础上,接受了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在短时期内移植西方的大机器工业,从办军事工业入手,逐渐扩展到民用工业。不同之处:( 1)虽然洋务运动以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为主

22、要内容,但就其倡导者来说,是在列强大炮的轰击下,不得已而为之,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具有强烈的排外性,曾国藩、左宗棠和李鸿章等人虽有抵御外侮的要求,但却没有林则徐、魏源那样的反侵略决心。在办洋务的过程中,仍寄希望于列强,在实践中必然执行一条对外妥协之道。日本明治维新的目的是摧毁幕府为代表的封建势力,使日本摆脱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在 “东洋道德、西洋艺术 ”思想的指导下的一场社会改革运动。( 2)洋务运动走的是一条与封建势力、外国资本相勾结的改良之路,必然失败。而明 治维新所推行的政策如 “奉还版籍 ”、 “废藩置县 ”、 “地税改革 ”等较彻底地打击了封建保守势力,逐步走上资本主

23、义道路。 明治政府改革封建等级制度 ,改革之后的 “平民 ”包括 农民 武士 商人 僧侣 神官 A B C D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明治政府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取消大名和公卿的名称,改称 “华族 ”;地位仅次于皇族;武士改称为 “士族 ”;其他从事农工商职业的人和贱民一律被称为 “平民 ”,所以所给的选项中, 农民 商人 僧侣 神官,都在平民之列,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明治维新 点评:此题为知识型选择题。题干与备选项基本上是重复教材的文字表述,但备选项的迷惑性、干扰性较大,如果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可能会被干扰所迷惑而选错。解答此类选择题的关键是扎扎实实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 被

24、称为新教的的罗马的城市是 A维登堡 B伦敦 C巴黎 D日内瓦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在日内瓦取得胜利,建立了欧洲第一个新教掌权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对欧洲的革命运动发生极大的影响。由于加尔文等人带领的宗教改革,日内瓦常被喻为 “新教的罗马 ”。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宗教改革 点评:加尔文宗教改革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其主要表现为:、打击了天主教会的势力 2、净化了社会风气 3、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4、主张更为激进,其更激进之处表现在建立民主教会和严厉排斥异己,以及主张国家的民主化与共和化上。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旗帜 5、国际性影响广泛,日内瓦也由此成为 “新教的罗马

25、” 美国 20世纪 30年代的新政中的农业政策曾经受到中国古代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当时的农业部长华莱士以中国古典经济学为样板开始初步的常平仓实验,国家成立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前者出于保护消费者 利益,收购过剩农产品分发给城市贫民,后者是对农场主投放信贷。据此可看出美国的农业新政主要是受王安石变法中哪些法令的影响: 方田均税法 青苗法 募役法 农田水利法 市易法 保甲法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国家成立了联邦剩余商品救济公司和商品信贷公司 ”, “前者出于保护消费者利益,收购过剩农产品分发给城市贫民 ”,这很像王安石变法时期的市易法,即在东京设置市

26、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后者是对农场主投放信贷 ”这很像王安 石变法时期的青苗法,即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此题为组合选择题。此类选择题的每个备选项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知识点组成,要求选出其中正确的一组,实际上是多项选择题的变形。将同类选项按一定关系进行组合,通常在题干中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历史知识,并冠之以数字序号,然后分解组成备选答案:作为选项。也可以构成否定形式,可据题意从选项中选出符合题干的应该否定的一个组合选项。解答时可采用选基法或列式法。首先,选定一个绝对 正确

27、或绝对错误的答案:为基点,然后顺藤摸瓜,选出答案:。列式法是将所有选项的数字列坚式,四个选项都有的可确定,其他排除,从而缩小思考范围,在此基础上进行判断。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 A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十分激烈 B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 C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十分激烈 D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十分激烈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因为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导致变法最终以失败而告终。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和王安石同属于统治阶级,他们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所以王安石变法的失败说明宋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十分激烈,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王安石变

28、法 点评:王安石变法的性质和失败的原因是常考点。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原因:新法遭到大官僚、大地主、大商人的强烈反对;失去宋神宗的支持;新法推行中的缺陷,执行过 程中的用人不当,引起民众不满 梭伦改革并没有实现雅典公民的完全平等,主要是因为 A梭伦改革仅适应了奴隶主阶级的需要 B不同等级的公民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C不同等级的公民承担的义务也不相同 D用财产的不平等代替了出身的不平等 答案: D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上考查的是雅典公民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梭伦改革,实行了财产等级制度,公民占有的财产不同,被划分的等级就不同,财产越多划分的等

29、级就越高,享有的权利就越多,因此说梭伦改革用新的财产等级取代了旧的血缘等级,也就无法实现真正的平等。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梭伦改革的内容 点评:此题为因果型选择题。通常将历史现象中存在的不同因素列出,再根据题干的指向列出相应的原因、目的或结果等。考查的角度有两方面:第一种形式,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第二种形式是由原因推出结果或影响,其结构是题干为因,备选项为果。常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等表示。首先要正确理解常用概念的含义及其区别与联系,从性质、作用、方向层次等方面来把握和理解这些概念,把握题干与备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弄清题干与备选项之间谁是因,谁是果,并与

30、教材知识进行联系,同时注意区别根 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的不同之外。其次要根据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 “解负令 ”及其相关法令颁布的结果与影响不包括 A贵族对土地的兼并未受到制约,继续保持优越的经济地位 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 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 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梭伦所颁布的 “解负令 ” ,可知,其影响主要有, B解除了债务奴隶对平民的威胁 C平民与贵族一样成为有人身自由和公民权的公民, D非债务奴隶越来越成为被奴役的对象,以上都 是正确的;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解负令 ”中“规定占有

31、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的内容,其目的就是为了对贵族任意兼并土地进行限制。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对梭伦改革要能正确的进行评价。 1历史意义: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总之,其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历史局限: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氏族制大量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 权;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能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措施中

32、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 “严厉 ”的是 颁布 “解负令 ”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设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陪审法庭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A B C D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历史结论的能力。梭伦改革对旧贵族的 “严厉 ”指在经济、政治方面采取了限制旧贵族的措施 颁布 “解负令 ”、 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设立四百人会议、 设立陪审法庭,以上措施都符合要求, 鼓励发展农工商业主要是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不符合题意。故此题应选 A项。 考点:梭伦改革 点评:主要考查梭伦改革的措施是常考点,要注意措施的内容和影响。 (1)颁布 “解负令 ”,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 “六一汉 ”制度。影响:解除

33、了债务奴隶制对平民的威胁,因欠债为奴的平民成为享有土地和人身自由的公民,扩大了公民的 基础。 (2)限制兼并土地,制定遗嘱法,杜绝贵族侵占平民的土地。影响:贵族土地兼并受到制约,逐渐失去扩展势力魄物质基础。 (3)鼓励发展农工商业,扩大下层平民的就业机会,壮大雅典城邦的实力。 (4)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推动雅典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确立私有制,承认财产继承自由的原则;倡导节俭。 (5)确立财产等级制度:按财产多少把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不同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 影响:打破了贵族依据血缘门第而垄断政权的局面,为刚兴起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参政议政开辟了途径。 (6)改革国家权力机构:恢复公民大

34、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创立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影响:提高了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打破了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产生的最主要的社会后果是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D出现了新的阶级关系 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作用,属于最佳选择题。 D项在各国变法之前就已经出现了。也正是这些新的阶级出现,才推动了各国的变法, A.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实现了富国强兵,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 C.使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

35、性的变化,三项都是战国时各国变法的后果,三项进行比较, A项仅侧重于经济影响, B项仅侧重于政治影响,只有 C项最符合题意。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战国时期的变法 点评:此题为推理型选择题。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以考查学生通过对历史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解答这类选择题可采用推演法,即通过必要的推理来确定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推理时要掌握正 确的指导思想,如历史规律、逻辑关系、基本原理等。因此在平时要注意归纳历史现象、总结历史规律并掌握运用。 商鞅在秦国变法, “商君死,秦法未败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根本因素是 A变

36、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D变法促进了封建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商鞅变法的影响而非原因,故可排除; A变法得到新兴地主阶级的支持和拥护、 B变法顺应了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历史潮流、 C变法顺应了从诸侯割据走向全国统一的需要,以上三项都是变法成功的原因, A 项侧重于从阶级方面论述、 B 项侧重于从社会更替角度论述;D项侧重于从祖国统一角度论述,三项中 B项是最深层次的原因。故此题应选B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全面认识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37、(1)顺应了变法的潮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合乎秦国国情,符合新兴地主阶级的要求,这是变法成功的根本所在。加上秦位处西陲,避开外力干扰;且秦固有文化低落,易吸收较高的文化。 (2)法家思想的传播,商鞅对守旧势力的论战, 奠定了变法的思想理论基础,扫除了变法的阻力。 (3)秦孝公全力支持,绝对信任商鞅;变法措施执行坚决,改革措施全面彻底。 (4)有充裕的时间,施行十年,令百姓能适应及接受。 (5)厉行法治,赏罚分明,人民遵守。 (6)重农抑商,令百姓温饱,故获人民拥护。 (7)策略得当。商鞅制定了全盘计划,有步骤的推行其改革措施。 下列关于商鞅变法推行县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

38、对基层的控制 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 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 答案: C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A其目的是加强中央对基层的控制、 B县制的推行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县的长官由国君直接进行委派,以上三项叙述正确 ,符合提干 “不正确 ”之意的是 C商鞅是中国推行县制的第一人,因为秦国早在春秋时就设县。故此题应选 C项。 考点:商鞅变法 点评:对于商鞅变法,从考点来说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从考查的角度来说,重点考查商鞅变法的措施及其体现出的社会发展趋势,明确变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下列关于北魏均田

39、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政府把地主多占 的土地分配给农民 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 政府把地主多占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说法错误,所分土地应为无主荒地; 均田制确定了受田农民对土地的完全所有权,说法错误,均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 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了一定的土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说法正确; 均田制限制了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说 法错误,并未限制官僚地主对土地的占有 均田制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说法错误,封建社会从未解决这一

40、问题。故此题应选 D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全面认识均田制。北魏均田制是在不触动地主阶级土地占有的前提下,政府把无主荒地分配给农民,农民要交纳赋税和服徭役。其实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而且官僚地主占有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必然还会发展起来。但是,均田令使农民得到了一定土地;鼓励农民实行土地的休耕轮作;允许农民迁往荒地多的地方。保证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使黄河流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促使 北方少数农民逐渐定居农耕;对后世的土地制度有较大影响。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不包括 A平城地处偏僻,自然环境差 B少数民族柔然威胁北魏政权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 D洛阳地

41、区农业文明发达 答案: C 试题分析:孝文帝迁都洛阳主要是因为,原因:平城保守势力强大,经济落后、受柔然威胁、偏居塞上 ,经略中原困难,而洛阳农业发达,交通便利,乃历史故都,故、三项均属于迁都的原因。选项 C创造征伐南齐的有利条件,这是孝文帝为减小迁都的阻力所找的借口,并非真正目的。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孝文帝迁都的历史意义。 打击了保守势力,保证了改革的深入。 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使中华文明得到进一步发展 洛阳再次成为北方政治、经济的中心。 为孝文帝进一步的改革奠定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有 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改善同西南少数

42、民族的关系 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 A B C D 答案: B 试题分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按品第高低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 政府 把土地分给农民 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以上都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这是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时期所采取的措施,故此题应选 B项。 考点:北魏孝文帝改革 点评:孝文帝改革这一考点主要的考查内容有,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从考查的角度来说,主要从民族融合的角度,考查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对推动民族融合的历史作用 我国的古代改革对推动社会进步起了推动作用,但商鞅因变

43、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由此得出的最主要结论是 A改革有助于社会进步,但改革者不会有好结果 B改革有风险,改革者应注意保护自己 C改革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 D改革应对反动势力进行彻底镇压 答案: C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 “商鞅因变法而车裂,王安石因变法而革职 ”,可以看出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需要改革者的奉献和牺牲精神,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 点评:关于改革成败原因分析的规律性认识。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 根本原因。 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

44、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王安石变法中 “市易法 ”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 “市易务 ”,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或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 “市易 法 ”的看法正确的有 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 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 政府能增加

45、国库收入 A B C D 答案: D 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材料中 “由政府拨出巨款 ”可见 这是利用封建国家的权力干预经济; “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去 ”这表明 它限制了大商人控制和操纵市场 它能稳定物价和调节市场;从 “半年出息一分 ”可见 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故此题应选项。 考点:王安石变法 点评:对于王安石变法中的 “富国之法 ”可以用列表形式总结概括。 主要措施 内容 作用和成效 局限 农田水利法 鼓励各地由民户出资修建水利 广修水利工程,保证灌溉;耕地面积增加,生产发展,政府税收增加 方田均税 法 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

46、分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 清丈出大量隐瞒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农民免除赋税,得到实惠 青苗法 在每年青黄不接时由官府给农民贷款、贷粮,每半年取利息二分或三分,分别随夏秋两税归还 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 (争议最大 ) 强制借贷;利息偏高,负担沉重 免役法 将原来按户轮流服差役,改为由宫府雇人承担,不服差役的民户则交纳一定数量的钱 农民从劳役中解脱出来,保证了劳动时间,促进生产发展;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 对贫苦人民是沉重负担 市易法 在东京设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

47、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均输法 相关试题2012-2013学年云南昆明官渡第二中学高二第二次阶段性检测历史试卷(带)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地址:深圳市龙岗区横岗街道深峰路 3号启航商务大厦 5楼 邮编: 518000 2004-2016 21世纪教育网 粤 ICP备 09188801号 粤教信息 (2013)2号 工作时间 : AM9:00-PM6:00 服务电话 : 4006379991 王安石说: “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 ”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答案: A 试题分析:联系说学知识,保甲法是:将乡村民户加以编制,以十家为一保,民户家有两丁以上抽一保丁,农闲时集中接受军事训练,以此来加强农村封建统治秩序,维护了农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资料 > 中学考试

copyright@ 2008-2019 麦多课文库(www.mydoc123.com)网站版权所有
备案/许可证编号:苏ICP备17064731号-1